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6-20 10:56: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锦集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说课稿锦集7篇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读书、爱书的情结》 第1课《书林漫步》。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欣赏 评述课。书籍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有很多,但是书籍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特质和魅力,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介。书籍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书籍的内容上,一方面体现在书籍装帧设计上。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底蕴具体表现在对图形、文字、色彩等组合的封面设计和对整体的书籍形态的认识和处理上。

  本课作为第二单元第一课,主要展示和介绍古今中外的书籍设计。教材分中国的古籍设计、外国的古籍设计、走向世界的书籍设计三部分,按照中、外、古、今这样一条思路编写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甚至是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也同样影响着各自的书籍设计风格。这一课通过对不同书籍设计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从中了解书籍设计的概念、发展、种类、要素和结构,为下节课手工书的设计制作做铺垫。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书籍结构和书籍设计的概念与不同形式,学会欣赏书籍设计作品。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各种装帧设计独特的书籍图片或实物进行分析,按照书籍设计形式和方法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欣赏和资料收集,学生产生对书籍设计的兴趣,逐渐形成赏书的艺术情感、爱读书的学习态度和爱藏书的文化价值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书籍在学生生活中平常且丰富,而书籍设计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书籍结构和书籍设计的概念与不同形式。它对学生认识书籍设计的艺术价值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认识感悟水平不同和观察生活的能力不同,所以把难点定为学会欣赏书籍设计作品。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为能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本课信息量大,教材中共有20个图例,多种书籍设计形式需要了解。知识性强,单靠老师讲解,学生欣赏讨论容易走马观花,课堂学习效率不高。而若只选取几个图例讲解,其书籍设计沿革变迁的文化脉络就无法较好的体现,学生体会不深。

  所以依据本课的性质特点及学生情况,我主要采取“分组讨论──展示讲解──演示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利用教具和电子白板,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采用学生为主讲的形式进行教学。把学生和教学内容分别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主分配收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并推选解。教师在课堂中作引导、补充、总结。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由引导阶段、发展阶段、总结评价、拓展提升四个环节组成。

  1. 引导阶段:当你逛书店时,什么样的书会让你多看一眼甚至有买下的欲望呢?

  为学生接下来的讲解展示做好引导,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读者买书,一看名,二看皮,三看内容”什么是书籍装帧设计?书籍通过怎样的历史变迁发展成现在这样式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解分析。

  2.发展阶段:

  各小组分别上讲台讲解演示,其他同学可以参与讨论

  促进学生思考,检验讲解小组的准备情况。通过小组合作,体验了“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展示成果回答提问”这样一个过程,得到较深的理解,并且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他的书籍设计形式。

  教师中间的小结,帮助学生在脑海中较为清晰地理顺书籍的变迁过程。

  3.总结评价:

  书籍设计不仅仅体现了实用价值,书籍设计的意义更在于书籍设计艺术所创造的美,这为书籍本身价值增添了永恒的意义。那么,什么样的书才能是“世界最美的书”呢?

  为学生展示“世界最美的书”的评价标准。

  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书籍设计的艺术价值。说明书籍设计美的要素。

  4.拓展提升: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书放在相应书籍设计形式标签前。课后查找一些独特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书籍设计进行欣赏、分析。再去书店的时候,也可以用你专业的眼光关注一下书店的书籍设计。

  五、时间安排:

  引导阶段3分钟,发展阶段35分钟,总结评价5分钟,拓展提升2分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选我》。

  《我选我》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课文主要讲了王宁在班级补选劳动委员时,大胆而自信的选择了自己,说明了人要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恰当的方式表现自己,乐于为他人服务。

  “我选我”这三个字看起来简单,但要大胆说出来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已经超出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本身。

  《我选我》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学习时,应该放手让学生充分自学。

  结合本课的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认“委、转、补”等11个生字。会写“宁、室”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情朗读感受王宁的自信。

  2、学会利用提示语体会人物说话时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对自己树立起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表现自己。

  2、学习王宁乐于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难点是通过提示语,结合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从而读好课文。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高效的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打算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在识字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自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写字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整合资源,努力提高效率。在学习课文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思考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课文,落实目标。

  为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深入研读了教材,充分了解了学情,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揭题质疑。开门见山的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它的题目叫做——我选我”并板书课题,(板书)这时,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书空。齐读课题后,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我进行了预设:我是谁?我选我做什么?我为什么选我自己?学贵有疑,从课题处着眼,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有了好奇心,学生自然会投入到学习中来。

