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6-23 10:57: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在心理描写上则是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感情的波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新、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课标的训练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精心创设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既积累丰富的语言又感悟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法上:采用以读促学的方法,利用电教、讨论、合作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解文悟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型、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深入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画、说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

  1、师: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课始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把课文读通、读顺,画出不理解或不会读的字词。

  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阅读。因此本环节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理清文路为下一步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本环节我是这样设计:

  1、默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2、把所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3、(播放课件)这里常年干旱,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新绿,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再读爸爸的介绍。用“不管…不管…总是…”想像白杨还可能在什么地方生长。

  4、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四〉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小结: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从而领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在解文悟情之后再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领悟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并使这种情感在朗读中得以升华。

  〈六〉总结课文,教育学生。

  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七〉拓展延伸,推荐书目。

  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诗歌《帐篷》并向学生推荐: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

  〈八〉说板书。

  板书是文章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板书要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人教版《白杨》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说课是中班下学期的美工教育活动《有趣的塑料袋》。这是一节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美工课。因此,我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上特别注意活动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根据以上的情况便生成了“有趣的塑料袋”这个活动。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塑料袋,然而也时常看到孩子们把这些塑料袋拿出来当玩具,他们有的把塑料袋放在头上当帽子;有的拿着塑料袋当风筝;还有的用塑料袋包扎糖果。这个在成人心中不起眼的塑料袋却成为了孩子的宝贝,捕捉到这个兴趣点后,我有意识地观察过孩子的反应,发现他们对于塑料袋的玩法显得比较局限,但是兴趣依旧浓厚。当孩子遇到难以跨越的障碍或困难时,教师的帮助性介入可以大大促进其发展,从而帮助孩子拓展经验,获得知识。

  二、说目标幼儿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多种方式对幼儿的探索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与参与,让幼儿在有计划的活动中,获取经验,掌握方法,全面发展。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能运用剪、贴、撕、画等多种技能有创意的装饰塑料袋。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探索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及表达能力等。

  3.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剪、贴、撕、画等多种技能有创意的装饰塑料袋。

  难点:引导幼儿发挥想象用多种方法装饰塑料袋。

  四、说准备

  首先,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 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

  1、知识经验准备:对塑料袋的性质有初步的认识。

  2、物质材料准备:塑料袋;剪刀、双面胶、透明胶、线、各类装饰性材料皱纸、彩纸、即时贴、音乐等。

  五、说教法、学法

  《纲要》里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究活动,感受尝试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我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我始终只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克服传统的说教形式,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法、讨论法、观察法、操作法、进行学习。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说说、做做、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食物链食物网等主要内容,教材中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让学生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有个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阐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因此,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江苏省的高考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在高考说明中是A等级,即为了解,所列知识点要能在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关系及其数量变化关系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知识填空、判断举例、学生板演四中成分的关系,四种成分的判断,练习来突出重点,利用知识填空,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讲解,习题训练来解决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提前复习,教师认真批改。授课中以板书和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讲练结合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学习方法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练习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多,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学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来展开。

  七、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

  请据图回答:

  (1)该图所示成分构成一个 ,阳光是它的

  (2)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 ,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 。

  (3)蛇占有 条食物链,占有的营养级有 。

  (4)螳螂和黄雀之间存在 关系

  (5)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 。

  (6)动植物尸体是由图中的 通过 和 这两种作用分解的。因此该生物在生态系统的 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一个题目来检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使学生知道哪里有问题,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也能使老师清楚存在的问题,对于问题能更好的重点讲解。

  2、知识网络

  3、要点讲解和练习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P201回扣基础要点一]学生整理基础知识,完成[练一练]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P201回扣基础要点二]学生整理基础知识,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

  1、细菌都是分解者

  2、动物都是消费者

  3、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4、植物都是生产者

  5、温度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P202考点突破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 学生看书记关系图,后板演,教师分析四中成分的关系

  (2)四种成分的判断 上面一点内容理解透彻的话,这一个知识点就不需要多讲解,学生回答就可以了。

  [P202对位训练1、2、3]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P201回扣基础要点三] 学生整理基础知识

  通过一条食物链:草 → 兔 → 狐 →狼 来分析各种生物分别属于哪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级别,所属生物类型,营养状况,内容较简单,采用学生回答的方式。

  最后,学生前后相互说写食物链中需要注意的要点,讨论好后,请学生来回答。

  [P203对位训练4、5]

