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02 10:57: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锦集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说课稿锦集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课题选择

  1、家用电器种类繁多,学生每天都在接触它,很熟悉,研究它,学生有兴趣。

  2、家用电器铭牌上的信息涉及到的初中物理知识多。仔细研究它,可以说涉及到了初中物理中的所有重要的电学知识和大多数力学、热学中的重要知识。

  3、把部分物理基础知识融入到家用电器铭牌中,复习课中基础好的学生没有炒现饭的感觉,基础差的学生也没有听天书和与己无关的感觉,相反可使他们感觉到物理知识和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很实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激情,在复习课中达到人人有所收获的目的。

  4、便于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家用电器铭牌上的一些参数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从而加深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家用电器铭牌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物理现象的习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常见家用电器铭牌上部分参数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难点: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

  即将毕业的九年级学生两极分化相当严重,准备考高中的学生在认真听讲,认真学习,没有学习目标的同学上课心不在焉,而复习课,对基础好的学生而言,认为是在炒现饭,上课时不随教师的思维转,其实他们只是掌握了书本上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放到一些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考查他们的各种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无法下手了。

  五、教法设计

  1、情景讨论法:通过拍摄一些家用电器的铭牌图片和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问题情景,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交流法:提供自由交流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3、协作教学法:教师以指导者身份从旁协助,

  六、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法上主要是加强小组合作与交流,大胆进行讨论、学会倾听、评价和自我反思,从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七、--

  教学准备

  前一个星期布置学生双休日到家电城或家电维修部去认识各种家电,并观察和记录各种家电的铭牌,对不了解其意义的参数请教家电销售人员和维修人员。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说课稿 篇2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从居里夫人的美丽下笔,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正因为文章以美丽为主线,所以指导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美丽的内涵是教学本课的重点。很多老师都将对美丽的探讨集中在一课时上,或是第一课时直奔重点,第二课时扫尾;或是第一课时大致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再细究。但是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设计,如果第一课时就直奔重点,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怎么做到深入?况且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下子学习那么多,学生会学得扎实吗?如果第一课时单单只是了解大意,又好像缺少课堂效率。这两种教学设计为了追求教学设计的完美,都存在着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倾向。我想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习得语文能力,教学设计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应从其他角度去考虑问题。单从我班学生的表现来看,如果我把对美丽的探究集中在一课时上,肯定完不成教学任务。既然这样,我就决定将探究美丽这一重点分散在两课时进行了。

  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 学习14个生字,正确书写分析、乏力、荣誉、头衔、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体会居里夫人的形象美,感悟居里夫人对科学的巨大贡献。

  在教学的导入部分,我力求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1.出示居里夫人的图片。

  师:她是谁?谁来说说你对居里夫人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作小结。补充强调居里夫人对放射科学研究工作的巨大贡献,她死于因放射性辐射导致的恶性白血病。

  2.出示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A.理解盛名的意思。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位女科学家?(大名鼎鼎、赫赫有名、举世瞩目)

  B唯一说明了什么?

  3.居里夫人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板书课题。

  读题。说说课稿题的意思。(美丽的时间长)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竟能超过百年!由此进入到第二环节。

  在初读课文部分,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感知,做好深入学习的前期准备工作。我在细读文本时,发现美丽这个词语在全文中一共出现了6次,可以归为三个意思,一美丽的形象(容貌);二美丽的荧光(颜色);三美丽的生命。这些词组可以让学生找出来,划下来,我还让学生思考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再想想全文主要写了什么。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拉拉手 交朋友》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你真好》的第一课。本单元以“你“为主,以儿童熟悉、最想亲近的人为切入口,由认识老师、同学到认识校园、国旗,小学生活认识范围逐步扩大。作为第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铺垫,也是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喜欢的关键。

  本课分为三个版块:第一版块:和老师、同学交朋友;第二版块:游戏(找朋友 网小鱼);第三版块:活动(红黄蓝绿大行动)。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将课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设计动物问好情境导入,消除学生胆怯心理,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从而初步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第二课时,以游戏承接上一课,通过各种游戏,渗透文明礼貌、规则、纪律等行为习惯的教育,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下面以第一课时的目标、过程来阐述本节课是怎样体现新课程标准下“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的。

