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10 08:50:0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十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十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1页的例1、例2及练习四中的题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

  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与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比如,去年植树节洛阳市植树约有1538万棵。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生:抵御风沙、绿化、提供新鲜氧气

  2、引出实际问题。

  (1)呈现植树画面(教科书第19页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景,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① 对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随时解决。

  ② 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笔算方法

  1、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每位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展示探索成果的机会。

  请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谈话。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还有一些同学用除法竖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再现422的笔算过程。

  3、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

  (1)师:我们已经解决了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该怎样解决呢?再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告诉学生: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出竖式。)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实践与应用

  1、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

  先请学生完成计算,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然后,课件显示拔萝卜的收获,使学生体尝成功的快乐。

  2、帮小动物检查对错。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棒!不但自己学会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还帮助小动物解决了问题,检查出了错误。通过这些活动,你想提醒大家在笔算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3、设计活动(练习四第3题)。

  (1)请学生欣赏广场上花卉图案(出示广场一角画面),接着引出布置学校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起解决提出的问题。

  (2)自主设计图案,并解决问题。

  (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2~3人结合。)

  完成设计后,全班交流。

  4、猜数谜。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问题(2)如图,如果 ,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假设AB=1,AC=x,那么BC=___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_.

  问题(3)有一面积为54m2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短5m,另一边剪短2m,恰好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

  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去括号,得:

  40-16x-10x+4x2=18

  移项,得:4x2-26x+22=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

  解:去括号,得:x2+2x+1+x2-4=1

  移项,合并得:2x2+2x-4=0

  其中:二次项2x2,二次项系数2;一次项2x,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

  三、巩固练习

  教材P32 练习1、2

  四、应用拓展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证明:m2-8m+17=(m-4)2+1

  ∵(m-4)20

  (m-4)2+10,即(m-4)2+10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根据算式编出6的部分乘法口诀。

  3、背出6的部分乘法口诀。

  4、会读、会写并会运用6的乘法口诀。5、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算式编出6的部分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读、会写并会运用6的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引导

  1、乘法口诀接龙1-5

  2、找朋友游戏

  三、新授

  1、研究一六得六

  (1)小朋友们你们看谁来了?(出示课件小鸭子)来了几只?(生齐数:6只)板书:6

  (2)列乘法算式

  你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吗?(生试写)师板书:61

  61等于几呢?(生答:6)

  (3)编乘法口诀

  谁来编一编它的乘法口诀?(生试编:一六得六)

  (4)引申

  根据这个乘法口诀,我们还能写出另外一个乘法算式吗?(生试写)

  2、研究二六十二

  (1)现在又游来了几只小鸭?(生齐数:6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鸭,我们用加法算式来写一写。(6+6=12)

  (2)你能写出乘法算式来吗?(生试写:62=12)

  (3)编乘法口诀

  生试编乘法口诀:二六十二

  (4)引申

  根据这个乘法算式你能想到另外一个乘法算式是什么吗?(生答:26=12)

  2、研究三六十八

  (1)现在又游来了几只小鸭?(生齐数:6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鸭,我们用加法算式来写一写。(6+6+6)请我们的计算器小博士来帮一下忙,加起来等于多少?(18)

  (2)你能写出乘法算式来吗?(生试写:63=18)

  (3)编乘法口诀

  生试编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4)引申

  根据这个乘法算式你能想到另外一个乘法算式是什么吗?(生答:36=18)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的'6的部分乘法口诀

  四、练习巩固

  1、背6的部分乘法口诀

  2、游戏:摘桃子

  16 23 63 51 26

  22 43 25 33 62

  3、列出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二六( ) ( )得六

  4、给小动物找家

  (发给小朋友乘法算式卡片)

  16 26 14 61 62 41

  23 34 22 32 43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2.小结: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二)教学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 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三)圆柱的表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 =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4.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研究的例1、例2、例3都是有关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根据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关系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掌握可能性的意义,用分数表示等可能性

  难点: 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白球、黄球、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玩个比赛好吗? 这里有三个盒子,盒子里都装有了6个球,老师想跟同学比赛,看谁能摸得到白球,比比谁的运气好(老师盒子里装6个白球,学生的一个装6个黄球,另一个盒子里装了3个黄球和3个白球)

  师生比赛。

  思考:你能猜出老师运气好的奥秘吗?

