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7-09 10:43: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汇总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汇总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

  考完试,在家闲来无事,随手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浸染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这本书主要说了,东汉末年,朝政混乱,人民困苦不堪,反抗朝廷,求贤若渴的刘备,义重如山的`关羽,鲁莽的张飞,他们结为史弟,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刘备非常崇敬诸葛亮,于是就三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分析了现在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这们一个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刘备,他寡言少语,喜努不开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关于收买、笼络人心,这是他性格远胜于曹操的地方。曹操行事残暴,动不动就屠城,刘备行事多与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篡汉,刘备扶汉,因此,刘备深得人心。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英才。他能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我虽然不具备这些特点,但我可以从中学习刘备的忠厚、慈善,在学校要和同学处理好关系,不与同学斤斤计较,同学遇到困难,我要积极的尽我所能的去帮助,遇到事情多与老师交流。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三国演义》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农民起义动摇东汉王朝的统治,让中国成为一个群雄称霸的时代故事。作者罗贯中把每一场战斗都写得淋漓尽致,并且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礼贤下士的刘备,拥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张飞和魏武帝曹操等人。之所以,《三国演义》在古代能成为文化的一颗明珠的原因。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如:官渡之战、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煮酒论英雄、空城计退敌……这些故事读起来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深受大家喜爱。

  在这些三国人物中,我最喜欢关羽了,因为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善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长得十分帅气,又有英雄气概,而且在他的`戎马一生中立下了许许多多战功,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战功。

  恰恰相反,我最不喜欢的人物是周瑜。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能,就想害死他。像他这样的心胸狭隘、妒贤嫉能的人,谁都不会喜欢他。

  总之,请大家多读《三国演义》,让这颗代表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明珠更明亮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怀着兴奋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三国演义》。

  曹操的狡诈,刘备的谦虚虚,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气质,作者把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个境界。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在意义来自智慧和勇气,但我认为智慧总是胜过勇气。例如,在西城,孔明利用一座空城吓跑了司徒义率领的15万军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但在故事中也存在“智不划谋,勇不合适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就像阿斗一样,整天喝酒取乐,不顾朝政,甘愿献出蜀国。最终竟演出了让天仆人耻笑的事物,乐得不知道返回。谁能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会做出这样的事呢?

  说说关羽说。他降汉不降曹、秉烛通宵、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放曹操。他忠于他的故主,后来败给敌人但是一听到故主的消息,变立马投奔故主。关羽的忠,是难能可贵的忠。《三国演义》中表达关羽方式也很简单,“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又增加了“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惮疼,斩颜良,诛文丑”,真是感觉天下无敌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4

  宁静的夜晚,我迫不及待从书包里拿出刚买的《三国演义》。

  有许多人说《三国演义》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书,讲述魏蜀吴三国鼎立,战争不断,最终晋国夺取天下的.故事。

  我读完内容,对书中每个英雄豪杰都充满着好奇,尤其深深地被刘备、关羽、张飞这三兄弟的精神所感动。我从刘备身上学到什么事情dou要冷静对待;从关羽身上懂得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而张飞的有仇报仇、有怨报怨、不拘于权属的形象更贴近我们心灵。

  回想书中情节:当时这三兄弟斩杀黄巾军的首领,可是他们都被曹操害死,最后蜀国剩下刘蝉和诸葛亮,而刘禅因为不懂得治理国家,把治理的事交给诸葛亮,最后诸葛亮因病死去,蜀国也从此灭亡。读来倍感痛心。

  古往今来,也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事,如《岳飞传》《三国志》等。《三国演义》的故事之所以鼓动着我,是因为它饱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作为一名小学生的我,要好好学习历史人物的忠诚、礼仪、仁德的效法,大开自己的眼界,胸怀祖国,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缔造出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三国演义》读后感5

  两年前妈妈送给我一本书,封面上,一排排气势恢弘的大船正被熊熊大火包围、吞噬,天边被烈火映红,无畏的士兵正在奋勇厮杀。我被这生动壮观的画面吸引,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来,它就是为人传诵的经典《三国演义》。

  从此,这部经典走进了我的生活,令我爱不释手。它陪伴着我成长,我也成了十足的三国迷。

  看到蜀国被敌军围困,险象环生时,我替他们捏了把汗;读到诸葛亮镇定指挥、巧妙突围、化险为夷时,我一下子松了一口气;读到“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时,我不由地对关羽的`骁勇善战啧啧赞叹;读到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时,我感到了他的豪情壮志……书中每一个场景都让我心驰神往,令我的激情像滔滔黄河水一般汹涌澎湃。

  多少次在梦中,我也悠悠然回到三国鼎立的时代,和英雄们相聚。梦中的我有刘备的谦虚礼让、有张飞的勇敢无畏、有关云长的赤胆忠心,还有老黄忠的侠义情怀。哦,我不就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吗?梦醒时分,床头的《三国演义》依然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召唤我为新的一天而奋战!

