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

红楼梦的读后感

时间:2023-09-06 09:22: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的读后感范例[12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的读后感范例[12篇]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1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不得不题,功名利禄。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更别提其他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若不提,钦敬,从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贪官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其实他们的才智,胆识,以及那种不畏惧命运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安排终究是残酷的,死讯换来了呼天抢地的欢呼声,死后还招人恶骂,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难道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

  其实,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还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说,“人各有志,只能说他们树立了不科学的人生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一定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耻,也许他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别有用心,我们也许只是让历史蒙蔽了双眼,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想法,毕竟这些都已成过去,无从考证……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红楼梦读后感

  其实不能这么想,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是无可奈何的。我个人觉得,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什么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么都是需要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工作;你工作,换来生活需要的钱。钱让人过好日子,没有钱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认为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需靠他活?我不觉得钱是什么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让它蒙羞。“功名利禄”,只是换取钱的手段罢了。人生在世,只要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贪 污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用代价应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若是用正当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没什么不对,即使在别人眼里显得奢华,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付出过后得来的,是一点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坦,奢华点也是自愿的,没什么不可以的。所以为了活下去,要赚钱。如果总想着是为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看破红尘的生活。既然有许多事都放不下,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人”衬。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2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叫《红楼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有点发愁:这么厚的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当拿起书开始读时,我却被书中的人物深深吸引住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困惑,但妈妈教导我,要读得通透必须要了解相关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写作目的,读的过程中还留意文章的注释,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得到这些读书“秘笈”的我如获至宝,便如饥似渴地开启了我的追“梦”时光。我每天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地读,很快就读完了这本书。现在,我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分享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

  翻开《红楼梦》,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大观园呈现在我眼前: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直性率真的贾宝玉、聪明大方的薛宝钗、宽宏豁达的史湘云……而在这些人物中,林黛玉和贾宝玉最令我感叹。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林黛玉,这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姑娘实在令我感叹。无论是离愁别绪还是草木枯荣,都能让她为之落泪。葬花情节更是体现了黛玉的敏感细腻与洁身自好,或许她来到世间只为了“还泪”的吧!虽然这样,但我还是忍不住喜欢她,喜欢她满腹才华,喜欢她聪慧灵秀,无论是吟诗还是作对她都是胸有成竹、出口成诗、艳压群芳。那是读了多少古典才有这样的成就啊!我要向她学习,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而这本书的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也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通灵宝玉的化身,真诚、直性。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厌恶官场的黑暗;他厌恶当时的封建礼制,不愿意被之束博。他清灵、纯洁,所以他能看到红楼女儿们水一样的清澈心灵。不但如此,宝玉还有吟诗作对的天赋。大观园里的“杏帘在望”、“稻香村”、“曲径通幽处”等等都是宝玉的墨宝。而他吟诗的天赋则在联诗上一览无遗,无论是什么诗,他都能联几句。他对待学问的专注也让我深深折服。我暗暗下了决心,以后一定要熟读唐诗宋词和古文。

  这本书不但有令人感动的人物,还有令人深思的情节描写。其一,红楼梦的礼仪文化令我大开眼界,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古代的著名书籍里都有记载,好的礼仪一直为人喜爱,在红楼梦里也可见一斑。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礼节、宝玉与宝钗的婚礼礼节、秦可卿的葬礼……种种礼节虽说繁杂,但涉及的内容实在广泛,有很多是我们现代人值得借鉴效仿的,如朋友之交,特别是尊重长辈的礼节这一块。通过阅读,令我对中国礼仪之邦有了更深的认识。认识了古代诸多场面的习俗礼节。其二,想当初,宁荣二府奢华极致,单是那一座大观园就奢华无比,连生活在皇宫中的元妃贾元春也感叹太金碧辉煌了,也如刘姥姥说的比画里还要美。这个大观园的建筑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块瑰宝吧。但到了最后,大观园变成了衰草枯杨,而曾经在里面居住的那些美好的人们死的死,走的走。而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惊天巨变也令人惋惜,沉思。是什么造就了这些?是无止境的贪婪;是对金钱的过分追求;是妄想不劳而获;是吃人的封建礼制……如果没有了这些,那大观园还是一处“世外桃源”吧?宁荣二府的兴亡盛衰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封建社会的愚昧守旧,没落是必然的结局罢了。《红楼梦》让我见识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点滴和社会、人生百态。不愧是一本社会百科全书。

