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19 16:43: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说课稿8篇

说课稿 篇1

  一、分析教材

  儿子,这个字眼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扬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这些呢?

  本课中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 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长的儿子却能帮妈妈干活,他才是真正的.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浅显的文字中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教学时,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讲多少孝敬父母的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说内容,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引导孩子.

  二、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分角色朗读。

  3、 学会体贴、孝敬长辈。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人物对话多。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因此,可以让学生感悟课文以后,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时,要注意感情朗读。用自豪的语气读前两位妈妈的话,感受母亲无私无我的爱。用平稳的语气读第三位妈妈的话,表现她平和的心态。这节课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老爷爷的话是一个教学重点难点。下面,我主要说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

  三、 教法学法

  本节课以学习课文明白道理为重点,因此朗读、讨论问题是主要环节。复习完生字词以后,朗读先以自由读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边读边以划线的形式找出老师在幻灯片上写的表格上的问题。认学生找出三位妈妈介绍三个儿子及三个儿子看见妈妈提水的具体表现。新课改要求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老师是指导、引导他们学习的对象。老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他们读读、划划、说说。根据课文内容,多让学生说说“三个妈妈介绍儿子和儿子看见妈妈提水的表现”,并会用“一个……一个……另一个……”句式连贯地说几句话。这环节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知道课文内容以后,老师再板书问题,让同桌两人讨论;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儿子?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你对三个儿子有什么看法?多让学生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低年级能说连贯的几句话,为以后写作作为铺垫。老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注意纠正指出错误的地方。最后,老师再作归纳:只有一个儿子帮助妈妈干活,另两个只顾翻跟头、唱歌,没有帮妈妈提一提很重的水桶,所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学生各抒已见:对三个儿子的看法后,老师作正确的归纳:一个孩子不仅会唱歌、翻跟头是不够

  四、 教学程序(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是复习旧课。老师通过生字卡让学生复习认读已学的生字。让他们组词、造句,读句子的形式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接下来第二环节学习课文。先自由朗读,根据板书表格让学生划出三个妈妈介绍自己儿子及三个儿子看见妈妈拎水的具体表现,这要体现学习主动性,独立完成,注意阅读与思考的结合。第三环节讨论法学习课文难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儿子?三个儿子,你有什么看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活跃课堂气氛。这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环节,老师可以巡堂,指导讨论。最后让学生汇报交流情况。老师再根据学习的回答,作归纳。第四环节是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先小组形式读,然后分角色朗

  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是课文的拓展认识。再次让学生说说,讲讲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自己对待父母是怎样的。这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教育,要和生活联系起来,懂得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6课《画嗅觉》。

  2、 教材分析:

  本课属“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是《五味瓶》《感受声音》等课的延伸与继续,它与画味觉、画声音、画情绪、画性格等构成一个系列。这个表现感知的系列旨在通过联想、想象用色、点、线、形等美术元素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为学生丰富情感体验、表现感觉感受积累知识与方法。从心理学上讲,嗅觉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活动,并相互融合得到一种个性化的新感觉。美术与嗅觉形成色、嗅联觉。本课就是让学生在嗅觉感受的刺激下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色、点、线、形表现自己对各种气味的嗅觉感受。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各种气味的特点,进一步关注和了解嗅觉。

  能力目标:能用各种工具以不同的色、点、线、形表达不同的嗅觉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我的情感。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各种工具画出不同的色、点、线、形,表现各种嗅觉感受。

  难点:嗅觉如何用色、点、线、形表达。

  二、说教法学法

  《画嗅觉》是抽象的。新课程提出要求改变单一、高深、繁多的专业化倾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和信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掌握,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富有人文气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采取了互动型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在创设情境中讨论、体验;在欣赏中比较、探究学习技法,以解决难点;在展示评价中获得成功体验。

  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用色、点、线、形表达味觉与声音,同时对于点、线的种类、性格、排列,色彩的冷暖、情绪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毕竟画嗅觉与画味觉和声音还是不同的,它是在画味觉与声音上的提高与拓展。怎样用色点线形表达出各种嗅觉感受,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点拨,引导他们在创作抽象画的同时体验其中的乐趣。因此,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关情境中,通过感觉、联想和想象,来完成造型表现。

