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31 09:53:34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汇总(8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题目

  苏打喷泉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苏打喷泉,培养幼儿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塑料盖的瓶子、吸管、胶带、白醋、小苏打、水、纸、笔。

  五、活动过程

  看一看。有趣的实验。

  教师演示:

  (1)在瓶盖上插入吸管,吸管离瓶底距离约2厘米。

  (2)在塑料瓶中倒入30毫升的水,并加入50毫升的醋。

  (3)瓶内放人两勺小苏打,迅速将瓶盖盖上。

  幼儿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1)这个实验真有趣,水从吸管中喷出来了。

  (2)像喷泉一样,瓶子里有许多小泡泡。

  (3)喷泉真好看!我也想做一个小喷泉。

  我来做小喷泉。

  (1)先在瓶里放入水,再放醋和1勺苏打,喷泉没有做成功。

  (2)盖子没盖好,泡泡都跑出来了。

  (3)将吸管插入瓶盖中,用胶带将吸管固定在瓶盖上。先在瓶子里放人一些水,再放入一些醋,最后放人2勺苏打,迅速盖上带有吸管的'瓶盖。

  说一说我的实验结果。

  (1)放l勺苏打不成功,醋要多放一些,再放2勺苏打,水就喷出来了。

  (2)瓶盖没有盖严,泡泡都跑出来了,一定要盖严瓶盖。

  (3)先放一些水,再放一些醋,最后放了2勺苏打,喷泉就做成了。

  幼儿记录实验过程。

  使用药品的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水

  醋

  苏打

  六、注意事项

  1.教师提醒幼儿要进行分工:负责记录的幼儿要将醋、小苏打的用量记录清楚。

  2.检查醋和小苏打的比例是否适当,瓶盖密封是否严紧。

  3.盖瓶盖的速度要快。

  4.要将小苏打碾碎后放入瓶内。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多种多样的鸟,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具有爱鸟的情感。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鸟的标本、图片、碟片、图书

  2.师幼共同布置活动室环境

  活动过程:

  (一)以参观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 这几天,我们和小鸟交了朋友,老师和小朋友还收集了许多小鸟的图书、图片、标本、碟片,现在请小朋友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看一看、讲一讲,你认识的`小鸟叫什么?长得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2.请小朋友坐下来,把你看见的小鸟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3.谁来告诉大家,你看见的是什么鸟?是什么样子的。

  (二)了解鸟的异同点

  1.小朋友认识的小鸟真多,这些小鸟长得都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我们再仔细去看看、找找,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提问:你发现小鸟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请个别幼儿回答)

  2.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了小鸟有这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鸟在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呢?(相互交流后,再个别回答)

  (三)了解小鸟的本领

  1.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小鸟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小鸟真可爱。那么小鸟有些什么本领呢?请小朋友先想一想,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请个别幼儿回答)

  2.一起学学做做动作

  3.小鸟除了这些本领以外,还有很多的本领,现在就让小鸟表演给我们看(幼儿看碟片)

  (四)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鸟类

  小鸟有这么多的本领,那么你们喜欢小鸟吗?为什么?你会怎么做呢?

  (五)结束

  今天我们和很多的小鸟做了朋友,还有很多的小鸟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呢,等会儿我们再一起来看XX小朋友带来的碟片,看看还有哪些我们不认识的小鸟。

  小百科:鸟,又称作鸟儿。定义:体表被覆羽毛的卵生脊椎动物,鸟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流线型(纺锤型或梭形),大多数飞翔生活。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吃不完的食品不封口会还潮、变质。

  2、通过尝试操作,学习简单的封口办法,在实验中比较发现最好的封口方法,并用标记作记录。

  3、感知科技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一袋已开袋的饼干,大记录表一张。

  2、人手一只已开封的食品包装袋(如:暑片的'包装袋)保鲜袋,毛线、双面胶、塑料夹、封口夹、五角星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师幼谈话导入——出示已开袋的食品,提问:

  (1)食品吃不完,就这样放着,过几天吃感觉会怎样呢?

  (2)为什么吃上去不香了?

  2、幼儿讨论交流——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怎么办让食品吃上去还是香香的?

  3、幼儿实践交流。

  师:刚才你们想了很多办法,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去试一试。

  师:你的袋口封住了吗?,你是怎样封住袋口的?

