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教师教学反思

教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4 10:01: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教学反思(15篇)

教师教学反思1

  一、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普遍现状

  高中三年,以两年时间完成新授课,花高三一年时间复习,是国内各中学现阶段普遍的做法。通常一学年的化学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课本顺序回顾整理知识点(大约4至5个月),第二阶段就高中化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小专题复习(大约2个月),第三阶段综合练习、模拟训练(大约1个月)。每个阶段都会辅以大量练习与测试,基中不少是重复性练习。

  在这三个阶段中,耗时最长的是第一阶段。而以“炒冷饭”的方式进行一轮复习是常见的做法。在这轮复习中,教师通常会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课堂上教师讲解知识点、讲解例题、组织化学方程式的默写、测验等,学生听课、填写讲学案、做练习等。这样的课堂往往没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没有化学实验,没有真实生动的“情境”。

  二、对高三化学复习效率的几点质疑

  以上复习的现状特别是一轮复习的现状,是师生们都觉得枯燥无趣的,但 许多老师“无奈 ”而“认真”地做着,因为觉得那是“有效”的、“必须”的。下面是几点普遍的看法及笔者的质疑。

  1. 掌握基础知识是综合应用的前提,所以梳理知识点是必须的。

  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才有综合应用这并没有错,但有几点值得思考:①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能替代学生的复习吗?学生仅是填写讲学案和默写化学方程式就能有效地促进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性回顾了吗?从众多高三化学复习课堂的现状看,通常是教师准备得辛苦、讲得卖力,而学生无精打彩,多凭意志力在维持学习。教师讲得高效并不等同于学生学习的高效。学习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事,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一切的高效都是“零”。②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工作一定要在课堂上由教师帮助完成吗?作为十七八岁的高三学生,所有知识点都是学过的,完全有能力自己整理、回顾,而整理的过程也是理解知识框架及知识间联系的过程。由教师替代学生完成,看似省时高效,实则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应当用于完成更有挑战性、更有价值的学习任务。

  2.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在高三复习课中是空洞的,至少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应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纸笔测试并配有标准答案这一评价形式确实使得强化知识点、强化习题训练的方式是有效的。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如果没有情感的调动,没有积极的参与,何以达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呢?我们化学复习的现状是不是更多地关注了知识本身,如知识点的回顾和知识体系的完整,而忽略了学习者本身?知识本位的复习课是否该转变成人本位的复习课?

  三、改善高三复习课效率的几点策略

  1. 保持复习课的新鲜感——话题式教学设计

  复习课的新鲜感来自于对复习内容的重组与整合,不适宜再如新授课那样按模块分开复习,如何整合?寻找一个话题,设置一系列涉及到各模块的问题应当是可行的做法。例如,复习了钠的性质后,设计如下问题:将金属钠放入盛有下列溶液的小烧杯内,既有气体,又有沉淀产生的是:A硫酸镁溶液B氯化钠溶液C硫酸钠溶液D饱和澄清石灰水E碳酸氢钙溶液。通过该题,可得到钠与可溶性盐溶液的反思:盐溶液中投入钠,先考虑钠与水的反应,再从一下几方面考虑1、水的减少对溶剂质量的影响;2、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盐对否反应;3、生成的氢气对装置的要求;4、反应放热,对实验环境的影响或对溶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在这里,涉及到对反应体系中反应实质的认识,对反应中反应热,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溶质与溶剂的关系的认识。

  2. 复习课应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认识——进行概念性思维

  化学学科的具体事实十分繁杂,这也是中学生对化学学科感到学习困难的原因。过去的复习,往往更多关注对事实(物质性质、具体反应、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的掌握,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认识,进行深层的概念性思维的能力。高效的化学复习课,应当将教学的重心从对事实的记忆转移到在事实基础上的深层概念理解上。因为深层的理解力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

