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30 20:03: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1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发言热烈 ,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吃饭时,给妈妈夹菜。平时认真学习,让妈妈少操心……

  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2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演化而成的一个故事。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描述了母亲在孟郊出远门前,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以及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情景。后半部分引出诗歌,介绍了《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文章语言质朴,意境纯美,感情真挚。全文用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的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语言渲染,感悟母爱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请学生仔细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母亲对儿子关爱的语句。感情朗读,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深情地设问,母亲是在什么时候给儿子缝补衣裳的?她是怎样缝补衣裳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体会,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母亲应该很劳累了,可是为了给儿子缝补衣裳,,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多么关心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进一步引导,夜深了,此时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就连星星都已经——困得眨眼,可是母亲却不顾疲倦,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是多么疼爱啊!请学生更加深情地朗读。接着,老师进一步渲染: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在人们进入梦乡的深夜,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油灯的光线是那么的微弱,母亲缝得眼睛都酸了,可是,母亲却还是——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母亲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然后,我请学生想象,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中,在插上翅膀的想象中更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更感悟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二、情境表演,感受母爱

  学生体会了母亲深夜缝衣的恩情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清早送子的深情。母亲虽然缝补到深夜,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床了,她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这时,母亲舍得孩子离开自己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我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此时此刻,母亲有许多话要对孩子说,她可能想对孩子说什么?请学生说一说,感受一下母亲对孩子的牵挂、难舍和担心。但是,千言万语凝成了一句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孟郊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了吗?请学生朗读描写孟郊的句子,说说孟郊的心理感受,体会母亲头上的白发是为了儿子操心而多出来的,母亲对儿子的恩情是情深似海啊!接着请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进一步感受母亲的牵挂!

  三、联系生活,报答母爱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阳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每说一件自己要做的事,我就追问:你这样做了,就可以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了吗?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我们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母亲的恩情对我们孩子来说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像孟郊这样的大诗人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在他50岁那年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3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我在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感受文章朴实语言中蕴涵的纯美意境,真挚感情。课前,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得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特别是“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这句。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还把这句诗句的理解定为了教学难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句诗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沐浴着阳光的小草能够报答太阳的恩情吗?”,学生在没有读懂的基础上是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的。肤浅的回答只能是学生猜测的结果,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感情铺设的不足,也导致了学生在理解句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发生了困难。我想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应该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适时点拨,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才是可取的。如在这段中的两个动词“抚摸”、“注视”我应该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体会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自己对他人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对衣服、对母亲的情感,体会孟郊表面看似在抚摸衣服,注视针脚,实质表达爱母亲的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最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起到了唤醒学生感情的作用,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却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这对学生来说是在心灵上受了一次洗礼,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关心爱护,懂得应该铭记母亲的养育之恩。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4

  在我的班上,学生们都有背古诗的习惯。于是,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我从让学生背诵熟悉的古诗开始,进而师生竞赛背诵《游子吟》。学生和我的声情并貌自然略逊一筹,这时我乘胜揭题:同学们,知道老师为什么比你们背得好吗?因为我理解了诗人孟郊的心情,读懂了诗的意思。学了课文,你一定也会明白的,也许到时比我还背得有感情呢!此话一出,学生立即跃跃欲试,满怀信心阅读课文。

  课文展示了母亲一针针一线线为出远门的儿子缝衣及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抓住关键处展开想象,如:夜深了,油灯下忙着缝衣的母亲还会怎么想?又如:母子就要分别,从此不知何时再见,母亲拉着儿子会说些什么?儿子呢,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学生交流后,还请一生和老师一起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加入了想象的阅读,更丰富,更具神采,而学生也得以畅所欲言,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品尝到了哪怕是微小的思考的乐趣。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5

