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05 16:39: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集合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集合九篇

说课稿 篇1

  根据新《纲要》中"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生活活动,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了整合,教具也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得的东西,使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的去探索学习。中班幼儿在数数中往往会出现"背数"、"随意数"的现象,以训练中班手口一致为内容,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活动中,使幼儿主动、快乐地参与,我还针对本班幼儿对数量认识水平的不同,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这一活动中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说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能手口一致地点数,并引导幼儿按一定的规律对物进行排序。

  2、能愉快地参加操作活动,体验数学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说活动准备:

  各色夹子若干、铃鼓一个

  说活动过程:

  一、出示夹子,提问:夹子有什么用?

  二、游戏:夹夹子

  1、幼儿围成半圆坐好,听铃鼓声,开始夹夹子,铃鼓声一停,就不许夹夹子。老师敲夹夹子,幼儿自由从地上拿夹子往身上的衣服夹,铃声停,幼儿马上回座位坐好。

  提问:(1)数一数,你夹了几个?

  (2)比一比,谁夹得多?

  逐一清夹2个、3个、4个。夹子的幼儿站起来,集体手口一致点数夹子。

  (3)夹了几个的最多?

  2、请幼儿将夹子重新拿下来放回地上,提出要求:看谁这回夹得比刚才的多,铃鼓声停,让幼儿自由数数一共夹了多少个夹子?教师提问:夹了4个夹子的孩子站起来,夹了5个夹子的孩子站出来。再请夹得多的孩子站出来,大家一齐手口一致地点数,最后比一比谁夹得多?

  3、夹相同颜色的夹子,并要求幼儿说出自己夹的是什么颜色的夹子。

  教师:(1)请小朋友找一样的颜色的夹子,夹在身上。请幼儿互相检查是否夹的是相同颜色的夹子。

  (2)请小朋友互相看看,旁边的小朋友夹对了吗?请错误的幼儿出来,让大家讨论:他错在哪儿?

  (3)提问:你夹的是什么颜色的夹子?有几个?

  三、舞蹈<螃蟹舞>

  教师:夹子多好玩,把夹子夹在衣袖上,扮成小螃蟹来跳舞吧

  四、夹子创作

  利用各种几何图形卡纸,用夹子创作不同的形象。如:螃蟹、太阳、刺猬、扇子、乌龟、船、花等。

说课稿 篇2

  《稻草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农人亲手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由于看到稻子长出了新穗,而为主人高兴。由于发现稻叶上有小蛾及很多子而无比惊恐。又因自己无效的警告而愁闷。最终因蛾卵变成了肉虫吃光稻叶而为白白付出辛苦的主人深感痛心。课文表达了稻草人因能力所限,而无力挽救主人命运的痛苦心情,一个忠诚、尽职、心地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浮于眼前。以下是稻草人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

  说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5、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

  说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等。

  说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a. 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b. 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a. 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 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

  c. 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a. 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

  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c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单位是什么?

  (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单位的讲授做准备)

  (二)举例引题,建立能量、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1、首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能源等,引入“能”这个概念。

  2、从实例中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如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压缩的弹簧、举高的铁锤等都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能够使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即都能对其他物体做功,从而概括出能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做功越多,表明具有的能量越大。强调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从而指出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致也是焦(J)。

  3、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并结合实例中的物体是由于运动还是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等而能够做功,得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在讲完概念后再举一此实例让学生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题: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具有_______能;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_______________能;压弯了的撑杆具有_________能。(三)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物理规律

  实验探究1: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课本图8-35和8-36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利用同一个钢球来控制质量相同时,从不同的高度滚下(速度不同),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钢球做功的多少,即具有的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运动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实验2:利用木球和钢球(质量不同)从同一高度滚下(控制速度相同),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木球和钢球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出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以上两次实验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两点结论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加油站”中的信息。

  实验探究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课本中图8-37和图8-38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同一重物从不同的高度自由下落到特制的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所处的高度有关——高度越高,势能越大;

  实验2:让两个质量不同的木块和铁块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到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势能越大。

  实验探究3: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将一只弹簧横放在一个丁字形架子上,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将一小钢球向固定端压缩弹簧,叫学生认真观察放手后能将小钢球推出多远。用大小不同的力压缩弹簧做两次,再引导学生探究,最后得出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小结、巩固练习

  1、让学生对本课中的知识要点进行小结,训练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2、巩固练习:

  例1: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时,动能、势能、机械能怎样变化?

