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3-06-27 16:19: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百年孤独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年孤独读后感通用15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1

  当一切趋于入定后,你往往只能品尝到孤独。——题记

  这是一部以一个家族的兴衰为线索来表现当时作者所处的拉丁美洲的一种缩影。拉丁美洲的百年历程就如同书中一般,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就是这样一段短小而深刻的句子带着我们领略到魔幻现实主义世界的未来,过去和现在的三个时间层面,庞杂纷扰,眼花缭乱。

  百年孤独的那种魔幻主义色彩从人物的名字中你就能体会的到。整个家族七代人,不断的重复着那几个名字,就如同家族宿命一样:“第一个人会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会被蚂蚁吃掉。”在不断的重复中步入灭亡。

  一直深刻赞同王菲的《我也不想这样》中的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恋还是相爱,到最后会发现不管是需求还是被需求,心灵永远都要有自己的空间。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难免孤独。你我都是一条直线,有人与我永远很近但永远不能相交,而相交的两条线必然愈行愈远。

  其实就如同书名一般,全书所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满目苍凉的孤独感,孤独首先集中在人物身上。就好比丽贝卡独自一人老死于家中,被站争迷失本性变得麻木的上校结局。还有阿玛兰坦的结局,她一直费尽心机想得到皮埃特诺的喜爱,到手了却又死活不要,让其落了个自杀的下场。后来又有了赫利索多上校,两人情到深处又断然拒绝其求婚,终使自己在孤独和悲伤中度过。她大概是因为失手杀死了梅蕾黛丝而产生的愧疚感,让她自己无法释怀,也不允许自己得到幸福吧!书中的人物多是这样压抑,在徘徊中走向了孤独。

  老实说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挺压抑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我们马不停蹄的向前奔跑。正如从第一批吉普赛人带着各种新奇物品踏入马孔多这座小镇一样,再到后来的什么火车,香蕉公司。进步看似给马孔多的居民带来了便利和新鲜感,然而新鲜感过后带来的又是一片孤独。有人说孤单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正是因为孤单才使得一些不甘寂寞的人走到一起,真正孤单的人也有着自己的狂欢吧!

  然而真正的`孤独,不是寂寞、无助等浅显的意义,而是停留在人内心的冷淡。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成长、相爱还是成功失败,总会时不时的提醒我们它的存在。孤独的存在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督促我们体验人生,让我们在成功的时候可以清醒,在失败的时候淡然一笑。

  抬头仰望星空吧,去审视自己。有时候我多么希望所有人的孤独都能消失,我们要的不是一个热闹的表象,而是一个真实的自我。

百年孤独读后感2

  在读《百年孤独》之前,外国文学对于我来说是不完整的。相较于之前读过的欧洲文学和苏联文学,以《百年孤独》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姗姗来迟,但它不同于之前任何一种文学,《百年孤独》也不同于之前任何一本书,它是那样震撼人心,那样不可思议,以至于不同人发出同样的感叹: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在只读完一遍这本书后就写读后笔记,说实话我有点无从下笔,因为我没怎么看懂,但他带给我和其他人差不多的冲击:他怎么想到这么写!我用惊奇的眼睛看这本书,看完用新的眼睛看世界。有人说《百年孤独》的开篇就开创了小说史上的新篇章,“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将未来、现在、过去三个不同的时空状态牢牢地绑在一起,不同于常规小说的线性叙事,它由线到面,是一种圆形叙事。读书过程显得异常艰难,先不说别的,就说人名,书中出现多个重复的人名,让人困惑。不过后来想来,这不正是作者对百年孤独的倾力表达吗?他就是在写这个小镇仿佛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但在整个岁月变迁中大家变得支离破碎,这个家族的孤独一直在延续,这几代人一直在重蹈覆辙,陷入恶性循环,经受着这个家族的百年孤独。我想,没有这些重复的名字,作者写作的.目的就丧失了一半。