  2、说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教师交往的情感,初步体验作为集体生活中一员的快乐。

  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

  知识与技能:

  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开展与同学、老师的交往活动,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3、说教学重、难点:

  活动重点:

  (1)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开展与同学、老师的交往活动。

  活动难点:

  (2)课堂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对于初步的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二、说教法:

  “兴趣是步入创造大门的台阶。“对于刚踏进小学年级 的儿童,他们对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学会与人交往。本节课中,主要运用交谈、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建构,使学生掌握初步的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说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天真活泼、喜欢好动是他们的特点。所以在课堂上,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尽量营造一个趣味盎然、轻松和谐而又积极主动的情境,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说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从教师的自我介绍开始,再利用多媒体动画,引出书中的4个小动物,与学生打招呼、交朋友,引起学生交往的兴趣,为后面学生的自我介绍作铺垫。

  活动二:同座同学相互认识

  让学生回忆以前用什么方法认识新朋友的,再引出图中小朋友交朋友的一些方法(如拍手唱儿歌、做游戏),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交往方法,同座位小朋友互相交往认识。此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全班学生的表现,如发现不爱与别人交往的学生,及时引导帮助,使他们也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活动三:学做名片并展示交流

  1、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一张名片,告知学生交换名片也是认识新朋友的一种方法。然后教师把名片赠送给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也引起学生学做名片的兴趣。

  2、教师示范、教学生学做名片,适时点评学生所做的名片。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全班交换名片,认识更多的新同学。同时教师应随机指导交换名片的礼节。

  4、把自已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

  活动四:以歌总结、升华

  此时学生认识朋友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再以《拍手唱歌笑呵呵》的儿歌作为总结,在学生边唱边跳的氛围中将学生的情绪再次调动,认识到结识朋友的乐趣。

  五、说课总结

  本节课的设计围绕调动学生交往的热情,即“拉拉手,交朋友”,从情感的角度激发学生逐步形成交往的技能,为下一节课的活动打下扎实的情感基础。每个教学环节,都从学生实际也发,以活动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八版块中的《秋天的怀念》。

  关注教材:

  1、内容与主题

  2、文本特点

  3、编排意图

  4、板块特点

  内容与主题: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怀念,讲述了母亲在病重期间细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并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文本特点:

  情感真挚

  借用平常的小事来表达人物情感

  利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母子之间深厚的爱

  借景物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对比中体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四件小事

  “我”的表现

  母亲的做法

  “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安慰。

  暴怒:1、突然砸碎2、猛地摔向3、狠命捶打,喊着

  安慰:1、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2、悄悄地进来,眼睛红红的3、说要推我看花4、她的花都死了5扑过来,抓住手,“咱娘俩,好好儿活”

  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我”

  一直都不知道,后来妹妹告诉了“我”

  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我回答:“什么时候?”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

  母亲临终嘱托

  背着“我”去看她

  艰难地呼吸着。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借景色表达自己对人生态度的转变:

  1、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说课稿 篇5

  《规则在哪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单元设计构想旨在让学生在体验、观察和对比中,认识规则的意义,提高他们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但教育的'重点不是单纯强调必须遵守规则,而是通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他们感受到规则与生活的关系,以便使学生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它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实际,我依据新课标精神,拟定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游戏,体验、了解规则。

  2、在讨论、调查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

  3、了解与小学生有关的规则。

  4、学习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讨论、调查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教育要关注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目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设计思想,我作了如下教学准备:

  1、设计调查报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活动。

  2、放手让学生自主调查,了解相关规则,完成调查报告。

  3、了解学生完成调查报告的情况,根据具体学情完成自己的调查报告。

  教学课时(两课时)

  活动步骤:

  活动一:调查报告(学生、教师)

  让学生通过自主调查,学习发现、了解生活中的规则。教师的调查报告要体现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活动二:游戏比赛

  通过做游戏,体验规则,明白没有规则,小小的竞赛也无法公正地进行,进一步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三:讨论、交流调查报告(学生、教师)

  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交流,再推荐同学或自己在班上交流,然后全班互动,自由观看别人的报告,教师也参与交流,最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确处处有规则,但只有用心观察、用心思考,调动多种感官去收集,才能找到它们。

