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07 13:19: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六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 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 安全电压 第二、用测电笔辨别火线 第三、安全用电常识。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安全用电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具有实际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节的内容不同于前面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知道安全电压。

  知道测电笔的构造,学习使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

  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2) 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通过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安全用电的原则是学生今后生产、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准则之一,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对于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过程

  (一)事例引课(2')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视频,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以真实的事例教育学生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导出课题。

  (二)师生互动——知识的学习

  1、安全电压(5')

  人体也是导体,对于人体的触电现象学生较易理解。基于这一点对本知识我设计下面的师生互动过程:

  (1)教师提供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对人体的影响(危害)和通常情况下人体电阻值的大小两方面数据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公式U=IR推导出一般情况下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既应用巩固了旧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2)教师向学生介绍不是每个人的电阻都一样大,而且同一个人的电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从而着重指出:一般情况下,36伏以下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培养学生严谨的求知态度,感受科学的辨证关系。

  2、用测电笔辨别火线(5')

  出示教材中的图13-17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它的各部分名称,接着教师用测电笔演示教材图13-18的测电笔的正确和错误的使用方法。教师要告诉学生:在使用测电笔时,应先在有电的地方试一下,检查测电笔是否正常,防止造成误判,发生触电事故;在正确使用测电笔下,若测电笔的金属笔尖接触火线,则氖管发光;若金属笔尖接触零线,则则氖管不发光。测电笔只能在对地电压250V以下使用。不可用它碰高压带电设备。

  3、安全用电常识(10')

  触电事故的发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采取下面的具体做法:

  (1)学生阅读课文,对触电事故有一个初步认识。

  (2)通过媒体展示触电的类别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分析,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充分利用群体的思维讨论得出触电类别及其触电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采取讨论这种学习方式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有张有弛。 教师可以出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①图中哪些是低压触电?哪些是高压触电?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架线杆、标志等方面分析)

  ②由图中看出低压触电是接触零线还是火线造成的?

  ③由图看出高压触电是接触高压带电体造成的,还是靠近高压带电体造成的?

  (3)引导学生小结低压触电和高压触电发生的情况及发生的原因。

  (4)练习:

  ①出示:跨步电压“图片,人遇到“跨步电压”时该怎么做?(讨论回答后,出示一个人单脚跳着通过跨步电压圈的图片)

  ②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是否触电?

  通过以上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关系。

  (三)总结归纳——得出安全用电原则(3')

  通过学习低压触电和高压触电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从而完成本节教材的重点。

  (四)发生触电时的措施

  (1)应立即断开电源开关,切断电路 或用绝缘体将电线挑开,并现场抢救 (练习)你会处理吗?

  ①如果有人触电,应该怎么办?

  ②当家庭失电着火时,应该怎么办?

  四、作业布置(1')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结合本节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

  我给学生布置以下研究性作业,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1、自己家里的用电器怎样防止触电?

  2、 钳子、螺丝刀等工具采取怎样防止触电得措施?

  3、电工防止触电是如何工作的。

  4、工业上、生活中有哪些防止触电的用具。

说课稿 篇2

  设计理念

  人教版新课标第八册教材第六组第22课《牧场之国》,是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文章,全文围绕“牧场之国的荷兰”来写: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和感受到荷兰田园那诗情画意的美,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因此,我根据文本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设计思路

  依据四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牧场之国》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自学课文,体会荷兰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

  2、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重点语句,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草原、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点:

  1。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特点,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2。体悟课文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设计教法

  在《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教学之后再来教这篇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教师的责任重在组织学生开展好活动,激励学生读好课文。本着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我准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采用“学——导——读——悟”的教学模式。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牧场之国》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因此采用“学——导——读——悟”的教学模式。

  2、朗读法。正是因为本文满蘸着作者欣喜与热爱之情,描画了荷兰优美恬静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文字优美,情感浓烈,充满了诗情画意,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情朗读的技巧。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播放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辅助画面,再现课文内容。这种以图画展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的方法,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领略课文语言美的基础上,真正领略到荷兰牧场的美丽,既是美的享受,又轻松了课堂。