  几年后,面对《百年孤独》,林涛准会回想起初中语文老师和他们谈及《百年孤独》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确实,只记得当时老师向窗户眺望着说,他感到环境很恶劣、心情很复杂,脸上露出和万千读者相似的困惑。一部小说叙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个世代的沉浮,写了一个家族百年的孤独,有着华丽详尽的描写,大量的人物以及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让人深陷其中。在本书中,超自然现象或者能力,被作者以平淡的口吻描述,在虚拟小镇马孔多中发生的超自然事件与在现实中的哥伦比亚发生的事件相互交织,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吧。

  拉丁美洲落后土壤上这些落后人们的精神根源在哪?就是孤独。孤独是一种什么方式呢?是一种不合理地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关系的方式,就是当你无法接受或憎恶的时候你选择逃避,但这改变不了现实,就是当你对它回避的时候,你并不能躲开它,丑陋会在侵蚀别人之后侵蚀到你,所以马尔克斯认为孤独是一种不合理的处事方式,他是在以批判孤独的方式鼓励大家积极入世,改造我们这个世界,不光在物质上,更主要在精神上,我们应该拒绝孤独,排斥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3

  气势恢宏的《百年孤独》包含了科技、政治、文化、爱情,各种各样复杂矛盾的内容,探讨了文明的繁荣昌盛的方方面面。

  小说的主旨是家国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文中透露出了因深感一切都是宿命而照成的深深的绝望——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所有的希望都是昙花一现,繁华都是往昔,就连最“疯狂执着的爱情”都是过眼云烟。《百年孤独》在控诉,是一部国家、民族和家族的悲剧。

  《百年孤独》也探讨了爱情,在这方面,小说的.描写同样精彩至极。看似魔幻,却基于现实,《百年孤独》的爱情现实得直刺入骨髓。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不懂得爱情吗?至少例外是有的。这个例外至少包括阿妈兰妲。乌尔苏拉、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奥雷里亚诺第二和佩特拉。科特斯。而对于梅梅和丽贝卡,她们至少也曾经勇敢的追寻过。三角恋大多是浪漫的,小说中两段三角恋精彩绝伦。其中之一是阿妈兰妲。乌尔苏拉、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加斯通。姨妈和外甥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妥,况且他们并不知道彼此的血缘关系。阿妈兰妲。乌尔苏拉是令人敬佩的,她的人格是独立的,她对待爱情是勇敢的。“folow my heart”,这话是知易行难,她是做到了。真实的活着最重要,对待爱情贵在真实,在我们真实的爱别人之前,首先应该了解真实的自己。《百年孤独》的爱情,另一对三角关系是奥雷里亚诺第二、佩特拉。科特斯和费尔南达。这是很奇怪和别扭的故事,奥雷里亚诺第二和费尔南达的婚姻根本就是个错误。一个有些年少轻狂不太自知的家伙,一时冲动的娶来了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妻子,于是悲剧开始了。奥雷里亚诺第二和佩特拉。科特斯才应该在一起,因为他们在一起才可以过得开心和随性。我们也看到,他们两人在老年的时候,在轻狂与激情褪去之后,终于用自己的方式体会到了爱情。《百年孤独》一直在探讨“爱的能力”。布恩迪亚家族的人缺失爱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爱人?小说当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不过显然,要去爱人,首先得自爱。然后,要去爱人,除了需要勇气,还应该加上一条,“follow your heart”。

  在感到烦闷时,不要太过陷入回忆,因为加泰罗尼亚智者曾经说过“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名言真是魅力无限,“Cease, cows, life is shot”。

百年孤独读后感4

  之前没有看这本书的时候,从题目初步自我判断了这一本书,或许是悲剧,更或许是历史沉积的悲哀,没有想太多而去接触这一本书,一切刚开始只是为了了解是否那么悲伤,是否那么哀愁,不知道读这本书会多坎坷,只是想知道百年孤独的那一份感受。