  [P203考点突破考点三]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

  举例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生物数量的各种变动情况

  [P203对位训练6、7、8]

  最后,回到知识网络,回顾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难点。

  八、作业布置

  定时检测 P325 第36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

  九、课后反思

  这节课复习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备课时就决定采取教师少讲,学生多背,多说,多练的方法,但是学生的说背练多了以后,课堂上的时间相对就较难把握,因为像这样的基础复习要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通过一堂课都有所收获。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备课时,在课前,对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做更好的了解,这样能更好备好课,把握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乙醛》,属于高二化学有机部分,本节内容计划安排为两个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策略、教学程序五个方面对第一课时的内容作如下阐述:

  一、教材分析

  醛是有机化合物中一类重要的衍生物,由于醛基很活泼,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各种含氧衍生物相互转化的中心环节(醇 醛 羧酸),也是后面学习糖类知识的基础。

  乙醛是醛类的代表物。教材在简单介绍了乙醛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之后,从结构引出乙醛的两个重要化学反应:乙醛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把乙醛与乙醇联系起来,并结合乙醛的加氢还原,从有机化学的反应特点出发,定义还原反应;通过乙醛的氧化反应,又把乙醛和乙酸联系起来,同时结合乙醛的氧化,给出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定义。让学生明确有机与无机中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区别。

  学好乙醛的性质,明确乙醛和乙醇、乙酸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能更好地掌握醛类及其与醇类、羧酸的关系,建立有机知识网络。因此本节课在这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并结合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

  ②通过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②训练学生重视善于运用化学实验手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具体化学事物的感性知觉到理性思维的科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关注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②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形成科学的认识论,认识物质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科学规律。

  (二)教学重点:乙醛的分子结构,乙醛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银镜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概念与无机化学中氧

  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区别。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实验探究

  采用实验探究法, 以实验为主线,以结构理论为指导,通过假设→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探讨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

  如:对醛基结构的分析,猜想乙醛有还原性,做银镜反应实验,通过观察银镜,分析形成银镜的原因,讨论归纳得出乙醛具有还原性。

  (二)情景教学

  运用启发式的语言,不断创设新的问题情景,可将教师讲授转化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

  如:在上课初始提问书写乙醇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分析产物乙醛和反应物乙醇结构的不同及相互关系,在温习乙醇性质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新课——乙醛。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三)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中要时时指导学生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教给学生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形成化学学科素养。

  三、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以下几点:

  ① 研究物质的基本规律: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② 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③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观察、勤思考、多动手、巧记忆。

  四、教学策略

  课堂上分析乙醛分子的结构,探究其化学性质,指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思考,掌握乙醛的加成反应及氧化反应的原理。强调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概念与无机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区别。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情景引入

  创设问题情景回顾前面已学有关乙醇的反应:乙醇催化氧化。

  (二)新课

  1、乙醛的分子结构:

  (1)展示乙醛分子的球棍模型,由学生写出乙醛分子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和官能团。

  乙醛可以看成是甲基跟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醛基中含有碳氧双键。

  (2)提醒学生注意醛基的写法:-CHO或

  在-CHO中,H和O的位置不能够颠倒。

  2、乙醛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过观察实物了解乙醛物理性质(色、味、态),通过乙醛的水溶性实验了解乙醛能与水互溶。

  (2)化学性质:

  (a)加成反应

  将乙醛的官能团醛基中的碳氧双键与烯烃中的碳碳双键类比,得出乙醛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同时由乙醛分子中加入氢原子,引出有机化学中还原反应的定义,即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氢原子或失去氧原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说明乙醛具有氧化性。

  CH3CHO+H2 CH3CH2OH

  (b)氧化反应

  2CH3CHO + O2 2CH3COOH

  乙醛催化氧化成乙酸,引出有机中氧化反应的定义。乙醛得氧叫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

  乙醛不仅能被氧气氧化,还能被弱氧化剂(如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悬浊液)所氧化。

  分析银镜反应时注意难点突破:

  ①乙醛发生银镜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乙醛分子得到氧被氧化生成乙酸,同时Ag+被还原成Ag,银氨络离子释放出NH3,碱性环境中乙醛最终转化为乙酸铵,而NH3极易溶于水难放出气体。

  ②该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

  乙醛得到1个氧原子被氧化升2价,Ag+→Ag被还原降1价,根据电子转移守恒故Ag(NH3)2OH计量数配2,4个NH3分子有1个成盐,剩3个NH3 分子,2个OH—提供一个氧原子给醛成酸,剩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成1分子水。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利用氧化还原原理分析的过程中科学地掌握一个有机化学中很难的化学方程式,避免了死记硬背。

  工业上可采用该原理制水瓶胆,不过是用葡萄糖(含醛基)代替乙醛,这为以后葡萄糖的学习奠定基础。

  分析乙醛与新制的Cu(OH)2反应应注意以下几点 :

  ① 如何配制新制的Cu(OH)2悬浊液?

