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手抄报>阅读分享手抄报怎么做

阅读分享手抄报怎么做

时间:2022-07-16 20:46:24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分享手抄报怎么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养阅读习惯,下面小编整理的阅读分享手抄报,欢迎来参考!

阅读分享手抄报怎么做

  阅读分享手抄报

  阅读分享手抄报

  阅读分享手抄报

  阅读分享手抄报

  阅读分享手抄报

  阅读分享手抄报

  阅读分享手抄报

  阅读分享手抄报

  阅读重要性

  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习成绩的好坏。据韩国的调查显示,80%学习成绩不优秀的学生都表现出阅读能力不佳。另一项调查还指出,学生在学习上感觉到困难的时期,与出现阅读困难的时期相一致。美国的调查则显示,阅读成绩较好的学生中,有45%的人每天晚上以阅读为消遣;而成绩极差的学生,只有3%的人每天晚上以阅读为消遣。总的来说,有60%的学生从不把阅读当作消遣。约有63%的高中生想上大学,但只有37%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了理解大学教材的'水平。英国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小学毕业生中有阅读障碍的学生比率为20%到25%。

  阅读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训练方式。没有阅读能力,我们就无法理解文章内容,也无法读懂其他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简单的数学应用题也搞不明白。写作同样离不开阅读。“写作成绩最好的学生,并不是那些每天写作最多的人,而是那些平时就将阅读当作消遣,家中有很多读物,并常写随笔的学生。”(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写作并不提供新的知识和经验,也不提供写作技巧,要使语言、立意都新颖别致,不广泛读书是做不到的。因此,如果发现孩子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我们首先应该对孩子的阅读能力做全面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帮助孩子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不仅指识字能力,而是以篇章理解为基础的综合能力。“如果想正确地理解教科书或其他书籍的内容,背景知识的灵活运用、词汇、推论、预测、综合、判断、应用等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如果将这些能力概括成一个词即阅读能力。”(金明美《小学阅读能力决定一生的成绩》)一项由国际教育成就调查委员会(IEA)主持的“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计划”(PIRLS)提出检核阅读力的标准是:

  提取特定的信息:能够从阅读材料中掌握关键的信息。

  进行推论:能够从提取出来的信息中发展理解线索。

  整合信息和观点:能够统整所有的线索,从而正确解读信息的含义。

  检验或评估文章的特性,发展意义:能够将所解读的信息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经过思考与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般人认为孩子只要认识了字,就算会阅读了。但实际上,在阅读书籍或资料时,很多孩子虽然认识每一个字,却不知道读的内容是什么,更不用说解释文意、回答问题及发表观后感了。阅读能力不只是能识字,还包括“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上下文信息的推论与文意联结等方法,发展理解线索,从阅读过程中解读信息、建构意义,精准获取作者的思想和用意,并加以灵活运用的完整能力”(林美琴《绘本有什么了不起?》)。除了识字能力,更需要发展孩子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小学三四年级,学会两三千汉字后,应该把重心逐渐转移到阅读上,通过精读和泛读、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比如一个词汇,在教材中往往只能学到一两种含义,而其他含义只能在大量阅读中揣摩体会。你知道的词汇含义越多,阅读速度就越快,理解力就越好。如果人的“心理词典”中储存了大量的词汇,在阅读时就能将与这些词汇相关的语义网络充分激活,以助于对新信息的比较、分析和理解。再比如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大脑里储存的背景知识越多,就越能理解小说的叙事及其意义,预测故事的发展趋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阅读得多,积累的知识也多,阅读能力就越好,这就是阅读中的“马太效应”。

  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孩子的阅读。美国一直致力于建设“阅读大国”,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畅销不衰,影响了几代人。韩国现在的小学课程也是根据阅读能力的发展阶段来开展的,比如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阅读的重要性,三年级开始正式阅读文章,分析概括文章内容,一边推测一边进行推理型阅读,从四年级开始学习归纳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理解掌握作者的意图,同时学习一些批判性的阅读等等。六年级时要求学生能够以从前学习的知识为基础,不需要详细的指导,便能够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判断。(金明美《小学阅读能力决定一生的成绩》)我国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中小学阶段如果能培养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他们就不会再为自己的学业发愁。有了这样一个好底子,他们的一生也将受益无穷。

