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时间:2020-01-23 16:00: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如何写?那么,下面请参考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赤壁赋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赤壁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示标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三、简介作者及背景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2、朗读指导:结合“文赋”“骈散结合”的特点,找出文中押韵的韵脚。

  3、齐读。

  4、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讨论明确:乐──悲──乐。

  五、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注意加粗字的读音: 壬戌之秋 斗牛之间 愀然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无尽藏也 扁舟 相与枕藉 多义词: 属:神情与苏黄不属:关联,动词。 卒:保卒余年:终,动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动词。 卒莫消长也:终于,副词。 举酒属客:劝酒,动词。 虚词: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词类活用:舞 泣 侣 友 渔樵

  六、学生质疑问难

  七、作业:熟读全文

  第二、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

  二、研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⑴ 指读第一段。

  ⑵ 划出写景的句子,同桌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

  请一个同学描述。

  ⑶ 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⑷ 指导背诵要领:首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其次是景物描写,是抒发感受,突出游人之乐。

  ⑸ 学生试背,齐背。

  ⑹ 指名上黑板背写景物描写的句子。

  2、学习第二段:

  ⑴ 指读第二段。

  ⑵ 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⑶ 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⑷ 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

  (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⑸ 记诵思路:乐──歌──箫声。

  ⑹ 齐背。

  3、研习第三段:

  ⑴ 指名朗读。

  ⑵ 提问:客人因何而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⑶ 记诵思路:苏子问──客曰(孟德──周郎──吾与子)。

  ⑷ 齐背。

  4、研习第四段:

  (齐读)

  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做了什么样的回答?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5、学习第五段:

  思考:

  ⑴ 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⑵ 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⑶ 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

  ⑴ 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⑵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⑶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三、总结全文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四、艺术鉴赏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三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称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段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利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景(山水之乐)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情(悲) 无枝可依

  英雄安在

  人生无常

  理(达观之乐)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赤壁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式】

  点拨。

  【教学设想】

  1、此文是辞赋,特别注重音韵美,应先向学生讲明这一点,并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师加以指导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2、本文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二是语言优美精练,像意味深长的散文诗。

  3、学生阅读时可以分别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标出三者转换的句子。结合语境,揣摩语言的精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是说宋代著名的散文大家苏荀及其子苏轼、苏辙。今天,学习苏轼的一篇与赤壁有关的作品《赤壁赋》。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2、赋:

  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体制上有所变化,大体经历了汉赋(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魏晋时期出现骈赋、唐代格律化的定型出现律赋、宋代出现文赋(散文化)。

  二、诵读指导

  1、指导学生注意压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间、天、然、仙

  第二段: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稀、飞、诗

  昌、苍、郎

  东、空、雄

  鹿、属、粟

  穷、终、风

  第四段:往、长

  瞬、尽

  主、取

  日、色、竭、适

  第五段:酌、藉、白

  2、注意字音:

  属客(zhǔ) 桂棹(zhào) 嫠妇(lí) 匏(páo) 愀然(qiǎo) 舳舻(zhú lú) 槊(shuò) 扁舟(piān) 酾酒(shī)

  三、内容简析

  1、第一段: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清、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问题:

  ⑴ 试划分此段的层次:

  此段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为:

  第一句,点明时、地、人。

  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四、五、六句,先景后事,月出之后的情况。

  ⑵ 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一个友人想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⑶ 此段的感情色彩以何为主?

  明确:喜悦为主。

  词语:属:通嘱,劝酒。

  少焉:一会儿,不一会儿。

  横:笼罩。

  如:往。

  凌:越过。

  冯:通凭。

  2、第二段: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问题:

  ⑴ 此段刻画了怎样的已经?

  明确:一个属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⑵ 此段中的喜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中的喜比上段喜更甚,与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⑶ 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热不甘沉沦的情怀。

  ⑷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凉?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怀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⑸ 此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转折过度的作用。

  词语:空明:月光下江水明澈。

  溯:逆流而上。

  和:唱和。

  舞、泣:读是使动用法。

  第二课时

  一、内容简析

  1、第三段:

  写客人感慨认识声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接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常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失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狭隘昂大袄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问题:

  ⑴ 此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悲伤。

  ⑵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读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词语: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酾酒:斟酒。

  匏樽:酒器。

  悲风:悲凉的秋风。

  2、第四段:

  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读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问题:

  ⑴ 此段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喜悦。

  ⑵ 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见前面段意分析)

  ⑶ 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辨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是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了事物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词语:盈虚:月圆,月缺。

  卒:终于。

  盖:句首副词,表示推测。

  曾:简直,竟然。

  藏:宝藏。

  适:舒适,引申为享受。

  3、第五段: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是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五、鉴赏要点

  1、叙事、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

  2、全文结构布局严谨,而又流畅自然。

  3、句式骈散结合,句法舒卷自由。

  【板书设计】

  清风徐来 白露 遗世独立

  1、游〔赤壁〕→月出〔东山〕→(写景 乐)

  水波不兴 水光 羽化登仙

  怨慕

  2、乐→歌→箫声→〔抒情 悲)

  苏子 孟德 哀吾生之须臾

  泣诉

  3、(苏子)问→客〔答〕

  而今安在哉

  周郎 羡长江之无穷

  愀然

  4、(水)→(月)→(议论 乐)

  水──逝者如斯夫 变:天地不能一瞬 清风

  月──盈虚者如彼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明月

  5、喜笑→更酌→狼籍→枕藉

【赤壁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赤壁赋说课稿

2.《赤壁赋》语文说课稿

3.赤壁赋说课稿6篇

4.梦想教学设计

5.门槛教学设计

6.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7.数学教学设计

8.硅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