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01 23:21: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合集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说课稿合集7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要点:

  海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止抒发的思想感情

  形象生动的语言,透过生动形象的语言领略异国情趣

  理解作者行文思路,如何围绕中心行文。

  二、学法指导

  利用学生熟悉的有关分别的场面引导学生对诗歌结构的把握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诗中透出的思想

  三、教学步骤:

  1、介绍背景知识:明确: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称他为“俄国文学之祖”、“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12岁入皇村学校学习,就从事抒情诗歌创作。在《自由颂》中就显示了他对专制的仇恨和对自由的追求:你专制独裁的暴君/我憎恨你,憎恨你的宝座/我以我严峻和欢乐的眼光/看待你的覆灭,你儿孙的灭亡。由此,被沙皇政府流放南俄即南高加索。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放逐生活。1824年又第二次放逐,过上了幽禁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透露出诗人在困境中仍旧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这一诗歌成了许多青年人的座右铭,激励了几代人。在沙俄政府的对诗人怀柔与高压两手统治下,于是1837年2月10日逝世。他战斗的一生可用他逝世前一年作的《纪念碑》作一个很好的总结:

  我之所以能永远为人民敬爱/是因为我曾用诗歌/唤醒人民善良的感情/在这残酷的世纪/我歌颂过自由/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的人们/祈求过同情我为自己建造了一个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纪念碑。。。。。。/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俄罗斯大地/它现存的一切语言,都会说我的名字。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诗人的代全作,塑造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致大海》写于诗人第二次流放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上,面对表达式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万千,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写下这首诗篇。

  2、题目解说“

  致大海:明确:致为给予,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情意。还有致别的之意,是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情意,也是作别大海。大海成了诗人意象中的朋友。

  关于告别的诗歌学了不少,可用学生熟悉的告别诗作导课。

  3、内容讲解:自古以来关于告别的诗歌很多。与友人分别的场面一般分三个步骤,或叫做分别三步曲,长亭送别——触景生情,渲染离愁别绪——铭记友人。下面就诗歌的内容照应分别三步曲:(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诗歌的结构,进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

  1)、投示多媒体,展示“长亭送别”画面或“劝君更尽一杯酒”或“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画面。这是分别时友人“执手相看泪眼的情境,学生可以入情入理地去感受或说出这种画面,然后回到教材中去,要求学生看课文,找出课文中,诗人对大海老朋友的分别的第一步。至此学生很容易找到诗中第1、2两节为分别前奏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2)、中间诗节较多,采用跳过去的方式,进行诗歌最后一部分的把握。即要求学生

  思考:最后时间不等人,真的要分别了,那种依依不舍的、难舍难分的情谊最后化

  何种形式?学生答案会集中到这一点:铭记老朋友。如此要求学生从诗歌最后一节往上看:学生很容易确定最后两面三刀节为诗歌分别的第三步:

  哦,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明确:铭记大海的誓言(实质为不管身处何境,都要为自由而战心中装有自由的火焰)

  3)、中间部分,就是诗歌中分别朋友的第二步:触景生情引发许多对往事的回忆和联想,加重了离愁别绪,也细腻地展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部分有明显的行文结构特征。

  引导:我们与友人分别时也会触景生情,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人和事。诗人面朝大海老朋友作别,也情不自禁地想了很多:

  展示大海的美(3—7):是对大海自然景物的集中描写,这种明灭变幻、开阖起伏的动势,表现出能够吞噬一切的威力,可看作是一幅赞美俄罗斯人民的力量的图画。抒发诗人对大大海的赞美和眷恋的情感,再一次示大海自由奔放的特征。

  想到与大海相关的人物(8—13):自然想到具有大海精神的、为自由而战的、作者崇敬的历史人物,即对人文景观的描写:他们为自由而战,为自由而献身。其实,这就是诗人普希金毕生的追求。

  4)、结构框架,整体把握: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噎咽→触景生情的回忆与联想(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决心(心中有大海)

