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1 15:33: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5篇)

教学反思范文1

  教学《夏》这一课的时候,我由高骈的《山亭夏日》导入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夏的感情态度,找出直接表达这一感情的语句;找出直接揭示夏的特征的语句。学生在诵读后,探讨这两个问题,很快就抓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描写对象的对征,收到了提纲挈领之效。

  在研读第二节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节划出描写的景物,并区分哪些是夏季的景物,哪些不是夏季的景物,是哪个季节的景物,说说为什么写另一个季节的景物。学生很快抓住了用对比描写手法突出夏季热烈的写法,很轻松的化解难点。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圈出能体现热烈气氛的动词,难度小,而且能进一步熟悉文本。然后,挑选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试从修辞、人的感觉角度、用词等角度体会文句的准确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既轻松,又有实效。有不少学生的发言很新颖,如有学生说以前读的比喻都是把某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比喻却用水由冷到沸腾的过程来比喻由春到夏的过程,非常贴切,而且“沸腾”还突出了夏“热烈”的特征,这正是这一节的主要意思。说得多好!

  在教学第三节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生命交替”。通过仔细赏析第五、第六两句话,通过抓住“麦子刚刚割过”体会“收获之已有”;通过品读写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的句子,和“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理解“生命交替的旺季”,避免抽象的讲解。

  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黄金季节”中的`“黄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的“冲刺”,体会“炎热”与“热烈”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体会词语的语境意义的解题技巧,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又适应考试的要求。

  但是这节课还不够紧凑,方法还显得有些单一。

教学反思范文2

  《约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设计中,我首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因此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次补充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熟练掌握约分方法做准备。

  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不难,要熟练进行约分,关键在于能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因数2、5、3等。而且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即判断分子、分母是否只有公因数1,如果只有公因数1,那么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如果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大于1的公因数,这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学习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约分的知识实际上学生在理解上并不是太难的内容,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掌握的不理想。我个人觉得这主要还是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很大的关系。约分的知识涉及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学生要对每个部分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后,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我觉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上是能够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一般的方法,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约不完上。部分学生找公因数的速度较慢,找不

  全,不能正确判断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都是学生约不好分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纠正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判断一个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学生掌握得较好。对于逐次约分的过程,学生失误较多,从学生做的练习可以看出来。学生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几个与已知分数相等的分数时都会,可是一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时就常出现分子、分母除以不一样的数,我想是因为在找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学生还不熟练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引起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范文3

  《菊花》这首古诗己经讲完,虽然课前己经仔细的钻研了教材和教参,精心制作了课件,但在我看来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还有以下几点不足,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

  1,导入内容过多

  导入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了解菊花代表的意义以及作者简介,在准备时,我只考虑让学生多了解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导致生字太多、词语太难、知识太广,学生读起来十分费力,因此,耽误时间过多,致使后面的教学显得匆忙。

  2、生字、词理解过细

  在初读古诗后,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课前预习内容(预习笔记),然后再检查汇报,在检查汇报过程中,我又加入了让学生组词、说说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等等,内容重复又繁琐,进一步压缩了理解诗文的时间。

  3.理解诗文太“教条”

  本首古诗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只要抓住重点字、词,加上对诗文字面意思即可。在理解诗文过程中,为了能完成教学要求,追求语言上的完美,没有考虑学生己有的经验和认识,过分依赖教参,让学生死记硬背诗文意思,这样既不利对古诗的记忆,也不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导致教学目标完成不够理想。

  以上几点只是教学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在今后工作中,我一定努力克服,加油!为自己,也为我的孩子们。

教学反思范文4

  这是老舍的名篇,层次分明,文字隽永。

  这一课的学习,我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也是全文的总结段开始入手。“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有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找到总结句后,扣住“乐趣”二字,进入课文:课文中作者具体写了哪些乐趣?学生从每个自然段中去概括,了解到作者写了增长知识的乐趣、锻炼的乐趣、分享的乐趣,但说到第六自然段时,他们都不说了。我一再追问“还有吗?”于是这时有人在下面小声说:“伤心的乐趣!”我捕捉到这个小小的声音,把它放大,并补充了一句:“如果在下一个单元考试时,如果你在写搭配时,写下‘伤心的乐趣’我一定给你一个大叉!”孩子们开始笑。这时,邱博辉冲出了一句:“我觉得没错吧,课文中说‘有笑有泪’,这个泪不就是伤心吗?”通过一番碰撞,大家都认同了文中第六自然段中所说的“难过”也是养花的乐趣之一了。“为什么难过与伤心也是一种乐趣呢?呆会我们学完课文,再来讨论这个问题。”我顺势引着他们进入了课文的品读。

