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28 12:45:49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集合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集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文言文教学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恰恰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保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更是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设计就是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设计提要〕

  本设计根据各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画图法第二段:导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法第六段:讲解法

  〔实施步骤〕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2.在课文疑难处打上记号。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二、学习第一段

  每大组推举一名代表上台,根据第一段内容在黑板上画出详图。

  画完后比一比,哪一组的代表画得最好。

  各组的学生都可以为本组上台的代表帮助和意见。

  〖说明本段有“阴”“阳”“东”“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词,有“汶水”“济水”“谷”“古长城”“日观峰”等表示地点的词,如果能准确画出详细示意图,就说明这一段读懂了,示意图上出现的问题也正是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多个示意图一比较,孰好孰差,谁对谁错,也就清楚了,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也就解决了,学习兴趣也激发起来了。

  三、学习第二段

  每两人一小组,分好工:一人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另一人根据登山路线图写出游览导游词,二人必须紧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组抽一个小组上台演示:一人画一人讲(边画边讲)。教师根据情况作些提示或指导,最后讲评。

  〖说明此段是重点段,有叙述有描写,难点较多。画登山路线图着重熟悉作者所经过的地方: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导游词着重解决登山时间、行走距离、登山情况、途中所见,以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读懂、读通,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四、学习第三段

  要求学生根据第三段的描写,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日出的情景,分别描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发言,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发言作出评论,教师作。

  〖说明此段是写得最好、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但作为文言文,今人读来稍嫌简略,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经验不够,所以学生难以真正领会作者笔法的高超,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五、学习第四、五段

  要求学生从第四段中摘录出表现泰山人文景观的词语;从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无”的自然景观。

  〖说明这两段没什么难点,不难读懂,但关系到游人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不能忽视,用法做一个.,能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留下较深的印象,。

  六、学习第六段

  教师介绍“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学成就及其艺术特征和风格,重点介绍作者姚鼐。

  〖说明有关作家生平创作及重要文学流派的知识是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

  七、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色。

  〖说明的艺术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体会得到,不需过多讲解。

  八、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说明可适当补充一些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认读3个字。ABC

  2.能区别指定的四组形近字,并组成词语。ABC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黑炭条、以免”。

  4.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ABC,

  5.读书质疑,进行二次预习。AB

  教学重点:

  1.“溪、教、互、免”的字形

  2.理解词语“黑炭条、以免”。

  3.正确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生字“溪”的书写和记忆;读书质疑,进行二次预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3分钟)同学们,你们上学路上都做什么?有哪些开心的事情?

  板书课题:上学一路歌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问:小作者上学一路上都做了什么?“一路歌”唱的是什么歌呢???)

  二、检查读书学习生字新词。(22分钟)

  (一)检查读书,随机学习生字(完成教学目标1)

  1.读课文,初步感知。

  2.结合预习本,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生字?随机指导。

  (1)字形记忆:溪儿歌记忆:三点水,爪字头,一扭一扭碰石头,溪水都往大海里流。

  (2)确定偏旁:“互”查一横。“免”是刀字头。“或”是“戈”字旁。

  (3)引导学生归类学习:熟字加偏旁的字:弟——梯孝——教骨——滑亡——忙更——便才——闭熟字去偏旁的字:惑——或兔——免熟字换偏旁的字:到——室教师:检查自己的预习,对错误及时改正。

  3.练习:(完成教学目标2)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梯()或()免()闭()第()惑()兔()才()便()教()室()滑()更()孝()到()骨()

  (2)选择字义。滑:A光溜,不粗涩。B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C狡诈,不诚实。光滑()滑头()滑梯()

  (二)学习词语(完成教学目标3)

  1.理解重点词语:黑碳条:看图理解以免:为了避免,害怕发生某事的意思“蒲公英、二月兰”看图理解

  2.象声词:叮咚叮咚嗒嗒嗒你能说几个象声词吗?

