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五年级说课稿

五年级说课稿

时间:2023-01-12 08:10: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二、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近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习第13段。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军需处长的身体又怎么成为丰碑的呢?然后我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7小节,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近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习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原教材先通过直观使学生了解1/

  2、2/4、3/6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接着进一步研究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最后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后面的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难点:

  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彩色笔等。

  (五)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有关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这一知识迁移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中来。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我打算通过"折、画、想、问、用"五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处理,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1.折--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

  2.画--让学生用彩色笔在长方形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并用分数来表示。

  3.想--1/2

  4、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你还能说出和"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4.问—从1/2=2/4=/4/8"中,你发现了什么?

  5.用--用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安排教学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通过动手折、涂,再用分数表示,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

  (2)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学生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以及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思考问题,积极探问题,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复习迁移--设疑激思,获取新知--深化概念,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复习迁移。这一环节计划用8分钟。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旧知识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首先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起发给每位学生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折一折。把第一张纸条对折(也就是把这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把第二张纸条对折再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4份),再把第三张3次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8份)。接着,让学生画一画,用彩笔在等分后的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告诉学生,如果把每张纸条都看作单位"1",问学生:你能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吗?(电脑显示三张涂色的纸条,学生分别用分数1/

  2、2/4、4/8表示。)

  这一情境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铺垫、迁移。并且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激活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2.设疑激思,获取新知。这一环节计划用18分钟。

  我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以下问题:

  (1)1/

  2、2/4、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会说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2)你能说出与"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与"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如果学生写错或写不出,待得出分数基本性质后再写)

  (3)从"1/2=2/4=4/8"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归纳,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并把这句话显示出来。)

  (4)你对上面这句话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地"相同的数"中"0"必须除外。如果学生提出不出,就由教师提出问题: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行?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揭示课题)

  这样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深化概念,及时反馈。这一环节计划用12分钟。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下面各式对吗?为什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

  (1)3/4=6/8(2)3/8=12/2(3)3/10=1/5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36=8/12=2/()=()/24

  3.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把下面大小相等的两个分数用线连接起来。

  4/51/64/94/612/16

  3/42/320/256/368/18

  四、说板书设计

  我能根据教材的实际需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精心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以故事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备课时,我觉得如果根据教材的安排来导入,显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让阿凡提给三个儿子分田地,分得的结果看似不公,实则相同。并让学生作为裁判来评一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同时,我又把这一悬念暂时先放一放,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捂。原来,三个儿子分得的田地实际上是一样多的,只不过是平均分的分数不一样的,其中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但大小却是相等的,谁也没有吃亏。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教学结构更加完整,前后呼应,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发挥集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在教学中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观察等分数的变化规律时,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点一滴,逐步发现从左往右,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依次乘

  2、乘

  4、乘8,而分数的大小不变的变化规律。从而慢慢地引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另外,在故事导入时,我也充分让学生进行讨论,看看三个儿子有没有吃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数学教学,做题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精心设计练习题。练习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填空外,我还安排了一些判断题、口答题、填图题、并要求学生不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分数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数的题目。题型的丰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习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概念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还是约分、通分的依据。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清楚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却没变。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掌握新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综合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且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或分子)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初步养成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自主探究中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3、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养成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本课我主要采用猜想验证与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五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故事设疑,揭示课题。以唐僧师徒分饼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揭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组织讨论,动手操作。主要是组织学生动手进行折、画、标等活动,初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第三部分:合作探究,发现规律。主要的是学生找出规律,并且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多层练习,巩固深化。主要是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进行拓展提高。

  第五部分:梳理知识,反思小结。主要是总结全课。

  其中,第三部分“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可以细化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动手操作,进行比较

  这一环节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我给每组学生三张大小一样的长条纸,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且比较大小。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环节二:呈现问题,引导观察