  设计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运用以前训练过的读文章想画面的学习方法,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自学完成质疑问题,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交流美:

  导入:请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荷兰牧场之国美丽的画面,给予学生感官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为下面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个体自学,感知美。

  本课属于略读课文,我重点采用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荷兰牧场的美。

  三、交流感悟、欣赏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跟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给予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让学生在感知文字美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感悟荷兰牧场的美。

  2、抓住“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里启发学生从整体上回顾课文内容,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下一个环节作好了准备。

  3、有感情朗读你最喜欢的语句。这一环节,不仅促进了其审美的情趣,同时也为今后习作积累了素材。

  四、拓展延伸,延续美。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了解到荷兰的田园风光是那样的迷人、令人神往。其实,荷兰还有更多的美丽之处,所以我在此出示了有关荷兰更多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感性积累。

  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的灵魂,既是洞察课文的窗口,又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为了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对本课的板书进行了如下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图形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曲线图形。圆的认识是曲线图形的起始课,通过对圆的研究,不仅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还为今后学习圆锥、圆柱乃至中学的球体打下好的基础。基于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b、在认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c、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能够使用圆规熟练地画圆。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探究出圆的特征。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学法: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过程:

  (一)寻宝中创造“圆”

  教师活动: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寻宝活动情境,小明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小明左脚3米。”同学们你们桌上有一张白纸,上面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你能帮助小明找到宝物吗?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找到自己认为可能的一点或者几点,再通过汇报交流,教师用课件依次出示学生找到的2个点、3个点……甚至更多的点,直到把找到的点连成一个圆。(板书:①是什么?)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与尝试中初步感知宝物的范围就是在以小明的左脚为圆心,3米为半径的圆上。

  二、对比中初识“圆”。

  教师提问:为什么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就一定是个圆呢?(板书:②为什么?)出示课件:这些图形的中心到各顶点的距离也是3米,难道这些图形不是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让学生利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发现:正多边形只是中心到顶点的距离相等,而到各边上的距离并不相等;而圆是中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从而是学生体会理解圆的概念就是:“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教师引出《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一中即圆心,同长即半径。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学生感悟到的是:中国语言文字是高度凝练与概括的,进而体验到民族自豪感。

  三、画圆中感受“圆”。

  教师活动: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要求

  1、每人画一个圆,大小相同,想一想你们是怎样画出大小相同的圆的?

  2、每人再画一个圆,大小各不相同的圆。你们有是怎样画出来的?(板书:③怎样做?)

  学生活动:提出的问题后,自然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内的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得出结论:应如何画圆,认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通过小组合作总结的经验,教师继续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完了怎样画圆——我们是不是又应该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呢?(板书:④为何这样做?)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实践的感受,再一次体会:因为确定了圆心,确定了长度,所以画出曲线上的所有点和圆心的距离都一样长,这就符合了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也。”符合圆的特点,当然就是一个圆了。

  设计目的:将圆的特征与画圆的方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画圆中感受圆的特征,利用圆的特征指导画圆,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画圆和圆的特征相分离的教学方法。

  四、应用中解读“圆”。

  教师活动:(出示篮球场画面)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做成一个圆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环节的时间研究,可以顺利的解决这个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活动:再想想,怎样画这个大圆呢?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画圆的经历中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这样的设计可以把经验、直观与抽象有机的结合起来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断修正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再次寻宝突破“圆”。

  教师活动:孩子们,我要告诉你们,科学家们还喜欢追问这个问题:“一定这样吗?”(板书:⑤一定这样吗?)请看——“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宝物一定在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

  学生活动:这是对学生刚刚建构的知识体系的一个冲击。他们会茫然不知所措,此时(老师出示半个西瓜的图片),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圆是一中同长的,球也是一中同长的。不过,在一个平面内,“一中同长”的就是圆,不是球。

