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9-14 08:13: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9课《两只鸟蛋》。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两只鸟蛋》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开篇之作,是一首清新流畅的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故事。在这首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的对小鸟的关爱,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通过本课及本单元的学习,能让我们感受肩负的环保责任,让环保意识逐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萌生发芽。

  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在反复诵读中,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从而逐渐熟识诗歌,热爱诗歌。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喜欢朗读诗歌。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情感目标: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3、教学重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2)识字教学。

  4、教学难点:

  “焦急、仿佛”词语的理解,“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这句话的理解,培养学生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5、整课计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读中感悟,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拓展延伸,背诵课文,指导书写。

  6、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音乐(鸟鸣声、配乐朗读)、大树贴图、鸟蛋实物、小鸟破壳的图片(小鸟贴图)、鸟妈妈头饰、生字卡片(果子)、词语卡片。

  二、说学生。

  1、知识背景:

  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之前,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两个课时的单元集中识字教学,因此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比较轻松。而且,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在课前预习时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对照“我会认”圈出生字、认识自然段的能力。初步掌握了用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2、情感背景:

  一年级的孩子都具有“真、善、美”的美德,知道保护鸟类是好事。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懂得养鸟、爱鸟。鸟是宠物,观赏物,靠人来喂养。但也免不了吃鸟蛋。对大自然的“鸟捉虫--虫迫害庄稼--从而鸟保护庄稼”的知识链不甚了解。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为具体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原则,为了使语文教学更富活力,让儿童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注重多种方法自主识字。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通过半年多的学习、积累,已掌握了不少识字方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通过“摘果子”、“开火车”“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记忆生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同时遵循新课标的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的要求,采取了“识字与读文整合的方法”。

  2、注重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从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了演示法、表演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主动探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发展性创造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3、注重学生积极参与、以读为本、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情感。

  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富有童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议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境;在说中训练语言学会表达;在评价中激活思维。创设一种言、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

  1、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发现法、比较法、探究法、表演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2、特别重视朗读感悟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合作读、赏读、表演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就会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情境法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维表达,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了条件。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在课堂开始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欣赏音乐,展开想象。播放《百鸟朝凤》片段,学生欣赏各种模拟的鸟叫声,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说说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进行说话训练。

  2、欣赏图片,创设情景。播放课件,教师同时用语言描述: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可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鸟类的身影。教师趁机提问:那么鸟妈妈是怎样把他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新课。

  3、出示实物,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1、欣赏课件(配动画课文朗读),激发朗读的兴趣。

  2、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说说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4、同桌互读,互相检查,互相正音,互帮互学。

  (三)细读课文,促进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增强语感。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我安排学生分段细读课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情感。

  1、学习第一段:(感受实物)

  本段描述的是事情的起因,男孩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爱不释手。引导学生体会男孩对鸟蛋的喜爱之情,才能感受后来他送还鸟蛋的爱鸟之心。所以,在教学本段时,主要通过让学生感受实物,观察鸟蛋“小小的”、“凉凉的”的特点,激发学生对鸟蛋的喜爱,随后进行感情朗读。同时,在教学中学习词组的比较,促使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积累语言。

  2、学习第二段:(启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本段中男孩在妈妈的启发下,懂得了珍视生命。为什么“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却让学生有些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第二段时,我及时地引发学生想像:“鸟妈妈的鸟蛋被拿走了会怎样?鸟妈妈焦急不安是什么样?鸟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和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然后进行表演,自然水到渠成。

  3、学习第三段:(表演朗读)

  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表演读使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文字符号,借助教材的直观在大脑中建立鲜明的表像联系,而且实现表像的外化,那就是把头脑中的表像运用外显的形体动作和语调音色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在教学第三段时,我引导学生表演读,在表演中,紧扣三个动作:“小心地捧”、“连忙走”、“轻轻地送还”,体会男孩的爱鸟之心,从而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4、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几段的学习,学生的心灵已经萌发出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层层追问:“鸟蛋又回来了,鸟妈妈会想什么?过几天这两只鸟蛋会怎样?到时候会怎样?”“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当你抬头仰望蓝天时会看见什么?”从而为学生留出拓展的空间。最后,教师以优美的语言给予总结和激励。

  (四)借助想象,升华感情。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此时进行配乐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读,在读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并且打破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整个地球、整个世界、整个人类。

  (五)多种方法,趣味识字。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是重新确定了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要求语文识字课要多认少写,识写分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本学期我在教学识字教学中进行了改革,在每个单元学习课文之前,先进行集中识字教学。而在课文的学习中,通过反复地、不同形式的朗读,识字与读文相整合,生字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现了很多次了。因此,在学完课文后,再次进行的识字教学,是以巩固为目的。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游戏:“摘果子”、“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开火车”、“找朋友”。在游戏中,学生学会了识字、组词、释义、找反义词、看部首想意思、积累词语。学生识字的兴趣大、积极性高、效果好。