  这篇文章通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缝衣、天明送别的情景,以及孟郊由小草沐浴太阳光辉而触景生情,联想起母亲的关怀之意,进而引出他50岁时写的《游子吟》,反映了诗人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母亲的恩情。我从“出远门”入手,指导学生对比现在出远门的方便,古人出远门的不易,来体会孟郊母亲的“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心情,通过引导学生补白省略号所省去的母亲的心里话,来进一步体会母亲的不舍。借助“补”的手段能让学生去感知,去缩短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遇到了障碍。理解句子“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我指导学生说说这里的他是指谁?学生都能正确回答:“孟郊”。“谁的眼睛湿润了?”这个问题答案就不统一了,有的认为是孟郊的眼睛湿润了,有的认为是母亲的眼睛湿润了,因为母亲不舍得孟郊的远行。面对这些疑问,我想主要原因是学生还没有认真研读文本,没有深入到孟郊以及他母亲的内心深处去感受,去体验,所以想之不深,体之不切。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并不急着去解释,而是放手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辩论,各自围绕自己的观点说说理由,通过思辨,学生终于同意了“是孟郊看到母亲的白发后,不由得感动而眼睛湿润”这一观点。

  有时,放手也是一种美!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课文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会到母亲恩情的珍贵。

  全文的感情基调在于“恩情”一词上,为了让学生感悟母亲那份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我在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提出了“默读课文第一小节,用‘~~~~’画出让你感悟到母亲的恩情的句子。”的阅读要求。学生在读读、画画中,找到了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在此基础上,我又追问了一句: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母亲的恩情?学生们很快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再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把感悟到的感情用朗读表达出来。我又抓住了其中的一个省略号进行扩展,“母亲除了担心孩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她还会担心什么呢”孩子们都说得很精彩。充分体会了母亲的一片关爱之情。由此,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下面的自然段,更深地体会文中母爱的伟大和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亲的感情。

  《母亲的恩情》生动的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体现了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本文语言质朴,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当学完课文后,我问学完了课文,你想到了谁?想到了什么事?我班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有一次,我得了急性阑尾炎,因为很痛马上要昏倒了,妈妈急忙把我送到了附近的医院,由于当时情况紧急,妈妈忘了拿钱,于是她又急急忙忙地赶回家拿,当时她急得都要哭了。他说着也眼泪汪汪(我想:这个学生情商真高!)我也被她感染了,(想到有几次自己的孩子才几个月,高烧不退,在医院吊水)忍不住眼圈红了,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概学生都被感动了,也许也勾起了自己的回忆,我说是呀,急儿女所急这就是妈妈的爱呀!接着我们又交流了下去,又一个学生说:“有一次,我身体不好,大便拉在身上了……”没想到,还没等他说完,小朋友都哈哈笑了起来,刚刚才建立的感人氛围一下子就被破坏了,我心里很是恼火,很想破口就骂。可一想如果现在就骂学生个没头没脑,很有可能待会儿的交流会陷入僵局,于是我没有理睬他们,接着刚才的同学问,后来谁帮你洗掉了赃物,他很认真地说是妈妈,我接着话锋又说:“如果是别人,早就走得远远的了,是妈妈,还是妈妈,不嫌脏,不嫌臭地默默地帮你洗干净了。”(这时教室里的笑声已经小了一些)我抓住时机又说:“能理解妈妈,懂得妈妈这份爱的孩子,此时已经被妈妈感动了,再也笑不出来了。”听到这话,刚才笑的那部分孩子不再笑了,接着我们又交流了下去……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6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一、是语言同语言的对接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描写妈妈的诗文,让学生和自己的妈妈回忆一件使母女都感动的事情。上课一开始,首先从“妈妈”这个亲切的词语人手,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学生通过原生态的课外阅读,陶冶情感,积淀语言。生活中“母女回忆”是一个亲子活动。在母女对话中,让爱的暖流再次升温。课堂上,“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说的热情被激发后,一个个饱含赞美之情的词语就在课堂上精彩纷呈,每一位学生都举了手。从课外阅读的“书面语言”到“生活感悟”,再到课堂上学生的“口头语言”;从积累,到内化,再到表达,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最后一句“让我们永远地记住‘母亲的恩情’”又把学生引入教材文本的语言。

  二、是情感与情感的交融“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通过朗读,初步触摸文本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前面的铺垫,再加上文字本身的情感和语言的魅力,字里行间,无一处不拨动着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爱的琴弦。就连“母亲的恩情”这五个字,读来也让学生润湿了眼眸。“孟郊使劲地点了点头”。一句教学中,学生三个层次的回答(一是点头就是回答;二是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泪留下;三是不敢回答,怕自己说舍不得的话让妈妈更加心伤。)让我也惊讶了。细细想来,这种对爱的感悟得益于平时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每天对他们说一句感谢的话,并说出原因。这一处的教学,正是唤醒了学生平日里的`点滴感悟。让学生用真挚细腻的情感与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灵交融,思想在课堂里闪光。

