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4 09:06:4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草原》教学反思1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草原》这篇课文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课文。当时班中有一半的学生喜欢本课,为了让另一半学生也感兴趣,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

  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2、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3、大胆使用综合和开放性强的问题,发挥语文综合性的功能特点:

  在最后当我问到“课文的主要笔墨都放在了蒙族人民的描写上,而开头又为什么写景呢?”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学生

  A说:“景色与人物相互映衬”。B说:“草原的景美人更美”。C说:“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昏暗的小屋中,可能他的心胸就会变的非常狭隘,生活在这么辽阔的草原上可以使人的心胸变的宽广。”看,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极好体现吗?一节课下来,我的话并没有几句,而学生却把课文理解的如此深刻,也就是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学生在体会思想感情时,抓重点句进行分析,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品读,从而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三、缺乏点睛之笔

  当学生说到人与景的关系时,我只是积极的肯定,而缺少精练的小结和精彩的点评。如果当时加一句“这就是人文性的最好体现”那么会更精彩。

《草原》教学反思2

  根据新音乐课标要求,六年级学生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聆听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能以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参与表演。

  本节课内容:欣赏两首草原歌曲《草原牧歌》和《天堂》。

  本节课教材位于十一册第一课同一首歌之后的第二课,就知识体系来说,有着呈上启下的作用,对第一课的内容有着延伸、深化、更细致,更民族,更具指向性,从《我的祖国》的氛围中进入民族特色更具体的草原风情当中,让学生更加真实具体的了解草原文化,草原歌曲音调特点,更加准确的学习长调音乐,从而更准确、细微的表现这一音乐要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才具魅力。尤其蒙古族可以说就是一个音乐的民族,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作为小学最高年级我觉得学习蒙古族的音乐内容很有必要!

  学情分析

  1.六年级学生音乐基础较好,对于音乐欣赏、分析能力相对强一些,他们能够分析较长、相对大些的音乐作品。

  2.学生整体对音乐知识、旋律模唱、音准、节奏、情感表现等音乐要素掌握较好,能够结合音乐说出自己的理解。

  3.学生可能会对歌曲较高音准的把握,()较复杂的节奏掌握,歌曲情感体验等有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两首草原歌曲,让学生感受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喜欢草原歌曲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模仿等方法,感受蒙古族长调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演唱风格和方法。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夸父追日教学反思初三数学教学反思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3

  《草原》是一篇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融为一体的感人之作。课文饱含了作者老舍先生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饱含了老舍先生对蒙古族人民的感恋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而优美、感情丰富,是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了解感悟民族团结的好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既有成功,也有遗憾。反思教学,有一处是我未曾预料的,回想此教学环节至今意犹未尽。

  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通过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生:见了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很热情,谁还补充。

  生: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师:如果你是谁老舍先生的随同访问团成员,你会对蒙古族人民说什么?

  生:你好,草原太美了。

  生:谢谢你们这么远来迎接我们。

  师:蒙古族人民对你会说什么?

  生:你们好,一路辛苦了。

  生:快进蒙古包喝茶。

  师:蒙汉人民热情相见,这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情谊深厚的表现。

  生:老师,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老舍先生他们去草原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就是民族团结?

  此处学生的大胆质疑我始料未及,记得我当时对学生这样说的“这个同学质疑的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但感受到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而且还应该感受到蒙汉人民的团结友爱、深情厚意。你懂了吗?”课堂教学到此为止,那种生动的课堂教学不见了,大部分学生那稚气的脸颊上浮现出了疑惑和不解。显然,我对学生的那种抽象地点拨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此处教学环节如玉中一瑕,使得整个教学不尽完美。怎么办?如何才能让知识、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感悟到蒙汉情深的民族情感呢?我改变了教法,再次进入课堂,重新回到学生感到不解的问题上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有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很多,大哥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爱护弟弟妹妹,经常帮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很爱大哥,兄弟姐妹互帮互爱,使这个家庭团结和睦、非常幸福。你们说这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情谊深厚吗?

  生:当然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互帮互爱。

  生:因为他们是兄弟姐妹,所以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就是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相见会怎样?

  生:他们会很高兴,很激动。

  生:他们会很热烈地拥抱,手拉着手,不放开。

  师:你知道什么是民族团结了吗?

  生:民族团结就是各个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互助,友好相处。

  师:为什么蒙汉情深呢?

  (进一步拓深学生的思维)

  生:因为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兄弟姐妹的情谊是深厚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吗?

