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3-10-29 08:48: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

  瓦尔登湖,梭罗的湖。——题记

  《瓦尔登湖》写于美国的十九世纪。那时美国继政治独立之后,精神、文化从欧洲大陆的母体脱离而真正实现独立,可那也是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大部分人过着沉默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即是根深蒂固的绝望。但其他清醒的人都懂得——没有什么能阻止太阳升起。与此同时,瓦尔登湖也迎来了一位急流勇退的朋友,他就是——梭罗。

  他纯粹而自由。两年又两月的独处生活,难道不会感到寂寞吗?梭罗不会,因为他早已和自己成了挚友。用文字描绘自然美的趣味,用心热爱自然,他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卸载城市的喧嚣,安装原始的快乐——天作棋盘星为子,地作琵琶路为弦。独处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修炼自己,以真正的精神读生活的智慧。

  “我仿佛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以及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

  他勇敢而豪迈。当人们竭力铸造着自己金钱的桎梏时,梭罗却在竭力丢弃物质。他反叛大胆地提出,一个人能够放下的东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这不是要让我们粗茶淡饭、缩衣节食,而是试图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告诫我们——简化物质的欲望,重视精神的空乏,减少对同类温暖的追求,腾出时间和精神来深入生命。

  这是他别具一格的'“节俭”之道,“我宁可总是保持清醒,而沉醉的方式是无穷的。”

  这些如水晶一般通透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许多。终点即起点,四季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

  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浮躁不安的时代。物质高速发展,欲望空前繁杂。多少人成了生活的奴隶,一生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城墙。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无价值的浮躁,还灵魂一份澄澈。尽管无法像梭罗一般选择隐居,也给自己更多时间回归自然吧,它是令人宁静、安心的。

  我不得不将梭罗比作一棵树,我们可以从树的全部意义上来理解这句话——它不断迸发的枝条,它的蓬勃向上,它努力扎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尤其是它的独立性。他可以仿若一棵树般独立自由,生长壮大,最终枝繁叶茂,纯粹强大。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吧,我们应该成为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梭罗。

  合上封面,夜已深沉。我仿佛自那遥远的湖中引来了一泓清泉,它悄然汇入我的胸膛,我的心中也有了一个小小的“神赐之滴”,它时刻让我的心灵得到淘涤,让心灵单纯。

  正如何怀宏先生在代序中所言,“世界上有多少个窗口,就有多少种生活。”我阅读得还很浅薄,我还在塑造我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2

  本期,塔德为你分享的这本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读者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书,一部分人觉得它干净纯洁,洗涤心灵。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它啰嗦矫情,不知所云。

  实际上,这是一本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放下功利心,戒除浮躁,才能阅读和体会的书。

  一、《瓦尔登湖》简介

  本书作者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号称美国版的陶渊明。

  梭罗本人学识渊博,甚至会引用孔子的一些话,他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开办过铅笔厂,却十分向往大自然的生活。

  《瓦尔登湖》的创作背景是在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动了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权力和金钱,过度开发自然环境。

  这本书是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边上,自建的小木屋里写出来的散文集。

  二、《瓦尔登湖》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拿了一把斧子,在瓦尔登湖边上,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开始了自己长达两年的独居生活。

  清澈的湖水,温暖的阳光,梭罗自己种地,读书,写作,享受着悠然,恬淡,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思考着人生的哲学。

  有读者说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感受书中的一些比喻,你会惊讶于作者的想象力,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三、《瓦尔登湖》点评

  作者崇尚自然风光,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清澈,宁静的世界。

  当然作者也不是说让大家都和他一样生活,而是做一个自由的人,从简单的生活中寻找乐趣。

  有的读者感觉这本书比较沉闷,可能看不上几页就想着把它扔掉,然后大骂作者虚伪,矫情,啰嗦。

  也有人说,这本书适合失眠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

  其实,读这本书的时候,需要我们放下杂念,慢慢地用心去体会。如果你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翻开它,可能并不会有什么收获。而能够体会到其中境界的,我想是可以真正静下心来的人。