  三、是心灵对心灵的告白三声“慈母”是对文中孟郊母亲的声声呼唤,也是声声赞叹。孟郊把他的全部情感抒发在诗中了。这首诗是盂郊写给自己的母亲的,也是为天下母亲写的。闭上眼睛,再次与自己的母亲对话,想像母亲带着微笑的慈祥的脸。此时教室里是静的,不平静的是学生的心。孩子们,就用这一首诗作为对你妈妈的心灵告白吧!一堂课,都被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包围着。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7

  我在备《母亲的恩情》这一篇课文时,查阅了有关的大量资料,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快了解孟郊对母亲的爱是怎样的。在备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首先通过故事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从而帮助读好古诗。

  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在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都能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通过我给他们布置的思考题中就能说明这一点。我给的思考题是这样的: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在教学时,我不断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8

  [片段一]

  师:早晨,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孟郊看到这种情景,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1:太阳出来了,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想起昨晚深夜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为他缝补衣服,他心里非常感谢母亲。

  生2: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象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生3:孟郊看到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显得生机勃勃,他抚摸着身上的衣服,心里想:太阳给了小草光辉,母亲给了我很多关怀。母亲就像太阳,我就像小草。

  生4:孟郊想,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我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

  师: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儿子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让我们以无限崇敬的感情来读这首母爱之诗吧!

  (学生深情朗读《游子吟》。)

  [片段二]

  师:春天的太阳用自己的光芒照耀着小草,让小草茁壮地成长。孟郊的母亲同样用无微不至的爱关怀着他,天下所有的母亲都用自己最伟大的爱哺育着自己的儿女。小朋友,你们就像一棵棵沐浴着阳光的小草,你们知道自己的妈妈为了你付出了多少心血吗?闭上眼睛,想想妈妈为你做的一件件事情吧!

  生:每天早晨,妈妈一大早就起床给我准备早餐,吃完了就送我上学,她每天都要为我做很多事情。

  师:是啊,妈妈真辛苦!我们应该好好听她的话。

  生: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妈妈总是耐心地教我。

  师:妈妈为我们的学习操了很多心,我们可要更认真地学习才是啊。

  生:有一次,半夜里我肚子疼,妈妈非常着急。

  师: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见你痛苦妈妈比自己病了还难受。

  生:有一次放学时天很冷,妈妈把自己的围巾给我系,她自己却冻得发抖。

  师:是啊,妈妈的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沐浴着妈妈的爱,我们就像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我们多么幸福啊!让我们用最真挚的感情最动听的声音把妈妈深深的爱读出来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教室里回荡着深情的童音。

  反思: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诠释着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经过文包诗的包装,以《母亲的恩情》一文的形式将内容和诗意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我觉得学习本文,不光要解读亲情,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让这熟悉的诗句焕发新的生命与活力。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新课程标准更是要求课堂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作了这样的课堂设计,意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深深的母爱化为生活中鲜活的桩桩事情,让生活中的这些动人画面一幕幕闪现。这样,就与课文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学生能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最后,教师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充满激情的诵读,使学生的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情感的课堂!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9

  今天教了第9课《母亲的恩情》,同学们很入情,朗读得很到位,我感觉他们已真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离下课还有7分钟的时候,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想一想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自认为我的朗读还行,情感渲染得不错。可当让他们说时,竟然没人想说,经过再三启发,终于有了三五只手。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这种现象只能说明现在的孩子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已经麻木了,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联想到平时拿同事的孩子开玩笑,“谁对你最不好?”“妈妈。”答得非常快。“谁对你最好?”“一个都不好。”我想孩子们缺少的不是被爱,而是感受爱。

  于是我对同学们提出一个要求:每天至少要对你的长辈说三次谢谢,还要记一记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不知道我的这个要求能不能让他们学会感受爱。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10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的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使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作为文包诗这种课型,在教学时,要围绕“诗”与“文”的联系来进行教学。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的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最后一段在前边感情积淀的基础上推出了诗歌,并点出了诗歌写成的时间。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敬爱、怀念之情。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太阳的光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这时候,我请学生把对母亲的感激用语言写下来,有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写到孟郊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因此到50岁了,孟郊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11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文章,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交代了古诗写作的具体背景,展现了本诗的具体情境。古诗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而且很枯燥,而本文以一个感人的故事自然引出古诗,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在接到学校的通知后,我反复读课文,看教参,可没有思路,不知从何下手,像这种抒情性很强的文章我一贯不擅长。特别是古诗教学,我更把握不好,平时上学校的公开课,我一般会选那种中规中矩,线索比较清晰的文章,这利于自己把握。像这种内容含量大,情感丰富,比较散的文章我从来不敢上。

