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01 16:41: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十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十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1页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运算过程时,是从数的组成角度去理解这些简单的加减口算,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同时也为后面正式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做准备。教材通过看图解决问题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和想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算法。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初步了解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研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运算方法的过程,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用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计算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习惯。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难点:理解算式的含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讨论交流与实践操作想结合的方法。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利用有趣的情境图,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主要采用创设小明买牛奶的情境、然后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体会算法多样化,在进行计算时,我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一方面使计算有理有据,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安排这些计算以加深对数的认识的意图。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说教学过程】

  1.在复习上利用小棒演示复习数的组成,为下面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进行必要的铺垫。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境图出示,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图中看到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尤其是通过摆一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计算方法,(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问一共买了多少个?问花了多少钱?剩下多少了?)然后教师选择30+3和32-2,这两道算式作例题讨论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置入事物情境和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对于例题中30+2=32和32-2=30这两道算式,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1)30+2也就是把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32-2就是从3个十合2个一里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

  (2)还可能出现列数数的算法,对于这种算法不否定,但也不表扬,还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数的组成上来)。再让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得出算理。让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在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时,有的学生可能还是借助学具,有的不是从数的组成的角度说计算过程,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图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启发学生结合图意从数的组成角度来解释。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试一试”中的两道题,培养他们的迁移学习能力。(这个环节主要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把认知的过程还给学生,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3.在练习的设计上,我采用了边教学边练习的方法,通过练习巩固今天的新知。

  4.组织好练习、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练习要讲究练习方式,讲究实效。例如:本节课采用看图写四道算式、口算、填表格、解决实际问题等练习。这些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系中提高了计算能力。例如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加深对数的组成和十位这个数位的理解,同时也为练习第二题打下了基础。第二题我创设了动物王国举行跳舞大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让他们学会从图中提取信息,可以直接知道参赛的小兔子有多少,从而很快的解决问题。

  【说反思】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人教版第二册中第41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我通过100以内数的组成为加减法计算奠定基础,通过拼摆和看图列式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整体效果不太好。

  1. 从我个人的教学素养方面说,不够成熟,有人听课老觉得慌。

  2. 从教学准备上说,准备不够充分,课件打不开,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3. 从教学环节设计上说设计不够紧密,没有真正做到关注让学生去活动。

  4. 从突破重点上说,没有对算法进行加强,在解决30+2的例题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抽象出算法时,应多指名学生说说,以加强对算法的理解,这样就不至于感到操作和算法没有衔接,像两层皮,由此造成教学难点没有突破

  5. 从教学效果上说,学生虽然会很快算出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得数,但没有真正理解算法。

  6. 从发挥学生的探究意识上,教师过于着急,虽给了学生探究的机会但没有给学生探究的时间。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要上好一节课,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

  了解编者的意图,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我想,只有善于研究,勇于探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说课稿 篇2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培养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参与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导学----展交----训练”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6—57页《确定位置》的第一课时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本”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三)关于教学流程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参与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导学——展交——训练——评价”。

  1、导学:

  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新课中让学生手拿教师准备的座位票自己找座位,一方面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另一方面直接是对预习成果的一个展示过程。从游戏中体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2、展交: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第一个展示环节中,肯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座位,这时教师马上请小老师帮忙给这些迷路的同学找到座位,并要求告诉对方找位置的方法。等大家都对号入座后,教师再次提供轻松愉快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位置。

  3、训练: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初步应用“第几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本”这些词语描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位置。

  4、评价: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昨天布置了“确定位置”的预习任务,要求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本”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你们预习会了吗?

  (二)、活动展示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凭票入座”的游戏。老师想给大家重新排座位,请大家根据拿到的座位号找座位。

  1、明确要求。师:在找座位之前,大家有什么问题吗?(结合学生的提问生生互动介绍哪是第一排,哪是第一个。)

  2、找座位。提出:先观察自己座位的大概位置,再轻轻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来。

  3、小老师指点:对找不到座位的同学请小老师帮助找到座位,并要求告诉对方找位置的方法。

  4、描述位置。

  (学生都找到座位后,)提问:

  坐在第1排第1个的是谁?

  请第2排所有同学站一下,请每排第2个同学举手。

  坐在第3排第5个的是谁?

  坐在第5排第3个的是谁?

  班长坐在第几排第几个?

  学习委员坐在第几排第几个?

  提问:请每个同学找到自己最好的朋友,看坐在第几排第几个?