  接下来的环节是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每读一遍书我都会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初读课文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记生字。学生初读完课文之后,鼓励他们自主识字,接下来以识字闯关的游戏来检查孩子们的识字情况。(展示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生动的动画和刺激的游戏,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反复出现的生字,不断刺激孩子的大脑,让他们在牢记生字的同时也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下一个环节是书写生字。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我在本课时选择了“宁”和“室”指导书写,一是因为这是要求会认的字,认完接着书写能加深印象,从而起到巩固识字的效果。二是这两个字具有相同的偏旁,能够进行比较书写,重点指导室的书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字的各个笔画间的间距写匀称,防治拉长。

  接下来是品读课文,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在先前已经有了识字基础,这时请数名同学分段阅读。这是学生的第二次阅读,此次阅读的目的一是在阅读中巩固识字,二是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读流利。这里也体现出了阅读的层次性。对其他孩子也要提出相应的任务,一是要求他们认真听,培养他们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二是边听边思考课前质疑的问题。这时我将使用课件对梳理出来的问题加以提示。等学生读完以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会在巡视中帮助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找答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板书。回答第一个问题:王宁。回答第二个问题:劳动委员。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在交流第二个问题时,引导学生思考:当林老师让大家补选一名劳动委员时,大家是怎么做的?此时出示重点句子(展示课件)“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在这里,我会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教室里静悄悄的?因为大家都在认真思考林老师抛出的难题,大家在想什么呢?这里要让学生展开想象,采取“你在想什么”的说话训练方式,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氛围,入情入境,再去让学生朗读课文,他们自然就会明白“选谁呢?”要读得轻,要带着思考的感觉去读。接下来一句话过度到王宁是怎么做的,出示“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这里要引导学生从“突然”这个词中体会出王宁经过思考后有了坚定的想法和自信。再引导学生加提示语,让学生了解王宁当时的心理状态。然后由我引读课文“王宁自信地说:‘我选我。’王宁坚定地说:‘我选我。’王宁认真的说:‘我选我。’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王宁之所以这么说,是经过了再三思考的。那大家对王宁的这种做法是什么反应呢?出示“大家都愣住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愣住就是遇到没有想到的情况所以呆住了,还可以通过做动作,指导学生读出吃惊的感觉。王宁又是怎么解释的?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这也是课文当中泡泡提示的重点讨论问题。相信学生通过之前深入的体验就能了解到,大家是为他那种乐于为他人服务的精神鼓掌,也是为他的那种自信大方而鼓掌。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再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是学生的第三次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读的要有感情。朗读的层层深入也反映出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层层深入。

  下一个环节是拓展思维,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就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一事,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个发散式的命题。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完本课后可能会赞同王宁的做法,并谈出自己的理由,但不排除也许会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认同王宁的做法,我认为只要他理由充足,教师就应该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体验。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知识牵引,课外阅读了。这个环节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孩子们像王宁这样充满自信的选择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用一句成语来概括,那就是毛遂自荐,课下请同学们找到这个故事好好读一读,相信你会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课标中二年级的学段目标明确指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我们总是发愁课外阅读该让孩子读些什么?其实我们的课本就像是一副好的药引子,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可以把我们的孩子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我们要善于引导,让我们的语文课内课外同样精彩!

  以上就是我对《我选我》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设计,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这是一节自编教学内容。教学由玩气球、吹瓶中的气球、猜想瓶中气球吹不起来的原因、设计实验探究原因、解释有孔瓶中气球吹的起来的原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活动组成。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同学经历“发现问题、猜想原因、设计实验探究、获取结论”的探究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借助探究“吹瓶中气球”这一活动,使同学获取“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三年级同学,四人一组,资料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个小组有4个瓶子,4个气球。

  2、每组有一个瓶子的底上有一个小孔,有孔的瓶子有高的,有矮的;有壁硬的,有壁软的;有粗的,有细的。

  3、每组4个瓶子大小、颜色、软硬各不相同。

  三、教学实施:

  (一)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玩过气球吗?你会怎样玩?上台试一试好吗?

  大家想不想玩?现在都玩一玩。注意检查你的气球是否漏气。

  同学自由玩气球。

  2、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带气球的小车,你能让它跑起来吗?

