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促织教学设计

促织教学设计

时间:2020-06-16 20:01:2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促织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促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促织教学设计3篇

  促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和2;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3。

  教学媒体

  PPTWord批注

  教学设想

  本学期文言文篇目偏少,学生文言基础肤浅,《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既要当小说去鉴赏,又要当文言来实学。《画皮》《狼》学生也许不陌生,以《聊斋志异》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屡屡放映。电影电视《聊斋》故事学生或许比较熟悉,对蒲松龄应有所了解。但面对文言文字,文言字法词法小说章法主旨表现手法等也许存在困惑。因此,要求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反复自读熟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促织》文言文知识相对较集中,且具备文言典型例子,需要学生发现并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由几幅对联、名人名言道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聊斋志异》题解

  二、速读课文,概述故事,理清情节

  三、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旨

  (一)你认为小说情节中最悲惨的是哪部分?

  成名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他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二)成名的儿子才九岁,小小年纪为什么要投井自尽?

  (三)不就是一只小小的蟋蟀吗,值得为它赴死吗?

  它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文中哪些文字交待这只蟋蟀重要并主宰着成名一家人的命运?

  是蟋蟀主宰着成名一家的命运吗?

  你感到最寒心的是哪个细节?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成名为什么如此冷酷?是冷酷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什么?

  (四)成名儿子如果没有活转,你认为对于一个九岁孩子的死谁该负责?

  罪魁祸首是谁?

  (五)成名儿子最后“复活”了,成名也“因祸得福”,这可信吗?

  为什么作者又要这样安排?

  成子化虫复活,成名作了秀才发家致富了,值得高兴吗?

  (六)你能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创作意图和小说主旨吗?

  (七)你是怎样看待篇末评论的?

  板书——情节,主旨

  四、小结

  1、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促织”串联整个故事情节。

  2、借古讽今的笔法,借明朝喻清朝,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虚实结合,主题深刻。

  3、心理描写,细腻合理,情景描写,逼近生活。

  五、课后准备

  1、本文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式多样化。无论是叙述故事,描写场面,还是人的对话,作者所调遣的语言,都能曲尽其妙,恰到好处。精读品味其妙。

  2、发现整理文言字词句知识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精妙,交流课前整理的文言基础知识

  一、品味语言精妙

  (一)品读第4—7节。

  (二)《聊斋志异》有几种版本,文字各有出入,试对照阅读下列例子,比比优劣。

  1、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课本)

  寻之多时,绝无踪响。(《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

  2、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课本)

  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

  二、师生互动,修订补充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动词的特殊用法

  5、其他词类活用现象

  6、倒装句

  7、省略句

  8、疑难词句解读

  三、最后归纳

  明天学习《促织》。但愿互动生动活泼,教学相长。新增Word批注,新颖,且一定效用。

  促织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一、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借前朝“治世”时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义的幻想、虚构,来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现实。

  二、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三、学习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发展逻辑,而且用语极有分寸的写法。

  四、掌握本课的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正确意译。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

  2、掌握本文的情节特点。

  3、理解故事喜剧结尾的意义。

  4、理解篇末评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用具:

  提供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检查预习,指导常用词解析和课文朗读、概述。(控制在20分钟内)

  具体进程是:先布置几个学生解答常用词解析题,布置完后指名学生朗读,然后回过头来订正常用词解析的正误,最后进行概述指导。每一步都注重知识拓展和方法指导。

  常用词解析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四个学生按“思考和练习”第六题四组例句板书“岁”、“顾”、“报”、“令”的常用义。

  答案解析:

  “岁”:A年;B每年;C年龄;D年。

  “顾”:A但、但是;B回头;C顾念、顾惜;D回头。

  “报”;A报告、告知;B报复;C报答;D报仇。

  “令”:A命令;B时令;C美好的;D命令。

  点拨:上述常用词,均不止题中那几种意义。如“令”,就还有“一县长官名称”一义。特别是“顾”,意义用法复杂,除题中三种外,就还有:“看”(“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赢得仓皇北顾”);“探问、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等等,此外,与“视”,“玩”合用,有“仔细端详”意,如:“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订鬼》)

  出示幻灯片,指四个学生快速解析:

  答案解析:

  A旧时县的别称;B古代与都城对称的县镇,一说指未筑城墙的县城。

  答案解析:A败退;B无、没有;C不;D浪费;E倒下、披靡

  答案解析:A放进;B接纳、收留;C交纳;D采纳

  答案解析:

  A回过来;B再;C又;D恢复;E回答、回复;F同“覆”,覆盖。

  点拨:要特别注意“复”与“再”的区别。在古代,说“复”,着眼在重复;说“再”着眼在次数。如“再拜”,拜了两次”;“三年再会”,三年内两次会面,不是三年后再会面。

  朗读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三个学生依次朗读第1段、第6段、第8段。

  读前点拨:一是指出文言文的朗读要读得舒缓、从容,方法是要注意把句中词语稍为拓展开,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中间横线表示略带拖音,并读出抑扬顿挫来。二是每读一段,教师先三言两语提示一下该段在文中的作用(如第1段)或前面的情节。

  口头概述的检查与点拨:

  指名一成绩中上而又口齿清晰的学生在5分钟内概述完课文内容。

  点拨:概述前指出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时如有错误、缺漏,及时指出。概述后,重提概述前提出的要求,以引起学生注意。

  关于作者和《聊斋志异》:

  教师:为了深入研读课文,有必要先讲点有关作者和《聊斋志异》的知识。

  作者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

  为什么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中的作品,我们初中时读过一篇《狼》,但它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才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扬露当时的黑暗现实。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特别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聊斋志异》起初以抄本流传,乾隆年间正式付刻时,刻印者为了避免文字狱之祸,特意删去“异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几句话,就可见它明显地触犯了“时忌”。至于艺术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斋志异》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迭伏,运笔跌宕多姿。这些都是我们研读时要注意体会。

  二课堂讨论,理清全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

  2、分析课文内容: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各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末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官吏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明确: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促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理解小说情节的特色:曲折离奇。

  3、学习小说细腻精彩的心理描写。

  4、理解小说刺贪刺虐的主题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到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大家应该不陌生吧?

  1、蒲松龄(参看课文注释)

  2、《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

  3、解题

  促织,即蟋蟀。小说主要写的是主人公成名与蟋蟀有关的遭遇。

  二、疏通文意

  方法:学生利用注释,结合课文“阅读提示”,自读自译,教师点拨。

  三、理清小说的情节

  1、作者是清朝人,文中写的却是明宣德间的故事。对此,该如何理解?

  清康熙、乾隆年间,宫中崇尚促织之戏,蒲松龄生康熙世,目睹其扰民为害之烈。由于不能明言康熙,乃假托于宣德间(因明代宣德的蟋蟀盆最为著名)。

  2、小说的题目为“促织”,整篇小说以促织的得失为主线,安排故事情节。默读全文,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编写结构提纲。

  起因(第1段):征虫。

  开端(第2段):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觅虫)。

  发展(第3,4段):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求虫——得虫)。

  高潮:(第5,6,7段):写成名失虫和再得异虫(失虫——化虫——斗虫)。

  结局(第8段):成名因祸得福(献虫)。

  作者的评语(第9段)

  故事情节: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

  3、小说情节的特色:曲折离奇

  小说哪些情节非常离奇?

  化虫,求虫,斗虫

  小说情节的曲折

  觅虫不得,走投无路(悲)——求问女巫,寻得一虫,举家欢庆(喜)——儿子误杀虫,跳井自尽(悲)——偶得异虫,绝处逢生,大富大贵(喜)

  4、蒲松龄

  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长期和处于底层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对他们的疾苦有着痛切的体察,对社会政治的黑暗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收集了许多离奇的传闻和曲折的故事,在怪异的故事中寄寓作者的抱负和对人生的理解。

  四、品读小说细腻精彩的心理描写

  1、中国古代小说一般不大重视心理描写,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真实细腻,这也是小说写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跳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成名心理的词句。

  觅虫不得:“忧闷欲死”,“唯思自尽”

  得虫:“大喜”

  失虫:“如被冰雪”“僵卧长愁”

  再得虫:“喜而収之”“惴惴恐不当意”

  斗虫:“自增惭怍”“大喜”“骇立愕呼”“顿足失色”“惊喜”

  2、作者通过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想告诉读者什么?

  统治者爱好“促织之戏”,把成名这样的老实人在精神上折磨摧残至此!

  成名思想感情的变化,正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上的悲惨和精神上的苦痛,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害人民的罪行。

  五、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1、文章结尾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反映了皇帝的荒淫无道、官吏的贪虐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天子一跬步皆关乎民命,不可忽也。”“天将以酬长厚者。”“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2、《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借写花妖狐媚来鞭挞污吏,抨击、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写了大约20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

【促织教学设计3篇】相关文章:

1.《燕子》教学设计

2.《鸟语》教学设计

3.《石榴》教学设计

4.《爱莲说》教学设计

5.《长城》教学设计

6.燕子教学设计

7.穷人教学设计

8.社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