  (播放宋祖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

  两次教学方法不同,效果迥异,再次教学,我从补白入手,将平淡无味的抽象思维转换成生动有趣地讲故事,听歌曲,学生有了具体的感受,切身的体会,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挖掘。同时,我也享受到了反思后的`精彩,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课后及时反思,另寻教学佳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突破教学的误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2、注重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草原》教学片断及反思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草原》一课中的教学设计片断。

  一、教学片断

  (一)情境导入

  1、放草原风光片,学生欣赏。

  (配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草原美吗?看后,你想说什么?

  3、教师导语:

  是啊,看到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听到蒙古族歌手浑厚、嘹亮的牧歌,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了,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块儿去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

  2、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互助交流,资源共享:

  讨论优美的句子:

  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悦。

  出示句子:

  空气是新鲜的,天空是晴朗的,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悦。

  提问:你觉得这句和原句哪句美?为什么?

  ⑵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这句话用上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②假如你就是老舍,站在草原上,看到了这番景象,你能不能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上几句?

  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体会“渲染”与“勾勒”的不同。

  ②学生同桌合作画画小丘。

  ③同学展示作品。

  ⑷感情朗读,体会美的意境。

  二、教学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堂教学,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情境导入,创造美的氛围

  在导入新课时,我边播放音乐边和同学们一起欣赏草原风光片,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到了那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又适时地导入:“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听着蒙古族歌手浓厚、嘹亮的牧歌,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了……”这们的导入,以美的氛围,一下子就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

  (二)比较分析,感受语言美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交流自己认为写的最美的句子时,有一句优美的句子: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悦。我运用了换比和删比这两种方法,把“清鲜”换成“新鲜”,把“明朗”换成“晴朗”,并把“那么……那么……”删掉,让学生和原句比较。学生比较后感到:草原无污染,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芳香,空气特别清爽、新鲜,正因为空气清爽新鲜,草原的天空才格外明朗纯净。

  (三)启发想象,体会意境美

  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老舍,你能不能也用上比喻句描述这样的美景。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说:“……像碧蓝的天空中飘着千万朵白云。”有的说“……像蔚蓝色的大海上飘着点点白帆。”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了美的意境。

  (四)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

  在交流优美的句子中,同学们对于“渲染”和“勾勒”两个词语很不理解,这两个词语都是美术上专有名词。“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我先让学生体会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含义,再让学生动手合作来画画小丘,课堂氛围一下子变得活跃了起来,让学生再来展示下自己的作品,同学们对于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就理解的更深刻了。

  (五)感情朗读,抒发美的情怀

  如果说想象能体验到美的意境,那么,朗读,就能抒发对美的情怀。课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采用多种多样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能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抒发美的情怀。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最后,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美的意境,抒发美的情怀,让那外在的自然美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迭印,热爱草原,赞美草原之情发于心而诵于口。

  总之,我们要注重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和谐发展。

《草原》教学反思4

  《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情工作室上传的:凭借教材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感浓郁的文章。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那里的美丽风光所陶醉,被热情的蒙古人民感动。不但描绘了草原的风景如画,而且抒发了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注意了凭借教材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表达欲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上,我首先以一首《敕勒歌》引入,学生在吟诵古诗中,激起了解草原的兴趣。接着,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认真倾听,有了自己的感受,各个急于表达,并不由自主地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多种形式朗读,大胆想象,乐于表达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版本,它应该属于作者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的感受,应该进行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我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再选一名同学朗读,大家闭目倾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副副画面后,他们争先恐后地述说自己的想象,乐于表达的闸门一打开,犹如奔腾的河水,学生的想象力令我折服与欣喜。

  三、培养语感,准确表达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用词的准确、精练、贴切。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句意。如,我出示简易的草原图与中国画后,学生轻松地理解了“渲染”和“墨线勾勒”;联系生活经验感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并从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适时仿照作者的比喻手法,进行仿写练习。学生既领悟了草原羊群的美,又练习了准确、生动的表达。

  四、尊重主体,自由表达

  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后,我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如“你来到草原后会干写什么?”学生兴奋之情溢于笑脸之上“我要痛痛快快的跑几圈”“我要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我要骑上骏马自由奔驰”……

  五、回归现实、创意表达

  当学生真正领略了草原的美丽后,我以向蒙古小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方式来练习表达。静静地想一二分钟后,小手高高地举起来,自豪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其中不乏精彩的语句,更多的是流露出对家乡的喜爱。