  老师能用气球把这两个小碗吸起来信不信?

  3、师:看来气球的玩法还真多。

  (二)发现问题

  1、师:同学们见过在瓶中吹气球吗?

  演示套好两个气球,谁愿上台吹瓶中的气球?(两个力气不一样的同学,吹两个大小不同的瓶中的气球)

  师:看到什么现象?

  2、师:其它同学想不想试一试,比一比谁的气球吹的大?

  3、同学分组活动。教师统计吹气球的情况。

  4、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吹起瓶中的气球,而有的同学没有吹起瓶子的气球呢?

  (三)作出假设

  讨论:这是为什么呢?你认为与什么有关?

  汇报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在试教过程中,大概出现这几种猜测:1、与瓶子的粗细有关。2、与瓶子的高矮有关。3、与瓶子的软硬有关。4、与力气的大小有关)

  (四)探究研讨

  1、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猜测,你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对于上述猜测可引导同学一一予以探究。

  (1)把各小组吹起气球的瓶子放在讲台上比较,结果出现有高有矮、有粗有细。

  (2)用玻璃瓶与塑料瓶对比实验,结果玻璃瓶中的气球吹起来。(玻璃瓶上事先打孔)

  (3)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瓶,让力气大的同学吹无孔的瓶中的气球,让力气小的同学吹有孔的瓶中的气球。

  (五)深入探究

  1、师:看来,瓶中的气球能否吹起来与同学业猜想的原因都无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各小组同学再吹一吹瓶中的气球,认真比较一下小组的4个瓶子。

  师:用什么新发现吗?(能吹起的瓶子上有孔)

  2、师:是不是一定与这个小孔有关呢?有什么方法证明这个问题?(试教中,同学会想到这几种方法:1、堵瓶子上的孔再吹2、把瓶子打个孔再吹气球)

  3、师:为什么瓶上有孔,气球就吹得起来?没有孔,就吹不起来?

  4、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小结:空气进入气球,瓶中的空气从小孔中跑出来,所以能吹起气球。瓶上没有孔,瓶中的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外面的空气无法进入气球,所以吹不起气球。

  (六)运用拓展

  1、解释杯中的纸在水中不湿的原因。

  2、想方法用漏斗向带有塞子的瓶中倒水,并解释原因。

  四、教学反思

  气球的玩法很多,每一种的玩法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假如能引导同学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获取这些科学道理,对同学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探索的动身点和动力。同学玩过各种气球的玩法之后,探究兴致很高。此时,教师再提出“吹瓶中的气球”这一玩法。由于资料的结构性,同学通过吹瓶中的气球,很自然的提出“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吹起瓶中的气球,有的同学没有吹起瓶子的气球呢?”这个问题。同学的探究欲望再次被掀起。

  2、鼓励同学大胆作出假设

  问题提出后,要引导同学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对问题作出解释。于是我问道:可能是什么原因?你认为与什么有关?同学通过对同组资料的观察和考虑,有的认为是与瓶子的大小有关,瓶子大的吹的起来;有的认为与瓶子的软硬有关,软的吹的起来;有的认为是力气大的吹的起来;还有的同学认为是和瓶子的颜色有关。由于为同学创设了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同学的思维很活跃。在试教的过程中,也有的同学很注意观察,他们在这个时候就发现了瓶子上有孔无孔的现象,认为可能与瓶上的孔有关。这些教师都给予了鼓励。

  3、引导同学寻找证据,验证假设

  当同学提出假设后,教师要引导同学想方法来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成立。在本节课中,我较好的发挥了资料的结构性,有力的验证了各种假设。如在验证“与瓶子的大小有关,瓶子大的吹的起来”时,同学通过对全班吹的起来的瓶子的观察,马上否定了这种假设。通过对资料的对比,寻找证据,有利于同学培养同学的质疑意识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4、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通过对几种假设的研究,同学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与瓶上的孔有关”上,通过对4个瓶子的观察比较,同学是不难发现这一点的。那么,我们的教学是否在这里就可以停止了呢?我觉得不是,还应该引导同学对这一发现作进一步的证明。这样不但能磨炼同学的思维,更能培养同学严谨的科学态度。于是,我启发同学道:是不是一定与这个孔有关呢?能不能证明一下?同学很快想到了两种可行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才干断定确实是与瓶上的孔有关。但这只是感性的认识,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呢?同学通过考虑和讨论,不难得出结论。在课的最后,以两个小实验再次激起探究的兴趣,也巩固了新知。