  学生的阅读为何糟糕

  PIRLS在2006年提出阅读素养的指标:“能够理解并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能从阅读中学习;参与学校及生活中阅读社群的活动;由阅读获得乐趣;能够从各式各样的文章中建构出意义。”如果按照这些指标衡量我国的中小学生阅读状况,可以说很难令人满意。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汉语比较难学,从识字开始到流畅阅读,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拼音文字的正字法透明度各不相同。正字法透明度是指一个特定的字母或字母串在多大程度上表征一个特定的发音。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是高度透明的,字素和音素的对应比例大概是1:1,这意味着如果你看到一个单词是怎么拼写,那么你就知道他是怎么发音的。英语的透明度很差,因为它有大量的例外情况,比如island中的s不发音。英语中每个字素平均有30种不同的发音。汉语使用的是语标系统(logographic system),这个系统使用成千上万的符号表征整词。文字系统的巨大差异对教育以及脑如何支持阅读具有深远的影响。一名儿童达到能够熟练地阅读意大利语的水平大约需要一年,英语大约有三年,汉语则需要十年。(David Sousa《心智、脑与教育》)汉语不是拼音文字,比较难学,能够流畅阅读则更难,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很多大脑的控制和注意资源。儿童的短时记忆空间非常有限,他们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于阅读行为本身,而难以边阅读边思考。阅读自动化的过程发展缓慢,总是在“学会如何阅读”(Learn to Read)的阶段徘徊,无法尽快进入“在阅读中学习”(Read to Learn)的阶段。美国的小学生已经开始尝试批判性阅读,或者搜集资料,写作小论文,而我们的孩子依然在字、词、句、段里挣扎,汉语难学恐怕脱不了干系。

  课业负担重,导致孩子没有时间、没有兴趣去阅读。中国如此,国外也有类似情况。全美阅读报告指出,四年级学生中,有45.7%的孩子每天会将阅读当成休闲活动,在八年级学生中,只有27%的孩子为了兴趣而阅读,到了十二年级,只有24.4%的孩子每天享受阅读的乐趣。北京大学曾经做了一个关于北京市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有78%的学生表示喜欢课外阅读,可是到了高中兴趣就减少了,36%的学生喜欢阅读。更令人惊讶的是,高中三年居然只有32%的学生完整读过1到5本课外书。幼儿园的孩子对阅读最感兴趣,但随着年级升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低,读的书也越来越少。

  现在的中考和高考压力太大,语文学习日益封闭在教科书和试卷里。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不仅背诵课文,还要背诵优秀的.作文范文。既然背诵可以解决问题,还何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思考呢?如果只以精读教材为主,一年能读多少文章呢?如果不在语境中反复学习揣摩词汇的用法,又怎么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词汇呢?孩子做了很多题,但这些题太琐碎、太程序化,无法给孩子丰富而深刻的语文体验,让他们毫无乐趣可言。“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所做的习题卷子的数量与孩子最后的阅读水平居然毫无关系。”(吉姆·崔利斯《阅读手册》)教师和家长把与考试无关的书一律当作闲书,孩子读的最多的是教辅书,所有的阅读活动都纳入考试的范围,被当成考试技能的训练,这造成知识面的狭窄、思维的僵化。在孩子的教育中,书籍总是与考试、成绩这些不愉快的经历联系在一起,阅读成为乏味无聊的事情,这也就难怪孩子会逃避读书,视读书为畏途。

  孩子阅读时间减少,还有电子产品泛滥的原因。很多孩子功课繁重,课余迫切需要休息,放松脑筋。这点要求不能不满足。家长下班回来还要上上网,看看电视,娱乐娱乐呢,更何况孩子在学校学了一天,回来还要忙乎作业,适当调剂一下也未尝不可,毕竟我们不希望他们活得太累吧。另外,现在的电子娱乐丰富多彩,质量也高,让孩子沉迷其中难以自拔。有两项以155名成绩优良的五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的调查,调查他们在放学后如何打发时间,结果显示,90%的学生在课余只花1%的时间阅读,而30%的时间用来看电视。50%的学生平均每天阅读10分钟左右,30%的学生每天阅读2分钟,10%的学生根本不阅读。很多家长为孩子购买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非常豪爽,却吝于购书。2007年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本,这其中适合孩子阅读的又能有几本呢?很多孩子迷恋上了电子阅读、网络阅读,不过这些阅读是碎片化、肤浅化的,不能给人以严谨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

  培养读书兴趣

  现在很多教师和家长只看孩子做了多少题,考了多少分,其实语文教育的好坏,主要看在课外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从1972年起,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会(NAEP)一直追踪四年级、八年级与十二年级学生的阅读分数。结果发现,用课外读物当课本的学生和最能享受阅读乐趣的学生,分数最高。语文水平的提高在积累,而十几册教材带给我们的知识毕竟有限,这就需要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需要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说:“读书非常重要,读书的过程,读书的积累,读书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语文。如果说语文教育要遵循规律,其规律之一,就是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读书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以及读书方法的掌握,远比现在这种面向考试、精读精讲、反复操练的做法要高明,也更加重要。”(《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如果我们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把读书当成一种完善自我的生活方式,语文还有什么学不好的呢?