  我欣慰,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了提高;我惊喜,他们笔下也会生花;我惭愧,他们的潜力以前挖掘得不够,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不够。

  本课不足之处:

  如果课上以录音配乐朗读,会更使学生入情入境;如果以课件真实地再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会让学生有更切身的深刻感受,激起对草原的渴望与热爱之情。

  课上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不到位,个别学生显得胆量不足,需要为其增加锻炼的机会,并纠正表达时有语病的学生。

《草原》教学反思5

  《草原》一课是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上课伊始,我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歌曲结束,让学生再次受到美的.熏陶。第二步,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三步,选精彩段落感悟人情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整体来看,本课完成的较为理想。

  不足之处:学生放手不够,教师点拨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草原》教学反思6

  器乐曲《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段。共分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节奏轻快活泼,旋律灵活,速度较快,刻画了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的情景。第二主题音调宽广起伏,速度缓慢,表达了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的赞美。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认识琵琶,了解琵琶的相关知识,知道琵琶的演奏姿势,在听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后,孩子们对都对两姐妹产生了崇拜之情,乐曲有两个主题旋律,两个旋律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段速度较快、情绪很欢快,第二段速度较慢、情绪比较抒情,这些很多孩子都能感受出来,教学中,我还让孩子们通过线条或图形表现两段音乐的不同,有些孩子表现非常好,1班的李若涵同学说:“第二段音乐是悲伤的、难过的`”,所以他的创作中用很多“点”表示眼泪,还有同学第一段音乐用“点”表示欢快、跳动的,第二段音乐用“线”表示优美、连贯的,这些都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力量。

  同样的“点”可以表示跳动,可以表示眼泪,这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怎样表达,音乐带给我们的发散的思维、自由想象的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地聆听、真切的感受,原本是通过聆听,自由表达,然而很多孩子却人云亦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与音乐相结合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草原》教学反思7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例子:在总结草原广阔美丽时,毕云瀚说:草原是美丽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五:

  许是因为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投入了太多的专心,亦或是上课的过程中自己太过于精力集中,成功的讲完这一堂课看着听课的老师们微笑着满意的走出课堂时,一阵心慌,一阵晕眩,一阵身心疲惫。设计这种以作文

  教学的方法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这一想法,是学生开始进入三年级,开始接触作文

  就萌发出来的。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能有这种别出心裁的创意是我自己以前也没有想到过的,主要是学生三年级之后一直想在作文教学上有所突破,也许是整日冥思苦想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缘故吧,于是就有了这种渗透写作方法的创新教学。

  整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认识到了先概括描述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方式,学会了如何运用过渡段过渡句,学会了描写一个优美的事物要用上一些优美的词语,用上比喻句等形象的修辞手法。

  也出现了一些非意料中的事情,开始的检查读生字词,没有想到叫起来开火车读的一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字的读音都不够准确。第二组出现的五个多音字很多学生都读不准字音。关于这一环节,课前设计时没有想到会有障碍,认为学生一遍就能读准确,强调一些注意事项很快就过去的。现在想想以往听的一些公开课,这一环节都毫无障碍的顺利通过纯粹是花架子,那么多的生字,学生怎么可能全体都一下子就脱离音节熟记认识呢?而要上成实实在在的一堂公开课,就免不了要花费一些时间知道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学,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来背诵课文,这一点做得很成功。野草、野花、湖水都是静止不动的,这种描写叫做静态描写,作者通过描写展现了草原的静态美,由此引导学生猜出相对的会飞会跑的事物的描写就是动态的描写,这一步做的非常成功。找出做桥梁作用的过渡段,认识过渡段的作用,也很成功!

  由于陌生的生字比较多,多音字比较陌生,指导读准字音上

  计划

  外指出了几分钟的时间,显得最后学习过渡段的教学环节显得有些仓促。

《草原》教学反思8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原画卷。也许是因了对大草原那种自由情怀的向往,每当读到这篇文章时,总是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那如何让那一群可爱的孩子也能产生这样的感受呢?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文录音让孩子们听,在舒缓的朗读声中,孩子们听的很认真,还不时用笔画出优美的句子。听完之后,我问:“你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样初步的印象,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一双双小手齐刷刷的举起来,“美丽、广阔、欢腾、无边无际、满眼绿色、生机勃勃”,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很欣喜,看来他们是被文章的美景所感染了。随后我让同学们齐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看到了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他们读的是那么认真,那么动情。

