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7 09:05:1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7篇(推荐)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7篇(推荐)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并能正确读亿以上的数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含“0”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亿以内数的读法

  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亿以内的数,大家还记得吗?现在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利用教具出示一个整万的数:如70000000)谁来读看看 大家一起读下这个数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呢?

  先告诉老师你读数的步骤(分级,万级的数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那你是怎么分级的呢?(从右往左,每4位分为一级)

  师:为什么这里这么多零你都没读出来?(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师:现在老师把这个数变一下 70000060 现在这个数怎么读呢?生1.......

  大家同意他的读法吗?大家一起把这个数读一遍

  怎么只是把其中的一个0变成 6,读的时候就出现了零呢?刚刚这几个零都没有读啊?(每级末尾的零不读,其他数位上的零,不管连续出现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所以那几个0读了?那几个0没读呢?

  2、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

  现在数能说说亿以内的数要怎么读?读的步骤是什么呢?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看来大家对亿以内的数学习的很扎实

  3、现在,老师在这个数后面再加上2个0,大家看看这个数现在读作什么? 7000000000

  二、新课教学

  看来有的同学已经会读了,有些同学还有些犹豫,没关系,学完今天的课,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会读这个数。大家看看,这个数跟刚才老师给大家的70000000相比,在数位上有什么变化吗?那他还是亿以内的数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板书) 出示ppt,这个数还是我们20xx年全球的人口总数,看我们的地球都快背不动。 大家觉得我们地球上的人多不多啊?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长,将要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

  刚给有同学已经吧这个数读出来了,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对照顺序表看看

  1、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读出7000000000

  那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数位顺序表(板书:个位、十位。。。。。。。。亿位)这是我们学习亿以内的数的数位顺序表,现在我们要学亿以上的数,够吗?这张表不够了,那怎么办呢?10个一亿该是多少呢?(十亿)10个十亿该是多少呢?(百亿)那往后呢?(亿,十亿,百亿,千亿)接着相应的数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当然,肯定有同学在想,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啊?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可以自己去查下资料

  现在用数位顺序表大家在读看看是多少呢?大家一起吧这个数读一下 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说说你读这个数的步骤是什么样的(读亿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2、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读出100 4000 20xx,4003 0500 0000两个数

  那这两个数有分别读作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再跟同桌交流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先从哪一级开始读?有0时,该怎么读?

  分别请两位学生来读这两个数,在全班一起读。400305000000

  3、学生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教师引导补充。

  请一位同学完整的把亿以上数的读法总结一下。。。。。(ppt)

  4、读法练习:学生读出四条信息。

  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读数的方法,那我们就来用一用。下面有四个数,老师要看看谁是学习小能手

  (1)做一做

  请2位同学进行板演(1.读法不能写阿拉伯数字2.零的读法)

  好,现在大家一起吧这4个数读一遍,1.2组读左边这列,3.4组读右边这列,看看那边读的又准确又响亮

  (2)今天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自己来出数,其他同学快速的读出数

  三、课堂小结

  请你们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学会了读亿以上的数,还了解了不少知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好的发挥。

  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数位顺序表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6~117页例1、例2,第11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五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xx年的苹果产量是20xx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21、2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质量单位 “吨”,掌握 1 吨 =1000 千克这一单位换算公式。

  2.能力目标:能用 “吨” 表述物体的质量,能进行吨与其它质量单位的换算。

  3.创新目标:提高学生认识抽象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 感知探究 — 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故事激趣

  在美丽的森林里,动物医生要给动物们体检,大象第一个到,请你猜猜它的体重是多少?(课件演示测体重的过程。)小熊、小牛、小马和小鹿四个好朋友也从河对岸赶来体检,可到了小桥边,它们却停下来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到了桥边,小马准备和大家同时过桥,可小熊指着桥边的提示牌说:“限重一吨”。于是它们犹豫了。同学们,你给出个主意吧!它们能不能同时过桥?

  2、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3、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

  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帮助它们过桥好吗?

  二、感知探究

  课件出示情境图

  1 、猜一猜:一头水牛、1 袋面粉、1 桶油的质量和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的体重各是多少?

  2、用称称一称,验证猜想。(课件演示)

  3 、试一试

  (1)让学生背一背体重25千克的同学。

  (2)提一提质量50千克的油桶。

  4、看一看,算一算。利用课件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

  课件出示

  1 桶油质量是 100 千克,这样的10 桶油正好重1吨

  1 袋面粉质量是 50 千克, ( ) 袋面粉约重1吨

  三年级的小学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 25 千克。( )人大约重 1 吨

  一头水牛重 350kg , ( )头水牛约重1吨

  小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 1 吨 =1000 千克; 1t=1000kg (板书)教师强调:计量较重的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5、说一说。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 1 吨大约有多重,哪位同学来说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做单位。(强化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6、解决问题:它们能否同时过桥(出示情境图)

  (1)现在谁来说说它们能不能同时过桥,为什么?

