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观后感>《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1-01-07 12:41:2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精】《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国电影,故事情节虽不是跌宕起伏,但是也令人感动。

  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马修到一所学校担任学监,这所学校中有着品行恶劣、调皮捣蛋的学生,冷酷的老师以及残忍的校长。因为学生的捣蛋,校长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管教这帮学生,结果只是适得其反。其中有一个叫贝比诺的孤儿,每周六都会在门口期待永不会来的父母一起回家。马修看见这种情况,就想用自己的方法来改变。马修还惊奇地发现这帮坏学生非常喜欢唱歌,于是他自发组织了一个合唱团,自己教他们唱歌。因为热爱,他们一点也不闹腾,积极配合。渐渐的,学生们开始懂事。后来学校中着火了,而此时马修带着孩子们在山上玩耍,救了孩子们。而校长认为是马修的失职造成了大火,辞退了马修。临行前,孩子们唱起歌,飞出纸飞机,纸飞机上写着每一位学生的寄语。同时,贝比诺背着行李跟着马修一起走了,这天是星期六。

  校长是非常残忍的,当学生犯了错误,他就以体罚禁闭的方式来处理。我觉得这样只会增加他们逆反的心理,让他们更加过分的调皮下去。虽然不能用体罚禁闭这种手段,但也不能不惩罚。有一位学生他扎破了麦神父,被马修抓到,准备送给校长,可学生很害怕,于是马修就罚他去照顾麦神父,我就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好,既惩罚了该学生,也让他弥补了自己的错误。马修也是个非常宽容的人,调皮的学生几次冒烦他,他能忍让,一次一个学生向他泼墨水,他并没有生气、追究,我想即使是现在的老师对学生这种过分的行为容忍,更不用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再来马修发现了孩子们的兴趣,一次次耐心的教育他们,并从这个突破口渐渐地改变了孩子们。就是马修这种耐心、宽容与仁爱得到了孩子们的尊敬与喜爱,最后的送行就是最好的证明。之前,我特地介绍了贝比诺,最后他与马修一起走,显然是把马修当做了父亲。

  因为我自己想做一名老师,看了这部电影,我也收获了很多。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为一名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本科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看过这部电影,当时就感慨颇深,经过四年的社工专业熏陶,回头再看这部适合我们社工专业看的经典著作,感触依然颇深。

  "池塘之底"的孩子们看似是一群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抽烟、撒谎、打架、伤害老师、欺负捉弄年龄小的同学,很多老师都受不了而纷纷辞职离去。而善良宽容的马修老师却能看到这些孩子纯真美好的一面,并用爱心去教导感化他们,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爱,从而走向光明美好的一面。

  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青少年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矛盾性的特征,正处于由儿童向承认过度的阶段,处于一种转变的过程。童年的生活模式被打破,成人模式尚未建立,呈现出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状态。不稳定的过度让青少年看起来想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心理上的独立与依赖、封闭性与开放性、成就感与挫败感交织在一起是青少年期矛盾性的主要表现。因此,面对"池塘之底"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作为社会工作者更应该以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去教导他们。而不是像只会用他的"行动——反应"制度的哈森校长,哈森校长充满暴力与镇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表面不敢反抗,最终屈服,但也是孩子们内心充满了仇恨与叛逆的情绪。

  影片最先讲的事件是学生乐格乐伤害了马桑大叔,但在听到校长在暴打别的孩子时,马修最终决定不把他交给校长处罚而是让他去照顾受伤的马桑大叔。孩子听着马桑大叔的称赞内心懊悔不已。得知马桑大叔重病转院时,乐格乐担心地问道"他会死吗?",说明孩子的内心本性是善良的。甚至后来马修发现学校丢的20玩法郎是乐格乐偷的时候,也选择了"包庇"他,为了呵护孩子心中那个买热气球的美好梦想。马修曾不止一次的"包庇"孩子们,刚上第一节课时,孩子们在课堂上扔马修的包,恰巧校长进来,多好的告状的机会啊,可是马修却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孩子们偷了他的乐谱被人看到他也帮孩子们掩饰没什么事……一次次的善意的"包庇"让孩子们感到吃惊意外的同时,也一次次对他建立了信任,也为后来的小小合唱团的成立作了不可或缺的铺垫。