  可以说,一开始去看这本书,只是因为在高中时期闲时看杂志的那些日子里,我曾经从各大媒体普天盖地的宣传中了解到有那么一本如果你在人群前说出来你读过你会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由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写的书。后来,又曾三番五次在报纸上看到有人介绍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才有了我后来去借这本书来读的出现。

  阅读《百年孤独》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大量相似而不相同的人名,很多时候都让我搞不清谁是谁,很多看似科学但又略显荒诞的事。几次我想放弃但最终都抱着一种不想半途而废的心情来继续。直到有那么一个早晨,略显灰沉的天气弥漫着无边无际的雾气,我翻到了最后的一页。男主他揭开梅尔基亚德斯留下的那本书,发现他所在那个马拉贡的历史正被一阵龙卷风吹走,而过往的那些所有历史,都将会渐渐消散。我彻底震惊了,心中为作者的巧妙构思而叹服。文中布恩迪亚家族的所有人虽然生活态度人生报复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无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太过于独立,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了别人。可以看得出,这个家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父妻、父子、母子、还是兄弟,他们之间都缺少了必要的沟通,以致于总有无穷无尽的`矛盾;他们太过在乎“自己”的这一个角色,最终导致了是他们悲惨的人生。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因精神失常而被绑于树下,最终死亡。第二代两个儿子,一个因革命的失败而终生自闭而死,另一个则是在家被枪杀。

  孤独,正是这部书真正的主题。作者在这里通过运用家族中不同性格人展现出来不同形式的孤独,通过马贡多这个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来创建的小镇来缩略地展现出来了南美洲的那种孤立于世界,想与外面世界建立联系却又被外面世界残忍对待的缩影。并且,作者在末尾用一个富具想象力的结尾来去做了一个预言,如果南美洲的人民再不去做出改变,那么,他们的结局就会如文中的马贡多一样,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不再存有任何的历史。

  悲惨的人生,百年的孤独,或者,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现实,这就是讽刺,这,就是所谓的悲哀。

百年孤独读后感5

  孤独给人的力量——《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五月下旬,恰逢中国图书网图书推荐与折扣购买活动,想着许久没有纸质图书阅读,便一个人开始选择书籍购买。而以前友人推荐过的《百年孤独》印入我的眼帘,“孤独”二字格外的让我有阅读的冲动。于是毫不犹豫的加入购物车,在拿到这本书之后,我便在第一时间好好享受阅读。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作的长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在书中,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迪亚家族。他们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从小就孤独,冷漠。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的沮丧,他们又以不同的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正如书中所说:“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归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百年孤独》的叙述方式极其得吸引我不断的深入。让我想起了以前高中语文教材中卡夫卡的《变形记》。同样是结合魔幻与现实的作品,《百年孤独》也有着因果不对称的叙事手法,小说中很多不合常理的,像梦一般的情节,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相冲突,展现了一个惊奇的世界。小说中不仅有现实和历史,马尔克斯还结合了很多古老神话与民间传说,作者往往以非常平淡的叙述口吻讲出一些光怪陆离的故事。

  但即使明知是虚幻的世界,书中的孤独还是让我感觉得很真实。孤独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如何抵抗,有时总会到来。但是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挫败时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更好认清自己,那就是孤独。读后感。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声,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在如今快节奏以及手机占据我们碎片时间的时代,必要的孤独,我觉得能使我们更加完善,更有深度和厚度。

  如果在看完这些后,你产生了对本书的兴趣,我有一点小小的阅读建议:第一遍读《百年孤独》最好一口气读完,时间越短越好,最好浓缩到一天。不要试着记住那些人名,不要深思,不要怀疑,不要问为什么有人会随着风飞走,不要问失眠症为什么会传染。读完合上书本,你会为这些瑰丽的想象震撼得久久不能忘怀。

百年孤独读后感6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我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教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礼貌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百年孤独读后感7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己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老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百年孤独读后感8

