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6 09:42: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风筝》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筝》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筝》教学反思(合集15篇)

《风筝》教学反思1

  在本课中,我将识字、巩固识字和指导书写作为重点。初读课文时借助汉语拼音来识记生字,透过4个重点句子,认识本课所要认的字,指导学生读句子的同时也就巩固了识字。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编儿歌、用熟字学新字、形生字等多种方式来识字并进行交流,识字之后安排了巩固练习,在摘果子的游戏中来指导孩子们巩固认字,同时还引导学生发现带提手旁的字一般和动作有关联,这样就进一步让学生领悟了形生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在指导朗读上,我做到了读整篇课文和读重点段落相结合。指导读重点部分时,如小松鼠给小熊折纸船和小熊给小松鼠扎风筝这两段话,让学生抓住“乐坏了”这个词,读出高兴的.情绪,读好互相祝愿的话。另外,抓住松鼠和小熊争吵后他们再也看不到小船和风筝的那段话,透过贴词卡、朗读体会,引导学生明白“飘荡”和“漂流的不一样,并且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抓住课文中两个“看不到”,让学生体会、读出这两个小动物难受、后悔的情绪。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中运用了多种形式,如让学生自读体会、小组读、老师进行范读。在教学中使我体会到学习饱含感情课文,最好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用读出感情来加深对课文资料的明白。

《风筝》教学反思2

  《风筝》这是鲁教版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与其同组的是《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以及单元练习。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贴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上完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还是教案意识严重,课件牵着我走,我牵着孩子们走。课堂中太想让孩子们积极地与我交流,导致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没有落实新基础教育理念,没有教结构用结构,读书时间还是不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明显。

  第一个环节:检查预习。由于我二十几年来一直教低年级,升入三年级后低段思维还没有转换,还把字词作为课堂中的重点,用时太长。韩老师告诉我三年级的课堂老师应该课下了解孩子的预习,抓住孩子真正的出错点,如:“歇”是孩子们出错比较多的字,就应该重点指导。“歇”字的指导,不要只跟孩子们说不是“反文旁”,而是“欠字旁”,要了解字源,查一查为何歇字是“欠字旁”,不是“反文旁”。她举例说“拔”和“拨”很多孩子出错,如果老师知道是古代人用头上的发簪拨油灯芯,所以“拨”上有发簪的发。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出错了。课后我去字源网查了“歇”字字源,“歇”是会意字,从欠,古文字字形体像人跪坐着张嘴打哈欠,从曷,曷有止义,人休息也有止意,“歇”本意就是休息。如果这样讲给孩子听,他们肯定就不会出错了。

  学课文内容时,我把重点放在了抓住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句上。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孩子们找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后,我就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同学们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等等。本课中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我自认为同学们经过找心情词句,理解心情词句,读心情词句,一定能体会孩子们心情,也能自己写出一段带心情的结尾。可是预设自认为不错,目标达成却不乐观。孩子们仅限于高兴、快乐等心情词。此时韩老师告诉我不要为了心情而教心情,应该抓住孩子的特点,文中并不是只有描写心情的词句能表达孩子们的快乐,做风筝、放风筝中的动作词也都是孩子快乐的体现。每个部分都有它的结构特点,孩子如何做风筝,心情怎样。孩子如何放风筝心情怎样。孩子如何找风筝心情怎样。这不就是作者的写作结构吗?教会同学们找出结构特点。教学时,也可以先抓住重点段也就是放风筝段,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放风筝的,从放的过程体会他们的心情。教会了一段的学习方法,做风筝和找风筝这两段,同学们自己也能学。这也就做到了学结构用结构,孩子们了解了写作结构,后面的拓展也可以用这个结构来说,来写。

  经过韩老师的指导,我有了新的设计思路,先让同学们找出文中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仔细读一读这三部分,看看作者写哪一部分最详细最生动。让孩子找出这部分中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孩子们的开心,通过读感受孩子们玩时的心情。把心情词句找出来重点指导朗读。充分让孩子发现快乐心情是孩子们玩耍带来的。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后,剩余两部分孩子们自学,同位交流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找出三部分写作的相同之处。指导孩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续编下一段。