  5、归纳小结。

  讲述:刚才我们是用“第几排第几个”来确定同学的位置。(板书课题)用这种方法确定位置时,先要确定哪是第1排,哪是第1个。

  6、“试一试”。(出示小动物做操图。)

  提问:站在第1排第1个的是谁?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谁站在第2排第3个?红色的小兔站在第几排第几个?

  请每个同学选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告诉同桌它们站在第几排第几个。

  (三)、综合训练

  1、找“第几层第几号”。

  出示图片,画外音:“欢迎小朋友们来做客!我是小猴,我住在第2层第3号房间。”

  师:由小猴的话你知道哪是第1层第1号吗?

  (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每个小动物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2、找“第几层第几本”。

  帮忙找书:请帮我拿《新华字典》,说出它的位置。

  分别说出《成语词典》《数学家的故事》放在第几层第几本。找自己喜欢的书。

  3、“找地雷”游戏。

  4、到电影院找座位。

  5、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

  (四)、应用拓展

  涂色游戏:学生在纸上按照指定的位置涂色,涂完了看看像什么。

  (五)、交流评价:

  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

  (六)、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第几排第几个

  第几层第几号

  第几层第几本

说课稿 篇3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三节《一次函数》第1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说明等几个环节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常量和变量及函数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一次函数的概念将为接下来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会根据数量关系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过程和方法目标:经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运用函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复杂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由于例2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所以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归纳总结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引导性讲解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根据教材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了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和实物投影。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归纳总结,得出概念→运用概念体验成功→梳理概括,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为了引入新课,我创设了以下四个问题情境,请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

  (1)梨子的单价为6元/千克,买t千克梨子需m元钱,则m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 m=6t .

  (2)小明站在广场中心,记向东为正,若他以2千米/时的速度向正西方向行走x小时,则他离开广场中心的距离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2x .

  (3)小芳的储蓄罐里原来有3元钱,现在她打算每天存入储蓄罐2元钱,则x天后小芳的储蓄罐里有y元钱,那么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2x+3 .

  (4)游泳池里原有水936立方米,现以每小时312立方米的速度将水放出,设放水时间为t时,游泳池内的存水量为Q立方米,则Q关于是t的函数关系式为 Q=936-312t .

  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些函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m=6t;y=-2x;y=2x+3;Q=936-312t

  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它们中含自变量的代数式都是整式,并且自变量的次数都是一次。

  然后再问:你们能否用一条一般式来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学生可能用两条一般式来表示:y=ax与y=bx+c(因为这节课我已上过)。教师对两条都进行肯定,同时追问;这两条能否选择一条呢?经过讨论,最后确定式子y=kx+b为能代表共同特征的解析式,我们称之为一次函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次函数。

  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较函数解析式的具体特征,引出一次函数,提出了课题,让学生感受到一次函数存在于生活中,与我们并不陌生,增强了学生学好本节课的信心,同时也为一次函数概念的落实打下基础。

  提出课题后,教师说明:一般地,函数y=kx+b就叫做一次函数。然后问学生:作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kx+b,在y、k、x、b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个是自变量的函数?很明显, x、y是变量,其中自变量是x,y是x的函数,k、b是常量。那么对于一般的一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k、b能取任何值吗?很明显,x可取全体实数,k、b都是常数,但k≠0,因为如果k=0,那么kx=0,就不是一次函数了,所以一次函数的一般式后面应添上k、b都是常数,且k≠0,这里的k叫做比例系数。那么b可以等于0吗?当然可以,b=0就是引例中前2条式子的一般式,由此可知,当b=0时,函数就成了y=kx,,它是特殊的一次函数,我们称之为正比例函数,其中的常数k也叫做比例系数。

  由于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得出概念后,教师还应对概念进行强调:一次函数的一次指的是自变量x的指数是1次;比例系数k不能为0,但既可取正数,也可取负数;b可以为任何实数,当它取0时为正比例函数,也可以这样说:所有形如y=kx+b(k≠0)的函数都是一次函数,反过来,所有的一次函数都可以写成y=kx+b的形式。同理,所有形如y=kx(k≠0)的式子都是正比例函数,反过来,所有的正比例函数都可以写成y=kx形式。

  为了及时巩固概念,教师以快速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书上做一做:

  做一做: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系数k和常数项b的值各是多少?