  周六周日两天,我“埋头苦干”写出了一篇自己很好把握的教学设计,对于试上也信心满满。后果可想而知:没有新意,太老套,老师讲得太多,太累,学生更累,而且一节课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生成,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在哪里,没有体现“文包诗的”特点,把诗和文隔开了,朗读指导太少……

  上课前一天,我又反复“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但临 “上阵”前,也没有太大信心,课堂上还真的有点紧张,没有上出自己预期的效果。

  这两天我认真地做了反思,原因可能如下:

  一、没能“轻装上阵”,心里负担重,

  这是自己承担过的最重要的一次教研课,第一次面对那么多重要的领导,那么多优秀的老师,而且,这次课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学校向外展示,更何况还有很多的人为了我这节课而付出很多,我心里压力太大,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我却没有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在我的紧张情绪下,学生也发挥也有点失常。看样子,真的只有经过大赛的磨练,心理素质才会更好。

  二、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在各位“前辈”的的指导帮助下,我的整个教学环节终于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由诗入文”采用倒叙,也可以说是“诗包文”的形式,非常新颖。但我对于整个教案还是不熟,课堂驾驭能力也不够,特别是对于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总怕放开收不回,而且诗文对照,品词析句,指导朗读,头绪繁多,所以整节课,环节不是很流畅。

  三、课堂重在创新。

  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课堂一定要创新,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像我平时上课就“啃老本”,不钻研,不学习,不读书。平时不钻研教材,上课照本宣科。到有教研任务了,才临时抱佛脚,怎能在课堂上收放自如呢。特别是平时上课,就把别人的一套成果拿来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很少有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

  四、缺乏应变能力和课堂机智。

  如在学生初读古诗后,我设计的问题是“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当时学生没有一个人回答。我就降低了难度问“你读懂了那句诗或那个词的意思呢?”等了很久也只有两个同学回答了“慈母”和“意恐”的意思。这说明学生并没有读懂这首诗,而我却继续我的问题:“从第二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出来前两句诗的意思。”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提问,学生连诗中的个别词都理解不透,怎么能找到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呢?所以学生迟迟划不出来句子。现在想想当时应该换一种问法来降低难度,如“在一二自然段中划出体现母亲爱孟郊爱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学生容易找,而且也容易体会。

  五、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过于刻意

  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想评价语上,所以才导致环节不够流畅,过渡不自然,另外,过多的评价语,也拖延了时间。导致拖堂。其实,评价的精彩在于恰到好处,不需要刻意。

  六、时间安排不合理。

  前面环节讲解过细,时间浪费太多,其实,体现“意恐迟迟归”的句子有两句,当时应该把这两句放在一起分析,然后一起指导朗读,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不显得环节拖沓。这样,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就可以透彻点,必定,第三自然段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但我在第三自然段的分析有点草率。

  七、继续研究白板。

  这次上课,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对白板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要还要继续钻研和学习。让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

  总之,还要感谢校领导给我们年轻人锻炼的机会,其实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由他们来上课的话,这次活动肯定更精彩,更圆满。但学校把机会给了我们两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教师,就是让我们通过上课,尽快地成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这节课,我认识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探索,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还是要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帮助。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12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语言质朴,孟郊与母亲之间那份浓浓的温情跃然纸面,可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文本,透过文字的表面,让学生去试着与孟郊的情感产生共鸣,与文本产生共鸣呢?在教学中,我从图入手,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这位母亲的两鬓已经斑白,这是她为子女操心的标志啊;母亲的额头布满了皱纹,皱纹是岁月的足迹,更是为儿女操心的印记啊;母亲白天劳作,晚上还要就着油灯微弱的亮光为儿子缝补衣裳,过度的劳累使她背更驼了,眼更花了……通过看图、想象、练说。在一次次的师生互动对话中,母亲对于孟郊的恩情,不仅仅停留在纸面,此时,已慢慢溶进学生的心中。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文本在学生读中悟、悟后说中得到恰当的诠释。