  要想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莫如生活在有书香氛围的环境里,让孩子从小可以看到书,喜爱书,把书籍当成生活必需品,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大人要做出榜样,经常买书,天天读书,和孩子一起读书,讨论书的内容,耳濡目染,孩子自然而然喜欢读书。对孩子读什么,家长不应强迫,要让孩子自由选择,这样才能发现阅读的乐趣。很多孩子喜欢看比较轻松的'系列读物或漫画书,家长却总担心这些书没有“营养”。美国国家教育学会(NEA)调查学生们最喜爱的书,在选出的前100名中,35%都是系列小说,包括《哈利·波特》、《鸡皮疙瘩》、《亚瑟》、《贝贝熊》、《美国女孩》等。在美国,一百年来,系列读物一直都是年轻读者的最爱,扮演着文化守门人的角色。孩子之所以喜爱系列读物,是因为这些书都有固定的主人公和大致相似的故事情节,在开始阅读一本新书时,他们能很快投入到故事中,容易产生阅读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漫画书字少图多,轻松易读,比较适合初级阅读者。在IEA的评估考试中,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而59%的9岁芬兰儿童几乎每天都看一本漫画书。读轻松读物比读经典更能培养出热爱阅读的人,有了对阅读的兴趣,我们再引导孩子去读那些经典著作,就是轻而易举、顺理成章的事了。很多家长歧视轻松读物,认为让七八岁的孩子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才更有意义。其实不然,这些经典名著好固然好,但对于孩子来说文字过于艰深,需要较多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孩子读不懂,也就体会不到乐趣,更没有任何感想,不如以后再读。“《红楼梦》孩子今天不读,明天会读。《木偶奇遇记》孩子今天不读,也许他明天就不会读了。”(朱自强等《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对于孩子来说,读适合他们的书才是最好的。

  自由阅读意味着不要求孩子读完书后做题或者撰写读书报告,因为这些活动会让他们将读书看成一件苦差事,从而逃避读书。这些事情最好等孩子形成读书习惯再去做,才不会扼杀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人还可以用奖励的方式督促孩子阅读,但要注意奖励是不是真的有效。美国的中小学图书馆都备有一系列受欢迎的童书,学生看完书后,在网上回答相关问题,就可以换取奖品。我们也可以模仿美国的方法,不过这种奖励对于内在动机不强的孩子效果较为显著,从长远来看,读书更依赖孩子的内在动机。还有专家提出以阅读记录的方式激励孩子读书。阅读记录包括书名、作者的书目资料以及阅读完毕的日期,甚至用只言片语记录下阅读时的一些心得想法。有了阅读笔记,家长就能随时掌握孩子的阅读状态,孩子也能对读过的书留下深刻记忆。面对着日益增加的阅读书目,孩子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海量阅读

  语文不能只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不仅要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培养。语文还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要通过大量读写,日积月累,把握语文的规律。所谓实践,不是反复做题,也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指课外阅读。“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实践性很强,很难指出一条速效的方法去提高语文素养,而是需要长期的`熏染、积累、习得,这就必须大量读书,没有别的方法。语言的习得需要语感的积累,光是精读精讲加练习,或者概论式的获取,是难以实现语言习得乃至语文学习的效果的。”(《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

  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大量阅读是学好语文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不上课,不用老师教,同样可以学好语文。如沈从文、莫言、郑渊洁、王朔等人,学历并不高,甚至小学没毕业,仍然成为大作家,他们都是得益于多读多写。语文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相当于20本20万字的小说,这是很容易做到的,有的人一年的阅读量都不止于此,一套《哈利·波特》就有近300万字。当然,这并不是说语文课一点都不重要。如果语文课能教给孩子一些阅读的方法,唤起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语文课还是很有价值的。好的语文老师不要在乎留了多少作业,让孩子做了多少习题,而应该留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去阅读,为阅读活动提供指引,帮助他们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什么要读整本的书呢?因为教科书由于课时的限制,历来都倾向于选择篇幅较短的文章,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如此。即使在习题力,也都毫无例外是短篇文章甚至文章节选。我们不能歧视短篇文章,认为篇幅小就没有精品,但是中小学课文无一例外都是短篇就不好了。相比长篇文章,篇幅短小可能主题单一,结构简单,词汇量少,思维深度有限,导致阅读的碎片化、浅化。读整本的书,读厚书,可以感受复杂的故事情节、谋篇布局及语言现象,更能提高语文水平。读长篇的书还可以磨炼性子,培养读书的定力和意志力,有助于应对艰苦学习的挑战。