  三、说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a.、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有关嗅觉的名句,如“暗香浮动月黄昏”“一阵微风吹来,荷花的清香,宛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两岸的麦子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而来。”……并亲身体验这些气味。

  B、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带有气味的物品,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如花卉、水果、醋、酒、香水、中药等)放在不透明的容器中。带好水彩、水粉、彩色铅笔等所需绘画工具。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亲身体验不同的嗅觉,是上好这堂课的情感准备。富有家乡特色和乡土气息的词句能滋润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联觉。多元化的嗅觉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联想和创造。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激趣导入,初步创作——欣赏作品,指导创作——自主选择,再次创作——展示评价,分享创作。

  (一)、激趣导入,初步创作:

  1、星期天,我经过麦当劳门口,一股浓浓的香味吸引了我,顿时我的口水就流出来了,你们知道我闻到了什么味道吗?可以抢答。(熟悉的生活情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到嗅觉上,“闻到了什么味道”激活了感知储存)面对学生各种回答,我只是说“我把答案画出来,你们猜一猜,到底是什么?”顺手拿起水粉笔饱蘸橙色点个很大的点,淡黄色画几条短线。 (看点线猜物既让学生感悟到实物与色点线形的联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2、学生猜完后我追问:①你是怎么猜到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色点线形。(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嗅觉是可以用色点线形表达出来的)②你还想到了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气味作联想)③是什么心情?(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在嗅觉中起着一定的支配作用,比如对同一种香味,有的人是喜欢,有的人是厌恶,由于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色彩,如果把嗅觉与情感剥离,只剩下实物的气味,表现的内容就单调、不感人了。)请你在最短的时间里用色点线形画出快乐的薯条、汉堡、圣代等。(引导学生用线条、形状的变化、夸张来表现,这既是对二次创作的铺垫,也是对点线性格的承接。)学生尝试作业。

  3、画完后请学生简单谈一谈画中色点线形表达的意义,教师及时肯定小结:这些简单的色点线形就是你根据气味所想到的东西和你当时心情的表现。那么,这些简单的色点线形怎样更好地表达你的嗅觉感受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一学。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先导”。这个导入环节通过“猜一猜”“画一画”“说一说”三个步骤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嗅觉的兴趣,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了解嗅觉与视觉中的色点线形是如何相通的,同时通过初次作业,增强了学生画嗅觉的信心。

  (二)、欣赏作品,指导创作:

  1、思维拓展,启发创作:

  (1)、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令你难忘的嗅觉呢?请你们谈一谈为什么难忘。能够用哪些色彩来表示?

  (2)、现在我们来看一组作品,看看他们最难忘的嗅觉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多媒体展示《茉莉花真香》、《辣》、《难闻的焦味》《腥味》《奶奶煎中药的气味》等,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从不同色彩的点线形上展开想象自由谈一谈。

  (3)、根据学生的各种回答小结:不同的味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选择的色调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的欣赏,最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画嗅觉的第一个步骤:色彩的选择。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与拓展学生的色彩表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创作提供参考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2、比较欣赏,探究创作:

  (1)、这些简单的点线形怎样处理才能更好地表达嗅觉呢?我们再来看一组作品:

  先看一幅《臭》的图片(课件),仔细观察后请说一说:作者运用了什么工具?作品中的点线形是怎样处理的?引导学生回忆点的聚散、疏密等排列方法。

  再看第二幅《草莓的香味有点甜》(课件),提问:和第一幅相比,作者在工具和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怎样?引导学生联系画味觉的方法。