  例2:一物体机械能为35J,势能为27J,则它的动能是多少?

  例3: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置作业:课后作业第1题;《学生用书》P116补充习题中的(1)和(2)

  五、板书设计:

  第六节:动能与势能

  1、能量的定义: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就说物体具有能量。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

  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具有的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有就越大。

  3、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物体的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体的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也越大。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6课《动物的卵》。

  二、说设计思路:

  《动物的卵》是“新的生命”单元的第六课。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习了植物的繁殖的一些知识,由植物的繁衍联系到动物的繁殖,由植物的种子联系到动物的卵,在探究植物新生命孕育的之后,探究动物如何孕育新生命。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自主观察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这样有利于教师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由于鸡蛋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它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调动孩子的已有经验。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点让学生利用他们最熟悉的鸡蛋来进行实物观察,充分展示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亲历一次“观察——分析——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使学生知道:即使是他们最熟悉的事物也有不为他们所知的秘密,养成主动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愿意解决问题的习惯。尤其,要培养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和推测的能力,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爱护小动物的健康心理。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像青蛙、鸡蛋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结构特点。

  2、观察青蛙卵的孵化过程,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2、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动物的卵的构造。

  教学难点:卵的内部结构及其对生命的意义。

  五、说教学准备:

  1。电脑课件:各种动物的卵的图片;鸡蛋的知识及小鸡的孵化过程图片、青蛙卵的发育繁殖过程影片。

  2。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动物卵的知识的资料。

  3。教师准备鸡蛋,托盘、培养皿,放大镜,小镊子,纸巾若干、实验报告单。

  六、说教学过程(流程)

  引入→观看各种动物的卵形成对卵的初步感性认识→观察鸡蛋的外部→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了解其对生命的意义→观看小鸡的孵化和青蛙的孵化过程视频感知卵生和卵生动物的概念→拓展搜集更多关于“动物的繁殖活动”的资料。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夏夜多美》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它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在危险时刻,睡莲姑姑弯下腰救它上来,热心的小蜻蜓牺牲休息时间,在萤火虫的带领下,把小蚂蚁送回了家。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夏夜美丽的荷塘夜色,更被小动物们相互关爱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这篇文章文辞优美感人,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温情,是人文内涵极其丰富的佳作。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夏夜之美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之美。

  二、说教法

  阅读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首先大胆创设优美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夏夜中进行学习。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体验、感悟,使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心灵受到熏陶和触动,感受夏夜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学会关心别人,培养良好的品质修养。教学方式上以“导演和演员”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表演课本剧。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提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途径。评价方式上,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由传统单一的教师对学生评价转变为学生互评、学生评价老师,从而培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别人的情感和价值观,激发其自信心、成就感。

  三、说学法

  以读为载体,感悟文本。初读时,要求读准音,读通课文。再读时,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初步感悟夏夜不仅景美,人物的心灵更美。细读时,引导学生从“喜欢谁”入手,感悟睡莲是如何关心帮助小蚂蚁的。通过朗读、理解、想像,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情感,感受夏夜“内在”的美,体现阅读的层次性。朗读采用自读、齐读、引读、边演边读等形式,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朗读感悟文本,在反复的朗读中读通课文,理解内容,而且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三、再读课文,互助学习

  四、欣赏范读,体会感情

  五、写字指导

  六、作业:画出你眼中美丽的夏夜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复习生字

  有一天,蚂蚁妈妈带宝宝们去公园里锻炼身体,瞧,他们正在练习跑步呢!在每一条跑道上都有一些关卡,读出了卡上的字才能过关。哪一组小朋友愿意帮帮他们啊?

  过渡:天都黑了,可蚂蚁妈妈的另一个宝宝还没有回来,它到哪去了呢?

  (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在情境中巩固识字,既扫除了学生的阅读障碍,又很自然地引出文中的故事。同时结合了本文中心,让孩子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二、想像朗读,激发感情

  1、想象读:闭上眼,听老师读,你听到了哪些小动物?(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2、交流,粘贴带名字的小动物图片,学生边看图,边读出词语。

  三、自读自悟,读出感情

  1、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2、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话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并告诉他,你为什么喜欢。

  3、反馈交流。相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悟。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反馈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四、创设情境,指导表演

  这么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吧。

  1、在这美丽的夏夜里,公园里静悄悄的,大家都睡着了,池塘里的睡莲也闭上了眼睛……突然,怎么了?