  教学过程中,我适时点拨,让学生站在孟郊的立场上体会母亲的恩情,在练说中让学生学会感受伟大的母爱。同时也为孩子们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联系生活,说说母亲是怎样关心你的?你最想对你的母亲说什么?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了,倘佯于浓浓的母爱中,学生被深深震撼了,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却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补”的手段让学生去感知,去缩短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在引导学生读文的过程中,我又抓住了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同学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母亲在缝补衣裳时还会想些什么?“我的儿子不知道在路上能不能吃得饱呢;但愿儿子一路上身体健健康康;儿子远离母亲,不知会遇到些什么困难……”与文本互动,用心体味人物情感,再用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集语言感悟、运用为一体。母亲在送别孟郊时还会说些什么?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想到了什么?……补白,给学生自由的表达空间,让学生自己真实地体会和感悟,此时的学生,对母亲的恩情已经体会得很到位了,深刻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13

  课堂开始我让学生朗读三遍后,开始分析课文。课文较简单,第一自然段写母亲深夜为即将远行的孟郊缝补衣裳。这段一读就知道了。第二自然段写母亲在送别孟郊时,孟郊发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理解这一点很难。通过看图,又再读课文,都无法体会到孟郊的思想感情。

  我看着学生一双双茫然的双眼,只好另辟途径。我话题一转,要求同学们把孟郊的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先想一想,从你出生到现在,你的母亲每天都为你做了些什么,想好了,就说给大家听。

  这一讲不打紧,仅一小会儿,就有几个小朋友的眼睛湿润了。继而传来了抽噎声。我走到其中之一的韦海涛面前,示意他说一说为什么这么激动。他站起来,哽咽着说:“我妈妈每天早上起来都送我来学校……中午又来接我回家……下午两点又送我来学校,放晚学又来接我回家。中午和晚上都要煮饭,还要做很多家务。我上学的时间她就开车去拉客,挣钱养家……晚上还要洗全家的衣服,经常半夜起来帮我盖被子……我妈妈很辛苦……”韦海涛说这段话的时候,我站在他旁边,拥着他,一直到说完。我轻轻地摸着他的头,说:“韦海涛,你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孩子。好好读书,长大了孝敬你的妈妈。”他说完这段话时,我胸前的衣服被他的泪水湿了一大片。他的话引起了共鸣。罗龙群、覃云鑫、韦烨、韦颖……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示意罗龙群发言。只见罗龙群一边抹眼泪一边站起来说:“我妈妈天天都很辛苦,她从来不能像别家的大人一样得去玩……”罗龙群泣不成声,根本无法继续说下去。我知道同学们有很多话要说,就让同桌互诉衷肠,以减轻心中的压力,让他们一吐为快。

  等到稍稍平静,我再让全班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感动之情溢于言表。当学到“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

  课后,我布置了一题作业:观察一周里,妈妈每天都做了什么,并做好记录。我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想加深同学们对妈妈的付出有更深刻的了解。让它们懂得,妈妈的爱虽然平凡,但是,平凡之中的爱才显得更伟大。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沐浴在妈妈的爱里长大的。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诵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领会母亲对子女的眷注之情,教育门生从小体谅、孝敬父母,晓得答谢怙恃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运用词语,整体把握

  1.复习导入。出示下列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缝补 湿润 抚摸 注视 恩情

  慈爱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3.请学生用用上述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学生读词、读文、用词,使词语复习经历了“认读——理解——运用”的过程,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巧妙结合。】

  二、抓住重点,反复训练

  (一)深夜缝衣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最能反映母亲对孟郊爱的句子。

  2.组织交流,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从“夜深了”、“还”你体会到什么?(体会母亲缝补衣服的时间很长。)

  (2)从“油灯”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光线不好。)

  (3)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缝补衣服的认真。)

  设计情境,指导感情朗读。出示:

  夜晚,母亲在 。一个小时候过去了,母亲还在 ,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母亲仍然在 。(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油灯光线昏暗,时间长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她还在 ;她手酸了,腰痛了,她还在 。(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3.师:母亲缝补衣服时间长,光线暗,眼睛花,手酸腰痛,母亲是怎么想的?(课文中的原句:“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师: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想得很多,很多。)