  活动四:问题解答

  引导学生在调查中发现问题,在发现中生成问题,尤其是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教师的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加深了学生对规则在哪里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板书简单、实用。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调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如何使这一参与具有实效性又是一个难点。本次教学,力求充分利用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各种社会组织、机构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但教学中,我发现“如何;如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是新课程改革中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说课稿 篇6

  《荷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按看荷花的顺序展开,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并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抒发了作者对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丰富语言积累的好教材。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l.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借助媒体,品味词句,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荷花的神韵,和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具有趣味性、审美性,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

  说教学重点

  其中1、2两个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荷花的神韵,体会大自然的美,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程序:

  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景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第一课时:设置形象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认识10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的生字“蓬、梦”,多音字“骨”;指导生字的书写时,重点注意“蓬”是上下结构的字,“翩”字要写紧凑。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设问激趣。

  针对本课生字的发音特点出示重点新词组织学生认读,读好后鼻音、儿化音以及叠词。在学生齐读课题后提问: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荷花。(美丽、漂亮、亭亭玉立、千姿百态……)在作者心中,荷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公园,再去看看荷花。

  这个环节既对上课时的学习进行了反馈,也使学生产生想看荷花的想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第一自然段:略讲

  通过指名朗读,了解“我”看见荷花的时间和地点。抓住“一……就……”的句式,感受荷花清香,抓住“赶紧”和“跑”体会作者的急切心情,读出作者的感受。

  第二自然段:详讲

  教学第二自然段,我打算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荷花池边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组织讨论时,以学定教,从学生的意愿出发,确定学习语句的顺序。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动手比画比画,结合展示的画面与语言的渲染,展开充分的想象,尽情感受荷叶的茂盛之美、形态之美,荷花的姿态之美、色彩之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游人的身份用观赏者的眼光读课文看课文,使他们产生真切的体验,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之中,自然地表达赞美、喜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

  第一句通过一组荷花的图片和语言的渲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对荷花的风韵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性理解。

  第二句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进行梳理后确定重点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倾听学生发言,并适时给予指导。再组织交流,加以点拨。理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时,先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赏析方法,引导他们从“色彩”、“姿态”等多个角度去评价眼前的这一池荷花,再次品读第二、三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理解“活的画”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画家”一词的理解,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不同的学生对此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可能会说是“夏天”,是“大自然”,或许还会说是中荷花的人,这些答案都可以给予肯定。

  二、三自然段的设计,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文到图再到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位,并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感受从文本的美转向对大自然的美的升华。

  第四自然段:

  这一段借助“一幅活的画”来想像荷花,描写中“我“与荷花融为一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化的表演情景,让学生来扮演荷花,通过肢体语言来体会“翩翩起舞、随风飘动”;并通过录象、音乐的渲染,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文中“蜻蜓、蝴蝶、小鸟”,讲述清早飞行的快乐、昨夜做的好梦,并进行创造性对话,说说小虾、蝴蝶、小鸟可能会对美丽的荷花说些什么。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学生配上音乐图片朗读课文,让学生置身其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心灵,进入美的境界,再次进感受美。

  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既训练了学生说话,又让他们置身荷花中,进一步感受荷花的动态美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审美水平得到提高。

  第五自然段

  扣住“才”、“不是”、“是”等关键词,讨论“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感受到此时“我”完全陶醉其中、沉浸其中。而荷花的美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个性作业、自主设计

说课稿 篇7

  一、说幼儿:

  1、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

  无意记忆较多,较少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记忆。能根据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加以表现。

  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发展,能够比较连贯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

  2、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幼儿想象的有意性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与创造的空间

  幼儿具体形象性的思维,需要具体的活动情境与活动形式。幼儿进一步发展的自主性与主动性,需要宽松、安全的探索环境。

  二、说教材:

  《春天的秘密》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儿童诗歌,诗歌中淅沥淅沥的小河,蓝天下啁啾啁啾的燕子,随风飘扬的垂柳,农民的耕种的身影,赞美了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体现相应的情景、动态启发幼儿在欣赏活动中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对春天的理解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说活动目标: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及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将本次诗歌欣赏《春天的秘密》目标定为:

  1、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征,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的美。

