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7-25 09:26:07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2.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老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了,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间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样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设计】

  船是幼儿喜欢的一种玩具,爱玩也是幼儿的天性。我利用幼儿爱玩玩具的天性进行导入,让幼儿乐于参与探索活动。通过巧妙地提供两种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让幼儿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于是,我设计了这活动,既让孩子们知道,用涂蜡的方法可以让船不易被水打湿,又从中了解蜡有不吸水的特性。同时,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蜡船,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让幼儿建立和谐平等的合作关系。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3、能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4、在活动中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活动准备】

  蜡笔,涂蜡和不涂蜡的纸船若干。

  材料准备:纸船若干,三大盆水、蜡笔、毛巾、白纸。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引发思考。

  师出示纸船,这是什么?你们想玩吗?想想你们要怎样玩?

  二、引导幼儿讨论观察结果,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们是怎样玩纸船的?你们的纸船怎么了?你发现了什么?

  三、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为什么涂了蜡的纸船没打湿,没涂蜡的纸船打湿了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① 将水滴在蜡和纸上进行对比:纸吸水,蜡不吸水。

  ② 怎样让纸变得不吸水呢?涂蜡。

  ③ 不吸水的蜡还有什么作用?

  小结 :蜡是不吸水的,所以把蜡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四、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五、自由玩蜡船,活动结束。

  【个案观察】

  活动一开始全体幼儿对出现的三大盆水都非常感兴趣,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玩玩水,这就是小班幼儿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吧。周允佳小朋友尤其兴奋,两只眼睛都亮亮的,一眨不眨的看着水盆,要知道平时他就非常喜欢玩水,上厕洗手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真因为他想玩,所以他从活动开始到结束一直都那么认真,即使在给小船“穿衣”这一环节中,他也很专注,用心地给小船穿上漂亮的衣服,要是在平时涂色,他可是最懒的,没几下就完事。所以此次活动中的涂色可能是他入园以来涂得最棒的一次!

  从上面这个案例来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不管是平时表现多么不好的幼儿,他也会努力去做好,发挥他最好的水平。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找出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打湿而有的则不会,就特意给幼儿提供了两种纸船,一种是涂蜡的,另一种没有涂蜡。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对比来发现问题:孩子玩了一会儿他们就发现有的小纸船被水浸湿坏掉了,有的小纸船没有被水浸湿仍可以在水中玩。发现了问题,我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幼儿摸摸有颜色的小船和没有颜色的小船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而在实验中的探讨和发现也增进了幼儿彼此间的交流沟通。

  通过此科学实验活动,作为教师应幼儿自发概念为“切入点”,让幼儿从“做中学”以互动——-建构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探索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创造意识,为幼儿提供“支架”,通过幼儿手动、心动、人动、他动、以支持、协助引导幼儿“向上”发展科学概念!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新学期开学了,幼儿园规定孩子们在早上8:30之前准时到幼儿园,但是有部分孩子总是拖拖拉拉来得很晚,甚至9:00上课了才能来到,并且有些孩子做事情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做完,再加上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小学,该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我的一天,本次活动通过幼儿的亲自观察、操作、探索让幼儿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

  活动目标:

  1、 探索发现长针、短针运动的规律。

  2、 初步认识时钟,正确的辨认整点。

  3、 体验一天的时间进程。

  活动准备:

  1、“我的一天”小卡片一套。2、闹钟、自制挂钟各一个。3、幼儿自制的时钟人手一个。

  4、小铃铛。5、6个没电池的时钟。

  活动过程:

  活动预设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一、“小闹钟”你好。

  1、由闹钟铃声导入主题。

  (出示闹钟铃声)请你听一听,这个是什么声音呢?

  2、分小组自由观察探索时钟的奥秘。

  ①第一次观察时钟。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②第二次观察时钟。

  请幼儿转动时钟后面的转盘,探索长针和短针运动的规律。小结:长针长。短针短,长针走一圈,短针走一步。

  3、(出示自制的`挂钟)其实这两个一长一短的针有两个好听的名字,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

  4、教师边念绕口令边拨钟。如:长针短针握握手,12点钟;长针握“12”,短针握“1”,1点了。

  5、幼儿在自己的钟上拨出与教师相同的钟点,并读出时间。

  通过幼儿的亲自观察、探索,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初步发现长针、短针运动的规律。

