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23 19:09: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与学情

  教材分析:《画杨桃》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观察一件事物要从多角度去观察,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他人。本文具体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这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分析课文,体会父亲和老师的话的含义是授课的重点,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另外,本文以对话描写为主,因此适合进行朗读练习。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训练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爸爸和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事情。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学会尊重他人,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当然,也要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三、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就需要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真童心。

  四、说教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教得生动,学得轻松,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2)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五、说教学流程:

  以上述理念为基础,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叙事性强、含义深刻的特点,我打算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先在学习字词了解课文梗概后形成了一个阅读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并整合“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建立感悟与体验,在充分的阅读之后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为此我主要安排以下六个环节。

  一、谈话引入新课。

  通过老师出示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对原本不熟悉的杨桃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文本和学生生活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把生字词圈画出来,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自主交流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2.教师检查部分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指错,这一环节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3.检查认字识词的情况

  这一环节使学生不但认识、理解生字词,而且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多种形式的理解词义为感悟课文做好铺垫。

  4初读课文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四年级段的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此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叙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理解感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默读这篇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四年级段的要求。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对于浅显问题,可让学生再读课文的相关内容,自己解决,或由老师、同学帮助解答;对于需要在深入阅读中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可帮助学生梳理归类,并记下这些问题,留待合作探究中解决。

  2根据教师梳理的问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小组其他成员意见、合作探究,共同分享探究的成果,通过探究,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提高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四、指导对话朗读,体会标点的神奇

  指导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两段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出示老师和学生的两段对话。使学生找出标点的不同,体会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不同的情感。体会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几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从“同学们”的语言变化,感知“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通过对话朗读使学生充分体会同学们的心里变化的过程。从而理解老师神情的前后变化

  五加强写字指导

  两课时我共指导五个字,通过典型的字指导,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六、课外延伸,提升认识

  通过作者的简介,和作者说的一段短小精悍的话,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实事求是对作者的一生受用。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知道今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这节课的设计力图使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体现语文课应有的激荡的情感味和率真的儿童味。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地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发展,人文素养也会因此而提高!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预设,但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还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和提高。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分析之教材分析

  1.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拉手,好朋友”的主题引导其学习设计连续纹样。

  2.提出“如何用简便的方法剪出手拉手的人”问题,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切入到探究当中来。

  (二)教学分析之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造型能力已经有了相对的基础,特别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手工制作活动使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教学分析之教学环境分析

  本课将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美术学科的特殊性,需要给孩子们提供直观形象的动画效果,有利于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图片信息,有利于开拓思维,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连续纹样的基本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探索,启发学生正确折叠纸张,设计、制作出有趣的连续纹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剪纸制作手拉手的好朋友,学生感受友情的温暖。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习连续纹样的基本知识,用折、剪、添画的方法制作一组手拉手的好朋友。

  (二)教学难点:

  能用正确的方法折叠纸张,使剪出的事物是连在一起的。

  四.教学过程

  (一)引起活动(激趣感受)

  1.课件出示儿歌《找朋友》。

  (设计意图: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谣形式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小朋友们跟着唱一唱,和同学们手拉手,为本课做好情感铺垫。)

  2.与小朋友交流:平时如何与好朋友相处的。

  (二)展开活动(探究尝试)

  1.游戏“寻找秘密”。

  (1)寻找秘密一。

  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老师的四个小纸人,问学生“谁能帮助老师把他们变成手拉手的好朋友”

  (出示“妙妙”工具箱,选择其中的工具,教师示范粘贴好。)

  (2)寻找秘密二。

  问学生“老师的这四个小人都是一模一样的,谁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呢?”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示范剪出纸人。

  教师故意出错,剪出来的纸人不是一个一个的,而是直接连接起来的,问学生“哪种方法简单,想知道是怎么做到的吗?”