  在品读第六自然段时,孩子们谈到了作者通过几个数字的列举,写出了一家人的心疼,也写出了大家对花的喜欢。课前留下的难点在学生的发言中没有被突破。在小组交流结束后,我又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有笑有泪’,笑当然是乐趣,但是你是怎样理解‘泪’也是乐趣的?”学生的回答始终围绕着因为伤心,所以会更加小心,或是会更加小心,这样会把花养得更好来体会这种“乐趣”,最后,我打了一个比方:大家喜欢爬山,可是如果每一座山都像一个大长方体一样,没有山谷,没有巅峰,没有一点儿起伏,你会喜欢看吗?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只有有喜有忧,有得意,有失意,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生动,也才会让我们人生的体验更丰富。”说完后,我看到有些孩子有些迷茫的眼神,我突然明白,学生的生活阅历限制了他们对这番话的理解,所以对这一点,我没有作过多的要求,我想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当他们以后再有机会读到这篇文章时,自然而然就能理解了。

教学反思范文5

  1、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作课堂最为重要的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种子钻出地面后,他会看到些什么呢?课堂上这一环节是最出彩的,学生们兴致颇浓。下课时,我没料到有些没被请到说一说的同学要求我再给他们提供一次机会,他们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此时此刻,我感动极了,我想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对了,真正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重视朗读训练。

  读书活动其实也是学生体验情感的活动。而有情感体验的读书活动,才更具有生命活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范读有关文中的语句,实际效果很不错。我能感受到自己动情的朗读已打动了所有学生,为他们后面的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在指导朗读种子破土那一系列的动作时我先让学生画一画表示动作的词语,但任务比较难,学生很有困难,于是我领着同学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接着又让学生做做动作,开始学生很放不开,在我的引导和示范下,孩子们渐渐放开了手脚,动作大方了,读得语气上来了,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上台了表演,教室里好不热闹,时间飞快的就过去了。以读代讲,以表演代替枯燥的'一遍一遍的集体读,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读的乐趣,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3、成功的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

  预习是一种铺垫,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课文,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的阶段。谁说一年级不会预习,把预习要求给学生,邀请家长进行严格督促,老师及时到位的检查和表扬,学生就会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不信你试试,效果一定很好。

教学反思范文6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三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1 对高一新生引导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

  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2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 “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3 对物理教学前概念教学的反思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一、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

  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二、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

  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 悟到在新课程下,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素质教育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实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教师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最大限度备好课,用尽量少的时间而让想学习的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便学生可以在自己可支配的时间里可以自由发挥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物理教学应当从如下几个层面循序展开,利于教学,利于学生终生的发展。

  一、师生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变量

  “师生关系已不是某种单一的关系形式,而是一个由多层面关系所构成的体系。” 在这个关系体系中,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关系层面,其他关系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意义。心理关系又是必然伴随教学关系而生成的关系层面,在教学关系中,如果没有心理意义上的情感作用和联系,如果“知”与“情”分离,那么教学关系也不会有效维持。个人关系则是师生集体交往和关系的一种补充,并以更为浓烈的情感色彩作用于教学关系和心理关系。道德关系使教学关系畅顺,心理关系和谐,个人关系更为正常健康。因此,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和建立,又会构成影响教育教学进程和效果的重要的变量因素,时刻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从三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从教师方面看,如果一个教师得到学生的尊敬,作为教师,他会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否则如果一个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那么他会丧失一部分自信心,甚至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从而工作没有热

教学反思范文7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只有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所思、所感,不断总结,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反思,学会反思,积极反思。

  一、总结精彩片断,反思欠妥之处

  一堂成功的化学课,往往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对知识重点难点的创新处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引导语。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这些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以后教学参考。教师从学生的错解中反思并且受到启发: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再次发生?结论可以是将错就错,引导学生辨错析错,由错思悟。这样由“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由“错”深化了学生对均值不等式的理解和领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都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时候语言表达含混不清,有时候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有时候练习习题的目标层次不够、难易不当,造成教学中断甚至冷场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思路不畅、不能很好掌握知识的原因,对情况分析清楚之后,要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以利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二、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潜在的伤害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无意地伤害学生的现象很多,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答错了,教师不是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而是批评责备。教师这样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后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了。对于后进生,有的教师的态度可能会更差一些,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不会给好脸色看,没有耐心,缺少感情的投入和必要的交流,总认为学生学习差、教不会,是因为资质差,这些都是对学生的伤害。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保护其自尊心,要肯定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鼓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三、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怎样对班内成绩不同的的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要分层次教学。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往往很少注意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往往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不一样,这样总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实现分层次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穿插提问,用来检验学生对新授课的掌握程度。为体现分层次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分层次进行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没有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物质的量浓度》的新课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以及计算方法,提出问题:

  (1)我们从前接触的溶液浓度定义是什么?