  说道合唱团,马修老师真是费了不少心思,不过效果也很完美。他懂得因材施教去发掘每个孩子的潜力。从社工角度看,他利用了优势视角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的长处。马修听他们一个个唱歌,判断他们的音色来区分他们不同属于不同的音调,从而来分饰不同角色的歌唱部分。即便是看似作恶多端的蒙丹也被他视作唯一宝贵的男中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再坏的孩子都与自己善良的一面,关键是你要去发掘他们,鼓励他们,看到孩子们的发光点,并真诚去赞美他们,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这些马修做到了。

  提到蒙丹,我马上就想到了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标签论。标签论认为:个体演变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是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越轨"或"犯罪",因而产生了"越轨者"或"罪犯".因此越轨和犯罪并非"越轨者"或"罪犯"的个体原因所致。社会给确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人贴上标签,使逐渐形成"越轨者"的自我印象,并自甘堕落,一再违法,从而造成犯罪现象不断增多。因此,贴标签会强化违法行为和越轨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催化剂,一个人一旦被打上了"罪犯"的烙印便很难改变。

  蒙丹就是被贴标签的受害者,因曾偷过一只表而被标签化。学校丢了20万法郎后,校长就不假思索地认定是蒙丹偷的,还动手殴打逼问。严刑拷打和莫名的加罪,是引起最终蒙丹防火烧学校宿舍的主要原因。

  "池塘之底"的这群孩子处于典型的烦恼增值期,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在情绪体现在尤为明显。因此青少年期生理和心理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并具有十分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另外还有冲动性、内隐性和不确定性。

  性格古怪叛逆的莫杭治,最终能成为指挥家全归功于马修老师发现并挖掘了他的音乐天赋。虽然马修刚来时莫杭治曾在黑板上丑画马修老师;虽然看到马修与自己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莫杭治向马修倒墨水;虽然在最后的排练中马修删去了莫杭治独唱的部分,可是最终,结局依然完美。最后的表演中马修示意让站在一旁的莫杭治独唱时,莫杭治的眼神中不仅透露出了惊讶、欣喜更多的是理解和信任,所有的一切在两个眼神碰撞的那一刻都释怀了。

  有着一颗执著坚守的心的小小佩皮诺是我最喜欢的小可爱。他总能如我所愿的得到善良马修的关心与关注。即使不会唱歌,也会成为他的小小指挥助理。因有着一颗坚定执著的心,小佩皮诺每周六都会去大门口等父母来接他。可能是他的执著感动了上帝,马修离开那天刚好是周六,善良的马修不忍心抛下他而带他离开了"池塘之底".这也正是我想要的结局。

  整部剧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马修被校长辞去职务离开学校时,孩子们虽然没有亲自来送别,但从窗口露出了一双双挥动的小手,飞出了孩子们折的纸飞机和写下的满满的不舍。看到这里,激动的泪水在我眼中打转,内心特别激动。因为我有着相似的经历。今年暑假我在家帮堂姐的辅导班学生辅导功课,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一个月后最终要分别的时候,这群6--12岁不等的孩子每个人都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给我画了一幅画亲手送给了我。看着画旁边歪七八钮地写着"老师再见"、"老师,我舍不得你……"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从鲜艳的多彩又简单的画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一颗颗纯真的心。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甚至叛逆的行为,但每个孩子又都是一个天使。我们要用耐心找回孩子们天使的一面。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少年。社会工作在实施矫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尊重、平等和接纳价值观。犯错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十恶不赦,只是以不被社会认可的方式来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或满足了不被社会认可的需求。所以社会工作者应坚信人的行为和人性是有巨大的可塑性,并将其作为开展工作的价值基础。愿每个社会工作者面对问题少年的时候都能以最真诚的心,最专业的态度和价值观,用心倾听他们的内心,找回孩子们天使般的`微笑。

  为一名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本科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看过这部电影,当时就感慨颇深,经过四年的社工专业熏陶,回头再看这部适合我们社工专业看的经典著作,感触依然颇深。

  "池塘之底"的孩子们看似是一群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抽烟、撒谎、打架、伤害老师、欺负捉弄年龄小的同学,很多老师都受不了而纷纷辞职离去。而善良宽容的马修老师却能看到这些孩子纯真美好的一面,并用爱心去教导感化他们,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爱,从而走向光明美好的一面。

