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6-06 16:24: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水》系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文章有概括,有详写,有细节,有动作,有语言,从各个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给小读者以深刻启示。

  说学法:

  1、以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主,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们力求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以学生的自读感悟为主,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如“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缺水的地方,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弦?和你的经历对照,想一想,并把你的感想写在书上。”“这一段还有哪里让你体会最深?”“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你的?”简单的几句话,却给予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自主的进行学习、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人们对水的珍惜和渴求。

  2、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课堂中不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性:光一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我们就设计了如下环节:

  说教法:

  1、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既有学生自由朗读后对课文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交流,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们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不但加大课堂的容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如:依次出示图片:苍翠有力,生机勃勃的狗尾巴草;生气全无的狗尾巴草(由此可以适时引领学生理解“风干”、“晒干”,让学生理解我们四兄弟对水的渴求)。再如:配乐的小诗“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水”带给我们四兄弟的酣畅淋漓的感觉。另外,我们的多媒体教学中还加入了动画朗读、读水的美文、水的化学知识和“母亲水窖”、“西北缺水”这两段视频。这些辅助教育环节,有助于学生更完整、更准确地领略课文的精髓,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缺水

  1、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马朝虎的村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子?

  2、(播放课件)观看缺水图片,增加感官刺激。

  同学们,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

  3、所以,(出示文字)指名读。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4、理解“最珍贵”,在你的生活中,什么东西最珍贵?再指名读。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5、过渡:正因为村子里缺水,几乎没水,所以它才显得那么珍贵。轻轻地打开书,找一找,课文的哪一句话具体描写了缺水,看谁能很快找出来?

  指名学生汇报读。相机出示文字:

  (2)导语:这段话运用了一种特殊的写法,你注意到了吗?(课件凸显数量词)你留心它,注意它,你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指名读。

  (3)指名说说读完之后的感受。(相机板书:苦)

  (4)带着你的感受,齐读这段话。

  6、引读:(出示文字)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二、学案汇报,小组交流

  1、课文具体通过2件事说明了水的珍贵,哪2件?(板书:天浴勺浴)

  2、课文通过哪些语句来描述水的珍贵?哪些词句让你触动最深?请结合课前的预习,在小组里汇报交流。

  友情提示:

  1、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段,抓住某个词谈体会。组员可以及

  时发表意见,可以补充,可以反对。

  2、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你有新的收获,请及时记录下来。

  你们的合作一定会很愉快,加油!

  三、品析“天浴”,感知“痛快”。

  1、导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

  2、学生汇报朗读。师问:你平常几天洗一次澡?让你一个月不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让你2个月不洗澡呢?3个月呢?一年呢?

  3、导语:一年没水洗澡的我们,今天终于盼来了老天爷的一场雨。听,(雨声加文字课件)让我们在雨声中自由地大声朗读,圈一圈,画一画,哪些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4、交流。依据学生的汇报顺序教学。

  “脱得光溜溜”,你为什么要脱得光溜溜?

  “奔跑跳跃”,用一个词语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大呼小叫”,你会叫什么?

  “痛痛快快”,什么让你感觉最痛快,相机引导学习“吃”的用法。

  5、起立在雨声中齐读这段文字。

  6、在缺水的日子里,这样的幸福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幸福之前,是什么?这短暂的幸福之后又是什么呢?

  7、引读:难怪作者感叹:(出示文字)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四、品味“勺浴”,感受“舒服”

  1、导语:刚才,我们一起享受了天浴带给我们的快乐,(板书:乐),勺浴部分哪些句段让你感受最深呢?

  2、理解“晒干”“风干”。从这2个“干”字,你读懂了什么?

  3、导语: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水)那我们赶快跳进河里,赶快冲到淋浴下痛痛快快地洗个够。可以吗?为什么?母亲怎么为我们解暑呢?(一勺水)这么少的水怎么能洗澡呢?指名读。

  (1)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四兄弟“啊啊”地会说什么?

