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06 10:59:58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集锦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科学教案(集锦7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的特点,了解空气的用处。

  能力目标:能够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并且制作空气小玩具。

  情感目标:喜爱参加科学活动,体验抓空气的乐趣。

  活动重点:

  知道空气的用处和特点,体验抓玩空气的乐趣。

  活动难点:

  能够独立用塑料袋等物品捕捉空气制作空气玩具。

  活动准备:

  塑料袋、夹子若干,彩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律动导入 (边唱边做动作)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眼睛在哪里?眼睛在这里,用手指出来。

  展开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师出示保鲜袋,并提问,这是什么?

  2、小口袋饿了,想吃饱,请幼儿们想办法让小口袋吃饱

  三、教师示范,引导幼儿感知空气

  1、师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向幼儿解说,小口袋吃饱饱了,小口袋吃了什么呢?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并且组织幼儿讨论

  2、进一步向幼儿提问,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空气在哪里呢,有什么作用呢

  3、幼儿自由发言

  总结:小口袋吃了很多空气,变得的鼓鼓的',胖胖的。空气无色无味,存在在我们身边的,比如电风扇吹出来的风就是空气

  四、幼儿尝试装空气,感受空气的流动

  1、向幼儿解说如何用塑料袋装空气,鼓励幼儿尝试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请每组一个代表幼儿发言,说一说如何捕捉空气,怎么样不让空气逃跑

  4、打开口袋放走空气,请幼儿说一说袋子为什么不鼓了

  小结:空气宝宝很淘气,喜欢跑来跑去(空气是流动的)

  五、自制空气小玩具

  1、出示彩纸、塑料袋,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创意,引发幼儿制作的热情

  2、幼儿分组进行制作“塑料袋风筝”,“先用彩纸装饰,用马克笔在塑料袋上绘画,在装满空气”

  3、教师进行分组指导

  结束:幼儿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说

  活动延伸:

  延伸至户外,拿着自己制作的塑料袋风筝去户外游玩吸水的?组织幼儿,活动结束。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掌握正确比较高矮的方法,并能说出"站在同一高度";

  2、使幼儿能正确将三种或三种以上的物体按高矮进行排序;

  3、能口述物体之间的高矮关系"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1、比较高矮的要点是物体要摆放于同一水平线上;

  2、多项物品按一定规律快速排序(排序时不停移动调整物体的位置);

  3、两两比较,左右比较,并口述之间的高矮关系。

  教学准备:

  图片两幅(草地、围墙)、动物剪纸三个(老鼠、兔子、长颈鹿)、不同高度的积木一套、拍板固定钉(透明胶)、高度表(与幼儿人数相等)、彩笔(灰、粉、黄)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讲述:

  在绿绿的草地上住着一群小动物,高高的围墙不但保护着它们,也是它们经常戏耍的场所。今天,小老鼠和长颈鹿正在那里,突然,老鼠说:"长颈鹿,快看!我比你高!"长颈鹿一看,好象真是这样,觉得很纳闷:"难道我突然变矮了吗?"请小朋友们帮忙侦察一下,到底为什么呢?(小朋友们猜,然后教师揭开围墙:因为没有站在同一高度)。

  二、讲述:比较高与矮时,应该站在同一高度。

  1、引导幼儿说出"同一高度"、"小老鼠比长颈鹿矮,长颈鹿比小老鼠高";

  2、再出示小兔子,三个小动物两两比较。引导幼儿说出"xx比xx高,xx比xx矮";

  3、三个小动物按一定规律排序(请幼儿操作),并要求说出:"我是把它们放在同一高度,按从高(矮)到矮(高)的顺序排列的"、"长颈鹿最高,小老鼠最矮,小兔子比长颈鹿矮,比小老鼠高"。

  4、"小老鼠哭了……"利用大树摘苹果、小球进墙洞的.事件,教育幼儿只有高矮不同,但各有所长,学会自信。

  三、请一个小朋友帮一组积木按从高到矮进行排序,然后给每个小朋友发一张记录空表(两行),老师指导幼儿绘制第一行记录表。再请另一个小朋友用另一种方法将积木排序(从矮到高),幼儿们再绘制第二行记录表。

  四、小朋友们两两一组,比较高与矮,并说出"我比你x,你比我x"。

  五、集体游戏:

  "一二三,一二三,我们来逛动物园。动物园里有什么?

