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时间:2023-12-18 08:25: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

  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有一本书叫《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我想这就是各所学校要进行教研教学改革的目标及措施,我们的目标就是改变学校,而我们的措施就是改变课堂。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学习”“学生”“课堂”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一、关于“学习”

  大家应该都知道“学”字的繁体字。首先看学字的上部其中间有个“爻”,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的“乂”表示祖先的灵,也就是和祖先的文化遗产的交往,下面一个“乂”表示学生之间交往的样子。那包着“爻”的俩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的手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者说,表示大人想尽办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因此,可以说,在“学”这个字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状况被表现到了极致。在教室里就是要构筑这样一种关系,即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这种交往不仅是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也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在课堂中,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设置不同环节,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也可以说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回到个体的学习。但在课堂上可以看到,部分同学对人对物对事不关心,相互交往的关系非常淡漠。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想办法调动这部分同学交往的兴趣,而教师个人在引发、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实实在在的追求。

  二、关于“学生”

  一提到“学生”,我们首先会把他当成一个集体名词来对待,然而,实际上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拥有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认知能力的鲜活的孩子。

  我叫张艳,非常大众化的一个名字,前一段时间,有个朋友拿着手机给我看了下他的手机通讯录,我看到存了五个张艳,为了区分这五个张艳,以使自己不打错电话或发错信息,我朋友在每个张艳的前面分别加上了不同的地址,这样做就避免了拨错号或发错信息。

  就像我朋友手机通讯录里的那五个张艳,虽然我们都叫张艳但是我们却各不相同,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性格。所以我朋友在对待我们五个“张艳”的时候肯定是会区别对待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形态基本成了大一统的天下,学生不过是作为“集体”而进入老师的意识。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去关注学生在理解上,感受上的差异。无论那个教室里都有需要帮助的学生,在进行集体性的思考或探究活动时,我们应该努力去看清识别每个学生的学习是怎样通过活动与其他人相互作用,哪些教材内容在活动中得以深入并正在发展。我想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学与教研能力又迈进了一大步。我们应该时刻记着:在教室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学生,及时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我们必须从心底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三、关于“课堂”

  1。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种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能向别人求助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氛围,他能使教室里的关系变得融洽。在感到放心、安全的氛围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的时候,人们通常是在思考的同时把自己的心声慢慢地讲出来。

  2。我们应该追求的不仅仅是发言热闹的的教室,而且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的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这看起来离得远,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的话,课堂的语言表达才会变得丰富起来。

  3。我们现在好多老师面对的是,总是有些学生扯着嗓门喊叫,自我为中心盛行,仅仅有部分能够发言,而有部分同学几乎从来都不发言,整个教室笼罩在自由放任或自暴自弃的气氛里,进行自立、合作的学习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能让教室的空气远离浮躁,让学生自然平静的声音回到教室,并且每位教师能够对每位学生的言行做恰当的对应,那么无论使用怎样的教材,都能实现与其内容相对应的自立、合作的学习。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

  《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我们在“主体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方法。

  作者在书中指出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现象:在欧美的小学里,学生是从小声的不甚清楚的发言开始起步的,进入初中、高中后,越来越能明确的表达自己。而日本小学的学生从小学闹哄哄的发言过剩到了初中、高中后就变得表情麻木、沉默不语。

  原因是什么呢?作者分析这与追求虚假性的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有很大的关系。学生逐渐反抗这种虚假主体性,就会变现为冷漠的应对方式——不再积极回答问题,课堂表现麻木。

  作者指出,在中国、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儒教圈的国家存在把“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课堂呈现虚假繁荣,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虚假的主体性表面下还是以往的追求统一的教学方式。

  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作者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作者认为教师应当以慎重、礼貌、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既要听到学生说了什么,也要听到他尚未说出的话语,理解他的感情与状态,并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与他实现共振。作者打了一个比喻,说这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头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

  反观在我们教学中的出现的一些现象,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就已经胸有主见了。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表面上是在听,在归纳,在补充,实际上很多时候完全没有领会学生的意思,也不关心他的情感和状态,更不会和学生形成共鸣。面对学生投出去的球,教师从来不认真地接,这也许就是学生不再愿意投球,即变得冷漠、不再愿意积极回答问题的原因之一。

  教师不应该只以学生的“发言”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忽略了他们善于倾听的优点。有些学生看上去发言不够积极,但是他们非常擅长倾听。善于倾听的学生慢慢会发展出很好的语言能力。倒是对于那些不加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倾听的能力。如此一来,教室的言语表现才会丰富起来。这看起来好像与我们的课堂追求相去甚远,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这样的教室里,大家安心、自如地构建彼此之间的关系,即使耸耸肩、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和承认。因为确定的思考容易定型,但不确定的思考也蕴藏着巨大的创造与可能性。

  作者还批评了手势教学等制约学生思考的方式,因为在手势的表意之外可能还存在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意见。而尊重这些模糊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

  改变教学还需要学校和课程的改变。学校里要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课程的修订也要符合以上探讨的问题,使之具有指导性与操作性。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让我们把改变的种子种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每一次用心地倾听和共鸣中。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

  读书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之一。这个暑假,我静静地感悟了日本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这本书没有大哲理,没有大理论,书中用最朴实的语言,用最生动的案例阐述着“静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内涵。

  作者佐藤作为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学博士,他为了研究教学,走访了全日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他往返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在二十多年中,他走进了七千多间教室,始终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他把自己置身于教师与学校之中,与教师交流、探讨,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

  “静悄悄的革命”

  在细细地品读中,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认真扎实的研究态度,敬佩他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敬佩他讲究实效的教研作风。他的敬业精神让我深深感动,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历程,从对自己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而对未来充满无数完美的憧憬,到如今渐渐被日益繁杂的日常工作所淹没,这其中,正是缺乏了佐藤学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所具有的对教育、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所谓“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透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文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静静地回想着这本书,书中指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追求并要到达的目标。我想到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深深扎根,我知道,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我理想中的开放的、个性的、多彩的课堂是我今后工作的主要追求。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现象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书中列举一些日本学校所进行综合学习的课程的实践,像“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了解羊栖菜”“海洋中的生命……”学生们兴趣高昂,连老师都很“愉快”!在这样的主题探索中,学生学习到了“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需要我们去为之奋斗的,当然也是我们目前难以企及的。但《静悄悄的革命》已悄然为我们点燃了理想之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之。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让我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之间真实的声音。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关注课堂里的革命。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李娜)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相关文章:

动与静说课稿06-09

《清单革命》读后感11-12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04-18

表达岁月静好的感言12-22

柴静看见读后感03-26

关于缅怀革命的手抄报07-18

革命先烈手抄报模板07-28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04-22

缅怀革命先烈初中生手抄报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