  韩老师提出教语文不只是为了教这本语文书,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课内学方法,课外去实践。以后,我也努力带动同学们,引导孩子们到课外去拓展知识。

《风筝》教学反思3

  《纸船和风筝》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成为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我有以下感触。

  一、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教学开始,我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利用简笔画的形式,引入故事中两个可爱的小动物,并让学生找到小松鼠和小熊的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黑板上寥寥几笔勾画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为后面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诵读悟情,体现发展。

  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是重点,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在朗读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以小熊和小松鼠的情感变化为主线,抓住“乐坏了”、“很难过”、“再也受不了了”“高兴得哭了”等重点词句,让孩子在朗读中体味小熊和小松鼠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同时我采用了自读、范读、跟读、配乐读等方法,在如何读出感情方面进行了有效地组织和尝试。

  三、识字教学情境化。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有效地突出了识字教学重点。如我在教学“飘”和“漂”时,这两个字虽是同音字,但字义却不同。我将区分这两个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孩子们因为有了前面知识的积累,马上发现了这两个字的不同,有的说:我发现“飘”和“漂”这两个字都有一个“票”字。有的说:我发现第一个“漂”和水有关,第而个“飘”和风有关。于是我随机结合具体的语境,出示句子: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还有的说:“漂”是多音字,我也随机出示课前设想好的这个多音字,。

  但课堂总还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朗读得多,但还是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课堂上我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要知道孩子们是特别喜欢老师给予他成绩的肯定。激励性的语言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松鼠折的纸船和小熊扎的风筝带着亲切的问候,带着美好的祝福,带着真诚的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更是维系、发展它们友谊的纽带。

  本节课讲授的是《纸船和风筝》的第二课时,以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之路的变化,理解、辨别并运用“飘”和“漂”字为主要目标。

  导入环节趣味十足。我先向学生们展示了我折的纸船和剪好的风筝图片,这样引入课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紧接着,我就问学生们“纸船、风筝联系在一起,给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带入文本之中。

  因为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所以我在识字写字教学安排上设计的内容较少。先是开火车读“我会读”中的词语,接着带领学生理解“祝福”及其中单个字的意思,并指导“祝”和“福”的书写。边指导边范写,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记住书写要点。给时间让学生书写之后,我还利用投影仪展示写得规范美观的作品,鼓励孩子们认真书写。

  接着我们开始学习文本。由于第一课时时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所以我们采用提问的方式回顾课文中的基本信息。之后就到了本节课的第一处语言训练点的学习:理解、辨别“飘”和“漂”,联系课文,找出两个字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结合偏旁来识记;之后布置选字填空练习题,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坏”字的理解学习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文中“坏”字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后半部分的内容以学生自读感悟为主,结合自身经历回忆平时你和好朋友之间产生小摩擦之后,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失去友谊的痛苦,读的时候就能将这种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为了挽回这段友谊,小松鼠做了什么?得到回应后,小松鼠的一连串动作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动词对人物进行描写,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最后的发言总结,让学生们明白“拥有朋友,一生幸福”的人生箴言。

  反思整堂课,还是有些许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在识字写字环节课缩短些时间,找机会让学生多读,多交流。

  2、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尤其是低年级,尽量避免拖长音,影响阅读速度,更要注意“有感情地朗读不等于拖长音读文”。

  3、提升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明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一步步落实。

  总体来说,课堂组织教学能力有所提升,对于不足之处,我还要细心研究,积极改进,争取更优秀的讲授效果。

《风筝》教学反思4

  学校大力搞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想办法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进行课堂教学。《风筝》这课,看看我的课堂教学是如何体现学校目前的这种思路的。

  好的地方:

  导入的问题设计的比较巧妙,“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注重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紧接着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还把文中的相关语句找了出来。