  这一环节主要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第一环节中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一样,为什么大小相等”,引导学生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两方面去观察,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环节三:交流汇报,得出规律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如果学生没有概括出“0除外”就设计两组练习,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0,完善结论;如果概括出来了,再追加一个问题“为什么强调0除外”,巩固结论。最终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应该强调的是,无论学生说的多么好,教师最后的总结和确认是不可缺少的。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一、说教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P69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真分数和假分数既是分数意义的延生,又是对原来分数理解的一次补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的理解分数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也为下节课学习带分数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分数的经验基础,但那时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学习的,认识的分数都是真分数,而现在,引入了假分数,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但又因真分数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而假分数表示什么?在单位“1”不够取得情况下怎么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数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学生并不明白。因此构建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是个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的探索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透彻理解概念,互动学习,人人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3)情感与态度: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从知识与能力角度分析,本节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是重点。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角度分析,重点是学生体会分类思想的应用;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并掌握它们的特征。通过分类认识真分数是分子比分母的分数,而假分数就是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在结合图形理解假分数的意义和在数轴上表示数。因为在这个教学内容之前学生认识的都是真分数,可以说真分数已经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要想让孩子认识假分数,就要打破原有的认识结构,所以比较难。另外在数轴上表示数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向是难点,将真分数和假分数标在数轴上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虽然已渗透了一些,但是接触的都是真分数,在数轴上表示假分数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比较困难。

  五、说设计理念

  (一)、自主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

  考虑到学生对分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突出学生学的过程,力求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概括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动手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分数、动手对分数进行分类、合作交流等活动,熟悉理解了新知,是学生能够直观、清楚的认识、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

  六、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七、说教学流程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闯关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第一关:幸运问答

  在这个环节里我设置了两个题,第一题主要是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一方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第二题让学生说出分母是4的分数,主要是为学习假分数奠定基础。

  第二关:幸运探究

  1、教学例1

  这个环节的内容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比较简单,但是也为后面教学例2做了一个铺垫。

  2、教学例2

  出示第一个图:

  (1)说一说怎么表示?

  (2)为什么这样表示?

  出示第二幅图:

  这幅图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很富有挑战性,针对这样的问题,我采取了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的方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会出现用表示的,这是在备课时预设到的情况。然后我接着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从而引出,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究竟用哪个分数表示恰当。根据分数的意义从而得出是正确的。然后让学生再说一说为什么用表示,从而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出示第三幅图:

  (1)说一说怎么表示?

  (2)为什么这样表示?

  根据上面的图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用类推的方式不难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环节教学使学生对原有知识的一个补充与提升,使学生对分数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3、指导分类,揭示概念

  (1)观察比较这些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你们能给它们分类吗?

  小组讨论分类方法

  (2)汇报分类结果,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引出真分数和假分数

  (4)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

  (5)看书理解概念。

  (6)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7)问:看书过程中有没有新的发现?

  引出: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讨论:为什么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等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通过看书,进一步了解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最后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三关:幸运考场

  这一个环节主要达到两个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检测学生是否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另外一个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数,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同座位交流,然后汇报,找到分数所对应的点,并说明理由。在这个环节中不仅真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更能清楚的显示出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性,有助于对分数特性的理解。

  第四关:幸运判官

  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是意义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关:幸运冲刺

  通过这组练习题,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拓展与延伸。

  课后反思: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节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反思本节课教学: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闯关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学习,思维会更活跃,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这正是本节课要刻意追求的境界.我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表现,怎样想就怎样说,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释疑,让学生以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大家思考,或帮助同学解决一个难题为荣,来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本节课上学生提出是不是真分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假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思维批判性、创造性的体现。所谓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辨别是非,评价优劣的一种思维品质。批判性的思维是一种事实求是,周到、缜密的思维。在教学中利用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引导孩子分析辨认;或者适当的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断,启发孩子辨别真假;或是故意给出某些问题的错误解答,组织讨论,让孩子找出错误之所在和原因都可以使孩子思维批判性得到发展。思维批判性的发展会促使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都得到提高。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使学生在中学数学“分类讨论”题中如鱼得水。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着人性的展示和发展,充满着感情的交融与碰撞,课堂应是我们共同的精神成长的乐园。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 篇5

