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时间:2023-07-03 11:06: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三国演义》有感(合集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三国演义》有感1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名声享誉世界,不同的时期读三国,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永恒的传奇故事,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赤壁之战令人赞叹不绝!除此,我还明白了一些俗语,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含义。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看的是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虽然我还不全认识当中的字,但它让我学会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让我记住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性宽仁和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粗心鲁莽的张飞、狡诈奸猾的曹操、出生入死的.许诸现在六年级的我,再次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非常有意义的鸿篇巨制。我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新的认识。

  我最喜欢的是三国中有勇有谋的奸雄—曹操,他不像张飞那样的粗心鲁莽!而最终曹操能够大局在握,也说明了凡事成于细心,败于嬉戏。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读《三国演义》有感2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哪一本书?当然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主要讲述了从东汉末年黄巾军大起义到三国归晋,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接下来,我针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刘阿斗真的扶不起吗?并不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后,后主刘禅好几年没有讨伐曹魏,兴师动众了。所以百姓们其乐融融,农业收成直线上升,大家都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根本没有人再想打仗这个事情了,但这也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直到魏军终于攻打到成都时,刘禅为了不让百姓受战乱之苦才选择投降。所以,并非刘禅扶不起,只是当时的敌人曹魏太强大了。

  曹操最得力的战将是谁?第一个反应一定为五子良将。确定吗?其实非也,那是谁呢?他乃上古刑天转世,后被曹操招入麾下。起先曹操看他长相不好,不用他。后来郭奉孝道:“此人乃刑天转世。”曹操听后大喜,开始重用他。他击退吕布,在宛城战张绣时,他一个人抵挡万箭,最后被敌军杀害。他就是曹操最得力的战将——战神典韦。

  孔明为什么以死相报蜀汉呢?因为是刘玄德的一份真诚感动了孔明先生。刘备三顾茅庐,孔明倘若不答应,如何对得住刘备的这一份诚意呢?刘备临死前托孤给孔明先生,让他辅佐刘禅,如果刘禅不成器,可以自立为王,又让他其他2个儿子刘永、刘理拜孔明为相父,刘备对于孔明的'信任,让孔明必须辅佐蜀汉到死为止。

  刘备告诉我们人要以“仁”为王。周瑜告诉我们人不能气量过于狭小,否则路会越走越窄。曹操告诉我们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看得远一些。张飞告诉我们做事情要粗中有细。关羽告诉我们不能太过于骄傲。荀彧鄂高速我们不能招惹地位比自己要高的人,不然没有好下场。

读《三国演义》有感3

  不同的书给人不同的感觉,有的书像一条小船带你在知识的海洋遨游,有的书像一把钥匙,帮你打开世界的大门,还有的书像一条绸带,串起你童年的回忆。而《三国演义》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斗,最后由司马家族获得了胜利,将魏国改为晋朝的故事。书中有许多呼之欲出,令人不忍掩卷的人物,比如一代枭雄曹操,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爱民如子的刘备,浑身是胆一战成名的赵云,粗中有细的张飞,义薄云天的关羽,阴险狡诈的`司马懿等等。其中刘备带给我的感触是最多的。

  刘备是刘邦的后代,也就是汉王室后裔。他虽然具有统治那个时代最需要的仁义且谦逊,但他总以意气用事,做事不顾后果,这也就是蜀国衰败的原因之一。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习的刘备的仁义之心,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人,不要因为某个人的一方面不如你,就以轻视的目光对待他。不要学习刘备的意气用事,不管做什么事,凡事都要冷静思考,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理所当然去鲁莽行事,否则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看完《三国演义》这本书以后,我认识了很多的历史人物。也学到了很多的历史教训。书中所用的计策和谋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有很多人学习和运用。所以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的学习和揣摩。

读《三国演义》有感4

  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吗?相信大家一定读过,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精彩的故事有很多,如:“三气周瑜”“关羽大意失荆州”“云长单刀赴会巧脱身”“卧龙出山”……我都很喜欢,可我最喜欢的`还是“七擒孟获”,从中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一个人如果想征服他人,就要得到他人之心。

  当年刘备离世,南王孟获开始造反,诸葛亮决定亲自南伐孟获,平定叛乱。第一次孔明调兵遣将大败孟获。孟获不服孔明将他放了。就这样,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孟获不是战败,就是自相残杀,可孔明都放了孟获。第七次孟获请来了乌戈国藤甲兵与孔明交战,此兵虽然强大,可也有弱点,藤甲是植物所制,用火烧即可。孟获第七次被擒,这才心悦诚服。从此,再无叛乱之心。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孔明选择了以德服人,七擒七纵孟获,使孟获心悦诚服。这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以德服人的由来!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诸葛亮一样,多一个朋友,少一个敌人,像诸葛亮一样以德服人。此乃得人心者得天下也!

