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时间:2023-11-27 08:01:2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球的运动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的运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1

  【教学目标】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材处理】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设置问题】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机会,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问题与假想】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2、演示:用手电筒做太阳光源,在教室黑暗处按上图三种情况照射墙面。要求学生观察:在三种情况下墙上光斑亮度强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下图a,若地球是一个平面,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

  4、如下图b(同时与图a比较):地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若地球不自转,会不会产生四季变化?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地球的运动教案2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 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 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 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 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

  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

  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说学法:

  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

  说教学程序:

  说导入:

  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说难点: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说兴趣点: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课堂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

地球的运动教案3

  一、内容分析与学法指导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自转运动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中生。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自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

  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探究式组织教学。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新课,激发探究欲望大屏幕展示问题。

  1.人们白天工作、学习,夜晚休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2.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3.20xx年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举行,中国的球迷们为什么总在半夜起床观看现场直播?

  对问题稍做思考,举手示意自己是否知道。

  对地球的运动状态建立整体感性认识播放多媒体课件:

  1.宇宙中的地球(宇宙→银河系→太阳系)

  2.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同时进行)

  观看视频

  探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在播放“地球的运动”课件时,突出地球的自转,引导学生观察其运动方向。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并说出自转周期。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探究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理现象思考问题1

  (让教室光线尽可能暗淡)用手电筒从侧面照射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下面两种现象。

  1.手电筒光好比太阳光,照到地球仪上,你发现了什么?

  2.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球体,还会形成白昼和黑夜吗?

  观察、思考并回答。

  继续播放地球自转课件,在昼夜半球分界处划出晨昏线,并在晨昏线上闪现一个卡通娃娃,随着地球的自转,卡通娃娃经历不同的时间并做相应的活动(起床→上课→午餐→打球→睡觉)

  提问:刚才这段画面,你明白了什么?

  至此,你能解答前面问题中哪个问题呀?

  观看并回答。

  我来解答

  小组讨论后解答问题1。

  探究问题

  2明确卡通娃娃的东西方向,假设你就是卡通娃娃,重新播放刚才的课件,请学生观察并思考太阳升落情况

  到此,你能解答问题2吗?观察后回答,可与同桌交流。

  我来解答

  小组讨论后解答问题2。

  探究问题

  3继续播放地球自转运动的课件,让悉尼、北京、埃及、纽约四个城市图标不断闪现,观察它们时间的差异。

  总结并延伸。

  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存在时间差异;以东的地方时间总是早于以西的地方。

  想一想:两地时间相差一小时,经度相差多少度?

  至此,你能解答问题3吗?观察、讨论并回答。

  小组讨论。

  我来解答。

  小组讨论后解答问题3。

  动手实践

  总结归纳布置任务:

  用地球仪等工具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并举例说明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我来演示

  小组商讨后由代表演示并进行解说。

  逆向思维想一想:

  地球自转方向如果是自东向西,我们看到的自然现象会有哪些改变?我爱动脑。

  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

  学生质疑解答学生的问题质疑

  科学史教育大屏幕呈现课本9~10页的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标题的答案已不言而喻,但是听完这篇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

  总结与展望:

  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有时还要与错误势力作斗争,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时,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十分可贵。然而太阳仍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系也只不过浩瀚宇宙银河系的一小分子。下节课,我们学习地球的公转并寻找第二组问题的答案,课下,同学们可对其多做些了解。学生代表有感情地朗读材料。

地球的运动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地球的运动教案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两部分。

  2、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地球,形成完整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4、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自转的全部内容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内容;第二课时重点解决公转产生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等内容。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5、具体内容分析

  6、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的能力。

  (3)、能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4)、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四季的形成。

  教具准备:

  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多媒体CAI课件等。

  二、学法指导

  重点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并借助地球仪,通过分组活动,动手演示、亲身体验、观察讨论、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等形式来学习地球的公转。

  三、教法

  1、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做到源于生活,用生活解读地理。

  3、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分组演示、观察讨论、读图分析,配合课件的播放和老师的点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地球的运动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

  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三、教学难点:

  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图片展示]

  [教师提问]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

  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

  (引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提示]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教师提问]

  [过渡]

  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

  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

  [教师讲述]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设问]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设问:什么是角速度和线速度,它们又是怎么计算的呢?培养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结合数学公式来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线速度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演示图片、动画]

  [教师分析]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V=@/ t)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V=L/ t)[巩固练习]

  [提问]问:广州和上海,哪个地方的线速度大?