  2、能大胆、清楚的表达对春天的感受,尝试简单的描述春天特征,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

  四、说活动的重、难点:

  重点是:能大胆清楚的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引导幼儿欣赏理解诗歌,感受语言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丰富词汇,用语言、动作、表情表现。

  学习词语"融化、淅沥淅沥、飘荡、播种、钻"、学习诗歌中角色的语言和动作、诗句"我看见了春天的秘密,我要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五、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歌曲《春天在哪里》,并组织幼儿春游,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材料准备:春天的场景布置:小河、垂柳、桃花、燕子、麦苗、农民伯伯、拖拉机;多媒体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和笔;幼儿表演用的头饰、服饰等。

  六、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

  1、讨论法:

  因为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更何况诗歌欣赏是语言的范畴。为了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性,运用幼儿的已有经验,讨论法是必不可少的。

  2、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天的秘密》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它的作用,给幼儿带来耳目一新的感知觉,使幼儿对春天的优美景象更加了解和熟悉。

  3、交流激励法:在分组感知,进一步理解、表现诗歌时,教师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轻松环境,让孩子们充分的、有目的性的交流,获得创造性体验的对审美的能力。

  4、激趣法:

  从幼儿兴趣点出发,孩子本来是动态的,情绪易受周围事物的干扰,往往在需要配合的环节时不能自控,而教师运用情景引入,并且听一段春天里的声音,激发他们安静、仔细的倾听,立刻进入到活动中。

  七、说学法: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动口、动脑积极参与。

  1、视听讲结合法:在整个活动中我采用了相关课件,利用动态的画面让幼儿感受作品中的意境,边演示课件边讲解,直接刺激幼儿幼儿的视听感官,使教学进行得活泼生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内容。

  2、讨论法:教师用提问的方法使幼儿理解诗歌内容,运用逐层、逐段、逐句、逐词抽丝剥茧的提问方法,使幼儿通过讨论、思考、表达,有效理解诗歌内容。

  3、多种感官操作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天的秘密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八、说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欣赏诗歌,感受理解--表现表达,分组操作--展示经验,总结讲评--扩展延伸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出一种神秘感。并引导幼儿运用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欣赏诗歌,感受理解内容

  (1)通过完整欣赏--完整欣赏--分段欣赏--完整欣赏,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天带来了小河、垂柳、桃花、燕子、麦苗、农民伯伯,通过找,让幼儿学会"融化、淅沥淅沥、飘荡、播种、钻"并学会用角色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3、分组操作,表现表达

  分组进行对诗歌内容的表达和体验,通过听:仔细倾听,并操作图片,轻声跟念,并将自己想到的优美句子编进诗歌里,幼教师记录下来;看:模仿诗歌中动作,并将自己想到的优美动作编进诗歌里,教师拍照记录下来;仿编:鼓励幼儿运用各种动、植物、风景等图片材料对诗歌的结构进行大胆仿编,教师提示每一段都有的重复句子不编;绘画:使用绘画材料,运用观察和想象创造性地画出春天的不同秘密;表演《春天的秘密》:选择头饰、服饰等,进行对诗歌中的角色和场景的创编表演。

  4、展示分享,参与评价

  将本次活动内容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5、扩展延伸

  引导幼儿运用持续的兴趣,提出要到外面感受春天的秘密,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的感知经验。

说课稿 篇8

  《詹天佑》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级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创新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体会“两端同时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这两种凿隧道的方法。

  4.利用插图和flash动画课件的演示了解“人字形”铁路的设计理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创新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利用插图和flash动画课件的演示了解“人字形”铁路的设计理念是教学难点。

  为了有效地整合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课前,我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詹天佑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资料,以促进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独立处理信息资源的习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詹天佑的“杰出”所表现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三个方面。而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本课的难点,我设计了“读读画画”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边读课文边画示意图来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感悟詹天佑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尤其是学习“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时,指导学生利用插图在书上进行演示,再观看flash动画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字形”线路的好处。

