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7 11:23:1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8篇[精品]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8篇[精品]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 )=13 9+(4)=13

  ……

  5、师: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3—9,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算法的优化)

  6、试一试。

  出示:14—9= 12—9= 17—9= 让学生用方法二来计算。

  提示:可以先用小棒摆摆再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

  (3)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计算的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计算的方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www。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指导书写格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9)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减。

  13—9=4 方法二:先减去3,再减去6。

  方法三: 9加(4)等于13。

  2。22累计教时1课时

  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的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十几减8、7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熟练十几减9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练习一第1题。

  (1)分别出示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同伴交流算法。

  2、做练习一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特点,并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游戏“跳树桩”:同桌间合作口算。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思路。

  4、做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以开火车的形式交流答案。

  5、做练习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十几减9你会算了吗?

  板书设计:

  练习一(1)

  13—9+8=12 18—9—9=0

  17—9+7=15 8+7—9=6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整理1-5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进行相关的计算。

  2,进行乘加,乘减式题计算,形成相应的乘法计算技能。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口诀,并进行相应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背诵1---5的乘法口诀。

  1、同桌合作练习

  2、全班交流

  3、板演写口诀

  二、练习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1、了解题意:

  (1)教师指导:每朵花中间的数要分别与花瓣上每个数相乘。

  (2)学生各自试练习。

  (3)指名分别说出每朵花的'每个乘式的得数。

  三、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要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是怎样填的?

  四、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1、要求:看算式说得数,并说是用了哪句口诀。

  2、指名开火车口答。

  3、各自完成余下的练习

  五、练习第五题

  1、指导:读算式,说说分成哪两部分?每部分是什么意思,整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如33+3,33表示3个3 ,+3再加上一个3,3个3再加上1个3表示一共是4个3相加得12。

  2、同桌讨论每个算式含义。

  3、全班交流。

  4、学生独立完成

  六、总结谈话

  本节课我们练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二三得六 ( )

  () ()=6 45=20

  () ()=6 54=20

  作业设计:

  34 53-5

  45 24-8

  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主备教师:董洪伟 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xx.9.4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15 ---16页,6---11题目

  教学目的:

  1、综合练习,应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正确地看图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归纳出是几个几相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检查乘法口诀。

  2、板演:

  111 111 11 11 11 11

  ?个?个

  乘法算式是( ) 乘法算式是( )

  3、计算

  42-2 35+5 44-8

  二、综合练习6---11题

  1、练习:6题

  a、指名说图意 b、各自列算式 c、集体交流 d、学生独立完成 e、指名说算式说出为什么

  小结:解决实际问题,要先弄清楚求什么,如果是求一共有多少?就要弄清楚是几个几相加,再列乘法算式。

  2、练习7、8、9题

  第七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明列式理由。

  第八、九题方法同上。

  3、练习第十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教师问:一辆汽车几个轮子?2辆汽车几个轮子?想想5辆汽车有多少个轮子就是求()个4是多少,怎么列乘法算式?

  (2)学生看图,思考后回答问题。

  (3)各自列式、交流

  4、练习11题

  (1)指导观察情境图

  图中有哪些景物?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学生观察图意,指名说图意,指出问题。

  (3)学生各自列式,并解答。

  (4)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1、弄清求什么

  2、弄清是求几个几

  3、列出乘法算式。

  作业设计:

  写乘法算式:

  3+3+3+3=( )( )

  5+5+5=( )( )

  6 个2 相加( )

  1乘5 ( )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54——55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每只猴子平均可以分几个月亮?”

  (二)、学习0的除法

  问题:把几个月亮平均分?分给几个猴子呢?

  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列出除法算式:0÷5=0(个)

  引导:分给6个猴子呢?0÷6=0(个)

  分给7个猴子呢?0÷7=0(个)

  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小练习:0÷3=0÷8=0÷9=6×0=0×8=

  (三)、巩固练习

  做自主练习1和2

  (四)、拓展练习

  剪窗花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方法画圆、按要求用圆规画圆的过程。

  2.能用圆规按要求画圆,认识圆的大小与半径的关系。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圆规、圆形纸片,两只铅笔,细绳,直尺。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师生交谈上节课有关画圆话题,引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圆,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画圆的吗?