  例如,复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设计如下问题:将一小块钠投入分别投入盛A水 B乙醇C稀硫酸的三个小烧杯内,反应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解释反应速率不同的原因?钠与上述三种物质反应的实质都是钠与H+间的置换反应,H+的浓度的大小决定了反应的快慢,由三种物质电离H+的能力可以知道H+浓度的大小,从而解答。真实的化学反应体系的情况是多么复杂啊!在这里,对反应体系中实质的认识,多因素地综合考虑复杂体系中的问题等都是超越了具体化学事实的深层思维,它对学生今后是否能处理未知的新问题有极大的影响,应当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总之,教育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愉快的学习体验是人健康发展,特别是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我们似乎更多地强调了学习的刻苦而忽略了学习的乐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合谐统一的,我们无法忽略情感的体验、过程方法的理解而直奔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由于高考评价为纸笔测试,所以高三的化学复习更易让教师产生一种错觉:急切而目标鲜明地进行复习、应试,那就是高效地教学。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会让我们的学生损失太大:损失了学习的乐趣,损失了深层思维的乐趣,损失了交流倾听的乐趣,损失了动手探究的乐趣,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危害巨大,这样的高效只能是低效甚至无效。

教师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里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我将本次的教学目标设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老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二是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首先,我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按照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中心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从“我”的角度或者从残疾青年的角度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下,我引导他们可以综合时间的推移,人物的转换以及情节的发展变化等因素来概括。

  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自己喜欢哪个人物就研究哪位,找出课本中对他(她)相关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深刻含义。这样设计,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并没有让学生按照我设计好的思路去理解人物,而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研究探讨。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发现更多的东西。

  然后,我提问:课题中说的那匹马出现了吗?在课文中这句话又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说的?又有何用意?这样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让学生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线索下,体会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重点学习“有一天”发生的事,以“走进院子我看到了什么”为题,让学生组织讨论,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充分感受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最后,我引导学生说说对其他人的印象,因为课文不仅仅是展示了残疾青年的美好品质,在其他人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闪光点。在教学本课时,我联系了本组口语交际的要求“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这个话题,在结尾处引导学生理解理解残疾青年与妹妹说谎的原因,为辩论做了准备。

  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其中的语言都很值得我们回味。所以,我觉得仅仅把它当做一篇略读课文来讲十分可惜。因此,本次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以及一些富有表达力的句子和语言的揣摩和品味,以求达到对学生熏陶和感染的作用。但是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衔接不怎么紧密,是课文看上去有点散,节奏不够紧。课堂氛围比较自由,学生中也不乏出现很多思想上的闪光点。  

教师教学反思3

  任二年级和四年级小学英语教师的一个月来,一直都在反思,小学英语应该怎么教能让孩子更快接受英语?

  通过这一个月实践教学,我认为小学阶段学习英语要靠持续不断的语言知识,而不是“单纯玩”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尤其是低龄阶段的孩子,游戏会让孩子异常兴奋,有时孩子还会因为游戏很开心而影响课堂纪律的维持。比如今天上一年级的英语课,让孩子们欣赏Let’s enjoy 部分的音乐,孩子们开始的三分钟听的很认真,并且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哼唱出good morning 的问候方式,男女互相比赛,但是马上就有一些调皮的孩子拿出长笛开始吹奏,然后……

  我使出我的杀手锏,我陪着孩子们一起笛子,我是擅长吹长笛的。

  很快一些同学开始争相效仿,并且互相对吹,有的孩子甚至拿着长笛互相打闹。课堂纪律就受到了影响。本来是要求孩子巩固good morning teacher的认读,可是中途却要花费时间维持课堂纪律。还有一点就是每个游戏玩过几遍之后有些孩子就觉得没有新鲜感了,不再像刚开始那么积极学习了。

  虽然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不能单靠唱歌游戏去学习,因为培养兴趣主要是为了学习英语。我觉得只有不断学到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才可能培养持久的兴趣。

  我曾经分享过一句话,就是只有100分才能给孩子快感。

教师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一、围绕中心句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阅读。

  由于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

  ①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看出?

