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时间:2020-01-18 12:00: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 之情。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我在教学时,把课题“作业”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部分的内容,说一说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在重阳佳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理解那种浓浓的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再让学生联想一下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来理解思乡之情。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便水到渠成了,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也就不困难了。课后让学生搜集王维的诗作,进行“古诗朗诵大赛”,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评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化地解释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于学生理解背诵古诗。教者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条理比较清晰。

  教者由课文入手,先让学生找出了王维思念故乡的原因,他在重阳节那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想一想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再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一层扣一层,条理比较清晰。

  抓准了关键词。

  “思绪万千”一词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概括了王维客居他乡时的思乡之情,它也是王维写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触发点。教者及时抓住课文的这一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它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恰到好处。

  但教者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还欠缺了一点,学生还没有真正深入到王维的内心中去,教者自己的语言还缺乏激情,没能很好地带领学生走入课文,学生还没能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另外,不应该把文和诗完全割裂开来,应该文中有诗,诗中有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2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形象化地解释了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之情。

  我用“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然后用“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感受王维的心情。

  第二自然段中把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体会“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并要求学生:“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让学生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可惜为了节省时间,这里的表演没有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体会情感作用不大。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在这两种情感对比的设计中,由我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视频中播放录音朗诵诗歌,并且配以生动的动画,让学生评评朗诵者读得怎么样,再加上背景音乐学着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而且能在课堂上就把诗歌背诵流利,而且有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业中提出:“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请大家下课后找一找这类诗作,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材料可收集。

  最后没能把诗文再完整清楚的结合理解一下,这是本堂课最大的失误。

  而且总体感觉,还是老师教授的内容大于了学生表达的内容,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吸取教训,加倍努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3

  学校的“高效课堂”构建活动开始了。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我选择了苏教版课本的特色课文——文包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结合目标导学教学模式使用的推进,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我紧紧围绕“展标——分步达标——检标”进行设计。

  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以题入手,提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很快说出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传统的节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等佳节的习俗。然后,我说:“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佳节’”,抓住“佳节”二字,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并紧抓“倍”这个字的理解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迫切的心理驱动下,及时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这时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一个问题既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又确定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分步达标的环节,我以三读来引导学生学习,一读课文,解决自己刚读课题所产生的疑问,认识作者王维,重阳节,文包诗。二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读通课文。三读课文,初步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我设想时是想以清晰的层次引导学生学习,体现先学后教,先生后师的理念,但在词语的教学,尤其是词语意思的理解时,花了很长时间,主要是这一课学生陌生的词语比较多,该不该解决?该不该全部解决,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是我上完这一课最大的困惑。

  反馈检标的部分,我没有过于以明显的题目来检查,因为语文的目标出现,学习,反馈有时是自成一体的,比如读课文,这就不需要等到课文最后,再单独来设置一个环节解决这些问题。

  感到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做到三个研究:研究教材到位,研究学生到位,研究教学模式到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4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文包诗”的形式,我先由诗歌导入,简单的理解诗歌的意思,接着采取的.是“文诗互应”的教学形式。

  在第一课时,抓“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在第二课时中,以“为什么王维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主问题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多次让学生朗读课题,他们的理解感受不断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断升华。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心情,我就问学生:“你有没有和王维一样的经历?比如你离开了你爸爸妈妈几个月了或者看到别人很热闹,你却孤独时,谈一谈你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体会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心情。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再通过“两年来,每天挑灯夜读时,只有一盏油灯与他相伴,王维在想什么?天凉了,他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王维在想什么?生病了,可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王维又在想什么?”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文包诗的课文并不难上,关键要静下心来想突破的方法,精心组织教学,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才能有独特的见解。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记得早在教学《练习4》中的“处处留心”时,教学到“重阳”、“老人”、“登高”这些词时,就已经和学生一起背诵过这首诗。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从这首诗开始。

  师:重阳节是什么时候?

  生:九月初九。

  师:有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谁记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你能背吗?

  生:能。(生背诵)

  师:还有谁能背?(教室里一大片的同学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同学都会背,我们一起来背!

  生一起背。

  师:同学们背得既正确又流利,但是我认为有一个最大的缺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没有读出感情。

  师:你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生:还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回忆一下,老师以前对你们说过的话,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生:脑子里要出现诗中描写的画面。

  生:可以把自己当作是王维。

  师:回答得真好!不过不仅仅是可以,而是一定要把自己当作是王维,和王维一起思念亲人、思念家乡。谁来读一读?