  生:我们把物体上圆形的面按在纸上,然后描出一个圆。

  师:用圆形的物品描圆是画圆的一种方法,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画圆,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怎样画圆。

  板书课题:画圆

  二、自主画圆

  1.让学生看书,了解教材中的画圆方式。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页,看书上介绍了几种画圆的方法?

  学生看书。然后交流画圆的方法。

  学生可能的方法有:

  ●描圆。

  ●用两枝铅笔和一段线绳画圆。

  ●用圆规画圆。

  ●将直尺的一端固定,让铅笔随直尺的另一端转动画圆。

  2.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画法,然后鼓励学生同桌合作各画一个圆。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右边两幅图,看一看是怎样画的,然后同桌合作,用这两种方法,各画一个圆,试一试。

  学生合作画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交流学生画圆的过程和方法,教师进行提问,关注画圆的注意事项。使学生知道:画圆时,要固定圆心和半径。

  师:谁愿意把你们画的圆给同学们展示一下?说说你们是怎样画的。

  学生汇报,教师及时进行对话。

  如:学生用两枝铅笔和一段线绳画圆。

  师:用这种方法画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一枝铅笔一定要固定在圆心的位置,不要动;画圆的时候,另一枝铅笔要拉紧线绳再画圆。

  师:如果把线绳换成皮筋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皮筋一拉就长了,圆的半径就发生变化了。

  学生用直尺的一端固定,让铅笔随直尺的另一端转动画圆。

  师:固定直尺的一点是圆的什么?

  生:固定直尺的一点是圆心。

  师:通过刚才的两种方法画圆,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画圆时必须固定什么。

  生:固定圆心和半径。

  师:对,画圆时,首先要固定圆心和半径。

  板书:固定圆心和半径。

  三、圆规画圆

  1.让学生观察圆规,了解圆规的结构特点。

  师:刚才我们用教材上介绍的两种方法画出了圆,其实,在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常用圆规画圆。拿出课前准备的圆规。观察一下,谁来说一说圆规是什么样的?

  生:圆规有两个脚,一个脚上是针尖,另一个脚上有铅笔。两个脚间的距离可以变化。

  2.教师边提问边示范画圆,边画边说画圆的步骤和方法。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特别强调:画圆时,先确定圆心的位置,再按指定的半径画圆,画的过程中,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和圆心的夹角要固定。

  师:怎样用圆规画圆呢?现在大家讨论,老师示范用圆规画一个圆。大家看老师的圆规,一个脚上装着针尖,另一个脚上装着粉笔。现在要画一个半径是30厘米的圆,第一步应该怎么办呢?

  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不一定说的完整。

  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确定半径,用圆规带有针尖的一端对准零刻度,一端对准30,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教师操作确定半径。

  师:第二步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完后,教师画圆。

  师:确定圆心的位置,点上一个点,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定在圆心上不要动。

  教师在黑板上点一个点,固定圆心。

  师:第三步怎么办?

  学生说,教师边重复边画。

  师:再把装有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个圆。注意在旋转的时候,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和圆心的夹角要固定

  教师旋转圆规画出一个圆。

  四、尝试应用

  1.提出教材中用圆规画圆的要求,让学生独立画圆,并标出圆心和半径。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圆规画圆,现在请你自己确定半径的长度,用圆规画一个圆,并标出圆心和半径,试一试。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交流学生画的圆。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师:谁愿意把自己画的圆给大家展示一下?说一说你画的圆的半径是多大,是怎样画的。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说做法。如果有学生画的圆不好,找出原因,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和圆心的夹角一定要固定。