  注重课堂小练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 ”。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自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20多种说法,真让我眼花缭乱,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

  不足的地方:

  学生读书的时候,老师最好同他们一起读;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的不够,指导朗读太少;重点地方,还是应该精讲;仿写的指导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从季节、从方位、从一天的时间段等,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方法。

《风筝》教学反思5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初读课文,我不禁为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其中多处出现的细节描写,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为一篇写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学中不单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时走进人物的内心,更应渗透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这“一发”该怎么牵?我算是绞尽脑汁,最终我落实到一个“情”字,作者对刘老师深深地思念之“情”,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思念刘老师?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他到底有什么魅力?认识一个人就要看其貌、察其态、听其言、观其行,那么品读课文时,我就以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为抓手,捕捉到相应的细节描写,从而逐步感悟人物的品格,进而内化为学生对刘老师的“情”,一种无法言喻的尊敬爱戴之情。

《风筝》教学反思6

  前几天的青年教师素养大赛,我讲了《纸船和风筝》一课,觉得自己有所进步,但我也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现进行总结,争取下次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语速过快是我的一大问题,这与我平时的说话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语速过快容易导致吐字不清,教一二年级的孩子,说话过快对管理也是有影响的。虽说习惯是慢慢养成的,但我必须尽快改掉这个毛病,我得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不疾不徐,稳稳当当,轻声慢语,注意轻重缓急。给人一种稳重、干练、大方的感觉。用土话说就是做一个“手拿把掐”的老师。

  指导朗读上欠下功夫。从上学期家长开放周的'《小白兔和小灰兔》开始,我一直有个症结:指导朗读看似流畅、完成了目标,但我总觉得不够到位,落得不实。学生齐读这部分不是落了,就是教学效果不好,学生读的没感情。我觉得我应让我班孩子养成大声说话,勇敢回答问题的习惯,并培养他们的朗读水平,在课上将每个孩子代入学习情境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兴趣。

  评价语单一,其实我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语的,可我将重心全放到了教学设计上,十分注重知识的落实,让每一个知识点都符合第一课时教学,让每一环节自然衔接。考虑了孩子们能否回答上而做了两手准备。本来常态课上评价语及时恰当的,可在这我却忽略了,以为流畅的一节课不需要太多的评价语,其实我错了,评价语也是一个大点。是激励孩子的重要因素。今后必须注意。

  除了以上几点,我没有太大的遗憾,感谢给予我帮组的所有人,你们的鼓励和建议让我少走很多弯路。我努力了,并达到了教学目标,有遗憾没关系,这样下次才有进步的空间。期待下一次,我会做得更好。

《风筝》教学反思7

  一、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就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用心的情感体验,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文资料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就透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巧妙的是,老师让学生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扮演这童话王国里的一个人物,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明白课文资料做好铺垫。

  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简单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明白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欢快音乐戛然而止,代之以悠伤的乐曲,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明白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老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有丰富充分的情感体验,明白了友谊的重要,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了必须的感受。

  二、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做到了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老师个性注意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时,老师让学生找到了描述小熊快乐的句子,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乐坏了”这个词,老师立刻抓紧这一个词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先用换词的方式体会“乐坏了”的意思,使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再如,在指导朗读第十自然段时,让学生当小老师教老师读,给老师提出朗读的意见和要求,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用心性,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

  三、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潜质

  在用心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老师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王老师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老师小结时指出汉字独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学习完课文,老师仍然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她出示“小熊看到了许多纸船向他漂来,他……”这句不完整的话,让学生补充完整,学生在充分明白课文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小熊的表现,还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综合潜质的训练。

  总之,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无论是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训练,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风筝》教学反思8