  生读。指名对比读。

  师:女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女同学读得不错,男同学也来读一读,好吗?(男同学读)

  师:同学们还记得老师说过,文字是有温度的吗?有些句子,读了后让人感觉很高兴、很愉快,心里热乎乎的,而有些句子,读过后让人感觉很难受、很伤心,心里有些冰冰凉的感觉。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

  生:凉的。

  师:你能把文字的温度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读得不错,真的让老师感觉到凉飕飕。大家一起用这样的感情来读一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6

  教学这课 ,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首先,学生有过学“文包诗”这类课文的经验,发现此 类课文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诗歌的意思、情感等很多方面都能在课文中找到,所以在理解时很多学生通 过反复读文去学习诗歌。其次,学生在《古诗 70 首》上已经积累过这首诗,了解过它的意思,因此对课文 要表达的大致情感,学生也是略有所知。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诗歌,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 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 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 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7

  1.学情把握不准确。确定课题之后,我的教学设计一稿是准备让孩子们通过对“文包诗”的学习来尝试写“文包诗”。经过师傅点拨指导,创作“文包诗”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于是将训练点聚焦到“王维在家乡时重阳节会和家人一起做些什么?”这一设计能够使孩子深入文本,通过在家乡时的幸福时光与此时独处异乡对比,更好地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之情。

  2.课堂把控能力弱。本节课设计上是在孩子练写后当堂进行反馈,但因我没有对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导致在课堂上不能及时分享孩子们的作品,不能和学生共同评价个别作品,是一个缺憾。

  3.欠缺教育机智。近来班级内孩子偶尔会有生病请假现象,在这节课上课铃打响时一个孩子跟我说他不舒服,需要家长接回治疗,于是我便与家长联系。这一突发事件使得我在上课之初思维略微混乱。从这也体现出我教学经验不足,应变能力差等弱点。

  一次组内课暴露了我不少的问题,不过暴露问题并不可怕,我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悉心求教师傅及其他有经验教师,平时多观摩优秀课例,力求站稳讲台,对孩子对自己都不留遗憾。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8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 “文包诗”。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诗文对照,品读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第一自然段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第二、三段抓“倍”这个字,对思亲进行深化,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再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二、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诗是中国的文化的一种表现,有着非常丰厚含义,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充满感情以此来吸引学生。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诵读的形式很多,而且还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王维,把看到人们是那么快乐更加感受到孤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配乐吟诵整首诗。多样化、多数量的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宣泄口,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街上的热闹和王维内心的冷清作对比,还需更务实地处理。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9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上课时,我以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入,读好了古诗,我布置学生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内容来理解诗句。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简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很快找到了相应的语段来理解诗句。那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王维对亲人的思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同学们离开过自己的家和父母分别过吗?你想自己的爸爸妈妈吗?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不少小朋友表示曾经到亲戚家住过,少则两三天,多则半个多月,所以小朋友说的时候都表达出了自己很想家,这时候,我提问学生:“王维离家多久了?”“两年!”小朋友几乎是喊着回答,“会多么想家啊!谁能读出诗人的感受?”有了情感的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体会到了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种角色的互动,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课上也留下了一个遗憾,在解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没有讲清楚,应该是诗人联想到远在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在思念自己的画面。这里,还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语言训练:兄弟们思念王维么,会怎么说?这样将会更清楚的了解诗的意思。这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表达一定要清楚,语文要说得明明白白,否则,学生就听不明白,一头雾水,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听课的乐趣。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0

  为参加电子白板应用技能赛,我精心准备了这一课。《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文章主要写诗人王维离家两年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用词自然、凝练,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也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篇。文诗对照是本文一大特色。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制订了三个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诗句,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为达成目标,我采取了创设情境、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等教学策略。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电子白板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情境创设,营造氛围:

  课伊始,就通过电子白板出示望月图,加上背景音乐的渲染和老师深情的描述,将学生带入到悠远的思乡情境中去。课上多处用图片、音乐营造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古人过节的画面,张开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仿佛穿越回到了唐朝、回到了长安,来到了节日的长安街。

  二、视频呈现,示范引领。

  配乐朗诵视频深深吸引了学生,打动了学生。此时学生的欣赏、模仿所收到的效果是老师任何的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三、灵活调用,消除疑点。

  预设到学生对“山东”的理解会出现歧义,设计从白板素材库中调出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免去了老师备课时上网查询、下载的辛劳。

  四、便捷展示,激发欲望。

  当把学生书写的古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以后,学生惊呼声不断,欲望已被大大的激活。。

  但是,在白板的使用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还需不断探索。比如:对软件的使用掌握还不够全面,没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操作还不够娴熟,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较之以前用幻灯片演示美感不足,视频、音频播放不够便捷。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学会反思》教学反思

2.反思“英语教学反思”

3.《藏戏》教学反思

4.《分类》教学反思

5.《母鸡》教学反思

6.《繁星》教学反思

7.《蒲公英》教学反思

8.《美国》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