读《三国演义》有感5

  星期天,我阅读《三国演义》这本古代名著。当我合上书轻轻放到书桌上,书中描绘的三国鼎立的一幕幕浮此刻我的眼前。在三国时期的各路英雄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

  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对蜀国忠心耿耿。他从20岁起就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奋勇杀敌。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动摇那份忠心,直到白发苍苍仍为蜀国四处征战。他一生中立下无数战功,为蜀国的'江山社稷耗尽心血,堪称忠义的楷模。

  赵云勇冠三军,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长坂坡单骑救主,他在十万大军中杀个七进七出,许多曹军名将与他交手,却奈何不他。在许多危机关头,赵云挺身而出,凭着一身好武艺和过人的胆识,反败为胜,击溃敌军。赵云勇猛无敌,我打心底里佩服他。

  赵云不仅仅有勇更有谋。他多次陪伴刘备和诸葛亮外出,无论遇到多么危急的状况,他总是机智应对、化险为夷,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任务。当马谡大意失街亭时,赵云奉诸葛亮之命断后,他沉着地带领后卫,成功地击退二十万追兵,还缴获大批物资,令诸葛亮和众将喜出望外。赵云以智谋取胜的战绩数不胜数。

  赵云赤胆忠心、智勇双全,令敌将闻风丧胆,他的英雄事迹千百年来让人们津津乐道,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6

  看罢“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喜欢诸葛亮的大可不必为诸葛亮喝彩,热爱周瑜的也没有必要为周瑜难过,因为以上纯属虚构。

  在三国历史上,南郡之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役,如果要弄一个名次的话,其重要性应该仅次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灭吴之役、灭蜀之役,排在第六位,因为正是这场战役最终确定了曹操、孙权、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范围。和演义中不同,历史上的南郡之战主要表现的不是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是周瑜的文韬武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南郡之战前,曹操派在荆州的具体兵力虽不明确,但从曹仁、乐进、徐晃、文聘、李通、满宠率领六路大军参战来看,曹军的总兵力应该不下六万,而周瑜手下只有二万多士兵,刘备兵力尚不足两万,而且还要分出一部分夺取和维护江南四郡,因此孙刘联军的总兵力应该远远不敌荆州曹军总兵力。由当时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周瑜能用一年时间夺取南郡的确是军事上的极大建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借机发起多支反攻力量,大都为曹操所败,比如孙权先后在合肥、濡须战败,韩当赴庐江郡接应陈兰、梅成被臧霸击败,关羽的“汉水别动队”为曹军所败,刘备名为断后实为抢地盘的军事行动结果也是无功而返,所以可以说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多次针对曹操的反攻中,只有周瑜是唯一的胜者。

  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虽然流传甚广,但其实和周瑜无关,把妹妹嫁给刘备那是孙权自己的主意,这应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你想啊,周瑜作为孙权的臣子,他怎么敢建议孙权把妹妹作为政治筹码(说得更严重些就是政治牺牲品)送给刘备呢?周瑜也许会想到这个主意,但敢于说出这个主意并付诸实施的只能是孙权,所以,笔者可以断定,“赔了夫人又折兵”与周瑜无涉。

读《三国演义》有感7

  在暑假中,我除了正常的学习,体育锻炼外,还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同学,更应该好好读一读。

  这部书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还可以了解平时常说的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更让我们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反复阅读《三国演义》,它还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如我最崇拜的神机妙算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对他人的错误要宽容;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失利而心灰意冷,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趾高气扬,天外有天,仔细想想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会有不同感受,愿《三国演义》成为伴你成长的一本好书。

读《三国演义》有感8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出自举世闻名的《三国演义》,也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天下大乱,各国互相征战,各种足智多谋的人帮助自己主公出谋划策。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是曹操,他非常聪明,在军事方面很在行,可总会中其他人的计策,被别人打得落荒而逃,他用兵有时因心情急躁而变得大意,多次遇到“兵败如山倒”的场面,这些事让我明白了做事要仔细思考,心情不要急躁的.大道理。但从他身上悟出的道理不止这一个,他也有好的一面,曹操很会利用人才,也非常喜欢人才,在多次战演之中,无论是敌人还是谁,只要不是等闲人之辈都命令士兵不得对人才下毒手,只能把那人活捉,他失去一个人才就如失去一个亲人,所以我又悟出了交友要交品行好、知识面广的好朋友的道理。