  学生回答:广州结合考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过渡]

  [提示]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接下来,继续按照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地球的运动方式——公转。

  适当过渡,为学生学习提供清晰的思路[教师提问]什么是地球公转?绕转中心是?它的自转方向又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讲述]同样地,地球的公转周期由于参照点不通也有两个,分别是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和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教师讲述]

  [动画演示]观察图,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轨道,叫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有了远日点与近日点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当地球绕到近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一月初;绕到远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转[提示]一些学生好难想象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情景过渡

  [学生演示] 4个学生分成两组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公转情景把错误演示作为教学案例,及时指出错误,纠正,使学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确则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渡]接下来,我们学习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也有线速度和角速度。补充一个定律——开普勒定律结合物理、数学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教师分析]开普勒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也就是图中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用扇形面积公式推导s1=s2,s1=1/2L1R1=1/2L2R2,R1大于R2,所以L1要小于L2,根据V=L/t,可以推出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过渡]

  [设问]刚才讲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那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是怎样算出来的呢?设置悬念

  [教师讲述]因为地球绕日一周转360度,而一个回归年大约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约为每日1度。由于日地平均距离为亿千米,所以平均线速度:V=路程(弧长)/T =约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练一练]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夏半年,地球位于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地球位于近3日点,速度较快,所以冬半年日数要比夏半年日数要多

地球的运动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四季的划分

  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3、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自转时地球上出现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量,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和变化

  教学方法

  地球仪教学用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一刻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的。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也不例外。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例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

  从刚刚同学阅读的这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首先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它的自转一样,都是自西而东的运动;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公转轨道不是圆形,而是一个近似圆形的椭圆形轨道(看图册P3),所以它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

  (看图P11图1、16和1、17)(师):

  除此之外,还有两点非常重要的特征。

  我们知道,地球一面自转,一面公转。有自转,地球就有赤道和赤道平面。有公转,地球也就有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有时是用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的。地轴同赤道平面相垂直,而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地球自转面和地球公转平面)的夹角是23、5°,那么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就应该是90°-23、5°=66、5°。

  所以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的夹角,是地球公转的第一个特征。

  大家在看图1、17的时候,可以看出,地球的地轴总是指向一个方向的,那个方向就是北极星附近,它不会因为地球在公转平面上的位置改变而发生改变,这就是地球公转的第二个特征,地球的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师):

  地球的自转,是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地球的公转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看图1、17

  我们刚刚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图1、17在一年中选取了比较特殊的四天,现在大家观察一下,在这四个特殊的位置上,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画图):

  略

  (师):

  春分3月20日或21日--赤道

  夏至6月21日或22日--23、5°N

  秋分9月22日或23日--赤道

  冬至12月22日或23日--23、5°S

  (师):

  可以看出,太阳的直射点始终是在23、5°S--23、5°N之间移动的,它移动的规律就如上表。

  (提问):

  谁能告诉我在一年中,地球上哪些地方能被太阳直射两次,哪些地方能被太阳直射一次,哪些地方一次也不能被太阳直射?

  (回答):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以南和北回归线以北(师):

  可以看出南北回归线是两条比较特殊的纬线。

  四:总结

  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演示自转公转)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知道了地球一方面在绕着地轴进行着自西向东的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的时候,面向太阳光的一面处于白天,我们称它为昼半球,而背向太阳光的一面,处于黑夜,所以我们称它为夜半球。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中,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并且它的周期是一天。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以太阳为中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地进行着公转运动。在学习中我们知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是恒定的,在一月初离太阳比较近,我们称它为近日点,在七月初离太阳比较远,我们称为远日点。这样的话,地球的轨道就不是圆形,而是一个近似圆形的椭圆轨道。这个椭圆轨道就在这个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上,地球就沿着这个椭圆轨道,绕着太阳公转,不会时高时低。

  地球的公转有两个特征:一是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也就是说地轴的指向是不变的。二是,地轴总是于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成66、5°。(记住图1、16)

  我们接下来看看地球的公转会引起那些变化?