  ② 反应发生的条件:碱性环境、加热至沸腾。

  ③ 与银镜反应方程式类比分析得出乙醛与Cu(OH)2反应的方程式。

  (三)课堂思考

  乙醛能被Ag(NH3)2OH溶液氧化,乙醛能否被酸性KMnO4溶液、溴水氧化?会出现什么现象?乙烯与乙醛都能使溴水褪色,原理是否相同?

  (四)小结

  醛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烃的含氧衍生物衍变关系:醇→ 醛→羧酸

  (五)课后思考:依据有关反应原理设计实验证明乙醇氧化的氧化产物为乙醛。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 乙醛 醛类

  一、乙醛

  (一)乙醛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4O 结构简式:CH3CHO 或

  (二)乙醛的性质

  1、物理性质 色、味、态、水溶性

  2、化学性质

  (1)乙醛的加成反应

  CH3CHO+H2 CH3CH2OH

  (2)乙醛的氧化反应

  2CH3CHO + O2 2CH3COOH

  CH3CHO+2Ag(NH3)2OH CH3COONH4+2Ag↓+3NH3+H2O

  CH3CHO+2Cu(OH)2 CH3COOH+Cu2O+2H2O

  (三)乙醛的用途

  说课小结: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学习课本知识从而提高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5

  教学内容:

  本文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的一篇自读课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生分析: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对于爱情这个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学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如何面对爱情?爱情的真谛是什么?”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由于学生对爱情这个话题比较好奇、兴趣较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但学生可能有羞于发言或不敢发言的现象,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当中。同时,相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丰富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另外,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较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想:

  1.课前准备好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2.教师明确讨论的要求,通过讨论去交流对爱情的不同看法,从中探讨爱情的真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结合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让学生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搜集一些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及感人的爱情故事。

  2.学生课外解决本文的生字词,并思考对爱情的看法。

  3.学生针对预习中存在的疑问,准备好讨论交流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讲故事导入:

  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在这个妇女的眼里,爱情就是最美好的东西。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请同学们谈一谈。

  这就是爱情,说起爱情,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但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这个父亲就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2、关于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因身负重伤而被抬下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他担任校长的同时,他一直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曾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孩子当中,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经他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起成长历程的学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还不到52岁的苏霍姆林斯基因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这位伟大而充满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

  三、初读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

  1.文中的“我”对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态度如何?

  2.苏霍姆林斯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女儿阐述爱情的真谛?

  3、(寓言)“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

  四、品读探究

  学生速度课文复述故事内容

  学生领读寓言部分,思考:上帝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 (三次、 美和力量)

  1、三次同样的美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或者说三次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无与伦比的美;第三次:不可理解的美)

  2、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男女相爱的真挚情感)

  (1)那么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爱情)为什么不可理解?(因为他从未见过)

  (2)他的态度如何?(勃然大怒)

  (3)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师明确:对呀,在上帝的眼里,人类只是他创造出来的一种生物,传宗接代、繁衍子孙,与其他生物是一样的。)

  3、那么,上帝第二次看见的变了没有?(还是美)

  (1)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呀?思考:为什么上帝眼里见到的美会是无与伦比呢?

  (五十年相濡以沐、同甘共苦,永不褪色)

  (2)那么这种“无与伦比的美”是什么呢?(忠诚)

  师明确:爱情就是忠诚!忠诚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哪怕过了五十年!

  4、那么,第三次呢?上帝第三次来了以后只有一个人了,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所有爱情好像似乎应该黯淡一些。但他看见了什么?(还是美)

  (1)美在何处呢?那么上帝第三次所见到的“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呢?(心灵的追念)

  (2)为什么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这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经过五十年岁月的消磨,男的女的还是这么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第三次早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3)面对这一现象,上帝象上两次一样发怒了吗?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久久地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

  (4)四人一组讨论: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他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他离去后,让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爱的无法毁灭,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的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5、假如你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看完故事后,是否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情?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一谈。

  四、拓展延伸

  1、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那么名人们是如何理解爱情的呢?教师出示名人名言,让学生读一读。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 —莎士比亚

  2、欣赏我国古代最经典、最动人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结束语: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早恋不属于我们。

  短短的一节课怎能说得明白爱情,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力量,你可以读一读白朗宁夫人至善至美的爱情情书;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忠诚,你可以听一听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如果你想了解爱情的高贵,你一定要读一读《简·爱》……你还要读一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飘》……你就会更深刻地了解爱情!