  读完了《红楼梦》,我觉得他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令我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恶补了我的历史知识,《红楼梦》也是一出悲剧,写满了悲欢离合。对于这场悲剧,我们只能说这是历史的使然,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啊!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3

  宝钗一向都是封建社会里的完美人物,她识大体又不似熙凤般狠辣,有才气又不及黛玉般清高,淡名利又不如迎春般木讷,清性情又不像妙玉般极端。宝钗,能够用完美来形容。

  黛玉的美是清,如芙蓉般脱俗,恍若仙子般倾城;熙凤的美是傲,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傲瞰人间,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湘云的美是憨,是芍药花下的天真烂漫;而宝钗,则是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她的美,是淡,是牡丹的倾国,默默独居一隅,却不知早已惊艳了满堂摇曳的春风。

  一向在想,宝钗在乎的到底是什么?妙龄少女,黛玉有她的风露清愁,熙凤有她的机关聪明,而宝钗,似是无欲无求,真真“淡极”,却显得“更艳”。

  宝钗是封建主义绝对的拥护者,她从来不喜像黛玉那样的伤春悲秋,从林黛玉重起桃花社一章中贾宝玉就说过,宝钗并不喜作闺怨诗,也不许宝琴作,可见她对闺怨是排斥甚至是不屑的,她不会去望着“花谢花飞飞满天”悲戚,更不会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心里的`女子,或者说就是她自己要做的就是“珍重芳姿昼掩门”。她和林黛玉一样拥有倾世芳姿,却不像林黛玉一样想将来将何去何从,只想如何过好此刻,这是她“淡极”,更是她对封建制度的崇尚。

  宝钗的“淡极”也与她的生平遭遇有关,自小父亲亡故,哥哥又愚笨无用,虽是女儿却也要持家掌事,宝钗早早便接触了人情世故,早早融入了这个封建的社会,她的性格也许是天生的,但我想更多的还是正因她要过得好而被修整过的。黛玉能明白现实的残酷,而宝钗却知道怎样去应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说,宝钗比黛玉要成熟得多,正正因此,她的“淡极”并非她无欲无求,是她已经有了潜质和气度去看淡所有的人间冷暖,她不去憧憬浪漫,正因她已经融入了现实,已经能让自己在现实里过得很好,甚至让自己完美无暇,淡极更艳。

  宝钗“淡极”,但并非“无情”,她遵循封建制度,适应着眼前的一切,也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去待人。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宝钗的“德”是让人赞叹的,可也是为她自己悲叹的,宝钗一心想让宝玉早日步入仕途,为他谋一光明前程而费尽口舌,不管她是否早就知道自己会成为荣国府的宝二奶奶,宝钗的一番心思也是完全建立于对宝玉的真情上的,正因她明白封建社会的定理,正因她遵循并信奉着封建社会的规则,她便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告诉宝玉,于理,宝钗的一番苦心苦意着实令人赞叹。但是于情,这偏偏不是适合宝玉的路,宝钗有“停机德”,可宝玉却没有“悬梁悟”,宝钗的良苦用心也就适得其反,让宝玉心生厌倦。宝钗是理性的,她知道这样对宝玉有益无害,谁叫宝玉却如此轻视功名还骂其“禄蠹”,宝钗之德,也只能付诸东流了。