  《风筝》一文围绕风筝叙述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详细地描写了孩子们的动作、神态、心情,做风筝时满怀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风筝并不精美,仍满心欢喜,高兴地称它为“幸福鸟”;做好了风筝,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风筝,他们快乐的喊叫,从早晨到下午,情绪高涨,兴味浓厚;可是忽然来了一阵风,无情地将风筝吹断,这可急坏了孩子们,他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想唤回断线的风筝,可是努力无效,风筝倏地飞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自己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文章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理清以后,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那么,也就是围绕“孩子们做风筝的时候快乐吗?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在“是否快乐”这样的宏观问题的调控下来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孩子们为什么在风筝上只写了名字而没有写地址”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有的说,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人家少,彼此都认识,万一风筝丢了,很快就会被送回来。可是,也有孩子说万一别人不认识你,或者风筝飘啊飘飘到城市里去了,城市人多肯定不认识他们,那风筝不是就送不回来了吗?还有的说,孩子们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风筝或捡到自己的风筝后就可以和自己做朋友。总之,学生对这问题是争论不休,可是,我为了不让太多的争论延误我们后面的学习,于是让学生暂停争论,让他们课外去做实验,看看风筝究竟要多长时间才会被风吹断,或者自己掉下来。()其实,现在想来,我认为自己的建议是愚蠢的,因为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不同的人去放风筝,那么风筝在空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那么,当孩子对此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这样去引导学生呢:作者和他的伙伴将名字写在风筝上,并给风筝取名“幸福鸟”,那么,如果丢了,如果也不能被送回来,那么风筝被别人拿走了真的就是一种损失吗?是一种痛苦吗?这样一引导,我想学生就能想到即使风筝丢了,被别人捡走了,那么自己的祝福就送给了别人,也把幸福的感受送给了别人,自己的风筝能给别人带去快乐和幸福,这不是很好吗?

《风筝》教学反思9

  【第一课时】

  今天上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将课文读通读准,并学习生字。导入以后同学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词和句,发现同学读课文读得很慢,一遍课文就得五分钟,然后单个分段读大家一起为其正音,然后整体理解课文,边读边划出描写小朋友们做、放、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在我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同学的听讲率不达标,一局部同学听成了划出写这三方面的句子,没听到心情二字,不过看到不少同学很会抓重点词,这一点我很欣慰。

  找出重点句后让同学读说说小朋友们的心情变化,然后让同学把自已在读书时的疑问提出来,有的同学就提了他们的情会什么会变化呢?还提出一些难懂的词。然后我就把同学趁机拉到了生字上,让同学自同学字词,联系课文中的句子学。然后小组检查。并将难的词班内交流。生字教学用了近十五分钟,比以前节省了很多,同时也发现同学自同学字能力提高了不少,看来生字以后可以慢慢放手了。

  【第二课时】

  在上节课我和同学一起理清了本文的文理,此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明显多了,主要把重点放在对每一自然段的感情朗读和对小朋友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体会和掌握上。所以,本节课就组织同学读文并说说自已最喜欢哪一段,然后开始让他说说为什么喜欢,从而指导朗读,再指名读,大家评一评他哪里读得好,哪里需要改进,在教学时重在让同学通过读文理解并感悟,忽略了词语,没有把词语抽出来单独教学。

  课尾让同学自已想象他们找到自已的“幸福鸟”了没有,同学分成两派,有的说没找到,因为风太大了,风筝又飞到了云彩上表示飞得很高,所以肯定掉到别的'村子去了,有的说找到了,因为水磨坊就在村子很远的地方,找不到他们肯定不会回去的等等,从同学的回答来看同学都是在捉着课文中的词句来说自已的理由,看来同学已学会通过反复读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内容。

《风筝》教学反思10

   这一课,我为学生准备了两个作业练习的方式,1.表现一个风筝,可以临摹或是设计。2.想象画:表现放风筝的场景。喜欢看书照着画的,就让他们照着画,喜欢想象创造的,就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我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从两个作业中人选一个。学生对这样的做作业形式似乎比较感兴趣,因为,相对自由开放,所以能够更加轻松的创作。创造力产就生于比较轻松愉快的环境当中,过于拘束和严谨的环境不利于创造力的提升。据说,比较乱的房间布置,反而会滋生创造力,这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过于干净整洁的环境会让人产生拘束感吧,觉得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就无法自由思考了。所以啊,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教室里感觉到轻松和自在。