  这本书有很多的翻译版本,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结合英文原版书来看一看。

  有的人把《瓦尔登湖》奉为神作,有的人却觉得它是糟粕。我想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放下浮躁之心,从中吸收真正有营养的部分。

  身处于繁忙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希望这本书能够让你找到心中的那片宁静之地。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3

  写得无拘无束,没有一点迂腐和胭脂气,未必要表达什么看法,只传达给你一种温馨的氛围,有山野的气息,我相信一切自然的人都会被梭罗的《瓦尔登湖》柔柔的声音迷住。打开书,我们甚至可以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译者徐迟真正是得了它的神韵的,他在《译序》中这样的写道: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是的,自然,是他灵魂的所在,自然就是美,一切的美含在了其中。而人在自然的关注之中,自然在风的关注之中,风来自天堂,来自神灵。风锁在了时间里了。那里一切都停住了,时间也停住了,时间就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海滩嬉戏的孩子。瓦尔登湖在这里是清晰的。因为瓦尔登湖在梭罗的笔下已被描绘得毫发毕现了。

  《瓦尔登湖》是那种彻底拒绝浮躁的好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丽蕴藏在里面,你要心无杂念地去捧读,心如止水还止水的沉静去思去读才能懂得这样做的好处。书中隽语不断迭出,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当下人们的心灵的荒原,给人以一种清新冲淡通脱之美的感受,自然,除了自然,好像什么也没有了。自然是存在之家,而人以自然之家为家。

  梭罗是自然之子,他教会了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把心沉下去,远离烦躁和世俗功利。才28岁的他成了爱默生的得力助手。张永义在一本书中这样说他,他的出走倒有点儿像闭关修炼,怎样置身于寂静的自然环境之中,而能心无杂念,让可耻的孤独感悄悄隐退。但梭罗在《经济篇》却这样说:“有些人说我的这个生活方式很怪僻,虽然我根本不觉得怪僻,考虑到我那些境遇,我觉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呢。”而梭罗是喜欢孤独的。但孤独不等于寂寞,他说:“我喜欢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是的,他绝不是一个孤独者,而是精神上的富有者,我觉得他那自己那透明的,孤独的脑海里总会不断地涌起波涛,把沉积在海底的砂子都掀动起来,把水搅混了。月光下,他,在思想;月光下,他,更在写作!那满地的月光,在雕刻,将一个孤独的身影雕刻在大地上。或许那才是真正的“人,诗意的栖居”之所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4

  在这个人间四月天里,我在瓦尔登湖畔,遇见梭罗。《瓦尔登湖》是本安静书,安静的能让人窒息。在通往湖边的小路上徜徉之时,我总是不自禁的想到陶渊明,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隐士——不羁的性情,洒脱的胸怀,一篇洋洋洒洒的《归去来兮辞》折服了多少古今性情中人。他们的淡泊隐逸,皈依山野,都是那么如出一辙的自然,毫不做作。

  他真实。他不要金钱,不要名誉,不要爱,他只要真实,真实到可以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孤独,却又乐于与孤独为伴,享受其中;真实到可以从从容容的记下他的每一笔开销和收成,丝毫不掩饰隐逸生活的拮据。他本身就像那沉静的瓦尔登湖,溶溶的湖水,无意中却坦然地映出了所有天机。

  他自由。他的灵魂就像一阵风,在广袤的原野上空翱翔,怎么也抓不住。四时轮回,昼夜交替,在他心里,静悄悄的`成长已然了一种职业。故此他那静谧的时光深处,棱角分明。我不止一次的随他那如风的思想沉浸在大自然的包容力里,总想抓住点什么,却只有一点星辰,一段彩虹。