  板书设计说明:小学数学,从做题意义上来讲,很简单;但是从奠基意义上说,却很不简单。让学生从一个《圆的认识》的学习过程中,看到数学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它的魅力。

  说课结束!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3课。

  是在学生学习了《溶解》、《怎样加快溶解》之后,来研究“一定量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并为下一课学习“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打下基础。

  本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了一年的科学课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食盐和水作为研究材料,操作安全,难度适中,材料易得,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能根据研究的问题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做出解释。

  (二)科学概念:

  认识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能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运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认识到一定量的水里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

  教学难点:

  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学生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活动。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的准备

  组建学习小组,选定小组长,并以组长的名字来命名小组。

  (二)材料的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略);实验记录表等。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二)讨论交流,制定计划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四)分享结果,分析数据

  (五)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1、比一比。

  A、B两小组比一比:

  谁能尽快将这一小袋盐全部溶解在这杯水里?

  注意:盐和水不得溅出杯外。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1、比一比。约2分钟后,A小组的盐全都溶解完毕,而B小组的盐全都没溶解完。

  2、找原因。

  A份材料:20毫升水,5克食盐;

  B份材料:20毫升水,10克食盐。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1、比一比。约2分钟后,A小组的盐全都溶解完毕,而B小组的盐全都没溶解完。

  2、找原因。

  给B小组延长一倍的时间,让他们继续搅拌。但结果依然是没能全部溶解。

  3、放好材料。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想法。

  4、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5、预测一下,20毫升水里能溶解的盐量大致在什么范围 ?

  (二)讨论交流,制定计划

  1、谈话

  2、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制定研究计划

  实验是从头开始,还是利用刚才的A杯(20毫升水里已溶解了5克盐)或B杯( 20毫升水里加入了10克盐)继续研究?

  怎样进行实验?

  还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提示:

  (二)讨论交流,制定计划

  1、谈话。

  2、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3、汇报交流。

  4、评价:哪一种研究计划更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研究计划(一)

  1、利用已经溶解了5克盐的A杯继续研究;

  2、再往杯中加入1克盐,搅拌,若能溶解,则再加入1克盐……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记下每次加入的盐量。最后算出加入盐的总量、能够溶解的盐量,填在记录卡上。

  研究计划(二)

  1、利用加入了10克盐的B杯继续研究;

  2、通过“过滤法”,将盐水和未溶解的盐分离;

  3、将未溶解的盐晒干(或烤干),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从10克中减去未溶解的盐量,即为20毫升水中能溶解的盐量。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屏幕上出示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小组长领取后续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记录表。

  1、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以提高效率;

  2、加盐时,不要让盐洒在烧杯外面;

  3、搅拌时,防止杯里的水溅出;

  4、要等杯里的盐溶解之后,才能再加盐;

  5、认真记录加入的盐量,填好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屏幕上出示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小组长领取后续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记录表。

  2、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3、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4、填写实验结果。

  (四)分享结果,分析数据

  1、分享结果:将各组的实验结果输入电脑的统计表中。

  分析实验结果

  (四)分享结果,分析数据

  1、分享结果:将各组的实验结果输入电脑的统计表中。

  2、分析数据。

  3、看看科学家的结果

  照此计算,20毫升的水里能够溶解 克的盐。

  7.2

  (五)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回顾:从问题到答案,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

  2、想一想,桌上的这些盐水该怎样处理呢?你还想利用它来研究什么问题吗?

  (下课时将盐水收集起来,留待下节课用)

  本课的特点

  源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重复利用实验材料,渗透了节约、环保的理念。

说课稿 篇5

  落叶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树叶落到地上,小虫爬过去,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上去,坐在当中,把它当作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低声说:“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

  窦桂梅《落叶》课堂实录

  师:我送你们三句话,第一句“我很棒”。

  第二句话也送给同伴,把手搭在同伴的肩上:“你真的很棒”。

  这个课堂和以往不一样,上看看,下看看,左看看,右看看,有什么?

