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4 10:04:36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8篇[经典]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8篇[经典]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表格的插入方法,并学会编辑、修饰表格的操作方法及技巧。

  2.过程与方法 教师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方法,并学会编辑、修饰表格的操作方法及技巧。

  教学难点:

  如何选中表格中的各个对象,设置表格的格式。

  教学准备:

  学生冬季作息时间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假期快到了,丁丁又要为自己制作一个作息时间表,以便使假期过得更充实。有没有什么方便快捷的.制作方法呢?

  大家来看看小博士有什么高招。

  丁丁的时间表:寒假作息时间表

  师: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呢?

  二、跟我学

  1、启动WORD,在新文档中选择输入法,输入标题,并为其设置字体、字号和对齐方式。

  2、想一想要用到几行几列?

  师提示:横为行,竖为列。

  学生数表格后答:10行2列。

  3、师:注意插入表格的方法:单击“表格”---“插入”---“表格”,打开插入表格对话框,输入表格列数和行数,单击在“确定”按钮。

  4、师:我们来调整一下表格的列宽,让它更合理一点。

  将鼠标指针移到竖向表格线上(注意指针的变化),拖动鼠标,此时表格线会移动位置,从而改变表格的列宽。

  5、师:用同样的方法可不可心将行高调整一下呢?我们来试一下。

  师演示:将鼠标指针移到横向表格线上,拖动鼠标,调整表格的行高。

  6、师:表格确定好后,让我们来输入表格内容。

  单击表格第一行第一列的单元格,在光标处输入时间,用同样的方法把表格中的其他内容输入。并设置字体、字号格式。

  师提示:注意分号、顿号等符号的输入方法。

  (师仅输入第一、二行即可。多给学生练习时间。)

  7、师:别望了给我们的表格加上一点色彩。

  拖动鼠标选定第一行上两个单元格,单击菜单栏中的“格式”→“边框和底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底纹”选项,在填充栏中选择“橙色”,然后点击“确定”按钮,给表格涂上漂亮的色彩。

  8、师: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给表格中其它单元格涂色。

  9、最后我们别忘了保存。

  保存当前文档

  小结。

  师:同学们,老师说明白了吗?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师:同学们,还有很多技巧等待你去发现。让我们一起来实践一下吧。

  三、练习

  请你利用上面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本学期的课程表。

  (学生基本做完后,选择一两个做的好的,予以集体演示,供大家评价。)

  在做这个表格的时候,同学们一定又有了很多困惑,大家下课后可以先研究讨论一下。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吧。

  四、总结

  同学们,你觉得你这节课学会了表格的哪些操作方法?

  (指名答)

  五、评一评

  本活动的知识你掌握得如何?自己给自己打分画星星。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出示一张本班小朋友生活照片)瞧!这是谁?我了解到今天是他的生日,我们为他在班上过生日,你们说好吗?老师祝他学习进步,健康快乐地成长!同学们,把你们祝福的话语送给他,好吗?(问过生日的小朋友)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2、(出示生日蛋糕图片)多漂亮的生日蛋糕,让我们为他唱支生日歌(请小乐队上来伴奏)。

  [评析:将教材中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改成为本班的小朋友过生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主动探索 体会领悟

  1、小朋友,刚才的乐器伴奏很好听,我想清楚的知道每种乐器有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吗?(让小朋友亲身体会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评析:在过生日的过程中,通过乐队的伴奏活动,再现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掌握的分类方法,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奠定基础。]

  2、(出示小动物图片)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小动物了,今天我特地请了许多小动物来。你们看看他们是谁?瞧,小动物们带着鲜花一起来祝贺某某小朋友生日快乐。你们高兴吗?

  3、看见这么多小动物,你们想知道什么?

  4、有什么好办法能知道这些问题呢?

  5、小朋友说的很好,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老师在每组都放了一张纸,想请大家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么多小动物,怎样才能整理的又好又快呢? 先在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分工)请每组分工合作,把图上的小动物整理出来,贴在纸上。

  6、(每小组的图展示在黑板上)我们来看一看,你觉得哪组理的最好?为什么?(表扬分工合作好的小组)

  [评析: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初步的合作能力。]

  7、(屏幕出示象形统计图)请大家讨论一下,经过整理,你知道了什么?