  二、说说“我的一天”。

  1、与幼儿一起讨论一天要做哪些事。

  你们一天能做那么多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叫丁丁的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一天都会做什么事情(出示图片)。

  2、请幼儿将卡片按时间的前后顺序排好队。

  丁丁想请小朋友按时间顺序将图片排好队,老师这里呢有八个时钟,请你先来认识一下。(在时钟下面请注明几点钟,如8:00)

  3、丁丁一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那么你们呢?你们是几点起床,几点吃饭的呢?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张表格,请你们填上几点钟。

  4、请个别幼儿边讲边拨出自己所填的时间。通过案例示范,让他们知道什么时间段应该干什么,更好的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三、游戏:“小闹钟”。

  1、听一遍音乐,教师敲串铃数下,幼儿拨出钟点。如:串铃4下,幼儿拨到4点钟。通过幼儿,巩固幼儿所学知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五官,初步了解五官的主要作用。

  2、知道要爱护五官,学习一些简单的保护方法

  活动重点:

  认识五官的主要作用。

  活动难点:

  知道怎样爱护自己的五官。

  活动准备:

  人手一面小镜子。

  活动过程:

  1、照镜子找五官:

  幼儿人手一面镜子,玩照镜子的游戏:

  “你的脸上有什么?它们在哪儿呢?”

  2、听口令指五官:

  (1)教师即兴说出五官的名称,幼儿用手指点,如:教师说“眼睛”,幼儿就用手指自己的眼睛。

  (2)教师不断的变换口令,速度不断加快。

  3、了解五官的作用:

  (1)教师告诉幼儿,眼睛、嘴唇、鼻子、耳朵、舌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官。

  (2)想想说说五官的.作用。

  “我们的眼睛有什么用?”(看)

  “我们的嘴巴有什么用?”(吃、说)

  “我们的鼻子有什么用?”(闻、呼吸)

  “我们的耳朵有什么用?”(听)

  4、保护五官:

  (1)幼儿想想说说:

  “眼睛、耳朵……都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呢?”

  (2)教师小结:不用脏手揉眼睛,不挖鼻孔,不掏耳朵,不把脏东西放到嘴巴里,不把小东西放在口、鼻耳中……

  展开阅读全文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能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记录

  3.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活动准备:

  1.方形积木、饼干桶、牛奶盒;银鹭花生牛奶瓶、纸筒、薯片桶、茶叶罐、八宝粥筒、红酒瓶、奶粉罐;方便面筒、纸杯、KFC纸筒、可乐杯、奶茶杯;皮球、海洋球等;短棒(赶小猪用)、皮球、薯片罐每样12个;二张桌子,一个大篮子,记号笔,纸,两个书包

  2.场地:半圆形,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寻找滚动,发现物体滚动的原因

  1.教师出示一圆形物体,知道滚动教: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积木?(圆的积木)我把它用力一推,看它在做什么?(滚动) 像这个积木一样咕噜咕噜往前翻滚我们叫它滚动教:我啊还带来了一些好玩的东西,看看有些什么?(幼儿了解操作的材料)

  2.找一找,玩一玩,说一说,讨论物体滚动的原因教师:孩子们,这些都是我们生活里的常见东西,等一会请你们去试一试、玩一玩,找一找,看看哪些会滚动,哪些不会滚动?如果它不会滚动,就把它放在这个篮子里,如果它能滚动就把它拿在手上,记住了,每人找一个滚动,找到后玩一玩,想想看它们为什么会滚动呢?(幼儿寻找)找到后,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交换着玩,尽量多玩几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教:孩子们,拿着你的滚动找个位置坐下来,用小脚夹住我来看看你们都找到了哪些会滚动的东西?(幼儿演示)教师:想想看,为什么这些东西都会滚动?把你的想法跟小伙伴交流一下(幼儿回答)

  小结:这些东西的样子虽然不一样,但是,他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就会滚动,摸摸看,你手里的东西哪儿是圆的?相互之间交换着摸摸,你摸摸我的,我摸摸你的二.第二次探索,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记录

  1.游戏:滚进球门。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用这些会滚动的东西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滚进球门》,小朋友在玩的时候注意观察,看哪些物体不能滚进球门呢?哪些物体能滚进球门?他们滚动时走的路线一样吗?这个游戏需要两个人玩,谁来配合我?示范:两个人面对面站好,然后各自往后退二步,一人做球门,腿尽量分大,球门朝着对面的人,另一个人把东西放在地上,瞄准球门,轻轻一推。