  最后我们再看一幅《妈妈的香水味》(课件):你看得出这幅图是怎样表现嗅觉的吗?这种方法你会吗?说说看。

  (2)、教师小结:看了他们的作品,我们知道了点、线、形的种类、方向、排列的不同,表达出的效果也就不同了。你还想怎样表达你的嗅觉感受?一会儿我们创作的时候可以大胆地表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展示的作品是根据技法分类的,分别介绍了水粉、彩色铅笔、水彩这些工具的运用和技法的表现,为学生的技法学习提供了范例。如果说上面的第一次欣赏是解决色彩选择的,是从广度上突破学习难点。那么这次的欣赏是从深度上解除学习障碍,在赏析中了解灵活运用不同色彩的点线形,这种技法的学习是更接近学生创作发展区的,是为下面画好嗅觉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为第四个环节中学生评价服务,为他们提供评价的范本。

  (三)、自主选择,再次创作:

  1、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作品,你们想不想再来画一画嗅觉?画之前先想一下,这种气味能让你联想到什么?会产生什么心情?你打算用哪些工具和方法来创作?

  2、媒体揭示作业要求:(请同学们任选一题)

  (1) 按照你欣赏的作品,重新画一画《麦当劳的香味》。

  (2) 闻一闻你收集到的气味,然后把它画出来。

  (3) 画出回忆中喜欢或讨厌的气味。

  3、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设计意图:自主选择作业要求给学生创作带来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欣赏、讨论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大胆自由地表达。

  (四)、展示评价,分享创作:

  1、请先画好的同学把作品贴到“我很棒”的展示板上。

  2、相互猜一猜各自画的嗅觉,并说说猜测的理由。对争议大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评价一下:我认为这幅画表达的嗅觉是……;我是这样认为的……请作者自评然后再互评,这样一种嗅觉我认为还可以这样表现……

  3、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与评价作精要的点评。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互评可能争议会大一些,因为每个人生活体验与色彩感觉都不同,但正是这种争议,学生思维的变化与冲突会是一次思想上的再创新。互评与自评两者相对照,对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理解与深化创意更有帮助。但评价环节主要还是为了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提高审美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应力图引导学生从不够完美的作品中找到优点,找到完善作品的更佳方法,让学生越学越愿学,越学越会学,越学越有审美眼光和创造精神。

  (五)、总结:透过你们的画面,透过你们的色点线形,我闻到了各式各样的气味。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知道是什么让你们的色点线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你的嗅觉吗?媒体展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借助观察与想象的双翅,在美术的天空自由飞翔!

  (六)收拾与整理

说课稿 篇3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五课《母亲节的礼物》

  课型:设计应用

  课时:1课时

  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八册第五课《母亲节的礼物》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母亲节的礼物》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即通过想想、画画、剪剪、贴贴等方法制作贺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体会贺卡的意义,形成回报母亲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贺卡制作方法,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贺卡。

  教学难点: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贺卡。

  二、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 欣赏歌曲

  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欣赏歌曲”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各式各样的贺卡图片,把学生带入贺卡的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贺卡,为后面设计贺卡做好铺垫,引导学生通过体会贺卡的意义,懂得感念亲恩,感谢母亲,引出本课课题—母亲节的礼物。

  (二)、引导启发 了解贺卡

  其次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 了解贺卡”一环节。先出示一张贺卡,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贺卡的几个部分。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制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自主探究 设计贺卡

  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设计贺卡”一环节,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制作想法,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并大胆地展示出一个设计与众不同的表面。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大胆创作 制作贺卡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制作贺卡”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制作同时,并播放歌曲《感谢你》,营造感恩的情绪氛围,让学生在深情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设计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五)、展示欣赏 评价贺卡

  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贺卡”的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板上展示,说说自己作品的寓意,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得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在六月份的父亲节那天,为父亲制作一份节日贺卡。

  四、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两部分:课题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向日葵》是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小学美术第三册第二课,本课是以“色彩”为主要取向的课程。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景物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绘画表达能力。本课主要内容是感知颜色及色彩的表现手法。

  2.说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要求,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色彩,感知色彩是绘画语言之一。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表达能力,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

  (2)方法与过程

  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感受现实颜色的美。

  在赏析中,感知颜色的美感。

  在创作中,训练色彩的表现能力及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对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艺术。