  ②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

  ③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

  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从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大胆的把他们想象的说出来。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的从课文第4自然段中介绍的科学成就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雨。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的,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够说出是用举例和对比这两种方法来介绍的。

  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课上是必须的,因此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断句不准确,朗读的效果也就不好,理解起来也不工深刻,因此我示范朗读教给学生正确的断句方法。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句诗,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来读,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还有,为了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找看,哪些成就是说“发明”的,哪些是说“发现”?这样学生同读书找例子,很快弄清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并且会用他们所一句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学文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师教学反思5

  暑期安排了突如其来的培训还让我满怀不满,可是仅仅才三天的学习,我就已经确定,如果没有来,我真的会后悔!

  昨日交流讨论时,有教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幼儿园上课的主体本应是幼儿,可是如今呈此刻我们面前的现实是,教师主导一切,教师控制着课堂的一切,为这个问题,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工作一年时已经发现了,每当有公共课时,不管是我自我上课,还是在听别人的课,我都感觉讲台上的人似乎在自我表演,而幼儿,本应为课堂主体的幼儿,却扮演着为教师充当绿叶的主角,于是有一天......

  那天,我没有按照往常的做法让孩子们团体行动。当我来到教室时,有的三五成群地在书柜前看书,谈论着什么;有的站在新贴出的环境创设“花儿朵朵”前,寻找着自我的名字,议论着谁的红花最多;有的干脆走到桌前,翻阅起教师中午备课时留在那儿的书。我没有打扰他们,因为孩子们都在做着有意义的事情,说着感兴趣的话题。幼儿园生活要有纪律,同时要让孩子生活得简便,给他们支配自我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我决定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我的`行为,构成必须的时间观念,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生活得更简便些。

  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对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过多地组织团体活动有了一些思考,并尝试着减少对孩子的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幼儿园的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历来由教师安排,好像是天经地义。为了照顾好孩子,我们要求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很多活动都得团体进行。当然,班级里孩子多,排队、等待就难免。孩子们消极、无奈地等待着,他们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他们的主动精神被逐渐磨蚀。为了不“乱”,教师必然要规定“排好队’,“不要随便讲话”一些控制本事差的孩子,活跃的孩子,主动性、自主性强的孩子耐不住这无聊的等待,会经常不断地影响纪律。从而招致教师的批评。过多的批评,造成幼儿与教师的关系紧张;过多的指责,又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挫,失去上进心。可见,过多的团体约束会影响幼儿的主动发展,应当尽早改革。教师率先行动,尝试把自主权还给孩子。给孩子们自我支配自我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根据情景决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习合理地使用时间,安排自我的活动,做一个有头脑的、主动的人。这种锻炼,能够使孩子构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它不但为幼儿今日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趣味创造了条件,并且为他们今后从容地应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期望我的反思能给同样对这个困惑的教师带来想法,也期望各位同行姐妹都能放开对孩子们的束缚,让他们更自由,更欢乐的学习!

教师教学反思6

  教学是一门艺术。本课的教学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教法适合教材特点及儿童心理特点。教师重视了语言文字训练,很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学生学得轻松而又扎实,既培养了阅读能力,积累了语言,又学到了写动物外形的方法,锻炼了习作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形象直观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本文的语言非常生动,描写也很形象,可同学们对课文的主角----翠鸟几乎一无所知,而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思维形式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一只鲜活的翠鸟呈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既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地区分出了众多的颜色,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精妙。

  2.读写紧密结合

  读写结合是传统的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条好路子。西汉著名的辞赋学家杨雄曾云“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翠鸟》这篇课文的第一段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描写动物外形的例子。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充分重视“读”的训练

  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成功的朗读可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积累语言。《翠鸟》这一课,语言生动而准确,字里行间都透着作者对翠鸟的深深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层次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首先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接着默读--理清写作顺序,然后研读――抓住各部分特点,最后赏读――感悟美的语言。