  二、地球的公转

  (看书P11-13)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引起的变化(北半球)

  2、四季的更替

  北寒带

  北温带

  四、地球上的五带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画图1):

  (补全)

  (师):

  地球上的每一个地点都有它的平面,它的平面总是与地球这一点的球面相切。

  看图1,在6月21日或22日(夏至日)的时候,我在北回归线上做出它的平面,可以看出,太阳光与切面成90 °的角,也就是说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

  在12月22日或23日(冬至日),我们发现太阳光与北回归线的平面不成90°的.夹角了,却是与南回归线的平面成90°,也就是说这时太阳光是直射于南回归线。

  在3月20日或21日(春分日),以及在9月22日或23日(秋分日),我们可以看出太阳光却都是直射赤道了,它与赤道的平面相垂直。

  可以看出,太阳的直射点始终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

  (师):

  那么太阳光的直射与斜射有什么不同呢?

  (读书P12阳光的直射与斜射)

  (画图2)

  (师):

  我们可以看出,阳光直射和斜射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光热是不同的。直射地区,光线集中,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温度较高;斜射地区,光线分散,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地面温度较低。

  (过渡):

  我们看图1、18,发现太阳在直射的时候,对地面的仰角是90°,而在斜射的时候,却是小于90°的。我们把太阳对于地平面的仰角叫做太阳的高度。

  (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每天太阳总是从地平面上升起,到了中午达到最高点,到了傍晚又渐渐在地平面上落下消失。这是一个地点一天中的太阳高度的变化。

  但是,同一地点每日中午的太阳高度都一样吗?

  (画图3)

  略

  (师):

  我们来看图1、19"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40°N地区在冬至日的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只有26、5°;在夏至日的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高,达到73、5°;春、秋分日则介于二者之间,50°。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计算一下40°N地区的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有什么不同。

  在冬至日,太阳7点半从地平面上升起,到十六点半又落下,整个白天只有9个小时;在夏至日,太阳4点半就从地平面上升起,直到十七点半才落下,整个白昼有15小时;而春分、秋分日,它的白昼时间则是介于二至日之间,12个小时。

  (演示图1)

  (师):这样我们可以得出:冬至日北半球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因而地面获得热量最少;夏至日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地面获得热量最多;春分、秋分日的昼夜等长,太阳高度介于两者之间。

  (提问):

  请同学讲述一下家乡的昼夜长短与四季的更替情况。

  (师):

  北半球一般是把包括夏至日的6、7、8月划为夏季;把包括冬至日的12、1、2月划为冬季;把包括春分日的3、4、5月划为春季;包括秋分日的9、10、11月划为秋季。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师):

  在中纬度地区,冬季,太阳高度低,白昼时间短,地面获得热量最少;夏季,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地面获得热量多;春秋两季的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介于二者之间,地面获得热量比冬季多,比夏季少。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区,可以明显感觉到四季的变化。

  (想一想):P11

  (回答):

  略

  三、五带的划分

  (师):

  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很大的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提问):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多少?

  (回答):

  南、北回归线之间。

  (师):

  热带就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或者说是太阳能够直射的地区是热带,它获得的太阳光最多,终年气候炎热,气温高。

  (演示图1):

  在地球公转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在两极地区有的地方在某个时期内,太阳光总是在地平线上照射(这种现象叫做极昼),而相反的另一极地区却在这一时期太阳总是升不出地平线(这种现象叫做极夜)。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出能发生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是66、5°,因此,把66、5°的纬线称为极圈。66、5°N叫北极圈,66、5°S叫南极圈。

  寒带就是能发生极昼、极夜的地方,它受太阳斜射厉害,故终年气候寒冷,温度低。我们把北极圈以北叫北寒带,南极圈以南叫南寒带。

  (读书P13温带)

  (师):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一年内既没有阳光直射的机会,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叫做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叫做南温带。

  (看图册P4)

  四、总结

地球的运动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地球运动教案。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件演示及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为主、直观教学法为辅

  教学媒体

  课件、地球仪

  教学设计

  导入:

  情境: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爸爸笑着说:"孩子,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太阳转50圈啦,我还准备再转几十圈呢!

  1)你认为宇航员爸爸的话可信吗?

  2)你知道这位宇航员爸爸的年龄吗?理由是什么?

  考点梳理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2、昼夜交替现象

  3、四季的变化

  4、五带的划分

  考点解读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中心方向周期地理意义

  自转

  公转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球运动教案》。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情景导入:在同一时刻,家住中国福州的明明和远居美国纽约的姑姑打电话互致问候:明明:姑姑,晚上好!姑姑:明明,早上好!

