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25 21:54: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欲速则不达》一课是北师大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在《挑山工》中写登泰山的人,一路赏景散心,不觉时间匆匆流过;《欲速则不达》中急于往回赶的齐景公尽管有好车良马,还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来不及。本单元的课文不仅仅向孩子们说明了要正确认识快与慢,还为孩子们提供了解决“快”与“慢”的矛盾的一些方法,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有明确的目标,如本单元的课文《和时间赛跑》;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如果说《效率专家爸爸》是从正面来说明这个问题,那么本篇课文《欲速则不达》则是从反面来揭示不重视方式方法所造成的结果;三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如课文《挑山工》中所提到的挑山工。珍惜时间,合理支配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

  二、 说学生:

  本班学生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科的学习能力,如: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新课文的习惯,大多数孩子能够通过预习,借助各种教辅资料,自己认识生字新词,从而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对《增广贤文》等传统经典的背诵,具备了初步理解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对《挑山工》的学习,孩子们初步建立了珍惜时间,坚持不懈的意识,却不一定完全明白如果一味强调时间上的快,也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三、 说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七个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2) 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3) 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欲速则不达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读,熟悉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 课后延伸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悟出道理,在生活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2、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课时安排]1课时

  四、 说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懂课文中所讲的故事。

  课上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通过诵读课文,师生合作正音、正确书写、弄清词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情况;

  2、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课文《和时间赛跑》,知道时间对我们每个人的宝贵,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提高效率,不要让时间老人从我们身边偷偷滑走后,我们却还一事无成。这一单元我们的主题是快与慢,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到底是快好还是慢好?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

  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孩子们都有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并不加以评论,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从中去寻找答案。

  3、初读课文,首先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写了哪些人?哪个人是主要人物?记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必须完成的任务,其次通过请学生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掌握情况,如果说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是读懂文章的基础,那么请学生复述课文则是对初读的检验和提升。

  4、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深一步的哲理理解,这是本课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而要理解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就首先要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变化,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是这样做的,请学生自由读,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现景公两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再进行反馈:

  (1) 第一次: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指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在这里,我抓住了心急如焚这个词语帮助孩子们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我请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并用小黑板出示,把心急如焚一词用红笔书写。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体会景公心情的关键之点,我运用了3W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首先,是什么。我提问学生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心急如焚的意思是心里非常着急,好像快要烧起来一样。)

  在理解了心急如焚的意思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景公为什么心急如焚?让孩子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景公心急如焚是因为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景公很爱惜人才,想赶回去见他最后一面。

  最后,怎么样。我想学生提问:在课文中找出景公有多急?你觉得景公这样做聪明吗?从而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景公性子太急,他亲自赶车是很不聪明的,因为韩枢是驺子,驺子就是骑马赶车技术很好的侍从了,景公平时不驾车,他的技术肯定不如韩枢,所以,景公这样做不聪明......

  在此基础上,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景公,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齐景公的行为你有什么新的理解?(无论后人觉得齐景公如何愚笨,但他的爱才之心是不能否定的,他爱臣如子,很惜才。)

  (2) 第二次表现景公两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我同样让孩子说一说,并用小黑板展示出来:

  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在这里,我着重抓住了三个看似平常的词语:不努力、索性、徒步。首先我让学生思考,真的是马不够努力吗?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明白不是这样,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景公用的是良车好马。不是马不努力,而是景公心里太急,赶车的技术又不够好。

  其次,我请孩子弄明白索性是什么意思,景公这样聪明吗: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很快找出答案:索性的意思是干脆,急性子的景公没有经过思考,更没有去找为什么马跑不快的原因,而是干脆弃车步行,他这样做的办法也很不聪明。

  最后,请孩子告诉大家徒步的含义,并发表自己对景公这样能够做的看法:徒步的意思是没有用工具,就靠脚走。有的孩子说,“这怎么可能比车快呢?我们都能想明白的事儿,景公都不明白。”

  (3)解题: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们想一想: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不能,因为路途远,徒步太慢。景公是由于太着急回城看自己的臣子了吧,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让学生回到课题,理解题目的涵义后提问:孩子们,现在,你们觉得快好还是慢好呢?(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4、对照学习课文下面的文言文,这一个知识点我是通过反复诵读来体现的,首先请孩子们对照课文,小组合作自由读文言文,再由老师读文言文,老师读一句文言文,学生到课文里找出对应的白话文读出来,最后老师退居二线,请男女照着刚才的模式,合作读文,加深孩子对文言文的理解。可以在此提示孩子们注意发现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之处,文言文简洁,而白话文更通俗易懂,通常白话文用两个字表达文言文中一个字的意思。

  5、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身边“欲速则不达”的例子,想想如果自己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做?