  在本课教学中,同学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获取了科学知识,增加了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较好的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4

  一、说学情

  从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物质科学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冷”和“热”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感觉,可以一“摸”了然;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心理特点等方面来看,学生对加热之后的冷水袋会上浮是因为水加热之后体积增大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这个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得到科学的答案。

  二、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给冷水加热》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的教学单元组的第二课时。本课主要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热的知识,以及给冷水加热之后所产生的沉浮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后面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以及热的传递方式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重点:

  1、水加热之后重量不变。

  2、水加热之后体积增大。

  (三)教学难点:

  研究冷水袋受热上浮的原因。

  (四)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意图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使学生知道水加热之后体积增大而重量不变。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会用猜想、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发现、探索新问题的乐趣。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实验观察法、动手操作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学法:

  分组讨论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操作)。

  四、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具准备:

  水袋、杯子、热水、插入吸管透明瓶、勺子、抹布、水槽、自制天平。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验证假设—巩固应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把冷水袋放入两杯水中一个沉一个浮,这是怎么回事呢?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给冷水加热》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秘密了。(激趣导入,设置悬念,沟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新课:

  1、观察现象,激发思考

  ①学生看到沉浮现象发现冷热水的区别,把热水杯中的冷水袋捞起来让学生上来摸,感觉冷水袋温度的变化。大家交流并猜测:冷水袋加热之后怎么就会浮起来呢?

  ②复习前一单元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来大胆猜测冷水袋会浮起来跟什么有关呢?(由此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欲望。)

  2、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

  水加热之后重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水加热之后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3、制定实验方案

  我先把所有的材料分放到小组的桌子上,学生分小组交流选用哪些材料来证明水加热之后重量是否改变,哪些材料证明水加热之后体积是否改变,学生自由讨论,发散思维,你们还有更合适的材料吗?利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材料设计出实验方案。两个实验的先后顺序学生可以自主安排。

  4、学生实验

  做实验前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便于学生正确演示实验,提高动手操作实验的水平。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强调安全,对学生个别实验的失败加以指导,强调同学之间分组完成,互相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加大学生间交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5、验证假设、总结原因汇报实验结论:

  水加热之后重量不变,体积增大。现在你们能对冷水袋受热上浮的原因做出解释吗?

  (三)巩固提高

  1、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烧开水时水壶里的水不能装得太满?啤酒瓶饮料瓶里的啤酒饮料都不会装得太满这是为什么?

  2、出示思考题: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哪个重,相同重量的冷水和热水谁的体积大。

  (四)拓展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及反思

  重量不变

  2 给冷水加热

  体积增大

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简析:

  《分类》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的第二课。本单元属于小学科学探究中有关专门进行技能训练的单元,这是因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只要引领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科学的真谛,同时,也必需指导同学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在人类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各种感官或借助工具、仪器等获取大量有关事物的信息,这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但还缺乏以能迫近客观事物的实质,还必需通过筛选、提炼等思维加工过程方能形成相关的科学概念或结论——科学知识。前人大量的研究标明,“分类”和“排序”都是人们对收集到的证据(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对同学进行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不论是指导同学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还是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都显得尤为重要。

  本册教材前面的几个单元已经大量渗透了“排序和分类”的活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四年级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类”的意识,这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感性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对“排序和分类”的认识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的过程技能和方法,还是对“排序和分类”理性考虑肯定会得到质的提升。它不只标志着同学目前应该达到的认知水平,同时也为同学的认知走向更高远、更广阔水平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本课教材的布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学随家长在商场购物的情景图片,其目的是唤起同学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从同学的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同学科学探究的兴趣;然后,试图通过同学亲自对假设的、富有挑战性的海洋生物图片的分类活动,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笼统出“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着,顺理成章地给出了什么是二分法;最后,教材布置了对各种各样的动物进行分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巩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进了什么是“多极二分法”,进而让同学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拓展同学的视野,提升科学学习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教材的布置是符合课程规范关于贴近同学生活、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从感性到理性等多项编写原则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分类的实质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征进行分类和“二分法”是本课的重点,“多极二分法”和运用“多极二分法”是本课的难点;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增强同学的体验、提升同学的价值观是本课的关键。

