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19 11:40: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说课稿合集9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好,我叫…,我说课的题目是《将敬酒》,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将敬酒》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和学生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同一个时期的作品,并且二者在思想内容上也有相似之处。《将敬酒》本事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

  学习本课,老师的指导阅读很重要,教师通过指导阅读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并在阅读中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进而背诵诗歌,融入诗歌的鉴赏中来。《将敬酒》是鲜明表现诗人个性的一首劝酒诗,由于此诗易有及时行乐、悲叹人生的消极思想,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理解诗人的狂歌痛饮,则对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要求读懂还要求学生学会鉴赏。因此,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体会诗人感情的起落,感受诗人充实深厚的内在情感及潜在的抑郁情绪。体会李白诗歌夸张的艺术手法。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品质;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

  3.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第二、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阅读诗歌,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2.鉴赏此诗的夸张、对比等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见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第三、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本课主要充分利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课文:

  1、诵读法: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的阅读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去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

  2、导读法:教师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讲述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旨,重点在于诗人豪放洒脱的形象感悟上。

  3、比较法:比较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通过对李白、杜甫生活年代,个性特点,个人经历,创作风格等方面来比较。

  第四、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诗仙是哪位大诗人,酒中仙又是谁的自称?李白一生诗酒相随,“李白一斗诗百篇”而又“举杯销愁愁更愁”。大济苍生而又处处碰壁的李白有悲叹,有忧愁,但李白毕竟是李白,他的忧愁不是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也不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李白的忧愁中有达观,李白的忧愁中有豪放,《将敬酒》就是他酒助诗兴,笔酣墨饱的豪放之作。

  (二)多媒体展示配乐朗诵,同时,展示与本诗相关的画面,如李白的狂歌图、黄河奔流图等。

  (三)分析鉴赏:

  1.先从整体上把我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脉络并辅以投影板书,是学生一目了然。

  2.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设计好的一系列教学问题,让学生鉴赏,包括诗歌内容,语言,思想主旨等方面。尤其比较本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另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应到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提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外,课下还可以鼓励学生联系以前学习过的杜甫的诗,谈谈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区别。

  3.让学生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见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阅读,或者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以作文的方式写下来。

  4.小结部分(包括诗歌的主旨和内容,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等。主要是让同学们回忆本堂课的内容,加深印象,争取课堂上就能掌握学习本课需要掌握的知识。)

  (四)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并背诵课文。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指导。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晚上好,《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初中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的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本节中的第三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分析:

  运算是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更作为其基础的内容。而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互换以及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一般顺序后,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的运算中,使得分数运算更为简便化、从而提高运算的准确率,也为学生的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 学生分析

  对于进入初中学习不久的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处于小学学习和中学学习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处于一个启蒙阶段,但他们有着很强的求知欲、探索欲以及表现欲。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适当的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探究空间。

  三、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获得并掌握分数的运算律,使得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简便化,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进而理解选用合理方法的重要性。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在学生的积极探究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后功克本节课的难点:获得并掌握分数的运算定律。准确运用适当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化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题的教学方法多数采用老师讲,学生练的方法,虽然这样的课有一定的练习量,但往往会非常枯燥、很难吸引学生。为使课堂有趣、生动、高效、思维量大,又符合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情绪易于调动,但分析能力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采用比较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精心设问,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学法:

  认知发现法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现,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在这堂课上鼓励学生自主的观察、猜测、质疑。并且努力促进学生由被动状态向主动状态转变,学会学习。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为了切实有效的实现既定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如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复习导入

  师:在上新课前面,我们先进行一个计算题比赛,同桌两位同学比一比谁做的既快又准确。

  课前,我准备两套计算题试卷,同桌的试题是不一样的,让他们之间进行比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带这他(她)为什么做的比我快的疑问,进入下个环节

  环节:(二)发现问题,学习新课

  在比较同桌的试卷后同学们会有很多发现和想法。我便提问:“你从这张试卷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有从表面的这两张试卷的相同点:有相同的答案、题目有相同的数字;和不同点:括号位置不同、运算顺序不同。有想到A卷的每一题可以是B卷中相应的每一题的第二步。有想到那么整数的整数运算中的加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同样也适用于分数的计算。更甚者产生联想整数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否也适用于分数?等等,我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我才告诉他们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和小数的运算中,但由于现在我们知识的有限无法证明,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得以解决。如果学生观察和质疑没有发现问题的本质,那我会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

  环节:(三)试做例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两组题目。介于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熟悉了整数的运算律,而分数的运算律实际是整数的推广故第一组例题我采用口答的形式,从而使同学进一步熟悉运算律,并初步体会使用运算律的优越性。

  例 1计算: (口答),并说明你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这么做?

