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3-30 19:08: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物理说课稿汇总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物理说课稿汇总10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奥斯特的发现说明了电能产生磁,而法拉第的发现说明了磁能产生电,从另一角度揭示了磁和电之间的联系,使电能的大规模利用成为可能,为发电机的制造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章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为升入高中学习电磁感应定律奠定了基础。

  重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那些因素有关。

  动卷式话筒的原理

  难点:法电机的结构原理。

  关键:本节的教学关键是指导学生边学边试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规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知道动卷式话筒的和发电机的结构原理。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介绍科学家法拉第的事迹,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探索真理的精神。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采用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边设疑,边讨论,启发诱导,指导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说学法

  1、通过猜想、讨论、答疑、设计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培养顽强意志,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学习提纲,归纳实验结论,讨论练习。学生实验操作歩骤、探究的问题,印刷在纸上课前发放在课桌上,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1、设疑引学

  前面我们学习了“奥斯特的发现”它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能生磁,电流和磁场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让学生猜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2、讨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

  师问:根据实验目的,本试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通断必须有开关等。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实验方案,将矩形线圈,电流表,开关,导线连入闭合电路,矩形线圈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第一阶段: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提出问题: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

  引导学生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礠,反过来,我们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

  (1)投影学习提纲

  按课本图14—41装置,利用矩形线圈的一条边作为直导体做如下实验:

  a、闭合开关,让导体在蹄形永久磁铁中不动;让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让导体在磁场中前后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b、断开开关,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2)学生实验研究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的要求边学边实验,边看书边讨论,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3)思考讨论

  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投影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a、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导体中有电流产生?

  b、通过观察实验和自学课文,你能否归纳出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有哪几条?

  (4)在学生讨论和答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教师板书

  教师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的,所以我们把电磁感应现象叫做法拉第现象。进一步介绍法拉第的事迹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意义,给学生以教育和激励。

  第二阶段:动圈式话筒的原理和发电机的原理

  (1)动圈式话筒的原理就是依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结构如图14—42所示,在接收声波的膜片后面粘贴着一个由细漆包线绕成的线圈,它能随着膜片一起运动。膜片的后面有一个环形的永磁体,并使线圈置于它的磁场中。线圈的两端用导线引出。你能说出它的工作原理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2)发电机的原理也是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结构如图14—44、14—45所示,学生看书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a、什么是交流电的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多少?

  4、巩固强化

  (1)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法拉第的故事”,使学生加深对感应电流的认识,而且可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对于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素质。

  (2)找学生对本节知识小结。明确本节课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3)完成本节的练习题(投影显示)

  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的记忆,由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曲线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从本节内容安排来讲是安排在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力学的直线运动之后,又在平抛、圆周、天体等更复杂曲线运动之前。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后面研究学习复杂曲线运动的基础,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把必修一牛顿运动力学直线运动,学完,对于用牛顿运动力学处理直线运动应该没太大问题。但曲线运动还从未接触过,不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曲线运动,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么是曲线运动。关键是曲线运动方向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他们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列举各种生活实例及实验探究,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节内容。由于高一学生基本还保留了对直观现象的兴趣,所以我精心设计了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l. 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的合外力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二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蜡块运动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平面运动的方法.

  2.通过实验归纳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让学生认真体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观察--推理—假设、猜想—实验验证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2.蜡块运动的探究过程.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蜡块运动的探究过程

  2. 物体微曲线运动的条件.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演示实验,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探究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前面学习了很多直线运动知识,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真正直线运动的例子,会发现很难举出,反而生活中轨迹是曲线的例子较多,再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视频片段即各种运动情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探究曲线运动的热情,明确学习目的。

  2、 推进新课

  一、探究曲线运动的位移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为下一节研究平抛运动作出铺垫。

  二、探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先理论探究:结合直线运动中的瞬时速度,确定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

  实验探究验证:演示砂轮工作视频,雨伞旋转视频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砂轮切割钢材产生的火花、转动的小雨伞甩出的水滴方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猜想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得出速度的方向沿这一点的切线方向,突出重点;观察演示实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进一步探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进而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强了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运动描述的实例----蜡块的运动

  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逐步提问,师生互动,逐步解决下列问题

  1.如何确定蜡块的位置?