  即使是读完整本书后,对我而言,它仍是晦涩玄奇的。匪夷所思:令人漂浮的热可可,不断死而复生的老人……令人费解:无故死亡的何塞的大儿子,伴随失眠的失忆,不属于人间的天女……

  但是,除去那深沉的书名,真正吸引我,抨击着我的,却是那一次次来不及挥手的别离

  书中太多的篇幅在叙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实在是一个曲折的英雄。

  “他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在母腹中就会哭泣,来到人世时,大睁着双眼。剪脐带的时候,他四下打量房间里的东西,好奇却毫无畏惧的观察人们的脸庞。”一出生便注定不凡的一个人,有谁会想到他即将面临的坎坷悲凉命运呢。

  作者是残忍的。年幼的上校,来不及同郁郁不解的哥哥挥手告别,哥哥便已悄然离去。上校知道他要走,可是却不能道别,不知道何时再见,可是不能挽留……再大一些,上校遇见了他今生的唯一——蕾梅黛丝。他爱上了那个每对他说话,都要带上“先生”的小姑娘。尽管她还小,但上校还是毫不犹豫地送出了小金鱼——他们订婚了。那是甜蜜的,看着她一天天长大,逐渐成为自己的妻子,我想,上校内心是充满甜蜜与幸福的。所以我说,作者是残忍的。他以残酷的心,残忍的手法,杀死了小蕾梅黛丝。可是,上校也仅仅只是悲痛了,或许,这是他宿命的初现吧。

  同样被施以辣手的还有奥雷里亚诺第二,准确说应该是佩特拉·科特斯。

  我并不认同费尔南达做何塞家的媳妇,那迂腐的古老贵族礼仪实在让人不爽,圣经,玫瑰,银餐具……适合何塞一家吗?或许正因如此,佩特拉·科特斯才出现了。她温柔贤淑,知情达理,可以说是一个完美情人,可她真的只是一个情人了。但她不后悔,不是吗?那最后时刻的陪伴,很满足了。可她还是有遗憾,那双靴子,不是吗?来不及挥手,你再也不会回首。

  可是啊,大儿子的出走,二儿子的.上校之路,儿媳妇的一尸两命,丈夫的死……这一切,最痛苦的是乌尔苏拉,不是吗?作为一位母亲,作为一位婆婆,作为一位祖母,作为一位妻子,来不及挥手,大儿子一去无踪影!来不及挥手,二儿子一去不回首!来不及挥手,白发泪送两代人!来不及挥手,阴阳两隔白首不相守!

  人生太多的来不及,当马孔多在《圣经》中记载的那种龙卷风的怒号中化作可怕的瓦砾与尘埃漩涡时,我知道,注定承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出现。故事——结束了。

  来不及喝温热的水,它已冰凉;来不及望夕下的霞,它已坠下;来不及体会蓬勃的青春伊夏,它已被尘封在回忆的木匣。别离总是在不经意,会让人来不及,我想,珍惜眼前,或许是,最好的,来得及。

百年孤独读后感9

  在这一天,我随着马尔克斯最后那句“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合上厚厚的这本《百年孤独》。

  书买来很久了,一直没下决心看这部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最无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著作。因为一是我骨子里并不是很喜欢读外国小说,二是早听说这里面人物众多,名字重叠,光看这个书名也觉得甚是厚重。

  但我仍在4月的某天打开了他,之前也做了一些功课,大概了解了一下小说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里面人物之间的关系,否则一遍读下来,便不会如此顺畅。

  简单的说《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用一个家族的命运,告诉世人: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在变老的路上,与其抗拒孤独,不如学会享受孤独;学会和自己相处,学会和内心相处,或许才能回归生命真正的意义。

  虽然该书语言优美富有哲理,人物情节刻画细致深刻,但我仍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去深切歌讼这本书,特别不赞同青少年读这本书。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压抑的,整本书几乎没有向上的积极气息。