  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层进一层,一环扣一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较好的感悟课文的内容,真正体味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六)作业超市。

  1、收集资料:收集有关鸟的介绍和图片,了解一些鸟儿的生活习性,和同学交流。

  2、谈谈收获:这节课你一定有很多收获,课后请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家人或好朋友听。

  3、诗歌表演:和好朋友一起边表演边背诵诗歌,还要加上动作,可以一人扮演妈妈,一人扮小男孩。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

  (附)板书设计:

  两只鸟蛋

  (大树贴图) 取

  拿 (爱鸟)

  捧

  还

说课稿 篇2

  总体设计理念:本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一首儿童诗,全诗三小节,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充满了童真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在教学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特意设计了风娃娃这一情景,让学生在读风找风中感受风,想象风,并让学生找到风后再表演风,还动手写风、画风,并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自己感悟、体会风的调皮可爱。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师生间平等对话,并且在情景和行动中进行重点词句的内化。

  围绕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制定如下课时目标: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会认写8个生字,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读风中体会风的调皮、可爱,在找风中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在写风、画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价值观:学生了解风对人类的好处和坏处,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出发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风的顽皮可爱,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为了是我的课堂更形象生动,我特意用字卡、多媒体课件来辅助上课。 整个教学过程是根据我们学校课堂实用教学“四读三练”教学法中的“四读”法(即预读、悟读、情读、赏读)来安排设计的:

  一、 预读课文,巩固生字词,解决读书障碍。 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并选择生字组词说话。

  二、悟读课文,感悟风的特点环节,我特意设计几组有“风”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的调皮可爱。出示课件(几组“有风”的图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书,要从读中悟”,所以我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采用不同形式读课文,从而更深刻感受风的特点。

  1、自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老师配乐范读。思考:叶圣陶爷爷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找到了风。

  3、请同学们用最好听的声音再读一遍课文。

  4、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贴上“树叶颤动风 在那儿了”“林木点头 风正走过了”、“河水起波 风来游戏了”。

  三、情读课文,体会自然之美。

  重点抓住每一节的最后两行,引导学生先说后读。

  新课标指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不仅要让老师动起来,还要让学生动起来,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掌握知识的主人,我特在此设计了一个让全班学生参与的“律动”——边做动作边欣赏课文。使学生能在学中玩,玩中学。

  1、请学生做动作,在行动中内化文中三个重点词语。

  师:“树叶颤动”是怎么动的呢?假如我们的小手就是树叶,风来了,你会怎样做?(生手摆动,师示范引导理解颤动。)风娃娃来到了,树叶轻轻地摆动。该怎样读好这节呢?

  2、生自由练习朗读全文。再做做“林木点头”和“河水起波”的动作吧!

  3、看板书背诵课文。

  新课标要求,在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体验成功的喜悦,我特意在四、赏读课文中,创新拓展,让学生写风画风。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己去找风,模仿作诗。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的时候,

  我们知道。

  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做汇报。

  2、画风。(老师引导师范)

  3、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自己说说作品的内容。

  4、总结:学习了《风》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呢?(学生汇报)

  5、迁移小练笔,布置作业:我爱校园的风

  学生读了风、找了风,写了风,也画了风,最后让学生再“听风”,以一首节奏明快的“东北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训练。

  6、音乐欣赏:“东北风”。

  7、板书设计: 树叶颤动 风在那儿

  14风 林木点头 风正走过了

  河水起波 风来游戏了

  致远实验学校 孙中梅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儿歌,它从属于识字系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7个生字的书写,对汉字的意义,笔顺规则的认识仍是初步的。这首儿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写的是田野里的丰收景象,下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美丽风光。儿歌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是由于学生已有识字量的限制,课文中大部分是生字,但学生能借助拼音很容易的完成诵读任务。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

  本课的目标是: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借助音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新笔画“撇点”。能按笔顺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能准确认读6个生字。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儿歌读正确,大体了解意思。

  本课重点是学习要求所掌握的生字 ,理解词义,儿歌意思、朗读训练,不是本课重点内容,不宜在这些方面过多花费时间和精力,以免冲淡重点内容的教学。本课应会认读9个生字,其中“女、牛、羊”三个字要能按笔顺规则去写,并以此为载体培养书写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课难点之一是“女”的写法,初步写这个字,学生往往不能写端正,而是半躺或全躺在纸上,难点之二是对“田野、丰收”两个词的理解。

  三、说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分为三部分:解课题----读儿歌----学生字

  (一) 解课题:这部分完成两项任务,一是理解“田野、丰收”两个词语的意思,一是顺势导入新课。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他们知识经验还很少,还处于较低的具体形象乃至直观动作思维阶段,所以在理解这两个词时,我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片,顺势引出“田野、丰收”同时板出课题,进入新课。