  找两个学生演蚂蚁和睡莲。(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鲜活的情景,通过表演,加深对字词的理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了解课文内容。)

  2、爸爸妈妈找不到小蚂蚁,该多着急啊!这时,谁来了?找学生扮演蜻蜓。

  3、天太黑了,见不到路怎么回家?找学生扮演萤火虫。

  4、旁白: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坛前,小蚂蚁到家了。(欢呼状)

  (穿针引线地使故事情节自然发展。)

  5、出示:星星看见了,高兴地眨着眼。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在师生共同读演中感受到小动物之间互帮互助的真挚情感。)

  6、组长分配角色,小组试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演。(之前的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小组再演,让每个孩子都亲身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这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好动、喜欢小动物、对分角色朗读表演感兴趣。)

  7、展示表演。

  五、深入感悟,深化体验

  1、指读14-16自然段;借助动画、音效,集体诵读,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地辅以动作。(利用多媒体动画、音效以及学生自己做动作表演诵读,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

  2、是啊,夏夜多美啊!碧绿的河水,粉红的睡莲,青青的假山,绿绿的草坪,美丽的鲜花,闪闪的星星。读完了这则小故事,你觉得还有什么比这景色更美?生结合各种小动物具体说说“心灵之美”。(用优美的语言再现故事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在优美的意境中受到熏陶,得以深化。同时,积累语言,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六、感悟,小结

  1、读完了课文,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小道理。让语文学习成为孩子们学会生活的一种能力。)

  2、老师相信你们会成为外表美,心灵更美的好孩子。

  七、课外延升,拓展思维

  1、夏夜很美,小动物们的心灵更美,你画的夏夜美不美呢?请大家先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小组里的同学,然后选出你们认为画得好又说得好的小朋友上来说一说。

  2、小朋友们不仅读得好,画得好,说得也棒,大家能把刚才所说的美丽的夏夜写下来吗?

  (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拓宽了学生想像的思维空间。将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延升,以画促话,给学生的心灵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让其个性在绘画与解说中充分张扬。)

说课稿 篇6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钻研课标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对传统文化的概念理解比较困难。

  3、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能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

  (2)依据高中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及涉世不深、阅历浅的实际情况,结合思想教育的要求,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3)针对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径和某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重难点:传统文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说教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我准备尝试采以下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三、说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分析法:通过对周杰伦中国风的歌词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

  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耳听、口读、眼看、动手、心思,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表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

  2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歌词分析突破难点————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情感升华实践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播放《卷珠帘》视频,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2、歌词分析突破难点

  (1)通过对《卷珠帘》流行的原因分析,以及对歌曲《卷珠帘》知识背景的展示,总结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

  (2)通过对歌曲《东风破》《菊花台》《兰亭序》《听妈妈的话》的分析,探究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

  3、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对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做总结,带领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布置课后作业。

  4、情感升华实践导行 结束语: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3

说课稿 篇7

  我说的课是人美版义务教育教材,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做笔筒》。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现在的二年级孩子对美术活动不再满足只有单纯的想象,动手实践的欲望强烈,本课正是针对此心理而设。本课教学目标是:加强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学习把废旧塑料瓶装饰成笔筒,培养学生的变废为宝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造型活动中会体验乐趣,激发热情。教学重点是:用废旧塑料瓶制作、装饰成实用的笔筒。 教学难点是:装饰设计的美感与创新。

  课前请学生收集笔筒的相关资料,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家中的笔筒实物,还要收集各种瓶子、以及彩色纸、双面胶、剪子等手工材料。教师要充分查阅笔筒的相关知识和资料,并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将孩子分成4组,带好《瓶子变变变》中的作品等。

  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猜笔筒、谈笔筒、做笔筒、展笔筒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猜笔筒。

  猜一猜老师的百宝箱里藏着一件什么宝物?(利用学生好奇心,变出笔筒,

  出示课题,吸引注意力)

  第二个环节:谈笔筒。

  首先,请学生谈谈家中的笔筒或生活中见到的笔筒。 也可以把带来的笔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接着,课件出现4组笔筒图片,同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析、研究生活中的笔筒。(结合图片和自己家笔筒进行研究),各组简单发言,教师表扬,发贴花奖励。

  第一组分析笔筒的外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有球体、圆柱体、长方体等几何形体的笔筒,也有人物、动植物等具象式笔筒。

  第二组分析笔筒的内部构造。 (有组合结构的,单口的,带抽屉等笔筒)