  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青少年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矛盾性的特征,正处于由儿童向承认过度的阶段,处于一种转变的过程。童年的生活模式被打破,成人模式尚未建立,呈现出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状态。不稳定的过度让青少年看起来想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心理上的独立与依赖、封闭性与开放性、成就感与挫败感交织在一起是青少年期矛盾性的主要表现。因此,面对"池塘之底"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作为社会工作者更应该以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去教导他们。而不是像只会用他的"行动——反应"制度的哈森校长,哈森校长充满暴力与镇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表面不敢反抗,最终屈服,但也是孩子们内心充满了仇恨与叛逆的情绪。

  影片最先讲的事件是学生乐格乐伤害了马桑大叔,但在听到校长在暴打别的孩子时,马修最终决定不把他交给校长处罚而是让他去照顾受伤的马桑大叔。孩子听着马桑大叔的称赞内心懊悔不已。得知马桑大叔重病转院时,乐格乐担心地问道"他会死吗?",说明孩子的内心本性是善良的。甚至后来马修发现学校丢的20玩法郎是乐格乐偷的时候,也选择了"包庇"他,为了呵护孩子心中那个买热气球的美好梦想。马修曾不止一次的"包庇"孩子们,刚上第一节课时,孩子们在课堂上扔马修的包,恰巧校长进来,多好的告状的机会啊,可是马修却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孩子们偷了他的乐谱被人看到他也帮孩子们掩饰没什么事……一次次的善意的"包庇"让孩子们感到吃惊意外的同时,也一次次对他建立了信任,也为后来的小小合唱团的成立作了不可或缺的铺垫。

  说道合唱团,马修老师真是费了不少心思,不过效果也很完美。他懂得因材施教去发掘每个孩子的潜力。从社工角度看,他利用了优势视角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的长处。马修听他们一个个唱歌,判断他们的音色来区分他们不同属于不同的音调,从而来分饰不同角色的歌唱部分。即便是看似作恶多端的蒙丹也被他视作唯一宝贵的男中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再坏的孩子都与自己善良的一面,关键是你要去发掘他们,鼓励他们,看到孩子们的发光点,并真诚去赞美他们,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这些马修做到了。

  提到蒙丹,我马上就想到了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标签论。标签论认为:个体演变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是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越轨"或"犯罪",因而产生了"越轨者"或"罪犯".因此越轨和犯罪并非"越轨者"或"罪犯"的个体原因所致。社会给确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人贴上标签,使逐渐形成"越轨者"的自我印象,并自甘堕落,一再违法,从而造成犯罪现象不断增多。因此,贴标签会强化违法行为和越轨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催化剂,一个人一旦被打上了"罪犯"的烙印便很难改变。

  蒙丹就是被贴标签的受害者,因曾偷过一只表而被标签化。学校丢了20万法郎后,校长就不假思索地认定是蒙丹偷的,还动手殴打逼问。严刑拷打和莫名的加罪,是引起最终蒙丹防火烧学校宿舍的主要原因。

  "池塘之底"的这群孩子处于典型的烦恼增值期,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在情绪体现在尤为明显。因此青少年期生理和心理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并具有十分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另外还有冲动性、内隐性和不确定性。

  性格古怪叛逆的莫杭治,最终能成为指挥家全归功于马修老师发现并挖掘了他的音乐天赋。虽然马修刚来时莫杭治曾在黑板上丑画马修老师;虽然看到马修与自己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莫杭治向马修倒墨水;虽然在最后的排练中马修删去了莫杭治独唱的部分,可是最终,结局依然完美。最后的表演中马修示意让站在一旁的莫杭治独唱时,莫杭治的眼神中不仅透露出了惊讶、欣喜更多的是理解和信任,所有的一切在两个眼神碰撞的那一刻都释怀了。

  有着一颗执著坚守的心的小小佩皮诺是我最喜欢的小可爱。他总能如我所愿的得到善良马修的关心与关注。即使不会唱歌,也会成为他的小小指挥助理。因有着一颗坚定执著的心,小佩皮诺每周六都会去大门口等父母来接他。可能是他的执著感动了上帝,马修离开那天刚好是周六,善良的马修不忍心抛下他而带他离开了"池塘之底".这也正是我想要的结局。

