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

数学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06-08 16:22: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数学说课稿初中五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初中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数学说课稿初中五篇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二次函数是沪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函数及一次函数的内容,对于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一次函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函数大致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函数;探索这种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这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种函数与相应方程不等式的关系。本章“二次函数”的学习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于使学生认识并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的关系,为二次函数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的要求:

  (1)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3)知道实际问题中存在的二次函数关系中,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要求。

  (4)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二次函数的概念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难点:

  具体的分析、确定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式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教法研究

  教学中教师应当暴露概念的再创造过程,鼓励学生不但要动口、动脑,而且要动手,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经验、猜想,产生对结论的感知,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以提高,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

  2、学法研究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还是比较具象的,要让他们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问题的发现、解决及最终表述的方式方法,遇到困难可以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甚至争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体验获得学习的快乐。

  3、教学方式

  (1)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上的加深,所以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在问题一、二中放手让学生先去探究探究两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得到具体的关系式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关系式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可以和多项式中的二次三项式或一元二次方程比较认识,并最终得出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及二次项系数的取值为什么不为零的道理。

  (2)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二次函数是解决实际生活生产的一个很有效的模板,因而对二次函数解析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定要从理论上和实际中加以综合讨论和认定。

  (3)可以多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具有二次函数关系的实例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这一关系模型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分析:

  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1、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由回顾所学过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入手,引入函数大家庭中还会认识那一种函数呢?再由例子打篮球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轨迹如何?何时达到最高点?引入二次函数。

  2、自我尝试、合作探究—探求新知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运用函数知识表述变量间关系,即自我探讨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学生间互动,集群体力量,共破难关,来自主探究新知,从而通过观察,归纳得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获取新知。

  3、小试身手—循序渐进

  本组题目是对新学的直接应用,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辨认二次函数,准确指出a、b、c,并应用其定义求字母系数的值,能应用二次函数准确表示具体问题中的变量间关系。本组题目的解决以学生快速解答为主,重点对第2题分析解决方法。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处理解决,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4、课堂回眸—归纳提高

  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方法以学生畅谈收获为主。

  5、课堂检测—测评反馈

  共有6个题目,由学生独自处理第1、2、3、4、5小题,再发表自己的看法,第6小题可由学生或独自或同组交流均可。教师多以巡视为主,注意掌握学生对本节的掌握情况。

  6、作业布置

  作业我选择“同步作业”里的题目,其中基础训练为必做题,全员均做;综合应用为选做题,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力提升用。

  四、对本节课的一点看法

  通过引入实例,丰富学生认识,理解新知识的意义,进而摆脱其原型,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这种“数学化”的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基础上,从标有刻度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点表示数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形来理解有理数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有理数,理解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方法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点对应关系(数与形结合)是本节课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正负数,对正负数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学习以及学科知识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图形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正负数,对正负数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获得充足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带刻度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心情进入了本节课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亲切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错误,给学生足够观察、思考时间然后展开充分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例1,利用黑板上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点表示数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点P与表示有理数3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点所表示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3

  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北师版初中数学初一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的第一节。目的是让学生在对三角形已有的认识的基础上,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探究出几何模型的过程,科学认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比较等操作活动来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重要体现,是对三角形认识的深化,也是今后继续系统探究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基础性,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理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视频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的过程,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数学分类思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同时树立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3.教学重难点:

  由于学生在小学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所认识,生活中也看到不少的三角形模型,也有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能并不是特别困难,但对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模型,"数学生活化"思想的理解,以及建立模型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由众多特例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

  ①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基本要素及表示方法。

  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与理解。

  4.教材处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教材做了部分调整,以"猜谜、摆图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生活中的三角形"为切入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理念。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之后的实验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在练习题上巧设坡度,降低难度,弱化学习障碍的影响。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4

  一、说课本:

  1、课本内容:我以为可以明白为探索规则——明白规则——应用规则,进一步表现了新课标中“情境引入——数学建模——表明、拓展与应用的模式”。分式的乘除法与分数的乘除法雷同,以是可通过类比,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规则的历程,会举行简朴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分式运算的效果要化成最简分式和整式,也便是分式的约分,要修业生能办理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朴的现实题目。

  2、 教材地位: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与分数的约分、分数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作准备,为分式方程作铺垫。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2)、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能力目标:(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法则,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2)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1)、通过师生观察、归纳、猜想、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3)、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教学重点: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及应用.