  ①c=2πr;②y=x+200;③t=;④y=2(3-x);⑤s=x(50-x)

  做完此题教师应强调:①中π为常数,所以比例系数为2π;④、⑤应先化,简,巩固了一次函数的概念,此时出示例1,学生就显得比较轻松。

  例1:求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

  ①某农场种植玉米,每平方米种玉米6株,玉米株数y与种植面积x(m2)之间的关系。

  ②正方形周长x与面积y之间的关系。

  ③假定某种储蓄的月利率是0.16%,存入1000元本金后,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

  例1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判断是否属于一次函数应严格按照概念中的一般式,通过本例还让学生弄清楚了正比例函数都是一次函数,而一次函数不一定都是正比例函数。同时也体会到了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直接列出一次函数解析式。如果班里学生比较优秀,也可请大家模仿例1自己编一个例子,写出函数关系式,并判断写出的函数关系式属于哪种类型。这种编写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点点闪光点都要予以肯定。

  接着教师出示练习1:已知正比例函数y=kx,当x=-2时,y=6,求这个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此题是书上课内练习改编过来的,书上的原题是求比例系数k,但我认为求函数解析式层次更高一些,同时为下节课的待定系数法打下基础。

  此题可以这样分析:要想求这个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必须求出k的值,只要把一组x、y的值代入y=kx,得到一条以k为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即可求出k的值,然后就可写出解析式,建议教师板书过程,如果班里学生比较优秀,教师也可提到:如何求y=kx+b的解析式呢?同理可得只要求出k、b的值就可以了,k、b是两个未知数,只要两组x、y的值代入,联立二元一次方程组即可求出k、b的值,然后就可写出解析式,具体的操作下节课再学。

  以上设计使学生明白了如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及判断某条函数关系式是否为一次函数的方法,但大家都知道,学习了新知识,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例2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里面的问题情景比较复杂,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于是我对例2进行这样处理:

  先请同学们看屏幕: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份国家20xx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的材料,同时还附上一份税率表。

  然后问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什么叫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如果有学生讲出来更好,如果没人讲出来,教师自己介绍:应纳税所得额是指月工资中,扣除国家规定的免税部分1600元后的剩余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说:你想知道我们班数学老师和科学老师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吗?老师们的隐私同学们是最想知道的,于是急着解决问题。

  我班数学教师的工资为每月2400元,科学老师的工资为每月2600元,问他俩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相信学生很快就有答案(因为这节课我上过),并且方法几乎一致,都是用直接列算式的方法。教师对学生们的结果表示肯定,接着问:如果要计算10个工资均在2100元—3600元之间的教师每月应缴的个人所得税呢?还用直接列算式的方法吗?如果工资均在10000元以上呢?

  经过思考、讨论,发现工资额越大,计算应缴个人所得税的累计越麻烦,于是讨论有没有一种比较简单方法,如果有类似于计算公式的,把工资额直接代入就可求出的,那该多好啊!

  此时教师出示例2:按国家20xx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0元的税率为5%,超过500元至20xx元部分的税率为10%.

  (1)设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x元,且500

  (2)小明的妈妈的工资为每月3400元,小聪妈妈的工资为每月3600元,问她俩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有了刚才的铺垫,学生对此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就不再害怕了,教师可先由学生回答,再自己补充。可以这样分析:由于500

  此题的设计使学生体会到了运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但某些爱动脑筋的同学可能会问:虽然运用函数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方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它们有什么区别吗?怎样区别?拿到一道题怎么会想到用函数来解决,简单地说,如果没有特殊说明,能用方程解决的问题就用方程来解决,不能用方程来解决的问题就马上想到用函数来解决。但如何建立函数模型,具体的方法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本例的设计使学生既了解了国家的政策法规,又学会了用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计算老师们的应缴个人所得税,让学生初步体会了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再假设要求多数人的所得税,激发了学生探求好方法的欲望,使学生体会到了函数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用,就来完成书上课内练习2.

  最后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本节课的作业是分层布置:A组、B组、C组分别由班里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同学完成。

  四、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归纳总结得出一次函数的概念,同时利用一次函数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节课没有大量的练习为基础,而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目标,以概念讲解为载体,以展开思维分析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一切因素,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整个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随着建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潭山公园、亲水平台、LED夜景工程的陆续完工,到处都盛开着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花朵,尤其是花开的神秘过程更是孩子们非常渴望了解的,同时花朵的美丽具有一定的绘画价值。我班幼儿思维活跃,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来理解。他们对绘画活动非常的感兴趣,在平时的活动中不拘泥于教师的范例,常愿意尝试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进行绘画,也获得了我的肯定,具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在给孩子们欣赏课件,了解花开的动态过程基础上,选用了水彩墨水、记号笔、小喷壶这样的作画工具,让他们在宣纸上边玩边作画,感受彩墨在水在作用下产生神奇的效果,体验彩墨绘画的乐趣和进行大胆的想象造型。