  致大海:诗人告别大海大海引发诗人的回忆与联想铭记大海,以此激励自已自由奋斗不息

  作者要告别大海到最后心中装着大海,告别的是有形的大海,带走的是无形的大海(即带走大海的精神内涵:自由奔放。意味着不管身处何境,不管如何绝望,追求自由的心不会变)。实质上作者也是要学历史上为自由而战的人,即是对为自由而战人物景仰和吊唁,也是继续他们未竟事业的宣言。在专制黑暗社会有如此进步的表年,这是民族的大幸。

  四、练习训练

  说说本诗的主题,想想中外诗歌的异同点,议议大海的形象意义。

说课稿 篇2

  一、说设计思路

  《小蛇多多》是一篇富有童趣、语言生动形象的故事,它以小蛇多多看见各种水果为线索,引出了故事的主题,拥有吸引幼儿的趣味性、以及引发幼儿思考的逻辑性。因此,我把这一故事作为激发幼儿大胆讲述的载体,开展活动设计,并对故事进行了加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本活动主要通过情境引导和思维引导两大策略推进。一方面通过教具、问题等情境,努力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支持性语言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渐进式的思维引导:从看见水果说它的形状的正向思维,转接由黑色的水果的形状猜测是什么水果的逆向思维,再过渡到“肚子里的水果都飞出来”的跳跃思维,把活动引向高潮。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三方面出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感知物和形的匹配。

  2、通过欣赏故事,感受小蛇吃水果的有趣情景,懂得好吃的东西不能吃得太多。

  3、学说“多多‘啊——呜’一口吞下了(水果)”的句式。

  三、重难点分析:

  活动的重难点,离不开活动目标的具体要求,这是相辅相成的。此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分别如下:重点:学说“多多‘啊——呜’一口吞下了(水果)”的句式

  本次教学活动属于语言活动,根据语言领域中小班“喜欢阅读会有序看书,能发现、讲述画面中有趣的人或物”的目标,我将活动的重点定为学说一句话。在纵观整篇故事后发现“多多‘啊——呜’一口吞下了(水果)”这句话,富有趣味性,且便于幼儿用动作表达,适合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因而,将其设为重点。

  难点:能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并能根据水果的形状来猜测水果的名称。

  小班幼儿由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的限制,看着水果图片来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还能够应对,毕竟这几个水果比较常见,幼儿接触地比较多,而使用逆向思维,根据水果的形状来猜测水果的名称,则对与幼儿有一定难度,一时难以回答。

  四、说活动准备

  1、图片:香蕉、葡萄、苹果、西瓜各一个。

  2、《小蛇多多》ppt。

  3、小蛇教具,大肚子的小蛇图片。

  五、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学习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教师演示小蛇教具,请小朋友们来猜一猜,以此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介绍小蛇多多。

  之后,出示大肚子蛇的图片。“咦,多多怎么了?他的肚子为什么会这么大呢?”引发幼儿好奇,引出故事。

  (二)引导幼儿讲述故事前半部分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因为故事后面的部分有些相似,而幼儿又善于模仿,所以只要将这一部分吃透,下面的内容幼儿就相应容易接受。

  首先,出示香蕉图片,让幼儿说一说是怎么样的香蕉?小蛇多多看到了一根的香蕉。他会怎么做?然后,在讲到“多多‘啊——呜’一口吞下了香蕉”的时候让幼儿学一学‘啊——呜’一口吞的动作,并边做动作边学说这句话。

  小蛇多多吞下后,他的肚子会怎么样呢?引导幼儿回忆吃完饭自己的肚子是什么样的,为下面小蛇多多吃的肚子很撑、很难受做铺垫。

  接着用相似的方式讲诉葡萄,幼儿就很容易接受。但是一直使用这种方式就会单调,幼儿容易感到无聊。因而我又设计了猜测游戏,引导幼儿讲述:小蛇多多还是没吃饱,它又扭啊扭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这一下它又会找到什么好吃的?拿水果图片,出示部分,让幼儿猜测,吞下了什么水果。

  之后,我又加大了难度,出示黑色的水果的轮廓图,让幼儿来猜吃得是什么水果?以此,增加趣味性,吸引住幼儿的兴趣。

  (三)运用PPT的方式,讲述故事后半部分: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多多的肚子为什么会那么大呀?多多都吃了哪些水果?小蛇多多吃了这么多的水果以后,肚子会感觉到怎么样呢?”的问题。通过提问“你们有没有像小蛇多多那样,看见好吃的东西就一次吃很多呢?感觉怎样?”