  篇二:语文第五册学段目标及全教材分析

  识字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xx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一.全册教学目标

  (一)汉语拼音

  1、继续学习巩固汉语拼音,进一步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则。

  2、学习普通话,纠正方言。

  (二)识字学词学句

  1、认识生字219个,要求读准字音,去掉拼音也会认。多音字16个,要求知道不同读音,知道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能学会235个生字,要求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会

  2、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重点辨析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初步掌握以反问、比喻、拟人为主的修辞手法说话写句。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6、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四)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五)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流,在交流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六)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材编排的基本结构。

  1、全册共24篇课文,分为8个单元。

  2、每个单元包括课例、古诗诵读和语文乐园三大部分。

  3、每单元的课例又由三篇课文组成,其中课后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思考练习题,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有带“△”的思考题,供学生选做。

  4、每组课文后安排了一次古诗诵读,共八次。

  5、语文乐园由四个板块组成,分别是: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口语交际、习作。其中语文乐园(二)(四)(六)(八)中还有一个板块为综合性学习。

  变化:

  1、课文中的字均不再注音,不认识的字在生字栏和查字表注音。

  2、语文乐园中不认识的字随文注音。

  三、教材编排特点

  (一)关于课例

  1、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的同时,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简言之——学做人!

  2、选文题材、体裁丰富多样。

  科学内容与活泼形式结合,注重了教材生动通俗、情趣化。翻开本册课文,可以看到选文题材丰富多样,有反映学校生活的、有反映家庭生活的、有反映祖国与世界文化的、有反映自然之美的、有反映人文亲情的、还有反映动物世界的。从体裁看,有小诗,如《信》、《大地巨人》,有童话,如《青蛙和蛇》、《雷鸟太太的时装》,有故事,如《守信》、《不瞒真情》,有散文,如《泉水》、《山茶花》等。这些课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使学生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去积累语言,激发阅读兴趣。

  ——变教师家长的“教本”为学生的“学本”。

  3、课后习题充分关注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特别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本册教材的课后练习就非常关注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许多课文后都安排了一些主观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独特的感受。如《信》这篇课文中,“你想帮谁写信?”这些习题为孩子们自己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独特的体验提供了清晰的向导,为他们在阅读之后疏理个性化体验提供了清晰的线索。

  另外,部分课后练习中还安排了选做题,如《煮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请你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体现了教材的弹性,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关于语文乐园

  体现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快乐学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重点难点:

  1、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师准备老北京过春节的有关图片,资料等

  2、学生搜集、整理并熟悉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等图片,资料

  3、生认真预习并完成好本课的导学稿

  4、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难忘的寒假生活

  二、学习“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习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你又知道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4、师小结学生发言导入、揭示并板书课题。

  三、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文中重难点词语(含生字表中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并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北京的春节的“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生默读课文,完善导学稿,做好小组内交流的准备。

  (自学内容以导学稿为蓝本,要求学生课前充分自学完成)

  2、小组内讨论、交流,确定中心发言人和汇报形式。

  3、小组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过春节的?重点写了哪些日子人们的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归纳: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2)、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描写,展示朗读。

  (重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五、拓展对比,感受写作特点

  1、认真阅读文后“阅读链接”,思考在写法上与《北京的`春节》与何不同。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相机点拨学生从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情感、语言的特色等方面来体会。

  3、师小结并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

  课堂小练笔:运用自己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过春节的情景。

  (若时间充足可展示部分学生已完成的练笔作业)

  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小练笔的作业

  2、读《理想的风筝》中第51到65页文章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点面结合 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创作概况。

  2.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

  能力目标

  1.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联类引申的写法。

  2.品味作品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努力培养自己的美感,善于感受和沉思,与自然的交流真正达到精神敞开的境界,做一个生命丰盈、高雅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鉴赏本文的语言,深刻体会其内蕴。

  ●教学难点

  1.理清本文思路,理解文中援引诸多例子的意图。

  2.把握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含义蕴藉的文章需要多次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无道理。

  2.自主感悟,交流提高。本文相对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宜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而严肃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尽可能地发挥同学的想像力、创造力,通过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充分交流,真正做到品读文章、理解文章、鉴赏文章。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读提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法;学生自主质疑;学生摘句交流,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命是一条亘古长流的河,生命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古往今来,无数大师用智慧诠释生命,解读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沿着这位伟大的思想者的踪迹,去追寻自然,叩问生命。

  二、作者简介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川端康成(1899~1972年),日本小说家。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年时,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亡故,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溘然长逝,给他终生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

  川端康成少年时期就立志成为画家和文学家。1920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翌年转入国文系,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受到菊地池宽的赏识和文坛的注目。1924年大学毕业,同横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发起新感觉派运动,出版小小说选集《感情的装饰》。1926年发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从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