  4、实验比较记录。

  (1)师:小朋友刚才都试了用不同的方法封住袋口,你觉得用什么办法最方便,封口封得最牢?我们来做个实验。

  (2)幼儿实验,将保鲜袋装满空气后封口,看哪种方法不漏气。

  (3)进行记录,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下贴一个五角星。

  (4)师小结: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发明的产品越来越先进,就象这个食品封口夹,夹起来很方便,而且很密封。

  5、拓展生活经验

  师:生活中我们除了没吃完的食品要封口,还有什么时候塑料袋也要封口?可以怎样封口?下次,我们小朋友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将塑料袋封口。

  四、活动延伸——继续探索其它为塑料袋封口的方法。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背景

  自从体育区有了各类民间体育玩具后,孩子们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在玩耍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转陀螺游戏情有独钟。于是我便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生成了主题活动“有趣的转动”,并在科学区提供了各种形状的纸片和积木,让幼儿制作、探究。有趣的是,我发现孩子们在制作、玩耍时,一般都会选择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选择其他形状纸片的幼儿少之又少。其实,只要中心点确定正确,不管什么形状的纸片都能旋转起来,而且在旋转时都会呈现出圆形。为了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有关转动的感性经验,我设计了“旋转的纸片”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猜、做做、说说中探索、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同时借助这一载体,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

  2.实物投影仪。

  3.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幼A:我的陀螺转动起来是歪歪斜斜、摇摇摆摆的。

  幼B:我的陀螺先是慢慢的,后来越转越快,最后就停下来了。

  幼C:我的圆形陀螺转起来也是圆形的。

  幼D:陀螺转动起来它的形状有点模糊。

  (评:在这里,教师因势利导,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先选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这样既有利于幼儿习得制作陀螺的方法,也有利于引导幼儿更多地关注陀螺在转动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

  “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园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幼A:三角形转动起来是三角形、椭圆形转动起来是椭圆形、正方形转动起来是正方形,不会变的。

  幼B:它们转动起来都会变成圆形。

  幼C:转动起来会变成花形。

  幼D:正方形会变成圆形,三角形还是三角形.

  (评:“猜测与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里,我对幼儿的任何猜测都不作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幼A:我试下来发现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B:我猜对了,这些图形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C:我发现三角形转得很快很快的.时候,当中是圆圆的,边上还有一圈花边呢!就像一个荷包蛋。

  幼D:三角形不容易转起来的。

  幼儿E它们在快要停下来的时候,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评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述的潜力’和倾向,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以及与同伴间相互的信息交换,孩子们不但建构了有关图形转动的正确知识。还在无形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

  活动总评

  本次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科学教育要实现的核心价值,从追求使幼儿掌握知识,转移到了使幼儿乐于探究解决问题、乐于获得知识、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这些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上。

  纵观整个活动,教师汲取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始终从幼儿的自身需求出发,立足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猜猜、试试、讲讲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由于受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幼儿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猜测实验结果,因此幼儿的猜测有时贴近实验要求,有时却不着边际,但我们看重的是猜测可以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如:猜想过程中,有的幼儿认为不管是什么形状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有的则认为纸片是什么形状的,转动起来也就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一部分幼儿的猜测则漫无边际。对幼儿的任何猜测,我们都不作任何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正是有了多种多样的猜测,幼儿才会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验证过后.有的欢喜雀跃,有的恍然大悟,还有的则观察得更仔细,发现得更多。这一切都悄悄地向幼儿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要亲手试一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经验.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能力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发现并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2、能按不同条件给叶子分类,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奇特性。

  3、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采集的叶子。

  2、不同的叶子实物和图片。

  3、分类盒、纸、笔。

  4、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分享交流采集叶子的成果。

  (幼儿的桌上陈列有采集来的.各种叶子)

  师:大家来相互说一说,你采集到了什么叶子,它是什么样的?

  2、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1)师:这些叶子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叶子的不同之处,并透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比较有关叶子。

  教师小结:叶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边缘都不一样。

  (2)师:叶子有共同的特征吗?

  教师小结:每片叶子都有叶肉、叶脉和叶柄。

  3、给叶子分类

  (1)教师:你会给叶子分类吗,看看谁和谁一家?为什么要这样分,给他们做个标记。

  幼儿在分类盒中将叶子分类,并制作分类标记。

  (2)请幼儿讲述分类状况。

  4、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

  (1)了解能够吃的叶子。

  师:叶子能够吃吗?你吃过什么样的叶子?

  教师(出示一些蔬菜):你吃过这些菜的叶子吗?你还吃过哪些菜的叶子?

