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时间:2023-04-24 15:09:18 教案 我要投稿

《荷塘月色》教案集锦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荷塘月色》教案集锦七篇

《荷塘月色》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程序

  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训练题(一课时)

  ②以文章的写作顺序,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

  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

  ②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

  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四、教学过程

  阅读训练资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析: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沿着(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析: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析: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析: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别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析: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弥望何解?析:充满视野,满眼,如春色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析:与高相呼应,修饰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层层的叶子中间,(田田与层层是对前面哪个词的具体解释?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层层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点缀(点缀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析:零星)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析: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方法,试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颤动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析: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凝碧的波痕。(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的什么特点?析:无声、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析:不能。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微风,就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更见风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荷塘月色》板书设计

  缘由:心情颇不宁静(情感基调,下文不断揭示和照应)

  一、月夜出门

  目的:看月下荷塘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总写荷塘月色

  树:蓊蓊郁郁

  月光:淡淡(景物色调)

  心情:淡淡的哀愁

  二、漫步小路

  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

  勾勒荷塘轮廓

  直抒胸臆

  感想二:觉是个自由的人(照应一)

  感想三: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

  心情:淡淡的喜悦

  荷叶

  多、生意盎然:田田

  高、美:亭亭、舞女的裙

  颜色:点缀着些白花

  荷塘

  荷花

  姿态:袅娜地开着(盛开)

  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

  光亮:明珠、星星

  荷香:渺茫的歌声

  荷波:象闪电、霎时、凝碧

  三、细写

  荷水:脉脉

  荷塘月色

  (叶子:更见风致)

  从月色的角度,正面写:如流水、泻

  青雾:薄薄,似牛乳

  似轻纱

  从景物的角度,反衬:

  叶子与花:似梦

  月色

  树影:黑影、倩影

  光与影:不均匀、和谐

  如名曲

  写月光下

  近景

  从面上写:树色阴阴、

  的荷塘四周

  似烟雾

  静态

  从点上写:杨柳丰姿

  远景:隐隐约约的远山

  (仰视)

  平视:路灯:无精打采

  动态:蝉鸣、蛙叫

  心态:我什么也没有(照应二)

  淡淡的哀愁

  四、回首江南采莲盛况,思乡情浓,心情依然不宁静(照应三)

《荷塘月色》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 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教学工具:

  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

  1、 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

  回答: 通过朗读来体会。

  2、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

  1、 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

  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 点拨:很好。那大家读过几遍后,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

  1、提问: 我们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

  2讨论: 《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可以看出作者孤独彷徨和烦闷的'心情。

  《哪里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表现作者不满现实,但对革命力量还缺乏认识,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3、结论:从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也有过苦闷彷徨。

  4、 小结:不错,有了这么多资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几句话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心情有很大关系,请大家谈谈自己看法。

  讨论: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本文写作背景看,开门见山点明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彷徨的心境。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结合本段其它语句,作者越是喜爱这片静谧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的感受。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点明了作者虽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释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现实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观点显示在大屏幕上)

  (四)、课文解读

  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多,连绵不绝。

  (通过直观优美的荷塘图片来启发引导)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展示动感的荷叶图片)

  3、“层层”——高低有序。(图片)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本句运用了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 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展示对比图片)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因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

  (展示对比图片)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6、重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展示powerpoint课件中的对比页面)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大屏幕展示例句强化理解记忆)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展示动感荷叶图片)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图片)

  9、“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图片)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图片)

  【小结】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

  1、本段有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 “泻”、“浮”、 “画”、“洗”。

  “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了联想?