  (二) 读儿歌:重点在读中认识生字,并让学生体会喜洋洋的语气。儿歌浅显易懂,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然后指名读,再借助文中插图让学生指指田野和擦和草原理解词语,并播放草原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三) 学生字:先让生通过生字表独立认读,也是对学生读拼音能力的训练,通过动手圈,培养生眼手口心各种感官的并用的能力,为激发兴趣,我开展游戏,在游戏中强化对三个重点字的认识,调动积极性。对词语处理注重从认字开始就丰富学生词语积累,丰富词汇量。在书上课后3个词的基础上,我又把草原、男男女女、山山水水也摘录出来和生一起读。并根据结构让生练写同样形式的词,让生感悟词的构成形式。在写中,充分发挥田字格的作用,让生认真观察范字的起笔和收笔位置,把字写漂亮。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十二册第四单元,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了,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江红军过草地时饥寒交迫,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挖不到了。

  第二段(2-20)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连同大黑骡子在内的六匹牲口枪杀的经过。

  第三段(21)讲大黑骡子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高年级识字、阅读的要求,又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

  我认为本课的认知目标是: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②体会“艰苦、燃眉之急”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及用法。

  技能目标为: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体会“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学生在品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验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并阅读有关于彭德怀及其他伟人的文章,学习他们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讨论、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的描写,去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意思。课时建议:由于本课凭借多媒体辅助教学,再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用2教时就能完成任务。

  三、教法与学法

  本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材特点,采用下列方法:

  ①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③朗读感悟法朗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他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表达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教会学生学习本科生词,反复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会用“燃眉之急、艰苦”说话。

  第二教时:细读课文,品味朗读,增加体验,拓展延伸。

  具体环节:

  第一教时(分四个环节:)

  (一)、运用多媒体引出课题多媒体出事大黑骡子,画面转换出示彭德怀英雄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大黑骡子,明白彭德怀的丰功伟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读懂了哪些内容?有疑问的地方适当作上记号,读完讨论、交流、质疑。老师适当点拨。(这一环节分三步:一是让学生自学课文,二是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三是在班级里交流的同时遇有疑问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让学生在下节课再读课文解决。)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只在课文的重点除给予必要知道,并给学生的学习以积极的评价和激励,为下一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教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评价

  1、教师范读课文2-20小节,学生听、体会,然后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好的表扬,不足的指出。

  2、学生评:重点评议老师是否把彭德怀十分爱大黑骡子的感情读出来,是否感受到彭德怀不忍杀大黑骡子的痛苦心情。

  3、根据学生的评议,老师把大家所说的概括成这样两条要求:

  ⑴读出彭德怀既爱又不忍心杀大黑骡子使得痛苦的心情。

  ⑵读出战士不忍杀大黑骡子的感情。

  1、学生模仿老师练读可以分小组、可以分角色读,教师住个小组进行视察,不足的帮助学生纠正。

  2、指明分角色读(课文比较长,分2-7小节、8-20小节两个小组读,其中每个小组四人个分别读彭德怀、老饲养员、战士、旁白的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体会,然后评议他们那些地方读的好,为什么?不够的我们来帮助他。

  3、大家分角色有感情齐读课文。(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交流。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到升华,领悟把握了语感,从而从整体上对科文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及形象等形成了内化和积累。)

  二、学习第三段

  理解“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含义。

  三、总结

  延伸激发学生看有关于红军长征途中伟人的故事。

说课稿 篇5

  说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默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3.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孙中山的资料,开展访问老人的活动,进一步了解缠足恶习的危害。

  4. 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说教学重点:通过文本阅读,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说教学时间:二课时

  说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屏幕出示孙中山铜像:同学们,你们说说这是谁?指名学生说说。

  理解“辛亥革命” ,板书课题:孙中山破陋习

  (1)齐读课题,教“陋”(lòu),查字典理解“陋习”的意思。

  (2)再读课题,谁已经读懂了课题的意思?看看课文哪一段能帮助我们理解课题的意思?(课文最后一段)

  (3)还有谁听懂了什么?板书:缠足(及时正音)谁知道缠足是怎么一回事?

  (4)他们说得准吗?听查过资料的同学说说。(教师及时补充)

  (5)好好的一双脚,偏要使其变形。民间有一句谚语“裹一双小脚流眼泪一缸”。当你了解了“缠足”后有什么想法?