  开课伊始,我出示一张地图,教学生认识北京与张家口这两座城市,使得学生了解“京张铁路”名称的由来。

  接着,出示20xx年北京及张家口两座城市为庆祝“京张铁路肇庆一百周年”的图片,由此激发学生对京张铁路的兴趣,初步感受“京张铁路”的意义。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汇报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本节课重点在于学习詹天佑“杰出”的表现,因此4-6段是重点段落。其中,第四段中,作者的遣词造句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因此,我将这一段落进行了展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相关语句。

  一是体会四个“哪里”,感受工作的繁重、任务的艰巨;二是比较“周密”与“精密”的区别,让学生加深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准确用词,同时,感受詹天佑对待工作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三是体会“黄沙漫天、狂风怒号、一不小心、坠入深谷”这四个描写工作条件与地理环境的词语,进一步感受詹天佑不畏艰险、身体力行的品质。这些词句的出示,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地进行朗读与体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插图和flash动画课件的演示了解“人字形”铁路的设计理念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首先,我让学生用小笔头在书中的插图上边读边比划,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进行了自主学习。但是,这是一个初步的感悟,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了解“人字形”线路这一创新设计的好处,我通过播放flash课件向学生进行展示。“呜呜”作响[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的小火车以及卡通的样子一出场便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他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有两个火车头的小火车顺着人字形线路缓缓开上“青龙桥”,前面的火车头在拉,后面的火车头在推;接着,小火车过了人字形岔道口,原先推的车尾向山上拉,原先拉的车头在后面推。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声音让学生对火车开上人字形线路的方式有了极其直观的感受。

  最后,出示詹天佑的铜像,再一次激发学生们对“中国铁路之父”的尊敬与怀念。

说课稿 篇9

  《跑进家来的松鼠》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从儿童的视角观察,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了跑进家来的松鼠在我家所做的储备冬粮、晾晒蘑菇、给自己垫窝的趣事。课文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松鼠在我家所作所为在一般人的眼里,是那样淘气顽皮,但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松鼠是那么可爱。细细读来,课文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我”的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高年级学生特征,我预设下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读记记“储备、干脆、失踪、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哭笑不得”等。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

  重点:感受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以学定教”,“教中促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过程实践,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引领学生认真品读课文中描写松鼠的行为和“我们”一家人相处中的一些语言、心理、动作等词句,体会松鼠的可爱以及我们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与美好,以更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时刻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指导他们细读、深思、倾听与踊跃表达;及时发现和表扬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激趣导入——自主合作探究——升华感情——领悟表达方式——拓展延伸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交流过程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首先,进入话题,感受松鼠,交流松鼠的相关资料和出示图片,拉近学生与松鼠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自主设疑探究

  1、板出课题,设置疑问:松鼠是生活在森林的小精灵,如果有一天它突然跑到“我”家中来了,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再次认识小松鼠,然后板书课题。

  2、读学习目标,实施问题导学

  本课是略读课文,主要通过大家自学来完成,我们先来阅读“学习目标”看看,本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相机指导。)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己学习,自读自悟,并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启发,体现了他们主体地位。同时学生对于自己拟定的提纲,学生更愿主动去实施。

  (三)阅读文本体会情感

  检查自学情况,引导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畅所欲言,并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①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老师随机板书)

  (让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松鼠的三件事和描写松鼠动作灵活,讨人喜欢的语句,让学生感受松鼠的可爱。)

  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我”和家人的行为和语言感受我们一家对松鼠的喜爱,并针对具体事例发表感想,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引导,然后指导感情朗读重点语句)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宗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力求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我”一家人的行为,语言去感受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并通过感情朗读达到训练学生的语感。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说说你与动物是如何相处的,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并学着写一写你和动物相处的真情故事。老师适时梳理,引导、点拨。

  2.体会表达方法,拓展运用

  (1)让学生再快速阅读,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全班交流,引导明确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写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来展现松鼠的可爱,通过爸爸的语言和作者的议论来反映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高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然后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的感情的部分,分析作者的表达方法。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先体验后感悟,达到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理解感悟的能力。

  (3)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情况进行小练笔训练。××与××的故事(可以是我与小动物,也可以是别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设置这一环节,目的在于使“略读课”成为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力求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

  总结: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也达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

  说板书设计

  为突出教学重点,揭示课文中心,故在教学过程中以松鼠可爱与作者家人对松鼠的情感态度为主线,作如下板书,以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作用。