  生:很多听课老师。

  师:把这句话送给老师:“你们很棒,你们真的很棒,你们真的真的很棒”。

  (台下老师鼓掌。)

  师:老师给你掌声,你明白了什么?

  生:很光荣

  生:很温暖

  师;找到感觉没有?什么感觉,温暖中觉得很棒,就带着这个感受来一同走进课文,走进课文之前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也就是这个季节最值得去的地方?在哪里?

  生:落叶,红叶

  师:听,快看了(香山红叶图)

  师:想起一首诗吧:远上寒山石径斜……(师生一起背)

  师:美不美?这片片的枝叶把香山打扮得真美呀。风呼呼地吹,天气越来越凉,这叶子就会?

  生(有的做动作,有的用语言,落)

  师板书:落叶

  师:刚才我们看了香山的景色,感受到这片片落叶带来的美,现在送给大家两篇文章,在文章中感受落叶带来的美。

  自己赶紧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尽办法去解决,这些方法老师不说,你们一定知道。

  学生读书

  师:有的同学跃跃欲试,想读了,看谁倾听别人的话像刚才那样用心。

  (指名读第一节)

  师:像他那样自己读一读这一节。

  师:继续往下读,(指名读第二节)

  师:他读“当作”读得真准啊,我们也这样读,齐读。

  师:继续向下读,这个“当”在句中两次不同音,你都读出来了,真了不起。再读这句,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师:再往下读。我可听出来了,“藏”这个字她怎么读得这么准啊。一起读这个字,把它送到句子里再读。

  师: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师:你们真的真的很棒。

  师:看课文第一段,放声再读读。

  师:这段话有个词特别好玩,重复了两次,发现了吗?

  生:一片一片

  师:读,再读。师在黑板上画一片叶子,这是一片。一片一片那就是两片了(边说边画第二片叶子)

  生:不是,有许多,很多很多片。

  师:言外之意我明白了,这一片一片就是好多好多,那再读读,把一片一片的感受送到句子中。

  师:哎哟,她读这个“落”呀,我感受到了“落下来”

  想象一下,怎么落呀?

  生:慢慢落下来。

  生:慢慢得一片一片地落下来。

  师:啊,飘飘洒洒

  生:随风舞动。

  师:多有诗意啊,缓慢地落下来,就这样像小蜻蜓,小蝴蝶慢慢地舞动着,你再读这句话,那样那样地落下来。

  生读

  师:落得多轻松啊“落下来”

  又一生读

  师:这次风很大,一下子就落下来。

  师:好的,咱们亲眼看看这落叶怎么落下来。放课件

  师:一片,又一片,接着一片,把这样的感受加上你刚才的体会再送到这句话中,看着图读。

  师:快看看啊,这一片片落叶都落到哪里去了?快读书,读下去你有新的发现吗?

  师:有的落到

  生:地上]

  师:看谁会说话,我用上了有的

  生:有的落到河里

  生:有的落到沟里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看谁会开动你的脑筋。

  (画两棵树、画小河、小沟、院子、地上)

  师:快请同学们帮帮忙,我这里有这么多迷路的孩子,她们要回到她们的家,谁来帮帮她们。(学生把河里、院子里、地上、沟里这些词分别贴到相应的地方)

  师:看看啦,这些片片落叶让我们聊一聊,有的落到——(生)河里

  有的落到——沟里,有的落到——地上,有的落到——院子里。

  就这些地方?还有哪里?