  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呼唤)。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小结】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 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第三部分(7~8) 江南旧俗引起的思乡之情。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小结】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解脱,“猛一回头”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复现实,作者又开始彷徨苦闷起来了。

  【全文总结】本文根据作者的游踪,可以引出一条线索。

  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空间线索——明线)

  导出:暗线——情感

  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确立课题(作业)

  在比较中,我们也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有些同学还有想进一步了解朱自清的想法,这很好,可以把刚才在比较中的出的结论总结成文,也可以提出,你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想从哪方面继续了解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 “朱自清散文研究”这个大课题下,确立自己相关的子课题。

  课后自评: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求新知的能力。所以本课教学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 《荷塘月色》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一向是全文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写作背景的介绍很难使学生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质疑,明确问题,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去查找收集朱自清的相关资料,包括网上查找信息、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资料等,再到课堂上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利用图片、朗读录音以及动感的flash音画配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直观性,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了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课堂效果好,事半功倍。

  3、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很多,学生也有兴趣多了解他的散文。所以课外推荐阅读,在教学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各自的特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荷塘月色》教案 篇3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

  1.请多遍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

  3、字音辨识

  探究学案

  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脉络梳理

  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

  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

  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

  “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

  二、感受语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顺序)。微风过处,送来阵阵(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静静的(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分析: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叠字的运用(板书),展现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书)之美,此时的作者心情还依然颇不宁静吗?与世界的关系是对抗还是融合呢?

  下面老师为你们读下第五段,同学们思考下,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你最欣赏哪一处?注意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师展示四处,第五处学生可以自己发挥选择)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淌(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飘(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印(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5.自选

  分析:

  再来看“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后黑板上与前副黑板)因为融合,我们的文章表现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为对抗,也就有了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的乐景衬哀情。他对抗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事?是国事?(结合背景,蒋介石叛变革命,百姓处在白色恐怖中,作为爱国民主战士,他是非常苦闷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寻求解脱),当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作为一个誓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始终是他不能抛弃的情怀。所以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就是“颇不宁静”.

  小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洁,纯真的品质(板书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拓展学案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荷塘月色》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 能理解a叠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义和作用,并基本会使用这三种方法;

  2、 能理解文章的外圆形结构和内圆形结构;

  3、 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 教学内容

  1、叠字、博喻、通感

  1) 叠字

  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

  格式: ABAB、AABB、ABB、AAB、AA

  作用: 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

  2) 博喻

  定义:由一个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

  作用: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一个特定的焦点上,由所有类似的东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线中去观察它。(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84,第215页)

  3) 通感

  定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2、 圆形结构

  1) 圆形外结构:文章叙述的时空顺序的圆;

  2) 圆形内结构: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圆。

  3、 情景交融

  散文、诗歌当中的情、景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范唏文《对床夜语》)。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了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情景相生、情景相融才算有意境,这也是中国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 融情于景:寓意,给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内涵。王夫之:烟云泉石,花鸟台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2) 借景抒情:借具体的景物描写表现细微幽眇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

  三、教学材料

  1、叠字、博喻、通感

  1)叠字

  A典型材料:段4田田。a用典,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b从弥望的词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看,田田当为荷叶分布之广、之密,但若换成密密则显得拥挤、厚重,而田田发an韵,清脆响亮而舒适。

  B强化材料:段4的其他8 处叠词;有名词星星,形容词亭亭的等,副词密密地。

  C延伸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动作的延续性;冷清,寻觅时的环境和心情;凄惨戚专言心情之愁。

  2)博喻

  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B强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连喻)

  3)通感

  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

  B强化材料:心理学联觉。

  香为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

  C延伸材料: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

  2、圆形结构

  A典型材料:a圆形外结构:文中作者从院中经小径到荷塘,后又归来。依时空顺序描绘了一幅夜游图。

  b圆形内结构:作者情绪:不静求静得静出静(详见课文补充材料)

  B延伸材料:忆江南删掉的原因和不删的理由:

  删掉的原因①编者思想落后,《采莲赋》有描写男女艳情的内容;②从题目看,是写夜间荷塘,而江南采莲旧事却是白天的事;③与外结构有关。从作者的行踪或纯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应该从家里出来,沿着小径到了荷塘,再顺着小径回去才是。但回去时作者不但跳过不写小径,还突然来了个忆江南,似乎该删。