  跑进家来的松鼠

  具体事例

  可爱————————喜爱

  和谐共处

  说效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在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收到了如下的效果。

  1.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文章,这一点得到了进一步体验。通过快速阅读,学生们能比较准确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以学定教”、“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又一次得到了践行,学生们质疑、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比如对三什事的概括、对文中“我们”一家人亲妮的语言理解,都把握得很好。

  3.体会感情悟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训练。比如课文中松鼠三个方面的行为详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每件事后的议论性语言对表达“我”及家人对松鼠的情感的作用,学生都理解得比较透彻。

  4.“读进去、想开去”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或别人与某动物相处的情况,部分学生说得不错,既描述了过程,又抒发了情感。只是由于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未能在课堂上一一交流。

说课稿 篇10

  《依依不舍情》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一起走过》的第二课。这课的主题活动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即“同窗情谊深”、“心存感激”、“临别赠言”,设计这三个主题活动意在引导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同学的帮助和关心;引导学生去感受教师的教育之恩,激发对教师的感激和留恋之情;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校,增强对母校的亲近感并产生回报母校的强烈愿望;让学生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和同学的内心感受。

  根据教材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培养学生热爱母校,感激母校的情感,产生回报母校的愿望。

  2、珍惜同窗情,感恩同学。

  3、让学生体谅教师的辛勤劳动,感激教师的辛勤教育。

  知识和技能方面:

  学生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方面:

  1、通过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

  2、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并能在短时间内整理思绪,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活动方法:

  “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这句话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品德与社会教师的身份。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孩子们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灵活多样运用教学活动与组织形式,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以此让学生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成长!

  因此我的活动设计力求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我时时谨记我是孩子们中的一员,我是孩子们活动中的一个合作者!

  其次,我尽量让我的活动设计以具体的事例出发,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去感悟,去体验!

  最后我争取让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活动

  课前的活动我尝试过几种方案。其一是让孩子们欣赏《一路顺风》这首歌,这首歌哀婉缠绵,很容易激发孩子们的离愁别绪,但是这首歌还是显得成人化了点,虽然突出了离别之痛,但与校园与师长的联系不够紧密。后来我在专家的指导下让孩子们欣赏《毕业歌》,这首歌旋律欢快但是又略带伤感,更重要的是这首歌不但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更抒发了对校园生活深深的怀念之情,因此,我觉得这首歌再合适不过。用这样的气氛去渲染课堂,真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导入

  我的导入非常简单,采用了直抵学生心灵的追问方式,“就要离别了,你想说点什么?”此时,我想,六年的小学正如一副彩色的画卷在孩子们的面前徐徐展开,千言万语要说的太多,但是又感觉无从说起。依依不舍情,难分难舍情, “千般情思万般无奈”啊!

  三、主体活动

  主体活动我主要分为了两大版块。第一版块是感悟,感悟同窗情、师长情和母校情。每个活动的引入我均采取了孩子们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现象场景让孩子们去回忆去感悟。接着,我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孩子们,把时间完全交给了孩子们,孩子们通过倾听诉说等方式充分感悟了所有的真情,这样的活动形式虽然简单,但是都是真情与真情的碰撞。我设计这个活动的理想目标是“爱到如此才知深—— 情到深处才知真”,可惜我驾驭课堂能力有限,这样的境界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及!

  第二个版块的活动是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商量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对同窗、师长的感激之情,如何回报母校。这个活动的设计既是为了让孩子们宣泄情感,又是孩子们的才艺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孩子们创造力的体现的窗口!可以说这个活动环节体现的也是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孩子们的展示“恰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活动小结

  说是活动小结,好像并不太合适,因为最后只是“我口诉我心”。我先给孩子们送去美好的祝愿,其实这也是每位善良的教师共同的祝福。然后表达了对孩子们的依依不舍情,表面看是“独角戏”,实则也是教师对孩子们依依不舍情的回应!“自古多情伤别离”啊!

  最后恳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

【有关说课稿锦集10篇】相关文章:

1.有关说课稿锦集5篇

2.有关说课稿锦集七篇

3.有关体育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4.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5.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6.有关小学语文说课稿锦集八篇

7.有关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8.有关说课稿初中模板锦集四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