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10 08:31:15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大班科学教案九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大班科学教案九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的物体的沉浮现象,学会记录实验结果。

  2、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自主实验探索科学现象,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沉浮的乐趣。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水、毛巾、铅笔、记录卡、木头、塑料、泡沫、玻璃、金属、石头

  教学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师:这个魔术袋里啊装了好多东西,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装了什么吗?

  1、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他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

  2、教师操作让幼儿仔细观看记录卡,引导幼儿看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的,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叫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提醒幼儿记录的方法。

  二、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

  1、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拿铅笔到记录卡做好物体沉浮现象的记录。

  2、幼儿操作:师,小朋友在把物体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一下物体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温馨提示:

  ①把材料贴近水面轻轻地放入水中;

  ②每次只放一种材料;

  ③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现象记录。

  ④小组要分工,更要合作。

  3、教师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在观察沉浮现象时,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记录,同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4、表达与交流

  请个别组幼儿汇报、分享实验现象: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

  三、教师验证、小结

  将幼儿做的记录卡作验证与分析,按幼儿的记录进行讲解,并对幼儿错误记录再次进行操作,加深幼儿对物体“沉、浮”有进一步了解。从而激发幼儿的探讨兴趣。

  四、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沉浮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物体放在水中会发生很有趣的现象,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动手去做做实验,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噢!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在运动会跳绳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跳绳计数的结果产生了分歧,原因在于跳绳计数方法不对,计数结果不准确,孩子们觉得不公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已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为抓住幼儿生活中出现的“真”问题,并以此作为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我们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学习正确计数。

  3.能与同伴分享合作,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来自幼儿真实生活的录像片段——“跳绳比赛争执瞬间”,记录纸和笔。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体育比赛的资料,观察了解各种比赛的过程和名次确定的方法;幼儿已有跳绳和跳绳计数的经验。

  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通过实践,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在不断增强计数兴趣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计数。准备运用实践体验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这一重点。

  2.难点: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准备运用启发提问法、活动延伸法突破。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观看录像,进行讨论。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像,请你们看一看,录像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完录像后提问:

  (1)录像中的小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

  (2)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的问题?

  2.第二遍录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儿观察跳绳速度与计数速度的对应关系,分析现场计数时出现的问题。

  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问题出在哪儿?

  (2)如果是你,会怎样为跳绳计数?

  3.小组实践,集体分享:如何使跳绳计数更准确。

  (1)幼儿分组活动,每组取一根跳绳。幼儿可以边实践,边商讨计数方法,并通过图画标记等形式记录跳绳计数的方法。

  (2)集体分享

  a.分享探索过程,如:

  开始计数时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们是怎样想出解决办法的?

  b.分享计数方法,如:

  看跳绳小朋友跳动的脚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起伏的.头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抡绳的双臂计数。

  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c.讨论计数注意事项,如:

  跳与数要对应上;

  踩绳或一脚跳过另一脚没跳过,不能计数;

  记清楚小朋友跳过的数,再往下接着数,并说出最后计数结果。

  4.分组学习跳绳计数,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意愿尝试跳绳记录方法,还可以探索和发现新的方法。

  5.讨论:还有哪些运动项目是通过当场计数来统计结果的?

  如:幼儿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戏;体育项目中的足球、排球比赛等。

  6.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运用计数方法解决体育比赛及生活中的问题,如值日生发碗筷、取午点等,并用绘画、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记录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和同伴分享、交流。活动反思

  首先,本次活动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科学领域学习“情

  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通过探索“跳绳计数方法”的活动,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幼儿从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及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其次,活动过程符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儿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品质。

  第三,活动过程体现了《纲要》和《指南》倡导的以幼儿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幼儿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由“教授”转变为“支持”和“引导”。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通过幼儿对图形的认识,知道图形之间的变化。如何让幼儿利用几何图形来拼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呢?科学教育活动《图形的变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延伸,旨在通过选择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提高幼儿的拼图技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互相变化,转换,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2.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拼成一幅机器人画。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的纸,放在学具袋里。

  活动过程:

  一、引题部分。

  今天,我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猜猜看是谁呢?(教师出示图片)他是谁啊?