  五、 说反思

  第十一单元的主题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解决“快”与“慢”的矛盾,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欲速则不达》这篇文章从反面说明了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通过本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悟出这个道理。教学时,我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1、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本节课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导入新课时,我就提出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快好”还是“慢好”?

  在导入环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谈一谈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头头是道,各有各的见解,理由也很充分,课堂气氛热烈异常,然后通过老师的小结引导,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从对文本具体语言材料的咀嚼中,帮助学生理解景公的心情,

  如我在教学中抓住了景公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又从这些句子中抓住了心急如焚,索性等词语,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让孩子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训练了孩子的逆向(这不是逆向的思维哈,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罢了,属于发散性思维哈)思维能力

  如我在引导孩子们理解了本课的哲理意义之后,让孩子说说对齐景公的行为新的理解,让孩子们不仅为景公两次不妥的行为感到可笑,也让孩子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景公为什么会这样做,认识到景公也是一个爱臣如子的人,做到学生学会能够更全面的区评价一个人。

  3、 联系生活实际,一课一得

  在学完全文之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一下什么叫“欲速则不达”,举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孩子们联系生活,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

  但是,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分析两次景公因焦急而做出不妥行为的句子时,老师的引导和提问显得很琐碎,老师的语言还需要提炼和升华。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十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第二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承接了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影响着后来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且本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对于学生认识社会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等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欧共体”和“欧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过程和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发动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小组之间合作竞赛的形式,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合作的乐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采取方式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

  经过六七年级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主要是通过大量反应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的特点的材料,结合课本提供的相关文字,在自主思考基础上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得出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学生通过预习和老师的引导应该能达到准确理解这些材料的目的,由于提供的相关历史资料丰富、详实、有趣,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较浓厚兴趣的。

  三、 教法、学法

  1、 教法:

  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

  本课采用合作探究式、小组竞赛式教学法,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法之五项修炼:

  预习、读书、提问、做事、演讲在历史课中有很好的体现,学生课前预习就是读书的过程,在读书中找出问题是提问的阶段,课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做事的过程,在做事过程中会有收获,把这些说出来与大家共享是演讲的过程,锻炼学生组织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法: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的分工合作,参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图片与影像资料导入新课:

  课件首先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满目疮痍的德国首都柏林照片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的电脑还原视频。(通过这些资料,一方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给日本和西欧带来的巨大灾难。)随后展示战后二十年西欧和日本经济的繁荣状况,与之前的荒凉废墟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对此产生疑惑,由此导入新课。

  2、探求新知:我重新组织整合了本课的内容,打破了原有的课堂知识结构,将教学内容以发展为主线有机的分为三部分,即

  发展之路——机遇篇、发展之路——联盟篇、发展之路——借鉴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小组竞赛、为组争光的课堂组织形式,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1)发展之路——机遇篇

  设计问题:二战后,西欧和日本分别抓住了什么机遇使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把全班同学按小组分配任务,如:1、3、5、组准备西欧的机遇,2、4、6、组准备日本的机遇。给出2分钟的讨论时间。然后小组抢答开始,答对者给本小组加分,这样引导学生说出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锻炼了学生读书、演讲的能力。有说不到的教师点拨。然后以表格形式出示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让学生找出共同点,并连线。教师课件展示)关于原因的分析,教师可以有重点的给学生提示一下,使学生了解,例:西欧为什么援助日本等?

  (2)发展之路——联盟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此基础上建立“欧洲共同体”,顺势引入第二部分:联盟篇 出示欧共体、欧盟的相关地图,让学生说出其中的联系。(点出欧共体是欧盟的前身)

  设计问题A、“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该组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时间及影响?(讨论后,小组抢答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时间:20世纪60年代影响: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设计问题 B、欧盟建立的时间、经过及意义是什么?(自学讨论后抢答过: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标志着“欧盟”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当时拥有12个成员国; 20xx年进一步扩展到25个成员国。意义: “欧盟”成立后,其成员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

  (3) 发展之路 —— 借鉴篇

  设计问题: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速度,堪称“奇迹”。那么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小组讨论几分钟,然后派代表起来发言,只要观点积极向上,言之有理即可)