  现在的语文教材还有一个弊病就是强调工具性,把课文看成是识字的工具,文学含量严重不足。有些课文是编者自己写的,语言干瘪,想象贫乏,毫无情趣。即使是名作,编入课本时也因为不符合要求而遭到删削,弄得神采尽失。这些教材体的文章千篇一律,陷入模式化写作的怪圈,表面上是为了学生学习模仿的便利,其实是创造性的枯竭。比如课文一般都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先概括地说一说,再展开来详细谈一谈,最后再总结。为何杨朔体的散文受到欢迎?其托物言志、结尾升华的写法容易被学生模仿,但这样的文章看得多了,不免感觉单调雷同。教材体的劣质文章可能会导致孩子语言能力退化,精神萎缩,补救的方法就是多进行课外阅读。只有读有灵气、有光泽的文章,读原汁原味、震撼心灵的作品,读具有童真童趣、真情实感的书籍,才能培养孩子的语感能力、审美感受和高尚情操。不能把语文仅仅当成一种工具,而应该从儿童的心灵出发,重视他们的切身需要,让语文教育充满人文关怀。

  掌握阅读方法

  经过大量阅读,孩子自然就能掌握读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当然,我们也可以适当教给孩子一些方法,以便孩子的阅读能力能得到快速提升。

  朗读和默读。朗读可以通过模仿语音、语调及语气,体会语言的特点和情感意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朗读还可以让人了解语言的节奏、音韵,培养语感和表达力。默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集中注意力,便于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孩子要先学会朗读,朗读有助于家长进行监控,纠正错误。

  精读和泛读。精读是一字一句地读,从文章旨趣、思想,一直到语言、修辞技巧,无不可吸收利用,对孩子成长的意义重大。泛读主要是开阔眼界,汲取知识,保持思想的活跃。经典需要精读,集中于一点,仔细揣摩,深入领会。泛读要求打开知识面,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没有广博的知识就难以生存。通过泛读,孩子学习搜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才能确立自己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速读与慢读。根据材料变化阅读速度,对于比较容易的文章或章节,可以用速读的方式抓住整体观点和文章大意,而不求把握细节,面面俱到。对于重要的以及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慢读或反复阅读。要想提高流畅度和理解力,必须重视速读,只有阅读自动化了,才能减轻短时记忆的负担,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阅读内容上。

  猜测与推理。对不认识的字词或不明白的.地方,应该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对言外之意以及引而未发的地方,要能根据背景知识和材料中的蛛丝马迹,进行合理地推理。

  复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能够对内容进行回忆,把重要内容按照逻辑顺序加以叙述。如果复述杂乱无章或者遗漏重要内容,说明没有完全理解。复述是训练对文章思路的把握,重在理解,要用自己话来表述,不要鹦鹉学舌地背诵原文。

  总结与归纳。要求孩子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提炼概括,考验的是抽象和综合的能力。如果整体归纳有困难,可以让孩子对文章的各个部分分别进行归纳,然后再进行综合。

  理解。孩子能否真正理解文章,最简单的检测办法是把读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说一遍,并举一两个相关的例子。如果他经过一番思考,对内容进行加工,变成了自己的东西,那才算实现了理解。举例子是把知识或理论具体化的过程,不管这个例子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只要与之契合,就说明理解是透彻的。

  讨论。读完一本书,如果能和其他人讨论书中感兴趣的内容,会显著提高阅读的效果。家长引导孩子做进一步地思考,回答孩子的困惑,一起分享阅读的感受。父母的提问很关键,要多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不要在意有无确切的答案,目的是激发孩子思考,使阅读能有所深化。

  主题阅读。可以让孩子深入阅读同一主题的文章,彻底弄清一个问题,这就可以避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阅读。孩子可以通过主题阅读学会收集资料、研究问题的方法,为更高级的学术阅读做准备。

【阅读分享手抄报怎么做】相关文章:

阅读分享演讲稿通用06-16

阅读分享发言稿范文08-21

保险销售分享心得07-12

分享高中毕业感言01-21

阅读家长感言11-21

大班阅读教案03-01

阅读活动总结03-21

结婚祝福语搞笑分享08-18

工程合同分享10-14

分享服装销售个人总结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