  (3)引读:难怪作者道出了发自肺腑的一句话:(出示文字),齐读。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4、升华“勺浴”,感受舒服背后的艰苦。

  (1)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种舒服的感觉。(出示文字)

  (2)学法迁移,运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默读这一自然段。并做上批注。

  (3)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依据学生的汇报顺序教学。

  ①四个“滑”,平时你洗澡时水从你的头顶怎么下来?(“冲”、淌、流”)把“滑”换成它们,好不好?带进去试着读一读。说说不能换的理由。

  ②“倾注”,反衬出水的稀少,水中渗透着母亲对孩子的爱。

  ③“吸吮“为什么不用“吮吸”?

  ④“刚好”、“几乎”,少水,让母亲练就了一身勺水洗澡的本领。

  (4)想象说话:(出示文字)

  勺水冲凉,舒服,就像妈妈的手抚摸过我的身体;

  勺水冲凉,,就像春天的风;

  勺水冲凉,,就像。

  (5)引读:马朝虎先生,仅仅用了135个字,把勺水冲凉的舒服淋漓精致地写了出来,那是作者对水的呼唤呀,谁能试着把作者的感觉传达出来?

  读第五自然段。指名配乐读,齐读。

  5、找“笑”,体味母爱。

  (1)导语:母亲想洗吗?难受吗?可母亲的表情呢?(笑)

  (2)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几次笑,从这些笑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3)汇报交流:

  一笑:轻轻一笑

  二笑:对生活的乐观(相机理解“饿”)

  三笑:(出示插图)看着我们四兄弟舒服,母亲也就高兴了。对孩子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插图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插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引读:难怪作者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文字)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五、回归全文,归纳写法

  1、老天爷的一场雨和母亲的一勺水给了我们无比的欢乐,这欢乐的背后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2、缺水给一方人带来了“苦”,但作者却用大力的笔墨写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为什么要这么写?(对比、反衬,增强感染力)(板书“反衬”)

  【设计意图: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水对村民来说是异常珍贵,更让我们要珍惜水资源,这就是一种反衬的写作方法。教给学生写作的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引读:有水的快乐更加交织出没水的苦。这样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出示文字)齐读。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设计意图:将文章的这句中心句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又体现了教学的前后呼应。】

  六、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缺水的资料。

  2、播放视频:今年,我国云南、广西等地缺水的画面。

  3、同学们,从马朝虎的村子回到我们的今天,此时,你有什么想要表达的吗?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他们肯定有话要说。可能是反省自己以前用水的毫无节制,可能是因为用水的毫无困难,所以感受到的一种幸福,也可能是一些具体的节约用水方面的行为,不管是什么。只要同文本进行了交流,就都是一种学习后的收获。】

  4、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加入到爱水、护水的行列里来,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5、作业:呼吁身边的人加入到珍惜水的行列中来,写一份倡议书。

  附板书设计:

  26、水

  天浴

  苦乐

  勺浴

  反衬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农业的变化真大》,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农业的变化真大》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这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叹,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孩子们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农”“致” “勃” “技”等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引人注目”等四字词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初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图文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并渗透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学习了解,感受农业技术的发达,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教具准备]:

  录音机、挂图、字卡。

  三、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导入(出示巨型茄子、特长丝瓜图片)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很有意思的图片,想看看吗?

  这是什么?(生猜)像房子一样大的茄子,多有意思呀!农业科技成展中有好多这样的新产品呢!

  想去看看(农业科技成就展)吗?

  3.孩子们都那么充满期待,都那么感兴趣,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个词写出来了,是什么呢?打开书,读一读。

  4.是个什么词?生说,师出示兴致勃勃让学生反复读,联系实际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图片时,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随之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便会自然产生。)

  (二)、层层递进、引导读文

  1.初读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抽读这几段中的生词(注意提示词语连读)(带拼音自读,去掉拼音抽读,齐读) 读好四字词语:

  兴致勃勃 引人注目 百花盛开

  瓜果飘香 十分茁壮 科学技术

  生字掌握了吗?(带拼音读—提醒易错字音—鼻音、边音、翘舌音归类读—齐读)

  这些字在哪些地方见过?能组什么词?(识字途径与组词结合起来)

  这些生字,你怎么记住他们?(注意识字方法及归类)

  (2). 练读长句:(生练读—抽读—师示范读—齐读)

  A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B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3)汇报(每人读一自然段)

  (4)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读时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应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过高,这样便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再读

  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有信心吗?好,用你喜欢的方法读一读课文吧!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

  (2)反馈学生阅读信息,抽说你都看到些什么?