  依据以上要点我预设的活动目标是:

  1、尝试在宣纸上用点、染、勾勒的方法完成一幅有趣的彩墨画。

  2、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创造力,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重点是:能用能用点、染、勾勒的方法完成一幅彩墨画;难点是激发幼儿的美术创造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方式”。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体现了教师与孩子的交互主体性,采取相互尊重、协商、交流方式共同学习与成长。采用的教法有:

  1、情景导入法:创编“花开”的舞蹈,让幼儿在美妙的古筝乐曲中翩翩起舞,营造美的氛围,孩子愉悦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非常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极大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法:借助多媒体集图、文、音、像一体的特点,为幼儿营造充满感情,有如身临其境的氛围,多方位地刺激幼儿的感官,不仅能受到音乐气氛的感染,活跃幼儿的思维,并通过观看花儿开放过程使幼儿感受到了花朵颜色、形状、花芯的不同,为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提供经验支持。

  3、小组合作法:以小组创作的方式有助于孩子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观摩的机会,使他们在互相观摩中不断提高创作能力。是《纲要》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三、说程序:

  活动准备:

  幼儿:记号笔、水彩墨水、宣纸、黑色垫板、小喷壶、擦手布、

  教师:轻音乐、课件、范例

  活动流程:

  一、品味美:孩子们随音乐一起跳《花开》的舞蹈进场,这种浪漫唯美的教学手段能迅速的吸引孩子的兴趣。

  二、欣赏美:

  欣赏《花开》的录象后提问:你看到什么颜色的花?这些花什么地方不同?为孩子后面创造不同的绘画作品提供经验支持。

  三、感受美。

  1、让孩子感受好听的名字——纸上花蕾水中开。

  2、感受花开的顺序:第一步洒上种子,重点强调“有的地方多种些、有的地方少种些,并要留白”;第二步让花儿开,重点强调“每颗种子都要喷上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不能喷到自己或同伴”;第三步用记号笔进行勾画,重点强调“根据花开的不同形状大胆勾画,想线条粗停留的时间就长些,想线条细停留的时间就短些”。通过这个环节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孩子能创造性点、染、勾勒的方法完成一幅有趣的彩墨画。

  四、创造美。

  1、幼儿根据随意形成的形态,大胆想象,创造出一幅有趣的彩墨画。

  2、提醒幼儿在作画时,作品要保持干净、整洁。

  3、教师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五、讲述美。

  1、提醒先完成的幼儿与听课教师分享评价。

  2、集体讲评四——六幅作品,从颜色搭配、布局、添画的效果进行欣赏讲评。

  六、活动延伸:创造美——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能用水彩墨水绘画的美好事物,并利用区域活动时间进行尝试。

  各位评委老师,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使一个活动开展成功,需要以新《纲要》为指南,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活动中预设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

  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将二力平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

  ◇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我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将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个孔,学生用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两个受力点,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强了实验的全面性。

  ◇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匀速提升钩码的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

  ②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③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中领略物理的简捷之美,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平衡的物体受力情况,培养关注科技的意识;

  4.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而学生刚刚接触到力,对实际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因此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教法分析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6.教学资源

  教师:多媒体课件、示教板、弹簧测力计

  学生:两端带有定滑轮的木板、带孔的硬纸板、细线、钩码、刻度尺

  二、教学过程分析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 视频引入

  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景出发,激疑生趣,引发学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

  环节二:观现象、究本质→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结合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列举出他们认为平衡的物体,例如:桌面上的物理书,悬挂的灯管等,进而得出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这是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什么呢?老师立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师生合作、解读探究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猜一猜] 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方面考虑,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

  [议一议]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说明合理的实验步骤;

  [做一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老师提供的实验探究卡,分组合作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做法:将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按照自己的想法,将一端钩在带孔的硬纸板上,另一端跨过定滑轮用钩码来拉,进行实验,探究出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以及合力。

  [画一画]平衡状态时,学生用刻度尺将两个力的作用用点连接划线,观察两根细线和所画的线的位置关系,清晰同一直线的特点;

  活动二:对比演示、观察归纳

  ◇ 与学生实验对比,老师对硬纸板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学生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进一步体会同一直线的深刻含义。