  而第二组例题是在第一组例题上的提高,题目不再是简单的套用运算律,而是可以采用多种运算律的例题。但由于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仔细审题,故我让他们先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半分钟),然后再动笔。

  师:我们先看半分钟,然后再动笔做

  例2计算:

  由于每个同学的观察方向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每个同学的解题方法也就不同。通过全班的交流,让每个同学进一步的熟悉运算律,深一步体会到使用运算律的优点。同时感受一题多解——是我们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启发同学问题有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环节:(四)小组讨论

  如果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那么我们老师的教学才可以说是成功的。所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编几道可利用运算律的分数计算题,同时通过比赛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也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对于在编题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学生帮助来解决,增加他们互助的精神,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环节:(五)总结提升

  最后同学们以“我今天学会了…”和“在学习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整理所学的内容,同时理解不仅在运算过程中可以使用合理的方法,同时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也应选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即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学习才会变得轻松。

  环节:(六)回家作业

  这次我给同学们所留的回家作业是用合理的方法计算而这些题就是同学们在课堂上经过小组讨论后自己编写的。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他们可以一题多解。

  七、关于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和以往一样,在启动探究的入口前,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能力有限,我为同学们创设了一定的情景。过去我总是循序渐进、有浅入深的提出问题和探究的方向,同学也总是根据我的想法一步步的往前走,缺少了独立观察、分析问题的空间。这于我们习惯于指定学生的活动过程有关。而这次我所设计提问的方式有所不同,先给他们一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观察和思考,引领他们发现本质问题,从而进入新课。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综合能力。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所以在最后的实践中,我采用的学生编题学生解答的形式。以前我们总是出题来提问他们,而今天他们自己间的合作和交流更会引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同学的解答和讨论更会使他记忆深刻些。同时也可暴露出他们在理解运算律的一些共同的误区例如:除法有没有交换律?碰到使用结合律的过程中前面是减号这么办?等等。

  放手后,这节课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聪明才智,扩大了思考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自主的学习,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思想和创造才能。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争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4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作业本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 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联系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目标

  1、能正确读出并读准生字词,流畅地将课文读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这是本文的重点。

  3、体会父亲说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新事物、新问题有强烈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从《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轻声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推进综合性学习,努力实现学科间的沟通,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读一读、讲一讲、谈一谈、演一演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体会课文中所赞扬的宽容、友爱的美好品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具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教学中,我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强调叙事顺序,为今后写作奠定基础,我还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与判断,从而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五、说设计意图

  通过课后填写调查报告、倡议读书月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及内涵,从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挖掘人物形象特点,积极探究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从小培养他们乐于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更进一步的升华主题,学以致用。

  六、说过程

  1、课前预习: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重视“整体把握能力”。因此,课前的预习中,我便要求孩子们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导入:

  大家知道: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3、教学流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导向——探究体验——调查事件——学习升华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教学中我用信任和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他们小组合作,相互讲一讲,从而让他们能够全面地看到文中“我”的缺点:爱瞎猜、爱面子。优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也能看到克莱谛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倍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说教材,《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是《7的乘法口诀》中的例2、例3。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乘法的初步认识2——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和分两行摆点子的情境图。首先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正方形的情景,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 的含义;然后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建构“思维模式”。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建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制定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

  (2)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通过示范、指导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通过讨论、交流突破难点

  熟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最适合他们的就是直观形象的学习了。

  四、说教法与学法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发现学习法、游戏激趣法,把这四种教法融合到整个教学中,尽管本节课“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原本并不是让人生畏的、令人生厌的,而是通过自己努力,体验成功、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美国教育学教授柯普兰提出“儿童对数学概念理解必须由儿童自己获得,教师的责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法、类比迁移法、合作交流法、直观操作法、分析发现法,在教学中通过层层深入把“一个数几倍的含义”暗含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把“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通过亲身操作体验,让学生“有感而发”,真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方法”。