  然后逐一用简笔画画出:

  杂交水稻 温室大棚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的植物

  我看到这些农业产品,不禁发出赞叹:农业的变化真大!

  (师板书:杂交水稻 温室大棚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设计意图](过渡语的设计,亲切而又简单,起到激发、鼓励学生阅读的欲望。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读书,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体现了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3.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第二幅插图,思考一下问题:

  (1)图上画了些什么

  (2)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语境理解)

  (3)为什么说袁爷爷的杂交水稻最引人注目?(生自由说师小结)是啊,世界上很少部分的耕地,却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中国人,袁爷爷培养的杂交水稻立了大功,袁爷爷立了大功。所以最——生:引人注目。

  自主学习3~5自然段。老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给它配上相应的文字,介绍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的科学技术。配得好就选为“最佳讲解员”。学生通过几次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有了收获,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4.展示读

  (1)小组内读,然后评选代表。

  (2)展示读。(对大棚模型感兴趣的同学在交流时,引用了书上的词语:百花盛开、瓜果飘香,把收集的有关资料和丰富的想象融汇在一起,描述了寒冬时节大棚内百花盛开的美丽景色和瓜果飘香的丰收景象——“大棚装进了春天和秋天。”对杂交水稻感兴趣的孩子把以前水稻的产量和现在杂交水稻的产量进行了对比,认识到了袁隆平的伟大成就的确引人注目。我也相机把在网上收集的有关袁隆平的照片展示给孩子们看,孩子们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交流的过程既增加了对农业新科技的知识,对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理解得很准确。

  (1)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直接参与的角色意识。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后的感觉别有一番滋味,这一读书过程的安排,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机会。)

  5、强化词语积累,总结全文:

  袁隆平爷爷培育的杂交水稻,贡献最大,是那么——引人注目;

  蔬菜大棚里——生:百花盛开 瓜果飘香(是那么神奇!);

  彩色棉花——令我好奇;

  无土栽培的植物—— 生:十分茁壮;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先进的—— 生:科学技术;

  所以——农业的变化真大!

  参观前,我们是那样的——兴致勃勃,参观后,我们还是这样的——兴致勃勃,这都是因为我们感受到——农业的变化真大!

  (三)、认读生字 展示交流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去掉音节认读生字。

  3。范写“纺”“织”,指导写好绞丝旁,写好两个撇折

  4.交流识字方法。

  (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老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四)、拓展延伸 鼓励想象

  (1)小朋友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2)假如你是农业科学家你会有那些想法,把你想到的画下来再说给大家听听

  (巩固新知,落实新知,还可以激发灵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虽然想象五花八门,异想天开,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样想象是可能成为现实的呀!我对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农业的变化真大

  杂交水稻

  温室大棚 ——得益于先进的科学技术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民族分布而展开。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第二节众多人口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民族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民族政策。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图片等资料,说明我国民族的概况,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 , 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本节课的难点是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我确定的依据是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形式多样,不容易理解记忆。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及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利用图形影片演示的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分布特点。”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设置悬念即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有哪五个自治区呢?为什么要在设置这些自治区呢?然后播放影片《爱我中华》,导入新课。这种直观的导入法有两个优点:一是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二是使用直观的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第一部分内容是我国民族的构成,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我国各民族人口数量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55个少数民族约占8%)2.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民族?3.你家乡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这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解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4.完成课本活动题1:联系世界地理学过的知识比较我国和日本、美国民族构成的异同?这样处理可使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结合现实生活,增强了直观效果,还可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展示资料的能力.