  以此得出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一次吃太多,吃多了肚子会涨涨得、很难受。最后,简单地讲诉多多后来的事情,完整故事。

  (四)结束:

  现在我们来完整地听一遍故事。听的过程中,再与幼儿共同说一说句子“多多‘啊——呜’一口吞下了(水果)”,加深印象,达成目标三。并在故事听完后,再次提醒幼儿: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一次吃太多,吃多了肚子会涨涨得、很难受。达成目标二。

  六、说教学法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由于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并且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在理解故事内容时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我通过播放ppt课件,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儿童理解和记忆。而且,我有效地将语言与幻灯片的演示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2、猜测法:出示水果图片的部分,让幼儿猜测是什么水果。出示水果的轮廓图,在让幼儿猜测。

  3、暗示指导法:教师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身份。改变以往的说教方式,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暗示幼儿,充分体现了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

  4、动作模仿法:幼儿好模仿,我在学说句式时,让幼儿模仿‘啊呜’一口吃东西的样子,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 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 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四、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

  1、 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 ,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 ,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2、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3、整体感知 走近《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听读(扫除文字障碍)——自读——齐读

  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 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心乐之

  4、以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无从致书以观以中有足乐者

  5、清 水尤清冽 6、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7、 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4、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5、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6、师生共同总结: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的知识。

  7、 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 。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潭中景物: 水 清(侧面描写) 写小石潭美景

  小石潭记 鱼 乐 (动静结合) 抒孤寂悲凉之情

  柳宗元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潭中气氛: 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称象》。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线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讨论,解决,延伸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样便可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升华。

  二、说教材

  《称象》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大象的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过程的介绍以及与大臣称象方法的比较,说明了曹冲的机智与聪慧。本文内容充满生趣,语言通俗易懂。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只要平时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将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低学段学生思维活跃,模仿性强的特征,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称象说课稿|称象说课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习曹冲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精神。

  掌握称象的过程是对课文理解的关键,所以我将曹冲称象的过程定为重点。

  探究称象方法的原因,低学段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将学习曹冲遇事多观察动脑定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低学段学生好奇心强,爱动手,敢质疑,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这就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所以我制定以下教学方法:

  1、质疑提问法:

  学贵有疑。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就课题提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2、自学讨论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而小组合作讨论正是其精神实质的体验。在教学中我将合作性学习大量用于“释疑课题问题,讨论官员,曹冲如何去称象”等重要环节。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3、朗读理解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既是重要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我在重要段落,个别字句均采用齐读,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通过朗读更加准确的把握主体思想。

  4、动手操作法:

  多媒体与实物教学的应用会更加直观,形象的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通过课件演示及实物操作,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更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针对教法又制定了以下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

  2、读中思,读中悟

  3、在分析比较中领悟

  4、口述练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针查,检测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以瞬间识字法,对上节课所学生字进行巩固

  (二)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用谈话启发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三)初读课文,解答质疑

  师范读。感知课文大意。释疑课题采用分组讨论,以此加深理解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通过官员与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明确曹冲的聪慧与敏锐。师生,生生合作讨论,课件,实物演示更加深对曹冲称象过程的理解。并做口头复述。

  (五)扩展延伸

  深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想象,挖掘内在潜能,不断充实进步。

  六、说教学评价,板书设计

  教学中运用生评生,师评生,师引生评的方式在朗读,讨论,操作中进行,评价语言应形象,丰富,指导性强。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口语及思维。

  板书设计以官员和曹冲解决称象办法的对比,直观的显现出曹冲的睿智。板书突出重点,思路清晰,易于分析记忆。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我设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

  1、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课后“邀”、“附”等8个生字,能认会写,并理解“德高望重”等10个生词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我将进一步分析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习动机相对成熟、学习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能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以感情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联想想象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使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基于对学情和教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读悟能力,因此,我将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主要选用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的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说完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说课的核心内容。