  出示课件:找到三幅图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教师点动鼠标,画面动起来后呈现出作品,再请学生探究出不同之处的原因,然后及时让学生动手剪出一组简单的手拉手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是能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课堂,通过寻找秘密的游戏,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能力。根据二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在这里借助ppt,用直观的形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探究,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更清晰地掌握教学难点。)

  2.交流剪纸心得

  教师请一个剪得较好的学生口述自己的剪纸过程,说说为什么剪出来就手拉手的。师生交流手拉手的秘诀:在选择的时候,要选小朋友的两只手都是伸出去的,这样剪出来的小朋友就都能手拉手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到台上为大家重复口述制作方法,找出“要让每个纸人都手拉手,成为好朋友,要注意什么?”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本环节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3.欣赏作品,拓展思维。

  (1)出示ppt,学生欣赏作品一、二、三,学生观察并思考这跟刚刚动手剪出的手拉手纸人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在学生们讨论后,带领学生共同总结,同时教师指导添画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递进式地欣赏作品,教授了学生如何进行添画,轻松提升了“手拉手纸人”的制作难度,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了解到能够“手拉手”的,不仅可以是小朋友,还可以是其他种类的事物。)

  (3)学生讨论“你想表现的好朋友是谁或者是什么,如何添画,如何解决拉手问题?”

  3.动手实践,尝试体验。

  (1)鼓励学生用折、剪、添画的方法制作一组手拉手的好朋友。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分享活动(展示评价)

  1.创设情境,请小朋友主动地表达自己的作品,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作品,为什么喜欢?哪里值得自己学习?

  (四)延伸活动(欣赏升华)

  1.搜集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图片,下一课时与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

  2.德育渗透。

  教师总结:不仅学会了做“手拉手,好朋友”的剪纸作品,还懂得了好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五)收藏作品,整理教室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三个和尚》是一个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为什么?小朋友读了故事,一定会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会与人合作。

  这个故事共有五段,第一段主要写古时候,一个和尚勤快地挑水。第二段主要写两个和尚谁也不愿意吃亏,于是一起抬水。第三段主要写三个和尚谁也不愿意多挑水。第四段写一天夜里,寺庙起火了,三个和尚一起努力扑灭了大火,第五段主要写大火过后,三个和尚明白了道理。本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很具有教育意义,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

  二、说学生

  喜欢读故事、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教材收编这篇课文是满足孩子们的这一愿望,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很多孩子都听过《三个和尚》这首歌曲,有的还会唱,所以对文章的故事情节孩子们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他们一定会对这个故事有阅读的兴趣并能从优美的文字中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道理。

  三、说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为此我拟定出第一个教学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积累词语。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又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的这一理念,我拟定出第二个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的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我拟定出第三个教学目标:默读课文,讲讲《三个和尚》的故事。这个目标让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同时也是对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说的能力培养。

  今天我主要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我把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认读生字词语,学习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初步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4、默读课文,讲讲《三个和尚》的故事。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课堂教学倡导一课一得。一节课,要想全面开花,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读生字词语。

  2、精读课文,读中感悟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教学难点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五、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强调读,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中,我采用得最多的是反复诵读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我还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景教学法,变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我主张一法为主,多法并施,力求使我的课堂生动有趣,能激起孩子们的共鸣。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代数式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它既是有理数的概括与抽象,又是整式运算的基础,也是学习方程应用题,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等的基础。列代数式,即用字母把数和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思维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数学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说目标:

  2.1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发展符号感,掌握代数式的有关书写格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分析归纳得出代数式的概念,从而学会用代数式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并通过合作,比较总结出列代数式的注意事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多个实际生活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交流中享受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列代数式表示生活中的简单数量关系,使学生体验列代数式的实际意义与建模思想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2.2重难点

  代数式的概念是代数学的最基本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各类代数式的基础。列代数式是学习列方程的基础,因此代数式概念与列代数式是本节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代数式,是本节难点。

  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三、说教法:

  3.1教法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设置,过程的体验,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便课堂气氛活泼,有新鲜感。

  3.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如何学习是教师的职责。因此在“代数式”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交流,使学生的手、脑、嘴充分调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能充分地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投影仪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信息。