  在第二课时,我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其中一个是“读第二自然段,我能找出课文是怎么描写草原是美丽的,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交流”,孩子们读完学习目标,说出了自己从目标中得到的讯息,然后开始自学、互学。群学,我就进入各小组看他们的.学习进展。讨论热烈的进展着,15分钟后,他们各自派代表上台展示学习成果。第一组上台的同学,分工很明确,有报幕的,有表演背诵的,我原以为他们只会拿着书上来读课文,没想到他们用流利的背诵完成了小组展示,真令人刮目相看;第二组、第三组上台,有的同学负责介绍描述草原美丽的三方面内容,有的则负责用绘画的形式展现野草、湖水、野花,看着他们那稚嫩的简笔画,阵阵暖流涌入心底,真的被这一群孩子们感动了他们自己学会了课文内容,还用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用赏识的目光看孩子,他们其实可以做得更好!愿今后的课堂上常闪耀着孩子们的智慧之光。

《草原》教学反思9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渲染得淋漓尽致。教学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被课文中所表现的蒙汉情深所感动,更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风光片、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受地域所限,大部分学生对大草原的了解不多,单纯的指名读从网上了解到的草原风情,又略显枯燥乏味。因此,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播放风光片,然后问你们谁去过草原?说出你想像中的草原?

  然后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美妙的歌声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此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愉快的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

  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草原美景。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教学中,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本自然段写了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语句中能够体会出?学生们边读边画,讨论非常激烈。汇报中,同学们各抒已见,能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找出草原景色的特点:大、绿、美。重点有五句话: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汇报中,学生能够抓住“更”、“那么”理解出草原的天与别处的不一样,说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是不一般的。同学们边汇报,我边借机指导朗读,同学们朗读的热情越来越高,连几个后进生也被这种气氛调动起来,积极举手参与朗读。最后,我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将课堂推向高潮,随着音乐的响起,我们仿佛置身于草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

  三、培养语感,准确表达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用词的准确、精练、贴切。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句意。如,我出示简易的草原图与中国画后,学生轻松地理解了“渲染”和“墨线勾勒”;联系生活经验感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并从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适时仿照作者的比喻手法,进行仿写练习。学生既领悟了草原羊群的美,又练习了准确、生动的表达。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更加明白了要吃透学情,知识面要宽,还要全心的爱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全面地认识、教育、发展三大任务,课堂就能看到最佳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10

  本单元以放牧为主题,我结合了歌曲《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听赏《草原放牧》,通过讲,唱,听,感受,表演,由表向里地学习《草原放牧》这首音乐作品。

  讲:通过故事导入课程学习。要想真正体会音乐,就要先了解音乐背景,特别是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音乐作品,孩子们不是很能体会,并且可能也不会很感兴趣,那么就需要用适当的手段去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耳朵,注意力。所以一开始,我就找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大概地讲给孩子们听,成功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听:欣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任何音乐都在听中去感受音乐内在涵义,由于这首作品比较长,我重点是让学生听出主题一中的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明白好的音乐都有一个很经典的主旋律反复出现。

  唱:《草原放牧》的主题音乐很明显,在书本上也有写出,所以,应该让孩子们听熟并唱会。我只让孩子们学会听主题出现的次数,但在唱的方面做得不够。应该让孩子听熟,唱熟。才能准确地记住听过的曲目。

  感受:重在体会音乐情感,这首作品要体现的是以集体利益为重,热爱祖国的'精神。让学生通过音乐主题一,二,音乐速度的变化,情绪的变化来感受。但是,在主题二部分,孩子们把这部分理解成暴风雪来了,所以在这一主题开始时,要做好铺垫,讲清楚这一部分还是在暴风雪来临前。

  表演:艺术是相通的,通过这一部作品,我们可以衍生出舞蹈,画画,朗诵等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它。但是这个过程,可以给学生做一些课前准备,再来表演,效果可能更好,但放在一节课上就不是很好。

  备一节课容易,上好一节课难,更细致,更具体,更踏实地备课,上课,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做到有备无患。

《草原》教学反思11

  《草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张xx老师今天展示了这节课,听完以后我有以下收获:

  首先,张老师用一些美景的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张老师学习课文很有层次性。先总体概括全文: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再重点品读草原美景这一段,先找中心句,圈关键词,谈感受,带感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好。

  三,多种层次读课文,自由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默读课文,指名读。

  四,张老师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方法很自然的出现在教学过程当中,例如:在品读第一段,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感受,然后出示文中作者也有这样的感受,这样就叫情景交融;在后面的试背诵环节,又有写作顺序的指导,而这些写作方法正好为最后的小练笔环节做准备。