  他淡泊。他不饮酒,不吸烟,深邃性子里永远都带着点可爱的叛逆。不参加任何选举,不接受任何职业培训,甚至拒绝向政府纳税。他只是每天在享受着清晨全身细胞的深呼吸,他只喜欢去偷吃松鼠贮藏的干粮,他只是习惯让自己深深的迷失,然后再彻底的剖析自己。他的生活,是个多幕剧,永无结尾。

  他简单。他一直觉得过分追求细节是在耗费生活,所以他便成了一个献身于思想和大自然的单身汉,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工作,没有薪金,也从来不提及自己需要肩负什么所谓的责任。他不忍让大自然独自欣欣向荣,他不愿亦步亦趋地奢侈纵乐。从此,结庐在人境,再不念穹苍。

  从他告诉我善良是永远不会失败的投资;

  他告诉我爱就是试图去将梦想中的世界变为现实;

  他告诉我如果不想走回去,就不要总回头看;

  他告诉我人犹如一只浮标,任何风浪也无法使他沉没;

  他告诉我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自己赋予他价值,没有哪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

  他告诉我要自信的在我所梦想的方向上前进,争取去过我想要的生活,就可以获得平常意想不到的成功;

  他告诉我必须要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我的永恒,除了这一生,我不再有别的生命。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5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的骄傲,一百多年前,这个哈佛大学的毕业生远离尘嚣,来到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自力更生,在那里自己动手盖房子,自己动手种粮食和菜,寂寞地生活与思考,然后写下这部伟大的作品。

  1845年,梭罗扛着斧头走进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砍下高耸入云的白松,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又在附近挖了一个地窖,他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打造了这间湖畔小屋。梭罗以这样的方式暂别文明世界,在瓦尔登湖畔体验了两年零两个月的隐士生活。

  “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宏伟。”

  无论四时晨昏,春夏秋冬,瓦尔登湖都是如此美好。“湖上明净的空气自然很稀薄,而且给乌云映的很黯淡了,湖水却充满了光明和倒影,成为一个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视。”

  隐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山水间凝神默思。“我喝溪水,喝水时我看到,它那沙底是多么浅啊。它的汩汩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我愿饮得更深,在天空打鱼,天空的底层有着石子似的星星。”这些充满哲学气息的'句子隽永清新。

  他来到瓦尔登湖畔,聚精会神地种豆,有时候在小木屋前发呆,在湖畔静坐,在森林里慢慢行走,或者与林中偶尔遇见的樵夫聊聊天。

  湖畔的植物异常茂盛地生长,当他坐在窗前时,看到鹰在林中空地盘旋,野鸽子在疾飞。一只鱼鹰在水面上捉出一个酒窝,便叼走了一尾鱼。

  秋季,他到河岸草地采摘葡萄,满载而归,慢慢地,北风开始把湖水吹凉,冬天来到,月色之下可以听到狐狸爬过积雪,野兔子经常跑来跑去。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要有多么安详,才会将一棵棵杂草顽强地生长写的出神入化,将深雪中的松鼠拖玉米的过程观察的如此细致生动。大概没有谁,比他更能领会大自然给予人的精神方面的馈赠了。

  在第三年的九月,梭罗离开了瓦尔登湖。季节并没有因他的来到与离开而有片刻停留,而群峰间的皓月依然照临澄净的湖面。

  大自然的沉默胜于一切语言,梭罗用两年多的瓦尔登湖畔隐居生活,只为证明一个真理——只有简单而安宁的生活才可以为人们带来生命内在的觉醒。要珍爱这世间的一切,要尊重任何的生命,当然也包括我们身边的一片树叶或是一棵草。

  读罢,现实世界的焦虑不安在慢慢消融,平静的内心泛起微微欣喜的涟漪,对于生活的希望、热爱与满足如同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波纹,荡漾开去......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6