  不删的理由①情感上:与荷塘月色部分一起把作者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使作者情感变化更丰富;②结构上:与荷塘月色部分彼此呼应,互为双璧,使文章表现更丰富,行文更有起伏、层次感,使结构避免了平淡和单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体空间感而更臻精妙,从而使文章更能突现意象的丰满和思想的深度;③更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强化材料:圆形内结构与情感变化曲线结构不矛盾的原因

  a圆形内结构就作者本不宁静,后企图寻求宁静,但终不能得的心情而言,重在结果;

  b情感变化曲线结构表现情感的不断努力挣扎,重在过程。好像从地上弹起的皮球,虽经几次弹跳,但终要落回地面。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前者景物萧条冷落,充满哀愁,因为作者是流落天涯的断肠人;后者竭力赞扬寒山秋景,秋景更胜春光,使秋天充满了生机,因为作者爱这傍晚枫林。

  B强化材料: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了作者的心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而作者企图通过努力摆脱这种不宁静,进行了三次努力:

  ①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披衣带门夜游荷塘,希望借欣赏美丽清幽、朦胧素淡的荷塘,来抚慰自己的心灵。然而非常遗憾,荷塘月色给作者的仅是片刻的宁静,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色、聒噪的蝉鸣蛙叫,使作者猛然惊醒: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愁绪再上心头。

  ②现实在无法找回宁静,遂进入了记忆和联想,忽然想起南朝采莲的事情来了,在虚幻的联想中,不宁静的心灵获得了暂时的平复。但马上被现实拉了回来,作者面前既没有采莲人,又不见些流水的影子,第二次努力归于失败。

  ③于是思绪飞向作者的故乡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然而作者却经历了一次没有结果的努力。最后在什么声息都没有中回到了家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引入内容1,指向目标1

  从题目导入 ,直接进入重点段(4段)的讲解。

  1) 提问:题目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怎样理解好?

  *并列;但两个景物并不孤立:荷塘为月下荷塘,月色为荷塘上之月色。

  2)请同学找出重写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内容1a,基本实现目标1a。

  重点分析第4段,学生分析5、6段。

  ①揭示内容1a,接近目标1a

  提问:修饰荷叶为什么要用田田一词?

  ②强化内容1a,逼近目标1a

  提问:本段还有几处叠字,各是什么词性?

  ③延伸内容1a,逼近目标1a

  分析《声声慢》中的叠字。

  2)分析内容1b,基本实现目标1b。

  ①揭示内容1b,接近目标1b

  A提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

  *一本多喻。

  B点出博喻(或复喻)的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博喻特点)

  *博者,多也;二夕(月)为多;喻体有两个就行;

  復,二次为復(复); 喻体有两个就行。

  ②强化内容1b,逼近目标1b

  A提问: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的一句歌词是不是博喻?

  *不是;这叫连喻,是多本多喻。

  B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3个喻体?(博喻作用)

  3)分析内容1c,基本实现目标1c

  ①揭示内容1c,接近目标1c

  A提问:描写荷香的比喻修辞有什么特殊处?(通感特点)

  B口述通感定义

  ②强化内容1c,逼近目标1c

  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过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础联想和感觉移借。(通感作用)

  ③延伸内容1c,拓展目标1c

  分析《围城》中通感句

  4)回归内容1,检测目标1达成度

  让学生仿照段4的板书分析,板书段5、段6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课时

  1、引入内容2,指向目标2

  简单分析7、8段内容,请同学思考该部分为何在旧教材中被删掉了?