  四、说设计:

  4.1导入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

  ①搭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②每根火柴棒的长为,则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为,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为

  ③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个正方形面积的

  ④一个正方形面积为则它的边长为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四人小组),目的:①把不规范的写法列举出来;②写出正确结果。

  通过上面四题,还有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运算,再通过一题多变为代数式概念的得出作铺垫。

  2、展示新知:

  问: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得出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注意教师强调: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书写代数式请注意以下几点:

  (1)通常写为·或(乘号省略)

  (2)通常写作(除号用分数线表示)

  (3)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不写成

  3、应用新知

  为了及时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概念理解,讲完概念后,教师先不忙着讲例题,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三个习题。

  (1)判别

  ①不是代数式;

  ②是代数式;

  ③是代数式;

  ④是代数式。

  判别的时候要紧扣定义,定义其实由两部分组成:

  ①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

  ②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含有“=”或“”这类符号的式子都不是代数式。

  (2)下列式子中符合代数式书写要求的是()

  (3)用代数式表示米与厘米的和的式子:

  ①厘米②厘米③米④厘米,四个式子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4.4例题教学

  例1.用代数式表示:

  (1)的3倍与3的差;

  (2)的2倍与的的和;

  (3)与的和的平方;

  (4)与的平方的和;

  (5)与两数平方的和;

  (6)的立方根。

  例1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代数式可以简明地,具有普遍意义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量,给数量关系的研究带来方便。设计由浅入深,从倍分和差到平方、立方根,从低级到高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书写规范。

  例2.一辆汽车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从a城到b城需小时。如果该车的行驶速度增加v千米/小时,那么从a城到b城需多少时间?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突破难点,我把例2分解成下面几个问题:

  ①这是小学学过的哪类应用题?

  ②行程问题中的三个主要量的关系如何?

  ③一辆汽车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从a城到b城需小时,则a城到b城总路程是多少千米?

  ④这辆汽车原来的速度为80千米/小时,其速度增加v千米/小时后,该车的速度是多少?

  ⑤在总路程不变的前提下,那么汽车提速后从a城到b城需多少时间?

  在层层设问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如何分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上题目均由多媒体展示,所有过程均采用学生自由讨论,单独作答的形式。

  4.5练习:

  1、列代数式:

  (1)a、b两数的和与它们的差的乘积;

  (2)a、b两数的和与它们的差的商;

  (3)a、b两数的平方和减去它们乘积的2倍;

  (4)a、b两数的和的平方减去它们的差的平方;

  (5)用代数式表示奇数、偶数。

  2、填空:

  (1)大米的单价为元/千克,食油的单价为元/千克,买10千克大米,2千克食油共需元;

  (2)日平均气温是指一天中2:00,8:00,14:00,20:00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若上述四个时刻气温的摄氏度分别是,则日平均气温的摄氏温度数是;

  (3)一个五彩花圃的形状如图,花圃的面积为。

  (4)一隧道长米,一列火车长180米,如果该列火车穿过隧道所花的时间为秒,则列车的速度是多少?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概念,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根据练习情况,如果错误及时改正。

  4.6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理清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4.7布置作业。

  五、说评价: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涉及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体验过程,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果,活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教与学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硫酸和盐酸)的性质后对另一类物质------常见的碱的学习,酸和碱是常见的两类化学物质,也是化学实验室中最常用的试剂。认识酸和碱的性质,有助于学生学好化学,进一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烧碱、消石灰、氨水的物理性质;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化学性质和用途。

  ②认识强碱的腐蚀性。

  ③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

  (2)过程与方法

  初步用探究的方法认识碱的性质,采用对比观察与分析的方式归纳出碱的`通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强碱的腐蚀性的认识、正确掌握碱的使用方法,树立安全使用腐蚀性药品的意识,增强实验安全意识。

  二、教法和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分组实验,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采用对比观察与分析的方式,分别书写化学方程式,从而归纳概括出碱的“通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一) 总体思路:

  复习已学知识(酸的通性)----引入新课----分组实验-----对比观察实验现象-----书写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归纳碱的通性----巩固练习及迁移。

  (二) 教学过程

  (复习)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 Fe + HCl -----

  2、 Fe2O3 + HCl -----

  3、 CaCO3 + HCl -----

  4、 Na2CO3 + HCl -----

  (新课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今天我们要学习自然界中另一类物质----碱,因为含有碱这类物质,自然界中的某些物质才显碱性,熟石灰、氨水、氢氧化钠都是碱。

  [板书]

  一、常见的碱

  1、俗名:

  Ca(OH)2:熟石灰、消石灰

  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

  (实验)P189<实验1----实验2>

  2、物理性质:

  氨水:无色液体、有氨臭味

  消石灰:白色粉状固体,微溶于水

  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在空气中易吸水分而潮解。

  3、化学性质:(与稀酸的化学性质对比)

  (实验)NaOH溶液 + 紫色石蕊试液

  NaOH溶液 + 无色酚酞试液

  ⑴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补充实验)NaOH溶液 + CO2 ,往装有CO2的矿泉水瓶里注入NaOH溶液,盖好瓶盖,振荡。

  (现象)矿泉水瓶变瘪

  ⑵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2 NaOH + CO2 ==== Na2CO3 + H2O

  固体NaOH的保存:密封保存

  (实验)P189<实验3> NaOH溶液 + CuSO4溶液

  (现象)有蓝色沉淀

  CuSO4 + 2 NaOH ==== Na2SO4 + Cu(OH)2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补充)NaOH能溶解蛋白质、油脂、对皮肤、纸张、织物等有强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

  [小结]P190交流讨论

  1、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2、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与CuSO4溶液反应(或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板书设计]

  二、常见的碱

  1、俗名:

  Ca(OH)2:熟石灰、消石灰

  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⑴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⑵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⑶与CuSO4溶液反应(或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作业]P191 4 5 P192 7 8

说课稿 篇6

  《约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分数》第34~36页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约分”是第三单元分数的第六个知识点,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 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比较与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教学重点:

  1.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

  2.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整除的知识,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对最简分数的理解可能比较吃力,约不到最简。用一次约分法时,可能一眼看不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基础上,我确定的教法、学法如下: 教法与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经历探索,理解约分含义,约分方法的全过程,。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创设积极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并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学,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规律,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流程

  复习铺垫、情境导入

  1.复习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是:为下面学习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方法做好铺垫。)

  2.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教材主题图。

  小白兔家有四块同样大的萝卜地,秋天获得了大丰收。带着丰收的喜悦,小白兔四兄弟进行了拔萝卜比赛,我们大家来裁判一下现在它们谁拔的快?

  (设计意图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实践探究,讨论交流

  (1.)引导发现,明确概念 学生通过直观的主题图,不难发现四只小白兔都拔的面积一样多。说明8∕24、4∕12、2∕6和1∕3是相等的关系。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答案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并没有深入地去思考过。所以我要及时追问学生“它们为什么相等”?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给8∕24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2等于4∕12、给4∕12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2等于2∕6、给2∕6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2等于1∕3

  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设计意图是:理解约分的含义,并为后面的逐次约分方法做了铺垫。) 明确最简分数的概念,我准备放手让学生自学。

  学生可能的回答:像1∕3这样,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的时候,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

  让学生举例最简分数的例子,并强调约分一定要约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明确最简分数的含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8∕24为例,找约分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个别展示。

  学生可能找到的方法有两种:逐次约分法和一次约分法。

  逐次约分法。

  提醒大家一定要约成最简分数一次约分法。

  (如果能很快看出8和24的最大公约数,也可直接用8去除,一次约分得最简分数。)

  学生讨论:两种约分方法的异同,两种你更喜欢哪一种?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两种方法都是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相同。不同的地方是,逐次约分法,除了好多次。一次约分法,只除了一次。学生可能喜欢第二种方法,因为第二种方法计算速度快。

