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大班区域运动》教学反思

《大班区域运动》教学反思

时间:2020-04-20 08:04: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大班区域运动》教学反思

  区域活动创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游戏活动,它具有自由选取的条件。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大班区域运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大班区域运动》教学反思

  《大班区域运动》教学反思篇1

  三年的农村工作似乎已经把我的工作激情都磨灭光了。上星期突如其来的培训还让我满怀不满,但是仅仅才三天的学习,我就已经确定,如果没有来,我真的会后悔!

  昨晚交流讨论时,有老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幼儿园上课的主体本应是幼儿,但是如今呈此刻我们面前的现实是,老师主导一切,老师控制着课堂的一切,为这个问题,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工作一年时已经发现了,每当有公共课时,不管是我自己上课,还是在听别人的课,我都感觉讲台上的人似乎在自己表演,而幼儿,本应为课堂主体的幼儿,却扮演着为老师充当绿叶的主角,于是有一天。

  那天,我没有按照往常的做法让孩子们群众行动。当我来到教室时,有的三五成群地在书柜前看书,谈论着什么;有的站在新贴出的环境创设“花儿朵朵”前,寻找着自己的名字,议论着谁的红花最多;有的干脆走到桌前,翻阅起老师中午备课时留在那儿的书。我没有打扰他们,因为孩子们都在做着有好处的事情,说着感兴趣的话题。幼儿园生活要有纪律,同时要让孩子生活得简单,给他们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构成必须的时间观念,有着更深远的好处。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生活得更简单些。

  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对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过多地组织群众活动有了一些思考,并尝试着减少对孩子的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幼儿园的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历来由老师安排,好像是天经地义。为了照顾好孩子,我们要求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很多活动都得群众进行。当然,班级里孩子多,排队、等待就难免。孩子们消极、无奈地等待着,他们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他们的主动精神被逐渐磨蚀。为了不“乱”,老师必然要规定“排好队’,“不要随便讲话”……一些控制潜力差的孩子,活跃的孩子,主动性、自主性强的孩子耐不住这无聊的等待,会经常不断地影响纪律。从而招致老师的批评。过多的批评,造成幼儿与老师的关系紧张;过多的指责,又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挫,失去上进心。可见,过多的群众约束会影响幼儿的主动发展,就应尽早改革。

  老师率先行动,尝试把自主权还给孩子。给孩子们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根据状况决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习合理地使用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做一个有头脑的、主动的人。这种锻炼,能够使孩子构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它不但为幼儿这天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搞笑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他们今后从容地应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期望我的反思能给同样对这个困惑的老师带来想法,也期望各位同行姐妹都能放开对孩子们的束缚,让他们更自由,更快乐的学习!

  《大班区域运动》教学反思篇2

  【案例背景】

  幼儿园区域性运动是教师因地制宜地将不同特点的场地创设成不同的运动区域和内容,投放适宜的、安全的材料,让幼儿在宽松的运动环境中充分地自由结伴、自选内容、自主活动的运动形式。为了促进幼儿运动经验的发展,提升幼儿多种运动能力,目前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虽做到了丰富、多样,但材料的投放是否做到了因地制宜?是否能使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便利地选择使用材料?是否能有效激发幼儿的自主、有序运动,提高其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促进良好运动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一切“是否”都基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只有通过在区域运动中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幼儿的运动情况,才能明确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否有效。观察的方法有很多,介于幼儿在区域运动中不受场地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区域和材料进行运动,本次案例中我采用“个案跟踪”的方式进行观察,试图通过对一个幼儿运动行为的观察,关注多个运动区域中环境与材料创设的有效性。