  一、说内容: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变换P3、P4页《轴对称》。该单元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三个内容。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许多事物也为学生的认知奠定了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美。

  3.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5、教学难点: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实物投影器、学生自备直尺、笔、剪刀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激趣引入(计划6分钟)

  1、(老师导入):“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想先给大家玩个小游戏,大家想看吗?”一个“玩”字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剪纸)老师慢慢把纸对折,然后快速动作剪纸。展示作品,师:好看吗?大家也想动和做做吗?好,请大家从学具袋中拿出一张白纸来,自己动手玩吧:要求,先把纸对折,然后你想怎么剪就怎么剪!”

  2、(师生共同活动):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白纸,按教师的方法自由创作。教师也拿出一张纸:“我跟大家一起比比剪纸,看谁的剪纸又快又漂亮”教师剪蝴蝶。

  学生开始了折纸和剪纸。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教师让同学们举起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课堂气氛高涨。

  (师生展示自己作品)教师展示自己的剪纸,贴在黑板上,选几幅较优秀的学生作品,张贴在黑板下沿边上。

  [本环节设计,抓住了孩子们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目之所及,手之所触,脑之所想,都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计划7分钟)

  1.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引导语):“大家看看自己手上的图形,仔细观察一下,中间折线把图变成了两半,这两半图形有什么特点?我们剪纸或撕纸时,为什么要对折一下?”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些图形左右两边形状相同,对折后会完全重合。让学生自己说出左右“一样”、“相同”、“重合”等词语,在此基础上我巧妙地引入“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接着从“轴”字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课题,并引入“轴对称”和“对称轴”概念。

  (出示课件)动画演示,蝴蝶剪纸对折过程,并板书轴对称图形概念。

  2.我会能找:让学生自由说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师导语:)“在我们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平面图形的或立体实物,它们也有我们刚才剪纸一样有对称特点,擦亮眼睛找找看,看谁找得最多!”

  (学生口述一些轴对称图形或实物)组织学生相互分析评价,教师作简单小结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升华概念,得到知识,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三)、“验”对称,强化训练(计划9分钟)

  1.(出示课件)火眼睛睛:

  教师出示一组平面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

  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星形、不规则图形等。

  让学生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学生首先观察讨论,接着把学具袋中的纸片图形折折试试,然后学生小组内交流并相互评价,教师演示多媒体引导。并对学习活动进行小结。

  2、出示一组脸谱、商标、交通标志等图形。

  让学生辨别真假轴对称图形,提示学生从脑里给图形适当位置画一直线,想出来对折后会不会完全重合,学生观察后在组里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引导。最后对本学习活动给出简单小结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本环节有2个不同类题目,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强化学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直观印象,继续强化什么是轴对称,什么是对称轴,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练习的层次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四)“画”对称,学会创新(计划10分钟)

  1、让学生画课本第4页房屋图(5分钟)

  教师让学生在学具袋中找出画有一半房屋的方格纸,提醒学生先想想,怎么画出对称图形出来,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怎么画,然后全班统一几种方法,学生自由绘画。(画房子:怎样画得又对又快?有的学生会说:“先找出各个点的对应点,再连线。”但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呢?”有的学生思考后说:“只需画几个关键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我及时点评:“对,做任何事情,只要抓住了关键,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老师要强调的是“对称点”的确定)

  教师跟据学生口述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画图。教师小结进入下一环节。

  2、我会创作(5分钟)