  4.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古希腊生物学家、教育家普罗塔弋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避免了生硬的说教方式,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采用了很多方法,搜集了很多课外资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思考,“点睛之笔”疏通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同时又不失时机地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自读质疑,到理清顺序,到抓住特点,再到欣赏总结,直至最后的迁移写作,教师“导”得自如,“导”得有力,而学生则始终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读书、思考、表达,语文教学的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学堂。

教师教学反思7

  自主合作学习是物理学习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在《眼睛和眼镜》一节的教学中,我从学生中较普遍的近视谈起,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提起探究眼睛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这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就在身边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有生物知识基础和凸透镜成像知识,加上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特点、生理变化和矫正方法就已掌握较好。

  教学中最大的遗憾和不足就是限于仪器条件,没有能够让学生运用模型进行实验探究眼睛看远近不同物体时晶状体变化、近视眼和远视眼观察物体时晶状体的变化及矫正方法等,这样学生学得不够形象、轻松。

教师教学反思8

  我教初中数学二十多年,初中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痛苦,苦得不知学习的乐趣在哪里。以致于许多学生厌学。我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一线教师,有些问题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而教师本身素质和能力问题,是能够改变的。下面我就从有效教学理念出发,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来谈几个问题。

  一、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学了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去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为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二、实现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

  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数学是做出来的,讲得再多最后还是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才能逐步的理解。总而言之,这些老生常谈的教学常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和感悟,才能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有效教学。因此,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光有热情和奉献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有效、高效的教学,还要有足够的智慧,和需要教师的自觉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教学活动之前,每位教师不仅要认真备好课堂教学的内容,更要充分备好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去掌握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备好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情景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不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具有教育机智。只有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我们的教学才可能实现有效乃至高效的目标。要让学生学习有效,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确保有效,只有有效的教学方案,才能保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合理布置作业和及时批改作业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完成作业是学生主要的课余自修活动。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是不是一定要按部就班地认真去完成。我们知道,完成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查漏补缺,深化提高。当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当然,教师一定要做到认真地批改作业,从批改作业中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批改作业中走进学生的思维,在作业中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这对于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大有益处。

  五、有效教学的评估应该建立在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上

  当我们把教学活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以后,我认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就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能否使学习者在课堂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就是好课;能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最好的课。以往听课我们只专注老师的表现,实际上听课更多是看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在学生中所形成的广度、深度、自觉度如何,学生学的成效如何。

  六、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是全面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任务

  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学困生是极其必要也是极其艰巨的教育任务。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无端的指责学生不努力是不合适的。只有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做到持之以恒,并及时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考虑他们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小灶式指导,这些都是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热情鼓励他们不断进取,使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努力方向,然后才会有他们的自觉行动。学困生是最需要老师帮助的群体,在帮助学困生工作方面,教师一定要有计划,要讲策略,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教师心目中要有足够的认识,对于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应采取紧逼顶人的方法,通过与家长联系配合一定要让他完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他们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及时给予个别辅导,扫除学习上的障碍,以便使他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所以说,对学困生有效帮助是实现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面对有效学习这个话题,广大教师也会有各自的妙法,但有一点肯定是一致的,即是每个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关键是看我们教师怎样教,是不是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有没有管用的教学的良策和方法。教师应该有追求卓越的美好愿望,但在追求卓越的同时,却不能丢下一个人,因为,这才是我们教师有效教学的终极追求。

  总之,要达到有效数学教学,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但自己要深入钻研,而且要与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争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教学反思9

  “爱磨牙的老虎”讲的是一节音乐活动,其实我给小朋友们上这节课的原因,主要就是为了让小朋友么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感受音乐为重,通过手、耳、眼、想象等多种感官的参与,用不同方式、尝试多种形式,达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并拓展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紧紧吸引在音乐作品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去感受作品呢?