  估计回答:

  1、老师的盒子装的全是白球,所以一定摸到是白球。

  2、一个盒子里装除了白球还有其他颜色的球,所以摸到的可能是白球。

  3、还有一个盒子没有装白球,所以不可能摸到白球。

  板书: 可能 一定 不可能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事物可能发生,有的事物不可能发生。今天我们来研究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板书: 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最喜欢课外活动,你们看参加课外活动的小朋友可多了。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

  老师让我们红队先开球吧!还是让我们黄队先开球吧!…

  谁先开球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学生汇报

  1、石头 剪子 布

  2、转转盘

  3、抛硬币

  介绍:国际足球比赛一般采用抛硬币办法决定谁开球,你们认为抛硬币的'方法公平吗?为什么?

  我们来做抛硬币实验来验证。

  2、活动体验,感受过程

  抛硬币游戏

  游戏规则:

  1、竖着把硬币放在20厘米左右的高处让硬币自由落在桌面,每组抛20次。2,用“正”法在草稿纸上做好记录。3,抛完后,小组长统计本组的情况并填好记录表,组内同学共同校对。4,活动时我们要互相合作,有秩序,保持安静。

  教师统计

  <<<12>>>

  组别

  抛的次数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合计

  观察每小组的实验结果,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不是各是1/2?

  小结: 抛硬币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接近1/2现在我们就把全班的实验结果加起来,看看是不是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1/2。

  正面朝上 1/2 板书: 抛硬币 可能性相同都是1/2 反面朝上 1/2 四、巩固拓展

  放学以后,你喜欢做什么?(看动画片)你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1、(出示课件:小明喜欢看动画片《电击小子》小丽喜欢看《羊羊快乐的一年》,但只有一台电视机,该怎么办)

  生:他们可以抽扑克牌解决。

  生: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来解决。

  生:可以掷骰子来解决。

  ……

  师:你们的方法很好,我们再来看小明和小丽的办法好吗?

  (课件:掷一枚正方体决定谁看动画片。小正方体共有6个面,每个面上标有数字1,2,3,4,5,6。如果朝上的数字是6,则小明看,如果朝上的数字不是6,则小丽看。)

  生:老师,这样不公平 。

  生:是呀是呀,小丽要耍赖了。

  生:我给他们改游戏规则吧!改为如果朝上的数字是1,2,3则小丽去,如果朝上的数字是4,5,6则小明去。

  生:这个办法对他们来说是公平的。都是3/6=1/2 师:你想的办法也很公平。

  小军不看动画片,他喜欢下飞行棋,你玩过飞行棋吗?怎样玩的?掷一个正方体骰子,朝上的面数字是几,就走几步。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掷出每个数字可能性一样吗?

  生:可能性都是1/6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正方体改成长方体,掷出的可能性一样吗?为什么?

  师:长方体的六个面不一样大,所以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不相等。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在游戏中知道了一件不确定的事情它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例如,掷硬币掷出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1/2,掷一个正方体的骰子,每个面掷出的可能性都一样。

  六、布置作业

  <<<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九页《派车》。这一课的内容属于新课标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解决问题,主要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本课是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通过《租船》一课的学习,对本节课的组织教学做了有效的铺垫。学好有余数除法的应用对后续将要学习的相关除法应用的内容都将发挥很大的正迁移作用。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还面临较大的困难,这一课的教学重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中安排的“说一说”和“试一试”两个活动。“说一说”旨在让学生在思考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大量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一试”是学生在探索交流读懂表格的基础上,练习用抽象的表格来呈现自己的`多种设计方案,学习的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于派车问题的探讨,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讨派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特别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一些数学思维过程对他们来说并不简单。在“怎样派车比较合理”这个内容上,需要学生综合分析问题,难度较大。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及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会用前面学到的有余数除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教材中出现的前两种方法,这时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还可以怎样派车。最后通过练习,探讨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填写表格,找到合理的派车方案。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展台),印制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情境导入,获取信息。

  1.创设情境:今年,西安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你知道为什么吗?做为西安人,你有什么感受啊?一个旅行团要去参观世界园艺博览会,遇到了一点问题,你能用数学知识帮帮他们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2.获取信息:(出示主题图)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主题图,汇报发现的信息:一共有25人,面包车限乘客8人,小轿车限乘客3人。

  “限乘”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人多了挤着坐行吗?

