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5 11:45:41 晓凤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七、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王维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景物:明月,松林——静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动景青莲,渔舟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结果性目标: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体验性目标:认识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关联。

  核心任务

  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分析见教学设想)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自制)

  可以更加直观、调动想象和联想,增强学生对画面的感受能力,促进对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一)由题解和后人评价导入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二)提出核心问题

  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二、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1: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学生活动2: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三、反思提升

  认识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关联。

  四、运用反馈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任选一首,用200字描述诗歌的画面和情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板书设计

  诗中画画外意

  明月松清泉石——自然美向往田园远离尘俗

  竹喧浣女莲动渔舟——生活美厌弃官场超然淡远

  评价预设

  在提出问题环节,解题部分需要运用文言文知识,应当由学生自行翻译,然后组织语言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学生喜欢用词语和短语来表达意思,传递思想,但教师要要求他们用语言来完整表达。这样一是有益于个人观点思想的表述,二来有益于表述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直接宜于他们二卷的文字表述题。

  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学生能脱口二背,但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够准确和完整。教师就要在此话含义的理解上做停留,让学生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需要用到的想象和联想的手法,以及画面构成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颜色、状态、形态、空间布局等等方面。这是我们这堂课的核心问题的直接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课堂学习。

  解决问题环节中,学生难以对画面的描述做有效的回答。他们的描述极可能会只言片语、抓不到景物的特征、描写顺序不当等等,由于这涉及到高考中诗歌鉴赏考对诗歌意境的考查,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做修正和弥补,让其具有学科的要求和素养。

  教学反思反馈

  1.导入部分,学生对后人“诗中有画”的评价能脱口而出,但对其含义的理解确实不够准确和完整,教师必须在此讲解清楚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环节。

  2.核心问题提出以后,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否则难以落实。

  3.学生活动2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学生可能难以下笔,需要教师做示范。

  4.运用反馈环节可以增加或者是调整成其他诗人的作品,使得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王维,还有其他人的优秀作品,拓宽课堂的外延。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外学习

  板书:

  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问:大家看这两个句子,找找看里边有什么成语?这些成语用在句子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应该怎么用?

  (生回答)

  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这是个谦辞,如“我的这一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帮助,这是一个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希望您鼎力相助”。那么,这两句个成语为什么用错呢?是因为它谦、敬辞用错了地方。

  二、导入新课

  1.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板书:

  2.问:我们刚刚回忆了古典诗歌的类型,那么,大家在本单元中找找看,哪些文章是古体诗?哪些是近体诗?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是古体诗,《近体诗六首》里的是近体诗。

  师点拨:近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基本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体诗。但是,唐人既写古体诗,也写近体诗。

  3.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说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

  (1)理解文意

  (2)找形象(意象):人物、事物、景物→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对意象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什么情感

  (3)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

  (4)分析艺术技巧→有哪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诗中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

  (5)语言特点

  师:我们前段时间用这个方法学习了两首古体诗,那么今天,我还就用这个方来学习几首近体诗。大家把课本翻开到32页,《近体诗六首》。首先看第一首,《山居秋暝》。

  三、具体研习《山居秋暝》

  1.学生齐读

  2.解题

  问:我们赏析诗歌的第一步是理解文意,解题又是我们理解文意的开始。我们看题目,《山居秋暝》,“山居”即山中居所,“秋暝”即秋天的傍晚。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是写景还是叙事或状物?

  明确:写景。

  问:既然是写景,那它的艺术技巧最有可能的是什么?

  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理清文意

  (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学生回答)

  明确: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了进来;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

  (3)问:结合注释,想想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学生回答)

  明确: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的少女洗罢归来;荷叶纷披,原来是打鱼船顺流而下。

  4.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1)问:这三联都有哪些意象?

  (学生回答)

  明确:鱼、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2)问:这些意象组成的图画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幽、宁静、清新。

  (3)问: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看到这么清幽、宁静的景象呢?

  明确:恬淡、宁静。

  (4)问:看到这样清幽、宁静而清新的景象,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明确:喜爱。

  (5)问:正因为喜爱,所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任凭春天的芬芳逝去,我依然要留下来享受这美妙的秋色。这里就点明了作者的心志,那作者为什么这么喜爱“山居秋暝”的生活甚至愿意留下来呢?