  2.幼儿两两结伴游戏

  3.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1)、集体交流分类教:好了,孩子们,拿着你的滚动坐到位置上,哪些东西不能滚不进球门?(幼儿验证)哪些东西能滚进球门?(幼儿验证)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现在,请你们把不能滚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这张桌上来,能滚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那张桌上。

  (2)、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记录教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可乐杯、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回答)总结:纸杯、方便面筒它们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时会转圈,可以滚进球门,我来把它的形状画出来,(画出一头大一头小),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转圈 “为什么银鹭花生牛奶瓶,薯片罐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银鹭花生牛奶瓶和薯片罐两头圆大小一样,是圆柱体(画出圆柱体),可以滚进球门,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直线(直线) “为什么皮球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皮球它到处是圆的,是个球体,能滚进球门(画出球体),那它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幼儿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曲线(波浪线)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赶小猪教师:这个游戏需要三个人玩,谁来和我合作?我们三个好朋友手拉手走到篮子旁边,其中两人来做小树,两人面对面站好,各自往后退一步。做小树的小朋友能动吗?还有一个就做赶小猪的人,开始的时候,赶小猪的人要从篮子里拿出一根赶小猪的棒,一个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小猪,从一个小朋友的边上赶着圆筒小猪绕着这两棵小树走8形,从这里开始,等会还要到这里结束。圆筒小猪绕完了,再从篮子里拿出皮球小猪,三个人轮流玩。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们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得出结论后,教师在记录纸上补充出圆柱体朝一个方向滚,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小结:原来不仅仅物体的滚动与它们形状有关系,而且滚动的路线也与形状有关,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形状它们滚动时走的路也就不一样四.结合生活,感知滚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寻找生活中的滚动教:孩子们,除了我为你们提供的这些滚动,在生活中,你们还看到哪些会滚动的东西?

  (幼儿说)其实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也有许多滚动,现在我们就一起到教室外面去找一找,玩一玩,看看它们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而后把它们的路线画下来,活动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长江的宏伟和壮美,知道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我们的母亲河。

  2.自主探索、了解长江流经的省市及地理位置。

  3.萌发热爱长江、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 教学用课件,视频《长江》。

  2.幼儿已经了解长江文化艺术节的相关内容。

  3.幼儿操作材料:拼图地图、地图涂色纸、大幅长江和省市图。

  4.背景音乐:《长江之歌》伴奏。

  5.电脑5台,幼儿用课件《长江流域》。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长江吗?你见过的长江是什么样了的?请你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现在让我们走近长江,欣赏长江的风采吧。

  看,这就是长江!从高空往下看,长江是什么样的呀?(暂停)是呀,长江蜿蜒曲折,穿过崇山峻岭。长江水奔腾不息,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

  从近处看,长江满面怎么样呀?(暂停,动作提示。)非常宽阔,真是一望无际。

  看长江水怎么样啦?长江水波涛汹涌,此起彼伏,非常有力量,有气势。来让我们也来学一学长江水此起彼伏的样子吧!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长江的风采,你的心情怎么样呢?

  小结:长江就像一条长龙,蜿蜒曲折地流淌在中国的大地上,它是我国最长的一条河流,全长有6300多公里呢。它还是我们的母亲河,滋养了长江两岸的人民。

  (评析:活动一开始,结合着《长江之歌》背景音乐的长江的视频,一下子就让幼儿走进了长江。在欣赏中,孩子们从高处、近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欣赏着长江的风采,又通过说说、议议、做做等不同的方式,感受着长江的气势磅礴。这一环节有效地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也让孩子更加深刻了感受了长江。)

  (二)多种形式,了解长江流域。

  1.整体感知长江。

  教师:地图上的长江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提问:

  (1)地图上的长江在哪里呀?谁能指出来?看上去像什么呀?

  (2)在地图上这是西面,这是东面,长江是怎么样流的呀?