  而对于黛玉,宝钗一向都是友善的,尽管刚进府中黛玉曾多次明着嘲讽,她也没有多说一句,在听到黛玉用《牡丹亭》里的句子作酒令时,宝钗反而句句真诚地劝了一番,连向来对他人言语极其敏感的黛玉也心服口服,懂得了宝姐姐的一片真意。得知黛玉病了,她又专程遣人送燕窝来;之后搬出大观园又独独写了四赋赠与黛玉。对于同为才女佳人的黛玉,宝钗是惺惺相惜的,但她们不是知音,黛玉的叛逆和反抗与宝钗的遵从和信奉水火不容,她们无法成为同道中人,却能做彼此怜惜的姐妹,是正因宝钗始终如一的友善和情谊。

  正如湘云笑说的,纵是黛玉,也挑不出宝钗的一点短来。宝钗在这个波涛暗涌的封建社会里已经学会了如何处事应变,在荣国府里博得了众人的喜爱,只可惜她的良人不是宝玉,这是她信奉的封建制度迫害她的,她无法摆脱命运,也无法争取自己的幸福。宝钗的悲哀,是她从来不知道她的坚持一向就是错误的,她争取的东西并不是属于她的,只但是她的思想也由不得她改变什么。

  叹只叹,如果宝钗遇到的不是宝玉,她必须能在属于她的社会里绽放她独有的风雅,一如倾国的牡丹,融了满院淡淡的香,诠释着她的完美。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4

  贾宝玉终于又上学了!荣国府里,贾母、王夫人并众姐妹们是一番高兴,以为宝玉这下必定勤学苦练,学业长进,功名指日可待.

  且慢高兴!

  你们不觉得奇怪吗?先前宝玉是那样的厌恶读书.记得吗,不久前,在宁国府里,宝玉倦怠,欲睡中觉时,侄媳“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原来这些字画都是劝人勤学苦读,学会处事做人的.

  曾几何时,一向对读书深恶痛疾的宝玉,现在忽然要“速速作成”上学之事.他对秦钟说:“咱们回来告诉你姐夫姐姐和琏二嫂子.”并说:“你今日回家就禀明令尊,我回去再禀明祖母,再无不速成之理.”缠着贾母,急切地要让秦钟陪他去学塾读书.

  是什么原因呢?

  小说第七回,写贾宝玉和秦钟相见:

  那宝玉只一见了秦钟的人品,心中便如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早得与他交接,也不枉生了一世……秦钟自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凡,更兼金冠绣服,骄婢侈童,秦钟心中亦自思道:“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结,可知‘贫瘘’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二人一样的胡思乱想……你言我语,十来句后,越觉亲密起来.

  这是一般的朋友相见吗?这简直可以和贾宝玉、林黛玉相见媲美.

  原来,急切要上学只是个借口,“醉翁之意不在酒”,为情爱入学,为风流读书才是真.

  且看他们在学堂的表现:

  “自秦、宝二人来了,都生的花朵儿一般的模样,又见秦钟腼腆温柔,未语面先红,怯怯羞羞,有女儿之风;宝玉又是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性情体贴,话语缠绵.因他二人更加亲厚,也怨不得那起同窗人起了疑,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谣诼,布满书房内外.”

  由此可见,宝玉和秦钟在学堂的相处,“同来同往,同坐同起,愈加亲密”,关系非同寻常,学童们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起了疑,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谣诼,布满书房内外”.

  再往下看:“宝玉终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更有两个多情的小学生,亦不知是那一房的亲眷,亦未考真名姓,只因生得妩媚风流,满学中都送了他两个外号,一号‘香怜’,一号‘玉爱’……如今宝、秦二人一来,见了他两个,也不免绻缱羡慕……香、玉二人心中,也一般的留情与宝、秦.因此四人心中虽有情意,只未发迹.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不意偏又有几个滑贼看出形景来,都背后挤眉弄眼,或咳嗽扬声.这也非止一日.”

  接下去故事的发展是:秦钟香怜恋风流,同学金荣起疑心.流言四起惹口角,群童争斗闹学堂,以至于砚瓦书匣齐飞,门闩马鞭共舞,搞得一片狼藉.