  二、 说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中也包括着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根据本课的结构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感悟分类是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置、使之形成科学

  概念或结论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和价值。

  2、知道分类的基本规范——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征。

  3、在学会“二分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多极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多种运用方法。

  4、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同学细心观察、认真考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 说教学准备:

  1、对教材的处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处置:

  (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学要求;

  (2)设计动物、食物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3)考虑到教材中给各种动物运用多极二分法分类与上面我们设计的卡片有雷同之处,为此,设计了给全班同学分类这一环节;

  我们试图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来体现课程规范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儿童立场关照教学”的理念和思想。

  2、具体技术处置

  (1)制作动物与食物卡片,供同学分组活动使用。选择素材的原则应该考虑到实际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同时满足三种分法的前提下考虑具体事物的可能性。如:食物可以依据荤和素、主食和菜肴以和生、熟等情况,我们决定选取面条、面包、米饭、青菜、四季豆、猪肉、鸡和带鱼这些与同学生活比较贴近的食物做为素材。动物选取同学比较了解的啄木鸟、鹰、猫头鹰、老虎、兔子、鳄鱼、长颈鹿和羊作为素材。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串联和并联》(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串联和并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三节的内容,电流和电路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的基础,串联和并联又是以后学习电学的关键。在这节中能否识别和连接串、并联电路及按要求画电路图,将直接影响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课程基本理念,我确立以下为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

  (2)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动手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实际操作,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在结构、开关作用、用电器间关系等方面各自的特点,从而学习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和兴趣。

  (2)在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实验,执着探究的精神。

  (3)通过列举生活、生产中的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认为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电流和电路》的重要一节,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其它知识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本课的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会画出合乎要求的电路图,并根据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电路是本节课的重点,从实际电路中看出它的连接关系,设计各种要求的电路是这节课的难点。

  (四)教材处理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去探究,直接接触物理事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物理的激情。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各小组相互交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从“猜想——设计——论证——归纳——结论——指导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体验自然科学的魅力。把难点通过实验变得直观、形象、具体。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知道简单电路由四部分组成,并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但他们的知识仅限于一个用电器,同时学生对电学学习早有期待心理,认为电学中实验很有趣,都想动手去实验,有很强的动手意愿。

  2、学法指导

  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将学生学习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并根据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以实验、观察、思考、交流、分析、归纳等为主要学习方法。在整节课中让学生自己想“探究”、想“成功”,并能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地探索学习,达到“学会”。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电源、开关三个、小灯泡两个和导线若干),制作示教板两块(一块串联、一块并联,连线图都不可见),以备教学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的课堂教学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2分钟)

  展示示教电路板,第一次合上开关两灯亮,分别摘下一个灯泡再合上开关,一个电路小灯泡亮,另一个电路灯泡不亮。观看表情后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看到两种电路的演示,同学们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什么?

  (好课的导入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又能联系学生内在知识结构,为学生的自主建构创造条件。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疑惑,即而进入主动思考过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20分钟)

  1、先提问:如果给你两盏灯、三个开关和几节电池,你能同时使两个灯泡都发光吗?有几种接法?

  根据上面提出的问题,学生每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对学生采取什么器材不作任何限制,让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电源方面有的可能用的是一节干电池,有的可能用的是两节或三节干电池,这样出现灯泡的亮度就会不同;两个小灯泡有的可能采用串联,有的可能采用并联;开关有的可能只用了一个,有的可能用了两个或三个,这样开关的操作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物理课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本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也展示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所以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注意掌握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随时引导教学活动。)

  2、当各小组成功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提出:“你们每个同学是如何连接的两个小灯泡老师有点看不清,你能不能把你的各个元件的连接关系用清晰的电路图表示出来?”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知识点的掌握与训练。

  在学生正确地画出自己的电路连接关系后,教师开始引导他们去识别电路的连接。找几个有代表性的电路连接,让他们画在黑板上,去归纳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会很清楚地看出有两种,从而得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概念。让每个同学看看自己的电路连接是属于哪一种?你是如何控制每个灯泡的工作与否呢? (魏书生曾说: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你老师就不要去替代。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特别是在思维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不能取代或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3、引导学生猜想:在串联电路中,把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作用是否改变?在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又如何呢?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各小组连接另一电路去进行验证。(教学中还应不断启发学生联想日常生活现象,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体验进行大胆猜想,说出猜想依据,然后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把学生引导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轨道上来。)