  教师介绍:在我国的西部有很多的山地,而东部就比较平坦,河流一般都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的,长江就是从西流向东的。

  (3)长江从这里起源,那么青海就是长江的源头。那它的尽头在哪里呢?(原来长江流到这里就进入大海了,这就是长江的尽头。)是在哪个城市呢?(点击进入。)东方明珠塔 是亚洲第一高电视塔呢。

  (评析:活动中,通过课件的使用,点击后放大长江流域,及鼠标放于长江上,长江闪烁等电教手段的参与,突出了整个长江流域,让幼儿能一目了然,很好地了解了长江。)

  2.自主探索,了解长江流经省市。

  教师:长江从源头流到尽头都流经了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请电脑来帮忙,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5台电脑,待会儿,请你们自己去看一看。如果不认识字,可以点击上面的色块,电脑就会告诉你了。比一比谁找到的又多又正确。

  ① 幼儿自由分组探索。

  ② 幼儿交流。

  教师:你知道长江经过哪些地方呢?谁找到了不同的地方?你的小眼睛真亮,找到了这么多地方,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四川:川剧(游戏变脸)、云南:孔雀舞(学动作)、江西:庐山(回忆古诗)。

  师幼小结:长江经过了哪些省市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一共有多少个省市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评析:这一环节的自主学习中,老师提供了可操作可支持的电脑学具,鼓励孩子借助电脑,在与电脑的交互与互动中去探索长江流域。活动中,他们几个人自由组合,在电脑前通过点击课件,了解了很多的内容。同时部分省市中具有特色的动物、景色或文化的图案,如云南的孔雀、四川的川剧等,很受幼儿喜欢。在游戏变脸中,师幼一起在一声声“变”中不断地变化表情,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这种图文并茂、具有支持性的交互学习材料不仅引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操作兴致,更便于孩子主动学习和记忆,让孩子快速方便地掌握了长江流域。)

  3.自选游戏,巩固理解。

  教师:那你们能在地图上找到他们的位置吗?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这里有三种材料,看,这是第一种材料,它比较容易一些,请你把这11个省市拼到中国地图上;这一种材料有一点难度,请你把五角星贴在这11个省市上;在这块布上有着长江,请小朋友将这些省市图在长江两岸摆一摆。可能有点难,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合作。

  ① 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② 幼儿检查,个别幼儿介绍。

  小结:刚才你们是怎么摆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都摆对了吗?为自己欢呼一下。如果没有摆对的小朋友,在课后还可以再去摆一摆。

  (评析:在这一巩固环节中,三种富有层次和差异的材料:拼图长江流域、贴星长江流域;在画有长江图案的布匹上拼长江流域,为不同能力的孩子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孩子们在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和操作方式,因为是自主选择,所以孩子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都更好地发挥出来了。)

  (三)了解张家港与长江的关系。

  教师:我们在地图上找到了长江流域,那你们知道我们张家港在哪个位置上吗?

  1.标出张家港。

  教师:张家港属于江苏省,在长江的南边,离上海很近,我们用一个圆形来标出张家港的位置吧。

  教师介绍:其实,在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江滩,张家港就是由长江冲积而成的。

  2.长江对张家港的益处。

  教师:那长江水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请小朋友到电脑上去看一看,找一找。

  ①幼儿相互交流。

  ②个别幼儿介绍。

  提问:谁来和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发现。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小结:我们张家港可离不开长江呀。长江让我们的生活幸福多彩。我们要不要感谢长江呀?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感谢长江——感谢你,长江!

  (评析:这里又是一个自主学习,孩子借助电脑了解了长江对张家港人的作用:我们饮用的长江水、食用的长江鲜、便捷的水上交通运输,丰富的长江水资源的灌溉,长江带给我们家乡的是繁荣、便利和幸福。在这些画面的渲染下,孩子们感恩长江的情感自然被激发出来,由此也自然真实地呼唤出“感谢长江”的感人话语。)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2、能按一定顺序操作,会整齐地摆放学具,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3、感知碘遇淀粉、碘遇大苏打水所发生的变化,初步了解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1、教具:背景相同的图片两张:一张用清水画动物,另一张用米汤画动物。

  2、学具:碘酒、清水、大苏打水、米汤或淀粉液若干,各装在有标记的小瓶里(每桌一份);棉棒、画纸、抹布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导入课题

  ⑴看一看,想一想:出示装有碘酒的瓶子,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这是什么?什么时候会用到这种药水?

