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观后感>《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时间:2020-06-05 20:21:2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

  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旺度以一位富人的儿子的名字“兰彻”进入皇家工程学院,与另外两位主人公拉加、法罕的故事。兰彻以与传统教育格格不入而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实现着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他对待生活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影响着同样有着梦想但缺乏自信的拉加和一直按父亲想法生活的法罕。经过生活的磨练,最终他们各自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拉加成为一名大工程师,法罕成为著名动物摄影师,而兰彻以自己的真实身份“旺度”成为一名拥有四百多项专利的大科学家,同时成为了一名教师,用他的理念教育和影响着更多学生。轻松、幽默的氛围贯穿整部电影,但正是这样一部喜剧电影,带给了我许多触动。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关于教育,电影中有一句形象的对白:“即使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怕鞭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但你们会说这是‘良好的训练’,而不是‘良好的教育’”,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育已经让现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机械化,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退步。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教育需要不断反思、革新,才能够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关于学习,“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当兰彻用自己制作的简单导电装置捉弄学长时,我看到的不是有趣的电影情境,而是在我们身上似乎已经快消失殆尽的活力。“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真正目标,当我们一味追求好成绩的时候,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死记硬背也许能让你通过大学四年,但会毁掉你接下来的四十年”,死记硬背扼杀的是我们的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而生活不是背出来的,人生也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够活得精彩的。

  关于生活,“Aal izz well”可谓是电影中一句简单却又核心的台词,在他们面对生活中各种不顺利的情况时,总能听到这么一句“Aal izz well”,或许来自他人,或许来自自己。无论眼前是情况多糟糕,也永远不要对生活、对自己失去信心,学会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的”,那么,一切一定会好。

  最后,关于梦想,兰彻对法罕说:“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我们的梦想是否已经被“目标”所代替,越来越不会做纯粹的梦?离梦想越来越远,便是离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和人生越来越远。失去梦想,永远是一件遗憾而可悲的事情。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2

  这部电影中最打动我的是三个人之间的友情。他们虽各有各的生活,各有自己的无奈,却因有缘相逢在一所大学的屋檐下,共同分担着彼此的忧虑和不幸,笑中有泪。他们深深影响着彼此,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一步一步看清自己的内心,一步一步努力告别过去的自己。

  朋友之间的理解与默契,也许只需要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朋友为了一个朋友去偷试卷,拿回来的时候,那个朋友说:“有的人先教会你正直,然后却用另外一种方式帮你,我不能作弊,我要凭借我自己的力量,那样,我失败了,也无所谓。”然后,三个人相视露出会心的微笑。重义气,亦有自己的原则。

  当法汉与拉朱迫降飞机,打闹婚礼,终于找到兰彻时;拉朱的爸爸突发病情,兰彻骑着摩托车带着他飞奔到医院时;当拉朱不愿出卖朋友而跳楼时,我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财富,我们确实应该好好珍惜。在现实的重压下,深厚的友情是如此弥足珍贵,它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光去追寻。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3

  与其说这部电影的线索是寻找兰彻,毋宁说是寻找生活的真义。查尔图想要知道的是兰彻的生活的结果,而我们看重的是兰彻人生的过程。同在帝国理工大学,在高强竞争压力之下,当大多数人为了以后的好工作、高工资、豪宅、美女而压抑、纠结、苦痛时,兰彻却为了兴趣而快乐地学习着,热衷于知识的应用,从不在乎金钱和名利。这种达观和淡薄的态度,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现代社会高压力的阴霾,引起我们对人生的深沉思索。

  “没人会记住第二名”、“为了自己的成功,你必须把别人挤下去”校长病毒不断强化这些观念,力图灌输给学生赤裸裸的丛林竞争原则。于是有了查尔图这类标杆学生:每天十八小时的学习,对别人漠不关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完全是一个模板和工具。更多的人则生活在压力和恐惧中,于是不断有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兰彻不同。知道我为什么总拿第一名吗?因为我喜欢机械”兰彻是这样解释自己的成功,如此简单又如此困难。因为热爱,兰彻会废寝忘食地做科研,会开创性的想问题,会有意识的运用知识于实践。

  另外,这里面的友情也让我感动。朋友之间不离不弃、相互扶持,为了兄弟自己的生命和名誉都可以置之不顾。在现实的重压下,深厚的友情是如此弥足珍贵,这才是人生的快乐与真义所在,它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光去追寻。当法汉与莱俱终于找到兰彻时,来自朋友的重拳传递的却是深深的思念之情,包涵了多少难以言尽的言语和感情。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4

  说实话,我之前对印度的电影,甚至对印度这个国家,都带有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些许偏见,认为他们思想落后不懂变通,但看过这个电影之后,我完全推翻了我之前的想法。它们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们的心,是因为他们可以用一种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和你的内心引起共鸣。而有一句话我发现我记得很清楚:你们在知道要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有过那种兴奋、激动的感觉吗?