  本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倍”,让学生初感受到“倍”,还给学生准备了圆片、小棒、三角形等学具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时教学安排了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强化概念,巩固认知

  四、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五、 课堂总结,延伸巩固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感知倍)

  首先,说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感知倍)

  一上课,我首先请同学们看看教室墙上的“小组评比栏”,挑选两个小组的红花数行比较,板书在黑板上,挑选三对:

  第一组:2朵

  第四组:4朵

  第三组: 1朵

  第五组: 2朵

  第九组: 3朵

  第十组: 6朵

  我请学生们任选一对用数学语言说说它们得到的红花朵数的关系,学生已经会用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来描述两组红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完后,我说:“你们都说的非常好,你们知道吗,老师只用同一句话,就能描述任何一对中两个组红花朵数的关系,你们想知道嘛?”“比如第四组的红花是第一组的2倍。第五组的红花是第三组的2倍,第十组的红花是第九组的2倍”。 在陈老师的介绍中,你有没有发现哪个新的数学名词?(学生初次听到谁是谁的几倍这样的数学语言,而且老师用同样的一句话就能描述每两组红花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感知倍,接下来,我文学生“对倍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倍”,板书“倍的认识”。这个环节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相对比较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然后老师用倍的关系来描述,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比较,渗透“倍”也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大背景。同时由于在先前的学习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的是相差关系,也可以这么说,在学生的头脑中相差关系已经形成了深刻的认知结构。鉴于此,既要沟通两个数之间的相差关系,又要拓展除了两个数之间存在的相差关系以外的关系,因此,教师事先准备了讨论的学习材料,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环节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认识倍)

  我说“今天,有三个小朋友也跟我们一起来研究倍的认识,你们看”,出示例2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是怎样摆小棒的,第一个小朋友摆的1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几根?第二个小朋友摆的了2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几根?第三个小朋友摆的了3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几根?然后老师指出第一个小朋友有1个4根,把一个正方形4根看成1份,第二个小朋友有2个4根就是有2份4根,也可以说成4的2倍,(板书)第二个小朋友和第一个小朋友摆得小棒数量成倍数关系,第二个小朋友的小棒数量是第一个小朋友的2倍,然后让学生说说3个4根就是有( )份( )根,可以说成( )的( )倍,第三个小朋友和第一个小朋友的倍数关系,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本环节教学遵循学生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由扶到放,从 “份”→“倍”的认识,发展到这里由“几个几”→“几份”→“几倍”的认识,通过摆小棒的直观,引导学生建立“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概括“倍”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体现了通过具体形象抽象本质属性并加以概括的过程。接下来我转回到开题的小红花,让学生根据刚刚学的( )是( )的( )倍,来说说为什么这三对中两个组红花朵数都是2倍的关系。再一次强调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同时强调“1份”的重要性,通过一倍量的变化,再次加深倍的含义。然后我趁热打铁,做几道习题:

  (1)6个3可以说3的( )倍

  5的7倍可以说是7个( )

  2的4倍是( )个( )

  (2) ■■■■

  ★★★★★★★★★★★★

  ★的个数是■的()倍。

  (3)

  的个数是 的( )倍。

  (3)教室中小组座位的倍数关系

  从更高的需求层次上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为下面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作好铺垫。

  在讲完“一个数是几倍”的含义后,课本中的例3教学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以此来进入第三环节:强化概念,巩固认知

  第三环节:强化概念,巩固认知(理解倍)

  首先出示例3,让学生们用学具摆一摆,第二行应该摆多少个圆片,并在小组内说说为什么这样摆,怎样计算呢?第一行摆2个,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摆4个2,就是4×2=8。如果要求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3倍呢?该怎样摆和计算呢?然后老师摆出第一行有三根小棒,请同学们摆出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倍数,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摆的、算的。这个过程要反复用学具操作,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然后请学生们利用学具中的12个小星星设计一个方案,把星星排成两行,然后请同组的同学来用“倍”来说一句话,表示()是()的( )倍,让学生在次通过摆一摆来创造“倍”,并讲讲怎样摆才能清楚的看出来,这一过程一定要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在探究完新知后,进入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巩固深化(应用倍)

  1、列式计算:

  (1)4的7倍是多少?