  5、教学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新课程改革中,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启发式教学。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行为的主体。

  2、合作式教学,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评价学习。

  三、说学法:

  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会很熟练的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上一章又学习的因式分解,本章学习的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等,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

  1、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类比。2、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1、类比学习,探索法则。(约3分钟)

  让学生认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4个分数的乘除法的例子(2个乘法,2个除法)

  复习:分数的乘除法法则(抽一学生口答)

  猜一猜:;(a、b、c、d表示整数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个式子中a、c、d不等于零)

  类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a、b、c、d表示整式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个式子中a、c、d不等于零,a、c中含有字母)

  活动目的:让学生观察、计算、小组讨论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教学效果: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学生明白字母代表数、代表式,这样很顺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2、理解法则:(约2分钟)(1)文字叙述: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2)符号表述:×=;÷=×=.

  活动目的:两种形式巩固对法则的理解。

  教学效果:理解法则,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应用:(约20分钟)(1)牛刀小试

  教材74页到76页的例1、做一做、例2.我准备把例1和例2先学习了。再学习做一做。

  例1计算(1);(2)

  活动目的:抓住学生刚学习了法则,跃跃欲试的学习激情,抽2名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他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演算。老师巡查,予以辅导,反复提醒学生像分数乘法一样来学习分式乘法(即类比)。

  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可能没有注意把结果化为最简分式,要提醒注意,有的学生可能一边计算一边就分解因式进行约分(化简)了的,说明已经很好地与分数的乘法进行类比学习了(分数是分解因数),应该予以表扬,让全班学生认真学习、领会。讲评时还应该让学生理解一步的算理。

  例2.计算:(1)3xy2÷;(2)÷

  活动目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类比的学习方法,分式的除法先转化为乘法。

  教学效果:因式分解在分式约分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时,一般先分解因式,并在运算过程中约分,可以使运算简化。

  (2)“西瓜问题”

  活动目的: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的进行表达。

  教学效果:通过以上例题帮助学生总结出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步骤(当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是单项式时和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中有多项式两种情况)

  4、随堂练习。(约5分钟)76页第一题,共3个小题。

  教学效果:在总结出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步骤后,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掌握,但是还有些学生忘记运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形式,老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分解因式的知识没掌握好,将会影响到分式的运算,所以有的学生有必要复习和巩固一下分解因式的知识。

  5、数学理解(约5分钟)教材77页的数学理解,学生很容易出现像小明那样的错误。但是也很容易找出错误的原因。

  补充例3计算(xy-x2)÷

  教学效果:巩固分式乘除法法则,掌握分式乘除法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醒学生,负号要提到分式前面去。

  6、课堂小结(约3分钟)先学生分组小结,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总结。

  7、作业布置,凝固新知。(约2分钟)教材77页到78页,习题3.1,1、2、4.并补充一题(分式乘除法混合运算的)

  五.说板书设计:

  主板书采用纲要式,一目了然。

  (一)、分式的基本性质1、文字叙述2、符号表述

  (二)、应用

  末了,谈谈我的领会。讲堂上同等对话,让门生自主掌握数学,发明题目,实时纠正。讲授是让门生富厚了解。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5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方法手段

  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

  本节数学活动课要讲授的是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课 本 第73-74页的内容 ,它包括两个方面问题:(1)课本中的数学活动Ⅱ,一个两位数,将它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对调,得到的新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和、差分别是11的倍数和9的倍数。(2)是阅读与思考,它通过归纳,猜想把数学模型中蕴涵的数学规律进行总结,概括出来。这些数学规律也是相关的用代数式表示一个量,整式的加减运算等内容。