  2.如何确定蜡块的速度?

  3.如何确定蜡块运动的轨迹?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使学生对平面内的运动描述有深刻的印象;使课堂气

  氛掀起高潮,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探究美

  四、探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实验与探究]先理论探究后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学生认真体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观察--推理—假设、猜想—实验验证,也使学生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并获得成就感。]

  五、针对练习

  [设计意图:针对性的训练用来巩固本节课所讲的重、难点知识,同时也用来检验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

  6.1 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

  定义: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曲线运动的性质

  曲线运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始终在变化,因此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物体所受的合力方向跟它的速度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七、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同时以观察实验、分析、归纳、讨论及信息技术的演示来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信心得到增强,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不足:如果能在实验室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曲线运动条件和速度方向,效果会更好。

物理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如何用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磁场强弱及方向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分析完教材现在再来分析一下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探究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将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内容和特点来进行讲解和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能加深对于磁感应强度的认识。

  (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和内容通过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磁感应强度的性质判断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并且会运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2、体会通过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提升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难点是:利用磁感应强度来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首先是导入部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磁悬浮列车运行、吊车吸起铁板的场景以及各种不同的磁性物体,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磁性物体磁性的强弱,并提出问题:怎样来描述磁性物质磁场的强弱?提出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磁感应强度》

  【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从生活实际出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也能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导入新课后,就进入到新课讲授的环节首先是第一个模块,磁场的方向。)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磁场的方向

  引导学生回想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确定,并将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联系起来。顺势提问电场有强弱和方向,磁场也有强弱和方向。请大家回顾一下,电场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对研究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你有何启发?

  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电场的方向是从电荷受力的角度规定的,小磁针放入磁场中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因此猜想磁场的方向可以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来规定。接下来学生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同样的利用小磁针去探测磁场的情况。

  通过演示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中的不同位置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在不同位置,小磁针的N极或S极所指的方向不同的结论。接着我会归纳实验结果,并补充磁场的方向为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顺势牵出磁感线的概念强调学生类比电场线的概念进行记忆。

  模块二:磁感应强度的表达式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回顾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性质来研究磁场强度的大小。

  学生从书本的演示实验方案能够受到启发,思考分析得到可以通过导体棒的受力情况来研究磁场的强弱。此时我会安排小组探究组织学生猜想通电导棒的在磁场中的受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适当的给予提示,学生将根据演示实验所提供的方案进行探究,记录各种情况下的电流值、通电导线长度以及通电导体的摆角。结束后,带领学生分析得到的数据,共同合作归纳其中体现的规律。

  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引申和推广,使学生了解比值F/IL是磁场中各点的位置函数,比值F/IL与IL的大小无关,进而引入电流元的概念。并由此设问,既然这个比值与电流源无关,是否代表着物体的某种属性?在此提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总结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

  【意图:从直观的角度出发,更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话,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教材内容‘一些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使学生知道地磁场及自然界中各种磁源磁场的弱数量级。并简单介绍可以使用磁传感器探测周围的磁场强弱。

  【意图:拓宽知识面,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将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学生的知识思路和框架,作业布置,比较E与B定义的异同,进行归纳总结。

  【意图:设计这样的作业是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能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七、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记录和复习。

物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6章第4节《抛体运动的规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在学习《抛体运动的规律》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为本节的学习作了铺垫。抛体运动,尤其是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本章教学重点之一。抛体运动的内容虽在高中物理中算不上非常重要,而且知识点也不多,但它所包含的物理思想和思维方法却是十分重要,在后继课程中还有重要的应用,如在电场或复合场中研究带电粒子运动的问题。另外,日常生活中有关抛体运动的现象很多,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

  (2)掌握分析抛体运动的方法,能用数学知识总结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3)了解斜抛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平抛运动特点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到理性思维,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在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2)在总结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表达物理规律的和谐与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用学到的方法解决没有感性认识的斜抛运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X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探究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和斜抛运动

  (2)利用数学工具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是一门培养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理论性强,我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

  学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来进行学习,主动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那么我对本节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 复习引入新课

  [1. 复习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复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在解决复杂运动问题时的作用。

  3.复习如何用坐标描述做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的物体的位置。

  4.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指出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确定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课件