  4.对,这不合理、不文明的习俗就叫“陋习”。现在,理解了关键词语的意思,你现在能说说题目的意思了吗?(学生发言)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读课文前,我先要询问一下:回去预习课文时读了几遍?(问几个学生)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下面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各自把课文读一遍。

  2.不知生字词掌握得如何,我来检查检查。出示生字词。

  sūn chái chán tòng shá jì

  孙 中 山 挑 柴 缠 足 痛 苦 为啥 既 然

  zuì zǔ fèi fù hài

  受 罪 祖 宗 废 除 妇 女 辛亥 革命

  (1)指名认读

  (2)理解词语意思:这一学期,我们已经学了哪些理解词义的方法?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自己去想办法理解词语意思。

  (3)相互交流

  三、继续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指名读课文,要求:不漏字、不添字,把字音咬准。

  2.思考: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用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试着从事前、事件经过、事后这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四、理解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孙中山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姐姐呢?同桌交流。

  (1)说话练习:孙中山的姐姐真是一个( )的姐姐。(不怕吃苦、爱劳动、能干、关心弟弟、活泼可爱等)

  (2)谁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孙中山喜欢姐姐的原因。

  3.指导朗读:如果你有一个这样的姐姐,你高兴吗,你喜欢吗?

  五、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

  2.重点指导:缠 痛 罪

  3.学生描红。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到孙中山的姐姐原先是个怎样的女孩子? 2、学生交流

  板书:姐姐 活泼 能干

  3、引读:因为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所以孙中山……

  板书:孙中山 喜欢

  二、引读课文第七段

  过渡:大家已经知道孙中山有个既活泼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读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看看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1、自由轻读第七自然段。

  2、学生质疑,老师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出示:

  ⑴为什么再也看不到姐姐的笑脸,听不到姐姐的歌声?

  ⑵这件事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灵?

  3、同学们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不错。要想解开你心中迷团,就得细读课文的第二~第六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2—6段

  1、师生齐读:妈妈要姐姐缠足,这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第四节,“妈妈……姐姐……

  2、同学们读完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板书:痛苦 流泪

  4、你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姐姐的痛苦?

  (1)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练读句子,体会姐姐的痛苦。

  (2)谈话促读,你回去从家人那了解到缠足是怎么回事吗?抽讲,老师补充(用4到5米长的布条,把5个脚指头捆绑在一起,好长时间都不能拿下来,让本来直得的骨头慢慢长弯,很痛很痛的。走起路来就极不方便。)自读体会,学生齐读。(把体会到的用读表达出来。)

  (3)再读第三节。难怪姐姐会如此的痛苦,让我们在读中体会,读好课文。

  5、师说: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穿的小鞋呢?(课件出示)

  6、启发想象:看到这么小的鞋,你想到了什么?

  7、学生交流。(不好走路,不能干活,走路摇摇晃晃)

  8、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他心疼什么?

  (板书:生气 心疼)

  9、师:于是他同妈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说到争论,各自一定有争论的理由。那么,让我们同桌两个一起读读课文的4--5节,读完后,同桌两个讨论一下,并把孙中山生气的理由和妈妈坚持要为姐姐缠足的理由画出来。

  10、学生交流。

  (1) 孙中山生气的理由:生读。

  也就是说:还能下田干活吗?就是不能下田干活。

  (2)指导朗读:你能读好吗?你能把生气、痛苦的语气读出来吗?

  (3)那妈妈坚持要为姐姐缠足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读句子。

  问:妈妈看到姐姐这样痛苦,心疼吗?(心疼)母女之情,是多么珍贵的亲情啊!你怎么知道的呢?(叹了气、我也知道、可、被人家笑)噢,这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也许女孩子不缠足还嫁不出去呢。妈妈心疼,却无可奈何。

  (4)指导朗读,把妈妈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11、这种理由真不可思议!同学们这就是陈旧的封建思想,孙中山能接受吗?(不能)所以他反驳道,既然(引读)……别人……但妈妈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太深了,她只是说:(引读)你年纪……

  12、妈妈是含着眼泪说着,并把孙中山推出了门。

  13、比较句子。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擒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1)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含着眼泪”、可以体会到妈妈的内心。体会到妈妈是无可奈何。妈妈知道孙中山说得有道理。妈妈知道姐姐缠足是痛苦的,但妈妈没有办法。

  你知道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在干什么?所以,我们读到这,稍微要停顿一下,给人有回味的余地。

  (2)齐读第二句。

  14、读3--6节。让我们一起来,把孙中山又生气又心疼和妈妈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

  15、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那么同学们看看图中的孙中山,此时他在想些什么?(课件出示)

  16、学生交流。(姐姐……妈妈……自己……)

  17、从那以后,(引读)孙中山再也看不到……听不到……

  (板书:没有笑脸 没有歌声)

  18、比较句子: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那一句话最能反映此时孙中山的内心。点出“深深地”、“幼小的”他虽然小年纪,但永远不会忘记。