  马尔克斯说,“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他让我想起生命中那些孤独颓废的日子,让我想起少年时曾经呆过而今已面目全非的白羊小镇,让我想起那些曾经热闹地陪伴在身边而今已很久不见面不联系甚至天隔一方的人。

  全书真实如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旅程,孤独和颓废至始至终充斥了整个生命。每个人的宿命都如书中的'羊皮卷一样早早被写下,哪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奋斗,抗争,期望得到改变,可时光之轴又悄悄地将一切旋转还原。就如同布恩迪亚家族一样。无论第一代怎样开疆拓土,向先进科技靠拢,无论后面几代怎样不屈反抗或纵情声色,最终仍逃不去的是无人能解的孤独,荒诞无聊的晚年,宿命的轮回。正如书中那三袋巨额金币一样,莫名其妙的得到,却又离奇消散,果真如书中所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发达,文明进步,大多数人都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唯恐落后于人,汲汲尘世间的名和利,刷着短视频,吃着名星瓜,何曾停下脚步,思索一下生命的本源,我们从何地而来,又将往何处而去?

  当然,看完书之后,也是有收获的。你也许会明白,曾经得到的东西最后极大可能会回到起点;你也许会有所改变,从一开始畏惧孤独到享受孤独。人到中年,只有自己心态从容才能与生活共生,要想一路幸福,不妨改变自己的心态。

百年孤独读后感10

  我读完《百年孤独》,掩卷冥思时,浑身涌起一股颤栗感,它并不是我所喜爱看的小说类型,故事中的情节让人仿佛置身在一个发生了不可能事件的现实生活中,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让人恐惧不已。

  先说说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上。书中有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情节,就是不眠症的情节,马孔多镇上的居民随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夫妇的养女雷贝卡的失眠而相继患上不眠症。患了这种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觉,而是失眠症必然演变成健忘症。

  开头会忘掉童年时代的事儿,然后会忘记东西的名称和用途,最后再也认不得别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联系。为了生活,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如给牲畜、家禽和植物标上名字:“牛”、“山羊”、“猪”……

  看到那里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们连标签上的字的含义都忘记了,那又该怎样办?这些标签上的字的含义,都是我们历经几千年的学习与探索才发明出来的历史,如果我们忘记了历史的存在也许就会变得毫无好处。

  故事中布恩迪亚家族的让我觉得压抑,并不是正因家族氛围有多么森严,而是这个家族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这百年的蹉跎岁月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归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在不断重复圆周轨迹,到最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马尔克斯用短短几十页勾勒出一个家族的兴衰,这与中国的《红楼梦》迥然不一样,我们要用多少章节才能铺垫一幕黛玉葬花。这个家族中的人总是不断重复著名字:阿卡迪奥、奥雷良诺、阿玛兰塔……就像他们不断重复在他们身上的轮回宿命。让他们痛苦不堪地离开这个世界。

  孤独,冷漠,已经是这个家族的人的共性,诚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一样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正是这种孤独才让他们走上杯具之路。

百年孤独读后感11

  一开始读这本书,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的,百年的孤独,这到底阐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我翻开书,慢慢阅读后,却发现这是一个曲折离奇,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马贡多的小镇,围绕着布恩地亚这个家族发生了一系列奇奇怪怪的事情,从第一代布恩迪亚,到刚出生就死掉的第七代布恩迪亚,故事围绕着这七代人慢慢展开。

  老实说,刚开始读这本书,我的思路是比较乱的,因为思维和外国人不同,我经常把书中的人物弄乱,因为感觉每个人的名字都差不多。尽管如此,我还是能兴致勃勃地把书看下去,因为书中有很多神话而荒诞的情节。书最后的一部分我没看完,而且几年过去了,书中很多内容我都忘了,所以我就围绕着书中的第一个主要人物霍·阿·布恩地亚稍微聊一聊。

