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

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09 16:55: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

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应用题例1

  课时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理解两种解法的思路,掌握两种解题的方法。

  3、知道用一种解法检查另一种解法的正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两种方法解题的思路,并掌握解题方法。

  板书设计:

  应用题

  (一)每箱卖多少元?

  (二)5箱有多少个?

  (学生板演处)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把我班打扮得漂漂亮亮,想买一些彩丝,买两捆,每捆10条,每条5角,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把学生不同解法板演到黑板上。

  (一)2×10=20(条)

  (二)10×5=50(角)

  20×5=100(角)=10(元)

  50×2=100(角)=10(元)

  学生讨论:那种方法准确,每一步求什么?

  3、列综合算式该怎样做?

  学生自己列综合算式交流讨论

  师强调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并说说你的想法。

  四、实践应用

  练习二十二第4、5题

  独立完成,再订正。

  五、交流收获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略)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

  我采用了“引出问题——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归纳总结——深化知识的思路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注意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他发挥自己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空间及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注意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创新能力。我觉得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只要学生能够合理推理解答,求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但教师不必要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这样解答或直接告诉学生,还可以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只要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想象、思考,合理推理后,能自圆其说,教师就应给予鼓励、肯定和赞扬。

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2

  小学《数学》第六册P71的例4是本册教材的难点,学生第一次碰到这种结构的连乘应用题。如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我在“连乘应用题”这堂课的教学中作了如下努力:

  一、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数学教学法上有句名言:“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理解题意也是进行推理的前提条件。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为此在进行例4这种特殊结构的连乘应用题的教学时,我创设“从学具操作掌握运算规律”的教学过程。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兴趣:我拿出3盒圆珠笔,问学生知不知道老师这些圆珠笔一共用了多少钱,大家都说不知道;接着我请学生说出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然后根据实物给出“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3元”这三个条件,请学生根据对应条件求出对应问题。学生反应热烈。根据学生回答我板书如下:(“盒”、“支”、“元”分别用蓝色、绿色、红色写出)

  吴老师买来3盒圆笔,每盒10支,每支2元,一支多少元?(2元);3盒共有多少支?(?);1盒多少元?(?);一共有多少盒?(3盒);一共用了多少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由于教师帮助学生从学具操作理解题意,形象性强,学生容易从实物分析中掌握题意,并随着教师的设问激疑,引起探索兴趣,从而进入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训练的环节。在教师的板书帮助下,自己找出对应条件,成功地得出解题方法。这时,学生们面露喜色,学习情绪高涨。

  二、寻找突破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被乘数不易找对,被乘数与乘数的对应关系容易搞错,因此我利用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作突破口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1、在“基本训练”中加强对应关系训练。

  我在“基本训练”中出了两道练习题:

  ⑴出示“每组种6棵”,“每班种6棵”,“每12个装1箱”,请学生说出“6、6、12”分别表示什么数,为什么,并说出对应的份数(组数、班数、箱数),然后教师给出对应的份数,请学生说出对应的总数,并列式。

  这一题为新课找准对应关系作好初步的分析能力训练。

  ⑵假定“一共可卖多少元”、“一共运进多少个”是要求的总数,请学生在“每个卖9元”、“每箱有30个”中选取与总数对应的每份数。

  这一题的'练习为解决新课中出现两个每份数,而应把哪个每份数作被乘数作了突破重点问题的解题能力训练。

  2、在新授时突出寻找对应关系。

  在出示“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2元”后,我让学生边找对应条件边推理。学生回答说“每盒10支”中“10”对应的份数应该是“盒数”,故与“3盒”对应;“每支2元”中“2”对应的份数应该是“支数”,故与“每盒10支”对应。我说:“不对呀,怎么把2与10这两个每份数对到一块去了呢?”学生这下很得意地告诉我说“每盒10支”可理解为“一盒子里装10支”,对于“2”来说,“10”是个份数。从而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盒10支”这个条件的两面性:与“3盒”对应时,“10”是每份数;与“每支2元”对应时,“10”是份数。但为什么没有人把“3盒”与“每支2元”看作对应条件呢?我把这个问题交与大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避免出现被乘数与乘数不对应的错误。接着我乘胜追击,引导学生解决两个每份数中哪个作被乘数的问题。我在进行推理训练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由于学生理解题意,尝试准确率达95%。我装作疑惑不解地问:题目初看有两个每份数,你们为什么都选“2”作被乘数而不选“10”呢?学生抢着告诉老师因为“2”才是与总数直接对应的每份数,故作被乘数。

  教师运用尝试教学法,逐步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扎实地突破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积极地掌握了本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列式特点。

  三、重视课堂练习,培养思维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

  1、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找出对应条件及与总数直接对应的每份数,再列式计算(半扶着走,进一步突出重点、难点、准确率100%)→只列式不计算(独立走、准确率100%)→选择题、判断题(准确率98%)。

  2、对比练习

  为了消除思维定势,防止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我出了以下两道练习题:(只列式)

  ⑴水泥厂用汽车运送水泥,每一辆汽车一次能运5吨,12辆汽车7次能运多少吨?

  ⑵水泥厂用汽车运送水泥,先来了4辆汽车,后又来了3辆汽车,每辆汽车运5吨,一共能运多少吨?