说课稿 篇6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阳光般的爱一起走进《小狮子爱尔莎》,共同探索“生命的课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联系实际,说教材

  二、 依据学情,说目标

  三、 紧扣文本,说过程

  四、 突出重点,说板书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首先,让我们走进充满爱的课文。《小狮子爱尔莎》是语文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讲述的是奥地利女生物学家亚当逊(森)驯养一只野生小母狮爱尔莎,和它建立了真正母女般难以割舍的感情,最后却又把它放生的真实故事。作者用朴实平和的语言,再现了爱尔莎的出生——成长——回到大自然的过程。读起来生动、有趣、故事性强,非常吸引孩子。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从生活出发学习课文,学会更有意义地生活。我思考着,这篇文章的教学,应赋予学生什么呢?在一次又一次地阅读原著《生而自由 野生母狮爱尔莎》后,我不由感叹、震撼于这种人与动物的相依相守!我期待着以我的阅读感受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了解这浓浓的爱,感动这深深的情,从而珍视大自然中每个生命的存在。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

  那么怎样具体设置本课时教学目标呢?三年级的孩子学习依赖心理较强,听、说、读、写训练,还刚刚起步,各种能力的形成正处于过渡时期,因此,根据语文新课程理念,从对象出发,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出示文字课件——)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抓“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3、体验“我”与爱尔莎之间深厚的情感,初步感悟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关爱。

  教学重点 :感受“我”和小狮子之间的亲密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三、紧扣文本,说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引发期待。

  (出示文字课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这样导入:首先,我出示了原著《生而自由野生母狮爱尔莎传奇》这本书,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封面上的一行字:“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国际畅销书;这是一个感动、震撼了数千万人心灵的人与动物的真实故事”)。就这样通过图片,通过声音、文字设置情境导入,直抵学生心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故事会怎样感动、震撼我们的心灵呢?在强烈的阅读期待下,师生共同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时,我提出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在你的眼中,小爱尔莎和我的关系最像什么?这既是训练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概括性的言语表达训练,同时也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三)个性阅读,精读品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抓住在你的眼中,小爱尔莎和我的关系最像什么?这个中心问题,统领全篇,精心预设以下三个教学板块。(出示课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我采取了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的方法: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例如在教学本课“母女关系”这一板块时,我是这样预设的:

  (1)母女关系

  ①想一想。 尽管节选的这篇课文并没有出现“母亲”、“女儿”这样的词汇。文中对“我”和爱尔莎相处的生动描写却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她们像一对母女,当学生谈到小狮子爱尔莎和我的关系最像母女后,我会提问:哪件事儿、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的呢?

  。我认为,文中“爱尔莎犯错”这件事是需要重点指导品读的。因为课文对“爱尔莎犯错误”这件事的描写有一个空白点:爱尔莎与“我”之间没有直接的语言描写。(出示课件)这些关键词句“求宽恕”“安慰”“发出哼哼声”无疑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是是给学生练语的极好扩点。为此,我联系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从生活出发学习课文”,引导孩子们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爱尔莎和我之间的对话,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例如在教学本课“母女关系”这一板块时,我是这样预设的:

  (1)母女关系

  ①想一想。 尽管节选的这篇课文并没有出现“母亲”、“女儿”这样的词汇。文中对“我”和爱尔莎相处的生动描写却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她们像一对母女,当学生谈到小狮子爱尔莎和我的关系最像母女后,我会提问:哪件事儿、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的呢?

