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背影》教学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8 08:15: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背影》教学反思14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背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背影》教学反思14篇

  《背影》教学反思 篇1

  《背影》是父爱名篇,如何让“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目的,还要学会真实刻画既熟悉又陌生的父亲,避免出现父亲形象“千人一面”,对于初二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要精心设计,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

  身为语文教师,我写了下水作文,用自己的体验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尤其是在第二课时我问学生:“父亲在文中讲了五句话儿,那么‘我’讲了几句话?”这个问题一针见血,使学生感到震惊与羞愧!原来“我”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有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的自作聪明,不理解父亲,才体会不出老爸的爱子情深。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老爸个头比较矮,比较胖,我要求他尽量不要到学校里来看我,我甚至不愿同学知道他是我父亲。我……”说着他哭了,一切已尽在不言之中。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学,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后,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的读后感,高质量完成了习作《_______的父亲》。学生有感而发,一篇篇虽稚嫩但充满感念与激情的习作,打消了我原先担心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为凑字数而作文亦或是虚构为文的顾虑。

  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因此本文的教与学,则应以“父爱”为主题,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父爱的含蓄、深沉与博大的基础上,以教材《背影》为范例,开展《父爱如山》的阅读活动实践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以读促写,自主表达,多读多写。千万不可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语文实践。把“破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有字书”与“无字书”相参照,使“阅读生活”与“人性完善”一体化,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活他们的生活积淀,参悟生活真谛,进而内化,充实和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强烈的表达欲,写出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作文。读写是语文的双翅,读得少,读得不得法,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一定要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背影》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以人为本,教文育人”必须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可以随时吸取和得到不断滋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清良萎,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使其转化。当然,这种转化工作也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而不是训斥或简单说教所能奏效的。也愿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为“教书育人”而不遗余力。

  《背影》教学反思 篇2

  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重在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尤其设计“探究”环节的多元理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写父爱的文章为什么《背影》却经久不衰呢?探究这个问题,就是见仁见智,可以众说纷纭!学生可以进入深思的氛围,这是课堂设计中老师的预想。可是,学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来。

  因此,本课以“动情点”为题目为线索,紧扣“精彩的瞬间”来细加描绘(聚焦特写),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采用点拨、诱导的方式并由老师讲清讲透,让学生有一个幡然的“顿悟”。在适宜的场合老师总结(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经典之一。

  本文质朴的特点也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有人说,没有《背影》的.细腻描摹、没有质朴的语言就没有背影的全部风采。因此,老师指导大家再次走进文本,感受本文质朴的特点。(重点从语言上突破)。老师再次总结(2):“质朴传情”是本文的经典之二。当然,学生可能还会从其他方面来品评《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来,老师再次以情感激发同学的热情,增加感染点。

  赏读父亲写给孩子的一句话,体会深沉的父爱。“情感夺人”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亲身体验、感受独特的个性化的父爱,在此基础上完成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

  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实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了的顿悟并在课堂中能收到真实的父爱体验。

  《背影》教学反思 篇3

  本次教学《背影》一课,我将教学关注点设置为: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合学生;二、课堂上能否灵活地调动学生。围绕这两个关注点进行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设定

  作为经典篇目,这篇课文可选择的教学价值点有很多,情感熏陶目标、语言的准确表达目标、写作中构思、选材目标等等。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实际,我将本文的教学价值点定为:通过品析,理解本文通过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运用朴素的语言进行细致刻画,表达了父爱这一主题的写作手法。

  七年级的学生,写人记事容易粗线条,不会进行细致刻画。朱自清抓住特定环境下的父子生活经历,将这种凄惨家境下的父子亲情凝聚在“背影”这一聚焦点上,从动作、服饰、语言等多方面进行细致刻画,读来令人潸然泪下。所以,我在整体感悟之后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出“情感聚焦点”这一名词,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将亲情具体化,学习把情感寄托在一件事、一个具体的物体、一个眼神、一双手等上。

  选好了写作对象,怎样进行细致刻画?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先要求学生自己品读、批注,然后在班上交流,学生对动作描写有感觉,但品读还不够具体,我通过“探身——蹦”、“攀——抓”、“缩——蹬”、“倾——跃”四组词语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了朱自清语言的准确表达,切合父亲的年龄、姿态和身体状况。对语言和服饰的品读相对来说学生感觉要肤浅一些,这也在意料之中,主要还是靠教师的引导逐步体会文字的精妙。