  二、观察、思考。

  1.请小朋友看一下,这机器人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组成)

  2.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呢?(圆形4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1个,梯形2个,三角形1个)

  三、动手折纸,看图形变化。

  1.现在,我要把机器人身上的图形拿出来,这些图形还有其他神奇的变化。

  2.教师示范图形正方形,折纸变成三角形和长方形。

  四、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我这里有许多的小图形,他们还有魔力呢,只要你用手折一折,它还会变成其他形状呢。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正方形。

  五、结束部分。

  五彩图形妙趣横生,小朋友,这些小图形好玩吗?那我们再把它们制作成一个机器人吧,数一数你的机器人由哪些图形组成,每个图形各有多少个。

  大班科学——《图形的变换》

  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活动《图形的变化》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一步步的将活动展开进行。通过选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拼造型,极大的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个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幼儿选择几何图形拼造型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处在了支持者的基础上,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在活动中允许幼儿存在个别差异,允许能力强的幼儿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帮助,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也有足之处,幼儿在制作机器人的时候,不知利用手上的几何图形,可通过折纸、撕纸拼出机器人。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向幼儿介绍太空有许多星球,他们都是朋友,如:太阳、月亮是地球的好友。

  2、激发幼儿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

  活动准备:

  1、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放大镜一面,黑色纸片一张。

  2、宇宙图片一张。

  活动重点: 让幼儿知道太阳和月亮是地球的好朋友。

  活动难点: 知道地球、太阳、月亮之间运转的形式: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它们一直都不离开。

  活动流程: 出示宇宙图 介绍 介绍 延伸

  引起兴趣--> 太阳--> 月亮--> 活动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宇宙图,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问: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在神秘的太空中有什么?(幼儿这样回答) [教师出示宇宙图]

  2、在太空中有那么多的星球,他们之中谁是地球的好朋友呢?为什么?

  小结:月亮离地球最近,一直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又围绕着太阳转,它们一直都不离开。

  二、介绍太阳

  (一)、实验一:昼夜之分

  师问:

  1、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你知道要多长时间?(一年)

  2、你知道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教师运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实验操作)

  小结: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是,自己也在自转,地球转向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二)、实验二:利用太阳光使纸燃烧,介绍同样的作用。

  师问:

  1、太阳是一个燃烧的巨大火球,温暖的阳光能使地契上的动物、植物得以生存,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太阳光做那些事情吗?

  (太阳灶;太阳船;太阳能电池可用于手表、计算机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还可用来发电……)

  2、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做一个实验,瞧瞧太阳光的威力吧!(在太阳光下利用放大镜演示纸片燃烧)

  三、介绍月亮

  师问:月亮也是地球的好朋友,它围绕着地球不停地转,晚上,我们可以看到皎洁的月亮,那么月亮他本身回发光吗?(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太阳的'光。)

  四、延伸活动

  师:在广阔的宇宙中还有许多星球,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金星、水星、木星……)

  它们隐藏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小朋友长大了去探索。

  活动反思:

  这节课是观察和实验相结合的一堂课。通过观察一些精彩的太阳图片来讨论认识太阳,这些图片都来源于互联网,正是利用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才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科技为教学带来了很大帮助,可是它也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自然教学中的实验它是无法取代的。只有将信息科技与实验很好的整合在一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小实验,知道小球滑落的速度跟斜坡高度和表面光滑度有关。

  2、运用材料自由操作,获得小球减缓速度的方法,学习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3、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培养有条理、有序的操作习惯,激发探索与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纸板、小车、纸、毛巾、橡筋、席子、积木、沙、记录表A、B、铅笔)

  2、VCD机,(有关斜坡的内容)

  活动过程:

  1、引入:小朋友你们玩过滑滑梯没有?滑下来时的感觉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玩小球滑滑梯的.游戏,请你们用积木、纸板搭成滑梯,看谁的小球滚得快。

  2、幼儿自由操作探索小球滑落的速度跟斜坡高度的关系。

  (1)老师交代要求:幼儿三人为一组,两人分别用不同数目的积木和纸板搭成滑梯操作一辆小车同时滑落,一人负责记录比赛的情况,可轮着交换玩。

  (2)幼儿自由操作实验A,老师巡回指导。

  (3)归纳小结实验结果提问:比赛结束了,你们的小球赢了吗?告诉老师,做完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才会赢呢?(幼儿自由议论,将自己发现的说出来)提问个别幼儿,在黑板记录情况:第一局谁嬴了?为什么你的小球比他的跑得快?(老师操作教具“空中滑道”)示范、小结:刚才小朋友都发现了:积木越少,滑梯的坡度越平缓,车子滑落的速度就越慢;相反,积木越多,坡度越斗,球滑落的速度就越快。