  。我认为,文中“爱尔莎犯错”这件事是需要重点指导品读的。因为课文对“爱尔莎犯错误”这件事的描写有一个空白点:爱尔莎与“我”之间没有直接的语言描写。(出示课件)这些关键词句“求宽恕”“安慰”“发出哼哼声”无疑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是是给学生练语的极好扩点。为此,我联系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从生活出发学习课文”,引导孩子们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爱尔莎和我之间的对话,说一说。

  ②说一说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指导他们说完整的话,鼓励他们说自己的生活。

  ③写一写。在学生充分的说之后,我还指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怎么说就怎样写,特别提醒冒号和引号的使用。

  以上过程,使语文技能在思维训练中发展,童心在言语训练中滋长。这就体现了语文学科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

  当然, 文中还有其他表现我和小狮子之间母女情深句子,我会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例如这些话——(课件出示):“它一刻也不离开我,晚上也跟我一起睡。半夜里它常常用粗糙的舌头舔我的脸,把我舔醒”、“换牙的时候,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我轻轻地摇动它快要脱落的乳牙。它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指导学生的朗读时,采取指名读、评价读、表演读等方式,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学生还有可能谈到作者送爱尔莎会大自然这时让人感到母女情深的词句:“它走后,我又十分想念它 ,特别是在暴风雨的夜晚,我整夜想着它,不知它怎么样了。”

  “我一步也不离开它,它总是用两只爪子轻轻地抱着我的脖子入睡。我给它验血、吃药,和它睡在一起。我自己也忘记了自己是个人,爱尔莎是只狮子了。”体验他们的难分难舍之情是本课的难点 ,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看影片 激发情感;听范读 感染情感;想画面 体验情感。在充分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后,再反复朗读,在不同形式、多角度、有创意的读中习得和积淀语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朋友关系。

  以我的教学经验,三年级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当活跃的,他们极有可能谈到小狮子爱尔莎和我的关系最像朋友,为此,在教学本课“朋友关系”这一板块时,同样采取了抓“关键词句”揣摩、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①删一删。大家都知道,“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炼词的角度品味语言。出示文字课件 ——“它看见我蹲在河边,就故意扑腾起浪花,还用前爪轻轻地把我扑倒在地上,十分高兴地和我开玩笑。”我删掉了句中的“故意”“轻轻地”“十分高兴地”, 对比着读“它看见我蹲在河边,就扑腾起浪花,还用前爪把我扑倒在地上。”,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从而了解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同时,这对刚刚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孩子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训练。

  ②读一读。以上句子的朗读,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读出爱尔莎的顽皮与可爱,进一步体会人与狮子的亲密友好。

  4、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当学生体会了狮子与“我”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后,设计了一个“穿透力”较强、具有探究性的话题:“换成你,你会让长期相伴的爱尔莎离开自己吗?” 由此引发的探讨,我以尊重的态度不加评论,而是出示爱尔莎和它姐姐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两组图片,让学生的情感在对比中思辨、体验、升华。并写读一句读后感表达自己的心声:爱它,就要( )!

  课末,我会引导学生去找原著《生而自由》以及更多关于野生动物 的书去阅读,关心野生动物命运,珍视大自然中每个生命的存在。从而达成对自己完美人格的建构——精神的提升与视野的拓展。

  四、突出重点,说板书

  板书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课时的重难点,我采用了简笔板画的形式以增加板书的直观性、简洁性和新颖性。

  纵观以上教学设想,我认为本设计的亮点是:

  1、以板块的形式预设教学主线,尽量实现顺学而导的可能,第一、二个板块的预设有相当的灵动性,。学生先体验到哪儿就学哪儿,以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2、教法简洁,强调读写,重视语言的熏陶,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落实到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促使教学不断接近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的课题是《猫》。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对本课教学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猫》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人类的伙伴”为主题,每篇课文,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那份浓浓的情意。《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以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主线,贯穿了猫的古怪性格及满月小猫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篇文章的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练习说话,写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并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阅读指导法: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

  2、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课我将采用以下学法:

  1、朗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一下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让同学们欣赏猫的图片,看这些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上台演示各种猫的动作及声音。今天我把老舍爷爷喜欢的猫也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和老舍爷爷家的猫交朋友吧。

  这样的导入,会引起学生对猫的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的情况。通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有关“猫”的哪些特点,勾画出来。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已经加强,自己有能力独立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样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1、让学生默读课文,自读感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派出

  代表,概况一下“老舍爷爷笔下的猫是怎样的?”

  通过学生的概括总结出猫的性格主要表现在:性格古怪、满月可爱)

  【板书:性格古怪、满月可爱】

  再来引导同学思考:看着这些表示性格的词,你有什么疑问吗?作者讨厌猫的古怪性格吗?为什么?