  二、组织与调动学生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的启发调动、学生的配合展示二者息息相关。这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和个人的教学习惯、师生的熟悉程度等。我不太善于调动学生,这节课用的学生原来教过,还算熟悉。观察摄像机镜头下的.学生状态,还是不如平时的课堂。可能想到背后有镜头在盯着,学生没有上《俗世奇人》整体阅读课时那般活跃。但仔细分析原因,还有这两点:

  一是开头设置的长达9分多钟的《背影》电视散文朗诵视频有配乐、有画面、有深沉的朗诵,感染力太强,感觉学生被这段视频给吸进去了,我用了几分钟时间才将学生的情绪给拽了回来。感觉这个朗诵欣赏是本节课不合适的一个设计。本意是想让学生感受文字美、进入情感意境,这样恰恰与本节课的学习表达、写作这一目标脱节了;另外,欣赏朗诵,应该让学生看着文字听,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否则学生只记得关注画面了,而将“语言文字”这个根本弄丢了。

  二是时间设置的不当。朗诵视频占了将近十分钟,品析语言、交流展示的时间就显得仓促,学生没有准备充分,对自己的表达没有底,因而在摄像机下就显得不够自信。

  《背影》教学反思 篇4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几点体会:

  (1)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升华体验,让在学生自主研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表达,学生的发言有亮点。例如:读到“爸爸为我买橘子”这一部分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说:“这真是一个伟大的爸爸,为了儿子,再苦再累也不怕!”但也有的学生认为:爸爸的作法不可取,因为儿子也已经是大人了,就应该让他自己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的生命就在于读书的过程中,以文本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融入自我的体验和感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世界,引发新的共鸣和思维,创造出新的境界,感悟出新内容,从而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2)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与交流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它是有着生命意义的师生的共融共进的历程,是生机勃勃和五彩缤纷的。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时,有的学生认为”车站送别”一节感人,有的则觉得”爸爸为我买橘子”一部分更让人感动.同样,让学生畅想表达为什么感动时,学生同样有着不同的感觉和见解。如本课要感悟课文父爱时,学生从几个描写父亲的简单语言和动作中体会了父爱的.伟大,从而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

  (3)激情和富有感情的语言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语言是发自于教师的内心的,是心中的真情实感的体现,而非教师为激怀而抒情,也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哗众取宠式的无聊言语。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富有创造性,并适当的幽默,让学生能主动的接近你。新课程的理念认为教师要树立强烈的亲和力,其实教师的亲和力主要是得益于教师的语言的运用。如本课教学中,当学生自主选择时,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是“父亲为我买橘子”一部分,于是深情地说:同学们,你们的选择使我想起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接下来请学生饱含感情朗读课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如此一讲不知不觉的受感染,从而引发学生投入地读文。

  ⑷、立足文本与超越文本。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超文本阅读与应用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亮点。比如在完成书本知识的介绍后,在安排作业时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构思,进行写景片段描写,最后教师小结:大家笔下的春天都一样的美好,另人向往,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是难以持久的,生命的春天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该珍惜青春,立志奋进。语言教学中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须将生活的情趣带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充满无限的生机、平等和谐的意趣流入的心田,才能营造主体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个性发挥的基础上自由地提问、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须将生活的情趣带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充满无限的生机、平等和谐的意趣流入师生的心田,才能营造主体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个性发挥的基础上自由地提问、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选择学习方法、学习内容。

  《背影》教学反思 篇5

  今天有幸邀请到学校的前辈们以及同事们来听课,我和同年级的老师进行了《背影》的同课异构,课后听了众人的评价和意见,对比自己之前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受益匪浅。