  第三组分析笔筒的颜色、图案。学生观察、发现笔筒有单色的,彩色的,加花边的,还有有抽象和具体的纹样图案)

  第四组分析笔筒的用途。使学生知道笔筒是为了方便学习使用,装饰美化书桌等。

  (以上的分析、欣赏,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笔筒种类很多,构造合理,实用美观。为下面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然后出示一组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笔筒。 学生欣赏、了解到这些笔筒大多用彩塑料瓶设计和制作的。并讨论得出是利用废旧瓶子剪去瓶口后变成筒状,再美化,装饰成笔筒的。

  接下来老师重点在色彩、造型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感受到这些笔筒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富有个性。教师可顺手拿一彩色纸条,对折剪成简单的2方连续,围在筒状上,再拿孩子的卡通装饰物粘在笔筒一侧。

  最后拿出一个大个的笔筒,让学生想一想怎么使剪刀、胶棒、尺子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笔,摆放在里面不会很乱,拿起来还很方便? 让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笔筒的内部结构可用2张长度适合的硬纸条穿插放在筒中即可隔出格子。或用2、3个不同高低大小的瓶筒组合粘贴。

  第三个环节:做笔筒。

  1.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想一想用你手中的这个废旧材料能做成什么样子的笔筒?

  布置作业

  (1)可以做一个很有特点的笔筒,也可以做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笔筒。

  (2)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在巡回指导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塑料瓶的多种造型,及如何利用彩色纸对瓶筒进行美化装饰。学会用彩色纸剪贴的方法装饰筒形。

  第四个环节:展笔筒。

  介绍一下你的作品或你们的作品。可以每组挑选一个你们认为最有特点、最有新意的笔筒介绍给大家。

  也可以比一比谁最大方,把自己的创意给大家分享。

  把作品放班级矮橱柜上,一字排开,教师摄影后,连数据线展示,可在课后放入学校“学生论坛”长期保存、展示。

  如有多余时间,可进行欣赏拓展

  (1)了解笔筒的文化。

  (2)请学生想一想用废旧材料还能做成什么,来美化、装饰我们的生活?

  以上是我对《做笔筒》一课的.教学构思与设想,。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指导下的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二、教学目的及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九年级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历史著作的同时,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的是:

  1、积累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

  3、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刚正不阿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教法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目的及要求。在学习了全面推广的“洋思经验”之后,我采取的课堂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即: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先自学课文,在与学习伙伴合作学习,达到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我通过检查,找出学生学习的差距,找出学生的凝难,困惑。通过师生讨论和讲解完成本课学习任务。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搜集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继续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的方法。

  这样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了新教材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过程中,交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四、教学思路

  根据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及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准备用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引导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其方法是;1,激趣,引入,解题。引导学生说说,对秦王,唐雎,安陵的认识。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注释,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注意做到有感情。3,学习本文的重点字词。4,学习课文第一段,弄清楚故事的主要人物发生的背景。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掌握文章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六步进行。

  第一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史书的体例。复习本课文言词语。这一过程大约需要4分钟。

  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这一过程需要1分钟。

  第三步:组织学生自学,这一过程需要8分钟让学生边读边想,圈,点,勾,划。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课文内容,找出自己的疑难点。

  第四部:检查自学成果,组织学生讨论,释疑解惑,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8分钟。首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展示媒体画面。给学生创设声音,图画交融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围绕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接着,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提问,互动式的理解课文,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思考,在发问,在质疑,在探究,丰富了课堂形式,极大的挖掘了课堂潜力。教师在引发学生思考,在组织学生讨论,在点播学生思路。

  第五步: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内容,这一过程大约需要3分钟。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部分回到整体。

  第六步:当堂训练20xx年全国中考部分省市试卷中《唐雎不辱使命》的课标试题,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1分钟。

  到此,这一课时的教学结束。我这样设计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读,说,演,做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充分发挥多种媒体教学作用,创设愉快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x,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河北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合欢树》的课堂设计及其分析。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所选的几篇文章表现了父女之间、母子之间、夫妻之间真挚的情感,赞美了人间真情的纯真和美好。

  史铁生的文章沉淀了他对艰难生活的解读,《合欢树》不仅符合单元的要求,而且已深沉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母亲对儿子付出的艰辛,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伟大的母亲形象,更能引导学生感受史铁生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艰难和痛苦。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合欢树》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孩子们十一、二岁,缺乏人生阅历,很难和作者产生共鸣,对本文象征义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我在设置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方法,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接下来说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意义。