   美术课程中也有很多文化知识的内容,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老师习惯于自己抱着讲,让学生坐着听。这种情况要想改变,就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让教师懂得,讲的再多再好,不代表学生学的就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实效。

   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单单表现在学生的作品上,更表现在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上。美术教师要在课前深入挖掘课程的文化资源,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风筝》这一课,我们可以深入探索的不仅有风筝的历史,风筝的种类,放风筝的习俗,还有与风筝有关的美学知识等等。

   教学无小事,深入探究,美术学科也有很深的道理和学识在里面。我们要借助美术学科的教学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千万不能去培养那些只精通考试的机器人,而要培养有修养,有文化的完整的人。今天的学生,我们期望他们将来走上社会能够懂得欣赏美和创造美。在买衣服的时候能够知道怎么搭配色彩,在博物馆里能够懂得欣赏那些艺术作品,在家里能够动手将家庭环境布置的温馨优雅、富有情趣,拥有一个高品质的人生。

《风筝》教学反思11

  执教完《风筝》,我感觉特别舒畅和轻松,不管这堂课大家认为如何,起码我自己认为这堂公开课是真实的,我没有把它上成表演课。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近了风筝事件,层层深入的探析了鲁迅先生的悲哀之源,我感觉自己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一次美妙而艰难的心灵之旅。

  说实话,在没有执教《风筝》之前,我是不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的。但学生们在初中阶段第一次读鲁迅的文章,那么我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兴趣,起码不是厌恶。于是,研读教材,找到与学生心灵的契合点成为我教学设计的首要功课。

  鲁迅的文章就是如此,读一遍完全不懂,读十遍似乎有点懂,读二十遍似乎又不懂了,再读再读发现自己已经像鲁迅一样悲哀着了。一件小小的风筝事件,居然承载着末代的封建教育文化对儿童天性的虐杀,更可悲的是这样的行为或思想还在现实生活中继续,甚至自己也就是这样的一位精神虐杀者。可是,这么深的内容该如何让学生自己品读出来呢?我的导应该架设起一座学生学的桥梁。

  整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如此悲哀?”品读部分我抛出了两个分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哥哥明明很爱自己的弟弟,那他为什么要如此残忍的毁坏弟弟的风筝?”“弟弟如此苦心孤诣偷做的风筝就要被哥哥毁掉了,他为什么不反抗?”人物的行为都是受内心思想的支配的,这样一来,学生们比较容易的得出:哥哥用自己的方式爱弟弟,在他的观念里,这就是为了弟弟好。而弟弟作为幼者,作为弱者,自然只有默默接受的份。这都是中国人受封建观念的影响,骨子里的奴性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理解国人的麻木呢?我设计的问题是: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毫无怨恨,那我的心也应该释然了,可为什么我还是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呢?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的确,从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也体现了问题之难,学生们的回答依然在围绕着课本上的句子打转。这也是我事先就有所预设的,这个时候,我再给学生搭了一个梯子,出示了一段拓展材料,即鲁迅先生在《呐喊》序言里的一段话: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就,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学生经过思索,终于认识到鲁迅先生悲哀的是为国人所共有的麻木状态,明知是受害者,却全然不知,甚至认为那是应该的。

  由于问题的预设不零碎,成梯状,所以课堂上确实带给了我很多惊喜。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精神虐杀?你自己曾有过精神虐杀的经历吗?”有学生说:“老师喜欢用标准答案来判定我们答案的对与错,我认为这是一种精神虐杀。”学生们的观点多犀利啊,这不是我们教育一直以来的弊病吗?以固定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从小,我们就被家长和老师们教导,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于是,我们都听话了,可却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学生们的眼光多独到,做个听话的孩子,我们曾多少次对学生、对孩子这样的唠叨,可听话的背后,却是扼杀了创新和批判思维的火花!