  【案例实录】

  区域运动开始了,女孩来到投掷区域的材料区旁,装满了一个纸篓的纸球,(这时,另一个小女孩在她的身旁用拖拉盒也装满了纸球)将其搬到了离投掷目标大概1.5米的距离,放在正在投掷的同伴身边,随后她转过身回到材料区拿起一个拖拉盒,看了看后又将拖拉盒放回去了。接着,她来到用来分隔投掷区和球类区的网墙边,看着网内正在玩球的同伴们,1份钟后,她沿着网墙一直走,来到了另一面张望球区里的同伴,过了1分多钟的时间,她返回到投掷区域的材料区旁拿起拖拉盒装满了纸球,再次将其搬到投掷区,对正在投掷的一个男孩子说:“这些够吗?我也来打。”

  她站在离投掷目标大概1.5米远的地方,拿起一个纸球迅速挥臂投向目标,边投边跳起来和同伴说笑,她用同样的方式连续投了三个球,全部打在了目标的边缘。

  “我想换个地方。”说完,她便转身来到材料区拿起一个安全帽戴在头上,走向树林里正在玩对垒的一群女孩子身边,她站在那里看同伴玩,停留了3秒钟,突然折回到材料区,又拿起一个拖拉盒,将其装满纸球,便拖拉着纸盒从比较远的一个方向来到了对垒区中女孩子所占领的地方,她将带来的纸球放到地上让其她女孩子用,自己则捡起地上散落的三三两两的纸球,随手开始挥臂投向据她们大概3米远的男同伴们,眼见脚下的两个纸球投完了,她又跑向旁边捡起纸球继续投,每投完一个球她看也不看,就去捡另一个球继续投,大概投了六七个球后,她对旁边正在投掷的女孩子说:“球快没了,我去拿好哇?”见同伴没有反应,她便跑回了离她较远的材料区,从地上捡起两个球抱在怀里又跑向对垒区,将球随手扔到同伴身边后又跑回材料区,将安全帽摘下来放进材料框里,她没有返回对垒区,而是朝着离她比较近的球类区的网墙走去,边走边看里面玩球的同伴,半分钟后,她来到爬网旁边的平衡材料上用脚蹬了几下,便走到“毛毛虫”器械上坐了一会儿,几秒钟后,她跑到老师身边说:“我手上被蚊子咬了一个包”,随后跑到饮水区喝水。

  喝好水后,她转身跑向轮胎区开始爬了起来,直到收材料的音乐响起,她回到对垒区用拖拉盒装满了纸球将其送回到材料区,便跟着同伴去排队了。

  【教学反思】

  1、幼儿有运动的积极性,但是缺少专注性。

  幼儿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状态都是积极、主动的,如使用纸篓、拖拉盒装纸球,与同伴进行投掷、对垒等游戏。但是从幼儿对取、拿材料过程的衔接上,从其频繁更换运动区域的情况来看,该幼儿对于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比较困难。

  2、幼儿有运动的目的性,但是缺乏坚持性。

  幼儿在投掷区玩时,会主动拿器械装纸球用来投掷,而在对垒区玩时,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取拿纸球,两个区域里的游戏发展的皆为投掷的能力,可以看出该幼儿对投掷类游戏感兴趣,但是两个区域的游戏中,幼儿分别投了“三个”、“六七个”球便终止了游戏,幼儿更多的是做了取、拿材料以及分散注意到观看其他区域的同伴,可以看出,该幼儿在游戏中的坚持性有待提高。

  3、幼儿有与同伴合作运动的主动性,但是缺少自信。

  案例中,幼儿有两次与同伴对话的经历:“这些够吗?我也来打。”“球快没了,我去拿好哇?”从对话可以发现,该幼儿希望能够参与到同伴的游戏中来,并且有主动争取的行为。从其“询问”的语气中看出在同伴的游戏中该幼儿属于从属的身份,希望做一些能被同伴认同的事情,但当她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时,她表现出犹豫、退缩,无论在投掷区或是在对垒区,都没有能让她坚持下去的动力与信心,因此她选择给同伴捡球、观望、或独立游戏。