  五、 课堂小结

  1、谈谈你在这堂课上的收获(同学准备后站起来说出通过这节课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同学们积极参与)

  2、进行优秀小组评选与表扬(根据本节课的积分情况)

  六、当堂训练

  (练习题详见课件,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掌握不好的重点突破)

  七、 板书设计

  第10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机遇篇

  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原因

  联盟篇

  欧共体成立背景、时间及影响

  欧盟建立时间、经过和意义

  借鉴篇

  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

  八、 课堂反思

  重在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学以致用等环节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注重构建学生知识结构,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一课的简单的教学设计,有不足之处欢迎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哇、盯、邻”6个生字,会写“挂、哇”2个生字。

  2、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和第4自然段。

  3、通过看图和学文,引导学生感悟葫芦的可爱,也为小葫芦的变黄、脱落而可惜。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通过品词品句来感受葫芦的可爱,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在教学时,我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教学思想,以“读”为主线,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知者呢?我觉得首先应该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因此,课一开始,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猜谜语的特点,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其实学生都能很快猜出谜底,但我并不满足于此,我接着让学生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葫芦的有关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了有关葫芦知识,特别是当介绍到许多人还把葫芦制成工艺品时,学生对葫芦已经充满了兴趣,从而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字词教学注意音形义的结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生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孩子们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自学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认、会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邻”和“盯”是两个形声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盯”的偏旁猜猜它的意思,有意识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形声字的特点,因为在汉字当中,形声字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学习、记忆汉字的一种方法。“哇”,不仅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语气词,同时与前面学过的语气词联系起来,既学到了新知,又巩固了旧知。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体察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靠读。因而,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

  如在激趣导入后,我首先让学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其次,在反馈时,进行朗读接力赛,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后请“小评委”进行评议。第三,深入细读,比如学习第一自然段,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完后数数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划出喜欢的句子,圈出喜欢的词语。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些什么,随机从“细长”、

  “雪白”、“多么可爱”、“每天”、“几次”等词语进行体会,同时辅以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然后再采用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在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积极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我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不但体现新的理念,更要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

  比如:在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我就注意了学生“芦”的读音,“芦”字单独出现出读二声,而与“葫”组成“葫芦”时读轻声。这个过程,不仅要让学生会读这个词语,更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样读的美。

  又如:引导学生从“细长的”体会到葫芦藤的样子时,我让学生说说还可以说“细长的什么?”这一安排,让学生对细长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挂”用得更准确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挂”还可以换什么词?课文中用这个“挂”字给你什么感觉?从而让学生“挂”字所带来的美。

  再如:学完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根据葫芦的生长过程给词语进行重新排列,这一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说话和写话的能力。

  (五)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像力的最佳时期,语文课程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得以驰骋。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觉得这些可爱的小葫芦在一起会做些什么?”“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塞翁失马》。它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则寓言。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为福了;后其子又“堕而折其髀”又转为祸了,最后又因其子髀折,得以“父子相保”又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地阐述了福与祸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动人也吸引人,也因此,在导入这环节中,我也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以便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为本文虽是一则寓言,但也是一篇文言文。《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诗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因此就有必要地需要提醒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并能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这也是该课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讲故事,同桌讨论质疑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能从故事中去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也就是祸福可以相互转换,并且能联系实际去正确地看待问题,这一点对初一的农村学生而言是有点难度的。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等人的教学论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比如:自己疏通文意、查工具书等)都体现了这点,我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看待问题,并且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比如“你是如何看待好事与坏事的?”

  按照以上思路,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

  1、朗读法。通过查工具书,基本读准字音,在朗诵中初步理解文意。

  2、探究法。要求学生对每个问题能有自己的主见,并能充分表达并有所质疑。

  3、启发式。通过讲故事形式,以事实来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启发学生看待问题应有正确的辩证的心态。

  在一节课内完成目标,因而我的教学步骤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入。(以故事来导入):

  有一天,小王在上班途中,无意中看到前面一人掉了皮包。他很是欣喜,急忙上前捡起来,一看,一叠厚厚的,看上去全是100元大钞,便赶紧揣入怀中。就在他准备走的时候,被后面的人叫住,且以“见者有份”为理由也要分一份。这时的小王已经沉浸在意外之财的喜悦中,无暇细想,就给他点吧,堵他的嘴。于是将自己身上仅有的几百块给了那人,便急忙回家。一到家便急忙打开一看,拆开来,除上下几张是钱外,其余全部是白纸,那仅有的几张也全是伪钞。