  课后,有一位学生在日记本里记录了这堂公开课:“刚开始学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不就是鲁迅先生破坏了他弟弟一只风筝吗?可随着老师细腻深刻的引领,我觉得越来越悲哀,一个小小的风筝里蕴含了太多真实的情感,承载着作者太多的心痛,受封建文化影响的“我”亲手虐杀了弟弟的童心,多年后“我“向弟弟认错,恳求他的原谅,可是弟弟却惊异的.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也许,忘却是最好的疗伤,但对于清醒着的鲁迅先生来说,忘却代表着不觉醒,甚至是理所当然,那么悲剧就还在延续,还在无数的“小兄弟”身上生根、发芽……”

  我们的孩子,太不简单了。“给他一个支点,他便能撬起整个地球。”一旦孩子情感的闸门打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所迸发出来的“深刻”、“精彩”、“独到”,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智慧,去做孩子们学习上的导游,而不是孩子们心灵的虐杀者。这应该是我执教这一课最大的收获吧。

  当然,就这堂课而言,我自己感觉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还是改得不够。满堂都是老师的问,没有学生的疑问。我仅仅是把自己的解读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的培养,在本堂课里都是严重缺失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方面我需要进一步探索。“自主-导学”课堂模式的课题研究,这堂课仅仅是我们的一个起点,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超越模式,运用自主导学的教育理念,开出一朵朵个性迥异的花。

《风筝》教学反思12

  在这节课上,我重点抓住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不同阶段的心情变化,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重要词语,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激情朗读学文。

  一、满意之处。

  1、学生表现出色。

  课上,学生们很投入,兴趣也很高,仿佛作者童年的快乐长上翅膀飞进我们的课堂,打开学生的心扉。

  首先,课前,因为没那么早上课,我就决定让学生讲故事,没想到,他们竟然不怯场,在那么大的多功能厅讲故事,也讲得那么有条理,声音是那么宏亮,听的同学也那么认真,还能听出点名堂呢。这也许跟我平时的“课前一分钟故事”的活动有关系吧!

  其次,在上课时,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们的回答竟然会出乎我的意料,如:我说:“还有更让“我们”开心的事呢。其实我是希望他们回答风筝飞上云彩上了。可是他们竟说“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幸好我反应得也快,才没冷场。

  最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写话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竟也能写出“风筝找到了,小朋友们露出了彩虹般的笑容。”

  2、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1)做风筝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首先我让学生体会“精心”一词,这是一个关键,我让学生们给他换一个词,学生说出了很多个,比如:认真,专心,细心等,再用“我想做一个( )的风筝,希望它(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了,说得有声有色,恰到好处地理解了“憧憬”的意思,在这一环节,我还让学生结合查字典的方法,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不用多讲,他们也能感同身受,也就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我们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是因为风筝寄托了我们的幸福和快乐,为下文做好铺垫。

  (2)放风筝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我让学生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反复的朗读这句话,如果是你,看到自己放的高高飘荡在空中的风筝,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喊叫?在这一刻,完全抛开课堂的局限,他们置身其境,从他们的喊叫声体会他们的快乐。再用朗读的方式表达情感。

  (3)找风筝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让学生读,找出最能体现我们当时心情的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这两个词我教学生用解字义的方法来理解。接着我还让学生呼唤风筝,体会出那种着急,再用“我哭了,为了那只( )的风筝。”体会出那种伤心。最后还用做动作来理解“垂头丧气”。

  这一环节我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可以用换词、联想、查字典、把字义合起来等等方法。

  3、 挖掘文章的空白处

  因为空白,面对空白,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体验,让学生情感碰撞交流,激发学生创造性感悟。

  (1)在看似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课文第二段写做风筝时,风筝什么也不像,却被称作“幸福鸟”。为什么要将风筝称作“幸福鸟”?不同的学生,原因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