  首先,我先让学生认识打击乐器,并了解其音色特点。在导入部分,我突出性的出示了鼓的图片,并通过聆听,将老虎的形象与鼓建立起关联。这样学生既认识了乐器,又了解了其音色,还知道了乐器可以描述某种事物的形象;接着,有明确介绍了钹、锣、木鱼、响板、鼓这五种打击乐,并示范了其打击方法、聆听了他们的音色,为后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其次,在课堂上,第一次全曲欣赏,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和能力,对乐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分段欣赏旨在细化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二次的全曲欣赏,是一次直观的感受体验,让学生真正了解到音乐背后的音乐人,在打击乐操作水平上是一次提高的过程。

  再次,在编创活动中,立足本节课的内容,从模仿、尝试到创编,构思自己的打击乐作品,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音乐表现力、创造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很多环节,通过儿童化的语言、游戏的形式,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鼓励学生去想象、去创造,并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尝试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去体验、表现,学生的反应比较积极,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比较全面,创造精神得到了肯定。

  总的来说呢,经过这节课的进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认识到了很多不足,之后经过不断地努力,也提高了不少,当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从我自身的角度上来说,对欣赏课的环节设计、难易程度的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更加的脚踏实地,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教学反思10

  为了能更好地使用使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时充分利用学生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经验,引导学生经历了类推(负迁移)→试误→验证→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广应用→拓展等过程。具体如下:

  一、复习引入

  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目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后续的学习奏响了前奏。

  二、探究新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生本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试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此产生了正迁移和负迁移的两种解法,教师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验证,得出了邻边乘邻边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底乘高。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点,把平行四边形拉成了长方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邻边乘邻边计算的是长方形的面积而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来计算,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同桌讨论,确实不懂的请教书本,再验证。最后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都可以用底×高来计算,最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并进行总结: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后,面积不变,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反思、和谐共进。生与生之间,思想相互碰撞、观点相互交锋,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学生与课本对话,使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课本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静态”的教材在学生创造性地延伸拓展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整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谱写了一首旋律优美的主题曲。

  三、拓展应用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多,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第一题,通过学生的分析,同学们懂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是相对应的底乘以高。而第二题,由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师生对话,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等底等高。

  四、师生总结

  由一句“把你最高兴的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师生互动,概括出本节课渗透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转化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如:1、没有好好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2、老师的评价语言过于简单化等。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教师教学反思11

  质量及其测量历来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一是由于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而且用天平测质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二是由于质量的学习是学习密度的基础。

  《物体的质量》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实验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前,我常用2个课时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第1课时学习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和托盘天平的结构;师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师示范操作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第2课时学生分组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第1课时显得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地学。讲台上放着一台托盘天平,师边操作边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可见度低,学生没有机会动手实践,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暴露出来,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反思以后我优化了教学过程设计:

  1、每一小组的课桌上放一台托盘天平,先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天平并讨论学习托盘天平的结构;

  2、学生阅读课本,学习交流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学生分组尝试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4、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5、师引导点拨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总结使用技巧;

  6、课堂基础习题过关检查。我改变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现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说明书,学生要通过阅读说明书学会使用,所以在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时,我采用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讨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尝试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把学习主动权、思考权、发现问题权还给学生,师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用这种设计进行了两个班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边玩边学,兴趣很高,课堂学习效率高。

  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不敢大胆放手,总希望课堂要向着我们预设的方向发展下去,不让学生尝试,害怕暴露问题,教师一讲到底。我校大力倡导自主课堂后,我在课堂中不断探究小组学习模式,通过自学、交流展示、先学后教等方式尽量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事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很多环节做得还不够深入,不够优化,形式较重。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探索自主学习、少教多学、先学后教等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交流、展示、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物理教学模式。

教师教学反思12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在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且,通过描写小兴安岭的美表现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热爱之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了欣赏美和理解情这两个方面。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在教学之初我就把孩子带入到情境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玩好吗?请同学们,系好安全带小火车马上就要开动了。(师演示课件)转眼之间,我们就已经到了小兴安岭了,你觉得小兴安岭怎么样?”(生纷纷发言:小兴安岭非常美!景色优美!………)这样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更快的进入课文,与文章融为一体,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打好了基础。

  2、然后,我让学生画出在小兴安岭中,你觉得最美的地方,同位之间说说为什么觉得美?并读一读。

  3、学生说到哪个地方,我就抓住着重讲这一部分。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这一部分美?并随时指导朗读。而且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看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美呢?逐渐渗透写作方法的教学,效果很好。

  4、在教学完课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把小兴安岭写得这么美呢?他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写的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生都积极思考并互相讨论。这时我适时引导他们,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就要有证据,从课文中找到证据这才是最棒的!