  让学生利用手中所能利用的一切实物(包括眼镜、钮扣、三角板、瓶盖、橡皮擦、小玩具等等),在白纸上画对称图形,大胆想象,放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有画的,有小印章印的,有手撕的,有剪的,有拓的……选几幅有创意的作品利用实物投影台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选取几幅有创意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台展示给全班同欣赏,同时选几幅有代表性出错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同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完成作品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评价。教师小结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突出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五)、我真行,小设计师(计划3分钟)

  (出示课件:红双喜)回家问问父母,红双喜字是怎么剪出来的,自己剪一个。

  [本环节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美化生活,创造生活,在生活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增加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我来说,看我本事(计划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今天学了什么?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怎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本环节是教学总结,教师用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并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归纳,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学中玩、玩中学”,遵循“数学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服务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强烈的兴趣、课堂氛始终很活跃,从而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背景: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的初期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较为安逸的物质生活,不但没有满足他们的需要,甚至感动“欲求不满”,总是不断地希望用外在事物让自己快乐与兴奋。总是希望别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投入,忽视了对真实生活、普通生活中快乐的感受和体验。而这种偏差必然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因而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价值有个清醒、客观的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心理调节。本节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第一课“生活中的快乐”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并指导学生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可见,这课时是本单元学习的起点和支撑点,学生只有真正地感悟到快乐的真谛,他们才有可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才有可能学会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才会让挫折与失败成为他们人生的财富与进步的阶梯。这样,才有可能让本单元的主题——“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得以凸显和突破。因此本课题无论是在第一个单元还是在全册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及当代学生及本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

  2、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并懂得珍惜生活。

  3、能领悟到“快乐他人也快乐了自己”的快乐真谛。

  教学重点:懂得快乐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快乐是最珍贵、最持久的。

  教具准备:快乐树、快乐调查表、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

  (1)本课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自主学习形式。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学法引导:

  (1)“情感体验法”;

  (2)小组合作法。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流程图:

  课前互动—体验快乐 导入新课—寻找快乐 凸显重点—创造快乐 突破难点—感悟快乐 走向生活

  2、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这个课前互动,主要是让孩子们说一句话“今天,我(心情怎样?),因为 。”如:今天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站在这儿,跟同学们渡过愉快的四十分钟!以这样的两三句样句,让孩子们对自己今天的心情做个“定位”,为这节课的成效检验打下基础。

  【活动一】:体验快乐,感受快乐生活。

  活动要求: “快乐”地欣赏《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主题曲。听听这首歌的旋律,再想想以往那些妙趣横生的画面,你感受到“谁”是快乐的呢?它的快乐又是什么呢?

  (活动说明:快乐是因人而异的,各地各人的快乐感受都不一样,为此通过这部举国上下都喜闻乐见的卡通片,来唤醒孩子们内心的快乐情愫。)

  (互动说明: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对一些“快乐价值”进行导向,让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对小羊们和大灰狼们的快乐有一个更概念性的认识。)

  小结:它们太快乐了!因为快乐,所以它们健康;因为快乐,所以它们自信、聪明;因为快乐……快乐的好处太多了!所以,生活中,我们需要快乐!(板书:生活中的。提醒学生“活字怎么写?”)(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孩子们很形象地感受到:生活就要“活得”这样“快乐”!)

  【活动二】:寻找快乐,珍惜现有生活。

  活动要求:在小组内交流课前完成的“快乐调查表”。

  (活动说明:本堂课的“快乐大寻找”,主要是通过“快乐调查表”来完成,分“自己”“家人”“其他人”三类人调查完成,从最熟悉的自己到身边的家人再到熟悉或不熟悉的他人进行,使得孩子对不同类别人的快乐有一个较为广泛的认识。这里主要是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完成“快乐是什么”的初步认识。)

  (互动说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个人快乐时,教师要引导孩子领悟到各种各样的快乐,如:“君子之乐”“成功之乐”“集体之乐”……)

  小结:通过刚才的“快乐大寻找”活动,我们发现,快乐在哪儿呢?