  3.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的重点:学会如何用色彩来表达所观察的对象。

  (2)教学的难点:如何理解艺术家作品中要表达的感情。

  4.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在传统的美术课教学中,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典故、说故事、聊趣闻,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但学生终究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他们不会主动去体会艺术作品的魅力、不能将课堂中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一节课下来,除了大笑外,别无收获。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 :初步感知——观察探究——强化巩固

  师 :引导观察——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三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高对向日葵形和色的认识。学生每参予一个观察,都会思考如何表达的办法,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然后在具体观察中感悟,最后在大师作品的指引下升华。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所设计的环节上注意趣味性,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七个环节:

  第一环节:实物激趣

  上课前准备好一盆向日葵,上课时带到班上,这样立即引起了他们对向日葵的注意。由此来导入新课主题。

  此设计的目的是:真实的植物绝对比仿真或其他的表现方式,在色彩上要丰富很多,运用大自然的产物,让同学们耳目一新,避免了纯书卷的乏味,多了一些清新,让同学先被这一活物吸引,渲染气氛,再走进课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课堂。

  第二环节:初步感知

  展示向日葵实物及几幅向日葵照片,使同学们初步认识向日葵,对向日葵的形和色有个整体的认识。

  此环节通过老师提问,同学观察回答,让同学们了解到整个向日葵的色彩和谐美(如:黄和绿的色彩搭配很美)。

  第三环节:观察探究

  1.通过对向日葵的花瓣、花盘、花萼的具体观察探究,了解各个部分形色的丰富性。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同学们仔细观察花瓣,通过找颜色游戏,了解花瓣色彩的丰富性以及由此得到只要仔细观察能获得美的享受的情感体验;也通过花萼的深入研究,说一说颜色和形状,了解花萼的美,并巩固仔细观察的习惯;最后通过花盘的观察讨论,教师范画,了解到还可以那样画的心理体验,同时认识到每个人观察到的感受不同,就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手法,由此突破学生固有的对向日葵的绘画表现。

  2.总结向日葵组成部分,告诉学生“这就是向日葵的结构”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同学们对于结构这个概念有点模糊,通过这个环节,由点及面了解什么叫结构,为经后教师的提问做好铺垫。

  第四环节:出示课题

  前面主要讲的是向日葵的色和局部形,再通过和小白菊的比较,得出向日葵的外形特点——好大的,随即出示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这样设计环节,是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进行设计的,为了让同学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确定本课所画的内容和所画对象的特点。

  第五环节:感知艺术

  出示凡高的《向日葵》和伍必端的《葵花地》,让同学谈谈感受,并说出感受的理由。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谈感受,体会欣赏绘画作品的心理体验;再通过说理由,引导学生具体仔细观察,找到自己感受的来源,学习大师们的表现手法,为学生创作出优美的作品提供借鉴。

  第六环节:绘画尝试

  尝试通过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用画笔表现出来,突破原有对向日葵的表现手法。

  第七环节:展示讲评

  通过展示全班作业,使学生有个直观的比较,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为经后的创作提供借鉴。同时,同学间的互评,培养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没有板书,把文字直接打在了课件上。

  说课稿《会跳舞的向日葵》

  各位美术,音乐教师,你们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一堂课题为《会跳舞的向日葵》的美术课。

  教材分析:浙美版三册(二年级上册)第二课《好大的向日葵》改编的。我抓住“会跳舞”来表现向日葵,从音乐入手,学生在音乐声中体会情绪辅助线条,色彩的设计达到音美交融的效果。

  教学目标分三点:1.初步知道向日葵花朵的形、色及人们赋予它的寓意。2.欣赏、观察、分析向日葵,在视、听中感受它的线、色和情绪。表现心中会跳舞的向日葵。3.让学生体会音美融合作业的快乐。

  教学重点: 体会音乐表现舞蹈的向日葵。

  教学难点:用舞动的花瓣和符合情绪的色彩表现向日葵。

  教学方法:本课以美术的线条和色彩语言为主,配合音乐的体验,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从音乐的角度标绘向日葵舞蹈的线条,还有不同的音乐情绪用来描绘向日葵的色彩。

  音美融合的具体细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为了解决向日葵的舞蹈姿态,听赏了三次莫扎特的《小夜曲》。