  布恩地亚从一开始,就是个充满好奇心,敢作敢为的小伙子。他要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而乌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和他同床。看到这里,我突然笑了,这什么理由!感觉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种光怪陆离的气息。讽刺的是,我参考了一些读后感后发现,最后他们的孩子当然是正常人,可是他们家族第七代的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赫然就是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婴儿,而他刚出生就死去了,这也代表了他们家族血脉的`终结。

  结婚后,由于杀了人,他们被迫逃到偏僻的小镇马贡多。而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小镇经常有一些吉普赛人途径,而布恩地亚彻底迷上了吉普赛人带来的各种小玩意,经常花了很多钱去买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磁铁什么的,为此他经常被老婆责骂,可他依然乐此不疲地去搞一些小发明,虽然总是失败收场。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充满了好奇心和钻研心的人,但总是因为一些原因而不被人理解。后来,他又异想天开,想打通外界与小镇的联系,修建一条铁路,使外界的各种新奇事物和文明能够进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他带领着一些年轻人,在小镇周围的灌木丛砍伐了七天七夜,最终仍然看不到尽头,最终无奈地放弃了。布恩地亚甚至为此发疯了,被家人绑在树上,到死也没解开过。

  我读到孤独了,本书中每个人的孤独都不一样,这只是霍·阿·布恩地亚的孤独,而他的孤独感觉是比较好懂的了。他就跟很多人一样,心里充满了各种的奇思妙想和理想,却不被别人所认可,也曾努力过,但正如那看不到尽头的灌木丛一样,看不到任何希望,最终惶惶无所作为地度过一生,这就是不被人理解,看不到希望的孤独。

  如何才能战胜这种孤独?我想到的只有:坚持。面对看不到边际的灌木,七天七夜砍不完,那十天十夜呢?一个月呢?当然,坚持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需要我们穷其一生去培养和争取。

百年孤独读后感12

  《百年孤独》出自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之手,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其经典开头风格常被后人模仿、借鉴。

  《百年孤独》记录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从第一代到末代,各种不同的孤独始终缠着族人,加上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将孤独诠释得淋漓尽致。有对学术的不懈钻研、有对革命的追求和质疑、有对爱情的执着、有对未知的挑战。其中,名字带有奥雷里亚诺的孩子,会天生具有预测未知和洞察事物的'天赋,而名字带有阿尔卡蒂奥的孩子,就会天生强壮勇猛以及鲁莽。尽管祖母乌尔苏拉一直努力操持着这个家族,和避免家族近亲结婚,但最终由于她的去世以及多种天灾人祸的发生,这个家族逐渐走向衰败。偌大的房屋,能容纳百号人生活,缺少打理,逐渐被白蚁、蜥蜴、杂草等所淹没。直到最后,婴儿被蚂蚁吞噬,验证了了羊皮卷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从中,我联想到国家和社会,如果社会没有一群勤劳善良、热心真诚的人在奋斗,恐怕也会慢慢地腐败下去,中华民族将无伟大复兴之日。

  在阅读的过程中,各种绕口复杂的人名层出不穷,很难记下来,而且全篇找不出主角和线索,几乎每一代人都会有一段奇幻的人生经历。其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最令我敬佩,他不屈服于保守派的暴力统治,挺身而出,率领革命军在最前线反抗,于各地辗转征战、革命,尽管屡战屡败,其后代被到处追杀。但当他的革命取得成功,即将战胜敌人,却突然领悟到革命的本源,蛮横地逼迫手下出卖革命的成果,向保守派作出妥协,甚至向心脏开枪自杀,却因子弹偏离而死里逃生。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冷静睿智,同时也具备着布恩迪亚式孤独,尽管作者写作时对他的孤独一字不提,但是从他各种举动中能够看出。如晚年的他在小作坊制作小金鱼出售获得金币,再制作成小金鱼,如此循环。又拒绝政府对他的嘉奖和授勋,埋头制作小金鱼。