  (一)品读唐诗,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读诗歌内容,思考本诗中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做一件什么事。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前去山林探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其中的朋友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中访友》是否也就是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一)新授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后,首先,我将带领学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疏通字词

  要求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作者早晨出发去山林拜访“朋友”,在山上度过愉快的一天,黄昏归来的事情。【板书:早晨 黄昏】很明显,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在山上的经历,那么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让学生依次找出作者在山中所拜访的“朋友”【板书: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

  在学生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相应内容,这样便于同时纠正字音,理解生词意思。主要的有诸如: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波光明灭等。【板书】

  2、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学生找出作者所访朋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将这些大自然的事物称之为“朋友”,即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且进一步画出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初步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3、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刚找出的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关键字词,如“凝望、知己、智慧”等充满作者感情的一系列词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事物的深情厚谊,是在用强烈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一幅大自然的魅力图画,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课文热爱大自然的主旨。

  4、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在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我将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由我为学生用深情舒缓的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尽情想象与联想作者所描写的山中美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美妙的大自然的世界中,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感觉。

  学生想象完毕,我将与学生讨论感受,引导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讨论作者是如何做到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这种独特感受传达到我们身上的。进而让学生思考传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入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5、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先画出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讨论喜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出现较多的几种写作手法,即想象与联想,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加深对这几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在新授过程结束之后,我将给学生布置练习帮助巩固拓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自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描绘成有生命的人,让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让她们也成为我们的朋友。我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汇报自己的类似感受。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打算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的小结形式,即由学生自己分组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再安排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小组间互评以及互相补充遗漏之处,我将在最后给予整体评价。

  (五)布置作业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一处自然景色或一个自然事物,比如云、河、江、草坪、森林等,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几种主要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来写或者几种任意组合均可,写成10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同时也能练习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作用。

  六、说板书

  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突破难点,我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山中访友

说课稿 篇6

  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3—84页“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一、说教材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一个难点,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容易算成3×0=3,或者不计算因数中间有零的这一位。因此,教材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之后安排了本节的内容,有助于学生集中学习在乘法中如何处理0的具体方法.

  例5教学关于0的乘法,说明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为后继教学做好准备。“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个结论在小学阶段包含0和任一非0自然数相乘及0乘0两种情况。对于0和非0自然数相乘,可以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即表示几个几的和。对于0乘0,就不能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种情况在数学理论上只是一种补充规定,在教学中只能直接告诉学生,不宜作其他的解释。

  例6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了,再加上例5刚刚验证完的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这样学生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有0 的乘法就不难了.所以我决定例6采用尝试调整式的教学模式。

  二、目标确定

  (1)本节课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通过学习,使学生得出并理解“0和任

  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结论,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在体验、交流中明白用0占位的必要性。

  (2)在练习中,进一步培养估算意识和数感,以及良好的书写、计算、检查等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教学目标: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

  行计算。

  3、体验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三、策略选择。

  关于0的加法、乘法的辨析,0的占位等问题都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本课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感悟使学生明白任何数加0和任何数与0相乘算理的不同点,从而突出0的乘法的特性。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机会,通过错题的分析,在观察、纠错、说理等学习活动中体悟用0占位的理由和必要性。

  四、具体做法如下:

  1、精心组织材料,突出教学重点。

  课的开始就以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偷吃仙桃的故事引入, 0的乘法自然过渡到0的乘法教学。通过0的加法,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加上0还等于这个数。通过乘法的意义让学生知道0×7等于多少?出示几道0的乘法,引导学生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学生在计算、说理过程中,体悟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辨两者的内在关系,对0的乘法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例6.

  2、留出思维空间,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发展,借助例6主题图创设老寿星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公园散步的情境,使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图中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在观察、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具体问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估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接着,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为学生创设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最大限度地放入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3、分层设计练习,全员各有发展。

  练习不仅是对新知巩固消化的过程,也是对知识深化提高的过程。针对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设计的三个层次练习,即基本应用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思维训练,有学生经历知识的应用过程,感悟到数学的实用性,有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到0的加法与乘法的特性,得到了成就感的培养,设计满足了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发展。

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地球爷爷的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31课。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教学难点】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

  2.可是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二、自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指名认读。

  提醒易错字音:俩(liǎ)、引(yǐn)。

  (2)不带拼音,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3)打乱顺序挑战读。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词语,开火车式读词语。)

  3.识记生字

  4.说故事内容。

  明确:小猴和小兔想吃树上的桃子,地球爷爷用它那双无形的手——地心引力,帮助它们把树上的桃子摘了下来。

  三、感悟理解。

  1. 学习1—4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句子:

  一天,他俩在树下玩,跳啊,唱啊,真高兴!