  然后承转,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大多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先让学生看动画,认识一些民族的文字的字样,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们看一组图片,猜一猜分别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活动?再结合图片对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解说,这是蒙古族集体舞,这是傣族泼水节的风俗习惯,这是瑶族长鼓舞,这是蒙古族的摔交,这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呢?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补充说明。这样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地课堂气氛,大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它们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祖国民族的构成及一些民族的文化特征解决了,在处理下一个难点——民族的分布上,我采用结合地图,先设疑问,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哪些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4.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这样处理的作用有二:一是突出重点,层层设问,各个击破,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最后一个问题是民族政策,我先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1.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为汉族人口众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遵从汉族?然后我再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民族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得宜于我国开放的民族政策。这样结合现实社会,了解民族政策,学生容易理解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填图题,考查学生用图、填图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了什么?2.你的体验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

  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布置作业:以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那些好处?结合社会实际,搜集相关材料,上交一篇作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8个生字,其中2个只识不写,理解“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情感:对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4.通过第3自然段的学习,能仿写。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3小节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1.亲自去观察广玉兰。

  2.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3.文中的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图片:

  1.今天,许老师给大家上一节课,欢迎吗?准备怎样欢迎呢?我相信肯定能和同学们合作好,大家有信心吗?(广玉兰)

  2.我这里有些词语朋友,看看你们还记得吗?(生读)

  3.读了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呢?(广玉兰),想见一见关玉兰吗?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广玉兰(课件播放图片)你能形容

  一下广玉兰吗? (洁白、纯净)

  二、赏花形

  1.广玉兰的幽香纯洁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还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呢?读课文。(板书:旺盛的生命力)

  2.用心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字里行间哪些语句表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请同学们边默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读悟读)

  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指导读好密集油亮、终年不败、始终等词语

  秋冬时节,许多树的叶子凋落了,广玉兰却披着一身绿叶,与松柏为伍,装点着自然。

  师:秋冬时节,桃树、杏树、梨树的叶子凋谢了,广玉兰却------ 秋冬时节,枫树、杨树、梧桐树的叶子凋谢了,广玉兰------- 秋冬时节,许多树的叶子凋谢了,广玉兰却-------

  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 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 。数世同堂的意思几代人住在一起不分家;生生不息:不断的生长繁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广玉兰一代一代的繁衍,生命力旺盛啊。

  3.同学们真不简单,(课件映示: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把一株广玉兰比作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大家族,那肯定人不少了,这个家族里有哪些不同的人或者说形态不同的花呢,默读课文第三小节,边读边用笔画下。

  (这个家族成员有的含羞待放,有的刚刚绽放,有的正盛开着,还有的花瓣已凋谢 )(板书:含羞待放 刚刚绽放 正盛开着 已经凋谢)

  4.含羞待放的是哪几句?请读一下。有的刚刚绽放是哪几句?读一下盛开着的呢?凋谢的呢?学生读

  5.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放声来读一读,待会儿交流(生读) (学生先找再读然后说理由)

  (点拨:A抓住含羞待放,将其与含苞待放做比较,点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广玉兰说成了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是啊,多么可爱啊,带着这种情感读一读。

  B刚刚绽放的广玉兰,抓住“迫不及待”。师:这段话中有一个词用得太好了,那就是——“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来不及等待,是什么让蜜蜂来不及等待——花香,现在我们就闻着这花香,一起来读一读

  C盛开着的广玉兰,抓住婴儿。你见过婴儿的笑脸吗?——嫩嫩的,很柔嫩,很光滑。看到这样的笑脸你会怎样? ——我会忍不住去摸一摸 。师:好,带着这种喜爱的感觉读一读这段文字。

  D凋谢的广玉兰,抓住“花蕊一直挺立枝头。”师:花蕊上挺立长出了圆茎,圆茎上有什么?——孕育新生命的种子。那种子的使命是什么?——生命的延续。是啊,同学们,喜欢盛开的花不稀奇,我想喜欢凋谢的花只有作者陈荒煤和我们了你看,就这么一个凋谢的花当中,你仿佛看到了,就像一个大家族中的谁呀?——像老人,虽然把

  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别人,他生命的价值却得到了别人的—— 别人的崇敬 。师:是的虽然凋谢了,却用这样的方式把生命继续延续下去也许它今天凋谢了,明天又有一朵花盛开了;也许今年它凋谢了,明年它又有一朵花盛开了就这样,广玉兰花年复一年地开着这就叫—— 生生不息 。)