  然后我就这个故事引入——其实,捡到钱本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对于小王来说是不是件好事呢?(学生多数答“不是”)。那么我们看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是否就绝对呢?我们先一起看看边塞的老头儿丢失了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往下读的兴趣。

  二、读。

  先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略读课文,再抽学生读,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音,并将本文的易混字“堕”与“坠”,多音字“将”、“塞”、“折”与“好”字的几钟读音以及难字如“跛”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区别;然后老师再范读,便于学生在注意音的同时,也应注意文言文的节奏,最后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熟读。

  三、析。

  1)、3—5分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同桌同学相互讨论解决疑问(这也体现了自主合作精神);

  3)、抽学生复述故事(讲故事),并评说。我再给予评析的标准:a、普通话标准,声音响亮。b、口齿清楚,表达流畅。c、态度自然大方。d、讲得具体、生动、形象。(有了这个参考,学生就容易评说)

  4)、质疑。对于不能理解的字词,经同桌合作讨论后仍没有解决的可当堂提问,由全班同学共同完成,我就适当点拔,如“居”作“过了”解释。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悟。(通过问题设计的形式)

  1)、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各抒己见)师再小结: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板书)

  2)、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了一个成语叫什么?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五、拓展延伸:

  课文中的老头因丢失马最终却能因祸得福;而我在课前给同学们讲“小王捡钱”的故事,小王因捡钱而失了钱。那么,在我们生活中,你认为好事(坏事)能变成坏事(好事)吗?你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可讨论)联系实际。

  ——辩证地看。

  六、板书设计:

  跛bǒ——髀bì 塞翁失马

  将jiàng——jiāng√

  塞sè——sāi——sài√

  好hǎi——hào√ 对 立

  折zhē——shé 祸——福

  堕duò——坠zhuì 统一

  (辩 证)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平平搭积木》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5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采用儿歌的体裁,讲述平平用积木搭了四间房子,分别想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没有房子的人住,还要搭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读课文,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一个偏旁“双人旁”。会写“业、平”字。努力提高学生认字,写字和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而在阅读中感悟到平平想搭这些房子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在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题导入

  1、激情引趣。

  (出示积木)你们瞧,这是什么?你搭过积木吗?你都搭过什么?

  过渡:真棒!小朋友都是搭积木的'能手。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平平跟大家认识,他可是搭积木的高手!

  2、揭题。(出示课题:平平搭积木)谁能看着拼音把课题读准确?(课题中有两个字,要求学生读准确)

  (二)复习巩固(进行三次比赛)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词。

  2、用“呢、啊”说句子。

  3、检查读文,说一说读文的收获。

  4、教师指导,及时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写会生字:业、本、平书

  2.会说110页的“读读说说”

  (四)写字指导

  1、让学生先观察两个字“业、平、本、书”在田字格的位置,注意竖笔的位置及长、短的变化。

  2、教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业”的笔顺;先写中间两竖,再写两边的点、撇。注意“本”字的撇、挎张开的角度要大,以保持字体的平稳)注意“书”不能丢掉点

  3学生书空,描红、练写。

  (五)、说课后的读读说说

  教后反思:

  在课堂上,合理恰当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梳理思路。在《平平搭积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初读完《平平搭积木》后,我问他们:“平平用积木搭成了什么?搭了几间房子?”从这个容易简单的问题入手,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读。读了多遍,最后请大家思考“平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你再读读书,要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孩子们有的说平平是个爱自己家人的好孩子,有的说平平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小姑娘,接着还有懂事、天真、可爱、活泼、爱学习等,每一条他们都在书中找出依据了。“下面老师读,你们接着读好吗?”我引导他们读书上主要的几句话,读了两遍后,大家都纷纷举起手来:“是平平很关心别人!”“平平心里为别人着想!”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得到升华。在最后以“如果你是平平,你会把搭的房子送给谁?”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有的说送给老师、孤儿、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人们等,使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

  从小培养学生能力和自学习惯尤为重要,在学生字得到了体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课堂民主的前提。学生对课文,对事物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满足他们。民主、自由、宽松、愉悦的环境也应该造就一群聪明可人的、欢快活泼的小朋友,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只有让孩子民主、自由地成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集中,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活而不乱,张扬个性,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奇思妙想。

  不足:

  1.写字的教学方法仍需下功夫研究。

  2.小组合作学习上,对小组长还需进一步培训。

  3.管理学生的方法有待研究。

  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这篇课文也许孩子们还有很多想知道的东西想问老师,可我没给他们留时间。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简介

  《燕子》一课。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全文按照主要意思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部分写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第三部分写燕子飞掠和憩息的特点 。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及方法。

  2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册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陶冶爱美情趣,拟定本课教学目标:

  ⑴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荡漾、音符”等词语

  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⑶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⑷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燕子》一文描写细致生动,感情充沛激越,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报春使者——小燕子的喜爱之情,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从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中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景色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由于小学生受自身活动范围及全面分析认识事物能力的限制,难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基于此,本课的难点是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课标精神,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立足点在于:教学中,一方面要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启迪联想……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灌输,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燕子》篇幅短小,描写生动,文笔优美,很适合学生朗读品味,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因此,本课教法以朗读教学为主,新课标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归纳和小结。

  三、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预习质疑可以采取自学方式,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是存在差异的,自学阶段,学生容易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交流探讨则是互学阶段,“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通过小组讨论或单独发言,达到解疑的目的。课堂积累可以算是共学阶段,在全体学生的吟喔诵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习得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出示课题,激发兴趣

  由齐唱耳熟能详的少儿歌曲《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导入,即触动孩子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歌词里的“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与课文结尾“谱写一曲春天的赞歌”有异曲同工之效。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走入课文里那个光彩夺目的春天,感受到小燕子为春天增添的生机,不必用教师点拨,学生的体验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初读,整体感知

  首先自由通读课文,因为通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学生通读时,教师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同时巡回指导,留意纠正学生不标准的字音,并将犯有较普遍的错误的生字词板书,然后由学生们自己查字典正音,纠偏,以锻炼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然后,由学生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描写燕子的形象特点

  第二段:写春天燕子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生机。

  第三段:谢燕子飞行憩息的特点

  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概括的理解。

  第三环节:细读品味,质疑探究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思考回答: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形象美的?

  然后汇报交流:

  因为第一段写燕子的外形部分是一个精彩的开头,要让学生对作者抓住小燕子的特点来写有所认识,因此引导他们发现作者观察的细致之处: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

  总的特点——活泼机灵

  2、发现体会“凑”字的好处。

  “凑”字生动形象,多方面的特点合起来,使得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齐读第二段,欣赏“燕子春景图”

  小学生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中高年级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学习本段时,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课文中的彩色插图,使学生对文本中描绘的“光彩夺目的春天”有一个感性认识,体会燕子的活泼可爱和为春天增添了乐趣。看图时依照课文描绘的顺序,先看自然背景,再看燕子的活动,这样,抽象的文字材料与形象的视觉材料和谐统一起来,学生心目中有了美好的春天,既潜移默化的培养了爱美欣赏美的情趣,让学生给插图配文字解说也就手到擒来了。

  本段文句优美,是学生学习遣词造句的好材料,在学生反复品读后,我便启发学生体会并学习运用。如“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一句,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农村赶集或节日商场的盛况: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市,摩肩擦踵,熙熙攘攘,一派热闹景象,学生很自然感悟到这里作者是运用比喻手法突出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景象,充满热闹欢快气氛。

  4、设疑解惑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鼓励学生勤发问,多发问,对加深文章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本段中,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研讨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春天的美景?

  经过小组热烈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终于明白:作者描绘春的绚丽,是在交代燕子活动的时间与环境,春天本是生机勃勃的,而燕子更为春光增添了生机。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节课的实际内容,利用文本优美的语言形式,安排学生进行仿写,把自己眼中的春天在笔下描绘出来。此环节作为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

  四、说板书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简洁,概括,重点突出,形式美观大方,据此原则,设计时,我主要突出了燕子的三个外形特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羽毛——乌黑光亮

  翅膀——俊俏轻快 活泼机灵

  尾巴——剪刀似的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简析

  《广玉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其中的9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部分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广玉兰的幽香、纯洁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2、技能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2)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广玉兰的热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三课时,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行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自主性强的FLASH网络专题网站。(广玉兰封面,分设四个主题篇:玉兰苑徜徉;倾心赏玉兰;玉兰知识库;玉兰余香浓。并提供配乐按钮,学生自行点击选择。“玉兰苑徜徉”内容:全文、广玉兰配乐录像;“倾心赏玉兰”主题篇里分设“飘香玉兰”、“迷人花瓣”、“多姿花形”、“盎然绿叶”四栏,点相应区域呈现各主题栏;“玉兰知识库”提供广玉兰习性、栽培等课外资料,“玉兰余香浓”设课外作业)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网络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读中感悟,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本课凭借网页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互动。本课采用三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广玉兰的幽香是吸引我观察的原因。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第三课时:复习词语并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最后让学生根据第三自然段练习写一个片段。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言简意赅,直接导入

  课始,让学生说说:“作者写了广玉兰的哪几方面?”