  本节数学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完整式的加减之后学习的,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代数式的相关知识很有用处。它的入点低,学生具有整式及小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就可以解决本节课的问题,不论成绩好坏,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后面的归纳推理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利,它能促进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教学内容

  地位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发现两位数互换位置后得到新的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和、差的整除性质及理由。

  2、对归纳推理的理解和简单的运用。

  难点:1、怎样用整式的加减及整除方面知识证明两位数互换后得到的新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

  和、差、可被 11、9整除;

  2、对正方形拼图的理解

  我现在教授的七年级11班是我校的艺术班,学生基本素质不错,学生的运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强,大部分同学的求知欲强,思考积极,前面的一节活动课学生反映较好。

  数学活动课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本节课要求学生的运算能力较低,学生基本都具有。后面的归纳、推理部分,正方形的拼图问题题目较长,要求学生们具备相当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这一点上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细致认真阅读题目,分析题意,相信同学也是没有问题的。

  本节课的前面学生已学习用代数式表示一个整数、整式的加减、小学中的整数的某些整除性质,这对学习第一个问题的知识储备是充分的。从小学阶段到初一,学生对拼图、填数问题已具有相当的经验,也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对第二个问题中的理解由正方形拼图而得的规律以及完成后面的练习还是有点难度的,需要在教师的铺垫、引导下完成。

  知识准备

  能力储备

  学生情况

  努力创设课堂中的愉悦情境,使学生处在积极思考、大胆猜想的氛围之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拼图来体会、理解归纳推理的原理。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数学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深入之中,就发现它有无穷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的精神。

  (1)通过用代数式表示两位数,掌握两位数与交换其位置后的两位数它们的和能被11整

  除,差能被9整除的规律及其理由。

  (2)利用正方形的拼图,让学生理解其中蕴涵的数学原理,逐步认识数学中的归纳推 理。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问题由幻灯片展示两位数的和、差及得到的整除性质,第二个问题要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正方形叠加及其中蕴涵的数学原理。得出的结论及相关练习用幻灯片展示,练习中有几条直线的交点数问题可在黑板上通过逐步加直线得到交点数的变化规律来解决。

  本节课第一个问题通过启发引导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要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类比推理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引导来完成。

  教学时对第一个问题,可把课本的例子再类似的举几个,通过计算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用代数式的表达、整式的加减,取得理论上的证明。对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体会到正方体的叠加,实际上就是一组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进而得到从1开始连续奇数和就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这一规律,要先从直观拼图再到抽象概括。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学手段

  教学程序

  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

  初中数学活动课说课稿

  (1)首先通过上次数学活动课中研究过的六位数419419的整除性质,让学生回忆它的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对这样特殊的六位数特点本来就觉得好玩,一下子就可以抓住学生,同时也复习到用代数式怎样表示它们,被7、11、13整除有什么要求等,对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的引入,教学都有利。

  (2)用幻灯片展示一组算式, 比课本中多2

  个算式,让学生去观察、计算,并请同学归纳出它们的规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逐步拨高,让学生既够得着又需费点力,学生在这样的提问中会兴趣盎然地积极思考下去,同时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到理性上的论证。

  (4)幻灯展示:两位数10a+b,交换位置后10b+a,它们的和是11a+11b=11(a+b),差是9 a-9b=9(a-b),分别是11的倍数和9的倍数。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结论,严密的证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

  (5)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再给学生带两个问题回去研究。

  ①一个整数如果各位数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则这个数是3倍数,数字和是9倍数,这个数是9倍数。

  ②一个整数,如果它的后两位数是4倍数,则这个数是4的倍数

  (3)提出问题:上述规律是否任意两位数都有用,理由是什么,若它们不是和而是差,还具有什么样的规律?理由又是什么?