  4、幼儿有投掷的兴趣与能力,但是缺乏投掷的经验。

  《指南》中健康领域指出:大班幼儿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案例中的小女孩在投准游戏中,与投掷目标的距离只有1.5米,投掷方式是迅速挥臂投向目标,边投边跳起来和同伴说笑,并且连续投了三个球,全部打在了目标的边缘。在对垒游戏中,她距离对面的男同伴3米远左右的地方进行投掷。

  从以上两个行为中可以看出,该幼儿与投掷目标的距离偏近,投掷动作与方式比较随意,缺少规范投掷的经验,未能有效促进其投掷动作的发展。

  5、幼儿有较好的规则意识,体现在对材料的整理上。

  从游戏开始到结束,幼儿对于自己拿出去的材料,如拖拉盒、纸球、头盔,都能够将其物归原处,在对材料的整理上,幼儿有较强的规则意识。

  调整策略:

  1、熟悉区域运动场地与材料,熟悉材料的玩法。

  导致案例中小女孩频繁更换材料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场地与材料皆为新创设与投放的,幼儿对新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与探究的愿望,因此多带幼儿熟悉区域运动的新环境,让幼儿有机会到各个区域去玩、去探索,好奇心得到满足,幼儿就会去寻找她最喜欢玩的区域,同时也会延长游戏的时间,减少更换材料的频率。

  幼儿运动中缺乏坚持性、专注性在运动品质方面欠缺的

  2、在符合大班幼儿投掷距离要求的范围内划线,继续观察幼儿投掷动作的发展。

  案例中的小女孩投掷距离明显低于大班幼儿投掷的标准距离,因此建议教师在符合大班幼儿投掷距离要求的范围内划线,而且是不等距离的线,要满足不同动作发展水平的幼儿练习投掷动作。

  3、组织幼儿开展大班集体投掷类运动活动,发展幼儿投掷动作。

  幼儿投掷动作不规范,比较随意,原因之一可能是在集体运动中投掷经验的积累不够,原因之二可能是该幼儿没有参与过集体投掷类的游戏活动。因此建议教师关注本班其他幼儿投掷动作的发展情况,如只是个体差异,则建议在区域中个别指导,如多数幼儿都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则建议组织大班集体投掷类运动活动,发展幼儿投掷动作。

  我的感悟:

  1、从量变到质变,发挥材料不同的价值。

  投掷区、对垒区虽都是以投掷为目的,所投放的主要材料都是纸球,但是其形式和情境不同,所诱发的动作技能也不同,投掷区所投放的目标都是固定的“动物头”;而对垒区中是利用同伴作为参照物,即移动的投掷目标,同样为投准,其形式与参照物不同,幼儿投掷能力的发展也有所不同。

  2、从环境到材料,满足幼儿运动的需求。

  维幼部后场地有高结构的大环境:如四面的围网,充满野趣的树林,五颜六色的轮胎桥......也有教师自制的、低结构的小材料:如拖拉盒、对垒用的麻袋、鸟窝、纸球、纸篓等等,幼儿在一个区域玩腻了,还可以有更多好玩的区域可选择,从大环境到小材料,多方位的发展幼儿运动技能,满足幼儿运动的需求。

  3、从现象看本质,关注高低结构的转换。

  在幼儿的运动领域中,教师经常会困惑何时进行高低结构的转换才能恰到好处的满足幼儿运动的需求。从案例中观察到的“现象”可以看出幼儿动作发展的“本质”,除了是关于动作发展的,更多的是关于幼儿运动品质的体现,因此从现象中看本质,来决定何时进行高低结构的转换,更具有针对性。

【《大班区域运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大班美术教学反思

2.剪面条、剪图形区域活动教学反思

3.我的区域我做主大班教案

4.《我的区域我做主》大班社会教案

5.大班健康教案反思

6.大班美术区域活动瓶盖大变身教案

7.《运动安全》大班安全教案

8.《学会反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