  5、最后,同学们都认为作者是非常喜爱小兴安岭的。并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现作者感情语句,并感情朗读了一下。

  在现在的教学中,人们更多的注重了对学生知识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美感教育。我认为语文这门课的作用不仅要教给学生如何用汉语,更应该让学生从课文优美的语句中感受到美,懂得欣赏美。以上是我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几点浅薄的看法,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我想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多吸取经验教训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教师教学反思13

  新的一学期又快结束了,在忙碌中有所收获,疲惫中充满幸福!现将本学期教学反思如下:

  一、熟悉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

  音乐教师的职责不是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在音乐课堂中尽量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核心:用美的声音感染他们、用美的音乐喂养他们、用美的语言同化他们,让美的情感陶冶他们,让美无处不在,净化学生的心灵。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强调:

  1、想要感染学生,首先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课堂的语言要求精练、明了、富有感染力。

  2、参考教学大纲,补充课外教材,尽量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有内涵的音乐与课堂教学内容所挂构,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

  3、查阅资料背景,了解音乐创作及相关内容,加深学生的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4、用教师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让他们从教师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到音乐的美,旋律的美。

  二、变化教学方法,引发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的确,要让学生长期保持对一门学科的兴趣是不太容易的,无论那件事,无论那门学科如果教学方法单一,毫无新意再好的内容也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根据教学内容,一个好的导入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比如:在《雪绒花》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情景剧导入,一边讲解《音乐之声》的故事,一边播放其中的音乐片断,瞬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比如在音乐欣赏课《回忆》中我抛出了“谁家养猫了?你能模仿一下猫咪的叫声吗?”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直接导入课程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不同的课程类型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是音乐课堂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如欣赏课,在让学生反复听音乐,感受音乐要素的时候,我们如果只是一味的提问,让学生回答,在两遍音乐以后,学生立即就会失去耐性。这时就需要老师动点脑筋,我会利用音乐中的要素,比如:相同的旋律,当同学们听到后举手示意;听到慢的旋律用手划出相应的动作,听到快的旋律就用身体进行律动。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有事做,这样才会让他们集中精神跟着教师的脚步走。

  如教唱课,对于初中的学生,他们都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再不能像小学生一样一遍一遍的教学,要使他们有自学的能力,故教师利用旋律跟唱法,教师示范法,学生模仿法,小组练习法,个人演唱法等,这些多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兴趣增加,课堂效果增加。

  自己深知在教学的道路上学习是永无至境的,故如何将每一堂音乐上到最好这将是我以后的目标。

教师教学反思14

  主题学习”实验是依据语文学习大量阅读的规律,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单元主题为一个学习整体,实现课堂上的拓展阅读,从而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在进行语文主题教学时,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现将工作反思如下:

  一、培养学生语文主题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对待学习,往往偏重于兴趣,而兴趣又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主题学习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精讲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本学期我们的主题学习丛书是《情归故乡》和《生活是一本书》这两册。每一主题我都选一篇或两篇精讲,其他的学生自学,把学习心得记在主题学习本上,然后小组之间互评互改,相互改进。

  三、用好主题学习自主预习记录本

  ?自主预习记录本》依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装饰封面,命名。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可互换预习本浏览,实际上是知识的互换,知识的补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读中悟主题学习材料的精髓

  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优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美妙,语言运用精妙,见解阐述独到,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使精彩之处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

  随着学生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也不断提高,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而这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教师教学反思15

  任三年级英语课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下面就这段时间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和总结。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性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掌控课堂有一定难度。课堂上实物和图片教学很重要,课前教师还总是要挖空心思设计教学情境及游戏活动以吸引学生