  为什么打招呼会有时间的差异呢?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造成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一:四季的变化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二:五带的划分

  课件展示自测内容,指导学生完成。

  释疑"导入"情景。

  教学反思:本节复习课教学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知识的理解。该内容属于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和过于宏观,因此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就很重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把收集来的复习自测等图片资料等的展示,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地球仪及学生的肢体语言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地球的运动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

  [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1、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

  2、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 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 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

  [过渡]

  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

  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 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

  [教师讲述]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 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讲述]

  [教师设问]

  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设问:什么是角速度和线速度,它们又是怎么计算的呢? 培养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结合数学公式来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线速度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演示图片、动画]

  [教师分析] 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V=@/ t)

  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V=L/ t) [巩固练习]

  [提问] 问:广州和上海,哪个地方的线速度大?

  学生回答:广州 结合考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过渡]

  [提示] 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接下来,继续按照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地球的运动方式——公转。

  适当过渡,为学生学习提供清晰的思路 [教师提问] 什么是地球公转?绕转中心是?它的自转方向又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讲述] 同样地,地球的公转周期由于参照点不通也有两个,分别是恒星年(365 天 6时9分10秒)和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教师讲述]

  [动画演示] 观察图1、18,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轨道,叫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有了远日点与近日点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当地球绕到近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一月初;绕到远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转 [提示] 一些学生好难想象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情景 过渡

  [学生演示] 4个学生分成两组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公转情景 把错误演示作为教学案例,及时指出错误,纠正,使学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确则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渡] 接下来,我们学习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也有线速度和角速度。补充一个定律——开普勒定律 结合物理、数学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教师分析] 开普勒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也就是图中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用扇形面积公式推导s1=s2,s1=1/2L1R1=1/2L2R2,R1大于R2,所以L1要小于L2,根据V=L/t ,可以推出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过渡]

  [设问] 刚才讲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那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设置悬念

  [教师讲述] 因为地球绕日一周转360度,而一个回归年大约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约为每日1度。由于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所以平均线速度:V=路程(弧长)/T =约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练一练]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 夏半年,地球位于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地球位于近3日点,速度较快,所以冬半年日数要比夏半年日数要多

  [教师小结]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都讲完了,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记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地球的运动教案11

  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工具: 地球仪 投影片 地图册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式、画图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从中我们明确了一天中昼夜是交替变化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那么每天的昼与夜的长短是否一样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板 书: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图(1)

  讲 解:任何緯线圈被晨昏线都分为两部分:昼弧和夜弧。昼弧越长,白昼越长,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看图(1),此时节气为二分日,(画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各地昼弧夜弧等长,说明昼夜相等,各为12小时。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图(2)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3)

  提 问:1、这两幅图中,太阳直射在哪个纬度?此时是什么节气?南北半球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哪个纬度最短,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2、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3)赤道处终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始终把赤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5)相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巩固练习 :(略)

  过 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各地日照时间不同,即昼夜长短不同,同时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弱不同,我们用正午太阳高度来表示。

  板 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讲 解: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比如说太阳光直射的地区,各地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都能达到90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提 问:请大家看书21页,并结合地图册,思考:

  1、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略)

  讲 解:随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故: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故: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过 渡: 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板 书: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提 问:1、季节是怎样划分的?

  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划分的?

  学生回答:(略)

  讲 解:1、四季的划分

  (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

  2、五带的划分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投影片:五带的划分示意图

  讲 解:(1)明确五带的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直射状况以及季节变化

  (2)分析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

  小 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主要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大家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布置作业:(试卷)

  板书设计: 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小;赤道上无昼夜长短变化,终年昼夜平分。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的分布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的分布

  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二、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

  (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

  2、五带的划分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地球的运动教案12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

  月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的运动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略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学习地理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地球的运动教案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演示:

  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地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地球的运动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 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 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这部分 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 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 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地球的运动教案15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教学后记: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傅科摆——地球自转

  三、认识相对运动: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的运动教案】相关文章:

《地球家园》教案03-04

地球的自转教案04-02

画地球教案03-30

大班社会认识地球教案06-2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02-25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案02-26

《图形的运动》教案03-29

世界地球日主题班会教案03-22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案6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