  师: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充。)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手段,对于低年级儿童,朗读指导方法最忌单调。上述设计,紧紧抓住最能反映“母亲的恩情”的句子,强化对重点词语的推敲打磨,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并在反复朗读中增强了体验。】

  (二)清晨送别图

  1.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母亲对儿子说了什么?(“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师:母亲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怎么想?出示:

  儿啊,你在外 。(如:①儿啊,你在外可不要太挂念母亲啊!②儿啊,你在外天冷了,要及时加衣服。③儿啊,你在外可不要饿着……)

  2.师:为什么课文只写了这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因为只有看到儿子平安回来了,妈妈才最放心。)师:从“早点儿”你体会到什么?(儿子早一点儿回来,母亲早一点儿放心!)指导朗读这一句。

  3.师:你从“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深夜里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母亲为儿子外出远行的“担心”。)

  师:此情此景怎能不感动孟郊呢?所以,他眼睛湿润了。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儿子离家,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这一点学生是有切身体验的。教学中,设计了“儿啊,你在外 。”的补充题,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说的过程就是体会孟郊母亲对儿子一片真情的过程。因为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所以,学生的朗读也就能表达真情。】

  (三)路上感恩图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读好后)师: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心里会想到些什么情景?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

  想到——出发前的那个夜晚,母亲在光线昏暗的油灯下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手酸了,腰痛了,她仍在 。

  想到——出发时的那天早上,母亲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

  !” 想到——母亲头上又 。

  想到——离开家后,母亲天天 。想到——现在母亲可能正在 ,母亲头上 。

  孟郊看到路边的小草长得生机勃勃,心里想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3.说说“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的意思。(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师:为什么“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小草的生长离不开春天的太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慈爱。)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想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指名唱唱这首歌。

  4.师:是啊,只有在母亲的关爱下才能幸福地成长。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由“在外的孟郊抚摸着身上衣服会怎么想?”巩固前文的学习,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进一步体验“母亲的恩情”。特别是在理解“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一句,通过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为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学习古诗,深化情感

  1.指名学生读《游子吟》。

  2.联系前文,说说诗的意思。

  3.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4.师: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铬记”是“刻在心里”的意思。在孟郊心里会刻在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结合前文的学习,加以点拨。如:深夜缝补衣服的情景,送儿远行的话语,母亲头上的白发,母亲每天盼儿归来的情景……)

  【讲解诗句意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复述前文内容的训练过程。“在孟郊心里会刻在什么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既是学生口头的表达训练,又是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适度拓展

  1.师:是啊,母亲的恩情让孟郊永远也忘不了。在我们身上,你也一定会体会到“母亲的恩情”!谁举例说说。(学生自由表达)

  2.师:是啊,母亲的恩情是伟大的,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无论怎样,都要将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游子吟》这首小诗。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小诗。

  4.课后作业:用笔写写自己母亲的恩情。

  【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贵在感染、熏陶,结合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母亲的恩情,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感动之情,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生动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文章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纯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

  为了不让自己轻易成为教学参考的忠实演绎着,陷入“技术解读”的误区,我抛弃了教参,抛弃了电脑,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以一种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阅读教材。我在家里大声地朗诵,轻轻地低吟,当自己在文本里来来回回走了好多遍之后,我关注到了文中的三个画面:“夜缝图”、“惜别图”和“感恩图”。这三幅图与文本一一对应,又与文中古诗紧紧相连。因此,我有了初步的教学设想:品图入文,品文入诗。

  品“夜缝图”时,我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意。在学生对图有初步印象之时,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找找自己感动的句子。然后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抓住“夜深了”和“一针针一线线”两处关键文字,反复品读,进而引发对母亲缝衣时所思的联想。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母爱就藏在这细密的针脚里。

  品“惜别图”时,我先让学生给图取名,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提炼出“惜别情”三字。如何理解这名字呢?我引导学生再次细细读图:你们看,母亲的双眼凝视着儿子,她的双手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臂,她似乎在说……在学生充分想象练说的基础上,引出母亲的叮嘱。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母爱就藏在这亲切的话语中。爱不是单向的,通过对这幅图的第三次细读,我们把视线聚焦在孟郊的眼睛上,通过“湿润”悟出孟郊对母亲的不舍,此时引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品图,读文,赏诗,三维一体。