  长颈鹿(踮脚站高)小兔子(弯腰)小老鼠(蹲下)"愉快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通过此活动,孩子们不但学会比较两个物体高矮的方法,在对比中初步了解了高矮的相对性,并且将科学领域的活动目标与语言领域的活动目标进行了整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竹笋的基本特征并了解其生长变化的过程。

  2.在尝试剥笋的过程中体验乐趣。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课件、礼物包裹、竹笋生长过程图、竹笋若干。

  活动过程:

  1.猜猜、说说,引发幼儿兴趣

  师:(出示大熊猫图片)今天大熊猫收到了朋友们送的一份神秘礼物,它们是大熊猫最爱吃的东西。你们猜是什么?(竹子)

  师:你们猜对了,大熊猫最爱吃的就是竹子。(出示竹子图片)

  师:可是竹子那么长,包裹那么小,装得下吗?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一位小朋友来摸摸看,里面到底是什么?包裹里的东西摸起来什么感觉?你觉得是什么呢?

  答案揭晓:竹笋。

  师:竹笋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原来竹笋上面尖尖的,下面粗粗的,是圆锥形的;外面包着一层笋壳,颜色有些是褐色的,还带点黄,有深有浅;而且竹笋摸起来是硬硬的。

  2.玩玩、剥剥,认识竹笋

  师:可是熊猫最爱吃竹子,为什么要送一根竹笋呢?你能猜出这个秘密吗?

  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回答。

  师:小朋友说得真棒,原来竹笋长大了就变成竹子了。

  师:竹笋是怎样长大的呢?(出示竹笋生长过程图)

  请幼儿排序竹笋生长过程,并做动作扮演。

  师:这里有很多竹笋,熊猫也想要请你们吃,可是现在就能吃吗?(要剥壳)

  师:笋宝宝的秘密藏在它的衣服里,现在请你去试一试,剥一剥。幼儿操作剥笋。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剥的才不破?你用什么办法剥的这么快?

  小结:原来剥笋要轻轻地,一层一层剥才不会破。

  儿歌总结:小朋友们快快来,我们一起来剥笋,从外剥到里,从下剥到上,一层一层往里剥,笋宝宝露脸微微笑。

  3.结束

  师:笋剥好了,我们送厨房请阿姨去制作美味的菜肴吧。

  教学反思:

  活动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活动,我准备了教具礼物盒,并制作了简洁的PPT课件,引导幼儿进入活动情境。为了丰富活动的形式,并使幼儿对竹笋的生长过程有形象的认识,我准备了四张手绘的'竹笋从破土而出到长成竹子的过程图。为了满足所有幼儿的操作,让他们在尝试剥笋的过程中体验乐趣,我为幼儿准备了人手一根竹笋。

  孩子们都知道熊猫最爱吃竹子,不过都不太知道竹笋和竹子之间有着特别的秘密。当我请孩子摸着新鲜的竹笋时,有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摸上去是硬硬的,长长的……我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在揭晓答案之后,都能说出这是竹笋。随后,我们一起观察讨论了竹笋的外形特征,孩子们发现竹笋外面的笋壳是黑黑的,也有淡淡的黄色;对于竹笋的形状——圆锥形,大家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但是也有幼儿能说出上面尖尖的,下面粗粗的圆圆的特征。幼儿们从笋的颜色、形状、感觉等方面说了自己的发现,很全面,但对于竹笋和竹子之间的关系却还是比较茫然。在经过我的引导与提示,以及观察比较了四张竹笋长成竹子的过程图之后,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原来竹笋是竹子的幼苗,它长大了,就变成了竹子。