  二、对教学中的一点改进。

  三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尤其是对感兴趣的,直观的事物更是如此。虽然课堂上感觉效果很好,但是课后反馈却很不理想。通过第一次的单元测试,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孩子们虽然会说,也能跟着磁带读下来,但是真给他(她)出示一个句子或单词的时候,却不能读出来,并且也不知道汉语意思。针对这一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改变教学策略,在要求学生跟着磁带读对话和单词的时候,要求学生指读,(要求读到哪指到哪,老师随时检查),男女生分角色读或个人读等方式,尽量避免学生偷懒,读滑句的现象;并且把每节课的内容都写到黑板上,并对应上汉语解释,让学生不仅会说,会听,而且还要会读,并且知道汉语意思。当然,仅有课上工夫还不够,毕竟英语是门语言,要多说,多读,多听,多练。那么在课下,就要求学生听磁带,读课文,然后让家长签字来进行监督。一般每学完一个part,我就会对学生进行检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

  三、积极探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怎样能长时间的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想是每个教师都会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对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怎样去表扬去奖励才能发挥的作用呢,仍需要进行不断的思考和实践。

  教师的教学反思8

  在幼儿园,我们每个月都会进行一系列的主题活动。由于现在是秋天了,所以我之前给小朋友们进行的是“我爱秋天”这个主题活动。在《我爱秋天》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主题实施的内容、目标,带领幼儿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的各种感官,通过让幼儿看看、摸摸、听听、尝尝、做做等探索活动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秋天。我们先从幼儿的经验入手,让幼儿去寻找秋天,把自己找到的秋天用照片的形式拍下来,孩子们都有很大的发现,然后就和幼儿谈话,让幼儿说一说秋天的变化,孩子们自己说着对秋天的认识:“秋天很多花开都蔫了、秋天树叶掉下来了,有的变红了有的变黄了、秋天的果子成熟啦!秋天的小草黄了,玉米熟了,南瓜黄了、辣椒红了、花生该刨了,该拔萝卜白菜了……”

  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找秋天的活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秋天已有了认识。在这基础上,我们又组织幼儿去公园秋游,观察路上的行人穿的衣服越来越多了;风吹在人的脸上感觉凉飕飕的;小草变黄了,有的树叶从树上掉落下来了,有的树上的叶子没有变黄,还是翠绿的。通过具体、直观的观察,让幼儿观察树叶的不同(颜色、形状、大小)孩子们第一次看见这么多不一样的树叶可兴奋了。有的说“树叶像扇子”、有的说“树叶像小手”、有的说“树叶像扫把”、有的说“树叶像小船”,我们收集了好多树叶,让幼儿玩树叶找家的游戏,帮助幼儿练习分类,和他们玩树叶印画,除了用树叶印画之外,我们还请小朋友和家长一起用树叶进行了拼贴画。家长们的想象可丰富了,他们用树叶拼出“金鱼、小花、大树、风景画、小鸟”等等。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水果干果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形态各异,营养丰富,小朋友都很喜欢。再认识水果干果的基础上,我们还请孩子们带了一些水果干果来幼儿园。然后幼儿通过看看、摸摸、尝尝、讲讲、动手做一做等方法鼓励和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总之,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是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从形状、颜色,让孩子对它们有初步的了解,从而满足和升华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个主题活动以寻找、观察、收集、交流、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调动孩子的所有感官,使整个主题活动在孩子们的、看看、做做、玩玩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对周围世界探索是通过对物体的看、听、摸、闻、尝等感知、操作活动来进行,它与幼儿的“玩儿”往往是同一过程。在此主题中,孩子们通过做做、玩玩、剥剥、尝之初尝等活动中体验秋季带来的快乐和喜悦。我们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了解秋天,而不是教师单一的教授。因此,幼儿表现得非常感兴趣,也愿意去学习。在主题中我们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的观察兴趣虽然浓厚,但是对于观察的方法和顺序较为杂乱、无序,而且在表达自己的发现的时候语言和词汇较为缺乏,这些都将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加强培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