  (2)7的3倍是多少?

  2、78页第一题

  3、小明有5本故事书,连环画的本数是故事书的7倍,小明有多少本连环画?

  4、用脑猜一猜 老师今年几岁?

  (预设:学生随意的猜测35、28、30、42、33……)

  师:出示信息,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你最先排除哪些数?

  (预设:学生容易想到排除28、42、33)

  师:是呀,35和30这几个数都有可能。(再出示信息)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学生揭晓谜底,并且说出理由。

  5、动口说一说

  看,陈老师老师带来的水果真多呀!(出示情境画面)

  (2个桃 3个苹果 4个梨 6个菠萝 8个草莓 12个西瓜)

  看着这幅图,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6、摆一摆,填一填

  第一行:

  第二行:

  (1)你能用 “倍”来说一句话吗?为什么?

  (2)第二行再摆( )个 ,第二行的个数才是第一行的2倍。

  (3)第一行去掉( )个,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的2倍。

  本练习环节中通过多种渠道(耳听、手动、眼看、口动)、多种形式巩固并加深对"倍"的理解,问题带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的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生体性,促使学生从发散思维中寻找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进入更高一个层次。总之,练习设计力求融知识性、趣味性、发展性为一体,把夯实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求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的。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后,使学生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理解倍的概念,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最后进行第五环节:课堂总结,延伸巩固。

  第五环节:课堂总结,延伸巩固

  我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知识?(学生交流)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4下)请你们也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请注意你们拍的下数是老师的3倍。(生齐拍)你们拍了几下?怎样计算?

  师:掌声里都有“倍”的知识,可见“倍”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课后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这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全课总结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巩固新知,又使学生品尝到收获的喜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时空,激发他们用数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整节课的新知识不是老师强加于学生的,是学生通过旧知识的牵引,主动获取的,体现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倍”是乘法的重要含义之一,要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思维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注重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通过从形象到抽象的层层递进练习,提供了一个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认知,去反思,去巩固,去运用,去发展新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本节课充分利用了情景图,形象地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呈现过程更清晰,更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板书的设计从旧知的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多少来描述,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学习,层层递进,简单明了,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形成。我的说课说完了,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录入数据库的记录》这一课是海南出版社义务教育九年级教材《信息技术》的第二课,这一课用时一个课时。它是学生学习数据库软件Access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是第一章《用数据库来管理信息》的重点。根据教材的地位及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创建数据库的意义

  2、认识理解录入数据库记录的基本操作方法

  能力目标:

  1、掌握录入数据库记录的增、删、改等操作方法

  2、掌握创建窗体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观察以及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生通过任务驱动的操作,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创新的能力,在任务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2、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录入数据库记录的操作方法及创建窗体的基本方法。

  二、 学生能力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普遍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重视、对具体操作比较容易接受。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比较理解。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主要学习方式完成。在学习本课之前,他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数据库的基本常识。

  三、教法和学法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任务驱动法及赏识教育法。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设置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各种知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赏识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尝试操作法、主动探究学习法及小组协作学习法。新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环节来进行。如能得到各位专家、前辈的指点,不胜感激!

  教材解读: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读材料(探讨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近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是新的课程标准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等实际出发,在这里我就学生现状作一些分析:

  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解气候相应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直观。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的整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本节的教学难点则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的主要因素;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基于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及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了解气温对于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地图信息的能力。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读图比较法,集体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则采取了合作学习法和总结反思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采用情景导入法。

  寒假了,许多同学打算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全国各地游览一番,领略一下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的同学想到有这北极村之称的漠河镇去。有的同学想想着飞到天涯海角海南省,感受一下三亚的碧海蓝天,沙滩椰林还有五指山区的黎村苗寨民族风情

  听说漠河和海南的气温和孝感都不一样,有的同学说冬季的时候漠河比孝感要冷的多,而海南比孝感要温暖。同学们在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呢?