  联系诗人的生平:王维深受儒、佛影响。他早年出仕,也曾有过积极从政、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抱负。但朝廷奸佞专权,政治黑暗。面对黑暗现实,他既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又不敢同他们决裂。因此后期他采取了半官半隐、全身远祸的生活方式,走上了寄情于山水的道路。这首诗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在王维的创作后期,他写的诗多抒发闲情逸致,幽境禅理。

  明确:对官场黑暗的鄙弃,追求隐逸生活。

  师补充:向这种在诗歌的结尾表达作者心志和情怀的篇章结构,我们叫做卒章显志。

  (6)师:那好,我们现在来归纳这首诗歌的主旨。大家还记得我们归纳主旨的公式吗?一起来回忆。然后大家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把它写在纸上,待会儿请两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

  明确: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这首诗通过描写山中秋日傍晚静谧、清幽而清新的自然风景,表现了诗人对污浊、黑暗官场的厌恶,对安静纯朴的隐逸生活的向往(渴望/追求)的思想感情。

  5.分析艺术技巧

  (1)问:颔联运用了一种修辞方法,大家知道是什么?

  明确:对仗。

  (2)问:大家注意到没有,颈联也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是什么呢?

  明确:对仗。

  (3)问: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这样的手法叫做什么?

  明确:动静结合。

  (4)问:诗的题目以及首联一开始就已经告诉我们,这是“空山”,“空”就是空寂,但到了这里,我们发现这山有泉水声,也就是我们上边所说的动景,这是否矛盾了呢?

  明确:不矛盾。山泉因为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静谧、清幽,这种手法叫做以动衬静,如“蝉造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教室里很安静,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到了”。

  小结:我们一起来归纳这首诗的艺术技巧。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动衬静。

  点拨:大家注意,像《山居秋暝》这样,在最后点明自己情志得手法叫做卒章显志。

  四、师生齐读,结束讲课。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分析

  《山居秋暝》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山居秋暝》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用了动静结合,写出了雨后空山的自然美景,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山中黄昏之际的.人情之美。我把这两联作为了教学重点。在学习颔联时通过圈画诗歌的景物引导学生关注王维诗歌的意象,改动诗歌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对偶之美和意境之美,然后结合图面想象说话,体会诗歌的动静结合的画面美。在学习颈联是通过关注诗句的倒装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同时通过猜想“竹喧”的其他原因和改动诗句中的“喧”“动”两个动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味诗歌中的动态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结合具体的诗句和词语展开想象,从朗读和想象中体会诗歌的动静之美。

  3、结合诗歌背景,感悟诗人的情感,了解王维诗歌的“空”。

  原文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诗眼切入,理解诗题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引读诗题——《山居秋暝》。

  2、谁能告诉我“暝”的读音,它是什么意思?

  3、“山居”是什么意思?拓展理解“村居、家居、客居、旅居、隐居”的意思。

  4、王维的“山居”就是一种隐居,你知道王维隐居在哪吗?

  了解背景:王维隐居在一座山中,这座山就是终南山,他在终南山脚下建了一座别墅,叫“辋川别业”。

  4、再读诗题:“山居秋暝”写的就是王维在秋天的黄昏看到的山中之景,“山居”点明了诗歌的地点,“秋暝”点明了诗歌的时间。

  5、王维在终南山的黄昏看到地、听到地和想到的都写在了这首诗里面。

  二、诵读诗歌,读出韵律

  1、学一首诗首先就要把诗句读好,你们平时怎么读诗的?

  2、点名读,点名评价。

  3、师生配合读,读出节奏。

  4、生齐读,读出韵律。

  三、想象画面,言说情景

  (一)学习首联

  1、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准确、读出节奏和韵律,还要读出诗人所感。(板书:感)

  2、出示第一句,齐读。

  3、一场新雨把山里洗得干干净净,你走在这样的山林中,感觉怎么样?

  4、指导朗读:新雨初霁,初秋的傍晚,走在这样的山林里,诗人一定觉得清新自在,心旷神怡。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读。

  (二)学习颔联

  1、过渡:雨后初秋的傍晚就像是一幅画,这幅画最美的是莫过于——出示第二句联,引读。

  2、圈一圈:这里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板书:景)

  3、老师读了这两句诗兴大发,给它改了改,出示:“明月当空照,清泉缓缓流。”,你们觉得怎么样?

  4、出示图片:我想,这首诗或许是这样的一幅画。请结合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感受动静之美:这幅画不仅静,也有动!让我们到诗句中去感受!(板书:动静结合)

  (三)学习颈联

  1、过渡:山居秋暝中还有一幅动态的画,是哪一幅?——出示第三联,为什么?

  2、理解倒装:“竹喧归浣女”你怎么理解的?

  3、猜一猜:还有什么原因会引起“竹喧”?

  4、抓住动词,理解诗意:这两句诗中最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动词——“喧”“动”。你能给这两个动词换一换吗?

  5、指导朗读,感受动态美:同学们都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但王维就只用了一个“喧”“动”把画面写得生动鲜活起来,让人如临其境。你能读出这种动态美吗?

  6理解王维诗歌的特点:如果说第一幅画重点写的是景物,那第二幅就是人物,看王维的诗,不仅有动有静,还有人有景!