  整部剧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马修被校长辞去职务离开学校时,孩子们虽然没有亲自来送别,但从窗口露出了一双双挥动的小手,飞出了孩子们折的纸飞机和写下的满满的不舍。看到这里,激动的泪水在我眼中打转,内心特别激动。因为我有着相似的经历。今年暑假我在家帮堂姐的辅导班学生辅导功课,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一个月后最终要分别的时候,这群6--12岁不等的孩子每个人都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给我画了一幅画亲手送给了我。看着画旁边歪七八钮地写着"老师再见"、"老师,我舍不得你……"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从鲜艳的多彩又简单的画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一颗颗纯真的心。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甚至叛逆的行为,但每个孩子又都是一个天使。我们要用耐心找回孩子们天使的一面。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少年。社会工作在实施矫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尊重、平等和接纳价值观。犯错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十恶不赦,只是以不被社会认可的方式来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或满足了不被社会认可的需求。所以社会工作者应坚信人的行为和人性是有巨大的可塑性,并将其作为开展工作的价值基础。愿每个社会工作者面对问题少年的时候都能以最真诚的心,最专业的态度和价值观,用心倾听他们的内心,找回孩子们天使般的微笑。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当看到《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片子时,脑海中不自觉得浮现出了另一部教师题材的影片《山那边》。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背境,不同的人物,而相同的却是那教师永恒不变的魂。

  怀才不遇的音乐家马修,无奈之下只能到偏远地区的一所管教寄宿制学校做教师。而首先摆在他面前的是一群充满叛逆而又似乎被整个世界所遗弃的男孩子们。他们可以用暴力手段报复老师,形式多样的恶作剧更是接二连三。而这所学校的校长哈珊则以暴力的体罚、关禁闭来惩罚这群不听话的孩子,不管他们是否无辜,只要认定了就决不姑不息。因为校长办公室的钱被偷窃了,他便对怀疑的对象蒙丹大打出手,以至蒙丹忍无可忍地掐着他的脖子,怒目相视, 更招致蒙丹放火烧学校的报复。

  马修老师的到来,给学校带来了生机,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他用音乐和爱唤醒了孩子们应有的纯真天性,孩子们在那个被世界遗弃的世界里真正感受到了乐趣和爱。马修老师的行动和发自内心的爱感化了那群叛逆的少年。他组织合唱团,为孩子们写歌,用音乐积极向上的元素帮助孩子们重塑人生的信念,发现世界的美好,引导他们走向幸福生活。同时,他发现了莫翰奇的音乐天赋,并一直默默地帮助他,直到最后莫翰奇成功进入里昂音乐学院。

  马修老师的到来,使这里绽放了久违的笑容,仿佛一切都从惨淡的寒冬步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马修老师从孩子们纯真的眼神里看出了对外界的渴望,于是在校长参加伯爵夫人的授勋时,他带着孩子们去校外玩耍。恰逢蒙丹从监狱出来纵火烧学校报复。学校被烧,哈珊校长升职的机会夭折了,但孩子们由于集体出游,并无一人受伤。而这却成了哈珊校长要求马修老师离开学校的理由。

  遵照校长的命令,马修老师离开是不许让孩子们知道。当他提着行李箱,孤独的一步一步踏出校园时,从学校高高的教室里传来了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一张张写满祝福话语的纸飞机飞出窗外,一双双手在向老师挥别。

  马修老师离开了,带着一直坚信父亲在星期六会接他的孤独男孩贝比诺离开了,带着孩子们的祝福离开了,带着爱、骄傲和希望离开了。

  这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那些脆弱的心灵,要用发自内心的爱去感化。

  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也是教师对学生永恒不变的魂。

  在此,也献上我对一直为教育事业默默付出的老师们最深深的敬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克莱门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处……

  克莱门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里有一所学校是教养院,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是家常便饭,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但是院长不喜欢克莱门的性格把克莱门开除。但后来皮埃尔成为了音乐家。院长则被教育局开除,因为总是体罚学生让学生受苦,一点知识都学不到。