  情牵三国,梦萦三国,沉醉于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叱咤的三国时代,中华经典书籍的魅力令我深深折服!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如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就是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讲述了许多战争谋略的故事。其中的英雄更是多不胜数,就像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曹操望梅止渴让士兵解渴······其中有一篇故事写得很精彩,就是《既生瑜,何生亮?》这是东吴大将周瑜临死前发出的感叹。然而恰恰表现出他的.小肚鸡肠,嫉妒孔明之才,三番五次欲加害孔明,但都以失败告终。还有一次,他为取荆州,曾使美人计企图加害刘备,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险些丧了自家性命,最后落得"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笑话。周瑜智不如孔明,心生嫉恨,年不到四旬便命丧黄泉。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智慧比我们高的人,我们应该虚心请教,不可生嫉妒之心,而应该将自己的无知化为前进的动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社会上脱颖而出!

《三国演义》读后感8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这本书主要讲了:东汉末年,刘备、曹操、孙权鼎立三分,他们三国中互相讨伐,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来,如关羽水淹七军、诸葛亮草船借箭等……

  我被书中的一人物给感动了,他就是诸葛亮。他一心报效国家,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人处处可见。老师每天辛苦地批改作业,批改到晚上还要准备明天要上的课,授课时要站在讲台上四十几分钟,还要不停地往黑板上写板书,问同学问题,有时同学回答问题使老师生气,老师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衰老了许多,短短几年时间,老师脸上的皱纹又增添了许多,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教育着我们。我心想:诸葛亮也是如此,他帮助刘备获取荆州、襄阳和两川等地方,并为刘备建立了蜀国。他每天在军营里分析布局,怎样才能打胜仗,又计划与吴国联手破曹操,为了扶佐刘婵,他为蜀国操碎了心,并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病丧于五丈原。我真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诸葛亮一生的战绩。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使人感动,同样故事中人物的精神也使我们深受感动。

《三国演义》读后感9

  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许多人物,比如:刘备,张飞,赵云,马超,关羽,吕布,典韦,黄忠,魏延,姜维,貂禅,王允,曹植,曹仁,诸葛亮,曹操,杨仪,司马懿,司马炎,孙皓,杨修,周瑜,阿斗,孙权,吕蒙,马谡,黄盖,等等……这本书我最爱的人物是诸葛亮,因为他武义一般,但他这人特别聪明,好读兵书,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军师.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因为它很重,所以杀伤力就大,而且,青龙偃月刀后面有个很尖的'东西,如果敌人两面夹击的话,后面那个尖就会派上用场.所以我喜欢它.故事描写了有三个国家在打仗,分别是蜀,魏,吴三国.

  这本书中我喜欢的十七个故事是:千里走单骑,华容道,战长沙,三个锦囊,三气周瑜,割须弃袍,定军山,浑身是胆,计收姜维,大破铁兵车,失街亭,空城计,挥泪斩马谡,蜀军割麦,木牛流马,葫芦谷,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木牛流马,因为诸葛亮用两只匹木牛流马就骗了司马懿上千匹木牛流马.我特别爱看这本书,我看完之后还想看,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描绘了许多英雄豪杰,人物形象个个描绘得栩栩如生,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故事,让人心惊胆战,历历在目。故事中的诸葛亮足智多谋,关羽骄勇善战,张飞有勇无谋,尤其是赵子龙浑身是胆,让我十分敬佩。

  一次,曹操大军前来讨伐刘备,赵子龙和刘备的家小被曹军冲散了,赵子龙为了保护保护着家小,杀退了一批又一批的曹军。赵子龙他突然发现刘备夫人和阿斗不见了,他便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带着几十名骑兵冲进曹营。当赵子龙找到甘夫人时,甘夫人的腿部已经受伤,无法站立。赵子龙他刚好发现淳于导押着糜竺走过来,他大怒,把淳于导刺落于马下,赵子龙护送糜竺和甘夫人到长坂坡地带,又掉头去找甘夫人和阿斗。在百姓指点下,赵子龙在一个断墙后面,找到了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身受重伤,情况危急,为了不连累赵子龙突出重围,他把阿斗放在赵子龙面前,自己却翻身跳井自尽。等赵子龙找到刘备是他已经筋疲力尽了,而且全身上下都被血给染红了。

  赵子龙这样愿为主公赴汤蹈火的这种义气让人敬佩。《三国演义》里像赵子龙这样讲义气,知恩图报的人数不胜数。

  正因如此,《三国演义》成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以后,刘备就非常想去把诸葛亮请来。于是挑了一个好日子,刘、关、张三人一起去请诸葛亮。他们来到诸葛亮家的.时候,正巧诸葛亮出门了,他们只好无奈地返回。过了几天,刘备得知诸葛亮回来了,又要去拜见他,这时关羽和张飞都来阻止,说派个下人去就行了,犯不着我们一块去,结果叫刘备斥责了一顿。他们又去了一趟,可是这一次诸葛亮又去朋友家了,刘备无奈又回。转眼到了冬季,下着大雪,刘备三人又去了诸葛亮家,可是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就耐心地等他醒来。后来,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平定天下。