  作者写得真精彩!

  写得最精彩之处,我以为要数作者对那批看热闹的小观众的描述:

  “众顽童也有趁势帮着打太平拳助乐的,也有胆小藏在一边的,也有直立在桌上拍着手儿乱笑,喝着声儿叫打的.登时间鼎沸起来.”

  几个“也有”,把这群小顽童又胆小又要“看火烧望兴”(“兴”,俗语,即“烧得旺”之意)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有个物理定律叫“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人们根据这个定律,发明了时速甚至可以高达四百多公里的磁悬浮列车.我一向以为这大致也符合人类的性取向,但这个定律到这里怎么就不灵了呢?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5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红楼梦》这本书,并曾一度沉浸在书中那个世界,它应该说是我在文学方面的一个启蒙老师吧。那时候我形容程度必用“真真是”,说话、写作文也是半文不白、用字极简的,而整日的情态,用闺蜜的话来说,就是“活脱脱一个林黛玉”。我可以一个早上赖在床上不起,同住的大姐姐投入地按着手机聊QQ,我便乐滋滋地看我的简版《红楼梦》。我写的一篇作文《缘》里这样描述:

  “天刚蒙蒙亮,一睁眼,手里就多出一本《红楼梦》,虽然是少儿版的,仍是看得不亦乐乎。黛玉滴在帕子上的眼泪,湘云醉卧芍药裀的姿态,晴雯撕扇时的大笑,这些场景好像都从书中跳出来,在我的面前上演。通常是一个早晨看上一遍,心里五味杂陈,身上仿佛多了许多尘世苦乐,令人唏嘘。”

  更令我着迷的是电视剧87版《红楼梦》。这部优秀的影视经典,在当时,如此深深地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种神态都历历在目,我百看不厌。回看时最常点播的就是“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这回,丫头们在大观园里自在地发展自己的天性,我真爱这种情趣。

  初一下学期,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转学到了山下。开始一段时间我都没有伙伴。孤零,野草一般,在陌生的环境里时而不安。这时候读红楼,依然喜欢平儿,喜欢湘云,却更在我们的悲剧主人公黛玉姑娘身上找到了共鸣。我在语文书的扉页上写“一年三百六十夜,风刀霜剑严相逼”,我把冬日里冻死的'一只雏鸟埋在一株牡丹花旁。现在看,有点太矫情了。

  后来我开始看一些红学界的评论,知道了脂砚斋、畸笏叟、周汝昌、刘心武,才反应过来,我的枕边书《红楼梦》里竟然还有那么多隐秘,那么多可待研究的内容。草蛇灰线的结构,名字的隐喻,诗词对人物命运的暗示,如江南水网一般密密交织的生活。那时最爱听刘心武讲红楼,至今还记得,有一天中午看《百家讲坛》,正好是刘心武讲黛玉。我看了之后去歇中觉,却还在想着刚刚他所讲,就怎么也睡不着了,太想发声了,就爬起来码字,写了一篇《葬花吟》,里面这样写到:

  “曹雪芹塑造的你,真实可爱,却有一点超前的艺术境界,你的葬花就是一个行为艺术。我们甚至都能想象得出来:一日,天气较好,你拿着特制的轻巧花锄,沿着早已设定好的路线,缓缓走着,你手里还拿着早已准备的葬花辞,来到一条小溪边,打开装有一路收集来的落花的花袋,开始葬花。轻轻地掩埋,轻轻地吟着词。

  你那灵气的文字,那满是哀伤的词调,那诗魂,无不让我们倾倒。”