  川端康成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共写了500多部(篇)小说,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代表性作品除了《伊豆的舞女》外,还有《禽兽》(1935)、《花的圆舞曲》(1936)、《名人》(1938)、《重逢》(1946)、《雪国》(1935~1948)、《千只鹤》(1949)、《舞姬》(1951)、《古都》(1962)等。他的创作大致可分成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朴素爱情和执著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质和孤独性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非现实性。后期除了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以外,还有不少作品以资产阶级家庭为背景,用肉感的笔调写病态的性爱,颓废色彩极为浓厚。而《雪国》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

  川端康成在艺术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学”,并从日本古典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他还积极学习西方各流派的创作方法。特别重视乔伊斯的意识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川端康成曾说过:“我们的文学随西方文学潮流而动,但日本文学传统却是潜藏的看不见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学习西方与继承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风格。幻想的感觉、幽情的哀伤、玄妙的余韵,这种日本传统美的文学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小说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视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而不过多刻画人物的外形和行为。没有离奇的.情节,却富有诗的韵味。

  川端康成曾长期担任日本笔会会长,并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1961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1968年,川端康成“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4月12日,73岁高龄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请谈一谈文章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针对这一篇文章,提出一个你最想问的问题。

  (3)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要选摘它。

  学生自读课文两遍,思考这些问题。

  3.学生初谈印象。

  教师提问:读文章总会有心得体会,或深刻或肤浅,或全面或片面,或完整或琐碎,即便没有心得也是一种心得。下面,请同学们谈谈文章给你最深刻的印象。

  生1:这篇文章不容易看懂,题目倒挺有诗意的。

  生2:文章内容较散,我理不出头绪来。

  生3:文章笔触轻灵,有一种浓浓的诗意。

  生4:文章哲理性强。

  生5:文章有些句子写得特别美,但又说不出美在何处。

  ……

  教师评价:大家回答得很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都属于你们自己的心得。希望在以下的学习中能深层激发大家的阅读潜能,丰富你们的阅读感受。

  四、引读提高

  1.理解文章的内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作者写自己在热海的一家旅馆里,有人送来海棠花插在花瓶中,因为累,他早早沉入梦中,没在意那些花。夜深人静,醒来惊讶地发现花还没有睡,正热烈地怒放,由此引发一种思考。

  生2:由静夜里错过的美生发对自然美的思考。

  生3:作者因一朵午夜绽放的海棠花而感悟审美的问题,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能伴随年龄而增长。

  生4:作者发现深夜海棠花未眠,使他对美的感受有了新的认识。

  ……

  教师归纳整理:作者从凌晨发现花未眠写起,引导读者思考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文章具有启发性,以“海棠花”“小狗”“晚霞”这样的形象来阐述自己对美,对感受美的认识。

  (2)结合文章内容,探讨作者对美、审美的思考和认识。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显示:

  ①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

  ②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③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④文章描述罗丹与玛伊约尔不同的创作风格,有什么用意?

  ⑤第八段中,“我”为什么“吓了一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⑥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是为了说明什么?

  ⑦岚山作者去过多次,为什么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学生精读课文,思考问题。同桌之间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解决。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如小组有难以解答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共同交流解答。

  学生明确:

  ①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可从上下文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

  ②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

  ③“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④文章引述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之美”。

  ⑤“我”“吓了一跳”是因为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样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

  ⑥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⑦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只有两相邂逅,电光火石之间,才会产生动人的情怀。所以岚山去过多次,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教师总结:未眠的海棠花引发了作者对美的思考和认识: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欣赏自然美,可以欣赏真的自然,也可以欣赏成功的艺术作品,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彼此融合、相得益彰,同样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美,好的艺术作品同样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发现美是需要机缘的。

  2.了解把握文章的写法。

  这篇文章写法较特殊,你能稍作说明吗?

  学生思考回答。

  生1:文章由此及彼,由海棠花未眠谈到审美的问题。

  生2:以小见大。

  生3:深入浅出。

  生4:语言素雅恬静。

  生5:格调高雅,韵味深长。

  ……

  教师总结评价:大家谈得很好,概括得很精当。

  五、质疑、解疑

  教师: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提问。

  学生提问。

  教师视问题的质量、代表性、难易程度,决定由老师还是学生来解疑、释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2.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3.文中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死亡”是否可以理解为“画家雷诺阿害怕进步,因为进步就会让他更接近死亡”?

  4.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是因为画中花比真花更美,更值得仔细品味,这样理解对吗?

  5.作者能感受到未眠之花的美,感受到岚山的美,是否在暗示我们,只要独处或人少,真正仔细观察它们,就会发现从未有过的美?