  首先,关于文章主题的把握。《背影》一文向来是赞颂亲情的名篇,为什么经历了时间的洗礼,这篇文章依然还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除了精巧构思和细节刻画之外,还在于,作者在平实的叙事中融入抒情和议论。现在的“我”隔着时间和沧桑回看当时的“我”,情感有着微妙的变化。这种情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作者写的是过去的事和当时的情绪,但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些“时过境迁”的事件和心情背后,还有“今我”的思考和情感。因此,文章的不仅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还饱含着作者对青年时的行为的'反思和忏悔。文章最后一段更摘录了一段父亲的信,使人感到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自责和歉疚。隔着岁月的沉淀,当时父亲的那个背影变得苦涩沉重又温情脉脉。就如鲁迅写儿时的长妈妈,不管是她强迫自己吃福橘还是限制自己的行动,以孩提时代的鲁迅看来,都是麻烦又讨厌的,但对于近乎“知天命”之年的鲁迅,那时候的麻烦事却都变成了美好温情的回忆。用“今我”的目光回看过去,以父对子的情感和子对父的情感进行双向分析,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感悟思考,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与长辈“共情”,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文章的主旨不仅仅来源于文章本身,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常规形式的语文课,通常把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放在最前的一个环节,然后进行文本解读。我也不例外,但是,经过前辈的指导,我明白了作者介绍和文本分析不是割裂的两个环节,而可以互融互通,成为一体。文中,令朱自清最感动的是父亲买橘时的背影,由此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一个普通的背影能这样深深感动作者?这时,可以适时引入家庭环境的介绍,一是课文开头的“祸不单行”,二则是结尾部分的“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然后再补充关于朱自清父子关系的资料,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内,渲染气氛,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感动,将背影作为明线,父子深情作为暗线,在教学中使明暗线交替,分析、体味文章。比起背景介绍板块和文本分析板块的割裂,这样的方式也许更圆融、灵活一些,学生理解起来,也更顺畅一些。

  《背影》教学反思 篇6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文章离现在的学生遥远,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如何让“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目的?我认为是我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充分预学的基础上抓重点语段赏析进而从字里行间的体会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因此,在预学课上,我和同学生进行了探讨:由背影你想到了什么,这节课我们该怎样学习。带着这些问题和学生共同交流最终确定了预学课学习目标:读通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走进作者,了解写作的背景;有感情的读文,感受本文淡淡的哀愁中体现出的父子深情。目标确定以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如,学生用圈点勾画法读文,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交流,或请教老师同学等,紧紧围绕目标进行小组活动。最后让各小组交流预学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一节课下来,整体上感到能够把“以生为本”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丰收,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勇敢的说出心里话,发出内心真实的呼喊。但在抓文本上,明显不够,缺乏老师的有效调控和引导,语文学科的语文性没得到很好的落实,课堂上对课文关键的句子段落的.处理也不太理想。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的不够充分,学习的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背影》的学习中,我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课堂上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流利的口语表达、丰富的情感体验也让我初步尝试到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快乐。课改的路很不平坦,需要在不断学习、听取各位老师们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以一种踏踏实实的态度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背影》教学反思 篇7

  电影导演张艺谋在拍完《千里走单骑》后说,高仓健(日本名演员)是“惟一一个能用“背身”演戏的人”,即高仓健的背影都极具表演力和震撼力。而他的表演又非常内敛,即使是“哭戏”,在高仓健那里,都变成了不掉眼泪的`“心在哭泣”,震撼人心。

  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哭泣”和“背身”演绎了人间至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人。

  本课聚焦“背影”和“背影的背后”,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做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

  《背影》教学反思 篇8

  一、《背影》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要求。

  4、“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二、《甜甜的泥土》

  1、本文我上了两次。第一次我以朗诵入题,学生没有被感染,这样,在情境创设不够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一个离异的妈妈对孩子的那种牵肠挂肚,欲哭无泪的悲情。所以朗读时读不出母亲的悲哀与痛苦。而第二节课我在导语设置上注意创设情境,用了一个故事来导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课堂的氛围就远远超越第一节课。

  2、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讨论分析,往往会使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获甚微。因为学生的交流失去了导向,出现了漫无节制的空谈散讲。我想学生的讨论应该在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完成,让文章的情打动他们进入作者的心灵。

  3、备课不仅要备文本更要备学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体验应该建立在他们的品读与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把文本读深读透,才能让他们的心扉与读者的心灵相通,课堂的高潮在这个时候才会水到渠成的出现。为了完成教学环节而脱离学生的教学设计是一定要失败的。