  ◇ 硬纸板处于平衡状态,用剪刀将硬纸板一剪两半,钩码和半张硬纸板会向两侧掉下,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学生通过讨论、补充的方式完整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一个物体、同一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活动三:深入探究、完善概念

  ◇ 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受平衡力的物体一定静止吗?老师演示钩玛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学生通过观察,深信不疑的得出: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也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熟悉的厢式电梯中间的运行过程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结合生活,学生清楚了平衡状态,不仅局限于静止,也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但完善了平衡状态的概念,更清晰了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关系,为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讨论问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

说课稿 篇6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笋芽儿说课稿。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讲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笋芽儿冲破一切阻碍,由竹笋生长为强壮的竹子的经过。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启迪学生要趁大好时光,冲破阻碍,好好学习,勇于进取。

  题目点出了题材范围,即写一颗“笋芽儿”这个主要人物(植物人格化)。“笋芽儿”是一个名词,从课题亦可推知本课是记叙文,全文以笋芽儿生长过程为线索,讲了四层意思,讲了笋芽儿出土之前和出土以后的两个阶段,出土之前,笋芽儿只是“央求”,而后是不顾一切阻拦:“一个劲儿向上钻”,表现了她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出土以后,笋芽儿以顽强的意志,不断地排除阻碍,在阳光下,春雨的帮助下,勇于进取,终于茁壮成长为高大的竹子。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结构类型属于纵向结构,文章脉络如下:

  春雨姑娘滋润

  春雨姑姑呼唤→雷公公呼唤→小草弟弟鼓励→

  太阳公公照射

  本课的类型属于讲读课文,是单元的开篇文,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观察,要将思想内容、语文知识,段的训练溶为一体,借助过去所学的观察学习方法学好本课,且进一步地领会和运用此法,为后面的《喇叭花》《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学习打基础,扫除阻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领悟笋芽儿向上进取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央求”造句。

  3.能根据课后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懂得按事物发展过程分段的方法。

  4.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们知道,文道结合,读写结合,讲练结合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因而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往往是综合型而非单一型的,一般包括教学目标(1)属于思想教育范畴;教学目标(2)属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3)是属于技能训练部分。上述四点,努力体现文道、读写结合、有讲有练的阅读教学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一般从思想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个方面选择其一,它是比较单一型的,重点太多就不称其为重点了。比较本课内容、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尽管单元训练重点是观察,但它已并非初次接触,故观察、朗读不是重点。所学生字大部分为合体字,均由熟字组成,因而字词训练也不是课文训练重点,课文中笋芽儿的向上进取精神是本课的中心,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笋芽儿出土之前与竹妈妈的对话,出土以后与小草弟弟的对话,以及她自己的自白。本课讲竹笋发芽长成竹子的过程,学生感到生疏,这是教学的难点。拟采用如下的方法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1.紧扣中心,一线串珠。从释题、析文到练习,都以笋芽儿生长的过程为线索。教学时,将学生抓住笋芽儿的语言作前后比较,体会笋芽儿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愿望、行动和结果。例如:“央求”与“自豪”,“不住嘴地说”与“急得大叫”,“瑟缩着身子”与“一个劲儿地往上钻”等等,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笋芽儿向上进取的精神。

  2.参看插图,讲述知识。突破本课难点,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出示各个生长阶段的笋芽儿图片,同时讲述有关知识,使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教学过程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本课四层按笋芽儿生长过程的顺序进行记叙,结构相似,内容浅显。如果从头到尾用谈话法进行教学,学生势必感到乏味。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简笔画教学,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用举一反三的“范例引路法”。教学流程大体如此:创设情绪——导学第一节——质疑抢答——互问互答——总结评定——作业练习。现概说如下:

  (一)创设情绪

  猜谜语,引出课题,出示实物,解题。

  1.释题。

  2.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大意。

  3.讲读课文第一小节,老师读、问,学生听、划、想、答,共同活动,理清层次,概括段意。画出笋芽儿喜欢温暖,害怕寒冷,在地下沉睡,直到雷声隆隆才生长发芽的简笔画。

  4.总结这一节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指导学生看书,归纳、整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从模仿学习过渡到有意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

  (二)质疑解难

  质疑开始,学生自解疑难。激发学生用上节教师教给的方法进行学习解答疑难,每一题给予评分,每组抢答时由组长指定本组同学答题。促使每个学生都以高昂的情绪参与学习活动。

  第二部分质疑如下几方面问题:

  1.谁呼唤笋芽儿?雷公公是怎样呼唤笋芽儿的?笋芽儿听了是怎样表现的?