  通过以上两道练习,学生知道并非所有连乘题都是今天学的题型,也不要一看见每份数就盲目用连乘法,从而从比较中进一步掌握了例4的本质特征。

  3、发展练习

  在这一部分练习中,让学生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结构,升华认识,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⑴出示“我们三(3)班有56人,为扶助失学儿童如果每人捐款5元,全班一共可捐款多少元?” 要求将“56人”改成间接条件,改完口头列式,并注意比较不同结构。(学生改成“三(3)班有8个小组,每组7人”和“三(3)班有男生27人,女生29人”等)这一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还渗透了思想教育。⑵出示实物3包练习本(每包50本)和2包卫生纸(每包10卷),请学生编出例4结构的连乘应用题。

  ⑶在最后一分钟请学生回忆生活中有意义的连乘应用题,进一步把数学学习和解答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时,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热烈讨论抢着编题。我又鼓励大家课后进行调查研究,编出更有意义的题。一节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分析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突出一次计算,会解答分数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各题

  1/2×2=2/5×3=2/3×1/2=3/4×5=

  2、说出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着单位“1”。然后再给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分式乘法应用题。

  母牛的头数是公牛的1/3,公牛头数的2/3和母牛相等。

  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头数的3/4,公牛的头数相当于母牛头数的1/2。

  小组完成,集体订正。

  (二)、教学实施

  1.板书:公牛有30头,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的1/3,小牛的头数相当于木牛的2/5,小牛有多少头?(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要求小牛的头数,就要知道哪个量?(母牛的量)母牛的头数又和哪个数量有关?(公牛的头数)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公牛的头数)崽化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母牛的头数)画多长?根据什么?表示小牛的头数的线段应该怎样画?板书:

  公牛:|||||||||||

  30头

  母牛:||

  小牛:

  ?头

  3.分析数量关系:

  求小牛有多少头,必须先求什么?(母牛的头数)求母牛的头数应该怎样做?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

  4.列式解答:根据以上分析,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怎样列综合算式解答?板书:

  30×1/3×2/5=

  根据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每一步分别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同时强调:分数连乘不必像整数,小数连乘那样,逐次计算,可以一次计算,遇到整数和分数相乘,要用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不能约分的直接与分数的分之相乘。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8页第4、5、9、10题,学生要说明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每一步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

  (四)课堂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与解答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不同点是分数连乘应用题要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题关键是要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利用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正确列式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比较熟练的画出线段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

  板书:超市运来花生油和豆油共600桶,花生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2/5。

  (二)、教学实施

  1.根据以上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数学问题:

  花生油有多少桶?豆油有多少桶?豆油不花生油多多少桶?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可以一步解决?明确任务,重点研究第二个问题

  2.能用图表示豆油的部分吗?板书:

  “1”

  花生油占总桶数的

  ||||||

  豆油?桶

  600桶

  3.分析数量关系;看图想想,豆油占总桶数的几分之几?求豆油的桶数就是在求什么?交流讨论得出:豆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求豆油的桶数也就是在求600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4.列式:600×(1–2/5)或600-600×2/5

  后者方法很容易理解,主要是从“总桶数—花生油的桶数=豆油的桶数”这个数量关系入手分析,也就是“和—一个量=另一个量”

  5.出事例2:明确题意:降低是指什么意思?(比原来少)减少了哪个量的?现在听到的声音分贝是原来噪音的几分之几?请个别学生尝试板演画线段图

  “1”

  原来:||||||||

  85分贝

  降低了

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

  2.使学生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的同时能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用简炼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1)某车间每班有4个组,每组有11人,每班有多少人?

  (2)一辆卡车可以装30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一辆卡车能装多少化肥?

  2.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

  根据动画演示的内容分别补充问题,再解答.

  (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_______________?

  (2)每箱有12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35元,______________?

  3.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中的应用题都是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它们的数量关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计算.)

  把动画复习的两道应用题连起来看,让学生把复习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题目,引出例1.

  教师导入: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光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还会有这样稍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指名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继续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实物图逐步转化为线段图.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解答这道题?并说出解答的思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到:

  方法1:要求一共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箱卖多少元和一共有多少箱.已知共有5箱,未知每箱多少元.因此,要首先求出每箱多少元.已知每个35元,每箱12个,求出每箱卖多少元就是求12个35是多少,用35×12=420(元),再求出5箱一共卖多少元,就是5个420是多少,用420×5=2100(元).

  板书:①每箱多少元?

  35×12=420(元)

  5箱一共多少元?

  420×5=2100(元)

  方法2: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个卖多少元和一共多少个.已知每个卖11元,未知一共多少个,先要求出一共多少个.每箱有12个,有5箱,求一共多少个就是求5个12是多少,用12×5=60(个),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就是求60个35是多少,用35×60=2100(元).

  板书:②5箱一共多少个?

  12×5=60(个)

  5箱一共多少元?

  35×60=2100(元)

  (4)教师谈话:像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将这两种解法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动笔列式,汇报订正:

  35×12×535×(12×5)

  教师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行不行?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因为运算中要先算12×5,就必须加小括号,否则运算顺序就变了,不符合题意.)

  (5)比较、辨析: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明确两种解法的区别是: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思路不同,用的已知条件也不同.联系是:最后都能求出来“5箱一共多少元”.

【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穷人教学设计

2.社戏教学设计

3.背影教学设计

4.《白鹅》教学设计

5.《中庸》教学设计

6.《钱学森》教学设计

7.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8.《灯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