  8、瞧!理一理后我们能知道这么多问题!(出示两幅图比较)和前面的图比较一下,哪一幅图使我们看问题看得更清楚?为什么?

  [评析: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三、巩固练习 深化认识

  1、刚才小动物还带来了许多花呢,花可以怎样理呢?我们每个小朋友在这张纸上把花也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看看能知道些什么?然后,去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

  2、(学生贴、理、下位说)(出示花的象形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些什么?

  3、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把小动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后有什么好处?象这样给小动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就叫做统计.(出示课题)

  四、 联系生活 应用拓展

  1 、今天,某某小朋友过生日,他想请大家吃水果.你喜欢吃什么水果?(问若干小朋友)为了让他方便,就选一种大多数小朋友都喜欢吃的,好不好?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大多数同学爱吃什么?(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每一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每个小朋友选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以小组为单位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各小组选人上来展示并汇报)大家说,让他买什么最好? 我们帮助某某小朋友解决了难题.现在食堂师傅来请我们帮忙了.

  2 、(出示鱼,虾,螃蟹图片)小朋友,你们爱吃什么?(打上V)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出示全表)请你们帮食堂师傅看一看,今天应该做什么好?为什么?

  3 、你们真聪明,朱老师想买奖品发给你们,有这样几件东西(出示奖品图片), (指名若干问)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我要选一个小朋友最想要的,有什么办法?(统计一下)想要什么的举手(现场打出数据).你们说老师该买什么?为什么?

  4、谢谢小朋友帮老师解决了难题.现在是秋游的好季节,(出示栖霞山和钟山陵图片)你们想去红叶似火的栖霞山还是想去风景秀丽的钟山陵?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想去栖霞山的'举手,想去钟山陵的举手.看一看,我们应该去哪呢?

  [评析:丰富统计的内容,强化统计的过程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巩固初步统计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同时,拓展统计的内容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问题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统计的作用可大呢,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回去想想看,你能用它解决什么问题?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总评: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师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具体体现在: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被教材所限,活化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地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3、在强化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统计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统计意义和作用的体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合作交流、探索进取,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课题:认识平年和闰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

  3、能积极参与寻找、发现平年与闰年的关系,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

  2、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课件分别出示xxxx~xxxx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

  引导:这是xxxx~xxxx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数(天)

  (2)组织交流。

  ①反馈填写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数(天)28……282829

  ②引导观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0xx、20xx、xxxx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例如,20xx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

  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

  2、数学文化。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指名阅读短文,并让学生解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如20xx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季度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一年有4个季度,把12个月平均分成4份,每3个月是一个季度。

  师出示表格并追问:你能算出今年每个季度的天数吗?

  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追问: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要研究的内容.

  活动1 纸币问题

  小明手头有12张面额分别是1元、2元、5元的纸币,共计22元,其中1元纸币的数量是2元纸币数量的4倍.求1元、2元、5元的纸币各多少张?

  学生活动设计:

  设1元2元分别为x张、y张,如何列方程组?用什么消元法比较好呢?

  只设一个未知数,用一元一次方程能否求解?(能,但不方便。对未知量较多的问题,所设的未知数越少,方程往往越难列。其实题中有三个未知量我们就设三个未知数来解决。)

  自然想法是,设1元、2元、5元的纸币分别是x张、y张、z张,根据题意可以得到下列三个方程:

  x+y+z=12,

  x+2y+5z=22,

  x=4y.

  这个问题的'解必须同时满足上面三个条件,因此可以把三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教师活动设计: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适时给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激发学生探究其解法的热情.

  板书:三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三个相同的未知数,每个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活动2 讨论如何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一个未知数,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求解.那么能否用同样的思路,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或两个未知数,把它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一次方程呢?观察方程组:

  ①

  ②

  ③

  仿照前面学过的代入法,可以把③分别代入①②,得到两个只含y,z的方程:

  4y+y+z=12

  4y+2y+5z=22

  即

  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后就不难求出y和z的值,进而可以求出x了.(问题: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消元法吗?比较一下哪种方法较好。)

  总结: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代入”或“加减”进行消元,把“三元”转化为“二元”,使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再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即

  板书:

  三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消元(代入、加减) 消元

  三元变二元最佳方法:

  ①

  ②

  ③

  1、有表达式的用代入法;2、缺某元,消某元;3、相同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相反或整数倍的用加减消元法。例分析:p114习题1