  虽说诸葛亮是曹操的敌人,但我很欣赏他,因为他可呼风唤雨,预判事情进行的方向。虽然安居在山中,却学富五车,料事如神,我再次知道了读书的益处。

  让我明白待人要忠诚,平常要关心人的道理的是刘备,他非常善良,对他的两个兄弟很是喜欢,在打仗时他为百姓着想,一直全力保护百姓,不想让他们受苦受难。

  从张飞来说,他性格急躁,性情鲁莽,但勇猛无比,一心为国。在刘备看来,他是一个勇猛武将,更是一个好兄弟。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勇气,但不要过于鲁莽。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不仅是一本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更是一本教给我道理的好书,我可以从里面悟出人生中的大道理,不论是谁都有自己的长处。

读《三国演义》有感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作为历史演义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其丰富和生动、精彩,堪称我国古代战争形象的百科全书。

  书中刻画了刘备的仁,关羽的义,张飞的猛,赵云的勇,诸葛亮的智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赞扬了仁、义、忠、信、智、勇等优秀品质。在书中,我最敬佩的人是关羽。它不仅有着一身好武功,还是一个讲忠、义的人。在跟曹操打仗战败被俘,因为带着二嫂所以假装投降。刘备以为关羽背叛了自己而写了一封信托人送给关羽。关羽读后立即辞谢曹操,带上二嫂,骑上赤兔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回到了蜀国,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没有因为曹操的厚恩而忘了桃园结义,所以他对刘备的忠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所以他的`义又是一种难得可贵的义。

  三国时代既是一个战乱的时代,又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多少杰出的英雄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啊!我们这些青少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共同努力,让中国成为永远的东方明珠。

读《三国演义》有感10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本历史长篇小说,描绘了东汉末年群雄纷争到三国归一西晋期间一百多年历史。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他用那如椽的大笔,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让故事的情节妙趣横生。

  看了这本书,有的人崇拜骁勇善战的关羽和张飞,有人崇拜一身是胆的`赵云,有人崇拜胸怀大志的刘备……

  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崇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他做的最神奇的事就要数草船借箭了。

  故事是这样的: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想陷害他。就“请”他十天内造十万只箭。诸葛亮却说马上要打仗,要加紧,就将时间缩短为三天,诸葛亮还立下了军令状。看到这儿,我不禁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加上周瑜还吩咐手下不给诸葛亮材料,我真觉得诸葛亮死定了。

  不过,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早知道3天后必有大雾,还料到生信多疑,不敢正面攻击,会使箭。所以,他在鲁肃的帮助下,用二十条船,六百多名军士,青布稻草等,在第三天成功借了十万多支箭。

  看到这儿,你肯定会说:“这才不是借,借东西要还给人家才对?”哈哈,这是借哦!因为这十万多支箭,在和曹军打仗时会“还”给他们哦!

  三国鼎立后,诸葛亮七擒孟获五出祁山,却未能重扶汉室,反而病逝五丈原。这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11

  “隆中对”乃战略失误吗?

  ——读《龙之魂》札记

  闲暇之余,于书栏上览毛泽东的历史笔记解析《龙之魂》,书中毛泽东自成一家,反叛历史定论,挑战史学权威,他认为百世流芳文景帝是维持会长,窃国大盗新王莽是代表农民,荒淫暴君殷纣王是开拓功臣,千古绝唱隆中对实乃决策失误,荆州,这座在蜀汉政权建立过程中立过汗马功劳的地盘构成了蜀汉政权不可克服的战略缺陷。