  生:田里,山里

  师:你去落一片(生上来贴落叶)

  生:房顶上

  师:你去落一片。

  生:落到树上……从高的`树上落到矮的树上。

  师:多会创造。

  生:落到小朋友头上。

  师:当你的小草帽,真有意思。

  师:总之,我发现落叶无处不在,落在哪里,哪儿就是它的家。就这样,一片,一片,一片,谁来了,谁发现落叶在等候着它们了,快读书,读读告诉大家。

  生: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师:我明白了,小虫是爬过来,躲在里面(贴爬和躲)

  生:小蚂蚁爬过来,坐在当中,把它当作船

  师:我明白了,小蚂蚁是坐在当中(贴坐)

  生: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

  师:(贴

  藏)

  生:燕子飞来看见了,低声说: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

  师:(贴

  飞)

  师:这些小动物们,有的爬、有的游、有的飞、有的坐、有的就躲,现在你们就是这群可爱的小动物。

  师:你是谁?

  生:小虫

  师:你是谁?

  生:小蚂蚁

  ……

  师:现在我们就体验体验,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动物,我好喜欢你们这群可爱的小动物。注意了,一片叶子落下来,有的爬来……一个也没爬?

  生:(爬)

  师:有的动作真美哪,那么爬呀爬呀,可以在过道,放松。

  师:有的游来

  生:(游)

  师:重来,游的太快了。

  师:小燕子飞下来了。飞~

  生:(飞)

  师:蚂蚁坐上去,坐在叶子上

  生:(坐)

  师:刚才我们是慢动作,现在快,游、飞、坐、爬、游、飞、坐、躲……

  生:(按老师的口令做着不同的动作)

  师: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去抓你……哈哈,听好了,藏

  生:(纷纷往桌子底下藏)

  师:快出来吧,最后一个动作:坐

  师:我可明白了,你们哪,这些小动物可太了不起了,刚才你们做的躲和藏的动作一样的,看来躲和藏有时放在一起可以表示一个意思。现在我把藏换个动作

  躲开

  生:(躲开)

  师:还想演吗?这样我们挑几个扮演小动物,你可要用心体会,你就是它。

  师:爬,游,飞,躲,躲开的躲,躲藏的躲

  生(演)

  师:开心吗?快乐吗?幸福吗?就带着这些感受送到句子里边,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能做到吗?把你的感受用声音传送出来。开始

  生:读书

  师(在胸前贴一片树叶)看看,我是谁?打个招呼。

  生:落叶姐姐好

  师:小动物们好,喂,我落下来了,你在哪里?你是谁?

  生:读有关蚂蚁的句子。

  师:放录象

  师:现在把蚂蚁变成我创造性地读,谁来读。

  生:我爬过来,坐在当中,把它当作船

  师:你坐在船上都看到了哪些景色?你再把这句话创造创造

  生:树叶落到沟里,我看见了,爬上去,把它当作船,我看见了小鱼,还看见了珊瑚。

  师:那是在哪里,海里呀,再琢磨琢磨

  师:喂,又一片叶子落下来了,跟你打招呼。

  师:你是谁?

  生:小虫

  师:小虫怎么来的?

  生:爬过来的

  师:送它一个字(躲)你躲在我这里感觉如何?

  师:放课件

  师:你也创造,小虫变成我创造创造

  师:你也躲在里面?

  生:没错

  师:把我当作什么?

  生:温暖的被子

  师:你住了几天

  生:一百零一天

  师:你感觉如何

  生:温暖

  师:你有感受,把它创造出来,说说

  生:创造性地描述(略)

  师:喂,你是谁?小鱼小鱼快来。看,它怎么来的,送它一个字,藏

  你藏在我里面干什么?赶快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读出来。

  生:(除了用我代替小鱼,还加上了,很温暖几个字)

  师:你藏在里面干什么?有没有不同的?把你藏在下面做游戏的感觉告诉大家,让大家听出我在和小朋友做游戏。这样你这个藏的体会就有自己的滋味。

  师:正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时候,快看,谁来了?

  师:燕子,你们好

  生:树叶姐姐好

  师:你们要到哪里去?

  生:南方

  师:谁告诉你们的?

  生:落叶

  师:你们特别助人,知道这个信息,又告诉你的伙伴,怎么告诉的?

  师:好远,好远有只燕子,我们要把这个信息告诉它,给怎么说/

  师:传出的声音送给它电——报——来-啦——

  师:一起来,把手拿出来,离着你那么远呢?