  二、主体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分析: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

  ②

  ③

  分析:方程①只含x,z,因此可以由②③消去y,得到一个只含x,z的方程,与方程①组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②×3+③,得

  11x+10z=35 ④

  ①与④组成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得

  把x=5,z=-2代入②得

  因此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

  板书:(可略)解三元一次方程步骤、格式:1)、三元变二元(有的可直接变一元),利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或其他简便的方法,把三元变二元的方程组;2)、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3)、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4)、把这三个数写在一起就是所求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下表是第一学段各册教材中乘法的教学安排。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认识乘法,乘法口诀,表内乘法。

  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一位数,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一位数,连乘计算的两步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验算。

  本单元的内容分成四部分,依次是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以及需要笔算的两位数乘整十数。还编排了一道思考题,探索两位数乘11的积的规律;编排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我国明朝计算乘法的方法——“铺地锦”。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28~29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必须进行的一步,因此,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前应该先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安排是从两位数乘10开始,然后向两位数乘几十迁移。

  例题创设了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根据问题列式12x10,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10。虽然学生以前没有算过12x10,但现实情境能给学生启发,于是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如图中已有9箱牛奶,又往上放1箱会启发学生算12x9+12;图中把10箱牛奶平均分成两堆,会启发学生算12x5x2……学生的各种算法中,有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融的产物,有的是类比推理的结果,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组织学生交流算法,许多人会自动选用从12x1=12类推出12x10=120这种方法。教材及时安排“试一试”,学生计算12x30,可能转化成12x10x3进行,也可能从12x3类推,再次组织算法交流,更多学生能接受因为12x3=36,所以12x30=360这样的推理。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让学生先算32x3,再算32x30;先算4x21,再算40x21……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想想做做”分引、练、用三个层次编写。第1、2题是“引”,发挥“题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带出相应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第3、4题是“练”,提倡同桌学生合作,以口答为主,提高练习的效率。第5题是“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数量关系:每盒的数量x盒数=一共的数量。

  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0~32页)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例题以订牛奶为题材,为了计算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列出算式28x12。例题不急于教学竖式的算法,仍然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为学习笔算积累一些感性材料。学生可以估计,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计算来解决。在交流时要突出“番茄”卡通的算法,即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要多少钱,再合起来就是12个月要的钱,这种思路和竖式算理是一致的,应该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这种方法。

  “试一试”中调换28和12的位置相乘,既让学生独立进行一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又让他们看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调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也是不变的,并应用这个规律验算乘法。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要求是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计算,一般不提速度要求。教材认为,通过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学生能理解并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需要再以文字叙述的法则指导学生怎样算。教材这样处理,并不是不要总结法则,而是要组织学生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想想做做”避免了大量的机械训练,如果学生能把教材中的题算对、算好,既能减轻负担,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如果发生错误,较多地集中在进位上。教材“想想做做”里的题,一般都不连续进位,先让学生学会算法,树立信心。然后从练习三起安排一些需要连续进位的题。为了减少进位时的计算错误,教学时要经常组织一些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加一位数的口算练习,如3x7+2、6x8+5……

  3.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3~35页)

  这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因为日常生活里经常需要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估计的方法往往是多样的,虽然有的估计误差大一点,有的估计稍精确一点,都不影响估计在生活里的作用,都是具有一定数感的表现。

  例题呈现29x42的积比800多、比1500少、在1200左右三种估计,教材提示学生研究“他们各是怎样估算的”,通过研究学会估计,选择自己喜欢的估计方法。学生在二年级(下册)估计36x2的积大约是多少时是这样想的:因为36在30和40之间,所以36x2的积在60和80之间。在三年级(上册)估计613x8的积时是这样想的:613接近600,613x8的积接近4800。这些已有的估算能力支持学生现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他们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20与40,于是判断29x42的积比800大;也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50,于是判断29x42的积比1500小;还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40,那么28x42的积在1200左右。

  “想想做做”里有许多估算练习。第2题算一算同组的三道题,比一比中间的题与上、下两题的乘数与积,就能发现47x23的积比40x20的积大,比50x30的积小,在800和1500之间。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进行,不求出积是多少,只估计积的范围。第4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估算方法,可以估计积的范围,也可以估计积大约在多少左右。练习四第2题组织合作学习,在小组里相互估计卡片上的乘式的积。