  在这里,我也领悟了一些孤独。其实孤独并不是人们所避之不及的东西,有时孤独是人生思考的必要因素,孤独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外国还有孤独教育,他们在饭席前少言少语,他们在闲暇时进行阅读或是听音乐,更有甚者花时间去慢慢品味红酒。孤独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孤独是一种独特的状态,适当去享受孤独吧,也许会得到些不同的领悟。

百年孤独读后感13

  “百年一参透,百年一孤寂”。从暴力开始,到血腥结束的家族史,人人都是孤独患者。他们,是孤独的总和。布恩迪奥,一个被小心眼打败的男人。邻居在他怒火焚烧的双眼中轰然倒地。而他,在邻居哀怨且死气沉沉的眼神中痛苦地挣扎着。

  也许,他曾在睡梦中被嫩芽冲破土壤时的尖叫惊醒,却撞上邻居的鬼魂正做在他的床边,带着一如既往的哀怨与死气的眼神凝视着他。反正,他终于决定带上家人离开这座村庄。历时两年多的“大迁徙”,布恩迪奥邂逅了他梦中曾出现的地方。他坚信这不是偶然,于是他们扎下根来。当然,布恩迪奥终于摆脱了邻居的`鬼魂。

  而马孔多小镇,带着不可抗拒的速度,迅速崛起。马孔多的家族,七代人的生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时间的号角吹响了,上帝之手,将记录历史。科技的进步,将布恩迪奥推入深渊。

  他是个疯子天才,深陷炼金术的泥塘不可自拔。他“忘了”妻儿,也“忘了”他的家族,他只认识炼金术,那好似他灵魂的寄托。“他没有察觉到时光在家里造成的细微而又令人心碎的破坏”,以至于他只能被绑在树上,与孤独为伍,直到死亡来临。

  这个家族吞噬了他们生命中的可贵。美丽的人却冷漠无情,善良的人却短命,潇洒肆意的人却死于非命……闻名遐迩的上校,在失去了他的十七个儿子后,做起了金质小鱼。

  做满十七个便熔化掉再来一次,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最后,他毫无预兆地停止了呼吸,脉搏与心跳。马孔多的家族,他们孤独吗?不,他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香蕉种植园里,那被杀害的三千多名农民的尸体,被长长的火车运往大海,抛进了海洋。此后,马孔多下了四年多雨,然后荒芜。想来,那雨应是那三千多农民的泪水。家族的第七代人,一个刚降生的婴儿,却被蚂蚁啃食掉。“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终是验应了。马孔多家族里每个人孤独的方式皆不同,可他们无疑都是孤独患者。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马孔多家族。毕竟“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亦或是马孔多家族就是我们的缩影,“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无论是马孔多的家族,或是我们,都是孤独的赞歌。

百年孤独读后感14

  这是我这么多年最为珍藏的一本书,它是我爱上的第一本世界名著。

  高中的时候,因为好奇买下来它,为了所谓的一点点虚荣心去阅读这部作品,很认真地读,它却让我恐惧。翻了两章,便不敢再拿起来看。 现在经历了许多不想经历的事情,从一个故作孤独的人变成了一个真正开始明白孤独的人。却没有了过往的浮躁,在一个清冷的午后重新去阅读它,我仿佛重新发现了一个被废弃已久的宝藏。曾经晦涩难懂的文字如今却像滔滔江水一样一波一波的撞击你的心灵。睡梦中还会赞叹怎么会有这样环环相扣精彩绝伦的.叙事方式。冷静旁观的口吻,读罢却激起心底最深处的苍凉。