  第一次,听赏莫扎特的《小夜曲》,感受音乐的欢快,活泼。从而引到跳跃起伏的线条的选择,听赏音乐为表现线条服务;用跳跃起伏的线条设计舞动的向日葵花瓣后出现了第二次听赏莫扎特的《小夜曲》,让孩子们在这音乐中自由设计舞蹈动作;从音乐中提取向日葵的舞蹈姿态,转化为具体的舞蹈的线条,将其组合成一朵翩翩起舞的向日葵。之后又进行了第三次莫扎特的《小夜曲》的听赏,在听赏中自行创作,完成会跳舞的向日葵的造型设计。

  另外一方面,关于用色也是相当关键的,那么色彩的得来与音乐也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提出了假设,“如果,我们在跳激情的热情的舞蹈,那么我们选择怎样的颜色?”“如果,我们在跳缓慢的,柔情的舞蹈,那么你会选择怎样的颜色?”“那么我们跳忧郁伤感的舞蹈,又该穿什么颜色的舞裙呢?”通过这样的假设,把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转化为色彩的表现,从而有达到了音美相融的效果。

  最后,在作业的展示环节再一次体现了音美交融的和谐场面。学生即展示了自己的美术作品,又配着音乐释放着自己的情绪,从而也是自己的作品更赋有情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和自己的思想,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印度。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 ── 资源 ── 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 “ 以人为本 ” 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

  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 “ 二期课改 ” 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 10 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 - 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 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2. 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 (ge) 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3. 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 从 1951 年到 20xx 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 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 10 年的增长速度 .3. 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 . 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 . 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2. 比较分析 1 月、 7 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 38 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 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绿色革命 ” 2 、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 ” 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

  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 3 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 你学了什么? 2. 你的体验是什么? 3. 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在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与整理的能力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数。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重要手段,教材强调的是求复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学法:

  由学生喜欢的篮球运动导入新课,通过学生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比较等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

  生:篮球

  师:同学们知道吗?篮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学们想看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风姿吗?

  生:想。

  播放段红、蓝两队比赛的录像。师:同学们也许都知道,一个篮球队的水平除了技术、配合等因素外,还有什么也非常重要?

  生:身高。

  出示红、蓝两队运动员的身高测试记录(师挂图出示两队队员的身高记录单)教师提问:1、请大家观察数据,你从中能得到那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知道每个队员的身高。

  教师提问:根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

  (1)谁的身高最高?谁最矮?

  (2)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

  二、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

  (1)看看哪一队高的人比较多?

  (2)计算两队队员身高的总数进行比较。

  (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2、比较三种方法,感悟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较高

  3、让学生独立做,先求红队的平均身高。

  4、学生交流

  (1)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60+156+172+……+158=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2)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45×2+151×3+156×4+……+172×1=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5、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的异同,深化认识。

  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全班交流。

  6、生独立完成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交流。

  7、集体共同比较两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三、全课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较复杂平均数

  红队队员平均身高158CM

  蓝队队员平均身高157CM

  红队队员身高占优势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剪花边》这节课,是浙美版美术教材第四册的第四课,在《彩蝶飞飞》一课之后,属于新课标划分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前一节课中学生已掌握了对称的剪纸方法来剪蝴蝶,从而为剪花边作好了铺垫,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使二年级小学生能通过亲手实践,初步掌握剪纸的几种基本方法。本课以学习简单的花边图案的基本知识和剪花边的方法为目的,引导和鼓励学生追求花边图案的组合并用剪好的花边纹样美化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一下四点:

  1、认知目标:通过寻找和欣赏生活中的花边,来了解花边的用途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用折、剪的方法剪几条漂亮的花边,并能将它们美化、装点在教室里,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欣赏水平。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学剪花边体验剪纸的乐趣,体现了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乐于创造、敢于表现的精神。

  三:说学法

  低年级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重在学生的动手参与,示范少而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剪花边的方法。

  四:说过程

  花边,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图案,儿童可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创作自己需要的各种类型的花边。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师生一起“寻找花边——学剪花边——设计花边——应用花边”的步骤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同学们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第一部分:寻找花边