  2、揭示内容2,接近目标2

  分析文章圆形外结构,指出忆江南与该结构的矛盾。

  3、强化内容2,逼近目标2

  提问:现在教材中为什么还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删是从单纯的空间或纯写景的角度来分析的,而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不该删。

  1)引入内容3,指向目标3

  指出本文非单纯写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内容3,接近目标3

  ①多媒体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内容;

  ②从两幅秋日夕照图的对比分析,解释情景交融的内涵。

  3)强化内容3,逼近目标3

  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画出情感变化曲线图,强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内容2、3,拓展目标2、3

  1)从情感变化曲线图分析指出,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2)从结构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5、回归内容2,检测目标2达成度

  1)请同学阅读课文补充材料关于圆形结构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中的圆形内结构与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变化曲线图结构是否矛盾,该怎么理解?

  2)试用圆形结构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过深刻记忆的游记。

  五、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一.解题并列

  二.重点段分析

  月光 正写 树色 面

  清雾 杨柳 点

  叶子、花 远山 远景

  树影 路灯 近景

  蝉鸣蛙叫

  三.圆形结构与情感分析

  (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尾声)

《荷塘月色》教案 篇5

  第二课时

  重点:

  1、展示作者的散文意境美;

  2、品味华美的技法

  内容:

  1、 回顾上节内容。

  月光下的荷塘细腻而静美(比喻,拟人)

  2、 导入本节内容。

  我们会熟悉这样的场景:炎阳下,割麦的农民口渴会大口大口地喝水,那是在——喝水;再如,在老舍的笔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口渴时,象骡马一样大灌一通。

  等等情形,是喝水,好听一点是——豪饮。

  再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钗的.用小盖碗小口小口地喝水,是什么,那是——品。阅读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再尤其是象这样的散文,只能象林黛玉喝水那样细细地品,,才能解其高妙之境,才能了解大师的文字魅力。

  3、 这里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大师的散文的优美。

  ①荷塘上的月色

  a、 月光——流水(照下来与水流下来相似)

  叶子和花——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特殊——具体→抽象)

  黑影——鬼(黑,不可捉摸)

  光与影——名曲(和谐、悠扬)

  b、 灵动的词语:

  泻——照(写出了接受月光的饱和)

  浮——升(写出了雾的轻盈,还带出了质地)

  画——落(写出了无工而工——工巧)

  c、月光是本段的重点(上段是写荷塘):

  柔和、静美,让不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宁静。

  ② 荷塘的四周:

  课外小引: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和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与君指上听。

  ——苏轼

  此诗说明理解是需要联系的。

  因此,作者写荷塘,不能仅仅写荷塘急、月色,四周也应该写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层次感,错落有致,还有绘图美。

  比“周围都是树”要好得多;

  特为——“树”有人情味→“和谐”;

  树色——烟雾(迷茫、朦胧);

  丰姿——美好姿态;

  灯光——瞌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拟人)

  蝉声和蛙声——以动写静;

  不过,作者有点根深蒂固的“不宁静”时常袭上心头。

  总结:这就是荷塘的四周,让今晚的荷塘有一个恬静的幕布。

  4、 朗读课文。

  5、 总结:文章用三个自然段来写荷塘,荷塘的确是幽僻的,恬淡的,静美的。在这里作者求得了一时宁静,暂时得到了洒脱。

  6、 作业:

  1) 流连荷塘的过程,又浮想到什么?

  2) 整理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和相似点。

《荷塘月色》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1. 自读感知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3. 探究阅读

  第二课时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 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荷塘月色》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1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五、讲读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六、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节)——荷塘(第4节)——月色(第5节)——荷塘周围的树(第6节)

  漫步——思索(线索)(板书)

  (二)讲读第2节: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三)讲读第3节:

  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四)讲读第4节: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五)讲读第5节: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七、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八、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

  十、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荷塘月色》教案】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教案集锦8篇04-04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集锦九篇04-03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锦集五篇04-21

荷塘月色说课稿11-10

《荷塘月色》说课稿08-2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09-16

《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03-01

读荷塘月色有感04-19

荷塘月色读书心得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