  毛泽东认为蜀国的失误在“隆中对”中,孔明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固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可身卒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就是史学上堪称极品的“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从图中原”的隆中决策。毛泽东指出这个战略的缺陷就在于使本来有限的刘备兵力又分散了。刘备占据荆州后,再占益州,就必分兵让关羽守荆州,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后来,刘备占了汉中成都之后,诸葛亮又长期领兵经营汉中,这就是毛泽东指出的“三分兵力”,千里之遥而分兵,必首尾不能相顾,结果关羽失了荆州。刘备起兵伐吴,大败而归。至此,蜀汉的鼎盛时期就过去了。诸葛亮无论多么能耐,亦无力回天了。从总的战略角度看,孔明兵出祁山,无荆襄之兵呼应,战胜的可能性不大,且祁山道路险峻,不易运送粮草,司马懿只守不战,孔明粮尽必退,因此从征伐割据的战略角度看,兵出祁山并非良策,似乎只能是一种以攻伐守的防御战略;从战术角度看,孔明每次兵出祁山,都是大军进攻,用兵方法缺少变化,过于呆板,不符合“以正合,以奇胜”的用兵原则。《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战略。《项籍》中苏洵亦言:“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赤壁之战后刘备借孙吴之力巧夺荆州,以此结束了刘备流连忘返,寄人篱下的悲惨流寇军事生涯。刘备若不得荆州,无立锥之地就无从谈得益州,璋州等地;若刘得益州后而不让关羽守荆州,而让“二分兵力”合为一处,这虽然符合了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但荆州乃富庶之地, 实乃粮食补济和后勤供应的重要基地,若弃之,实如毛骂宋襄公般“蠢猪似的仁义”,不要荆州的上上策, 即与东吴交换一块与蜀汉相邻的土地,而若大一个荆州,从社会经济而论,益川地的粮食单产量岂可与荆州相比肩耶?待天下有变, 则令一上将出祁山,一军出荆州, 这就突出了荆州对刘氏图取中原的重要性,孔明的.防御战略是攻击性的,孔明所想的出必不是合兵一处再图取中原,而是以祁山之敌击之,而荆州兵为现在所谓的“预备役”吧,荆州兵以荆州民众养之,亦不需成都忧虑,且进兵时还可以互为犄角,彼此牵制中原兵马,然后再会师于曹操魏之地, 也或许如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区引向敌区!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云长都督荆襄九郡事,“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友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徒许都以避其锐。”史载:“却说关公擒了解于禁,斩了庞德,威名大震,华夏皆惊,聚方武商议曰:‘孤素养知云长智盖世,今据荆襄,如虎生翼。徜彼率兵直至许都,如之奈何,孤欲迁都以避之。’”由史可知 ,云长守荆州时曹操魏政权的统治中心亦构成威胁震摄,完全达到了当初诸葛孔明的战略构想,而云长之大意失荆州,才是蜀汉政权沦为悲剧导演的真正因素。

读《三国演义》有感12

  寒假期间,我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让张角为首的黄巾军趁机起义,各路势力称霸一方,互相战斗。有着皇家血脉的“刘皇叔”刘备看着天下大乱,于是与关羽、张飞结拜兄弟,并三顾茅庐,请出诸葛先生一起平定天下,匡扶汉室,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原洛阳北部尉的曹操挟持天子,以天子的名义掌握了北方的大势。孙权平定江东基业但被暗杀。吴国的政权便来到孙策手中。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刘备的蜀国也迅速崛起,后面便出现了三国鼎立和三国互斗的场面。

  作者罗贯中把情感融入到书中,让书变的“活”了起来,不仅生动形象,书中的爱恨情仇,读着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三国演义》是一部三国新网史,军事史,历史记录史,从汉灵帝无人国家衰败到三国鼎立,三国纷争,魏国的兵强马壮,蜀国的人才济济,吴国的名震江东,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大片。

  但在三国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常山赵子龙——赵云。他不仅是虎将之一,而且有勇有谋,忠心耿耿。他为了救在行军丢失的刘阿斗,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直面曹操上万雄军,并杀出一条血路,将刘阿斗送到了刘备身边。赵子龙的忠勇感动了曹操,曹操决心收服他,下令不许放冷箭攻击赵云。我对赵子龙的忠心和勇猛也感到无比佩服。

  《三国演义》给人们叙述了一段悠久生动的`历史。当你置身于书中,仿佛感觉自己正在历史的长河中凝望着他。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了国家的发展,权力的争夺不可避免,但我还是更喜欢和平年代,所以有一位有勇有谋,心系天下的领导者,是百姓的福气。

读《三国演义》有感1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此词怀古伤今,又将我带入了这部历史巨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是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正史,描写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斗争。《三国演义》肯定了人的智慧谋略,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他通天文,晓地理。魏国的曹操、司马懿,吴国的周瑜、陆逊,蜀国的庞统、姜维,都成了后人眼中智慧的锦囊。

  生活中,智慧无处不在。我的梦想就是——用智慧武装自己!