  四、学习最后一节

  过渡: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但他从小就有一个决心,就有明确的目标,我们来看看,经过努力,最后有没有成功。

  1、自由读最后一节。

  2、问:成功了吗?(成功了)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我们给点掌声。

  3、师小结:后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的就是(引读)……

  (板书:首先废除)

  五、展开联想,表达情感。

  1、这正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板书:大快人心。)多么让人高兴,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可在1925年,孙中山因得了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一个铜像。

  2、演示铜像图,请你对孙中山爷爷说说心里话,用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话练习。

  六、拓展思维。升华情感。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许多的陋习存在着,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陋习,同学们能列举一二吗?生自由发言后师归纳。

  面对我们身边的这些陋习,你们打算怎么做呢?生相互讨论后交流。

  七、作业: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框题指出什么是集体主义原则,根本内容是分析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无论在社会生活的那个方面(政治的,经济的,其他的)我们都应当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人民思考与实践的热点问题,解决不好,社会生活就会混乱。所以该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德育意义。只有理解好本框题,才能理解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从而回到一般意义上去学习怎样坚持集体主义。也就是说,围绕“集体主义原则”,本框题要完成的是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内容的学习。

  (二)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方面:

  理解:①理解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

  ②说明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运用: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对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价值观进行比较,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2、能力方面:

  ①通过对各种价值观的比较,进一步提高能力;

  ②通过学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觉悟方面:

  能提高在实际生活中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取向的主要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要点:

  本节课时讨论了三个问题,即: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多种价值观;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包括“集体主义的内容、产生”和“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原因”);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应当主义的问题。

  2.重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原因。原因是:这个问题本来就是本框题的论述中心,自应属于重点。同时它又是当前人们思考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在多种价值观存在的情况下,究竟应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才是正确的,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解决不好,社会生活就会混乱。要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应当重视的内容。

  3.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难点是:个人与集体的利益的关系问题。这里的困难,主要不是理论上的,而是思想觉悟方面的。阐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思想障碍较少。而要提出 “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是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学生内心的思想疑点就多起来了。要从思想教育意义上来看待这个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采用比较发使学生明确日常社会生活中有多种价值观,并了解其正确与错误。通过语言描述、小黑板展示、音乐渲染和录音播放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接受教育。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弄懂蕴含其中的内涵,明白其中的道理,形成情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人物事例情景,使学生在情感上、觉悟上理解、接受,树立并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二)学习方法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首先提出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然后学生自读教材,阅读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勾划出来,并写批注。然后回答老师在小黑板上所展示的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小黑板展示(黑体字部分)——多种价值观的表现:

  A、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应提倡和奉行(是正确的价值观)

  B、有钱能使鬼推磨。——拜金主义价值观——应反对 (错误的价值观)

  C、人生若朝露,行乐须及欢。——享乐主义价值观——应反对 (错误的价值观)

  D、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个人主义价值观——应反对 (错误的价值观)

  由学生们讨论分析各种价值观,最后老师总评指明(红体字部分)并总结出: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2、教师分析并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①分析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多种价值观的原因;

  ②引导学生学习: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阅读课文,然后全体朗读集体主义的内容,并思考回答三个问题(黑体字部分):

  A、“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中的“集体”是不是就是指“集体主义”中的集体? “集体主义”中的“集体”包括集体、国家、社会。

  B、集体主义的三点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反映的是集体、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C、这三点分别从哪些角度反映集体、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第一点是先后问题,即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第二点是结合问题,在保证集体、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第三点是主从问题、或者叫轻重问题,即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教师引导学生发言分析,然后进行总结(蓝体字部分) 其次,学习原因。三个方面的原因理论性教强,主要是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借助图示,通过理论分析、例析使学生明白道理(图示见教案);再次,由学生阅读回答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应注意的三个问题,老师加以分析。

  3、让学生收集有关98抗洪的资料,在课堂上举例讨论,从情感上和觉悟上理解并接受: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二者必居其一时,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人们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4、小结全文,指出重难点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过程与方法:

  在讨论交流中流露真情,明辨事理,提高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师:刚才我和同学们聊天时候,发现你们已经通读了《给予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给予这个词的?(板书:给予)

  2.(答不出)给予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

  (答出)同学们读得很认真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给予的故事》,(补充板书:给予的故事)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师配乐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

  1.自读自悟。

  1)出示自学提示,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示来学习这篇文章。

  温馨提示:

  结合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读、思、圈、注、议,谈谈你对“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这句话的理解。

  (读给学生听:结合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就是把课文的内容与我们同学生活中相同的事情结合在一起,通过读,小声的读课文,思,开动你的脑筋,思考问题,圈,拿起笔,把你认为的重点字词句画出来,注,把你对所圈出内容的理解写在旁边,议,把想法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一下,如果你有了新的感悟,就赶紧补充到书上)