  过渡:对,快乐在生活中!其实,快乐其实很简单!我们都享受过!它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它就在你的身边,我的身边,大家的身边!它就像一朵朵快乐的“浪花”跳跃在我们生活的浪潮中!(板画:五线谱和跳跃的音符)

  (活动说明:至此,孩子们对“快乐是什么”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就完成了。但针对“学生总是希望用外在事物让自己快乐,总是希望别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投入”的教学背景,授者决定采用对比式的“情感体验法”——即出现一组组战争或自然灾害的苦难画面,再辅以忧伤的旋律,再给予简要的文字说明,创设一个对比式的情景,让学生静心思考,引起一丝丝的震撼……)

  而后,让孩子们带着“珍惜生活”的这份感慨,进入下一个环节——“快乐大拼搏”的学习。

  【活动三】:创造快乐,延续幸福生活。

  活动要求:小组讨论“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自己、让家人、让他人获得更多的快乐?”

  (活动说明:这个活动,还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还是结合前面“快乐调查表”中的三类人——自己、家人和他人来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互动说明:因为有前面“快乐大寻找”的基础,所以学生很快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都懂得说“要努力,争取更大进步,让自己、家人和老师更快乐”或“要多帮助人,让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等。那么为了让教材中的难点得以实实在在的突破,教师在学生自由发表完意见后,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资料补充,来说明“汗水换来的快乐”和“帮助他人的快乐”是最持久、最令人兴奋的快乐。

  (活动说明:在这样的引导下,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学生懂得了“汗水换来的快乐”和“帮助他人的快乐”是最持久、最令人兴奋的快乐。但本人认为,本活动的落脚点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应该给“创造出来的快乐一个更为宽容的概念”,那就是不管你创造了怎样的快乐,只要你努力了,那么这份快乐就能像水滴一样,激起一圈圈快乐的涟漪……为此,我又采用“情境体验法”——公益广告,让学生去体会这一份份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点燃人类的“向善本性”的快乐……)

  小结: “快乐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大家的心中”!!(粘贴板画)。

  【活动四】:感悟快乐,展望未来生活。

  活动要求:制作“快乐树”。

  1、请同学们在各自的“心语卡”上记录下各自的快乐感受;2、这种感受可以是一张笑脸,一双迷人的眼睛,也可以是一幅幅快乐的绘画小作品,也可以是一句关于快乐感受的小句子,如“快乐就像妈妈的怀抱,让人温暖”等(可以是名言,也可以是自己想的)。

  (活动说明:制作“快乐树”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常想起今天的这份“快乐”,记住这份“快乐的涟漪”)

  (互动说明:教师在学生静心感悟并完成“快乐卡”后,可以请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分享,再在全班范围内以诵读或展示的方式进行交流,并且将自己的作品及时地悬挂在“快乐树”上。)

  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短短的40分钟就要快乐地溜走了。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论是你,还是我,咱们都要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去寻找、去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如歌”般的幸福生活。同时,也希望这棵珍贵的“快乐树”能快乐地伴随同学们度过每一天!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 篇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49页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2、理解、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知道约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两张卡片、2、多媒体演示课件

  〔评析〕为了体现当今新的教育观,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儿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有目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标体系全面、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1、整除的含义

  ①让学生在小卡片上写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学生的除法算式

  〔评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寻找的,而不是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材料,它们来源于学生自己,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③教师提出问题: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

  B、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④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⑤学生交流完毕,每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研究成果

  〔评析〕让学生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即给了学生一个人人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悦纳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了与人共处。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用字母b表示除数,在什么情况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师:让学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义

  〔评析〕由于学生对整除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以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巩固练习

  ①下面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17和549和73.6和1.210和10

  ②下面四个数中谁能被谁整除

  2、3、6、12

  〔评析〕概念初步后,为了有效巩固,恰到好处增加了练习,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增加了开放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加深了学生对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学,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提出问题,看书自学

  ①在什么情况下,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②约数和倍数中的数一般指什么数?不包括什么数?

