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读《童眼看数学》有感

读《童眼看数学》有感

时间:2024-02-20 15:45: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童眼看数学》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童眼看数学》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童眼看数学》有感

  在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在成人眼里“理所当然”的问题,于儿童而言,就是一个个的“为什么”。这些“为什么”,往往是激发儿童数学学习兴趣的好素材,但却因“理所当然”而错失教育良机。本书将以小学数学内容为例,梳理儿童眼里的“为什么”,并尝试给出适合儿童理解的答案。本书编排形式新颖,内容可读性强,在文字的叙述以及问题的解释方面,立足于儿童的视角,想儿童之所想,理解儿童的思想,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适用于儿童理解数学问题的好书。

  《童眼看数学》一书很有趣,全是问题,这本书收集学生真正有困惑的问题,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回答一定是儿童听得懂的回答。书的题目让人眼前一亮,把数学当做讲故事一样讲。“课堂,倾听孩子的心声;课下,做孩子的好朋友;经历,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眼中的数学;陪伴,同孩子一起看数学故事”,这些新鲜而贴切的内容感染了我。

  刚买回这本书就很有兴致地读起来,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数学问题让我感觉它就发生在我的课堂,而每一个回答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受到很多的启发。孩子更需要的陪伴者、引导者、欣赏者,而这个人就是教师。

  全书一共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161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生活的事理去理解数学的道理,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问题,把数学当故事一样。

  让我们一起浏览一下《童眼看数学》儿童眼中的“0”,低段孩子们初识不简单的“0”,认为0既然表示什么也没有,为什么还要0呢?0是怎样出现的?从上古时代说起,人们的计数是结绳计数,两人约定3天后见面,每过1天解开一个结,解开最后一个结就没有了,人们就需要一个比1还靠前的数来记录,从而“0”诞生,后来人们需要更大的数,便发明了十进制,这时候的0可以表示没有。而后发生“1”和“0”争吵,最小的一位数是1还是0,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最终查阅数是数出来的,25可以数出2个十,5 个一。若0是一位数,表示0各几呢?对于1来说它的最高位是个位,根据最高位不能为0的规定,最小的一位数是1,而不是0。而“0”是最小的自然数。接着孩子们又发现不能作除数的0,学习“猴子的烦恼”这一课,智慧老人说“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0可以作乘数,也可以作被除数,但为什么0偏偏不能作除数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0不能作除数,学生记不住,因为教师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和他们仔细分析研究。我们来看看儿童是怎样想的:0×5=0改写成除法后0÷5=0或0÷0=5,而0×45=0改写成除法后0÷45=0或0÷0=45,那我们还可以想到0÷0=100,0÷0=1000.......也就是说0÷0等于任何一个数,一个算式多个结果确实就没有什么意义。还有45÷0如果有意义那结果是什么呢?0×( )=45呢?看来0作为除数要么没有结果,要么有很多结果,因此0不能作除数。中段孩子们还发现学习负数时“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以0可以表示“分界点”,还可以表示占位、起点、精确度等。高段孩子们学习0的奇偶性,小学阶段像2、4、6、8 .... 这样的数,是2的倍数,也叫偶数。是利用“2的倍数”来认识和定义偶数是在非“0”自然数中研究偶数,以后扩大范围我们就会发现“能被2整除的整数叫做偶数”0是偶数。“0”在数学研究中还处处受限,0因为不能作除数,所以0在除法、分数、比...... 处处受限,0不能作分母,比的后项不能为0,0也没有倒数.....

  书中“0”的故事趣味满满,也道出了数学深刻的道理。以儿童的视角进行阐述,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疑惑表达出来,并努力进行儿童化的回应,努力给学生更多的“原来如此”的顿悟。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常在教学中会遇到学生很多天马行空的问题,有时候我们会对孩子们说“下来再研究”可是下来我们总会忘记,没有积极努力对孩子们的问题进行儿童能理解回应。

  阅读《童眼看数学》,能在书中看到了许多沈勇老师的影子,感觉他既是在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更是在解决一线老师们心中的困惑,同时也看到了许多自己的不足,通过这些经典的数学故事和深刻又充满童趣的分析,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受到许多的启发。教育者应该学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孩子的问题进行儿童化的回应。对小学数学教育而言,绝大多数是识记性的,除了让学生学习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孩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样重要,这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将起到决定作用。给予孩子以最大限度的回应,学会倾听,才会使孩子喜欢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