  三、《父母的心》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是我们今后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2、开发教育资源,激发课堂

  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把整篇文章从结构到主题以及语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为一体。便于学生把握主脉,透析内容。要求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基础上,表达亲情,传递亲情,并生通过三节课关于亲情的学习,已经对爱并不陌生,也对通过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由感知向感悟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背影》教学反思 篇9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让学生走进深深的父爱,学会感恩身边给予我们关爱的每一个人:

  (一)抓住背影、朗读圈划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反复朗读、圈划,欣赏歌曲,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课外拓展、体会写法

  “细微之处见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多次展开描写”,这是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呢?然后小结:抓住细节描写能达到艺术视角的创新,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并且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随后,我发了一片课外阅读《父亲的巴掌》,此文与《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父亲巴掌”这一细节来体现父亲对我的爱。在课堂中,我紧紧抓住细节描写这一主线,贯串整个教学,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内学习、课外拓展,学习的容量增加了,所学的知识也及时得到了巩固。

  (三)连接生活、畅谈心声

  不同的父亲,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后一环节,我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通过小组讨论,推选1-2人上台演讲,全班交流,预期使全课达到高潮。但可惜,下课的铃声已响起,只能把这一精彩的环节放在第二节课,继续讨论。最后,我告诉大家: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

  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是现在的学生所缺乏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我认为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原文资料: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背影》教学反思 篇10

  本课也有比较大的缺陷,或者说是疏忽。

  一是关于“背影的背后”。这个环节有创意,有深度,但提法很突兀,这是研究用语,而非课堂用语。

  二是关于“背景的介入”。老师将真实的.“父亲”呈现给学生,包括“家庭因他娶妾而失和”等情况,这直接导致“父亲”的形象大跌,学生脱口而出“我觉得他父亲是咎由自取,娶那么多妾干嘛?(生哗然)”。而老师此时又没有适时引导,只是囫囵过去了,好在学生及时“回头”,否则如何收场?这也给我们思考:该介入什么样的背景?当学生出现新的理解,该如何及时应对?

  《背影》教学反思 篇11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科学)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地方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我想从从“流泪”这个方面浅谈看法。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1、 第一次流泪出现于课文第二节,“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父亲赋闲,家道衰落,“满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伤,再加上失去亲人的伤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

  2、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泪。“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艰难与父爱的伟大,使得作者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亲,从此又要走上风雨飘摇的人生之路。不难看出,离别的伤感与对父亲的牵挂,是作者第三次流泪的原因。

  4、“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背影》教学反思 篇12

  这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质朴感人,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两个关键词“背影”和“眼泪”。

  文中出现了多少次“背影”?四次。

  一、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最不能忘记”这一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不同寻常。

  二、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全文的重点段,格外详细:

  1、先做铺垫:交待“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关于体型和衣着的两处肖像描写,在前作铺垫,让读者与之后的背影特写镜头整合起来,使头脑“背影”的画面更加清晰。

  2、特写:攀爬月台,刻画得很精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身体动作,攀、缩、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动作描写很到位。写攀爬只写起始动作,不再往下写,形成“背影”的终极定格。

  3、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格外感人。

  注意一个细节,父亲的“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我”的是“紫毛大衣”“皮大衣”,做父母的,总是把最好的给了儿女!我们是否对这份“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爱”有些太习惯了,甚至麻木了?

  三、父亲离去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时把“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意味深长。

  四、读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读到来信,泪光中又见“背影”,完成了背影形象的定格,这一形象永存作者心中。

  文中出现了几次“眼泪”?四次。

  一、“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为何流泪?抓住一个词“祸不单行”,父亲的工作没了,祖母死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这个部分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是一篇伤感的文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全文笼罩着哀伤的氛围。

  简单介绍朱自清父亲之前的.职位,也算是要职,现在一下子失去了收入来源,祖母的丧事都是借钱办的,自清正要到清华念书,还有一个兄弟考上了上海交大,为了节约用度,改上当时免费的师范学校。父亲不再年轻,这个时候压力很大。这一环节很重要,学生才渐渐有了共鸣,哎,真是“祸不单行”,“惨淡”。

  朱自清的眼泪绝不是懦弱,哭过痛过,之后是行动,干得漂亮!清华大学提前两年毕业,极大地为家里减少经济负担,后来在清华任教。

  二、父亲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经济状况不好,这时还去买“朱红的橘子”,不仅仅是感动。父亲很“不容易”地给我买橘子,他的“蹒跚”,父亲老了,作为正年轻的儿女怎能不感到心酸?