  如果我是一名老师,我会感受到体罚、骂同学、乱冤枉同学是不可以的。这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法,要向克莱门老师学习;站在同学的方面的感受是:看上去有些老师坏有些老师好,但是大部分都是好的。我们要体谅老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

  我第一次接触这部影片,只是听了其中的演唱片段。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被清澈,婉转的天籁童声合唱吸引,找了许多孩子们演出的视频观看,于是产生了观看整部影片的欲望。看完电影,不禁泪流满面。一部成人与孩子的感情故事,用音乐作媒介,最终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一个灵魂影响了另一个灵魂。

  影片了一位教师马修,到一所名叫“池塘底部”的学校做学监,这所学校收容了一群被放弃的孩子,被社会与大众不看好,被遗忘,深沉在这样一个远离城市的破旧小校园中,生活极其简单,所有任教教师都是男性,把他们当成了“囚犯”,用高压又极端的手段管理:行动-反应。忽略了他们还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需要被爱,而马修的出现改变了这些孩子的生活与命运。

  他用爱包容所有的孩子。面对打伤老师的乐格科,马修选择让肇事者乐格科去照顾被自己打伤的马桑老师,亲眼看到老师的伤势严重,孩子意识到了自己只是想“娱乐”一下的无意之举对老师造成了巨大伤害,学会了认错与承担。在马桑由于病情恶化被抬去医院的瞬间,孩子问马修:他会死吗?这时马修的回答,显示了一位家长级别教师的素质:“不会的,会好的。”他像万千父母一样,不想伤害孩子孱弱的心灵,即使是犯错的孩子。他帮助孟丹隐瞒夜晚偷吃食物的事情,制止校长体罚学生的恶行,帮助莫杭治重回母亲的怀抱,他总是刻意的帮助隐瞒他们的错误,自己承担下来,这些善举化解了这群长期被“冰冻”起来的孩子。他们发现马修与其他老师不同,从善意的角度看待孩子,从正面出发,而不是把孩子想象成是故意做坏事的恶人。马修被孩子们接受。

  偶然的机会,马修发现孩子们会唱歌,决定要训练他们成为一流的合唱团,这个“念头”促使马修组建了一只秘密的合唱团,开始艰难的秘密的保持训练。马修开始组织孩子们练习节奏和简单的歌曲,这些简单的歌曲都是为他们写的,而孩子们参差不齐的音色、音高和音准让人头疼,排练遇到难题。马修针对孩子们声音的情况写了许多练声曲,从音乐角度讲,他的创作充满童趣,日日夜夜与孩子们相守在一起,他比任何人都了解怎样训练“童声”。年复一年,因为马修“执着”的训练,孩子们学会了唱歌,声音变得和谐,自然圆润。池塘底部的合唱团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童声合唱团,并得到伯爵夫人的肯定。同时,孩子们性格也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每天的音乐训练让人心生美好,合唱让他们变回原本单纯,可爱的孩子,孩子们在这个牢笼中终于享受到了童年应有的乐趣。谁也没有想到,马修老师的一念执着,最终改变了这群孩子的人生与命运。

  影片中出现的四首合唱作品是《海面上的清风(Caresse sur l'océan)》《哦,黑夜(Hymne a la nuit)》《眺望你的旅途(Vois sur ton chemin)》《风筝(Cerf-volant) 》,这四首合唱作品有的风格类似圣诞歌曲,有的类似唱诗班弥撒,有的又像情真意切的情歌,贯穿在影片中与剧情相得益彰。同时在艺术境界上,这四首作品也已经达到至高的水准,电影播出后,成为众多世界顶尖合唱团演唱的作品,流传至今。正是音乐打破了人与人之间误解与尴尬,让心与心的距离无限拉近。也许这就是教育的真正含义吧,想起我曾经看到过一段话,说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我看过的另外一部音乐电影《海上钢琴师》,那也是一部用音乐叙事的电影。不同之处在于,那部电影的主人公钢琴师1900终生以音乐为生,不善言辞的性格,恰巧符合了音乐电影的特性。主人公是钢琴师,他的爱情,友情,一生经历,许多不能说出口的话语都是用钢琴来表达。钢琴师1900已经是音乐的化身,他甚至不允许他的音乐被记录、被带走,不下船去追寻追寻音乐家之梦、甚至改变世界乐坛,他不屑于拿他的音乐换取功名利禄,不希望与全世界分享,他的音乐只在那艘船上,他的音乐只属于他自己。而《放牛班的春天》用音乐作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手段,出现的时间与作用不同,音乐帮助电影将“人性” 刻画的栩栩如生。