  (2)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是什么?

  (3)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是多少?选用哪种量?

  (4)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5)计算将4克氢氧化钠固体溶配置为400毫升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6)几种物质混合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液的体积如何求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以及一些例题的运算,就为学生明确了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并掌握了求算公式。这几个问题逐层提高,充分照顾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反思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上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掘潜能。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五、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全面反思

  老师要加强与同组教师的切磋、讨论与分析,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从总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还要通过不断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提出的教学建议,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细节的处理是否恰当,知识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习题讲解是否透彻、是否还有其他新颖的解法等。

  六、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反思意识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学反思的理论基础。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总是随着社会进步、变革而不断更新。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观是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自己的教学有源头活水的最佳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并善于运用反思结果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专业能力获得长足发展。

  反思仅是过程,而不是最终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反思后,总结教学得失,掌握学生情况,为后继教学方案的科学制定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使经验得到提炼和升华,甚至上升为一种指导实践的理论力量;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亦将不断更新、递进和丰富。正是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教师的信念态度、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更趋成熟,教师才得以从一个阶段向另一更高阶段过渡,由“新手”到“专家”,由“一般”到“优秀”,实现教师的成长与

教学反思范文8

  《争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15课,这是一篇重点课文。《争吵》叙述了克莱谛和“我”之间因为作业本不小心被弄脏了而引起争吵,最终,在克莱蒂的主动认错下,圆满解决了矛盾的故事。本文主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知错能改的良好品质。课后感觉还是有几处亮点,所以写了这篇《争吵》的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争吵》这篇文章时,我侧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我”跟克莱蒂发生争吵之后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这种方法使学生感到事情真实具体,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我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如果自己在与朋友之间有矛盾时,只有多想想朋友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最后要求学生齐声朗读父亲说的话,并说说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

  课后反思:上完《争吵》后,自我感觉这节课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学生也比较积极参与。但在一些问题的引导上还做得不够明确,三年级学生有点莫名其妙,不知从何答起。另外感觉自己的临时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不在意料当中的回答有些手足无措。

教学反思范文9

  《冰花》一课的教学中我抓住关键的词语和标点指导学生朗读。如“惊奇”,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童来惊奇地喊一喊,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体会到了小童的惊讶。教学中我还通过开火车读、自由读、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地体会小童的童真童趣和冰花的美丽。

  课文中描绘的冰花千姿百态,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写出了冰花的`姿态美,数量多,色泽美。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冰花的美。一边读一边想象,脑子里面出现图像,从而理解冰花的千姿百态,美丽动人。再问“小朋友们,在你眼中冰花是什么样子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运用文中的语言形式说说自己的创意,内化课文的语言。通过想象,练说,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冰花的千姿百态,朗读也更好。

  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总感觉不尽人意。有时我对学生的要求高了,当他们说不好时我常会帮他们说出来,这实在不是一个好习惯,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影响他们思维的发散,今后须注意。

教学反思范文10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上几点做法。

  1.提倡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另外,学生在计算时口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教学中我并不急于提示孩子们怎么做,而是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考怎么做,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尊重学生思维方式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展示与汇报中,学生学会了口算除法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家庭入手,从学生周围环境着眼,是我们对如何实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几点感悟。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一定深入,所选择的方法更是不尽相同,不论怎样,只要注意挖掘,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更是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服务!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

教学反思范文11

  转眼间,马上就要周一了,我要正式开始讲音标了。所以打算充分利用今天的空闲时间好好背背课,争取把下周的英语音标讲到最好。

  英语的国际音标一共有48个,其中包括20个元音,还28个辅音。元音又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单元音是12个,双元音是8个。英语中的辅音还划分为清辅音,浊辅音和其他辅音三部分。讲授音标应该先从元音讲起。元音中的单元音属于比较简单的音标,同学们都刚刚接触音标,不能学的太难。如果孩子一开始就学不会的`话,以后的学习,他们就更没有办法学好了。所以我打算利用周一的时间先学习12个单元音。学习的时候安排先教同学们书写和辨认每个音标,然后叫他们读并告诉他们发音的规则。最后在举几个例子,练习一下。关于音标的学习,说实话,属于枯燥无味的那一类。所以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把每个班级都分成了,九个小组,谁组之间进行竞争。每半个月累计一次,他们当中最为优秀的一组,奖励他们一些学习用品,打算给他们拍照留念一下。成绩最差的那一组,同时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但是等到我正式上课的时候,发现一切都没有那么的简单。原先的计划全都被现实打乱了,你应了那句老话,计划赶不上变化。结果一节课下来,只教会了他们四个音标。可完全都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了,我也反思了一下自己,是自己上课的时候不够严肃,导致学生呢,没有认真听讲。问题我以后会注意的。