  因为当时的无知与浮躁,我差一点错过了它。所以当你还未尝过痛苦,当你还未开始尝试看透生命,请好好的收着它,不要读它。

  《百年孤独》的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

  布恩迪亚家族,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聪明机灵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性格,无论是旅途劳顿的南征北战,还是通宵达旦的欢娱,他们都可以用他们特有的魅力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女性。我无法看出这个家族有什么弱点,但他们最终也不过才经历了短短百余年,然后狂风袭来,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后代和关于他们的记忆,很快就那么无影无踪。但却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惋惜后悔的地方。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否有特别兴奋或者特别悲痛的心情,只觉得文字像水一样在我眼前流过,即便是难以理解的家族谱,时而现实时而魔幻的写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历史等等,这些那些打乱我读书节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当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几乎不动的姿势一页页地看下去,看的时候在想什么我并不清楚,就好像小时候放暑假刚刚睡醒的午后,我躺在地上看着墙上时钟一分一秒走过。我没有起床,也没有在等待什么,我在干吗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议的,在读这本应该不算是喜剧的故事时,我竟然涌起一种类似于平静恬然的快乐。就好像我知道人终究会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阳光的瞬间,仍然忍不住微笑。

  最为喜欢书里接近尾声的这一句话,姑且作为我的读书笔记吧:“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百年孤独读后感15

  写过好多次了,最近突然感觉懂了这本书!

  上个月有一天晚上电脑键盘上洒了半杯水,匆匆忙忙关机拿去修,回宿舍的路上和家人打电话。之前每周和父母打电话的时候都会讲很多,如果碰到什么开心的事、难过的事,都会和父母讲一讲。

  我本来想说下电脑的事还有些别的,刚说完花了100元冤枉钱拆机,我妈就迅速转移话题,然后我爸说了我弟偷偷买了第三台手机,偷偷带到学校玩。我爸低着头,我知道他是不好意思和我直视,太难过而不好意思被我看见他的情绪、他的表情、他的眼神。低着头的时候又刚好能看见我爸的满头白发。

  顿时我就不想讲我最近碰到的'难过事了,突然想到百年孤独里也是这样。第一代女主老了之后瞎了,全靠在家中多年的记忆生活,也因此不再出门了,但是其他人谁也没发现她看不见了,她也不和其他人说。我猜她可能是看到听到其他家人的悲伤,就留存了自己的,不和他们说。

  而其他人也是。

  第一代双胞胎兄弟里性格冷静的那个,闹革命的那个,革命失败回来也没和其他人说过什么,只是自己在工房里把金子融化打成金鱼,再等价卖出去。

  所有所有,《百年孤独》里这个家族的人都是这样。他们居住在一起,因为过分亲密而变得陌生。《百年孤独》里太多太多悲伤,阅读的时候作者却没有对这方面过多的描写,书里的角色没有因为自己碰到的不幸而歇斯底里,没有“黑化”,只是默默藏在心底。

  这个家族的所有人看其他人很伤心,所以就决定不让自己的伤心污染其他人,把一切都埋藏在心底。

  “报喜不报忧”

  川端康成的《山音》,主角信吾也是,半夜突然醒来,听到山音,被恐惧深深笼罩,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叫醒枕边人,独自一人溺浸在恐惧彷徨之中。信吾在生活中也有种种不顺,却无人述说,同时信吾作为旁观者,无法代替当局者作决定,无助和无力反映在梦里就是“山音”,信吾半夜醒来,听到山音,独自一人承受。

  虽然我最后还是和父母说了难过的事情。

  但是我突然想到除了父母也只有寥寥几个朋友可以讲讲这些,有的事情连这寥寥几个朋友也不能讲。有的时间和谁都不能讲,像信吾一样半夜醒来的时候,工作时间的时候,家人朋友忙的时候。

  更何况,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和另一个人感同身受。

  “人生就是孑然独处,没有一个人了解别人,人人都很孤独。”——赫尔曼.黑塞《雾中》

  不过我很喜欢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写的《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里面有一句台词:“结交真诚的朋友是世上最好的事。”

  非常赞同!

【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3-25

《百年孤独》读后感06-27

《百年孤独》经典读后感06-21

百年孤独读后感09-23

《百年孤独》读后感【精】03-21

《百年孤独》读后感【热】03-22

【精】《百年孤独》读后感03-22

【热】《百年孤独》读后感03-22

【荐】《百年孤独》读后感03-22

《百年孤独》读后感【荐】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