  2.这时竹妈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

  3.笋钻出地面需要哪些条件?

  4.默读课文并把有关板书补充完整。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这一部分要讲什么?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6.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明白什么道理,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7.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全文。

  教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在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综合使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观看录像,欣赏细雨蒙蒙,春雷轰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万物复苏的春景,同时也观察笋芽儿从黑糊糊的地下破土而出,脱掉层层笋壳,最后长成修长挺直、苍翠的青竹的过程。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沉浸于欢乐的春天的景象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二)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初步领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

  讲课前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在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朗读声中对课文出现的各种人物(春雨姑姑、笋芽儿、竹妈妈、雷公公、小草弟弟)在情感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为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打下基础。

  (三)看投影片,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投影片再现笋芽儿,再现笋芽儿破土而出的生动景象。这景象分别用四张投影片再现,沉睡在黑糊糊的土里→再也沉不住气了→一个劲往上钻→终于钻出了地面。

  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设计

  (一)选择词语填空。

  请求央求要求

  1.奶奶( )我每天按时回家。

  2.小明( )妈妈让她出去参加集体活动。

  3.在我们在再三( )下,老师终于同意我们的这次计划。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她的生长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帮助。

  2.笋芽儿由“瑟缩着身子”到“____”可看出笋芽儿____的精神。

  (三)造旬。

  ……央求……

  (四)感情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

  紧扣教学目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的设计也从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思想教育进行检测,第一题和第三题针对目标(2)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检测,以“要求、请求、央求”三个词作为词语的训练点,让学生通过比较,学会运用这三个词。其中第一题又为第三题打下基础,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2)的后半部分。第二题针对目标(1)进行思想教育和语文知识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一道题,来了解课文的大意,并从中受到“在成长的道路上,只有经风雨,见世面,不甘落后,奋发向上,才能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的教育。第四题针对目标(4)所定的检测题,检测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之后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春雨姑姑 滋润 竹子

  太阳公公 照射 我长大啦! 成材

  小草弟弟 鼓励 脱下小衣

  雷公公 呼唤 钻出地面 生长

  春雨姑姑 呼唤 沉睡地下 萌芽

  笋芽儿

  (奋发进取)

  这一板书方式在于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出了笋芽儿以奋发进取的精神,在春雨姑姑、雷公公、小草弟弟、太阳公公的帮助下,由“沉睡地下”至“一个劲儿往上钻”最后长成竹子的过程,通过体会笋芽儿身体不断生长,思想也不断成长,领悟到笋芽儿向上进取的精神,这种板书直接揭示了中心,突出了重点。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的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两种粒子为知识主线,一是突出了组成和结构决定性质和变化;二是为了发展化学基本观念,包括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等。即用微观构成和变化的观念认识酸和碱的组成和性质。本节课安排在学习了酸和碱的性质后,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认识到酸和碱的各种通性都可以作为我们判断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的依据,只是使用酸碱指示剂是其中最为简捷的方法。

  溶液的酸碱性及其强弱的检验方法是今后开展实验探究学习化学必备的基本实验能力。其中还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从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到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还渗透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

  二、学习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下面几个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

  2、通过分析讨论,从H+和OH-的角度,认识溶液酸碱性及强弱程度不同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从溶液酸碱性的识别到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进一步学习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用间接方法收集证据。

   4、通过阅读、交流,了解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发展化学的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

  5、通过阅读多识一点: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学习重点、难点:(课件展示)

  重点是溶液的酸碱性及检验方法。

  难点是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橘子和山楂等酸味的水果,让学生谈谈对酸味及酸味强弱不同的认识,查找学生的认知起点

  展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学习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及酸碱指示剂的概念渗透间接观察法

  出示一瓶无色溶液,有哪些方法确定它是酸性还是碱性?

  总结归纳酸碱性的检验方法很多,其中用石蕊和酚酞是最常用的方法。

  目的是设置顺同于学生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情景或问题。寓新知识的教与学于知识的回顾之中

  实验探究:酸碱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归纳出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分组实验,合作完成,记录实验现象,获得结论

  思考:酚酞试液不变色能否说明溶液显酸性?为什么?

  目的是让学生亲历完整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学生阅读:多识一点 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和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总结归纳石蕊试纸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领略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要义和本质。

  如何确定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浓的白醋比稀的白醋酸味重,提出问题:浓的白醋和稀的白醋酸味不同,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分?