  【设计意图】:情境图中信息较多,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此环节旨在培养和提高二年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环节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旅行团遇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可以怎样派车?(板书课题:派车)如果让你来选择的话,你打算怎样帮他们派车呢?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第一次小组合作:结合提出的数学问题,明确小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派车的方案,派哪种车,派几辆。小组长负责整理出不同的方案。

  投影展示小组派车方案,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派车方案。

  (1)全派面包车:

  25÷8=3(辆)……1(人)

  答:派3辆面包车不够要派4辆。 (2)全派小轿车:

  25÷3=8(辆)……1(人)

  答:派8辆车不够,要派9辆车。

  方案不错!大家都考虑到了乘客不能超载。想一想,这样派车,最后一辆车上各坐了几个人?这样的派车方案你觉得怎样?(有些浪费)

  有更合理的方案吗?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借助已有经验———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提出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联系实际,优化策略。

  你认为怎样的方案最合理?(没有空座位或者空的座位最少,面包车和小轿车可以搭配起来派车)

  第二次小组合作:怎样才能没有空座位或者空座位最少呢?在小组内探索合理的派车方案。投影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派2辆面包车:2×8=16(人)

  派3辆小轿车:3×3=9(人) 16+9=25(人)

  答: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正好坐满,没有空座位。

  教师追问:你们小组真了不起!是怎样找到这样一个好方案的?

  学生汇报,教师补充,引导学生发现:可以依次增加面包车的辆数,从而确定剩下的乘客需要派小轿车的辆数。

  【设计意图】:通过第二次的小组合作学习,逐步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样的策略才是合理的策略,同时对学生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

  (三)环节三:强化练习,掌握方法。

  1.课件延续情境:旅行团临时又有4个人加入,你会怎样派车呢?什么样的方案最合理?计算后把你的方案填写在表格里。

  面包车/辆

  小轿车/辆

  余下的座位数/个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延续,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介绍“表格”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方法的同时,渗透数学简洁之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总结方法:第三次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这类问题一般方法是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遇到派车问题时思考的顺序是什么?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1)先考虑只派一种车,大车或者小车。

  (2)如果有空座位,在考虑将大车和小车搭配起来。

  (3)空座位越少方案越合理。

  【设计意图】:通过第三次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解决派车问题的一般方法,学习合理的思维探究模式。在经历从一般到抽象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反思和评价的意识。

  (四)环节四:畅谈收获,小结全课。

  快乐总是短暂的。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能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吗?和大家分享一下。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数学智慧帮助旅行团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等待着你去发现和解决,老师再次期待你的精彩表现!

  【设计意图】:体现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激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派车

  (1)全派面包车:25÷8=3(辆)……1(人)

  答:派3辆面包车不够要派4辆。

  (2)全派小轿车:25÷3=8(辆)……1(人)

  答:派8辆车不够,要派9辆车。

  (3)派2辆面包车 :2×8=16(人)

  派3辆小轿车 :3×3=9(人) 16+9=25(人)

  答: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正好坐满,没有空座位。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

  (2)30×7+85

  (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 (2)295 (3)800

  教师说明:

  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答案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 (2)7.06×2.4-5.7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在订正答案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习。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曾学习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第一组是把两个相乘的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与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一样。第二组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相等,与乘法结合律一样。第三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求和,结果不变,与乘法分配律一样。

  ③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比较这三组算式左右两侧的式子,哪一个式子在计算中更为简便?(第一组写成竖式,右边的比较简便,第二组不明显,第三组左式比右式简便。)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并且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更简便。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同样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 (2)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 25.2 =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 (2)7.67 (3)20.582 (4)0.5707 (5)36.936 (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 =0.94+25.8

  =96.38 =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数字的加法。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及看图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正确读写加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将加法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纸片。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利用PPT呈现图片和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师:小朋友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2—5的分与合》,先一起来回顾一下。(PPT呈现图片,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2—5的分与合》进行复习回顾,为学习《1~5的加法》奠定基础。)

  二、观察图片,展开新课

  创设情境,用PPT展示图片。

  师:在公园门口,我们经常看到卖彩色气球的,非常漂亮。我们看图片上就有一个小丑在公园里卖气球(学生初步感知图中有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 下一页PPT,提出问题(图片中小蜜蜂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图中一共有多少气球?

  生:四个,小丑右手有3个红色的气球,左手有1个绿色的气球。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纸片代替气球,表示一下图中我们看到的气球。(之后电脑演示用圆纸片代表气球的过程。)

  师:大家刚才表现都很好。我们看到,算气球的总个数就是把左手的气球和右手的气球放到一块儿,也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的动作,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

  师: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表示合起来的过程(教师板书“+”,并带领学生读一读)。把3和1合起来,我们就能用加法来表示(板书:3+1=4)。 读作:3加上1等于4(强调:“+”为加号)。

  [设计意图]:由直观图抽象到数字的加法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加法算式的写法及读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下面我们听一听这个式子中“+”和“=”的介绍,希望小朋友能理解并记住它们。(PPT播放小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使学生对“+”和“=”更深入的理解。

  师:对“+”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问题(PPT动态呈现小丑交换左右手气球的过程,引导学生用式子重新表示气球个数)。

  师:小朋友刚才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副图,看松鼠一共有几只?