  可不是,历史上那么多有才华的女诗人,谢道韫、朱淑真、李清照的形象如今都有些模糊了,可大家却都还记得有那么一个多情的女子,她是她们之中最能被想象的那一个。

  学习压力最大的高三阶段,《红楼梦》又成了我的枕边书。很久没读,这次又完完整整地读完了前八十回,我说不出那种感觉,我觉得之前看了那么多红学学说和评论解释,都不如看原著那么靠谱,像“拨开云雾见青天”。一方面,如形容科普作品的一段话:“科普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消除你对繁冗知识的恐惧,提升你学习的兴趣,同时预先给你一个浅显易懂的理解方式,使你不至于太迷茫。直白地说,就是看完文章第一反应应该是‘原来XX挺有意思的啊,也不难懂,我去好好看课本了!’而不是‘原来XX就是这个意思啊,你一说我就懂了嘛。过!”不能以看红学界的百家之言,来替代看原著。别人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本就可以很纯粹地去读一本书,有自己的思考啊。比如这次读,我就对「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这回印象很深,这回主要讲的是梨香院的小戏子龄官,戏唱得特别好,宝玉就特意跑来央她唱一套袅晴丝,她冷冷地拒绝了。这可让受万人宠爱的宝二爷讨了一个没趣,原来自己并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各有各的缘分。于是龄官衷情于贾蔷,他便半点嫉妒、毁灭之心都没有。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6

  黛玉与爸爸掉泪拜辞时,其父如海所言感动人。

  雨村入荣国府,投的是宗侄名帖,作法不赖!获得贾政优遇,入情入理,并获得贾政力举终于谋了官位,出而复入,书里写得轻巧,实际上半中腰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黛玉常听妈妈说过,外婆家与其他家不一样”,固然母女间无话不说,不过黛玉妈妈又怎么样体验领会到自己与其他家不一样呢?这倒奇了。可见,黛玉的性情实际上受其母影响。想的起来现代育儿学里说到,独自一个人的性情,在五、六岁曾经就基本定型的。

  黛玉莅临贾府时然而六、七岁景况,便能做到“步步在心,不时放在心上,无几说一句,多行一步”,哪儿还象个“无亲母抚养、昆季姊妹帮扶的孩子”,黛玉真是绝顶伶俐。

  对贾府姑娘的.描画:迎春“观之可亲”——性格温驯,探春“见之忘俗”——气度不平凡。

  黛玉“年岁相貌虽小,体态言谈不俗,胆小软弱承担不了,却有一段天然的风流举止神情”,啥子叫“天然的风流举止神情”?黛玉称自个儿从会吃吃喝时便服药,从不间断,这也奇了。

  凤姐出场,用黛玉的心理纳罕来导出,也就是说,连小孩儿都感到她“行为放纵无礼”,继续才写凤姐的穿着:身材细长柔美,身子骨儿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妙笔!(真不清楚,男许多人眼里的女人形象,是啥子模样的?怎么这样写?身子骨儿风骚?)凤姐进来,黛玉赶紧平身,这是礼仪,同时还听出贾母说“凤辣椒”是玩笑话,如果是普通小孩儿,就就势接口称之了,黛玉略加犹豫才以“嫂”呼之,足见小心。

  到此,又以凤姐之口形容黛玉美丽,这个之外“竟不象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孙女儿”,难不成嫡亲孙就该比外孙长得美丽?凤姐从“妹子几岁”着手,一连气儿串的问询,还真相个管家上层。吃茶果时,王熙凤与王太太简洁会话,可看出二人上层与被上层的合适配合完美,王太太对凤姐的做事有经验较满足。

  黛玉见了外祖母,继续到母舅家走访,是礼规。在去宁国府途中,黛玉还留意所通过的地方“度其屋宇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这孩子真是各个地方在心,贾赦不来接见,但传回话时,黛玉仍然要“赶紧起立来一一听了”,礼数周详。刑太太留饭出于礼数,黛玉婉言拒绝,也是“人情”二字。

  莅临王太太屋里,老嬷嬷让黛玉炕最尊的坐位,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座椅上坐了,又显黛玉识大体。再过来见王太太时,在场位上仍然这么,王太太再四携他上炕,也只是挨王太太坐,贾政虽不在家,始末是不坐贾政之位的。宝玉未出场,就先由王太太口头叙述,黛玉讲话再谨慎,一提到宝玉话就多了。后王太太与黛玉过贾母处吃夜饭时,路过贾链的家,王太太指给黛玉看。贾链与黛玉同侪,无须专程走访,是这个意思吧。在贾母处吃饭,餐桌上的布菜让位,又显“人情”,寂然饭毕!