  演示实验:取样,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让学生明确:

  用酸碱指示剂能检验出溶液的酸碱性,不能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接着从微观的角度思考溶液的酸碱性强弱与什么有关,介绍:溶液的酸碱性强弱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关系和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间的关系

  学习用PH试纸测溶液PH的方法

  从溶液酸碱性的识别到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渗透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实验探究:测定溶液的PH

  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物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果,若有较大差异,查找原因并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PH交流获得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误差分析能力。

  最后了解物质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小结: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归纳溶液的酸碱性及检验方法。

  反馈练习:课件展示,通过学生练习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第四单元围绕学习“预测”这一阅读策略,编排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三篇寓意深刻、富有童趣的故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之间的故事。课文用反复的手法推进情节的发展,用旁批的方式示范了预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以依据标题、图画和情节来预测故事内容或结局,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预测不是无端猜测,需要有文本内容的支持,需要结合生活经验作出有根据的判断;预测没有对错之分,要在阅读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鼓励学生在有趣的预测中懂得预测有据、预测有法,提升阅读判断力和想象力。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暴、凑”等8个生字,会写“洞、准”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老屋乐于助人的精神。

  (3)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一边读一边顺着故事情节去预测,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依托阅读,边读边顺着故事情节培养预测意识和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难点:提炼预测依据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2.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如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三、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揭示主题

  我首先引导学生猜图片内容,分部分出示图片内容,让学生猜。大家在不知不觉运用了方法叫预测,然后点明单元主题:预测

  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和语文要素,开启阅读之旅:《总也倒不了老屋》。以这样的方式导入课题,增强趣味性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环节:课题展开,提炼方法

  (1)预测从题目开始

  1.根据文章题目预测。

  (1)我首先板书课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再齐读课题。让学生质疑。有同学也对题目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出示旁批)老屋是被施了魔法吗?我提示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提出问题,大胆进行预测。预测可以从题目开始。猜测老屋的样子。

  2.学习第一、二段

  (1)指名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究竟是一间怎样的老屋呢?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你读出了老屋究竟是一座怎样的老屋?从哪些地方,看出老屋的老来了?然后我指导朗读。老屋真的是太老了,咱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老屋的样子。接下来我引读:老屋这么老,难怪他说——学生进行预测:老屋倒了吗?学生预测,说理由。

  (二)学习老屋与小猫对话的部分

  我用多媒体出示:“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然后我指名让学生读。“暴风雨”你们见过吗?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猜测“小小的声音”是谁的声音。在学生大胆参测的基础上出示插图,揭示谜底。(小猫)学生继续预测:老屋会答应小猫的请求吗?并说明理由。预测故事发展还可以借助文中的插图。相机提炼预测依据。

  指名让学生起来读第四段。想想自己预测是否一样。然后指导学生一起朗读:抓住提示语,读出老屋的语气。加上动作和表情并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在此基础上学生预测:这次老屋倒下了吗?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最后师生总结预测方法。第三环节:尝试预测,体验预测乐趣我让学生默读剩下的内容,一边读,一边想,预测到什么内容,在有预测的地方做上你喜欢的记号。学生边读边预测。然后小组之间交流预测。

  5.小结:总结预测的依据,只要你想预测,文章到处都可以进行预测。边读边预测让我们学习充满了乐趣。

  第四环节:续编故事

  第五环节:出示原作,设下悬念,推荐阅读。

  四、说板书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小猫

  老屋老母鸡助人为乐

  小蜘蛛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八年级科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整个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既是已学过的密度、质量、重力及二力 平衡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是学习浮力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是突出了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 知欲;二是通过科学探究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 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生活中各种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 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 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增大和减小压强 的方法。据此确定下面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 (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有效组织好探究活动归纳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真正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对压强的知识和概念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压力虽然在生活中有感性认识,但认识可能是片面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探究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学生对“探制变量法”和科学探究的环节还不是很熟悉,还不能达到灵活地运用,这需要老师及时地作适当地引导。“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究活动的主人,学生掌握科学内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对人”和“对物”的感受导出探究的课题: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分析刚才的感受和回顾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交流合作对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进行评估和应用。综合应用引导探究法、目标导学、讲授和讨论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同时利用身边生活中可利用资源进行实验即弥补农村中学实验室器材不足现象,又培养学生节约意识。