  2)学生自学。

  老师巡视,指导按“读、思、圈、注、议”的方法自学。

  (在自学中如果需要老师帮助的,请举手示意)

  3)小组交流。

  (沙漠中的环境,告诉学生重点在那个人的一步一步的行走,不放弃希望。

  抉择,读出艰难的抉择,那几句话。

  奇妙的灵感,是什么,是一种冒着牺牲自己的危险,也要试一试为更多的人找到生命之水)

  师: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顺着学生,不管学生回答什么)引到他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中面临生死的抉择。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找到那句话,而是说了自己的语言,就引导一句: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请同学们想象着读一读。

  (找一个学生读一读)

  师:他的坚强,永不放弃求生的希望,支撑着他一步一步的向前。命运之神没有抛弃他,这时他看到了一丝希望,是什么呢?

  (木屋、水壶、汲水器、纸条)(谁还有补充)

  (出示纸条上的话:“要先把这壶水灌进汲水器,才能打出水。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水。”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发现水壶里果然有满满的清水)

  师:(学生读)现在他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果然)

  (惊喜,激动)

  师:同学们,体会着读一读。(生读)

  师:谁来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

  师:水壶里有水,证明了纸条上的话有一部分是真的了。这时我们的主人公面临了一个很艰难的抉择,是什么呢?

  生: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汲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汲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吗?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

  (指导学生读出艰难的感觉来)

  师:是呀,生死就在一念之间,这的确是个艰难的选择。他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把水倒入,按纸条上的话做)

  师:是什么促使他这样去做呢?

  生: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按纸条上说的做。

  师:我有些困惑了,是种什么样的灵感给了他如此大的力量,让他把生死置之度外?

  (试一试,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

  师:冒着牺牲自己生命的.危险,也要试一试,为更多的人找到生命之水,这是何等高尚的品质呀。当他把水壶里的清水倒入汲水器,继续抽水时,果然,汲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通通快快地喝了个够。

  (果然,汲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通通快快地喝了个够。)

  师:这时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体会到了什么?自己读读。

  (惊喜,喜出望外)

  师:那你就体会着读读这句话。

  (找两个学生读)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

  师:这位主人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所以他在纸条上加上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这是主人公的肺腑之言,谁来读一读他加上的这几句话?

  (请学生读)

  师:我们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了这个艰难的抉择,共同体会到了给予的幸福和快乐。此时此刻,你们想在纸条上加上一句什么话呢?

  (出示我想加上——)

  .是呀,有句话叫付出永远比索取快乐。此时,我也有很多想给予同学们,

  一束花

  一句话

  送去的是温暖

  表达的是关爱

  伸出你的手

  别人握主的就是力量

  露出你的笑

  别人感受的就是阳光

  希望同学们可以永远的记住一句话:“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同学们,时间有限,我们只好与《给予的故事》说再见了,还会有新的故事去引导我们怎样做人的。

  希望同学们可以永远的记住一句话:“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板书设计:

  15.给予的故事

  第一种选择:喝光水

  第二种选择:按纸条上说的做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地位作用

  本课是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朝”部分的第七课《隋唐的文化艺术》,是隋唐文化的第二部分,侧重介绍隋唐时期取得的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本课讲述的隋唐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灿烂的发展阶段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第二子目是“颜筋柳骨”,第三子目是“吴带当风”,分别介绍了隋唐时期的诗歌绘画和书法名家名作。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隋唐政治经济科技成就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唐朝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隋唐时期在文化艺术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唐朝的诗歌和负盛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颜筋柳骨”和“画圣”吴道子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图片和自制课件向学生展示隋唐时期丰富多彩、绚丽无比的文化,通过学生研讨了解认识最出色的诗人、最有特点的书法和绘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对书法和绘画的兴趣和爱好,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初步认识隋唐文学艺术的创造性和永不衰竭的魅力,认识到伟大成就的取得都源于生活实践。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本课重点:唐诗

  本课难点: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和吴道子的绘画

  二、 说学生——说教法学法

  教学面对的是七年级的新生,他们身上虽带着未经风雨的稚嫩,对初中学习生活的好奇,但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没有初中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所以我积极引导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规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总结,思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成为探究者,研究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我则做好角色转变,成为引导者,策划者,参与者,追问者,合作者。在学生入学后,班级教室即是方阵式排位,四、五人一组,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没有散兵游勇,没有孤兵作战,没有思维溜号的,并且平行分组,均衡搭配,每小组共同捆绑学习,形成共同体,学生在帮与被帮中实现成绩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共同进步。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是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巧、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者。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和应用的过程,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发现规律,获得经验。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1、老师重在创设情境和点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自行归纳,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设计

  本课是新授课,用一课时完成本课内容。以下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具体过程:

  情境导入环节:展示视频《唐之韵》,宏观介绍唐诗前所未有、后所不及的成就,然后介绍著名诗人诗歌特点,使学生对唐朝诗歌的总体发展脉络及水平、著名诗人及作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真正认识唐代诗歌的光耀千古。

  其次是预习环节。上课之初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展示预习提纲学生自学课文,在书中做好勾画标记,将课外获得的信息整理在书上,对于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组内开展激烈的讨论解决。组内出现重大意见分歧,由小组向教师反馈,教师汇总后,由全体同学和老师在展示环节共同讨论完成。

  接下来是展示环节。

  第一小组展示的内容是“人们为什么称李白为诗仙?”学生介绍李白的生平情况、诗歌特点、诗歌内容、代表作品,并组织学生考虑为什么李白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激励学生发奋读书,立志有所作为,达到情感教育目的,由此突出重点。

  第二小组展示的内容是“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诗圣?”学生结合自制的幻灯片从杜甫生平说起,谈到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谈到杜诗与历史的关系,多层面多角度的认识“诗史”,最后学生形成了杜甫的诗与唐朝由盛转衰关系的总体认识,从而突破了本课重点。

  第三小组展示的内容是“思考与讨论题:根据李白和杜甫各自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背景,想一想,他们的诗歌为什么有不同的风格?” 本小组学生讲述李白与杜甫家境不同经历不同导致其诗歌风格截然相反,一为浪漫巨匠,一为现实大师,个人经历决定了其作品风格。由此得出结论:艺术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实践,就没有辉煌的文化成就。

  第四小组展示的题目是“白居易的诗歌为什么能广泛流传?”本小组学生讲述白居易的诗歌流传广泛原因,白居易幼年刻苦求学的的故事,从中学习他努力、豁达和坚强的性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由此突出重点。

  第五小组展示的题目是“隋唐时期有哪些书法名家名作?”介绍书法的发展过程,名家名作,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相应的书法作品,加深直观印象,从而突破难点。

  第六小组展示的题目是“隋唐时期在绘画方面取得哪些成就?”讲述青绿山水之祖展子虔,唐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了解吴道子成为“画圣”的原因、及其绘画特点、代表作等,从而突破难点。并组织学生探究我们能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什么,从学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通过准备、展示、说感想,使学生确立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学史态度,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展示培养学生能力,展示了学生才能,树立了学生自信,达到了当堂提高的目的。

  展示后,进入总结评价环节:学生针对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课堂总结,巩固升华,互相评价,促进提高,教师展示知识结构,进行知识梳理,强调重难点。

  当堂训练:学生做练习,书写在练习册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因材施教,达到巩固基础提升能力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设计,把重要内容放在中间,涉及的问题、方法放在右边,既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又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小结。力争恰到好处的体现讲述内容,是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再创造。

  成就

  朝代

  人物

  作品

  诗歌

  唐朝

  李白“诗仙”

  《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杜甫“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白居易

  《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卖碳翁》

  书法

  唐朝

  颜真卿“颜体”

  《多宝塔碑》

  柳公权“柳体”

  《玄秘塔碑》

  绘画

  隋朝

  展子虔

  《游春图》

  唐朝

  阎立本

  《步辇图》

  吴道子“画圣”

  《送子天王图》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用目光倾听》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真诚”。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懂得与人交往一定要真诚。这是一首儿童诗歌,通过妈妈的目光展现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妈妈的平凡的一句话教导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表现出母爱的伟大。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与人交往要真诚。这首诗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真实的感受、体验,娓娓道来。语言朴实、简洁,没有华丽的辞藻,富有人情味和真实感,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乐于接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母爱的伟大和妈妈的教诲,并从中感受到真诚;二是继续学习体会课文中诗歌的要点,积累语言。

  二、说课标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中明确提出: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 为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4、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5、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6、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教学中,我加强整合,力求达到课程标准对该年段的要求。

  三、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述的道理,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先谈谈学生的阅读心理。教材中的情理有时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是靠语言形式表达的,学生往往难以体会深透。多数学生关注课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忽视对文本朴素自然的语言的感悟,教师要改变部分学生消极的阅读心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真正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分析:

  (1)学生对作者“金波”“真诚”不熟悉,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也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曾经学习了的文章《诚实的孩子》,对于理解人与人之间真诚交往有帮助;

  (3)本课表现的是社会生活现象,对学生来说不太陌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可以举例学生生活的点滴,帮助理解“真诚”的意义。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五年级的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结合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倾听、真诚、灿烂、照耀”等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与人交往一定要真诚。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语言,体会诗歌在表达上的方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诗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具体可操作,力求体现讲练结合、文道统一,突出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情绪自控、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正确的集体意识及友谊观,矫正学生的不良个性倾向和行为习惯、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课件、挂图。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自读自悟”“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走向生命的课堂。

  结合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选择了抓本课的关键词、重点句来感悟文章内容和情感。在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想象法,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等方法来体会;在品读过程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问题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这节课,我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电教、讨论、朗读、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本课,为完成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方案:①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通过朗读课文,观察投影,展开联想,提高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读书方法。②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学习朗读技巧,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③学习预习和质疑,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这篇课文很美,适合学生进行朗读、想象、知识、方法的积累。因此,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设计理念来安排本课的教学过程。本文我用两个课时完成。

  六、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问题式、悬念式导入。

  上课时,提问学生对自己的五官有多了解呢?