  这段估算教学,形式比较多。有估计积的`范围,也有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就估计积的范围,又有比多少大些、比多少小些、在多少和多少之间。回答问题的形式又有说出估算结果,还有选择适当的答案。教材中出现这些形式,其主要原因是鼓励学生估计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用估计方法。并且还能调动学生估算的积极性,发展其个性。众多估算形式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不笔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精确积,利用口算求得积的近似值,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乘法,都是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时绝不能重形式、轻本质,要把握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形式虽然不同,思想方法和基本策略都是一致的;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方法进行估计,不要强求统一。如第34页第4题,可以估范围,也可以估大约是多少。即使估范围也可以比几大些、比几小些或在几与几之间,只要方法正确,结果合理,都是可以的。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些笔算,在笔算前先估一估积大约是多少,笔算后看一看是不是和估计的一致,使笔算和估算相互促进。练习四第3题渗透乘法的运算律,这里仅是渗透,要让学生感觉到,但不对乘法运算律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同组的两道题的得数为什么会相同,只要解释中有一点“味”就可以了。

  4.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36~38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中如果不需要进位,可以让学生口算;如果需要进位,一般都列竖式笔算。对例题里的25x30,由于有前面的学习为基础,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25x3得75,再推理出25x30=750。也会有学生直接列出25x30的竖式计算。教材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积,再在交流中比较两种算法,体会25x30的积只要在25x3的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并把这种思考写成25x30比较简便的竖式。竖式上标的一条红色虚线,指出了乘的方法和操作的程序:先写成虚线左边的25x3得75,再在虚线右边写上一个“0”,积是750。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竖式有些“特殊”,“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已经列好的竖式上计算,从第2题起让学生自己列竖式。第2题还从两位数乘整十数带出整十数乘两位数。

  第38页第2题通过题组再次让学生体会“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得数末尾添0”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同时还通过题组引导学生笔算40x23时可以把竖式写成

  第37页第5题,通过解题和交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租4条船正好坐20人”可以知道每条船坐5人,无论是5x7=35、35<38还是38÷5商7余3,都能判断“7条船不够”。

  第38页第5题结合填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通过解题初步概括“速度x时间=路程”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些数量关系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他们有所体会。

  5.单元复习。

  复习的内容大致有两部分:先整理本单元教学的口算、笔算和估算,再解决实际问题。

  第5题渗透积的变化规律。由于学生还不能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所以在填表后,只让学生把左边的第一列与其他各列分别比较,从中发现变化规律。在叙述自己的发现时,可以说成: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乘几。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扩大几倍”“缩小几倍”这些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的开放(创设情景)

  1、游戏入手,请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认为无误后,学生尝试。

  3、思考: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

  设计意图: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猜数活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欢快、带着激情,在和谐、宽松、活跃的开放氛围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展开的开放

  1、探求知识

  ①请学生说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吗?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按照学生的口答板书)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议:这些数的个位上数字有特征吗?

  (个位上的数字是0、1、2、3每个数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来考虑,有可能吗?

  ③任意写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62

  让学生变换数字的位置,问:你发现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两位数也调换一下数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识

  ①引导: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否关系?

  ②分组交流,发表观点:

  (初步认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一个数的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

  54 372 454 837

  (判断后,通过演算验证)

  ④学生看书释疑

  议:书上用什么方法推导的?怎样记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开放了教学思路,充分重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体验。这一阶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通过学生猜想、举例尝试,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接着通过交换数字的位置,使学生有模糊的认识,但仍然没能发现特征 ,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2、通过计算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3、通过交流,教师点拔,学生自我释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

  三、应用的开放:

  1、应用知识:(学生独立完成)

  ①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

  45 51 111 201 437

  ②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多位数

  2、开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

  23□5 127□ 3□6□ 5□□0

  ②你能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吗?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数整除的特征吗?

  设计意图: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安排了两个层次:

  1、主要是为了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及已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2、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去完成,特别在互相启发下,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将教科书第1页的复习中的表格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整数的乘法,同学们还记得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吗?让两个学生说一说整数乘法的意义.

  教师: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因数、因数、积)

  2.复习整数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

  教师出示小黑板的复习题.让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他学生打开教科书,在书上自己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订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2栏与第1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第2栏与第1栏相比,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第二个因数没变,积也扩大了10倍.)