  五、说教具:自制压力小桌、自制钉床、海绵、塑料袋、水、方形水槽、木块、钩码、白纸、一端削尖的铅笔、金属块等。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先 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然后设问钉床表演中用到了什么科学道理?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实验,一个钉板钉子数很多,一个很少,盛水密封的 塑料袋放上去,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在塑料袋上压玻璃并用小锤砸,学生会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原因的关键所在,学生很容易得到 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险,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 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述,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探究新知

  1. 压力

  (1)压力的概念

  教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利用几幅图片说明,哪个是受力物,力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让学生充分感知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

  本 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化解的,用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码,学生观察可 以发现三合板发生了形变,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关键是因为受到了压力的作用,教师继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 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水平面压力,根据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快 得到重力大小等于压力大小。教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用手压着黑板擦,手给黑板擦一个压 力,黑板擦要压黑板,这时候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是由手提供的,手一松,板擦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提供的。继续回到实验上面 来,用手将三合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察三合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考虑完大小,还要再考虑一下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学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点肯定不同,方向 一般不同。

  (2)压力的作用效果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需要,自己从老 师所给的器材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并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并上台边模拟边讲解实验思路,其他同学补充,然后一起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 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会准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完整回答相关结论。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提倡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A、提出问题: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让学生再做试一试中用手指同时夹铅笔的两端的小实验。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B、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C、设计实验

  先 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 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

  D、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实验次数 压力(填大或小) 受力面积(填大或小) 压力作用效果 (填明显或不明显)

  1

  2

  3

  E、分析得结论:

  让学生自己在亲身的感受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利用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熟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在科学探究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养成团结合作、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压强:

  对 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我们已经实验探究过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且在描述关系的时候始终是控制某一个因 素不变的,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但现在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变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单位 面积上的压力来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类似于速度的定义的建立。

  本课的难点之二压强概念里面的物理意义以及压强计算。在介绍完压强的公式以后,紧接着介绍压强的单位Pa,同时指出压强的单位是符合单位N/m2. 这样在描述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为0.5Pa的 物理意义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对计算一定要强化解题格式的规范。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 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 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利用改动的例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练习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和应用情况反馈教学效果。

  (三)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我还想知道……,让学生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对本节知识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记忆。

  (四)布置作业:测出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巩固新知。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直观显示出教材的思路,并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说课稿 篇10

  为贯彻“洋思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减少公开课中教师的表演成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注重体现语文本身的艺术特征和语文教学的艺术。我将《炊烟》的教学方案设计如下:

  一.《炊烟》一文教学的主旨:借鉴蒙太奇的手法、结合绘画的技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艺术家”,借助对课文的解读、鉴赏,由学生在心中完成画作《炊烟》的构图。藉此学习、体会文中刻画人物的方式方法;体会细致地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文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起促发灵感、引导思索的作用。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刻画人物方式方法。体会观察生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难点:学习体会通过外部环境、人物对比以及直接刻画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自觉积累生活积累素材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三.教学进程的设置和内容的安排

  进程设置:

  导入两个与文本结合的学习阶段

  自编自演情景剧阶段,对文本的拓展

  布置作业

  内容安排:

  Flash配合钢琴协奏曲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幻想,引入对“炊烟背后的故事”的思索。展开讨论。

  第一阶段的任务→初读课文,解决两个问题:①情节发展②人物//中心人物

  借助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设计自己所理解的flash。(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解读)

  第二阶段的任务→精读课文,分析中心人物的刻画:完成两副人物画。

  借助绘画中人物画的技巧,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写法。体会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

  第三阶段的任务→对课文的拓展训练,自编自导自演,各取所长、所好,在实践中检验对课文的理解深度。

  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练习再次品读文章;

  思考文中开始部分省略号的作用;(兴趣题)

  将情景剧的表演“剧本化”,写一篇文章。

  简评《炊烟》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不以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阅读,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及后的看幅图,想像一下画后面的故事以及最后的角色大反串中,都让出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口才,也有机训练了她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也能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尤其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前三段中自己特别喜欢欣赏的部分作出反应,来评述你自己的感觉;同时还会要求学生对所见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突发奇想”,如看炊烟图想像画后的故事。给你一幅画如何来画人物,谈构思等。

  在短短的上课时间中,教师还会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思索,去填足,而不作一棍子打死。如归纳了人物的主要性格后特意留下醒目的省略号……,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说课稿十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汇编十篇

2.【精华】说课稿十篇

3.【精选】说课稿十篇

4.【热门】说课稿十篇

5.说课稿汇总十篇

6.【必备】说课稿十篇

7.【推荐】说课稿合集十篇

8.【必备】说课稿合集十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