  今天,我们就借助我们的专题网站一起去走近广玉兰,用心欣赏广玉兰。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唤起最强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感受文字美

  页面导语:请进入“倾心赏玉兰”主题栏,自主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点击进入!(请大家想想怎样把自己的学习感受交流出来:你可以试着读好课文,可以在对应网页上留言,也可以和同桌探讨一下……)

  [此设计充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利于学生发挥个人的特长]

  A.迷人花瓣

  (栏目内容:第二自然段文字;部分文字链接相应图片:“纯白”——广玉兰花朵近景;“玉琢冰雕”——冰雕图片与花朵图片对比;词语意思:像用玉和冰雕琢出来的艺术品)

  导语1:认真读读课文,广玉兰的花朵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可跟帖留言)

  导语2:作者具体是分哪个两方面写花瓣的?跟帖完后,请你再读读课文,细细品味一下。

  导语3:课文中几次提到“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只凭几个优美词句是概括不了广玉兰花朵的内涵的”,这说明了什么?(跟帖)

  [这样设计以各种优美的图片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文字,同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B.多姿花形

  (“多姿花形”栏目内容:第三自然段文字。提供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开过的玉兰花的图片,并制作图配文的待移框;相关文字处做相应链接。“有的刚刚绽放……钻了进去”——蜜蜂飞舞录像片断;“花蕊约有一寸长”——图片;“数世同堂”——图片,意思: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生生不息”——意思:不停地生长繁殖;将几种不同形态的图片制成连续的播放)

  导语1:第三自然段作者用优美的文笔描写了不同形态的广玉兰。请你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究竟写了哪几种形态?你能选择合适的图片移到相应的描写形态的文字框里吗?然后再认真读读课文内容,给它们分别取个好听的名字。(学生可跟帖)

  导语2:你愿意把你最喜欢的那种广玉兰花介绍给大家吗?再认真读读你喜欢的那段文字,联系你看到的图片与录像,感受广玉兰花的美。准备一下,选用你喜欢的方式,一会把你见到的景象描绘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感受到的美。(方式建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准备一下,把你刚才给不同形态的花分别取名的理由和大家交流;朗读(可自行选择配乐)并说说想表达什么感情)

  [此环节中,利用网页的超文本阅读功能,提供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提供配乐按钮,自主选择,并设计了取名这个环节,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势必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发散创造性思维,进行独特的体验。]

  C.盎然绿叶

  (“盎然绿叶”栏目内容:4、5自然段内容;文字内容相应链接:“密集油亮”——图片;“终年不败”——图片;“秋冬……与松柏为伍”——图片对比;寒风呼啸的音乐)

  导语1:俗话说,花儿还需绿叶衬。广玉兰的花美,它的叶子也别有一番情趣。选择“盎然绿叶”的同学们,你们的眼光很独特哦!现在你可以读读课文内容,看看叶子有什么特点?

  导语2:课文里“活泼”一词用得好吗?为什么?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文字的准确性,又以发散式的“体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三)交流品读,展现个性美

  A.迷人花瓣

  1、作者是怎么赞美广玉兰花朵的?

  2、他是具体从哪两方面来写的?

  3、“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说明了什么?

  B.多姿花形

  1、研究这个内容的同学来说说作者写了哪几种广玉兰花的形态?

  2、那有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那种广玉兰花介绍给大家吗?

  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1: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汇报2:展示给每一种形态的花取的名字,指名结合图配文项目说出取这个名的理由。(引导别的小组参与讨论,有无更好的名字。诸如:含羞;蓓蕾初放;笑脸;风采依旧等等)其他作补充。

  汇报3:配乐读四种不同形态广玉兰的句子。(分别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想表达什么情感。)结合指导朗读;再指名其他学生读;评议。

  C.盎然绿叶

  1、花儿还需绿叶衬。广玉兰的花美,它的叶子也别有一番情趣。谁来说说它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吗?