  6.我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数世同堂”是个怎样的大家族啊?——一个家庭和和睦睦的,是一种幸福家庭的象征。同学们,多繁荣的一个大家族啊,在你的眼前,你仿佛就看见了这 个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含羞待放的是—— 可爱的婴儿 ,刚刚绽放的是——小姑娘 ,盛开着的——就像这个家族中的中年人,像爸爸、妈妈 ,凋谢的又像谁呢? 就像这个家族里的老人 。

  7.这样多花的形态,这么和谐的大家族是让人羡慕的,让我们来美美的`读吧(指明读得好的示范)

  8.这里有四幅图描绘了广玉兰的四种不同的形态,你能说说分别是哪四种形态吗?(指名回答),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并把课文中描绘它的句子背下来吗?(试背,会的就举手)(指名背诵时提醒:这么短的时间内,会背真了不起,如果再带着感情背那就太让老师敬佩了)

  三、美仿写

  1.大家背的真好,让我们仿佛看到到了不同形态的花,感受到了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感受到作者对广玉兰的那份喜爱,那份

  赞美之情。也让我看到了同学们对广玉兰花的喜爱,真不简单啊!给我们自己鼓一次掌吧,把掌声送给自己!不过老师还有更高的要求(出示片段)你能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指导怎样写作。A、总分总的写法,看看开头,再看看结尾。B、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我相信,如果我们在习作时也能用上修辞手法的话,我们写的这一段话也会很精彩的

  C、按一定的顺序来写。顺序能不能对调呢?)(板书:总分总 比喻、拟人 顺序)

  师:对!你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学是为了用“光学不用等于零”,上课前老师布置,请你们观赏一种花,你们观察了吗?(真好)能模仿第3自然段写一写吗?让我们拿起笔。用我们的心去感受,用我们的笔去倾吐吧!

  师行间巡视,交流,点评

  2.学生写,交流,评析。

  3.总结:今天我们欣赏了广玉兰的花的各种形态,有含羞待放的花、有刚刚绽放的花、有盛开着的花、有凋谢了的花,我们感到了花的鲜嫩可爱、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同时还似乎闻到了花香,感悟了生命延续的美丽。真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啊。这种幸福还会继续延续下去,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欣赏课文的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去感受广玉兰花的花色的色彩美和质感美,好,下课。

  四、勤练习

  作业是将第3自然段完整的背给身边的人听。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自由记生字。

  ⑵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说课稿 篇6

  桥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桥》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桥》第十册第四组第十六课

  一、教学内容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教学理念:

  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感受,就应该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大意。三读课文,品析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的大意,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这部分主要在第二课时完成。)让学生在了解之前扫除阅读障碍,使学生能更好的感悟文本。在学习课文时潜心涵泳、诵读体味,读中感悟、启思中说写、促使学生在言和意的体会中进行感悟、内化、转换。在教授课文时,我采用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的大意后,体会老汉的不简单;再细读文中,感悟老汉的伟大。使老汉的形象一步一步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从而使老党支部书记的高大形象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情感生发,激起了对老汉的敬佩之情。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 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1.学好一篇课文必须会读。读课文就像上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查字典弄清楚。请大家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吧!

  2.学生读课文。

  3.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都很会读书。老师想请一位平时在全班读书方面锻炼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自然段。大家说谁来?(生读)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再请3位同学读书)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都清除了,这次请大家流利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主要内容)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四)三读课文,品析主要人物。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伟大的老汉,课文哪些地方是写老汉的?(7-22)其他地方写了什么?

  2.我们来默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很深,用笔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受很深。(生读课文)

  3.来!说说再一次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生读印象深刻的句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4.通过刚才的读,你们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5.学习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的内涵;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老汉的言行。让咱们再一次带着自己对的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村民一起去感受这场灾难,和老汉一起去挽救村民。请大家发放声读7——22自然段。

  (五)小结

  我们以知道老汉是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教后反思:

  在本轮的教学后,我反思全教学过程,认为我基本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是我做好了以下三点:

  1、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其实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的主要内容。

  2、读的层次清楚,学生任务明确。在教学中,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基本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3、给足读的时间。课堂时间很宝贵,我还是让学生多次的读长,时间的读,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所以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2.【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3.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4.【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5.【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6.【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

7.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

8.【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散步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