  (2)了解有特殊本领的叶子。

  教师(出示盆栽含羞草、猪笼草和毛毡苔、合欢的图片):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他们的叶子可有着特殊的本领。

  教师演示、介绍这四种植物叶子的特殊本领。

  5、总结性谈话。

  师:你看了那么多搞笑的叶子,觉得大自然奇妙吗?大自然中是个神奇的大宝库,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活动延伸:

  孩子收集不同的树叶,使孩子积累有关叶子的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魔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2、通过尝试操作魔术,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感受魔术带来的欢乐,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魔术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师:一张红色的纸、纸圈3个、两圆套在一起的纸圈一个、剪刀。

  幼儿:人手两份红色的纸、人手两份颜色不同纸圈、剪刀每人一把。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探索小兔子魔术的秘密

  1、出示红色的纸变成小兔子

  2、教师变魔术,让兔子耳朵动起来

  3、幼儿说说魔术是怎么变出来的

  4、幼儿操作,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巡回指导。(先把它变成一只小兔子,撕出两只耳朵,往下撕,别撕歪了,小心点,中间的弯下去,然后把它撕掉,撕下的纸放到篮子里,先找一根线,穿进去,拉出来)

  三、引导幼儿探究纸圈魔术的秘密

  1、教师变纸环魔术,引起幼儿的兴趣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说说发现的秘密(一个环是正的,一个环是8字),并请个别幼儿示范把纸条变成拧好的圈。

  5、教师示范(你们以后表演这个魔术的'时候,记住了,一定要把它藏好,不要被发现)

  四、展示纸圈新魔术,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纸圈新魔术

  教师示范纸圈变成两个套在一起,幼儿探索其中的秘密。

  反思内容

  反思记录表1

  整节课,孩子们的兴趣被大大的吸引了,探索气氛比较浓厚。老师在变魔术的时候,边上的幼儿都在观察,如果老师能把座位稍作调整,那可能幼儿会觉得更加神奇。实验时,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很强,有好多幼儿都能发现魔术的秘密,但也有部分孩子不会操作,这个时候老师的个别指导就相当的重要了。在实验结束之后,孩子们都把自己的纸环拿了回去,很有继续表演的兴趣。

  反思记录表2

  反思内容

  这一次的教学活动,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对座位进行了修改。活动一开始幼儿的兴趣就被吸引了过来,孩子们很快被老师的魔术吸引住了,但是在探索如何让小兔子的耳朵动起来的时候,老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先有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耳朵动起来的秘密,相信这样会更好。在纸环变魔术变完魔术以后,如果让幼儿把纸放在桌上,再回到座位上讲述发现的秘密,幼儿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小百科:魔术是以不断变化让人捉摸不透并带给观众惊奇体验为核心的一种表演艺术,是制造奇妙的艺术。更简单的说,他是一种违反客观规律的表演。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积极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弹性及弹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弹性的物体(如松紧带。海绵。弹力布皮筋)。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弹性。

  A.幼儿操作,观察用力拉或压弹簧及有弹性的`物体时它们的外形变化。

  B.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解弹性的基本特征。提问: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小结:当用力拉或压时,弹簧。松紧带。海绵等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长,有的变短,有的变形;不再压时,这些物体都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性。

  (2)幼儿再次操作材料,发现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大小不一样。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的弹性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结: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的大小不一样。

  (3)说一说:有弹性的物体。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最近,我们一直在进行主题活动《常见的工具》,而“纸和笔”是其中的一个小主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对身边常见的纸有了基本的了解。在玩纸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渐渐发现了纸有厚薄、软硬等不同的材质特征。但是对于纸的吸水性,孩子们还只是有一些零星的经验;而纸的材质和吸水性之间的关系,孩子们则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我想通过此次活动,让孩子对不同纸的吸水性以及和材质之间的关系有清晰而系统的了解。同时,引发孩子关注身边各种纸,培养他们好奇、探究的品质。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纸的吸水性以及和材质之间的关系。

  2、乐于参与活动,愿意在动手、动脑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纸板、牛皮纸、面巾纸、糖纸、复印纸、铅画纸、卡纸、蒸笼纸等。

  2、水盆、抹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呈现各种纸,请幼儿介绍这些纸的名称。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纸宝宝,你认识它们吗?它们叫什么名字啊?(请一到两个幼儿说出黑板上的纸宝宝)

  关键提问:猜猜这些纸宝宝到了水里会怎么样?为什么?(幼儿可能会回答“湿掉”“潮了”“湿了”“烂了”等,老师则继续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幼儿回答不出原因,老师可提示:“纸宝宝到了水里会吸水吗?吸了水的纸宝宝就会怎么样啊?”)