  每当我读了这个故事,都会非常敬佩刘备的人品。他为了请到诸葛亮,三次坚持去拜见他,不顾天气严寒,不顾路途遥远,最终把诸葛亮请来了。他这种真诚、耐心、谦虚的优秀品质,多么值得学习呀!对待朋友以诚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恒,不居高自傲,这样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这个故事中使我很受影响,因为刘备为了天下大事,不把自己当做一个大人物,放低自己的位置,值得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本书主要讲述了汉末民不聊生,许多人揭竿而起。经过激烈的战争后,国家被分为三大块,分别是曹操的魏国、刘备的蜀国、孙权的`吴国。又经过了将近50年的战争,终于被魏国的司马绍之子司马炎统一了天下的故事。

  我最喜欢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他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人物性格特点。其中最鲜明的数诸葛亮了,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诸葛亮多么聪明啊!生活中,我们应向诸葛学习,想办法。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出差两天,让我照顾好自己,我答应了。第一天早晨,我先洗漱完,突然想起昨天没有收拾书包,就赶紧收拾书包。收拾好后,然后做饭,吃完早饭后,穿整一番,就一溜烟儿向学校跑。可惜迟到了,我整整一天都闷闷不乐,坐卧不安,心中想着如何珍惜时间。我的眼前时不时浮现出一位扇着鹅毛扇的诸葛亮对!我可以:一起床先做饭,然后洗漱,饭好后再开始吃。果然第二天早上,我早早地就到了教室。

  真不愧"脑子越动越灵,办法越想越多"!感谢《三国演义》给我的生活增添光彩!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在这个假期,我读了《三国演义》 这本书 。

  所谓《三国演义》,就是要凸显义这个字 ,尤其是刘备这个大人物 ,他的意思,是众所周知的。

  关于没有打败孙策,就把荆州交给了麦城,但孙权继续围攻麦城,俘虏了关羽 。冷血的绞死了他,无止境的折磨他 。就在这个故事要传到刘备耳朵里的`时候 ,张飞又被他的士兵所杀害了 。这两件事都惹怒了刘备,他率领75万大军向东吴进军 ,在那里与吴军死战,那一天没有回来,结果是失败 。由于军队丧失惨重,无法为弟弟报仇,他患上抑郁症,死于白帝城 。这一代英雄就都陨落了 。

  他深深的打动了我 ,我下定决心要做一个正义的人 ,做一个重视感情,重视正义的人 。

  我也想学学赵云的勇敢,我通常有些脆弱,老流泪,根本无法做到,男儿有泪不轻弹 。

  还有我们也要学到诸葛亮的智,诸葛亮七擒孟获 ,与司马懿斗智斗勇 ,上演了空城计,暗度陈仓,减兵增灶。司马懿不知道,是诸葛亮的计, 害怕学生上当 。可我现在还在学习中老犯其他小毛病 ,数字抄错,计算方法错误 ,审题不仔细分析等等。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灵感 希望下一次读《三国演义》,可以有另一番滋味 。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一个老太太有如此高的评论,真了不得;卧龙冈上刘备三次访贤,说明这诸葛孔明也真是了不得。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徐庶的妈妈真的太刚烈了,宁死不让自己成为奸臣,而且对儿子要求严格,要求他有作为,要辅佐明主。当儿子徐庶被人骗时,她勃然大怒,她骂的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视,说明徐庶怕妈妈,徐母的话都是对的。徐庶“降曹”之后,徐母引以为羞辱,自尽了,啊,她是一个多么仁义的人啊!竟死了,说明了徐母的刚烈。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再说刘备去卧龙冈去找诸葛孔明,曾见到六个人,以为是诸葛孔明,刘备都认为是诸葛孔明,可都不是,刘备怀疑一定有根据呀,他们一定也十分有才华孔明一定更有才华,这六个人给孔明当“托”,来反衬孔明的`才华,来证明卧龙的才华。刘备这两次来都没见到孔明他本人,而他的亲人朋友倒见了不少,在这种环境下,在这众人影响下,诸葛孔明一定吸收他人之长处,最厉害,这一点深深吸引着刘备,才让他三番五次的来诸葛亮出山相辅,与他共商大业,共成大事。

  也许是刘备一而在,再而三的踏雪访贤士,打动孔明,但愿他下次在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当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他若是有曹操这样的胸襟,也不会白帝城托孤,他不仅是老了,他已经身心疲惫了,我想,他的驾崩与心情郁闷也是有这直接的关系的.。心态能够决定一切。周瑜的英年早逝,无不告诉人们,他们根本没有那样宽广的胸襟。

  曹操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些诗句的矛头不都指向一个——曹操的野心很大,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三国演义》中,学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

  三国之所以精彩,如三国开书所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多少英雄,多少故事,都已灰飞烟灭,可是那些经典的道理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是不可磨灭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