  (设计意图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多种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优化思想。)

  反馈测评、提高能力

  基础性的练习:

  1. 圈出最简分数,并把其余的分数约分。

  12/16 2/3 10/12 7/18 6/30 8/36 25/45 2. 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

  3/4 ○1/4 7/18 ○ 7/15 18/24 ○ 3/4 5/6 ○2/12 3/5 ○ 5/3 15/20 ○ 4/16 变式练习:

  写出三个与2∕3相等的分数。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并且对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又及时掌握了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梳理知识,总结全课

  我准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约分?什么是最简分数?

  2.约分的方法是什么?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多数老师课堂总结环节常出现的一句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到很茫然,尤其是后进生。本节课我采用问题式总结,设计几个有价值的,有层次的总结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 课外拓展

  简单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巨著《九章算术》。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视野。)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对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服务的。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瑞士、莱芒湖、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耄耋、燕园圣地、点缀”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4)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5)通过学习和交流,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7)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通过学习和交流,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三、说学情:

  学生在四年的学习和阅读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对家乡的景和事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对家乡的景、对童年的事也充满了一定的感情。课文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学生可能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亲身经历过,课文叙述及表达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八月湖水平”等可能比较陌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润园、燕园胜地、荷塘月色等可能了解很少。对于这些比较陌生、了解很少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有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和感悟。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以趣激情,以读悟情,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

  2.说学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交流古诗,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从交流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入手导入课题,并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为感受“月是故乡明”做情感铺垫。

  解释题目后,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并引导学生由题目想到文章的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题目的出处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其他诗句。并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是为了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体会到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2.整体感受,理清顺序。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在学会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作者以“月”为线索,从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等方面进行描写的。

  3.了解作者童年趣事,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开头,了解作者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

  教学中,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作者回忆的童年生活中的几件趣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梦月亮。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童年趣事都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4.补充资料,了解表达方法。

  教学中,教师适当补充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润园、燕园胜地、荷塘月色等有关资料,引导学习了解作者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突出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的“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使学生感受对比手法的作用是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理解文章的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感受其作用是概括全文并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5.了解表达方法,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了解为了表达本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主旨,作者运用描述、对比、直抒胸臆等手法写思乡之情。第一,通过对故乡的月亮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二,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他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的对比,喜欢故乡的小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深情;第三,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相比,表现浓浓的思乡之情;最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在学生掌握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后,鼓励学生在小练笔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达到了语文教学由读到写的教学目的。

  七、说作业设计:

  鼓励学生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并分享给自己的同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含概了本文的两个要点,一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解释思乡名句“月是故乡明”;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呼应前文,情感迸发。二是透过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突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 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3)个别读,齐读, 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 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见得少

  《一去二三里》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这首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所表现的优美景色。同时本课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要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本课可以分二课时教学。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程序五部分向老师们汇报。

  (一)教材理解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学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步,导语激趣。

  上课前,cai课件出示了动物大家庭,并配合音乐《蓝精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

  123下一页向课堂,营造出一个活跃有趣的氛围。上课铃响,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当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cai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 他们会说些什么 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说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第三步,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第一环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教师再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自我拼读过程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老师在范读时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以把握古诗的整体节奏,体会童谣的韵律美。

  第二环节:生字认识

  出示一至十,去和里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课件演示生字,先顺序出现,在乱序出现)。采取抽生读,齐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重点指导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里的声母是边音,(这里可以cai课件出示,重点字的读音选择)并组词,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环节之一,首先,我提醒学生:。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 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以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像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其次,出示课件主题图,着重分析一去二三里 和烟村四五家并用手势表明一去二三里的含义即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这一部分,应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最后,背诵全诗,提问:你在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这个小山村热闹吗 美吗 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还可以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课件演示,一学生读有关诗句,一学生指图,教师辅助点击鼠标,出现放大的图画区域。)