  小结:原来纸有吸水的本领,它的这种本领,我们叫它吸水性。(如果幼儿表示赞同老师的想法,或者幼儿自己说出纸到了水里会吸水,那么老师就小结。)

  二、展开

  探究各种纸有无吸水性

  1、猜一猜

  教师:这些纸宝宝都会吸水吗?(幼儿意见不统一)

  追问:那哪些宝宝纸会吸水,哪些纸宝宝不会吸水呢?

  教师:我们将会吸水的纸宝宝放在打钩的黑板上,把不会吸水的纸宝宝放在打叉的黑板上。你们的椅子下面也藏着一些纸宝宝,你们能帮自己椅子下面的纸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吗?请你先来猜猜看,再帮他们分分家。(幼儿分别拿出自己椅子下面的纸,将他们放到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

  教师:有的人认为纸板吸水,有的人认为纸板不吸水,既然你们有不同的意见,那我们就把纸板放在这个问题板上,等会用小实验来确定它到底是吸水还是不吸水。(老师将幼儿有不同意见的纸放在打问号的地方,表示有待验证。)

  2、试一试

  教师:大家刚才对这些纸有不同的意见,那我们就来做个小实验,看看它们究竟吸不吸水。(老师一一呈现实验的几种纸)

  教师:等会儿请你们先从这几种纸宝宝中选一种(此处老师要强调)纸;然后到后面的桌子上找个水盆,把纸宝宝放到水盆里,看看它们到底吸不吸水呢;最后把纸宝宝拿出来放在中间的盘子里,然后擦干手再回来。

  (教师巡回指导,可提醒幼儿“动作轻轻的、柔柔的,不要将水洒出来哦!”)

  关键提问:你洗的什么纸?它到水里之后吸水了吗?(一个人到黑板这里来回答之后,请他帮这个纸宝宝送到正确的家里去。对剩下的几种纸宝宝,可改变提问;“谁洗了×纸,它吸水吗?”请洗了这种纸的人回答,并请一个人来把这种纸宝宝送回家,也可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来把这种纸宝宝送回家。)

  小结:原来,这些纸中,蒸笼纸和糖纸不吸水,其它的纸都是吸水的。看来猜的不一定对,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探索纸的吸水性和材质之间的关系

  1、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纸板、牛皮纸、面巾纸、复印纸、铅画纸、卡纸都是吸水的。

  2、第二次实验,发现纸的吸水性和材质之间的关系。

  (1)动手实验

  教师:这些纸宝宝都会吸水,但它们吸水的本领完全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请两名幼儿表达自己的猜想)

  教师:我们再去做一次实验,看看它们吸水的本领不一样在哪里,为什么不一样?教师:等会儿请每人先从这些纸宝宝中选择两种;然后看一看、比一比(老师用动作暗示小朋友),再把它们放到水里,看看它吸水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巡回观察,引导幼儿看看、摸摸所选的纸,发现它们材质的.不同。老师可问幼儿:你洗的什么纸,发现它们吸水的本领不同在哪里了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可提醒幼儿:记住你的发现哦,等会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吧!)

  (2)交流分享

  关键提问:你洗的哪两种纸宝宝?它们吸水的本领一样吗?为什么这两种纸吸水的本领会不同呢?(请一个幼儿来表述自己的发现,老师总结:他发现×纸薄,所以吸水快;×纸厚,所以吸水慢。表扬幼儿:你观察的真仔细,真棒!)

  提问:谁选了×纸?你还选了什么纸,你有什么发现啊?(从举手的幼儿中选一个幼儿来表述自己的发现,老师总结:他发现×纸软,所以吸水快;×纸硬,所以吸水慢。肯定幼儿:你的发现也很了不起!给你鼓鼓掌!)

  提问:还有谁发现纸宝宝吸水本领不一样的,你选的什么纸呢,请你说说看。(老师总结:他发现×纸粗糙,所以吸水快……赞美幼儿:你连这个都发现了!真厉害!)

  小结:因为这些纸有的厚,有的薄;有的软,有的硬;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所以这些纸吸水的快慢不一样。

  三、拓展延伸

  教师:你还知道些什么纸?给他们洗澡会怎么样呢?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0-01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04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5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5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02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0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02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5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