  各小组讨论交流,从电路元件的连接形式、电流的路径、开关的作用等方面总结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与区别。

  教师板书:

  电路图 概念 电路特点 开关作用

  4、教师总结学生在实验和作图中存在的问题。

  5、全体学生参与游戏巩固新知

  游戏:伸出双手,握紧拳头再伸出大小母指,以拳头为用电器,以大小母指为导线,先组成两个用电器串联,再扩展到三个,然后组成两个用电器并联,再扩展到三个。(这一游戏既巩固串并联的连接特点,又把串并联得以扩展,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意识。)

  (三)限时闯关,拓展创新(8分钟)

  为了突破重点,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设计以下闯关题目。

  1、展示:一块示教板,上面两个灯并列摆放,连接线看不到。让学生判断它们的连接关系。(现在学生无法从连接方式判断串并联电路,从而继续激发学生兴趣、疑虑。让学生作出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告诉学生仅凭元件摆放的位置是无法判别串并联的。)

  2、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的是串联电路,哪些地方应用的是并联电路。

  3、有两个小灯泡(L1、L2),两个开关(S1、S2),两节干电池,导线若干,实现:只闭合S1时两灯都不亮,只闭合S2时只有L2亮,S1、S2都闭合时两灯均亮。(比一比那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而且能画出相应的电路图,说明其连接关系。通过评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四)独立完成,学力自检(10分钟)

  测试题三道,判断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电路设计。

  (拓展练习设计应有层次、有坡度,给各段学生不同任务,使他们既能跳一跳摘桃子,又能通过练习体会成功的快乐。)

  (五)总结反思,归纳提升(3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总结,主要从科学知识及科学的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通过本环节,学生可以逐渐养成对所做事情进行评估的习惯,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有助于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梳理知识体系,有助于课堂情感、知识能力的内化,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次布置作业的原则,作业分3部分布置:

  A组:课本第109页1、2题

  B组:课本第109页3、4题

  C组:除完成B组作业外,思考:节日小彩灯如果有一个坏了,如何使其它的灯亮起来?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后作业的设计源于这样的思想指导。教师应给不同能力的学生以不同作业内容,为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提供机会。)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课堂思路。)

  电路图 概念 电路特点 开关作用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艺术教育系的王晓宁, 今天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正副三和弦在儿歌伴奏中的运用》 。 下面由我向大家汇报下关于本课的设想,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的内容: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实验教材《儿童歌曲》中的《小毛驴》 、《上学歌》、《我是一个粉刷匠》为例。而即兴伴奏中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在小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和弦,但是他们怎么在幼儿歌曲中区分开来,合理的编配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主要任务是要让学生能够自弹自唱,掌握这三首曲目。

  二、说学情:学前教育专业就是要以技能表现为主要特征,全方位地反映和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兴伴奏技能是必须掌握和今后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键盘乐器演奏的基本常识。老师通过即兴的演奏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或乐曲,来激发学生学习键盘乐器即兴伴奏的兴趣。

  2、掌握大小调正三和弦、副三和弦的基本知识。学习给幼儿歌曲编配伴奏的基本步骤。

  3、掌握并用正三和弦、副三和弦为小调儿童歌曲配伴奏的方法。 4、以视觉、听觉为先导,创设音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儿童歌曲伴奏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简单的儿童歌曲配伴奏以及节奏型的学习。教学难点:将节奏型运用到实际的儿歌伴奏中。

  五、说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师采用钢琴的实际操作以及与学生的互动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教学过程中有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通过实际演示操作使学生亲身感受即兴伴奏的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1、首先给学生讲解C大调和a小调的音阶,指法、琶音、和弦,使学生能够认识这些基本的伴奏元素,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师讲解C大调和a小调中的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

  3、如何判断调式和运用大调中的正副三和弦为歌曲《小毛驴》配伴奏。

  4、学生自己练习,并在练习的过程中移调到F调。

  5、不同风格的乐曲要求用不同类型的伴奏音型,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乐曲的情绪,根据乐曲的风格和情绪编配伴奏。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实用的说课稿锦集7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锦集五篇

2.【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3.【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4.说课稿锦集九篇

5.说课稿锦集8篇

6.说课稿锦集10篇

7.说课稿锦集9篇

8.说课稿锦集五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小学语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