  (教师用谈话的方式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质疑课题。(通过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3、分组交流,汇报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师生正音,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请各小组组长说说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为学生理解“目光倾听”做铺垫。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理清文章脉络。学生细读课文,说说每节诗的意思

  2、指名汇报,教师小结。

  第一小节:用妈妈的话阐明“用目光倾听”是什么意思。

  第二小节:与别人交流为什么要“用目光倾听”。

  第三小节:进一步说明目光的重要性。

  第四小节:讲妈妈的话对我的意义:教会我生活。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细细品读,体会诗句平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如“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真诚的目光胜过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温暖的春天。”

  2、说说自己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通过对文本的再读、精读,结合图文、课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感悟文本朴素自然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这首诗,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升华自己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倡导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更何况这篇文章文质兼美,是适合学生进行知识、方法的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把整篇文章试着背下来,这样对学生内化语言,口语交际打下了基础。

  (六)背诵诗歌

  1、自由练习

  2、指名背诵

  3、男女生比赛背诵

  4、小组背诵

  (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七)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了解到了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韵律美;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学生懂得要用目光去倾听。学生又大胆质疑:为什么要用目光倾听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去讨论,同学们可以尝试收集资料自己去寻找答案。

  作业设计

  1、再认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复习课文生字词。

  3、仿写诗歌。

  让学生动笔写诗歌并把它写在精美的卡片上,这样培养了写作能力,学生感情得以表达与升华。

  附板书设计:

  用目光倾听

  你要望着对方

  用真诚的心去倾听

  与人交往要真诚。

  七、说板书设计

  最大的特点是灵活、简洁,根据学生的汇报加以梳理、概括,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中的重点,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同时,充分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在培养学生概括语言的能力。

  八、说教学效果

  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了该文本的主题--真诚。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本单元所有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这一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让学生体会人间亲情的美好,懂得珍惜亲情,学会感恩和回报。本课要求学生感悟浓浓的母爱和作者的孝心,唤起自己关爱母亲的感情,并联系实际生活感悟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具体,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我”和妈妈两代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申请,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悟浓浓的母爱和作者的孝心。

  教学难点:唤起学生自己关爱母亲的感情,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在这堂课中,综合了引导法、谈话法、讨论法及情境性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学法: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启迪心智、感悟积淀。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民俗风情的民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并且每个节日都要吃一些具有代表节日气氛的食物。你能说说你知道的节日和这天有什么代表性的食物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饺子”。

  再次质疑:饺子本是平常物,但是文中的饺子加上了花边以后,便不再平常了,这个花边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赶赶快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并划分段落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结合工具书自主学习。理解本课的词语,例如:拮据、破天荒、威风凛凛、雷打不动等词的意思。

  再让学生想一想,并讨论一下,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了哪几件事?

  师生交流、总结:

  1、小时候,全家一起包饺子,妈妈把肉馅包进花边饺子里,让“我们”吃。

  2、家境好转后,妈妈依然爱吃饺子,每当包饺子时,妈妈便很兴奋。

  3、“我”为了讨老母亲的欢心,包花边饺子。

  结合上面说的三件事,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着重强调第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通过再一遍深入地读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思考四个问题:

  1、妈妈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使学生从中体会出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2、后来“我”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

  (为了给妈妈送去祝福,表达母子之间那浓浓的爱。)

  3、课文为什么用“花边饺子里的爱”做题目?

  (本文以花边饺子为线索,写出了母子之间的浓浓的爱,母亲包花边饺子给儿子吃,体现了无私的母爱,儿子包花边饺子给母亲吃,包含了对母亲的祝福和对母亲的爱,用它做题目非常贴切、形象。)

  4、开放题,让学生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小事能体现父母对你的爱?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要有感情,教师可适当点拨并示范朗读,朗读基调应平和且充满温馨。

  (五)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关心、爱护我们的人,他们都是谁呢?是啊,有亲人、有朋友、有老师,你现在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让我们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2.【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3.【热门】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4.【热门】说课稿锦集10篇

5.【热门】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七篇

6.【精华】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7.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8.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