  ③你能仿照书中的(例1)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约数

  2、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及举例、说明理由。

  〔评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的学习,即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3、明确约数和倍数的关系

  根据实例提出问题: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单独说45是倍数、15是约数,为什么?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地说一个数是倍数或约数。

  〔评析〕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约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

  4、巩固练习

  ①下面每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36和97和1445和451和100

  ②下列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又是谁的约数?

  1、2、6、12

  ③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一个数,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师提出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谁?

  你们是我的什么数?我又是你们的什么数?

  b、我是19,谁是我的约数?

  c、我是2,谁是我的倍数?

  d、我是1,谁是我的倍数?(小结: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e、让全体同学举起卡片,让具有数字6的同学指出自己的约数

  〔评析〕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即有层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样。即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敏捷。通过练习,即巩固了知识,又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

  三、回顾反思,谈各人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又是怎样研究的?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并谈自己的收获,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反思〕: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为了倡导这种学习方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在设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讨论、自学等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综观整堂课,教师教得非常少,而学生讲得非常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第2课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的(语 文课堂网 )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理念、教学程序以及教学给我的启示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方面作深入思考。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是《诚实与信任》、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和《九色鹿》。这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诚实守信”这一主题而展开的。《诚实与信任》、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写的是人与人、人与鸟之间的诚实与信任,《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它虽写的是一个背信弃义的故事,但民间故事传达出的是人们渴望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诚实守信的美好理想和希望。四年级正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期,学懂这三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用“居然、不由自主”写一段话。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中体会鸟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感受到“相互信赖,和谐相处”的美好。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四、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怎样才能学得聪明起来呢?我认为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教师应着力训练,遵循“示范——尝试”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2、在学法指导上,指导学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观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注意动词运用要准确、传神,发挥想像和联想,仿写时,可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到神形兼备,妙趣横生。

  五、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遵循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在(语 文课堂网 )第二课时教学,我将围绕书后练习第4题,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这一话题展开教学。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板块来进行本课教学。分别是:第一板块:整体感知;第二板块:读中感悟;第三板块:自读自悟;第四板块:仿写段落。

  板块一:整体感知

  课文四、五、六三个自然段,主要写珍珠鸟和我的关系,从渐渐亲近到亲密最后到亲昵的过程。学生自由朗读,悟出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精读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部分。在本节课我将重点指导、分析课文第4自然段,因此,我设计了教学的第二板块:读中感悟。

  板块二:读中感悟

  1、 听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评价。读书要品味,要能从语言文 字里读出味道来,这叫“言外之意、言中之情”。

  2、 教师出示第四自然段:

  ① 比如文中的这个“只”字,你能从中读出点什么意思来?

  (“只”是仅仅的意思,说明珍珠鸟的活动范围很小,它很害怕人,很胆小。)

  再看这个“竟然”?

  (“竟然”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意思,说明珍珠鸟胆子大了,不大怕我了。)

  “索性”(干脆,说明珍珠鸟胆子越来越大,对我完全放心了,不再害怕我了。)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首课,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的关系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通过由于我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的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二、说学生

  1从德育的角度讲,现代学生并不缺少“被人爱”,相反的,恰是因为拥有太多的“被人爱”,反而使他们缺少了一种“爱别人”的胸怀,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最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把人的良知焕发出来,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懂得爱和自由, 乐于创造,热爱自然,学会生活和怀有理解人生的渴望。因此,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是力所能及的。

  2从语文角度讲,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还只停留在以情节判断作品好坏这一浅层面上。因此,帮助学生品味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三、说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结合课标对初一学生的要求,我将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十个词。

  摘抄生动、优美、深刻的语句。欣赏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欣赏,养成品味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设置理由:

  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有爱心的下一代”、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四、说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设置理由:

  1课后练习一、二。

  2本文语言优美,内容充满爱意,是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爱的颂歌。

  五、说学习难点:

  领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

  设置理由:

  1课后练习三。

  2以七年级的学生的能力层次,对课文的理解很可能只会停留在本文是写“人与鸟的关系上”。但本文绝非如此,而是小中见大,即不仅是人与动物需要信赖,而且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也是如此。

  六、说教法

  提问法、点拨法、师生互动法。 设置理由: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

  七、说学法

  1、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提问法、讨论法。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3、学习抓住关键词去揣摩、品味。

  设置理由:课堂是学堂,学生是学堂的主人。

  八、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并简介作者(5分钟)

  由“人与鸟”的关系导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自己与鸟儿之间的难忘的故事。

  设置理由:

  为了调动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将阅读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检查预习(6分钟)

  1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可以是字词方面的,可以是内容方面的,可以是结构方面的。

  2学生提出问题后,由其他学生解答,有难度的教师适时点拨、启发,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这样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3出示幻灯片一(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冯骥才的简介。)

  设置理由:

  促进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带着问题进课堂的习惯。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1朗读课文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2出示幻灯片,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幻灯片的内容是:

  根据问题快速阅读课文:(a)归纳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我的举动)(b)珍珠鸟对我有什么反应?(c)我从和珍珠鸟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

  3前后桌交流——合作探究

  4引导学生小结并出示幻灯片三

  改善鸟居环境信赖胆小

  按时添食加水}我——————鸟{渐渐胆大

  按捺住好奇心爱亲近我

  不轻易打扰。信赖我

  设置理由:

  1促进学生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

  2三个问题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逐渐明白人与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彼此信赖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三个问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

  (四)阅读、赏析、研讨(14分钟)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习任务,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因此,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分析、欣赏、研讨作者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大胆地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课文中加批注,与作者对话,表达自己对语句的鉴赏评析。欣赏并学习课文的优秀的表达技巧,如: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拟人化手法的运用,融情于动作、融情于景、融情于场面的写法等。

  1跳读,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括号括起来。

  2朗读自己括起来的句子和段落(可以摇头晃脑,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气。),并体会哪些地方最顺口,哪些地方最动情。

  3在旁边批注喜欢的理由(可以就一个词的妙处,可以就修辞手法的作用,……

  4前后桌交流赏析研讨

  5请同学赏析(小组代表)

  6教师小结:

  可围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设置理由:

  1批注的过程实际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过程。

  2自主合作探究是学语文的好方式。

  3此环节,学生可能有新问题产生,鼓励他们带出课堂去探究。

  (五)拓展延伸出示幻灯片四(5分钟)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怎样做一个让同学信赖的人?

  设置理由:

  1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

  2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六)教师小结(5分钟)

  今天,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与鸟相亲的画卷,这是用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其实,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你、我、他(她)都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正如韦唯的歌曲“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在欣赏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在播放歌曲时出示幻灯片五,也就是作业布置)

  (七)作业布置出示幻灯片五

  1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和描写雏鸟憨态可爱的句子。

  2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写片段作文,以某一动物为对象,字数300字。

  3课外阅读老舍的《小麻雀》。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

  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分以下的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364、420、515、736、1028、905

  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而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猜想验证。

  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

  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三、体验新知。

  由于学生求知欲空前高涨,学习积极性高。这时我出示了一组这样的数据。

  3×1=3、3×2=6、3×3=9、3×4=12、3×5=15、3×6=18、3×7=21……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

  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与同桌合作,动手摆小棒,一人摆,一人记录。顺便提出要求:摆小棒时,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用几根小棒表示。然后观察各位上的数的和,你发现了什么?此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12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但1+2=3,3是3的倍数”。同时,学生也发现15、18、21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也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随即说道:“这么简单的数你会了,那么大一点的数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接着我便又出示一组这样的数据:30、31、46、134、156、296、463、405、384。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可以使用计算器,并让学生把结果填到各自的练习卡纸上,然后先跟同桌说说,再把结果汇报结果给老师,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这也正应了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