  3、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情深,引导学生体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史铁生的母亲对他影响深远,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母亲的形象和影子,例如《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所以“体会母亲的形象”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说学生时提到学生尚小,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是学生不曾体验到的,所以很难产生共鸣,较难体会到母亲对史铁生的影响,所以“理解合欢树所包涵的情感和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本课难点。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本课采用小组积分原则评价,在“我参与,我抢答,我挑战“环节中评出积分排名前三名鼓励,每人奖励一分;作业评价依据语文学练测测试;仿写题要重点评价,选出优秀作者,大力表扬。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高效课堂的标准不是看老师的教而是看学生的学,不是看老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生动,看老师在课堂上是否激发、开发、诱发、启发、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为了让学生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学生能自己完成的,老师绝不包揽,所以我设计的课堂流程基本上是有学生自己完成。

  (一)、情景导入

  (1).展示校门口马路两旁开花的合欢树照片。

  (2).有这样一位母亲,每天,她总是伫立在门前,看着儿子摇着轮椅运去的背影,一动不动的站着,无论风霜,无论雨雪,这份爱绵长而悠远。

  (板书:孩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倍的。)

  (二)、 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字词

  课前留预习作业,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圈点起来,根据字典或语境推断。

  课堂检查:(出示小黑板:1.给下列生字注音:

  呛( ) 敷( ) 熏( ) 灸( ) 虔( )诚 瞎逛( ) 2.解释下列词语:a 茂盛:b 虔诚: c安慰: d惊惶:e 侥幸:f 侍弄:)让每组6号上白板展示注音、正音,然后把字词读三遍,用手势比划,加强记忆。

  2.作者简介

  (板书: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极了双腿。)

  (三)、梳理课文:

  教师出示问题:

  1.速读课文看作者写了人生那几个年龄阶段哪些事,理清课文思路。

  2.分析把握母子间亲情。

  ①、速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母爱的段落

  ②、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那些事情。

  ③、这两段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④、通过这些事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学生自己先用“圈点法”圈出关键词,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问题①男女生比赛读,读出情感。

  问题②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细读读这两段,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问题③采用“小组抢答”的形式,回答对加星,(答题要全面,即某种描写,举出实例)。

  问题④引导学生概括。

  (四)、探究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

  1、对这样一位母亲,在母亲去世多年后,儿子对母亲又是怎样的情感?

  2、题目换成《我的母亲》好不好,你怎么看。

  这一环节我采用“我抢答,我挑战”方式来解决问题。

  (五)、延伸拓展:

  学习了这篇课文,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肯定引起共鸣,学生肯定想畅所欲言,这样我设计综合性题,引发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请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感触。

  (六)、小结:

  利用课堂小结,既可以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教学环节更完整、学生思路更清晰,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是这样设计的:课文以平淡朴实的语言,运用各种描写方法,以合欢树为媒介,既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又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其实母亲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我们身上,就像《懂你》歌词所唱“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让我们珍惜这份深深的母爱吧。播放《懂你》这首歌,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七)、布置作业:

  1、从本文和《我与地坛》或《秋天的怀念》中选取两处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加以说明。

  2、学习本文朴实平淡的语言,在日记中描述一件母亲关爱你的故事。 板书是教学重难点的体现,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的反映课堂教学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我设计了一棵合欢树,把文章的重点难点内容展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对于《合欢树》这篇文章,总感觉上的很草率,自己尚没有完全吃透,学生又没有完全进入到文章的氛围中。通过反复的文本阅读,我最后决定从文本出发,抓人物,分析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和不同时期作者对待母亲的情感历程。毕竟史铁生的文章不同于他人,每读一次总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感情,总能悟出新的哲理。最后顺着设计好的思路上完了这节课,总体感觉还不错。惟一遗憾的地方是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没能准备音频朗读和一段缅怀史铁生的视频展示给学生,

  没

  有将学生带到我预计的一种情景中去。教学的遗憾同时也是一种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将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

  总之,我在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的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的人。

  以上我对这篇课文进行的说明,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热门】说课稿集合九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集合10篇

2.【热门】说课稿集合8篇

3.【热门】说课稿集合7篇

4.【热门】说课稿集合9篇

5.【热门】说课稿集合八篇

6.【热门】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7.【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8.【热门】幼儿园说课稿集合6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