  7、想象画面读:这两幅图合在一起,就是最美的山居秋暝图,请你想象这幅画面,读这两句——

  8、小结:这两幅画真美,就是大诗人苏轼读了,也赞叹不已,于是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四、读懂尾联,感悟诗情

  1、你想住在这幅画里面,你想留在那里吗?为什么?

  2、你能把想留的心情读出来吗?

  3、出示尾联——王维也想留在这里。“随意”“春芳”“歇”是什么意思?

  4、小结:因为这里有最美的山居秋暝,有最朴实的乡民,所以王维想要留在这儿。

  五、拓展背景,读透诗心

  1、既然这里有这么优美的景物和淳朴的山民,可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空山”?

  2、出示背景资料:王维从官场上回归到山居生活,他感受到的是?

  3、到了山中之后,他的心变得怎么样了?

  4、播放歌曲:听完歌给你怎样的感觉?为何歌曲后面重复?

  5、点拨:因为作者在前面是写景,所以在尾联开始抒情,表达自己想留在这山中的情感。(板书:情)

  6、再读诗歌,理解诗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体味王维的那颗留恋山居的心吧。

  7、出示《鹿柴》《鸟鸣涧》:王维的诗中,90多首都有这个空字——

  8、齐读,你从这两句中读出了怎么样的感受?

  9、小结:王维笔下的“空”是一种境界、静是一种生活,他的心空了,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自己的追求。

  10、配乐朗读:让我们配着音乐,一起再美美地读《山居秋暝》。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页上所写的“四时景物皆成趣”,配合着所绘的四季书签更显得如诗如画。《古诗词三首》中也选取了秋冬两季最典型的诗词供学生学习和体会。《山居秋暝》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诗人王维将空山雨后的秋意微凉,松林间皓月斑驳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归来侃侃的声响,渔船掠过荷田的摇曳,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山居秋暝》本就该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仿佛能从画中听到一支恬静优美的丝竹,充分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学生则需要在感受动静描写的妙处之余,还可以试着从诗情画意当中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吟诵《山居秋暝》,读准暝、浣等字词,理解暝、喧、歇的意思;

  2.调动视听感触及想象,感受这首诗中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3.了解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有趣的汉字

  1.发现字形的共同点——指向发现

  出示“时、昨、晚、晓、晨、昏”。

  2.发现字义的共同点——指向归纳

  都和太阳/时间有关。

  3.介绍造字的出发点——指向字理

  设计意图:从几个简单的带有“日”部的字,由浅入深,其一调动学生的识字思维;其二迁移理解字义的方法,为课堂上学习古诗、体悟情感,做好了铺垫。

  一、由字及题,导入揭题

  (一)品读诗题感秋意

  1.联系发现猜题之“暝”

  板书“暝”,指名读,正音,猜义。

  设计意图:猜字义是课前谈话的思维延续,既可以从课前谈话时的发现来猜,也可以根据预习从注释中获得的'解释来说。教无定法,但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便是学法的成果。教师可沿着学生的发言,先猜再用注释印证,也可以先说注释再用刚才的发现来补充,目的就是把“暝”这个生字记住并理解。

  2.逐步解题说诗之“意”

  顺序板书“秋”“山居”补充诗题完整

  (1)“秋暝”为何意?(秋天的黄昏/深秋傍晚,日落时分)

  (2)“山居秋暝”又是何意?读起来又有何感?(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字词表述)

  设计意图:这首诗从诗题开始就抒发了王维当时舒适惬意内心豁达的感受,季节恰到好处,天气恰到好处,地方恰到好处,只读准读对诗题,无法同步王维的内心。故引导学生能用诗意的现代白话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不是重点,而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去感受诗的“意”境,是为理解整首诗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回顾诗作识诗人

  1.回顾王维及其诗作

  出示《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感受王维诗作特点

  相机板书:诗佛/诗中有画/山水田园诗……

  设计意图: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是经验学习,以类似的古诗呈现,既拉近了诗人诗作与学生的距离,更是唤醒部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降低学习新诗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

  二、由诵及吟,初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读三遍

  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对,第二遍读顺,第三遍争取读好。

  2.把自己当成王维练读后展示读

  预设一:老师欣赏你读诗的节奏,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

  预设二:你读诗的感觉真好,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带着大家读。

  3.再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凡是能入选统编教材的,必定是古诗中的佳作;更何况王维曾经做过“大乐丞”的官职,这首《山居秋暝》也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物象清雅,如此音韵和谐的诗值得学生多读一读,读对是读好的基础,读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由静及动,研读古诗

  (一)“题”“句”勾连学首联

  1.找找诗题呼应的诗句——天气晚来秋

  2.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空山新雨后

  (1)调动感官想象画面。

  预设一:你闻到了什么?读出这种感受;

  预设二:你的脸颊上有什么感受?读出新雨给你的这种凉爽感。

  ……

  设计意图:用这句诗里的“晚来秋”回扣题目中的“秋暝”,也可以理解为用诗人的语言来解释“秋暝”,是从白话译文言到文言译文言的语文能力提升。此外,调动感官想象,是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能快速补充好诗句表现出来的画面,为下面的理解提供了素材。

  (2)观感一致读出幽静

  闭上眼睛,聆听雨声、风吹竹林声的配乐,读出空山的幽静和舒适。

  (3)空山空否引出下文

  给了王维这么舒适体验的地方,为什么叫空山呢?