  有了前两幅图的铺垫,品“感恩图”时,我由孟郊所见引发所思,抓住关键词语“抚摸”,通过动手演示,首先感知“抚摸”的轻柔,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联想,再次感知“抚摸”的深情,最后引出孟郊为何抚摸衣服的思考,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抚摸”一词所传递的爱的温度!再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的情感被深深地打动了。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但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图、文、诗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点拨,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孟郊母亲的所思所说,及孟郊自己的所思所悟,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和孟郊对母亲恩情的感念,进而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真正地做到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有了学生情感的投入,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充满活力。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15

  一、教学设想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母亲的恩情》,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本诗的具体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背景和内容。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三副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大门口写上“爱你的妈妈”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而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想要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走进文本,感悟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感悟品味,美读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教学重点

  如何让孩子将《游子吟》这首古诗中的诗句在问中找到对应的句子,以及引导孩子感受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关心,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学生有感情朗读指导整和在一个情境中,运用何种手段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歌曲引入

  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唱完这首歌,小朋友们想到了谁呢?

  (我们的妈妈)

  2、看图揭题

  是啊,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母亲,与她给予她孩子的爱的事情。

  [板书:母亲的恩情]

  恩,读ēn领读。教“恩”,前鼻音,上下结构,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

  3、人物出场

  (1)出示孟郊母亲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一位老妈妈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拿着针线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裳)

  这位老妈妈是谁的母亲呢?

  (2)相机出示孟郊图。

  [板书:孟mèng郊jiào]领读。简介孟郊,唐代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二>学习生字

  1、过渡: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想知道诗人母亲怎样的慈爱和关心,使得诗人写出这首小诗的吗?(想)那就请打开课本读一读吧!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怎么办呢?(用笔圈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3、学习生字

  <三>理解课文

  1、配乐欣赏《游子吟》

  [板书:《游子吟》]

  引导生看文第四段

  范读,领读,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

  2、设疑引读

  (1)第一自然段

  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与“临行密密缝”相关联的段落句子。

  (第一自然段,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2)第二自然段

  再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意恐迟迟归”相关的段落句子。

  (第二自然段;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句话中为什么不用孟郊而是用儿子呢?

  (因为文中这句话前一句“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已经有了一个孟郊,后面这句若在用,就重复了吧。)

  说的很好,作者是为了避免重复用词呢。

  让学生借助插图所描绘的情境,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惦念牵挂之情,指导学生读好母亲说的话及儿子感恩母亲的句子。

  (3)第三自然段

  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相关的段落句子。

  (第三自然段,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出示词语“抚摸”、“注视”、“心理想”,引导学生抓住它们间的联系。从而让他们懂得: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

  顺便讲乌鸦反哺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知恩图报。

  指导朗读,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段末的反问句和感叹句,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4)第五自然段

  母亲的慈爱和关心,让诗人感激,永远记得。

  出示“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指导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激之情。

  出示:孟郊永远不能忘怀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为什么一个说“不能忘怀”,一个说“永远铭记”?

  这个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是比较难的,可引导学生看文章的题目《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在句子前,是被强调了,在用上永远铭记这个词语,更能表达诗人的感恩之情。

  <四>课堂练习

  1、 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 比一比组词。

  补( ) 摸( ) 恩( )

  扑( ) 漠( ) 思( )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 )身上的衣服,( )那又( )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 )不就像这( )吗?沐浴着( )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 )啊!

  <五>课后拓展

  1、口述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我们报答不了父母的恩情,给你的父母做一张贺卡,把你对他们的爱写在上面。

  五、板书

  母亲 —— 铭记 —— 孟郊

  (的) (50岁)

  夜深 恩情 游子吟

  清早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日出 景——小草 太阳

  情——自己 母亲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三幅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我没有按部就班,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教学,而是从《游子吟》这首古诗入手,引导孩子吟古诗在文中找对应句子,循序渐进段段突破。如何让孩子将《游子吟》这首古诗中的诗句在问中找到对应的句子,以及引导孩子感受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关心,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学生有感情朗读指导整和在一个情境中,运用何种手段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是我上好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2.怀念母亲的教学反思

3.《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4.《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5篇

5.《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5篇)

6.《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7.铭记父母的恩情演讲稿

8.《学会反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