  生:读最后一句话(拉长声调)

  师:有只燕子离我们不远不近,怎么告诉它

  师:有只燕子就在我们眼前,你怎么告诉它

  生:读出不同的语气。

  师:现在我真的感觉到了,你看这落叶,落到这儿,那儿,有的当作伞,有的当作船,还有的当作屋子,还有呢,秋姑娘不仅当作这些,还当作一封一封的信呢。

  师:看看,我都写给谁了,快来读读,写了这么多信,我都到哪里去了?你看同学们,我这落叶怎么样,不夸我两句

  生;落叶还真有用处。

  生:落叶会帮助我们

  生:我能和你成为好朋友吗?

  生:落叶,你真能干,我好想和你做好朋友

  师:就这样,亲爱的同学们,咱们都在夸落叶呢,让我们一起唱给落叶,落叶也唱给自己。

  课件出示:春来了

  带着微笑

  飞上树梢

  风吹过

  哗拉拉

  我们舞蹈

  风住了

  静悄悄

  我们思考

  放假了

  乘着风儿

  带上奖状

  回到大地的怀抱

  小虫的屋子

  蚂蚁的小船

  鱼儿的大伞

  燕子的电报

  啊

  大地

  亲爱的妈妈

  在你的摇篮里

  美美睡上一觉

  师:是啊,大地,我亲爱的妈妈。在你的怀里,我们好好睡觉,来年的春天,我们继续舞蹈,继续思考,还给你们做屋子,写信,拍电报,马上就跟落叶说声再见,谁想读读它,放开声音,一起来

  生:落叶

  师:小小的落叶很不经意落在那儿,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快乐,摘下一片美丽的落叶送给最心爱的人,再见,后会有期。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碱盐的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碱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酸碱盐的通性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酸碱盐知识的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在知识迁移题、实验探究性问题、开放性试题、趣味性题、信息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酸碱盐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科内多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通过化学实验,将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类似酸碱盐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根据酸碱盐的性质分析常见离子的检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准备采用包括问题和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等过程式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即先给出实验题例,通过对题例的探究暴露错误,讨论发现问题,带出知识点,引出方法,由此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实验习题,在练习、讨论探究中让学生复习酸碱盐的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科学素养得到升华。

  引入课题:由前面物质分类中的化合物引入,这节课复习化合物中的酸碱盐,重点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用途,酸碱盐之间要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常见的酸碱盐

  活动探究一,让学生讨论回顾常见酸碱盐,提出问题:你对它们有多少认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俗名和化学式,并探究这些物质的类别,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酸碱盐,叙述酸、碱、盐的概念,认识实验台上提供的物质的类别,为下一个活动打下基础。说出你最熟悉的一种物质的用途。

  2、酸碱盐的通性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再由用途体现性质过渡到化学性质的复习。首先提问:同学们你对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认识?如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硫酸铜分别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揭示课题:通过化学实验,验证某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从而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从所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归纳出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应用

  展示另一个探究活动题目,提问,下面这个探险队员硫酸怎样走出小山?请你帮帮忙给他指指路。根据学生讨论分析并给以适度的引导,在探究中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再由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兴趣、讨论、质疑中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利用碱、盐的化学性质帮助氢氧化钙、硫酸铜顺利通过小山,作为课后探究,让学生巩固酸碱盐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探究,学会解答开放性题,培养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通过展示板书设计进行反思回顾,整理归纳,并通过精选的练习拓展延伸,并提示下节课将从物质的鉴别,推断,实验研究,除杂等反面进行综合复习。

【说课稿六篇】相关文章:

1.美术说课稿

2.《童趣》说课稿

3.活动说课稿

4.《翠鸟》说课稿

5.《雾凇》说课稿

6.《夹竹桃》说课稿

7.《松鼠》说课稿

8.《瀑布》说课稿

9.《高矮》说课稿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