  [设计意图]:数气球个数的例题,是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借助于上一节学习过的4的分与合,引导列出加法算式。数松鼠个数的例题,使学生借助于5的分与合,列出算式。

  三、知识应用

  1.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在方框中填入正确的数字。

  3.先用

  摆一摆,再填得数。

  4.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P28-29练习五:

  第1,2题和第6,7,8加法部分习题;

  2. 《同步练习册》 第三单元《加法》练习。

  【板书设计】

  加法

  3 +1=4 1 +3=4

  读作:3加1等于4 读作:1加3等于4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

  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1、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师:这是两条直直的线,给它们表上号,上面是1号,下面是2号,哎,仔细看这两条线,几号线是线段?为什么你叫1号线为线段?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 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过程:

  (一)情境表演,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想看节目表演吗?欢迎小演员上场。老师要给大家提个醒,在看节目表演时仔细想一引导,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表演情境一:卖8个文具盒,卖掉了3个,又运来4个。

  1.(卖8个文具盒,卖掉了3个)小朋友,文具店里还剩几个文具盒呢?谁会算?

  2.(卖8个文具盒,卖掉了3个,又运来4个。)

  谁能提个问题?你是怎么算的?

  3.师:商店里原来有8个文具盒,卖掉了3个,又运来4个,现在商店里一共有几个?你会连起来列道算式吗?

  4.师:(指着算式)对,商店里原来有8个文具盒,卖掉了3个,又运来4个。

  5.大家看仔细。这道算式既有减也有加,你会算吗?你是怎么算的呢?

  6.先算8-3=5,这个5呀,我们既可以记下来,也可以记在心里!(先写后说)

  7.大家一起说,这道题先算8-3=5,再算5+4=9

  表演情境二:1支铅笔,运来8支,卖走3支。

  1.老师要考考小朋友,谁能用几名话把刚才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你能提个问题吗?谁会列算式?

  2.商店里原来有1支铅笔,运来了8支铅笔后,又卖掉了3支铅笔。

  3.这道题怎么算呢?

  4.比较一下这两道题,它们在算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小结:你观察得真仔细,这种有加有减的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连加、连减一样,都是先算左边的再算右边的。

  (评:通过现场表演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历认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动手操作,巩固深化。

  刚才几个小朋友表演得真精彩,下面表现得好的小朋友,课后就可以得到老师的一朵小红花。

  1.示范操作,先列式。

  ①注意看老师是怎样摆小圆片的,看谁观察最仔细。这里有7个0,拿走了2个,又放上去1个,现在有几个?你能列道算式吗?写在随练本上!

  ②4个0,放上去1个,又拿走2个,现在有几个?(指名回答)

  ③刚才是看着老师先摆圆片,再写算式的,现在请你们看着算式来摆圆片。

  2.3+1-2学生操作(指名板演)

  3.4-2+3指名学生直接口述你是怎么摆的?

  (评:观察生活、联系情境、动手操作,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顺序的规定。)

  (三)看图练习,巩固深化(动画演示)

  (1).1.植树节到了,瞧,小明带着小树苗来了,数一数,他的肩上扛着几棵?小推车里有6棵,他们现在干什么?(植树)

  2.你能根据刚才的两幅图,把算式补充完整吗?

  6+2-□=□

  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求的是什么?

  (2)1.小朋友们坐过公共汽车吗?小明他们植完树后也来等车,准备回家啦!你看到什么?

  2.公共汽车上原来有几位乘客呢?前面小朋友下车后,车上有5人,原来车上有几人?

  3.7位乘客里,有几位下车了?有几位已在车上了,你能列一道算式吗?

  4.板书:7-2+3

  7+3-2

  (3)下面做几道口算题。

  把书翻到61页,做上面的6道,指名两题,说运算过程,师报题,生齐答。

  (评:通过动画演示很形象的看出在下车之前,在植树之前的数量情况,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为学生正确列式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小朋友们真细心,有几只小青蛙也来凑个热闹,他们要表演从飞机上跳伞,你们欢迎吗?看看它的降落伞,想一想,它该跳到哪个数字池塘里,举牌表示!

  (评:该游戏设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感。)

  (5)为了使我们的公园更美丽,小明他们又到公园里来打扫卫生啦!□0□0□=□

  1.填数字,0里填加号减号,你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列什么算式呢?看看谁最聪明,写得算式多!

  2.同桌两人讨论讨论

  (评:开放题设计体现了教者的独具匠心,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给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机会,能提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总结:我们周围呀,还有很多数学问题呢!我们要做个有心人,爱学习,爱思考,这样我们今后会更加喜欢学数学的!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9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27

小学数学教案3篇04-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3-21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汇编8篇02-23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