  (2) 在意味深长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个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找到了小伙伴们会怎样?找不到又会怎样?一个省略号,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与感悟。在学生不同感悟的交流碰撞中,我们会得到更多。

  二、不足之处。

  整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这当中有教学设计的不足,也有教学机智的缺乏。

  1、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对于这两句话本可以用“虽然……但是…… ”连起来,让学生更理解其中含义,同时又能抓住阅读材料提供的语言资源,培养语感,训练表达能力,但最终没能落实。

  2、最遗憾的是,时间把握得不够好。已下课了,我竟没听到下课铃,依然在继续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到了最后,因为有些学生没能写完小练笔,临时把作业改成“继续完成小练笔”。

  最后希望自己能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希望为人师者的我,能尽自己所能,让学生门的学习和成长充满快乐,让快乐像一条潺潺的小河,天天流淌在我们的课堂,流淌在学生们的心中。当然,我相信今后我能做得更好!

《风筝》教学反思13

  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有着强的动手能力的人,成为一个既生存于社会之中,又能服务于社会的人。

  党的十六大为民族手工艺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进一步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手工艺,让我们灿烂的民间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把民族手工艺引进课堂很有必要的。《风筝》是中华民族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风筝是集科学常识、手工艺、美术、娱乐、运动等于一身的综合学科。作为综合实践课深受学生欢迎。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制作和放飞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并能体现基础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通过本次实践活动的指导我发现,风筝课不应停留在浅层次的手工技艺传授上,而要把风筝悠久的历史阶段和文化及与之相关联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使他们的.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手工艺中的丰富内涵得以充分了解。再用他们文化中学到的知识去理解、实践。

  在风筝课上怎样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充分发挥,就需要我们老师把学生所学各学科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分解、整合,逐渐渗透到风筝制作中,这样既充实了风筝课的教学内容,以调动了学生学习风筝制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达到教学目的,就需要我们适当地了解小学教材的内容,尽可能的对学生在文化课中所掌握的知识,在风筝课得以利用,并给予延伸和补充,以此形成互补。由此拉近风筝与文化课的距离,即能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又增强了动手能力。

  整个风筝的制作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风筝》教学反思14

  最近参与学校竞赛课的准备工作,试讲两次,总觉得这节课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方面还没有突出的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这对于竞赛课来说等于缺乏杀手锏。关于开发课程资源可以说一直是我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我的示范课、日常课中体现不少,对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等都较大的作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与该理念的贯彻实施不可分割。《纸船和风筝》一课属于二年级的课文,低年级的.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而我们这课时的选择定位是阅读感悟,如何以课文为基点,适度开发课程资源是我几天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深了,有假表演的嫌疑;浅了,是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翻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找到一些借鉴,但执教者不是自己,不成熟的意见还不便贸然试验。

  今天W主任提了一点倒是给我启发,也坚定了我的一些想法。

  开发课程资源的设计还是要站到相当的高度,落脚点却要实,呈现给学生的方式是必须注意研究的一个问题,方式的适合与否,关系到目标的成功实施与否。竞赛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真正学习的过程,知识能力有无发展?(如思维的流向,语言的历练)情感有无升华?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除此之外,还应考虑课要有一定的观赏性。这观赏性首先来自教师全新的课程理念,要考虑哪几个环节是亮点,其次来自教师的机智和语言素质,来自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来自课堂使用的媒体.

《风筝》教学反思15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我在教学中紧抓小熊和松鼠“友谊带来快乐”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设置感人情境,给学生情感熏陶

  教学一开始我就通过板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第三和第五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情境体验。如抓住“乐坏了……”等语句,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本内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约含蓄,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我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人文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个较好的体现。

  四、识字教学情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教“幸福”二个字时,把他们放在词中理解,让学生找出这二个字中蕴藏的两个词语“幸福”,字书写完后,把它们放置在语境中,富生字以人文内涵,使生字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