  五,张老师特别细心,“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不好理解,张老师用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降低了学习难度。

  六,张老师特别注重学生自身素质,提醒学生回答问题要抬起头说话,声音响亮,显得自信。班里学生状态很好,精神饱满,学习习惯好,无论是坐姿,还是齐读。

  七,在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和默读第1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草原特点的句子,感觉张老师讲的快了些,给学生的时间有点短。

  总之,张xx老师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草原》教学反思12

  《草原》是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 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 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 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可草原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了,农村孩子亲眼见的机会可以说不可能(我们老师也不一定人人见过),这就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借助文本的朗读来体会。因此,我借助网络准备了草原风光图及跟课文基本相符的视频资料。把学生带进情境,读中去感悟。

  教学伊始,我先让孩子们在我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图片。这两次感知,一虚一实,前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后者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印象,缩短了草原和学生的距离。

  贴近了草原,再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出草原的美丽和热闹就不再是个难点。《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呀,从低年级就应该开始训练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这节课我就试着做了,结果让我收到了一份喜悦!如指导朗读“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我引导:“读了这句话,小朋友似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美丽的花儿醒了!”有的说:“草儿也醒了,伸了伸懒腰!”有的'说:“我听见羊儿在羊圈里咩咩地叫着!”还有的说:“牛儿马儿也醒了,牧民们甩着鞭子准备去放牧。”……孩子们真棒,真正体会到醒来后的草原热闹的情景,我赶紧趁热打铁:“是呀,那你就读读你眼中刚醒来的草原吧!”孩子们自然把“醒来了”读得各有各的特色!

  再如,当读“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这一句时时,孩子们好象知道该怎么读了,我说,当你读这句话时,就把你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读出来就行,练了一会,他们(包括中下生)读得还令我满意。问起他们为什么这样读时,他们兴奋极了,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我看见羊儿都往外挤,咩咩地叫,我知道小羊高兴,就这样读了!”“我想,羊儿一个晚上没吃东西了,肚子早就饿了,现在一定急着出圈门,到大草原上去吃鲜嫩可口的小草。”“我看见大草原了,小羊撒欢往外跑!”几个学生说完,真的象小羊一样,挤出教室门外,嘴里还咩咩地叫着!

  第三自然段图文对照,找一找“羊群”与“白云”的相似点,认识这种打比方的方法。“回荡”一词理解有难度,我借鉴了“精彩片断”里老师的教学手法,借助音乐听中感受,从而理解,解决难点。

  教完了这一课,我感受颇深: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真是不可低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还会继续尝试放手,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草原》教学反思14

  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首先,我考虑的是如何让幼儿用水粉画在湿纸巾上画小草和花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作画的空间和时间。其次,在材料的提供上也作了认真的准备,如:颜料和油画笔的摆放和材料的提供是否合理有效,幼儿便于作画。最后,本人认为中班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握笔姿势和大胆选择颜色作画的基本能力,在引导幼儿绘画的同时,让幼儿尝试进行想象作画,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我在提供给幼儿每人一张湿纸巾的背景纸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范围中作画,并利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规范作画常规和技能技巧。例如:拿笔蘸颜料说:笔宝宝,手中拿,XX颜料里洗个澡,伸出脑袋擦身体,再在纸上跳个舞。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提示,让幼儿从中感受到作画的快乐,特别是每次活动后,幼儿都觉得自己仿佛好像真的是在与笔宝宝一起做游戏。所以,幼儿的每一张绘画作品都很有特色富有童趣。

  总之,我一直觉得“孩子只有在自身丰富的体验表达时,才会有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绘画”。通过本次的绘画活动,使我感到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让幼儿画草和花已不是教学的重难点,而是幼儿对花的位置和形状的.掌握才是需要突破的重难点,在形状的把握上我利用儿歌让幼儿学习。如:从下往上长出一棵草,再长一棵草,长出一片草,然后开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小花。就这样,教师一边示范一边用语言提示,大大地增强了幼儿的作画兴趣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学习中,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更多的是让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表现,以及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老师说教式的灌输,而是幼儿自我体验后的感悟作画,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草原》教学反思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我觉得通过“默读”“边读边想”,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草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反思04-05

《草原》教学反思11-20

《草原》教学反思02-13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8-30

草原教学反思15篇02-19

《草原》教学反思15篇02-25

《草原》教学反思14篇02-26

《草原》教学设计06-18

草原教学设计02-01

《草原》教学设计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