  四、归纳总结。

  在学习操作验证完成后,我用充足的时间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说出各自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3的倍数(板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五、实践应用。

  当学生学会了老师猜数所用的'窍门,显然兴致极高,个个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我便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1:课本P19做一做1。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35451003328767488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练习2:

  ①P21页(5、6题),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我增设了3道发展题。

  ②把数娃娃送回家。题目如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判断、选择等题目,使学生在判断中明事理,提高找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练习3:P21(7题)

  7、在口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口74口2口4465口12口1

  (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六、拓展延伸

  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式写出一些能同时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和同伴交流,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附:设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 篇11

  一、 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 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 书写亲情 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以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大小比较为基础,又与整数除法及商不变的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更分数的约分、通分的依据,也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说学情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合作学习的习惯,并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他们所具有的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质疑——探索——释疑——应用”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抽象概括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及渗透事物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张,彩色笔

  四、说教学方法

  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采取迁移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导入、动手体验、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形式,以“自主探究”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

  五、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自学尝试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全面、准确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教学目标,我努力抓住学生的思维生长点组织教学,设计了以下五步教学环节:

  1、创境设疑:回顾旧知,引发思考

  2、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发现规律

  3、交流归纳:揭示规律,巩固深化

  4、分层精练:多层练习,多元评价

  5、感悟延伸: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第一环节:创境设疑

  结合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创设分蛋糕的情景,妈妈分得公平吗?课始便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好的开始。鼓励学生当小法官,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这样设计也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出发,找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为学生后面的联想和猜想巧设“孕伏”。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通过折纸、涂色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非常具体、真切的感知,为探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提供认知基础。教师通过五个有层次的问题,分层质疑,分层提问,分层评价,尽量地关注到了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引导学生逐步在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中初步理解并能简单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及时强调了0除外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三环节:交流归纳

  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分析、探索与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不断生成新问题,通过质疑,借助知识的迁移,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应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设计就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

  第四环节:分层精练

  这个环节让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再一次的体验,感受,研究,同时也整节课的亮点之一,练习分层,评价分层,通过分层练习,关注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基本练习让90%的同学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综合练习让80%的同学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拓展练习则留到课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讨论交流中、知识的沉淀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环节:感悟延伸

  通过小结、反思,查漏补缺,学生在交流收获、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系统的回顾和认识,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

  总之,本节课教学坚持了“学生探索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的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质疑延伸,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材编写的特征: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等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转化问题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平行四边形课件,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法的体现:(1)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2)在探究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二)说学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教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1 复习 我们前面学习了很多的平面图形,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大家认识一下。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图形。并回答那些图形的面积会计算。

  2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DD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1、数方格法求面积(课件出示) 数完后,问问学生结果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底和高有关系,并得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转换法

  教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可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

  3、归纳:

  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拼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怎样表示?S=ab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实际应用:

  1.计算停车场的面积。

  2.变式练习。

  3.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S=ah

  课后反思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对学生的学习,必须赋予“真实性”的学习任务。这种“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可以驱动学生迅速产生学习的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本课创设的问题情境是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DD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探索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没有任何帮助,但正是这种没有铺垫的教学,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得到了体现,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学整齐划一,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活力。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成长并不需要教师“迫不及待”的帮助,他们需要经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正确与错误的考验,他们需要的是探索的时空、交流的机会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励性的学习氛围,这些才是学生需要的帮助。

  在操作探索,推导公式中。先启发谈话,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这样让学生凭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初步感悟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样设计,让学生经历从特殊问题到一般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做到重点突破,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面积公式作好铺垫。当然,在这个环节中不管是操作还是汇报,感觉还不够到位。

【人教版五年级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教版长城说课稿09-26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1-23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15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06-09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09-07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7-31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1-11

2022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07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5篇11-19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