  一部《放牛班的春天》,用一个平凡小人物的事迹向人们讲述了教育的真谛,一个落魄的音乐教师因为自己的“一念执着”,用音乐救赎了一群在边缘的青少年。正如陶行知的那句话: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祝愿每位教师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方式,用合适自己与孩子们的方式“一念执着”的将教育进行到底。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

  今天我带我的学生去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看完后我的心灵又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谢学校让我给学生这样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因此这部影片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我们品味。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

  这是一个让人看了还想再看的故事,简单,质朴,却让人相信了人性本善,让人相信了天生我才必有用,正如同这部电影里的结尾曲“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路,童年的幸福,转瞬即逝,绚烂的金光,照耀小路的尽头”。这是一群活在黑暗中的孩子,他们一直在黑暗里摸索着,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没有人告诉他们生活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而马修老师无疑是他们黑暗中的希望之光,带着他们走向一条荣耀之路,在这条路上,马修用他的包容,理解这些“问题”学生,带领他们走向光辉大道,引导他们人生的方向。正如影片开头,马修老师才到学校的时候,学生力基恶作剧的打破了学校管理人员莫桑先生的头,马修老师在知道真相后并没有狠狠的惩罚这个学生,他让力基看到了他做错事的后果,让他看到了莫桑先生并没有责怪他,力基突然就感到了一种救赎,最后他自愿照顾莫桑先生,我觉得这才是对于学生最好的“惩罚”。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池塘之底的校长,校长所推崇的是“行动-反应”式教学,所谓的行动就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硬形制裁,而反应就是学生对硬性制裁的反应。当马修老师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戏弄他,嘲笑他“鸡蛋头”,场面很混乱,这时,校长进来,一声口令,学生们都很乖的坐下来,因此校长便认为他的这种教学方式才是最正确的,这种教学方式才是对这些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最后校长为他所做的付出了代价。

  “永远别说永远,路途上总要一直尝试”,这是马修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远错误的学生,惩罚他们,那他们永远不知道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到底应该怎么做,马修老师很好的维护了学生的尊严,又让他们认识到了错误。那首《希望之光》:吹过积雪的大地,传来讯息,冬天将要过去,你的回声飘向远方,伸展双翼,在昏暗的早晨,寻找通往彩虹的道路,揭开春的序幕,海上的风,托起轻快的羽毛,驻足于古道的岩石上,传来讯息,冬天即将过去,你的气息飘向远方,飘向深山,在旋风中转动,伸展双翼,在昏暗的早晨,寻找通往彩虹的道路,马修老师很好的改变了这所“池塘之地”,校长似乎也被歌声调动起来了,玩飞机,踢球,做着童真的事。马修老师用他的坚持改变了这所学校。

  在歌声中,马修先生读懂了孩子们对自由的渴望,就像那个偷了校长钱的孩子就想买一个热气球,逃出塘底,没有人有资格责怪他,在一个美好的童年里,不应该是在一个没有亲情,没有人关怀的,有的只是命令的地方度过。

  然而即使马修老师很出色,改变了这所一直有着思想禁锢的学校,但一人之力终究是弱小的,终是无力改变这个学校的本质,马修老师被勒令辞职。在马修先生离开的时候,没有学生来送他,也许是学生们还不能很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大家的心意和祝福就像他们折的纸飞机一样飞到了马修老师的心里。大家唱起了他曾经教过的歌曲“风中舞动的风筝,请不要停留,飞向海洋,飞向天空”,这就像是大家送给马修老师的祝福:“老师啊,你就像那风中舞动的风筝,即使学校没有能给你一个让你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那并不能葬送你的梦想,请就这样坚持你的梦想,飞向海洋,飞向天空,你将有更大的空间施展,老师,再见!”。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

  无疑的觉得这算是一部喜剧吧!或者说是我希望的结局。

  一群无药可救的学生因为一个马修老师的到来而改变了一切。马修老师用自己的一爱一,宽容去教导孩子,用心去启发孩子,这是无药可救的学生的幸运,是他们的人生转着点。马修老师的好,我觉得是无法用语言来赞美的,只能用心去感受.