  智慧,能使你以弱胜强。1941年11月19日,黄昏时分,澳大利亚威名远扬的巡洋舰“悉尼”号和德国战舰“卢兹”号相遇。“卢兹”号舰长道麦知道“悉尼”号的厉害,不管“卢兹”号是逃跑还是迎战,结局都是被击沉。道麦舰长立即将战舰伪装成商船,降下德国国旗,换上挪威国旗,并且装作船已经起火,向“悉尼”号发射了“SOS”求救信号。“悉尼”号舰长巴尼特上了当,发出信号答应“卢兹”号,冰箱“卢兹”号侧面靠拢,“卢兹”号突然向“悉尼”号发射了两枚鱼雷。这时“悉尼”号发现中计了,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卢兹”号上的'机枪大炮一起射击,“悉尼”号的船尾中弹爆炸,船舵被炸飞,被“卢兹”号炸成两瓣,645名官兵全部葬身大海。

  靠智慧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有很多,巨鹿之战就是其中之一。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不足忧,遂率20余万秦军北上攻赵,并调原驻上郡的王离部20万秦军南下,围困赵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

  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智慧是天边璀璨的星辰,照亮黑暗;智慧是炎热夏天的清风,让你心旷神怡;智慧是醇香的凉茶,帮你提神醒脑;智慧是永久的护肤品,让你永葆青春。让我们用智慧来武装自己!

读《三国演义》有感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中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让我手不释卷,读来欲罢不能。《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的,这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再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国群雄逐鹿、三分天下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许多英雄人物让我敬佩不已。刘备为了成就大业,三顾茅庐,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重情重义,侠肝义胆;诸葛亮巧用“空城计”,足智多谋;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始终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书中“桃源结义”、“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经典故事,一直让我回味无穷。

  在众多故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统天下。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与孙权联合抗曹。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定下火攻,巧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曹操听取庞统的建议,将战船连在一起,诸葛亮巧借东风,黄盖率军点燃柴草的草船,在赤壁火烧敌船,大败曹军。诸葛亮和周瑜展现出的智慧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黄盖自愿挨打又只身炸降又是多么令我敬佩啊!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同样需要像周瑜和诸葛亮那样的合作精神。最近我们学习了演课本剧,老师让我们小组合作自己选一篇课文演。一开始我们组的成员都想要演好的角色,互相争了起来。当我想起这个故事后,便把主角让给了别人。他们听完我分享这个故事后也不争了,组员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择角色。在排练过程中,我们认真对稿子,想各种动作,准备道具,大家出谋献计,最终,在演出过程中收获一片掌声。我想这就是合作精神吧!

  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指路明灯,读《三国演义》让我明白了,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自己,而应该有团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赢。

读《三国演义》有感1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读起这首《临江仙》,就想起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心底原本平静的湖面泛起涟漪,思想像插上了翅膀,随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穿越千年,重回这段令人深思的历史。

  《三国演义》中说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占据中原;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打着“匡复汉室”的旗号,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孙氏家族在六郡八十一州站稳脚跟,拥有长江天险,到了孙权时代,实力更为强盛。三国鼎立局面就此拉开。然后,孙权趁关羽和曹兵交战时,派兵偷袭荆州,导致关羽死于东吴之手。曹操病死后,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杀之仇,讨伐东吴,结果被陆逊打败,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后,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伐魏,病死于军中,姜维代替军师之位。司马炎篡位建立西晋,天下再次统一。

  读《三国演义》我们会发现,书中人物个性鲜明。刘备宽厚仁德,深得民心,宁愿自己被曹兵追赶,也不撇下百姓逃跑。曹操善权谋,“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孙权知人善用,东吴文有鲁肃,武有黄盖、吕蒙。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表现出他的`英勇无畏与忠心耿耿。“刮骨疗毒”表现出他的勇敢。周瑜才智过人,却气度狭小,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中死去。诸葛亮是本书中智慧的代表,他博学多才,志向高远。“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是他一生的功绩。

  《三国演义》中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更是耐人寻味。三顾茅庐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甘愿去做,天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刮骨疗毒告诉我们:勇敢是我们最宝贵的武器。

  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有人说:“每一本书都是一盏明灯,照亮求知者的路。”《三国演义》就是一盏明灯,我心中永不灭的灯。

【读《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有感01-23

读《三国演义》有感06-30

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07-03

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07-03

读《三国演义》有感集锦15篇07-03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0-13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1-27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6

《三国演义》读后感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