  2、交流品读。“密集油亮的绿叶……活泼。”指导朗读;指读。

  3、课文里用到一个词“活泼”你们觉得用得好吗?为什么?

  5、还有其它句子也能体现它旺盛的生命力吗?

  指导朗读“秋冬季节……装点着自然。”

  [此交流环节,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广播的功能,进行交流,增强师生互动,同时学生各自充满个性的学习结果的显示下,学生间又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美

  1、广玉兰的确美,花儿香,花瓣美,形态美,叶片美,美得脱俗、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学罢此文,你们喜欢广玉兰吗?夸一夸它。

  2、难怪作者在文章最后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已的情怀:

  引读:“我爱——,更爱——”。

  课外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词语、佳句,注意积累。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也可看看“知识库”里的文章),先抓住特点说说花的样子,再写下来。

  [夸夸广玉兰的环节既总结了教学,又扣住了课文的中心,学生自然地体会到作者对广玉兰蕴含的思想感情。]

  七、板书设计

  花瓣

  高雅洁净

  10、广玉兰

  形态

  姿态各异

  绿叶

  终年不败

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环节来进行。如能得到各位专家、前辈的指点,不胜感激!

  教材解读: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读材料(探讨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近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是新的课程标准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等实际出发,在这里我就学生现状作一些分析:

  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解气候相应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直观。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的整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本节的教学难点则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的主要因素;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基于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及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了解气温对于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地图信息的能力。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读图比较法,集体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则采取了合作学习法和总结反思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采用情景导入法。

  寒假了,许多同学打算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全国各地游览一番,领略一下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的同学想到有这北极村之称的漠河镇去。有的同学想想着飞到天涯海角海南省,感受一下三亚的碧海蓝天,沙滩椰林还有五指山区的黎村苗寨民族风情

  听说漠河和海南的气温和孝感都不一样,有的同学说冬季的时候漠河比孝感要冷的多,而海南比孝感要温暖。同学们在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呢?

  学生在此会和情景产生共鸣:那里的气温究竟和孝感有哪些区别呢?又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

  设计思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出旅游时该如何选择衣物"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为后面的教学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来探讨、分析我国的气温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是基于新课程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的课程理念。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2-14,并且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气温图的投影,同时在投影上标出漠河和海口的位置,配上两地同一时间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读一月份气温图探讨其特点并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 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0摄氏度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

  ② 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③ 一月份,我国海南海口市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④ 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计算:

  一月份我国0°C等温线和秦岭--淮河一线重合,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气温在0摄氏度一下。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黑龙江漠河镇的气温在零下三十二摄氏度一下,而海南省海口市的气温在十六摄氏度以上。南北气温相差四十多摄氏度,逐步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说课稿 篇9

  新课程一再强调要把握好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不要浪费一分一秒,为了避免满堂灌,我在《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这一课的设计上采用了多种方式的学习,尽量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课堂中学到知识。现我就将我的想法与设计与大家共勉,以求抛砖引玉。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

  2默读课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字。

  2、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由于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设计一课时的时间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只起引领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直奔主题导入,既检查了预习情况,又自然与新知衔接。二、多种方法认读生字、词

  学习课文字、词是基础,因此,我以抽读;男女生赛读,师配合读,游戏测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三、自然过渡,图文结合谈话并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找到文中的主人公小兵,从图中体会他的神态及心理作用,以此学习并理解"目不转睛、兴奋的光芒、多么喜欢"等词的意思。

  四、重学2--13段,这是本文的重点,在这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以自己的方式读,读后并汇报了解到什么信息?师进行小结再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及内心活动、并相机板书。

  五、默读最后两段,体会阿姨和小女孩的善良和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六、默读全文,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并写一写

  当学生读完了过后,我播放《种太阳》这首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写出自己读了课文后想说的话,让这首欢快、向上的音乐激起孩子感情的再一次升华。

  七、板书设计

  八、本堂课就是贯穿着人间、人心中的爱,因此,我在引领学生喜欢谁并说出原因的同时,进行归纳板书,最后总结出"只要我们心中都有爱,人间处处是温暖"。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2.关于说课稿汇编九篇

3.关于说课稿汇编8篇

4.关于说课稿汇编9篇

5.关于说课稿汇编6篇

6.关于说课稿汇编5篇

7.关于说课稿汇编六篇

8.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四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语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