  但在这部影片中却存在着一个悲剧,那就是蒙丹。我真的无法想象或者推测蒙丹的未来命运,只记得这三个镜头;被院长打,他忍无可忍掐院长。蒙丹被戴上手铐,马修老师抓住门杆深情望着,蒙丹回头望与笑。蒙丹望着远处着火的学校回头吸烟。而这一切虽说是蒙丹个人的,但它却深深的折射一出我们教育事业的失败,在这真时的社会里存在着多少个这样的蒙丹。我在想若那院长没有冤枉蒙丹或者听马修老师的去还 他清白,那么结局会是什么样呢?

  当然这和个人的态度有关 ,蒙丹的态度也实在是太讨人厌了。马修老师不是圣人,为了大多数孩子,他只能放弃他,让他走。

  如今蒙丹式的学生还 有很多,院长式的人也很大的影响着社会。只能希望这个社会给予更多的一爱一在蒙丹身上,惩处院长式的人,同时也希望蒙丹们能够给自己一个改变的机会。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9

  马修是一个音乐家,在人生的低谷他来到了“池塘底教养院”当代课老师。池塘底全是淤泥,而“池塘底教养院”里全是一些在外人看来无可救药的孩子。这个教养院的院长是一个只重视自身利益而不顾孩子感受的人,所以这个教养院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一犯错就受罚,而且都是很重的惩罚。马修来得这座教养院,他用音乐教化了这些所谓的“无可救药”的孩子,他让这些孩子找到了自信,在歌声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与快乐,其中一个叫皮埃尔的男孩最明显,他有着好听的歌喉,是合唱团里的独唱。他很伤心,但在伯爵夫人到来的那天,竟意外地恢复了他的独唱。也就是这个被原来老师评价为“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的皮埃尔,最后去上了一个很著名的音乐学院。但可怜的马修却被那个自私的院长解雇,而他的音乐事业仍然没有起色。

  马修或许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一个极其普通的代课老师,但他至少在我心中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改变了一群孩子的命运,帮助孩子们找到了自信和快乐,也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他所存在的意义。或许他在某一方面不够好,但他总会有一个方面是好的,是擅长的。或许他现在还未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特长,但在未来总会找到。或许他真的很差,几乎找不到未来,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一个时刻,我们会突然觉得,原来自己很棒。

  突然想到自己,的确,我数学这次考得不好,事实上,也离我的目标差了很多,那天晚上,我就哭了。我其实把全部重心都放在了数学上,而从小到大,数学也是我的强项,我就想当一名科学家或是数学家。可是到了实外,我是真正体会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我好的人太多了。我真的不愿认输,而我也没什么特长,我很早就觉得除了成绩好,其它的,我真的都不行。于是我真的很努力了,可是,还有人比我更努力。我曾一度失望,我不愿这样下去,因为我没有什么特长,学习失败了,也就意味着我全部失败了,于是我把学习当成唯一的希望。可是看了这个片子,我明白了,其实我也有存在这个世界的价值,或许现在不知道,但以后,总有一天,我会找到它,并尽力发挥它,发挥好它。加油!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

  今天我带我的学生去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看完后让我感触良多。

  面对孩子们一次次的恶作剧,马修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他们,正是这种宽容如一缕阳光直射“池塘之底”。终于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悔意。受惩罚的孩子在母亲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闭症的孩子在老师的关怀下慢慢打开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马修老师用他的爱和宽容之心帮助了这些孩子,这是这份善良与伟大,改写了孩子们原本那充满晦涩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当昔日的照片变得昏黄,昔日的顽童已成为音乐家,我们看到了早已满头银发的皮埃尔、贝比诺对老师克莱蒙深情的怀念,往事并不如烟,因为改变了这些放牛班孩子命运的人留下的记忆,注定不会被风轻易吹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对教育而言,不仅是一种磅礴的气势,而且体现一种宽容的态度。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它是从善良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爱的泉水,它是从睿智头脑中升华出来的美的绿荫。

【【精】《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相关文章:

1.【精】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2.【精】《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篇

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4.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5.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

6.【荐】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7.《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

8.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