  (二)动静皆趣学颔联

  1.空山自然之景

  相机板书“月、松、泉、石”

  2.想象画面品动静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视觉体验指向静景,听觉体验指向动景;既有静态的画面感,又有动态的音乐感。板书:有声有色。

  (三)任务引领学颈联

  1.迁移学习

  教师感情引导:皎洁的月谷那个洒落在松林间,斑斑驳驳;清澈的溪水流过磐石,叮叮咚咚。吸引王维的是大自然的清新清幽,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吸引着他呢?

  出示任务单,完成任务一

  (1)想象画面

  (2)寻找动景

  预设1:动景,说说动在哪里?

  “喧”和“动”这两个字能不能换成其他的?(摇、晃……)

  你看到了怎样的浣女合渔舟?

  设计意图:动景的精髓,就在动词,这两句诗中最典型的动词,便是“喧”“动”“下”“归”,检验学生对于画面的想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做诗人,面对此景,会换哪两个动词加入进去。通过同桌伙伴之间说一说,适当降低了难度,也增加了趣味。

  预设2:没有静景,但是突出了静

  颔联、颈联联系着学习,感受虽然是动景但是愈加衬托出山的静。板书:以动衬静。

  (2)任务拓展

  设计意图:这首《鸟鸣涧》和《山居秋暝》颇有相似之处,适合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方法实践运用,去通过景物想象画面,寻找动词感受动静的关系,最终得出以动衬静,强化本课的学习重难点。

  (三)共鸣内心学尾联

  1.轮读尾联

  2.以诗句解释“春芳”

  春芳是何物?应是“日出江花红胜火,传来江水绿如蓝”,春芳还应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还应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除面不寒杨柳风”。

  3.以“静好”代替“春芳”

  理解“随意”和“歇”,感受作者愿意留在这空山之中。

  (四)由空及“空”,走近王维

  1.配乐读诗

  2.理解空山

  3.轮读王维眼中的“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设计意图:空山是和城市官场相对的,在争名夺利者眼中,是一座空山,在贪图享乐的人眼里,是一座空山。而在诗佛王维眼里,这个空,是他追求的空灵和幽静,是不与当时官场同流合污的清廉,是享受摆脱尘世杂物的闲适,是淡泊名利的清雅。用王维自己的诗句,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诗人眼中空山其实是不空的。(板书:不空)

  4.配乐吟诵《山居秋暝》。

  四、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 6

  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

  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 7

  知识目标:

  了解诗人王维,掌握诵读要领,把握诗文内容、结构、主旨。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诗文的朗读,结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意象,体味诗画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对王维大家能了解多少?

  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wǎng)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四十岁为界限,之前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事业,后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后,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人称“诗佛”。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成就最高的一首《山居秋暝》。

  2、听读感知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注意节奏、停顿

  3、回答问题

  (1)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请同学反复朗读后,找出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意象:山、雨、月、松、泉、石、竹、莲、舟

  空山秋雨图、明月松间图、清泉石上图、竹林深深图、莲动渔舟图。

  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

  (3)作者对这些画面的描绘目的是什么,就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从哪句诗可以得知?

  目的是要表达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反面衬托出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归隐的渴望。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句可得知。

  (4)既然山中“春芳”将尽,是什么吸引诗人独“留”山中?

  是山中清新的空气,清幽的美景,还有自由自在的生活。(点拨主题:表达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志向。)

  (5)“王孙自可留”里用到了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楚辞·招隐士》。“大家注意题目,‘招隐士’,这个王孙指作者自己,楚辞中讲山中太冷清了,还是出来作官吧!王维反其道而用之,说还是不要作官好。因此前面的写景,不过是为后面作铺垫,说明山林的景色很好,适合隐居而已。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诗歌的朗读中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优美的风景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我们也领悟了诗歌的主题,学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今后大家再读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欣赏,这是极为有益的。

  课后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借景抒情的小散文,触摸诗人的灵魂,发挥自己的想象。(注意不要写成翻译式的文字)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

  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

  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 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 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 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 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 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 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 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 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 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 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 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特别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

  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

  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1-30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08-27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0篇02-2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04-27

优秀教学设计01-28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07-20

秋天优秀教学设计11-07

穷人优秀教学设计03-06

坐井观天优秀教学设计03-07

《燕子》优秀教学设计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