  五、经验提升

  1.提出兔博士的要求,学生先动手剪,再同桌比较谁画的圆大。然后交流比较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画的圆剪下来,同桌比较一下,看一看谁画的圆比较大。

  学生操作比较。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同桌两人比较的结果?两个圆的半径各是多少。

  指名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出几组数据,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

  (1) 一个圆大,一个圆小。

  (2) 两个圆的大小相等。

  如果出现第二种结果,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个圆大小相等的原因。再讨论议一议中的问题。

  2.让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和两个圆的半径,并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使学生认识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观察比较的结果和两个圆的半径,谁能说一说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可能会说:

  ●圆的大小与半径的长度有关系。

  ●半径越大,圆就越大。

  师:通过比较和讨论我们知道:圆的大小与它的半径有关系,半径越大,圆就越大。所以,数学上有一句话,叫做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圆心决定圆的位置”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

  ●圆心一固定,圆的位置也就固定了。

  ●想在哪个位置画圆就把圆心固定在哪个位置。

  六、课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圆。然后交流。重点关注学生如何根据直径画圆。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页,看做一做的第1题,用圆规画圆。其中第2个,画直径是4厘米的圆,首先要找到什么?

  生:找到半径,直径的一半是半径,是2厘米,圆规两脚分开的距离是2厘米。

  请学生自己画圆,然后交流。

  2.做一做第2题,在课本上按固定圆心、直径、半径画圆。

  师:看第2题,和第1题有什么不同?

  生:给出了圆心。就固定了圆的位置。

  请学生自己画圆,然后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6~2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 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 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 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 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 认识物体)

  [说明: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 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 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 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 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 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 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 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 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 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 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 认一认、找一找。

  导语: 现在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电脑把这四类物体的形状画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呈现几种立体图形)

  1. 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2. 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3.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快找找看。

  4. 要求学生想一想: 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说明: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种形状的物体后及时进行必要的抽象,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在找一找的活动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学生引入更为广阔的现实情境中进行充分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的已有认识更为丰富、生动。]

  活动四: 搭一搭、数一数。

  导语: 小朋友,你们玩过搭积木吗?现在我们就用刚刚认识的这些物体作积木,搭一件你最喜欢的东西。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 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搭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并进行评价。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指名说说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

  2. 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说明: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设计开放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这样做,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总结延伸

  1. 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说明: 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方法和学到的知识,体会互相合作、主动探究是学习的好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示图: 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里去买桃。

  星期天早上,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去买桃,(小白兔对猴妈妈说)“阿姨,我要买9个桃。”

  问:小朋友,你们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13个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全班交流 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运算方法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算出的?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从13个桃子里拿走9个呢?

  主动探究,用(小棒,小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说一说,怎样计算13-9。看谁的想法多。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们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

  方法1:一个一个地减。

  板书:13-1-1-1-1-1-1-1-1-1=

  方法2:先以10里面去掉9,再把剩下的1和3合起来是4。

  板书:10-9=1 1+3=4

  方法3:先减3,再减6,得出4。

  板书:13-3-6=4

  方法4:想加算减。(因为9+4=13,所以13-9=4)

  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介绍给同桌小朋友们听。

  试一试。

  计算12-9和16-9(“想想做做”第1题)。(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实物操作进行计算)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2题。先说说题意,再说说是怎样计算出结果

  2、“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在计算、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想加算减”的快捷,较快地算出得数,但不必强求统一算法。

  3、“想想做做”第4题(游戏:小蚂蚁推木块)。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

  12-9= 10-9= 14-9= 18-9= 11-9=

  19-9= 16-9= 13-9= 17-9= 15-9=

  5、出示算式: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

  17-9 16-9 13-9 12-9

  15-9 11-9 14-9 18-9

  计算结果。

  你发现了什么?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提问: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9)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减.

  13-9=4 方法二:10-9=1 1+3=4

  方法三:先减去3,再减去6.

  方法四: 9加(4)等于13.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07-1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5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6-23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6-21

【热】小学数学教案06-21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7-0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07-20

[精]小学数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