  宝玉终于登场,之前又先是黛玉心里一阵子迷惑。宝玉来了转一圈就出去,吊人胃口。

  宝玉“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可见其不拘泥泥礼节节,或是不把林妹子当外人。此时,又从宝玉的角度描写黛玉姿容。宝玉黛玉相见,都有眼熟面熟之感,这就是前生缘吧?按宝玉说的蠢话:“只作远别相逢”。贾母听了宝玉的蠢话,还赞扬“更好,更好”,若王太太听此讲法,不知该怎么样表示态度。

  宝玉得贾母放纵,竟走过去黛玉身边细细观察,哈。宝玉送黛玉装裱字画“颦颦”及摔玉,重笔。贾母:“你生命力,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可见在贾母眼里,主子的一块玉儿比仆人的尊严还珍贵。宝玉性格乖僻,自个儿独有玉,不是高傲自赏,反说“没意思”,摔了玉,贾母哄几句就信了,毕竟仍然个孩子。

  宝玉睡后,袭人还进去看黛玉,很用心细密,是个不贪睡的勤劳婢女。黛玉到贾府的头一晚,便着手还泪珠了。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7

紫色幽潭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

  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

  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8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取、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 “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另外还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号。祖籍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出生在贵族家庭,年仅十岁的他亲眼看到家庭遭受沧海桑田的变故,对封建统治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从1752年起,他终于挥洒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同的身世命运,不同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纤毫毕现。且以“第四十回”为例: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 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 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 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抓得一个儿。”

  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最后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还有王熙凤。她的出现处处吸引着众人的眼光,她处事圆滑,眼观六路,八面玲珑;她阴险恶毒,心狠手辣,弄权夺势。但这并不能用反面人物来简单归结,她是开心果,上哄得贾母其中宠爱,她又是脂粉队里的英雄,下管的婆婆丫鬟们服服帖帖。最终因她胆大妄为,不给别人留活路,落得个疾病缠身、无力回天的下场。

  从王熙凤这小小的一角,足以映射出封建贵族家庭的腐朽和道德沦丧,预示着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的走向崩溃。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永恒话题。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说法,据说原是歌德的话。在中国,《红楼梦》也是说不尽的,已经说了二百多年,今后还要说下去。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9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红楼梦》写了一个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悲剧故事。这个家族悲剧的阴影笼罩着《红楼梦》里所有的悲剧。《红楼梦》里宝黛的悲剧、十二钗的悲剧,因为其主人公大多具有真、善或美的素质而成为悲剧主人公。但是贾府的实权阶层最终的衰败也具有悲剧性质吗?

  对于《红楼梦》来说,尤其如此。如果说主体性哲学之重视悲剧,是旨在强调悲剧与存在体验、价值体验的同一,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重视悲剧,则是旨在强调悲剧与历史的同一,而这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于是,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诠释就建筑在对历史发展、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分析的基础上.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对于贾宝玉来说,贾府有其价值,这里提供给他“锦衣纨绔”、“饥甘餍肥”的生活,提供一个大观园让他可以在其间一厢情愿地过其艺术人生;这里有他的亲人、亲戚、朋友、情人。在物质上,他依赖于贾府,在感情上,他并不希望这个家族衰败下去。在他看来,贾府的负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统治人物强迫他读他不愿意读的八股文章、走他不愿意走的中举当官的人生道路、应酬他不愿意应酬的官场俗套。他对这个家族是既爱又叛逆的。所以他对于贾府的衰败并不觉得是“活该”、“罪有应得”、“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是觉得可悲可叹。脂砚斋的批语多处点明了这一点。在第2回正文“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处眉批:“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贾府的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的危机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极度悲痛的情感,悲痛建基于作者对这个家族的爱与怜悯之上。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