  活动中孩子们不仅用眼睛看,还尝试着用手去剥一剥。孩子们在探索剥笋的过程中,有些剥得比较快,比如琪琪,动作非常迅速,而有些幼儿操作剥笋比较慢,花了较长的时间。在分享交流环节,我请了琪琪介绍自己剥笋的方法:原来她是一层一层从下往上剥的,而且要剥完所有的黑色笋壳,露出浅黄色笋宝宝才算是完成了。而我们班很多孩子是从笋的上部尖尖头开始入手的,壳比较硬,很难顺利剥下来,因此影响了剥笋的速度。最后,我利用儿歌的形式总结了剥笋的正确方法:“小朋友们快快来,我们一起来剥笋,从外剥到里,从下剥到上,一层一层往里剥,笋宝宝露脸微微笑。”以引导幼儿对一层一层剥笋有比较形象的了解。

  本次教学活动还是比较顺利的,选择小竹笋符合春天的季节特征,迎合了幼儿认识、观察植物变化的目标要求。我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对竹笋并不陌生,通过本次活动又加深了他们对竹笋的认识。孩子们在仔细观察与讨论中了解了竹笋的外形特征和竹笋长成竹子的变化过程,在剥笋的过程中又掌握了剥笋这一生活技能。但是,在活动中感觉幼儿没有完全尽兴,剥的不过瘾。因此可延伸剥笋活动时间,活动结束鼓励幼儿在家帮助爸爸妈妈剥笋做家务。

  小百科:竹笋是竹的幼芽,也称为笋。竹为多年生常绿禾本目植物,食用部分为初生、嫩肥、短壮的芽或鞭。竹原产中国,类型众多,适应性强,分布极广。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企鹅的主要特征和简单的生活习性。

  2、初步了解企鹅不怕冷的原因。

  活动准备:

  企鹅视频一个、企鹅图片、《小企鹅之歌》视频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企鹅图片,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它是谁啊?(出示企鹅图片)看看,我们的企鹅客人长什么样子呢?(幼儿自由讲述)

  二、引导幼儿观察企鹅的外形特征。

  1、引导观察企鹅的头部。

  (1)、企鹅的头长的什么样呢?(圆圆的)企鹅长了一个圆圆的头。企鹅圆圆的头上有什么呢?(两只眼睛和一张尖尖的嘴巴)老师边做相应的动作。

  (2)、小结:企鹅圆圆的头上有尖尖的嘴巴和两只眼睛。

  (3)、谁来把企鹅圆圆的头上有什么连起来说一遍?

  2、引导观察企鹅的身子。

  (1)、我们再来看看企鹅的身子是怎么样的?(胖胖的,圆圆的)身子两边有什么?(一对翅膀)企鹅的身体下面有什么?(一双脚)脚上有蹼。企鹅的身体后面有什么呢?(一条尾巴)

  (2)、小结:企鹅的圆圆、胖胖的身体两边有一对翅膀,身体下面有一双脚,脚上有蹼,身体后面有尾巴。

  (3)、集体、个别讲述小结语言。

  我们一起把企鹅的身子两边,下面和后面有什么连起来说一遍:企鹅圆圆、胖胖的身体有一对翅膀,身体下面有一双脚,脚上有蹼,身体后面有尾巴。

  3、引导观察企鹅的羽毛。

  (1)、我们再来看看企鹅全身长满了什么呢?(羽毛)企鹅身上的羽毛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呢?(有的黑、有的白)企鹅身上哪里的羽毛是白色的,哪里的羽毛是黑色的?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

  (2)、小结:企鹅肚子上的羽毛是白白的,其他地方的羽毛是黑黑的,就像穿了一件黑大衣,也叫黑袍。

  (3)、集体讲述。

  4、完整讲述企鹅的.基本特征。

  (1)、老师讲述。

  听老师把企鹅是什么样子连起来说一遍。

  (2)、带领幼儿一起讲述。

  我们一起来说说企鹅的样子吧,先说企鹅的头,再说企鹅的身子,最后说企鹅的羽毛。

  三、观看录像,了解企鹅的生活习性和不怕冷的原因。

  1、我们知道了企鹅的样子,那谁知道企鹅生活在哪里呢?

  2、观看录像。

  老师带来了一段关于企鹅的录像,我们一起来看看,看企鹅在干什么呢?