  通过礼物导入,直观的引出本课的主角——“花边”实物,加强学生的认知。学生对于花边,看到过,但不一定能直接确定及命名,通过“寻找花边”,发现身边的“花边”,了解花边的实用性的同时,观察、比较,再次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花边”,认识花边——二方连续纹样的特点:相同图案、重复排列,感受花边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花边的作用: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第二部分:学剪花边

  通过前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花边”,在学剪花边的步骤开始前,我有意出示了一条自己事先做的“花边”,引出今天的任务——剪花边。同时,在本课的设计中,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应用之前所学的相关内容,了解美术课程安排的连贯性,我还有意提起了《手拉手好朋友》一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方连续”的概念,并学会区分。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我也有意出示了错误的方法,请求学生的帮助,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正确的做法:

  (1)画。判断,这三种画法哪个正确?

  (2)剪。注意:花边左右或上下的连接点不能剪断,剪时注意安全。

  (3)对称剪纸法。

  进而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第三部分:设计花边

  通过更多的“花边”作品的欣赏,增加学生的设计灵感,并通过教师语言:看了那么多小朋友剪的花边,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试试了?来调动起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快乐的动手,将纸条变成一条条美丽的花边,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体验美术课所带来的快乐。

  第四部分:应用花边(作业展评、拓展)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起到积极地作用。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将学生制作的花边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并鼓励学生一起动手,通过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其中一条,开展自评与互评的评价环节,让学生认识自己制作的不足之处及好的地方,与此同时,感受“花边”的美。在本课的最后部分,我结合第一个环节中提到的花边的实用性,提议学生将自己剪的花边应用到生活中去,装饰、美化自己的物品,让我们的生活更美丽。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发现美、创作美,并能很好的运用美。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卫星运行时间》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由于我是开学刚刚接触这样的新教材,所以更想利用这个机会能得到专家、评委、与教师们的帮助。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这块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基于以上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二、说教材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知。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远些,但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了解了许多,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定位

  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技巧。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并掌握竖式计算技巧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与绕21圈”这两个信息,让学生非常明确地提出问题21圈要多少时间?并列出算式:114×21。减少了学生在此时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

  2、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3、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

  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 100×21+24×21、114×3×7、110×1+4×1+110×20+4×20、10×1+4×1+110×20+4×20、竖式计算等,并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算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竖式计算。让他们在评价与倾听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提升。

  4、形成性练习:

  算一算书上34页练习第一题。

  这样的练习意在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对竖式计算有一定的把握 。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疑问做为纠错题,再次让学生自己会诊, 提高运算能力。纠错题我没有单独设计习题,而是针对学生学习实际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为生成性资源,这样更有指向性。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5、集体独立计算课本上34页练一练的第三题中的6道题。

  意在数学课是做数学而不是说数学,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习,从中找到计算的技巧和计算注意的地方。

  6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我将书中34页的第四题,以情境的形式出现,同时将这道题进行了两处改编,一处是将其分步呈现,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第二处是将题中的80改成了85,目的是将本节课的内容更好的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进行综合实践,再次提高认识,巩固与掌握运算技巧

  7、学习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相信自己“我能行”!

  八、说反思。

  反思自己参赛的这节课,融入了网友的关注与帮助,总结自己的收获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我们教师深度地把握好教材,定好位,我们的学生就会有好生成。

  通过聆听陶文中教授的讲座,与辉煌老师、王昌胜老师、雨霖老师的交流中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解开了,明确了本节课的重点并不是算法多样化,而是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从中明白竖式的计算的算理来自同学们算法多样化之中。这也使我找到了本节课教学的切入点。同时也深深地感到网络教研互动给我插上了成长的翅膀。

  计算教学是比较单调的,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地探索为主线。学生每说出一种方法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评价中进行反思。老师把学习时空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热门】说课稿8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九篇

2.【热门】说课稿6篇

3.【热门】说课稿3篇

4.【热门】说课稿三篇

5.【热门】说课稿4篇

6.【热门】说课稿四篇

7.【热门】说课稿八篇

8.【热门】说课稿五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