  利用假期安静的读完《瓦尔登湖》后,有所有感触。

  “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真理是什么?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只有心真的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的领悟,细品《瓦尔登湖》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我想真理应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梭罗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梭罗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什么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个个亮丽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淡泊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古往今来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几人能成功?梭罗就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

  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感谢《瓦尔登湖》给我带来的精神支持。《瓦尔登湖》蓝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像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我想,从这个书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大自然那纯净的心灵的。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7

  结束了一学期忙绿的工作,迎来了假期。好想感受伴着油墨的香味和隽永的文字入睡的宁静,也许正是这种想往,使我想读一本安静的书,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是属于寂寞者的书,晚上一个人静静的看是最有感触。作者用最细腻的文字,记录了瓦尔登湖给他带来的无穷尽的灵感,那些自然和谐的画面让人向往。一个人被自然包围着,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站在湖边看着美丽的湖面,在别人看来这一切无非每天都是一样的,但在作者敏感的世界里,每天都是变幻莫测的,一阵风,一片树叶都是与众不同的,我始终相信所有的自然都是艺术,只是你不知道。这一切只能归咎于人类的无知,然而梭罗是清醒的',他放弃这个世界的所有,而选择到瓦尔登湖畔过隐居的生活。这是需要无比巨大的勇气,但也由此可见他对于自然的热爱是胜过一切的,他是自然的崇拜者和虔诚的信奉者。

  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的一切都是被赋予了生命,所以的生命都是值得被敬佩和尊敬的。所有的生命都能在自然中和谐的生活。在他的笔下那样的世界是遥远的,但也是真实的。只是我的的心被这个世界蒙蔽的太久而不相信,这世界曾经有那么一块地方竟如此存在过。纷纷扰扰的人世间,我们就这样昏昏沉沉的过着,既可悲又可怜。然而我们又能怎样呢,这世界上像梭罗那样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也只是少数的,然而大多数的我们,只是庸人,平庸的人而矣,我们没有梭罗那样的勇气。但我们决不能失去那颗追求自然的心,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热爱,永远的保存着,不要丢失掉。

  你能想象这样的画面吗?我喜欢我的人生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座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这只是一个简单画面,然而我们是否曾那样清醒的思考过,那样仔细的看着日升日落,这世界太阳每天那样习以为常的升起落下,我们又何曾看过日出和晚霞,我们抬头凝望天空又是什么时候的事呢?难道我真的很繁忙吗?忙的连抬起头的时间都没有吗?何曾我们想过,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给自己时间和机会去思考和发现。世界很美很美,不要让繁忙成为借口,试着去体会。

  然而我想梭罗的隐居也并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孤寂平静,这孤寂是从心发出的,孤寂的心催生了他深刻的思考,让我们也能那样学会孤寂学会思考更要学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8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以上这段文字就是出自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一书,它记述了梭罗在他两年的湖边隐居生活,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线,描绘了大自然的新奇与完美,延伸了无限的感慨与思考。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只有两个字——"安静",沉浸在梭罗所描绘的瓦尔登湖景色时你会享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而这正是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生活节奏飞快、充满着嘈杂和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着急赶到哪里去,却忘记了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多少人甚至在游玩或者休假的时候,也只是匆匆忙忙赶完自己计划的景点和目的地,短暂的停留拍照然后分享到网上,我们很少安静的观察那片云,那片树叶,那一份别人不曾看到的风景。

  梭罗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拥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最重要的'是,他乐于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个世界还包括他的内心。鼓励人们纯洁与简单,勇于按照人们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尔登湖的寂静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摆脱了无聊的应酬和社交活动。梭罗在湖边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实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准确地说,梭罗所厌恶的是毫无真诚与热情的社交活动,而且它们常常与豪奢联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我们关注的工作中去。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不是消极地去生活,或是有消极的思想,而是沉静下来,去听听我们内心的声音,寻求更多的精神追求,提高工作的效率,工作的质量,摒弃那些碌碌无为的日子。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些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