  教学程序

  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

  初中数学活动课说课稿

  第二个问题

  (1)用幻灯展示问题2,并作细致的讲解,由问题1过渡到问题2时注意用语言自然过渡过来。

  2、同学们仔细观察图形,讨论一下填写上面表格。

  (1)

  (2)

  (3)

  (4)

  (5)

  (2)演示动画,让学生分析动画中蕴涵的数学原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理正方形拼图中的数学原理有一定难度,学生不太好理解,通过动画让学生感受到正方形的层层叠加,先把1、2、3个图形叠加,用算式表示阴影正方形个数及结果,再类比地让学生得到4、5两个图形的阴影正方形个数及结果,再得到第K个图形叠加的阴影正方形个数及结果。

  3、我们把S1表示第一个图中的阴影正方形个数,S2表示第1、2两个图中阴影正方形的个数和,S3表示第1、2、3三个图中阴影正方形的个数和S4、S5、……Sk类推,请同学们想一想,填写下表:

  S1= S4=

  S2= S5=

  S3= ……

  Sk=

  设计意图:用恰当、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把学生自然过渡到问题2上来,让学生在悬疑中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同时问题2的题意比较绕口,容易混,要引导学生读题,并填写表格,在填写第4、5两个图时就要让学生分析它们阴影正方形的个数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你有几种方法,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最后再由特殊一般,得到第K个图形的情形。

  (3)把得到的算式及结果用幻灯展示,让学生思考总结得到一般性规律,同时让学生理解这样把数学规律进行推理概括就叫归纳推理。

  (4)出示幻灯片:找出规律,填数①1,2,4,8,16,32, , ;

  ②20,18,16,14, 12, , ;

  ③1,1,2,3,5,8, , ;

  设计意图:作简单的巩固练习

  (5)出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仍是巩固练习,因有难度,需通过在黑板上演示两条直线最多有一个交点,每次加一条直线逐步变成三、四条直线相交,找出交点的规律,归纳出n条直线相交时最多的交点个数,总结出一般性结论。

  平面上2条直线最多有几个交点?当直线是3条、4条、n条时最多有多少个交点?

  (6)出示幻灯片:

  如图是用五角星摆成的三角形图案,每条边上有n(n>1)个五角星,每个

  图案上的五角星个数用s表示.

  (1)观察图案当n=5时,s= ;

  (2)当n=100时,猜想s= ;

  (3)你能得出怎样的规律?(用n表示s)

  n=5

  先让学生计算n=5时,图形中的五角星个数,分析计算的方法,计算方法有多种,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

  再进一步类比得到n=100时的五角星个数,并用n表示一般性规律。

  设计意图:本题也是巩固练习,学生计算n=5的五角星个数时,会得到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7)出示幻灯片,小结本节课内容

  (8)出示幻灯片布置课外作业

  1、说明一个四位数,如果各数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则这个数是3的倍数,数字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是9的倍数。

  2、在线段AB之间加上一个点,则原线段成3条线段,加入2个点则原线段就有6条线段,试写出线段AB之间分别加3个点、4个点、n个点时原线段中所有的全部线段数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前面也有让学生课下思考3和9的倍数问题,但学生对n位的整数用代数式表示有困难,对它同学们容易理解意义,但不好表达,为了让学生方便表示,就降低了难度,选一个四位数加以证明。四位数能完整地证明,则本节课中学习的用代数式表示数,整式的加减及整除性质就基本掌握了,在线段中加点数线段的个数与直线的交点问题同属一类,有点难度,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本节课堂中的归纳推理。

  直线相交的交点个数

  正方形问题中的第4、 5图

  叠加的计算算式。

  K时的情形。

  逐步展示正方形中的阴影正方形

  阴影正方形个数以及在

  及用n表示的一般性规律

  n=5时的个数计算

  方法

  n=100计算公式

  五角星问题

【【精华】数学说课稿初中五篇】相关文章:

1.初中数学说课稿

2.《圆柱认识》初中数学说课稿

3.数学说课稿初中范文集合9篇

4.【精华】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六篇

5.有关数学说课稿初中范文汇总6篇

6.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合集六篇

7.数学课堂说课稿

8.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小学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