  加油!我相信下节课我能上的更好。

教学反思范文12

  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或者是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麽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习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把学生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学习,这节课我要领学生到微机室去上,运用微机对关于“马”的成语、俗语、谚语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上网,进行资料的搜索。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采用了激发兴趣、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

教学反思范文13

  《火山和地震》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没有切身感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的很少。学生对火山地震的了解仅仅是依靠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对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等具体内容的了解不深入。可是学生对此又非常感兴趣。因为一提到火山地震,尤其是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学生马上就会想到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的危害,就会陷入那种情景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能让学生主动去学。

  本课的内容较多,我删繁就简,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我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教学。贯穿于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依靠教材,还有多媒体视频,以及三人小组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 、在教学自救知识时稍显匆忙,应让学生模拟演习参与其中;

  2 、由于公开课自身稍有紧张,课堂语言有几处不够准确、不够精炼。

  这就要求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具体分析,综合比较,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争取做一名合格的科学老师。

教学反思范文14

  本课文分四部分,其中电的来源和用途是本课的重点。第一部分:什么叫电能?课文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了解电具有做功的本领,这便是人们日常所说的电能。第二部分电从哪里来?课文分三个层次展开。第二层次通过手摇发电机发电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手摇发电机发出的电是靠人的力量带动发电机转动产生的。第二层次详细介绍人们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电是怎样产生的。第三层次归纳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的。这里只要求学生知道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的,不要求了解是什么能量转换而来的。第三部分:电能所具有的优点。这部分内容只要学生粗略了解,课文没有详细展开。第四部分:电能的用途。课文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介绍每种用电器的用途,通过用电器可以把电能转换成什么。第二层次要求学生在上述基础上归纳:电的作用很大,电能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本节课电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因此学生掌握还是比较好的。

  今后的改进意见:

  1、加强课堂提问,当一名学生回答完后,问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或有没有其他意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回答热情。

  2、专业知识错误。如:火力发电的能量转换应为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到电能,而我只讲到了是热能转化为电能。

  3、讲解新型能源时用挂图或多媒体效果会好很多。

教学反思范文15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喜欢古诗文,或者说根本就不喜欢古典阅读,这样下去,便会导致浅薄和轻浮,另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真正进入文化层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动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诗词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也是教学的关键。我这节课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很不错,其中我觉得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一、教学设计简约不简单

  从课始的音乐《一剪梅》的导入到了解所学过的一些词牌的由来,从回顾学习诗词的三读法到小结理解词句意思的几种方法,从检查词义的理解到朗读指导,从指导读到带领悟,这一些教学环节貌似简约,实不简单,时时处处都在紧扣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在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体现出我巧妙灵活,简练明快的教学风格。

  二、注重朗读,凸显诗词教学的语文味

  在本课中,我采用读的方法很多: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在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教学生做到眼中有景,还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情。如在理解上阕词的意境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自己范读并问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你的朗读来将你眼中,心中的景致表现出来。本节课读的次数、形式也很多,有个别读,齐读,师范读,师生合作读。老师的范读也给孩子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配乐贯穿课堂,使学生朗读诗词更有感情,创设的情境非常好,几个梯度下来,学生已经把这首古词读得余韵悠长了。学生在不同要求的朗读之中实现了由读准到读通到读出韵味再到读出感觉的层层递进。不难看出学生的朗读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课堂的语文味十分浓厚。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语文工具性目标落实地扎实而有序。既有朗读方法的细致指导,如:音调的问题,语速的问题,边读边想象等,还有学习诗词的方法指导。我在指导学生二次阅读时问道:“怎样才能达到读得抑扬顿挫的`境界呢?”接着就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理解诗词的方法,并在接下里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四、注重积累拓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下阕词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斗志、豁达的胸怀,更多的了解苏轼的豪放,我还出示了的苏轼和其他诗人一些代表这种人生态度的诗句,如《卜算子》《念奴娇赤壁怀古》《龟虽寿》《将进酒》等,这些诗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诗词世界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对这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在最后的引读升华主题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好,教师的语言铺垫不到位,事先设计好的没完成。学生的情绪没有带动起来,导致课堂上的氛围没有达到高潮。再者时间的分配不够科学,前面的导入课题花时间过多,教师在导学过程中的语言也较繁琐,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检测、仿写这一环节没有得到落实。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0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20

《春》教学反思课文春的教学反思03-11

反思“英语教学反思”01-07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01

《美国》教学反思01-10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01-10

《北京》教学反思01-16

《荷花》教学反思01-20

《雪儿》教学反思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