  第3栏与第1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第3栏与第1栏相比,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0倍,第二个因数没变,积也扩大了100倍.)

  第4栏与第1栏比较又怎样呢?(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00倍,第二个因数没变,积也扩大了1000倍.)

  我们现在再倒过来观察,第3栏与第4栏比较有什么变化?(第一个因数缩小了10倍,第二个因数没变,积也缩小了10倍.)

  那么,第2栏、第3栏与第4栏比较呢?(第一个因数分别缩小了100倍、1000倍,第二个因数没变,积也分别缩小了100倍、1000倍.)

  根据上面的观察、比较,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可以让学生适当讨论,从而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也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教师:这个规律非常重要,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们一定要很好地掌握.

  二、新课

  1.教学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例1的前半部分).

  教师出示例1.

  教师: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该怎样列算式?多让几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的列式写在黑板上.(如果学生中没有列出乘法算式,教师可以借助加法算式启发学生想:加法中的各个加数有什么特点?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吗?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以后,着重让列出乘法算式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13.55表示什么意思?(5个13.5)

  还表示什么?(求13.5的5倍是多少.)

  教师:过去我们学习的是整数乘整数,今天我们列的乘法算式是小数乘整数.同学们想一想,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相同不相同?(相同)

  让两名学生说一说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教师板书: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教学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例1的后半部分).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那么该怎样计算呢?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些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

  教师:我们先复习一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两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小数乘法可以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进行计算.

  教师板书:13 . 5

  5

  教师:如果把这个式子变成整数乘法,就要去掉小数点,那么这个式子变成了什么?(1355)教师在小数乘法的竖式右边写出整数乘法的竖式:

  13 . 5135

  55

  让学生说一说整数乘法应该怎样计算.教师在整数乘法下面写出积(675).

  13 . 5135

  55

  675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3.5变成135相当于小数点怎样移动,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因数扩大了10倍.)教师依照教科书例题的形式,用彩色粉笔画出从13.5到135的箭头,并在箭头上标明扩大10倍.

  另一个因数变化了没有?(没有)

  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另一个因数没有变化,那么新的积与原来的积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积比原来扩大了10倍)

  那么,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新的积怎么样?(缩小10倍.)教师用彩色粉笔画出从675到小数乘法竖式积的箭头,并在箭头上标明缩小10倍.

  要把675缩小10倍,就要把小数点怎样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13.55的积应该是多少?(67.5)

  教师在小数乘法竖式下面积的位置上板书:67.5

  教师:买5米花布要用多少元?(67.5元)教师在横式上写出得数,注明单位名称,板书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先把小数看作整数,小数扩大10倍,这样乘出来的积也扩大1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要把乘出来的积再缩小10倍.

  3.基本练习.

  做教科书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教师:这道题该怎样列式?(9.7614)

  同学们能根据例题的方法计算出这道题的得数吗?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全班学生掌握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集体订正时,让两名学习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要让学生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例题的异同.(这道题因数有两位小数,都是小数乘整数.)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应该一样.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1题.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每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可有意识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并按照下面的问题顺序回答:读算式;说出是什么数乘什么数;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做练习一的第2题.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再说一说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3.做练习一的第3题的前两道小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让计算有错误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使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以提醒全班学生注意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例题与练习中因数的小数位数的不同情况,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作业

  练习一的第3题的后四道题,第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设计说明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概念很多,这部分知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复习这些内容时,我采用“梳理知识——动手操作——强化练习”的模式。通过复习,系统地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构建知识网络

  1.谈话导入。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和“观察物体”的内容。

  2.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三角形分类。

  师: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三角形有哪些分类标准?具体是怎样分类的?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按角分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包括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1题。

  2.复习三角形内角和。

  师:想一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我们可以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

  反馈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1=( ) ∠2=( ) ∠3=( )

  3.复习三角形边的关系。

  师:说一说,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思考后汇报。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3题。

  4.复习四边形分类。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学过几种四边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汇报。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反馈练习:

  (1)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 )

  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④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 )

  (2)完成教材101页5题。

  设计意图:通过由浅入深的复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巩固了学习成果。

  5.复习观察物体。

  (1)引导学生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2)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它们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9-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3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