  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承认,她虽然行动上不管家,但她心里与探春往一处想。而脂砚斋本人,据说是作者的长辈.也有这种家族感情以及对家族颓败的哀痛。

  我觉得红楼梦很好看的,希望大家多看一下。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10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 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 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 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 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 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 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 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 平等 怎样的平等 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 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这点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袭人,袭人远比她有交际的手段。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11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古到今,《红楼梦》都引来无数读者。古人云:“开谈不说《红楼梦》,纵然读诗书也枉然。”而现在也有专门的红学来对《红楼梦》进行研读,

  一千个太阳系这样的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而在《红楼梦》曹雪芹也描绘了一个世界。读完《红楼梦》,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用笔之神,用词之妙,全书中无一词一句是多余,这每一个词句都在塑造着人物形象,推动着故事情节,使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曲折。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对于林黛玉的印象较为深刻。在我看来,我觉得林黛玉是幸福的,无论怎么样,贾宝玉都只爱她一个人,而薛宝钗,尽管她费尽心机,仍无法得到贾宝玉的爱。

  但是不得不承认,林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最后,也因病吐血生亡。曹雪芹在全书一开始就用神话色彩的笔调点明这一点,而觉得林黛玉她把自己可以拥有的幸福推开了,在书中的一个地方可以体现,在薛宝钗进府的时候,贾宝玉同林黛玉等人出门迎接,当贾宝玉看着貌美如花的薛宝钗目瞪口呆的时候,林黛玉望着贾宝玉一脸不悦,当贾宝玉去拉林黛玉的手一同上前时,林黛玉却挣开了贾宝玉的手,但林黛玉又重新握住了她的手,一方面体现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另一方面体现了林黛玉对自己的幸福,不去争取而总去推开的。

  导致林黛玉推开幸福的有两大原因,第一,她进贾府是由于母亲死了,父亲也生病了,无人照料,尽管她得到贾母的宠爱,但在贾府,也是寄人篱下,而且只身一人在贾府,父母均不在身边,本身就已经使她十分孤独悲伤,而又要寄人篱下,生活在贾府,她一定十分辛苦;第二,是她的性格,她本来性格是比较喜欢退让,她无论在交朋友或是争取自己的幸福上,都不像薛宝钗那么主动,所以她到最后以悲剧告终。

  另一个是我印象深刻的是贾宝玉,他对于男女人权平等的思想和对爱情的坚贞使我尤为感动。在封建社会里,女人的地位是低下,而贾宝玉可以算是封建社会里的一盏明灯,照亮走向光明社会的道路,在贾宝玉摔玉的情节,将他这种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知道林黛玉没有玉的时候,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另外,贾宝玉对林黛玉似乎是一见钟情,并在初识的时候就送林黛玉“颦颦”二字作为表字,在他得知林黛玉因病吐血身亡之后,悲痛万分,而且在全书许多情节,尽管薛宝钗对他关怀备至,而林黛玉有时对他冷嘲热讽的,但他始终把林黛玉放在心上,凡事都为她着想。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句都美轮美奂,尤其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幻仙曲演红楼梦”一回中正副册上用诗句韵含书中各个人的`一身结局以及那些揭露人物命运的曲词,其中关于王熙凤的“聪明累”一曲尤为贴切,“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个有,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剌剌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很好的揭示出尽管在书中一开始王熙凤威风不已,但人生安定,她仍逃不过悲惨的命运。

  《红楼梦》不愧是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而《红楼梦》的写成也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他出生于官宦人家,后家道中落,流落到北京黄叶村定居,在那里“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下了这部不朽的巨著。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12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7-27

红楼梦读后感08-18

红楼梦读后感08-18

红楼梦读后感08-18

红楼梦读后感08-18

红楼梦读后感08-18

红楼梦读后感08-18

红楼梦读后感08-18

红楼梦读后感08-18

红楼梦读后感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