  很幸运,至少到现在,我的回答还是:“是”。

  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另换一个角度。那个所谓的反派“消音器”。的确,他在大学时代所做的事情确实令人不敢恭维,但是当他定下十年之约,并且在十年之后真正要去实现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为他的这种坚持所震撼。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她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所以当我知道他在十年后当上了公司副总裁时,我并不感到奇怪,因为以他的坚持,以他的隐忍与天赋,他无愧于他今天的成就。这也正是这个电影的高明之处:它为我们讲述了死板与灵活,坚持与放弃,而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最后都得到了他们在大学时想要的,这样的殊途同归,也很难不会引起我们的思考。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5

  这部电影我在初中的时候就看过,印象十分深刻。今天再次重温,我又一次在笑中流泪,泪中破涕而笑了。

  再次看到影片的结尾后,我有了很多的感受。

  第一,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呢?影片中,兰彻为了让拉朱通过考试,得到工作,和法汉一起窃取病毒的考试卷——也许这可能是在病毒的容忍之外的,也可能是被那位虚伪的“好学生”所鄙夷的。但我认为,作为真正的朋友,为他的利益做一切事(除了犯法)基本都是情有可原的,甚至还是伟大的。我这么认为可能有一点偏激,但剧中他们三个的友谊真的很感动我。后来,法汉迫降飞机、拿骨灰威胁别人、说服皮娅逃婚……拉朱没穿裤子就出门,后来扮起来了新郎。这些可以理解两人对兰彻的“回报”——但对于朋友来说,这些都是不必感谢的。

  第二,学习,应该这样学呢?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填鸭式地“学”,还是为了获取知识而真正“学进去”呢?当年的印度是填鸭式教学的体制,可没有人反对,大家都顺从了这样的规矩,乖乖地变成了“好好先生”。可是兰彻敢于质疑这种做法,他在课上聪明地与老师“对峙”,直面校长指出乔伊的死是因为“谋杀”,在班级前指出这种学习方式的错误……可他终究是改变不了这种深入人心的体制,于是到乡村建立了一所真正用来学习的学校(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兰彻的无奈,可这所小学的建立也代表着希望,代表着还是有人在改变这种残酷的现状的。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6

  学习,在字典上的解释是:学习是通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任何事情从不会到会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学习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纯净。现在人们学习,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高等学历,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去体味学习的美。

  兰彻(真名叫冯查·旺度),他是印度一个富人家的已故园丁的孩子,从小学习很好,六年级可以做出十年级的题,这个富人约定让小佣人用自己儿子的名字“兰彻”去读书,富人出钱,条件是冒名顶替拿到毕业证书后,小佣人就得消失。兰彻去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就做了个简易的导电装置,捉弄学长,让大家瞠目结舌,与众不同的兰彻始终灵活学习,不拘小节,不会死记硬背、像完成任务般学习,虽然老师、院长不喜欢他,但他的成绩始终排第一。

  兰彻的做法让我们瞠目结舌,如果是你,你愿意吗?愿意用着别人的名字仅仅为了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而自己靠汗水打拼下来的文凭,却要拱手他人?

  我记得兰彻和教授有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

  教授:你笑什么?

  兰彻:老师,学工程学是我从小的梦想。能在这里我很开心。

  谁能真正像兰彻一样做到这点?能以学习为快乐。

  现在的学生都恨死学习了吧。好多孩子埋怨学习枯燥乏味,又要写大量的作业。即使成绩再好的.学生,也仅仅只是苦记知识,为了两个字---考试。

  中国是人口大国,无奈人太多,只能实行应试教育。家长从小到大就给孩子关注了一种自认为的“社会经验”:只有得到一个高学历才可以得到一个好的工作,好的家庭,以至于长大后才能给你孩子一个好的环境。

  家长们说的没有错,的确,在中国我们只能靠应试教育得到好的生活。

  难道应试教育没有弊端吗?当然,肯定有。

  连字典上都说: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

  清华北大的学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这种学习的机器就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在。

  我们常说一句话:学习要活学活用。

  只有真正做到这样,学习才有意义。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不仅仅只是那一张纸。学习,包含了大量的内容,何时我们才能懂?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7