  3、对幼儿提出要求。

  在观看的时候小朋友要保持安静,认真地倾听,等下把你听到的告诉老师。

  4、提问,帮助幼儿了解企鹅的生活习性和不怕冷的原因。

  (1)、企鹅生活在哪里?(南极,有些很冷的地方也有企鹅)

  (2)、你看到了多少企鹅?(许多)对了,企鹅总是和它的好伙伴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起。

  (3)、这么多企鹅生活在一起吃些什么呢?(鱼、虾、贝壳等)

  (4)、企鹅生活在那么冷的南极,它怕冷吗?(不怕)你知道企鹅为什么不怕冷吗?(全身长满了厚厚的羽毛)

  (5)、小结:企鹅全身长满了又厚又密的羽毛,就像穿了厚厚的羽绒大衣,又防水,又保暖。企鹅身上还有厚厚的脂肪,并且企鹅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起也可以预防寒冷。所以企鹅是世界上最不怕冷的动物。

  (6)、刚才你们看到企鹅在干什么呢?(游泳、滑雪)

  (7)、企鹅是用什么滑雪和游泳的呢?(翅膀)对了企鹅有翅膀,它会飞吗?(不会)企鹅是一种不会飞鸟。

  (8)、企鹅的翅膀有什么作用呢?(游泳、滑雪、走路时保持平衡)

  (9)、教师小结:企鹅的翅膀可以用来游泳、滑雪、可以在走路时保持平衡,在潜水时紧缩不动。

  (10)、企鹅出了会游泳,会滑雪,企鹅还会干什么呢?(跳水、潜水)出示相应的图片。

  (11)、企鹅的本领可多了,会游泳、滑雪、潜水、跳水。它的游泳本领特别强,许多会游泳的动物都比不过它呢?

  四、激发幼儿热爱保护企鹅的情感。

  企鹅生活在那么冷的南极,可是它一点都不怕冷,真是勇敢的企鹅,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不可以伤害它。

  五、表演“小企鹅之歌”

  1、老师带来了智慧树里表演企鹅的歌,我们一起跟着绿泡泡一起表演吧。

  2、播放视频音乐。

  请幼儿一个跟走一个学小企鹅随音乐走出活动室。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通过硬币小实验,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硬币和小纸条若干、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师:"小朋友每天是怎样来幼儿园的?"

  教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视频,让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你们看看这辆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人们都向前倾倒了呢?"

  2、教师给幼儿展示实验。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答案就在这个实验当中。"

  (2)操作过程:出示硬币和纸条

  ①手握成拳状;

  ②将纸条放在拳心上;

  ③在纸条的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3)实验暂停,让幼儿猜一猜会有什么结果。

  教师:"将硬币放在纸条的一端,另一只手握成拳,在将纸条和硬币放在拳心的位置(指给幼儿看),如果老师用力拉纸条的这一端,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事情?硬币会怎么样?"(对幼儿的猜想给予鼓励)

  (4)继续实验,另一只手拉住纸条的另一端,迅速的`拉出,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硬币还在老师的拳头上呢。"(可以再演示一遍)

  (5)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让个别幼儿上前试试,成功与否没关系,"咦?为什么他的硬币掉在地上了,老师的硬币没有掉在地上呢?""老师是怎样完成这个动作的?"引导幼儿讨论,得出结果:只有快快的、稳稳的向外拉,才能让硬币不掉下来。

  3、:当硬币下面的纸条快速的抽出去之后,硬币还是稳稳地呆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这个就叫做"惯性"。我们刚才看的公交车突然刹车,人们就向前倾倒的原因就是"惯性"。

  4、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让幼儿多次尝试,教师给予指导。

  5、操作结束,送硬币宝宝回家。

  三、结束部分带领幼儿到户外活动,玩荡秋千、快跑等游戏,进一步感受惯性。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这个世界存在着一些奇异的物种,需要大家一起去探索发现,而对于中班的孩子而言,更是觉得神奇,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让孩子主动地无穷的想像力,从而感知这个奇妙的世界。 中班孩子年龄较小,他们想了解认识的奇异动物很多,一些物种不是我们随处可见,通过故事《谁丢了尾巴》,让幼儿了解并知道小动物们都有自己特殊的保护方式,充分想像的空间,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吧。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用保护色、断尾、喷“墨汁”等保护自己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3、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了解周围事物的动态。