  3、幼儿操作探索球滑落跟滑梯表面光滑有关系。“在下斜坡时滑得太快会很危险,得想个办法减慢速度,小朋友你们也一起来想想办法,让小球滑得慢起来。

  (1)老师交代要求:两个滑梯下面都是放五个积木,幼儿在一个滑梯上用老师给的材料进行尝试,另一个滑梯保持原状,然后两个小球同时滑下,看一看小球的速度有没有减慢,最后填好记录表。

  (2)幼儿自由操作实验B,老师巡回指导。

  (3)归纳小结实验结果提问:小朋友都很聪明,用了各种方法使小球慢了起来,谁能告诉我,你用了什么方法使小球慢起来,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在黑板简单记录)老师示范、小结:原来我们的小车速度的快慢,也跟滑梯表面的光滑度有关的,表面光滑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会,表面粗糙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慢。

  4、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积极去探索的精神。

  (1)(向幼儿介绍斜坡防滑的方法)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与我们实验有关的例子,请小朋友先看看录像,再想一想,为什么?

  (2)知道小车在斜坡滑落的一些规律,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不断去探索,发现更好的方法。好!那我们就把我们发现去告诉开车的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绳子会发出声音。

  2.会运用观察比较与分析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喜欢探索。

  活动难点:

  比较与分析法的运用

  活动重点:

  幼儿自己探索使绳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事物的经历,会通过比较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

  2.物质准备:若干个两孔的扣子和数条细且结实的绳子。

  活动过程:

  1.教师自制一个能使绳子发出声音的装置,请幼儿闭上眼睛,使绳子发出声音,并拆开装置,让幼儿看到教师手中的绳子和扣子,请幼儿睁开眼睛,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给幼儿一人发两颗扣子,一跟绳子,请幼儿使绳子发出声音。(幼儿自行探究)

  3.成果展示:请幼儿展示出自己的组合,轮流用自己的绳子做乐器演奏并伴唱。

  4.猜测自己的绳子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5.讨论你的乐器是绳子发出的声音还是扣子发出的声音。

  结束部分:

  一起唱什么乐器在歌唱,并用自己的小乐器伴奏。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制造一个不一样的乐器。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玩手电筒,喜欢操作、摆弄,能想办法让手电筒亮起来。

  2、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了解电池正负相连可以亮起来的道理。

  3、体验探究安装手电筒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老师准备各式各样的老式手电筒和电池(用于幼儿拆开、观察手电的组成)。

  2、记录表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的形式导出手电筒,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一根铁柱胆不小,头带玻璃平顶帽;

  一只眼睛亮闪闪,哪儿黑往哪儿瞧。——(手电筒)

  提问:手电筒是用来做什么的?手电筒为什么会发出光亮?

  二、出示手电筒和电池,让幼儿进行组装。

  1、出示各式各样的手电筒和电池,请幼儿观察,了解手电筒和电池的多样性。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小结:电池不管是大的、小的、胖的、瘦的,它都有一个正极,一个负极。

  3、请幼儿把手电筒与各种电池相匹配,探索如何组装能使手电筒亮起来。

  4、能安装成功的幼儿操作演示,知道正负极相连可以使手电筒亮起来。

  三、请幼儿用组装好的手电筒进行探究小游戏。

  1、请幼儿把手电筒放在水彩笔一侧约10厘米的地方,逐渐改变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观察影子长短的变化。了解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越小,影子越长,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越大,影子越短。

  2、请幼儿将自己探究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3、关掉活动室的照明灯,拉上窗帘,请幼儿用手电筒自由照射,感受光的直线传播和光于影子的关系。

  四、手影游戏

  游戏玩法和要求:每个小组选一人打亮手电筒照在墙面上,其他幼儿用手组装各种造型进行游戏,然后更换打灯人轮流游戏。

  活动延伸

  1、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池。

  2、引导幼儿继续观察、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用电池,电池是什么样子的,自己尝试拆装。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注重了以幼儿的自由探索为主的科学活动方式,始终围绕:为什么手电筒亮起来了?这条主线展开,幼儿对活动内容掌握还是不错的,能正确区分出电池的正负极,并能正确安装手电筒,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探究安装手电筒的乐趣。