  6.如何处理自然美的无限性与人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明确:1.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头,但文章的内容却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作者其实要强调对“微不足道”的现象的“发现”与 “思考”。

  2.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去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3.不能这样理解。画家雷诺阿临终仍在说“我相信还在进步”,画家并非害怕进步,而是以他的话来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优秀的艺术家也不例外。

  4.这样理解不够准确。艺术是对自然美的反映,我们从艺术作品中可以领略到自然之美。

  5.文中有“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等句子,从这些句子可知,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发现美需要机缘。

  6.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应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六、摘句交流

  教师提示:课前同学们已摘抄了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句,请你们把自认为最精彩的一句给大家读一读,并且说说为什么选摘它。

  学生回答。

  生1:“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作者深刻地领悟到,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要活下去”,才能感受到更多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美的珍视,对人生的坚定信念,令人遗憾的是,他最终仍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生2:“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这句话让我对美有了新的认识,自然美、艺术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作者是在切身感受京都晚霞的美景而不仅仅从艺术品中感受。

  ……

  七、课堂小结

  川端康成的文字,读来让人觉得素雅恬静。作者从海棠花未眠写起,思考美与审美的诸多问题。是的,自然美是永恒的、无限的,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尽情领略自然美,做一个满载而归的旅人吧。

  八、布置作业

  1.写一段话,谈谈你学习本文的收获、体会。

  2.本文与前三篇文章写法有何不同,请试着比较一下,说出你的看法。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确认读12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哪些同学家里养了小动物? 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出示课件:珍珠鸟)小小的`珍珠鸟可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 《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会一点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得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引读课文,尝试回答前面3个问题

  1.学生读课文,理清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珍珠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四、合作,探究质疑

  1.教师提出参考方向,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某一方面,解决文中的难点、疑点。

  (1)为什么文章在起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2)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写小珍珠鸟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有何用意?

  (4)“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回答其他组提问,全班讨论。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六、联系生活实际,再次理解课文重点句

  “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

  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七、片段练习

  1.让学生选取文章某一段落或片断,并拟一个标题。

  参考标题:“营造绿色的环境”“富有灵性的娇憨可爱的鸟儿”“人鸟相亲,情谊浓浓”“舒适的巢”“雏鸟儿的梦”“妈妈的呼唤”“可爱的小红嘴”“雏鸟熟睡图”。

  2.文中意境很美,请从前面的标题中选取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片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具体描绘,要写出美感,写出深情,写出蕴味。

  板书设计:

  16 珍珠鸟

  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相信我

  人细心呵护小鸟,真好 ↓

  鸟和人的关系和谐、平等、融洽,真好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16*珍珠鸟教学设计二,珍珠鸟,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读课文,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难: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鸟的天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2.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3.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4.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3.有感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大榕树:

  1.大

  学生甲: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重点体会又字。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4)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一万多平方米。)

  (6)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操场?几个教室?(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

  2.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学生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1)重点体会推。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学生乙: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重点体会颤动。

  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学生丙: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鸟

  1.播放课件录相: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

  9.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

  2.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3.学生分头准备。

  4.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报交流。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附:板书设计

  4*火烧云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学习积累作文素材.

  4、初步了解萧红及她的《呼兰河传》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1、CAI课件

  2、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四、课时安排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老师带来了火烧云的投影片,请大家看一看。

  谁来说说,火烧云是怎样的。

  书上有一句话描写的就是投影片上的情景,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投影片上情景的一句话。找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指名读。评价。

  小结: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学生练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

  你还能说出其它颜色吗?

  这么多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

  ?火烧云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这些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连起来吗?连起来读一读,你就知道火烧云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了。一般同学可以参照书上的办法连连看。

  特别聪明的同学动脑筋想想看,还可以怎样连。

  小组讨论,交流。

  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引读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朗读了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这一部分课文,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联想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加进自己的联想来说。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说。(挑你最感兴趣的说。)

  这时空中又出现了什么?(请同学们看课件)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调投影仪的焦距)

  指名说。谁能比他说得更好?

  这时天空中又出现了什么?(请同学看课件)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好吗?

  请几个同学上台交流。

  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齐读。找一个词语来说说看。

  理解:恍恍溜溜

  3、总结全文。

  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

  ?动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丰富,写法之巧妙。

  四、课堂总结

  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开头的变化。晚霞是美丽的,古人有话云:最美不过夕阳红莫道桑榆晚,云霞尚满天,这些都是夸赞落日晚霞之美。同学们可以亲自观察,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是令人惊叹的!