  三、父亲离去了,我坐在车上,“我的眼泪又来了”,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此刻作者心中,从没像现在这样感动于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前程,想到家中光景惨淡,一时百感交集,有依恋、温暖、惆怅,悲凉、沉重、悲悯、辛酸。教人怎能不落泪?

  四、读到父亲的信“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时泪如泉涌,当即写下这篇《背影》。每个人都会掉泪,只为这句——“大去之期不远矣”,不管是谁都无法让时间停留,留住我们挚爱的亲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千万别说“以后”。

  《背影》教学反思 篇13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上主要围绕“父疼子”“子爱父”这两方面展开教学。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反复朗读、圈划,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讲课时,我花费了大量时间,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细细品味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同时,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文字,了解作者的心理是前后不同的,起初对父亲的'不理解,相反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及到看见他的背影,这才良心发现,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引导学生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然后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自己的父亲举手投足间的父爱。对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学生表现较好,参与度较高,也真实可感地表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父亲的故事。

  我也在想,只要触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即便是寡言的学生也是能说出自己内心的故事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触动学生的心弦。

  《背影》教学反思 篇14

  一、成功之处

  1.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教师总结的比较和分析

  纵观自己教案中这几个教学环节,与其他13份教案是大同小异的。

  教学目标方面,我根据知识、能力、品德与情感目标分别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见附录),与其他教案相比,概括更为全面,且体现了《背影》一课教学的最终目的。美中不足的是,实际教学中我的教案是涉及到词语的妙用的,但在教学目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要“体会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方面,对于《背影》而言,无非是落在写作运用与情感上。“情感朗读,整体感知,体味深情”与“语言揣摩,背影品味,感悟亲情”这两个教学重点与其他教案相比,简洁凝练,使体会文章情感与语言、写法的运用融为一体了。诚然,教学难点中的“情境教学”的表达略显模糊,如改成结合“望父买橘”这一情景,体会四次背影、两次自责与三次落泪就更好了。

  而作业布置方面,我也用到了“亲情体验”与“写作训练”两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抓住父母亲让你感动的一瞬间,将它写成一段精彩的文字,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到了最后的总结,我把自己读《背影》的感受写成一首诗,读给学生,让他们再次深入体会文章情感,得到一种心灵的释放。

  2. 导入环节的比较和分析

  我的教案的导入环节是谈话式导入与情感疏导式导入的相结合。相比于其他教案的叙述故事、简介作品、介绍作者导入等,本教案“说真话,诉衷情”的真情导入就在于一个字:真。我认为,学习一篇情感散文时,就必须导之以情。因此,本教案的导入部分是比较成功的。在这一番“说真话、诉真情”之后再来学习《背影》,学生们不但能深深地理解到朱自清父亲对他的真挚、深沉的爱,也能感受到朱自清对父亲的理解、感激和思念,学生能被文中那淡淡的哀愁所感染。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师用真情导入引出课题时,中间就插入了课文的作者与写作背景,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3. 整体感知的比较和分析

  我的教案的“整体感知”部分是通过学生速读课文与思考问题来把握文章主旨,这点与很多《背影》的教案设计思路是一致的。与其不同的是,本教案中整个第一课时的设计都是围绕着“整体感知”中的两个问题展开并最后落实的,前后有一种照应的关系。

  4. 教学过程的'比较和分析

  在讲解“文中的父亲为儿子都做了哪些事?”时,很多教案是直接的师生问答,但由于此问题的思考需要学生有整体、全面的思维能力,而作为初中生是很难做到这点的。为此,我采用了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擦出更多的思想火花,锻炼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我搜集到的13份教案中,学生朗读的居多,教师朗读的居少。而我的教案中在研读二三段时采用的是以教师范读调动学生悲伤情感的方式。于是,我在思考:在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里面,老师往往想方设法尽量让学生开口朗读,而教师的示范朗读却没有了。而在我看来,语文老师要有善于朗读的底气,有敢于范读的勇气,还要讲究朗读指导的方法。对于《背影》一课,教师更要通过阅读调动好学生的感情基调,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我通过《背影》的试讲课,我还发现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如在“整体感知”中,很多学生都体会到“父爱子”,但却体会不到“子爱父”,在教学中我通过层层映证,让学生最终体会到了其双向情感;犹如我在提出“儿子最后为什么流泪”一问时,许多学生答不出“理解、感激”二词,他们想到的是“感动”,这时也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进行跟踪,耐心引导。