  本节课要用到的旧知识点琐碎,复习与本章有关的这几个重要知识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同化。

  (二)进行新课

  (1)从总体上看,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因此可以先对平抛运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斜抛运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平抛运动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分解平抛运动;第二步,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对于第一步,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三个问题:[课件]使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担任课堂的主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暴露学生思维上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启发。这样,不仅使学生 深入理解了平抛运动,而且可以使学生分析、讨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对于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得出,在分解平抛运动的基础上难度就会有所降低,所以,先让学生自己推导,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在二维情景下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对于斜抛运动,先介绍什么是斜抛运动,并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尝试进行分解斜上抛运动,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3)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层理解和应用,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再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的选取以生活事例、生活现象为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潜力。

  六.板书

  七.结束语

  鉴于本节课的特点,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步骤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观点,经历了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怎样去思考问题。

  我的说课结束,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物理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让学生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包括温度的含义和温标的规定,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温度是热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学习全章的基础。温度计作为一种基本测量工具,在后面的热学实验中要经常用到,正确使用温度计既是一种基本技能,又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知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温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硬性给出,也没有停留在字面讨论上,而是把视野扩展到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影响的温室效应,从关注整个人类生存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温度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因此本节课在学生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是比较重要的一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2)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对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等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度的概念贯穿本章始终,是学习物态变化的基础;会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是基本的实验技能,所以温度概念建立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由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摄氏温度计的分度方法——“等分法”,以及温度计测温原理中的“转换法”和“放大法”,学生主要依靠想象来接受,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节是全章的入门,可以从“温室效应”出发,引发学生对“环境温度”的关注,引起思考,进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温度和温度计

  关于“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学生对这种说法并不陌生,这与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也基本相吻合,因此,教师可直接从“冷、凉、温、热、烫”等描述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不必作进一步解释。

  活动1:凭感觉能判断“冷”和“热”吗?

  “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具体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仅凭感觉判断冷热是不可靠的,应使用温度计来准确测量温度,应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

  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引出温度计的教学。为了让学生领会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建议在教师的示范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自制一只温度计模型。

  使一个小药瓶的橡皮盖上用大铁钉扎一个小孔,将饮料吸管穿过小孔,由于橡皮本身的弹性,扎孔处会和吸管接合紧密。将小药瓶内灌满红墨水,再把盖子紧盖在小药瓶上,会有部分红墨水上升到吸管中,形成液柱。

  学生将自制的温度计模型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液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学生经过实验很快总结出: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另外,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粗细的饮料吸管制成温度计模型,可让不同小组将他们的温度计模型放入同一杯热水中展示,经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相同情况下,吸管越细,液柱上升或下降得越明显,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温度计模型中“放大法”思想。

  教师联系这个自制的温度计,引导学生思考:列举此温度计的优点和不足,如何把它改进为方便携带,又可读数的温度计?从而引出温度计构造及刻度方法的教学。

  活动2:观察温度计

  活动2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掌握摄氏温标正确的读法和写法,为下面正确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打好必要的基础。通过观察温度计,使学生体会到,和刻度尺一样,任何一种测量工具,使用前,都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然后才能正确的操作。

  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时应把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发给学生,再结合挂图、实物投影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能粗略说出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液体、刻度和符号。

  2.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比较容易,学生日常生活中也使用过温度计,所以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演示一下用温度计测温度,大家一起找问题,从而总结出温度计使用的时候的思想注意事项:

  (1)估量程: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每个温度计都有它测量的温度范围,如果待测物体的温度超出这一范围,不但测不出温度值,而且还可能损坏温度计。

  (2)莫碰壁:温度计的液体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还不能与杯底、杯壁接触,否则测量结果不准确。

  (3)在水中:读数的时候温度计要保持在液体中,不能拿出来读数。

  (4)要平视: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齐平。

  (三)巩固提升

  让学生观察体温表的构造与一般温度计的不同,教学时可追问这样设计的原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体温表的使用技能。

  (四)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

  作业:让学生自己阅读关于热岛效应的资料,分析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物理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二节“功”,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功”这一节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地位具有双重性。其一,它属于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起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属于能量和力的结合点:阐明了能量和力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能量部分以及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结合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以及能够理解正负功的意义,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求多个力做功。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进而学会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前的活动,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阅读法、讨论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课教学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所以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新课引入:

  由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瀑布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现象,引出功的概念,然后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图片中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了相互转化,同时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有什么共性,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由两个必要因素总结出做功其实就是力对物体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了功的概念。这样引入功的概念,兼顾到了学科间的综合。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学习新课带来的懈怠感。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几点: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环节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做功应如何计算?这样设问可以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 l cosα.教材上的方法是采取力的分解。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 l 分解,同样可以得出W=F l cos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能更好的开阔学生思路,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好素材。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由于公式中都是数值的乘积,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公式其实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针对变力做功今后要开专题讲解。在讨论公式时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到的值,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三种形式,作为教师只要注意更好的点拨正负功的意义,重在让学生理解透彻就可以了,这样做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

  环节3.多个力做功的求法

  以教材例题为例讲解第一种方法,而第二种方法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借此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复习一下合力的求法,然后由老师给出结论。

  环节4.本章小结

  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度。

  环节5.习题设计和作业布置

  物理学科讲究学以致用,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适当难度的课上习题。然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解释生活周围做功伴随能量转化的现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研究式学习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理清文章脉络,突出重点难点,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本节课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在相互竞争中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知识传授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上说课定有不当之处,恳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 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 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 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4) 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方法

  (1) 实验观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 实验研究: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讲练结合式: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四、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五、说教学程序

  (1) 复习提问

  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 板书:ΔS=aT2

  (2) 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 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

  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

  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 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

  根据:ΔS=aT2

  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竖直向下。

  (3) 推导

  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 巩固练习

  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习(1)(2)(3)。

物理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

  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㈡讲授新课

  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

  问题:(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压力是否一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师提供一枚图钉,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解决以上第二个问题。

  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通过学生的举例,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对压力和重力教师再从三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教师根据教材图10-3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提供的仪器较多,因此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复杂,设计方案时要围绕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等来设计。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方框内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等内容。例如:选用小方桌模型、细沙、砖块进行实验时,实验过程应写出如下内容:

  (a)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c)将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的深度并测量;

  (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与(b)中同样的砖块,观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e、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什么叫压强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

  ,并说明1牛/米2的意义。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图10-4一些物体的压强,知道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㈢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㈣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㈤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第九节 压力和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

  3、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3、单位:牛/米(帕)1牛/米=1帕

物理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2节《二力平衡》。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平衡概念、二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习,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二力平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4、说教学器材

  教师演示:(1)自制二力平衡演示器 (2)有关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一个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对平衡力的理解和应用产生思维障碍。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先演示;②安排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考;③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其它任何学习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平衡知识,安排了几个随堂练习。

  五、说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第一步:导入

  为了顺利实施目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提出已学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学生明确回答后,列举常见的例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1)找一个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上台即可,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位同学站在这里静止不动,虽然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为什么会保持静止呢?

  (2)教师边手拿粉笔盒上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边问学生粉笔盒所处的状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平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平衡。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平衡内容。用多媒体投影:“力的平衡”,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平衡,我们就从这开始。有的同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平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

  1、教师首先演示一下课本中的实验。(在这里教师做演示,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也知道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已知结论的探究,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那种未知结论的研究。所以演示还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边演示边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平衡状态。

  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先找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然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的设计方案以及空的记录表格,再由学生进行具体地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针对投影上提出的观察问题,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二力平衡的条件。最后归纳、总结并投影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⑵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也反映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知识作小结后,出示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20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为多少?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重力20牛,确定出灯受拉力20牛。

  最后再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强调一下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二力平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习(能够起到紧扣重点、越过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小结和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习指导与联系的基础梳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个重要的内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探究实验,主动地探求二力平衡条件,这是关键之所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物理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叫尹国圣,来自吉安县二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选自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要向学生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学要求和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再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三、德育目标: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

  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推理归纳法、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步骤: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一、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匀速圆周运动

  (1)用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卫星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棗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b:线速度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

  4)线速度的方向 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精华】物理说课稿汇总10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汇总7篇

2.【精华】说课稿汇总九篇

3.【精华】说课稿汇总6篇

4.【精华】说课稿汇总9篇

5.【精华】说课稿汇总八篇

6.物理电学说课稿

7.物理说课稿3篇

8.【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