  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进行描述的,这个孩子就是儿时的萧红,萧红又是谁呢?下面则简单介绍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及对她影响极深的呼兰河。引发孩子们对这位作家的喜爱,并从而试图去阅读她的作品。

  五、布置作业,观察并描写晨雾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4、积累对联。

  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目标重难点:

  习作练习及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教学时间: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及习作

  (一)口语交际

  1、生自由读要求,思考:本次交际的内容是什么?(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2、生自由分组交流。师提示:要说清这个自然奇观在哪里?奇在何处?最好能说出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3、生推荐生一名参加全班交际。

  4、全班交流,师生注意评价。生可以提问,也可补充,还可以讨论。

  5、全班评议。

  (二)习作

  1、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生审题,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生与同桌同学交流。

  4、生拟定草稿。

  5、师初评:

  (1)语句通顺。

  (2)没有错别字。

  (3)有条理,有顺序。

  (4)有重点、清楚地介绍。

  6、生根据提示,四人小组评议。

  7、定稿,抄习作。

  二、我的发现

  (一)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二)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三)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四)总结

  三、日积月累

  (一)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二)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三)生上台表演。

  (四)师生齐读,再背。

  四、趣味语文

  (一)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1、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2、生读后,思考: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3、师生小结。

  4、再读。

  (二)

  1、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2、师生再读。

  3、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能够正确读出“司、假”等14个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通过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练习,能够正确书写“别、导”等6个生字。

  2、通过教师范读、小组合作读、表演读等形式,能够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在课文中划出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遇到紧急情况的不同表现。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说出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的的不同表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识字。

  1、借助注音读通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读准字音。

  3、在小组内读生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4、自学检测,我会正确读出下面的词语。

  司马光 假山 水缸 别人 慌忙 吓人 使劲 砸破 救出 一块石头

  二、快乐书写。

  1、认真观察田字格内的生字,用红笔标出易出错的`地方,并在小组内交流。

  2、自我检测,我会书写得很漂亮。

  三、合作探究

  1、观察文中插图,并和课文结合,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

  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再读课文,划出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后,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的不同表现。

  拓展延伸

  司马光用砸缸的办法救出了小朋友,你还有别的好方法能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吗?快和小伙伴说一说吧!

  课堂检测

  1、我会正确书写下面词语。

  fēn bié dào chù nà lǐ xià rén

  2、选字填空。

  快 块

  太阳公公( )要下山了。

  老松树下有一( )大青石。

  我比小光跑的( )。

语文教案 篇8

  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问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语文教案 篇9

  一、变态发育

  蝌蚪是两栖类个体发育的一个初级阶段,早期的小蝌蚪,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外形似鱼,具有侧线器官。由于口内尚未出现孔道,不能摄取食物;以后眼与鼻孔相继出现;头下有吸盘,可用来吸附在水草上。头两侧具有外鳃,有呼吸功能。尾大而扁,内有分节尾肌,肌节的上下方有薄膜状的上下尾鳍,能帮助蝌蚪在水中游泳。口出现后,以唇部的角质齿刮吃藻类,开始在水中独立生活。当吸盘消失时,外鳃也萎缩;随着咽部皮肤褶与体壁的愈合而形成鳃盖,并在体表的左侧,或在腹面中部或后方保留1个出水孔,由鳃腔内的内鳃进行呼吸,随着肺的发生也能在水面上呼吸游离的氧。

  发育到一定时期,有的先长出后肢,末端分化出5趾,再从鳃盖部位长出前肢,如蛙。

  有的先长出前肢,再长出后肢,如蝾螈。随着尾部逐渐萎缩,口部也有显著的改变,逐渐发育成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幼小成体。有尾目中的鳗螈等终生有鳃,营水生活。蝌蚪经变态而发育为成体的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二、生长初期

  生长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 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三、生长前期

  生长前期(10~20天):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四、生长中期

  生长中期(20~50天):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五、生长后期

  生长后期(50~78天):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语文教案 篇10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方法

  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爱莲说》语文教案03-23

小学语文教案06-24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26

人教版语文园地教案10-13

湘教版语文教案09-01

《蜜蜂》语文教案09-27

语文园地二教案09-12

《语文园地八》教案09-18

小狗杜克语文教案07-26

语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