  课间休息:做识字游戏《摘苹果》,使课堂的气氛达到一个新高,同时学生适当放松。

  第四环节,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

  首先引入田字格,(多媒体出示田字格,并演示各个部分)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并用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又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来巩固田字格的认识。写字时,学生先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 出示课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 。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并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作业,学生展开互评。在这里,我引入一个故事: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学生练写了三个字,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教育意义。]

  总之,教学过程中通过看,说,读,写四方面结合,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放手学生,努力使朗读教学和写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配乐诗朗诵。学生伴随音乐自由朗诵,强化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叫lsxad,参赛的课题是——《杜甫诗三首》之《春望》。

  《杜甫诗三首》,学生最不喜欢《春望》,不好懂,不好听,不好背。其实也不好讲。但是,困难越大才越要挑战。

  本课选自人教版 语文教材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要求学生 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语感,特别提出“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 基本成诵”,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 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在想像与联想中 把握诗歌的景物和感情,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合作学习中,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汲取精神养料,接受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鉴赏本课可以不讲,一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初二的学生是一种熟悉的陌生。语感好的学生,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一般学生,只能“读诗四顾心茫然”。但是,古诗词赏析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高中老师更是埋怨初中学生的古诗词赏析“一穷二白”, 所以,我把慢慢渗透诗歌赏析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长期目标。

  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我把朗读法作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教师尽量少讲,用朗读代替讲解,用朗读促进理解。多读,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读,采用各种形式读。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标的精髓。所以,我把教师主导下的 多层对话 作为本节课的另一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做“引导者”“帮助者”。所以,讲课顺序,内容详略,资料呈现,都以学生需要为准。本课以“整合”为特色,激活学生积累的古诗词,补充同类诗词名句,总结鉴赏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跟据教学流程 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我对教学的理解。本课分为三大板块:导入新课、朗读诗歌和归纳反思。

  首先是导入新课。

  他,是苦难人间的歌者,“万方多难”“风雨飘摇”中,他依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梁启超先生称他是“写情圣手”;郭沫若先生赞他为“诗中圣哲”,他就是——杜甫。

  接下来用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背一背杜甫其诗,聊一聊杜甫其人。

  本环节意在创设诗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后面“知人论世,细读诗歌”做铺垫。0458。9

  接着是第二板块:朗读诗歌。这是本课的主体,大约用30到35分钟,可以分为初读、精读、细读和诵读四个递进的环节。

  一、初读,读准诗歌。教师先配乐范读:通过表情、动作、声音,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性的认识;学生自由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脚,初步感受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第二、精读,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这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这个环节分小组进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巡视中提供帮助。

  本环节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引导学生思考:1、春望,杜甫望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2、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人形象和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形象和诗歌情境。0122

  第三细读,理解诗情。本环节主要采用朗读和多层对话的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先由学生展示预习中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这样做,意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然后教师提供助读资料,可能呈现:历史资料——安史之乱;杜甫生平;杜甫中晚年创作的诗歌《月夜》《登高》等;

  2、以诗解诗。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言外之意,用杜甫作于同一时期的《哀江头》作注释。用杜甫同时期的多首诗作名称《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情。

  3、以诗解情,以诗句为线索,解读杜甫和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诗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其他文人,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通过本环节的整合,学生对杜甫的爱国情怀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对其他文人的爱国情怀也有了新的认识。

  本环节不仅有范读、自读、领读,齐读、指名读、问答读、竞赛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还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真正引导学生体验古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第四,品读,赏析诗歌。改换词语,理解诗歌。

  例如:“城春草木深”,将“草木深”改为“改为“草木生”,行吗?用改换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原诗的精妙之处,理解诗人的悲怆心境。师生通过比较朗读、激情朗读,品味诗歌语言特色。

  本环节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等方面去鉴赏诗歌。如: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第五,诵读,背诵诗歌。

  第三板块,归纳反思。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2.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3.关于散步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4.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5.关于大班语言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6.关于说课稿汇总九篇

7.关于说课稿汇总四篇

8.关于说课稿汇总9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