  指名读,读出开心地语气。

  (3)出示:是啊,树上的桃子又大又红,一定很好吃。

  a. 读句子。

  b.拓展训练:大家看看这满树的桃子,想想看这桃子还怎么样啊?(又大又多、又红又多等)

  出示句型:按层次出现。

  又 大 又红

  又____又___

  苹果又____又____

  冰淇淋又____又____

  ____又____又____,一定________________.

  2.学习5---9自然段。

  过渡:于是,小猴就请求爸爸给他们摘桃子吃,听着小猴这么着急的请求声,猴爸爸有没有为它俩摘下桃子呢?请自由的去读一读第5—9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5—9自然段。

  (2)交流:

  猴爸爸有没有为小猴和小兔摘桃子啊?是谁帮了他们的忙呢?(地球爷爷)

  (3)指导抓提示语朗读。

  a.出示句子:

  觉得很奇怪:"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啊?"

  也说:"是呀,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呢?他又没有手。"

  b.指名读句子。

  c.那你知道什么叫"奇怪"吗?(不明白、不清楚、不理解)

  d.指导朗读。

  e.小猴,小兔,他们到底为什么感到很奇怪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猴爸爸还没有回答,也没有动手,只见几个桃子自己从树上掉了下来。)

  f.质疑:为什么桃子偏偏就是往地上掉,而不是飞到天上去或者飞到别的地方去呢?

  3.学习第10自然段

  (1)看来,还是让我们自己一起去问问地球爷爷吧。(出示地球爷爷的话——课文第十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第10自然段。

  (3)你都读明白了什么呢?

  a.原来地球爷爷有手,而且有很大很大的力气。

  b.地球爷爷这双有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就是我们大家看不见的——地心引力。

  c.理解"地心引力"(课件播放讲解什么是地心引力)

  教师小结;地球爷爷的手就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它能吸引地球上的一切,这种引力就是地心引力。

  (4)感悟地球爷爷的手的神奇。

  a.师:小朋友,地球爷爷的这双手虽然是我们看不见的,但是只要你留心观察便可以发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地球爷爷时时刻刻都在用它那神奇的手在帮助着我们呢。你能举出一些说明地球有"手"的例子吗?

  b.人类能够稳稳地站在地面上,()我们的楼房,也是靠地球爷爷的手才能够建造起来的。

  c.假如地球没有了地心引力,会怎样呢?

  四、总结

  今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了解了地球爷爷是有手的,也就是神奇的地心引力。其实关于地球爷爷的奥秘还有很多,正等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继续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自由读课文。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1.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角色,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角色的语气。

  如:小猴子──欢快、有礼貌、奇怪;

  小兔──有礼貌、惊奇;

  猴爸爸──慈祥、和蔼;

  地球爷爷──稳重、有力。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认读。

  2.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本课全是左右结构的字,"球、玩、跳、桃、树"应该写得左窄右宽,"刚"字应写得左宽右窄。)

  3.师范写,指导。

  "球、玩":注意区别"王"与"王字旁"的异同;

  "跳、桃":"足"作偏旁时,"捺"要变"提"; "兆"字的笔顺及笔画"竖撇"都要仔细指导。

  "桃、树":"木"作偏旁时"捺"要变"点".

  4.学生练写,师巡视辅导。

  5.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进行评议。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课后可以查找一些资料,了解地球方面的有关知识。

  2.尝试小实验:一大一小两个东西从高处落下,哪个先落地?

【关于说课稿合集7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合集8篇

2.关于说课稿合集10篇

3.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4.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5.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6.关于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7.关于生物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

8.关于幼儿园说课稿大班合集9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