  在先有好友强力推荐,后有自己亲身慕名观看,我的心随着这部印度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而跌宕起伏。时而为影片呈现的讽刺笑点狂笑不已,时而为影片营造的悲情气氛落泪不已,时而为影片无声的提问而沉思。一部长达3个多小时的喜剧电影,带给我无尽的思考——教育该以怎样的面目对待一个个鲜活的、未来有无限发展可能的生命。

  这部影片用3个多小时的光影故事描画了一幅五彩斑斓的人性画卷。三位青春不羁、勇于思考的大学生与一位古板傲慢冷漠绰号为“病毒”的学院院长,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

  斗争中有黑色的幽默,有痛楚的眼泪,有无奈的长叹。病毒院长所代表的威严不容置疑、不容侵犯的教育制度,成为钳制思想解放、心灵自由、个性发展的罪魁祸首。那位因喜欢创造发明而拖延撰写呆板论文时间的乔伊,被院长冷漠的态度逼得悬梁自尽。那位因不愿出卖同窗而被院长逼迫跳楼摔成重伤的拉杜;那三位因表达心灵真实情感的傻瓜——兰彻、拉杜、法尔汉,被暴跳如雷的院长勒令退学。

  一个院长,仅是一种功利去人性化教育制度的代言人。可悲的是就连院长唯一的爱子也因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而在父亲院长提出的做工程师的逼迫下自杀。

  作为一个已有11年从教经历的教育人,我从未想过一种现实功利去人性化地教育制度,竟能让人走投无路,舍去父母给予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简直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就连学富五斗的院长也认定学生及儿子的庆生纯属个人的自杀行为,与教育无关。但当他从儿子自杀前留下一封遗书中,他才读懂一直相当文学家的儿子是被自己一步步推上做工程师的悬崖边,并推下万劫不复的深渊。

  悲矣!教育中的生命背负家长功利的希望,学校功利的希望。那些小生命在功利教育下被鞭笞,要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半步;被灌输“学习是为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为了住洋房、开好车”的功利观念。学习成了致富工具,而不是充实大脑、快乐心灵的营养。

  片中那位在标准功利化教育制度制造出来的查尔图,并未在10年后因自己显赫的社会地位、优厚的生活享受,赢得与追求学习快乐、服务他人的同窗兰彻的打赌比赛——兰彻10年后成为享誉世界的拥有400项发明专利权的科学家。同时,兰彻却拒绝被功利世俗化,他深居在天蓝水清人和的大山之中,创办学校。一所以享受学习快乐,放飞快乐心灵的学校。这所学校飘扬着人性的大旗。

  10年前那个血气方刚的“十年后看谁比谁强”的打赌,被兰彻与查尔图人生境界的落差,比出了胜负。一时之功利,必换取一世之痛悔。功利的教育制度与人性的教育制度也在影片尾声决出雌雄。古板冷漠的院长将象征最高荣誉的“太空笔”传给了兰彻,院长怀抱新生的孙儿不再期望他将来做工程师,只希望他能健康快乐的做自己。

  从影片回到现实,不管我们傻与不傻,教育都在日复一日、不折不扣的进行。不管每年在“高压锅”里备受重压的生命选择轻生解脱是多是少,教育都在进行。谁能螳臂当车,谁能蚍蜉撼大树?印度电影工作者以周星驰无厘头般的鬼马风格,扮演了一回堂吉诃德单枪匹马挑战大风车的好戏。勇于自嘲的人,终归是有前途、有希望的人。

  傻如三傻,听从内心的人性声音,追寻人生快乐梦想。不傻如查尔图,听从功利教育的塑造,追寻物质刺激的享受。

  你在傻或不傻间,会做何选择?

  影片最后一句由兰彻道出的话帮你选择:追求卓越,成功就会跟在你的身后跑。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8

  这是我第一次对电影做一个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内心被深深地打动了。看着俗不可耐的电影名字——《三傻大闹宝莱坞》,原本对它没有抱很大的期望,只是吸引我是它的影评高达9。9分,从众和好奇的心理促使我来一窥究竟。

  宝莱坞的电影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要说的印度电影叫《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毫不意外的拥有唱歌跳舞的场面。“七分共鸣、三分感动、一分搞笑”的电影竟然不能用“十分制”来打分了。以嬉闹的行为抵抗印度的填鸭式的教育,不禁有了几分现在我们读书的无思考的获得学位,很有启发性。主人公的口头禅“一切顺利”鼓舞了朋友,不是因为这句话可以解决困难,而是因为记住这句话并不断的告诉自己要有勇气面对一切。