  学生在此会和情景产生共鸣:那里的气温究竟和孝感有哪些区别呢?又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

  设计思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出旅游时该如何选择衣物"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为后面的教学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来探讨、分析我国的气温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是基于新课程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的课程理念。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2-14,并且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气温图的投影,同时在投影上标出漠河和海口的位置,配上两地同一时间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读一月份气温图探讨其特点并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 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0摄氏度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

  ② 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③ 一月份,我国海南海口市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④ 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计算:

  一月份我国0°C等温线和秦岭--淮河一线重合,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气温在0摄氏度一下。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黑龙江漠河镇的气温在零下三十二摄氏度一下,而海南省海口市的气温在十六摄氏度以上。南北气温相差四十多摄氏度,逐步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在日常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他们活泼,对此非常感兴趣,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接受能力想吻合,以引导幼儿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大班幼儿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且处于语言迅猛发展时期,但对数量词的掌握、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为了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我想通过幼儿最喜欢的游戏,让幼儿在掌握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数量词,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同时,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根据纲要中的语言领域目标要求及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语言智力游戏提高幼儿对学习数量词的兴趣。

  2、提高幼儿在活动中快速倾听和应答的能力。

  3、引导幼儿练习正确使用数量词。

  这三个目标蕴涵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经验的获得,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通过语言智力游戏,提高幼儿对学习数量词的兴趣上,”从第一、四环节的逐步深入,将知识进行迁移,将重点逐渐攻破,活动将难点定在“正确使用数量词,”从以下几点突破:

  1、让幼儿参观“物品展览馆”,讨论图片上物品名称。

  2、做游戏“玩转盘”“造火车”

  为了完成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环境创设与区域活动相结合

  为了让幼儿不再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而转为主动吸收,我整合了区域活动,根据教育目标,有机渗透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更多更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发发展,因此,我在区域中准备了:美工区:投放白纸、彩笔。阅读区:投放数量不等的物品名称的图片。

  (二)、知识经验准备:利用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丰富词汇和生活经验。

  (三)、物质准备:

  1、老师、幼儿、家长共同搜集各种物品名称图片布置一个“物品展览馆”

  2、转盘,上面贴有各种数量不等的物品名称图片

  3、各种数量不等的物品名称图片反贴在黑板上。

  这些准备,一是丰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便于幼儿在和同伴讨论中大胆、自主、快乐的交流,二是能在活动中突破难点,便于幼儿理解。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

  教师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挖掘此游戏的活动价值,采用游戏组织教学,运用了观察法、游戏法、讨论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师说教的传统形式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在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理念,将各领域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语言领域中渗透社会领域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玩转盘和造火车游戏中让幼儿感受数量的概念,在音乐游戏开火车中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三、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设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游戏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让幼儿在看看、说说、听听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数量词。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参

  与活动的兴趣(6分种)

  带幼儿参观“物品展览馆”,启发幼儿相互讨论,图片上都有什么?

  此环节中,教师为

  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同伴之间交流,体验交流的乐趣,在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

  (二)、游戏:玩转盘(8分钟)

  转盘上是一些图片、上面分别画着数量不等的苹果、书本、眼镜、尺子、树、电视机等物品,幼儿自己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指针指到哪张图片,幼儿就说出它的名称并在前面加上数目和单位,如:一辆汽车等。

  此环节让幼儿分组进行,每组一个转盘,尽量让每个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参与活动,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三)、游戏:造火车(8分钟)

  一名幼儿做“火车头”,“火车头”拍手念儿歌“嗨嗨,我的火车就要开”小朋友就问“哪里开?”

  火车头回答“***小朋友那里开”,被“火车头”点到名字的幼儿到黑板前翻一张图片并快速说出图片上的物品,前面要加上数量和单位,如:五头牛等,说对的幼儿站在“火车头”后做一节车厢,说错了,坐回座位,“火车头”重新寻找车厢。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正确运用数量词,并提高幼儿在活动中快速倾听和应答的能力。

  (四)、听游戏音乐“开火车”(3分钟)

  幼儿随音乐自由组成几节火车做动作,并随音乐将火车开出活动室。

  五、说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准确运用数量词。

说课稿 篇8

  参加本次双江自治县教育教学现场会小学数学课堂竞

  赛,听了邦丙教办周敏老师的《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这节课,她的课堂教学风格,教育教学理念,对我本人触动很大,受益匪浅。下面,谈本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对教材的把握到位、理解深刻、科学合理使用

  1、课前认真阅读教材、《数学课程标准 》、分析教

  材:

  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除数不接近整十数)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85页例3及“做一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及除数是两位数的整十数以及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对于试商的方法,教材除了教学采用“四舍五入”法以外,还在此注意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运用试商方法。学习本节课之后将为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除法打下基础。

  2、对教材的创造性改动和使用

  周敏老师为了数学教学活动更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对教材例题做了改动。改为:

  1、复习时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当小老师,训练时用答题卡。

  2、本节课使用图片36张,图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处处充满数学 。让学生各个器官感受数学,便于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五、导入选择合理

  1、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这是学习数学最根本规律。

  2、创设情境导入,符合新课改、新理念、新课标的要求。

  六、学生巩固训练具有层次性、合理性。

  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体现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得到真实的体现。

  1、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八、提几点不太成熟建议和意见

  1、对学情预设不足,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化。

  2、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3、课件制作有待改进,操作不够熟练。

  4、虽然对例题略有改动,但教材使用不够合理 ,一节课教材没动成为摆设。

  5、没能很好抓住学生闪光点,进行精彩教学。

  6、教学语言一个调,稍有平淡。

  7、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机会少了点,对优等生、学困生关注不足。

  8、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实践、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活动过程。

  总之,教学是成功的,但有得也有失,让成功铸就辉煌,让失败走向成功。

说课稿 篇9

  《我的地图》一课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初步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的初级阶段,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富于表现性。

  其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学会用情趣化的点、线、面去表现地图的方法;

  2主动探索、尝试、表现、拓展思维空间,掌握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的技巧;

  3,认识地图的真正的价值,在相互欣赏、交流、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课应分为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以欣赏、认识、平面表现为主,第二课时以想象、创造、立体表现为主,今天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其重点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利用点、线、面、色去创作地图,难点是学生在表现中如何能够画出地图的标是物,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一年级学生摄取知识的动机往往是兴趣所致或是满足自己的成功需要,间接兴趣多于直接兴趣,针对学生这一年龄特征,我制作了形式活泼、卡通化的多媒体课件,把游戏、神秘的故事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令孩子感到新奇、快乐,从而在玩与交流的探索中增强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本课的导入环节,我运用了教参中设计的小游戏《问路》,问的是一条学生熟悉的路:从扬子三小到永利商场怎么走?孩子们由于空间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往往只能用向左走、向右走等比较模糊的语言来描述,这时教师应适当地帮助学生在描述的路线中寻找一些标志性景物。接着,我播放了这条线路的实况录像,证实学生的描述,并引导学生观察路边熟悉的景物,让学生感受到有依据景物更容易找到方向。

  接着是自主释疑、指导交流,我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古代和现代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图在地理、军事、建设、治水、探险、航海、考古、艺术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如黄河图在治水方面的作用,某些地图中的山形地貌对战争的影响、古代的地图演变成中国传统山水画等等,这里珍贵的古代地图图片展示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欣赏了大量地图后,我选择了其中几幅实录性地图和本课要学画的情趣化的地图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这两种地图有何区别?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这时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研究情趣化地图的表现方法,感受点、线、面的运用,指导学生根据地图中的标识物来认识路线。

  至此,学生基本上理解了情趣化地图的绘画方法,接着教师讲了一个让学生倍感神秘的故事:屏幕上一只可爱的小兔子背着一包金银财宝,狡猾的狐狸总想偷出它的宝贝,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白兔悄悄背着包出门了,它想把宝贝藏到一个路线曲折、不易被发现的地方,故事说到这儿问学生:“你能帮小白兔设计一张藏宝图吗?孩子们被故事的神秘感吸引,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好主意,在小组交流后,请一位学生说,教师简单画出学生所描述的藏宝图,这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描述标志景物,突破难点。

  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我要求每一位学生为小白兔设计一张藏宝图,供小白兔挑选。孩子们跃跃欲试,十分投入,从学生的作品反馈看,孩子们的藏宝图想象力很丰富,非常有创意。

  作业展评环节,以集中评点、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形式进行,最后出示一些有趣的制作立体地图的材料,要求学生注意收集,为下一课作准备。

  以上内容就是本人对《我的地图》一课第一课时的总体把握和教学设计的构思意图,不足之处,还往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热门】说课稿合集9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合集7篇

2.【热门】说课稿合集10篇

3.【热门】说课稿合集6篇

4.【热门】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5.【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6.【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

7.【热门】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8.【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