  二、不足之处

  在试讲课中我选取的是《背影》第一课时,教案中课时时间安排与环节设置还是可以的,但30分钟的讲课过后,小组同学认为结构有点凌乱,且一个课时讲出来的内容太少了。深究其原因,我为整份教案环节间的过渡与板书设计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1. 结构、板书上的改善

  经过一番比较后,我才发现:自己整份教案的设计思想与所搜集到的其中两份教案是一致的,采用的是“顺向思路”中的“父亲―儿子”对比式,形式较为新颖,但在结构上的安排却不如它们清晰明了。如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父爱子”与“子爱父”两大部分,在“父爱子”部分归纳出“体贴的父亲”(为我所做的八件事)、“可怜的父亲”(家境惨淡)、“朴实的父亲”(四句话);在“子爱父”部分,从三次流泪中归纳出那时的我与现在的我,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设计后既能落实好“整体感知”中的两个问题,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并使环节间的过渡更为自然。

  至于板书设计,讲课完后我明白到好的板书设计不仅对教师,而且对学生来讲是尤为重要的。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完整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这节课究竟讲了什么。而综观自己两课时的板书设计,情感与内容的联系并不紧密,条理性不强,教学重点不突出。于是,根据改善后的《背影》教案,我重构了一个教学板书:

  2.教学设想上的改善

  在整理分析中科看到许多教案没有涉及到教学设想这部分内容,我的教案也不例外。因此,以后再教学设计中应重视教学设想。如本教案的教学设想应是:抓住文章感情线索,抓住文章命题立意角度,通过“父爱子”与“子爱父”在课文中的映证,让学生深入父亲与儿子的心理,感受父子情深。

  3. 教学时间上的改善

  我在第一课时讲课时,时间把握得并不好,甚至会让小组同学感觉二三自然段这两个非重点段讲得太久了。细想一下,也许我太固执于用朗读来把握基调的形式了。其实,在教师朗读完后又让学生齐读,再让学生思考“悲伤情感从何而来?”,教师再板书,最后小结。无疑花了相当的时间。其实这个过程简化后也可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师朗读完后,教师应利落地引导学生思考并板书,再让学生齐读,以进一步感悟情感即可。

  4. 教学细节上的改善

  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本教案在细节上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如在“整体感知”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预设中不应把将要达到的效果概括成已经达到的效果,而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各种应答情况;又如“引出背影,体验反思”中应直接联系到“整体感知”第一问进行讲解,而接下来的让同学边听朗读边表演父亲爬月台时的情形的方式也不适合课堂教学,这样只会造成一场哄动,扰乱教学秩序。因此可改为用多媒体观看情景视频等;再如用“父亲_______,怕儿子_______”这个句式来回答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跟不上,教师此时要注意适时引导。

  静下心来,我感觉到《背影》的教案及其试讲课还有好多地方存在着遗漏与不足,如教学时不够自然,太拘泥于教案了。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教学不是纸上谈兵,离开了讲台,离开了学生,任何教学都是架空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永远没有尽善尽美,只有永不满足,不懈探索,不断实践才能做得更好;年轻老师上课,在课堂把握上,不可过于浮躁或急躁,要沉得住气,要随机应变,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课堂不是舞台,不可作秀,必须用实实在在的基本功和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课堂教学允许遗憾的存在,但必须及时总结,“课后反思”就是一个很好的补救与再提高的途径。当然,这份教学设计或者课堂教学肯定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当局者迷,一切有待我再慢慢地继续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背影》教学反思04-04

背影教学设计11-26

《背影》教学设计02-24

《背影》教学设计06-15

初中《背影》教学设计11-22

背影教学设计15篇09-04

《背影》教学设计15篇12-12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0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