  但在实验的环节,也存在着不足:如实验次数过多,为保证每名幼儿都能掌握活动内容,实验时间有点长,幼儿交流的时间缩短。在科学活动中,会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比如易碎的小灯泡,电线里面的金属丝等,应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小百科:手电筒简称电筒,是一种手持式电子照明工具。一个典型的手电筒有一个经由电池供电的灯泡和聚焦反射镜,并有供手持用的手把式外壳。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探索让纸巾力气变大的办法,感受纸巾的神奇。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3.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纸巾、装有半桶水和不同重量的彩色水的'油桶、筐子、拧好的纸绳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巾、装有半桶水的油桶,引导幼儿结合经验,大胆猜测。(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你觉得纸巾能把这半桶水提起来吗?为什么?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巾提起半桶水的方法,初步感受纸巾的神奇。(探索操作,尝试验证)

  (1)提出任务与要求:想办法用一张纸巾把油桶提起来。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大胆尝试,重点观察幼儿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

  (3)交流分享:你用纸巾把油桶提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幼儿再次探索用纸巾提起油桶的多种办法。(自主探索,分享交流)

  (1)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并引导能力强的幼儿探索如何让纸巾变更有力气,把水瓶提的更久。

  (2)交流分享:

  ①你想出什么不一样的办法?

  ②发现那种办法纸巾更有力气,水瓶提的更久。

  4.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的办法,鼓励幼儿挑战提起更重的油桶。(再次探索,提升经验)

  (1)出示装有彩色水的油桶,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想办法让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可以用多张纸巾或与朋友合作。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大胆尝试各种办法。

  (3)交流分享:你发现那种办法使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

  5.迁移经验,初步感受团结起来力量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引导幼儿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多种办法。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翅膀,学习使用观察记录表。

  2、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3、幼儿能大胆想象,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动物翅膀的资料、卡片等,布置“动物翅膀”展。

  2、实物投影仪。

  3、观察记录表若干。胶棒、记号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参观翅膀展,初步观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1、参观动物翅膀展。(幼儿搜集的资料图片、手工、玩具、图书)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动物翅膀展,在参观的时候我们要仔细观察它们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幼儿分析讨论。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它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 “它会飞吗?”

  幼儿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动物们的翅膀是不同样的,有的有羽毛,有的没有;有的有两对翅膀,有的只有一对;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现在我们再去仔细地观察一下,然后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二、第二次参观,学会使用观察记录表。

  1、出示、介绍观察记录表“首先请小朋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将它们的小图贴在左上角,然后根据你观察的内容分别记录在下面”。

  第一:“它的翅膀上有羽毛吗?如果有,我们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标记?没有又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幼儿讨论,回答)

  第二:“它有几对翅膀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幼儿讨论)

  第三:“它会飞吗?可以做什么标记?”(幼儿讨论)

  2、幼儿自由观察记录,教师在旁给予指导和帮助。

  “现在我们就拿上记录表,选择你感兴趣的动物去观察吧!”

  3、集体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放大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到前面来向大家介绍自己记录的结果。

  三、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1、“动物有翅膀就一定会飞吗?”(不是)“哪些会飞哪些不会呢?”(鸡、鸭、鹅等不会飞,鸟、蜜蜂、蝴蝶等会飞。)

  2、“哪些动物的翅膀有羽毛?”(鸡、鸭、鸟等有羽毛,蜜蜂、蝴蝶等没有。)

  3、“哪些动物有一对翅膀,哪些有两对呢?”(鸟、鸡等有一对,蝴蝶、蜻蜓等有两对。)

  4、“你还知道有那些动物也有翅膀呢?它们的翅膀又是怎样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四、幼儿自由想象“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如果我们人也有翅膀那该多好呀!你们想要翅膀吗?如果有一对会飞的翅膀,你想做什么呢?”幼儿畅谈。

  “小朋友们想得真好,我们一起到班上去把我们美好的愿望画出来吧!”

  带幼儿出活动室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3-20

大班科学教案:泥鳅04-17

大班科学教案《赛车》03-30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01-27

大班科学教案工具教案06-09

大班科学教案植物过冬03-24

大班科学教案动物教案04-02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三篇04-0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3篇04-15

纸的秘密大班科学教案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