  活动准备

  1、挂图二幅,图一:蝴蝶、蟋蟀、瓢虫、蜻蜓、枯叶蝶、花螳螂,竹节虫变色龙、树蛙、斑马等;图二:壁虎、海星、蚯蚓、乌龟、乌贼鱼等

  2、幼儿、家长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碟片、图书等资料。

  3、没尾巴的动物图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活动,讲述故事《谁丢了尾巴》

  (1)根据故事情节提问: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谁丢了尾巴?(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去交流,发现) (2)根据上述内容让幼儿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有了大致了解。

  2、出示挂图1(枯叶蝶、蟋蟀、瓢虫、竹节虫等)讲解它们为什么不容易被敌人吃掉,引导幼儿说出它们自己有特殊的“保护色”。让幼儿了解这些小动物正是利用随着周围颜色变化面变化,从而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是它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出示挂图2(壁虎、海星、蚯蚓、乌龟、乌贼鱼等)让幼儿先自己说一说这些动物有哪些自我保护的本领。例如:壁虎断尾保护自己,蚯蚓断掉身体、海星的'再生等这些动物的再生本领,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让孩子自主表述乌龟、乌贼鱼这些动物的自我保护方式。

  3、出示家长幼儿图书、碟片等资料,让幼儿观察。

  放碟片,自我保护的动物,让幼儿观赏更多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式。

  4、连线涂色游戏<找尾巴>,每人一张没尾巴的动物图片,每人一盒彩笔。

  5、分组欣赏,共同。

  延伸活动

  1、到院子里探索秘密,找一找,院子里哪些昆虫动物有自己的自卫能力。

  2、到图书区让幼儿观看关于动物的图书。

  活动反思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秘的,对孩子们来说有着致使的吸引力,吸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本节课通过让幼儿了解动物通过保护色、再生等特殊的本领来保护自己,幼儿非常感兴趣,幼儿通过观察、表述、连线游戏、观看图书等方式,使幼儿更直观、生动地认识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存方式,从而培养了幼儿热爱生命、珍惜生活的美好情感。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摸摸、看看、尝尝、说说,认识常见的水果与干果,了解其主要特征及区别。

  2.愿意大胆表达自己对水果与干果的看法,激发幼儿兴趣。

  3.能将水果与干果正确分类并进行记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活动准备:

  小红帽的人物形象图片。

  篮子(内装多种水果和干果)。

  每组两只分别标有“水果”和“干果”字样的塑料筐和水果干果若干。

  每组准备表格和笔用来记录。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红帽图片,引发兴趣:

  师:这是谁?今天小红帽来我们班做客了,还给大家带来了神秘的礼物。她的礼物是一个大篮子,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猜一猜。你摸到了什么,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的,你觉得是什么?拿出来看看你猜对了没有。

  二、了解水果与干果的特征与区别:

  1.出示苹果和核桃作为代表,请一个幼儿上来摸一摸并尝一尝。

  提问:苹果吃起来什么感觉,摸上去呢?那核桃呢,它的壳怎么样,吃起来有没有像苹果一样有很多果汁?像苹果这样吃起来味道甜美,有很多果汁的.叫做水果,我们一般吃它的果实。像核桃这样外表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的叫做干果,吃的是它的种子。

  2.小红帽的篮子里还有很多水果和干果,请一个小朋友来帮忙分分类。要求说出这是什么,属于水果还是干果。

  3.出示用水果加工而成的干果―葡萄干,杨梅干,红枣干等等。

  提问:这是什么?老师不知道把它们放在哪一边。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为什么?

  总结:葡萄干,杨梅干是人们用晒干、烘干的方式把水果变成了干果。

  三、分小组进行分类尝试:

  每一组提供不同种类的干果和水果若干,将它们分别放到相应的塑料筐中,并做好记录。简单画,勾“水果”还是“干果”。

  四、总结并体验水果大餐:

  小红帽今天很开心,因为小朋友们知道了水果和干果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所以,小朋友们可以享受她带来的水果大餐了。活动延伸:将水果干果图片投放在区域中供幼儿探索。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29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24

中班科学教案10-0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5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5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5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30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02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