  影片中的哲理与友谊只有自己才能悟出,片子中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喜极而泣,没有半点压抑感却让人看后懂得去体会和回味人生哲理,不仅仅是教育的思考,还有父母、朋友、甚至成功。我们不是为了成功而竞争吗?我们追求高分、追求名次,学完后连最基本的动手操作都不会,试问如何学以致用,影片中在抢救莫娜生小宝宝而快速的动手自制所要用的工具。主人公兰彻为了朋友的滑稽事情让我们在乐中思考什么是朋友?最后的结局自己去看看就明白: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剧情开始就是觉得搞笑可是越来越觉得这原来是一部这么与我心灵接近的片子。这篇片子定位是喜剧,好像不太准确,个人觉得定位喜剧有点淡化其中的深刻意义,剧情片更像作为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成长的我们80后,是会对此片产生强烈共鸣的。特此推荐。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9

  说真的,以前对印度的电影还是有些偏见的,知道他们以舞乐为主调,但那种音乐的气氛真心享受不来。《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应该算是看过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印度电影了,但也正是这部电影让我对印度的影视文化有了新的看法。

  《三傻大闹宝莱坞》虽说是一部喜剧电影,但是它深入浅出,在轻松欢快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引人深思。

  影片中校长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校长的话虽然有些过激,但想来确实这样,早在很久之前,达尔文就用进化论告诉了人们“适者生存”的道理。这个社会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没有人会心疼弱者,你不努力,就只有失败。仔细想想,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不也是这样,中考,高考,哪一个不像是在过独木桥。一不留神就会被人挤下去,所以你能做的就只有拼命。

  除了教育,影片中也有许多深刻的话题,比如青春,比如梦想,比如友谊。似乎每一部在讲述关于两三个人深刻情谊的影片中间都要有误会,闹掰,然后分道扬镳的剧情,这个当然也不例外。不过还好,真正的感情都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最终他们三个还是聚在了一起,就像当初一样。

  影片主人公兰彻有一句经典的口头禅:“Alliswell”,“一切都会好的!”每当遇到困难,他都会一次来鼓励自己,而且好像每一次都能够化险为夷。其实,信仰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给你一种力量,让你相信这一切都是会成功的,心态好了,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你说呢?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0

  上个月,我观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时至今日对这部印度电影久久不能忘怀!

  悠扬的音乐引出了那华丽的篇章。影片从三个人寻找兰彻开始,回忆起和兰彻在一齐的大学时光。兰彻刚进学校时,开始不被重视;而他用巧妙的电学实验惩罚了学长——那个歧视他的人。兰彻活学活用,最后成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和一个同学打赌:看十年后谁的成就大。兰彻不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灵活地运用身边各种常识和他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创造发明。而那个同学只明白死啃书本知识。在当时,两个人的成绩不相上下,而十年后,影片以一种极其搞笑的方式见证了兰彻的成功。

  这部电影深深地震撼了我。为什么兰彻会有如此大的成就?就应是永远追求卓越的精神,往往成功会离你不远!在所有同学都屈服于学长,点头哈腰时,兰彻运用所掌握的电学常识,隔了一道门就电击了学长;当所有学生都在拘泥于背公式,读课文时,兰彻边做实验边理解知识;当同学们都厌恶机械学,抱怨没有好专业时,兰彻正专心地投入到发动机的试验运行中……这就是兰彻的过人之处,他会活学活用,运用各种常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他爱好机械,并用自我的方式理解机械。他会用最简洁的关系来概括齿轮传动等繁琐的公式。这些都是他追求卓越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他收获了四百多项科学专利,而成功已经悄悄地降临在他的身上,在他运用的时候,在他理解的时候,在他喜爱的时候,在他追求卓越的时候!

  大家都明白不读死书,不做书呆子。而学习的真正方法是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二战时期,美国用‘弹指虾原理’大败德军主力潜艇;张衡运用地震波发明了地动仪名扬四海;德国工程师赫尔曼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最早研制了磁悬浮。他们都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常识等,巧妙应用,为人类发明创造了最用价值的东西。因此,我们也不能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就应像兰彻那样,灵活运用自我所学的知识,不懈的追求卓越,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相关文章:

1.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2.《三傻打闹宝莱坞》观后感

3.《大闹天宫》观后感

4.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5.《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6.宝葫芦的秘密观后感

7.《宝葫芦的秘密》观后感

8.宝葫芦的秘密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