  (四)细品精读,撞击情感。

  1、通过细读课文的1-3自然段,感受猫的古怪性格的特点作为本课的精讲部分。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猫性格古怪的词语。

  并通过填空练习来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既( ),又( );既( ),又( );既( ),又( )。

  【板书:既( ),又( )】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温柔可亲)和不高兴(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先通过朗读表现猫的性格古怪,在朗读过程中能更进一步体会到猫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上填空练习,学生水到渠成的体会到了猫性格古怪的特点,而且还培养了概括能力。

  2、指名读课文第4自然段,感受小猫的可爱,重点体会作者爱猫之情。

  投影出示:小猫满月的时候很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重点体会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呢?怎么理解?

  【板书:更 】

  在体会到了老猫的性格古怪之后,引入对小猫可爱的感受,既激发了学生对小猫的可爱研读的兴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用词之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板书:喜爱】

  最后再来读读描写小猫可爱的内容,边读边想象。想象一下小猫淘气可爱的样子,播放课件,进一步感受小猫的淘气可爱。

  (五)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六)拓展练笔

  请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用一两段话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记述下来,与同学们共分享。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并把动物的特点写具体的,又是怎样真实地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同时,这种训练形式就会成为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写作创新的新平台。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板书设计由师生共同完成,这样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

  6 猫

  性格古怪:既( )又( )满月(更)可爱

  六、说练习设计

  通过精心编排的一些习题,以帮助学生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总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设计多种读文形式,因为语文是学生读懂的,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同时关注课堂生成资源,灵活采用教学机制,结合“四有”教学模猫 喜爱

  式展开教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说课完毕。

  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的教学设计。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交流。(由图片引入谈话再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谁养过猫,能给大家说一说吗?(最好能讲一下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有趣的小故事。)

  2、简介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茶馆》、《骆驼祥子》等。(此时介绍老舍,揭示课题《猫》)

  设计意图:谈论自己的宠物——猫必定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以此导入,学习的兴趣已被激发起来,相信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环节二: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我将以提问的方式展开本环节教学,从而整体把握文章

  1、读过阅读课文后,大家有什么感受,老舍笔下的这只小猫有什么特点?和同桌说说。 (经同学间合作交流后,大致能感受到这只猫性格古怪,淘气可爱,作者喜爱猫的特点。而这些恰好是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教师随机板书:老实、贪玩、尽职、勇猛??)

  2、引导思考:看着这些表示性格的词,你有没有疑问?

  3、作者讨厌猫的古怪性格吗?为什么?(板书:可爱)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意愿,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提自己想提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重点研读设下铺垫。

  环节三:细品精读,撞击情感

  此环节将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1、自读感悟: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可爱呢?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把写猫可爱的句子划下来,然后挑一处你认为写得最生动,最喜欢读的语句讲给大家听。先自己准备,再四人小组交流。

  2、学生再读课文,交流感受。(如果有同学谈到课文中的猫是只贪玩的猫。)

  (1)读出表现猫贪玩的句子,标画有关词句,说说从哪里看出猫的尽职?

  (2)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谈感悟。如: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解释“任凭”的意思,这句话用“任凭??也??”这组关联词突出体现猫的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猫的贪玩。

  (4)总结学法,学习体现猫的性格古怪的其他内容。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设计重在通过抓住“谁”、“怎么”的适当想象来体会猫的贪玩,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以表现,设计上考虑了学生的思考维度由“谁”递进到“怎么”,想象会更合理、更有情境感,而且迁移了学法。

  3、再读课文的1-3自然段,感受猫的古怪性格。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还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语句。

  (2)完成填空练习: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既( ),又( );既( ),又( );既( ),又( )。

  设计意图: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先通过朗读表现猫的性格古怪,在朗读过程中能更进一步体会到猫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上填空,学生水到渠成地体会到了猫性格古怪的特点,而且还培养了概括能力。

  4、再读课文,感受小猫的可爱,体会作者爱猫之情。

  (1)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感受小猫的可爱。

  (2)投影出示:

  小猫满月的时候很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呢?怎么理解?) 设计意图:此句是文章的过渡句,在体会到了老猫的性格古怪之后,以以上的训练方式引入对猫可爱的感受,既激发了学生对小猫的可爱研读的兴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用词之精。

  (3)读读描写小猫可爱的内容,边读边想象。想象小猫淘气可爱的样子,播放课件,进一步感受小猫的淘气可爱。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的朗读是想象能力的一种培养方式,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就使学习的兴趣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在观看过程中学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会被又一次激发。

【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2.【推荐】说课稿范文七篇

3.【实用】说课稿范文七篇

4.有关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5.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6.【热门】语文说课稿集锦七篇

7.【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

8.【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语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