  (2)它们谁和谁能同时过桥?(小组讨论)

  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桥了,它们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助。

  (3)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也去这个地方游玩,我们能同时过这座桥吗?为什么?

  指名发言,教师评价。

  三、知识应用(智勇大冲关 )

  第一关:填一填。

  4千克=( )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xx kg

  18t=( )kg ( )kg=6 t

  (分组完成,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二关: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吨 4500克○4千克 3t○3600 kg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三关::帮小明改日记

  (课件出示日记并播放录音)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们先到超市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0克了。

  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可真多,我估计了一下,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学生抢答,教师评价)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 吨 = 1000 千克;

  1t = 1000kg

  计量较重的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吨用字母“t”来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8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对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本单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以“中国的热极—吐鲁番”为现实背景,从温度的表示方法入手,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师谈话:你看到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与正、负数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师谈话: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麽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学生分组交流)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交流结果)

  师小结: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这样表示:(教师板书)+13℃-3℃。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得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师谈话: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请各小组自己解决,并交流解决办法)

  师谈话: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

  师归纳总结:像+13℃、+38℃、+49℃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师谈话:看小电脑中的问题,你能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学生讨论,师提醒学生要从生活中找)全班交流。

  师谈话:同学们都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再次讨论。交流总结: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总结,帮助学生建立了正、负数的概念、对生活中的一些鲜活的数学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第一题:这是一道认识正负数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可让学生读出正、负数,再将正负数填写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提醒学生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自主练习第3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填空,再集体交流。

  3、自主练习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五、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学生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有意识的把数学内容和问题寓于各种各样的情境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然而,在多种的情境创设中,很多人是为了情境而情境,下面就以几个案例片段谈谈自己的一点感触。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上“克和千克”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曹冲的故事……(播放一段长达10分钟的FLASH)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生1:大象很重。

  生2:曹冲很聪明,很爱动脑筋。

  ……

  案例二: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

  反思:

  这两个教学片断的导入都采用了创设相应情境的方法。但是我们认真比较和思考后发现,它们反映出来的情境创设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觉得教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不是再自然一些,有效一些呢?

  一、情境的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地简单实在自然一些

  进行教学设计时,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创设实在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等。但不论哪种情境,一旦花哨、造作就会造成课堂的累赘。

  在案例一中,老师花了十多分钟,用了一个故事的情境导入新课,而且还加了动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但是这个故事和今天学习“克和千克”并没有多大联系,因此给人的感觉是生搬硬套,实在有浪费时间的嫌疑。而第二个案例,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去思考彩球的排列顺序,而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形式导入,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一种求知欲,又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他的情境的创设是自然的,有效的。

  二、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有效性

  “情境”不是让学生为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但在课堂实施中,有的则因为对情境、材料考虑不同,问题指向不明,常常给课堂带来了被动的局面。创设教学情境是重要的,但关注的焦点应该落在情境是否有效,而不是这个情境本身是什么。如案例一中,教师让学生看了故事后,说说感受是什么?由于主题情境的入手点较多,学生可能会从很多方面去想,但要从数学角度出发,看出“克和千克”来,还是很吃力的。从效果上看是低效的。在第二个案例中,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促进了进一步的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课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 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 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比画单位的长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学例题

  (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学生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以及步长,汇报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测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6、综合运用

  (每个合作小组课前准备了一只盒子、一份表格)

  能装得下吗? 第 小组

  能装下

  装不下

  目测

  通过测量

  进行判断

  实际装一装

  教师出示一只乒乓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估计你们这组的盒子能装得下老师手中的乒乓球吗?小组讨论,将目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给出数据:这只乒乓球的直径是37毫米。让学生合作通过测量进行判断。

  每组发一个乒乓球,实际装一装,对前两次的判断进行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

  出示一个发了芽的蒜瓣:将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不久,它就会发芽,就像老师手中的这个蒜瓣一样。听说,植物也像人一样,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如果你每天都去和它问好,说一些祝福的话给它听,它就会长得更快,更好。老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想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吗?

  从同一个蒜头中,选两个差不多大的蒜瓣,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水,放在不同个两个地方,你认定一盘,每天都去关心它,而另一盘则不去管它。每天记录它们发芽的情况:

  蒜叶生长情况对比记录

  天数

  A蒜叶长度

  B蒜叶长度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9-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3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