  注意教给孩子正确闻化学药品的方法:一只手将瓶子放在鼻子附近,另一只手左右煽动,以免药品气味过大,刺激幼儿鼻腔粘膜。

  ⑵出示挂图,引出课题:

  小熊和伙伴们玩捉迷藏游戏。可小熊找呀找呀,找了房前,找屋后,还是找不到伙伴们,请小朋友帮他找一找。

  ⑶请个别幼儿用碘酒分别在两张图上涂抹――找动物。

  引导幼儿观察: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找到了,而另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没有找到。(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淀粉液绘制,另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清水绘制)引导幼儿观察: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找到了,而另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没有找到。(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淀粉液绘制,另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清水绘制)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探索,揭开谜底。

  二、试一试,讲一讲:幼儿探索,教师参与指导。

  ⑴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分辨清水、米汤或淀粉液。

  ⑵指导幼儿分别用清水和淀粉液分别画一幅画。引导幼儿观察:晾干后的画,什么也看不见了。

  ⑶指导幼儿用棕红色的碘酒涂色,观察两张画的变化,并向同伴讲述。

  ⑷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知道:用淀粉液画的画遇碘酒后变成蓝色,显示出小动物;清水画的画遇碘酒后没有变色,显示不出小动物。

  三、启发、鼓励幼儿讲述碘酒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

  四、引导幼儿观察大苏打水(无色、透明、但有一种气味),启发幼儿用大苏打水将小动物隐形,观察碘酒遇大苏打水后发生的变化,并讨论变化的结果。

  活动延伸

  演示实验:《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进一步了解碘的应用,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附知识背景材料: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

  指纹,就是手指正面末端隆起的汗腺连接成的纹理。每人、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因此,指纹可用来作为识别人的标记。指纹显示是一种重要的侦察手段,也是一种有趣的表面化学反应技术。

  今天,我们已经能使用多种高科技的手段,让看不见得指纹印奇迹般地露出“庐山真面目”。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做一个指纹显影的小实验:用大拇指或食指在一张光洁的白纸上按一下,看上去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另取一个小玻璃管,放两粒米粒大小的碘,把玻璃管置于小火上慢慢加热,当碘受热渐渐变成蒸气升到玻璃管口时,将白纸上按过手印的地方对准玻璃管口的上方,让碘蒸气缓缓飘过留下指纹的`纸面,一会儿功夫,白纸上就清晰地显示出你的指纹了。

  为什么碘蒸气能显示出"看不见"的指纹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手指上总有少量的油脂等分泌物,它们是由人的皮肤表面腺体分泌的。一般人一昼夜可以从皮肤中分泌出约15―40克油脂。有的人属于多脂型皮肤,分泌出的油脂每昼夜可达45克。当你用手指接触白纸时,这些油脂就粘到了纸上,只是由于量很少,所以看不出什么痕迹。

  油脂与水是不相混合的,它们之间的亲和力很小。但是,碘与油脂却是“好朋友”,它们的分子结构有相似之处,因此碘能溶解在油脂中。因为碘的颜色很深,即使溶解了微量的碘的蒸气,也能使手指留在纸上的油脂分泌物染上明显的颜色,在白纸上显示棕色的指纹印迹。如果刚用肥皂洗过手,手指表面的分泌物还来不及形成一层油脂时,即使用十个手指按过的纸面,碘蒸气也不能显印出指纹。不过当你用手在脸上或头发上擦几下,让它沾上一些油脂,再做实验,那么在纸上就又能得到很清晰的指纹了。不信,你可以试试。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饲养”小动物,了解并制作一些小动物爱吃不同的“食物”。

  2、加深对小动物的喜爱情感。

  活动重难点:通过撕纸、涅泥、涂色等方法给小动物制作“食物”。

  活动准备:各种小动物玩具、制作“食物”的材料(纸、泥、卡片、彩笔等)、塑料小盆若干。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出示各种可爱的`小动物玩具。

  ——“喜不喜欢这些小动物?”

  幼儿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玩具。

  ——“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2、动手制作:

  引起“喂食”的欲望。

  ——“我们来给小动物喂食吧。可以做哪些好吃的东西喂它们?”

  提供材料,让幼儿通过简单的撕纸、涅泥、涂色等方法,制作“食物”。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幼儿把制作好的“食物”放在小盆里,喂小动物吃食。

  ——“小动物吃饱了吗?”

  述说给小动物都吃了哪些东西。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0-31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2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0

科学活动教案【荐】03-25

科学活动教案【精】03-25

科学活动教案【热】03-26

科学活动教案【热门】03-26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3-26

【荐】科学活动教案03-27

【精】科学活动教案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