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6 13:57: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精品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精品15篇]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

  教学完这篇课文后,走下课堂,我深深地思考:阅读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一步理解全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我就以读为主线,组织了教学的全过程:

  一、整体感知、自主读文

  阅读课文,应让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朗读课文,这就改变了过去由教师主宰阅读的教学方式,把选择权留给学生,充分发发挥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的教学中,我在让学生品读感悟描写景色美的句子时,没有指令性的`语言,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我在学生朗读时注意倾听,抓住关键,再点拨、引导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

  二、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本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的,“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湖水很美丽,”我又问:“假如你去游览时,会把垃圾扔进湖里吗?”等等。这些引导性的语言就是把学生思维引向课文深层含义的桥梁,它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实践的基础上的。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要看成合作伙伴关系,这才是有生命的教学。

  三、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内容的感知,对情感的共鸣,对生活的联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没有达到内化课文内容的地步,教师还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再次深入课文情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你们已经勾画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能美美的读一读吗?可见情感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纽带。

  四、读后互评,评后在读

  学生读不出情感往往是忽略了评议的作用,评议就是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通过相互评议,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与文本之间多项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思维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多层次领略语文学习的精彩。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2

  本文是第七单元第2篇课文,这一单元主要围绕“环保”这一专题,选材新颖别致,贴近儿童生活。《清澈的湖水》记叙了一位名为小洁的女孩自觉保护环境的话故事。

  本节课上的是第一课时,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设定了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

  3、会较详细地写比喻句“什么像什么”。

  4、促进阅读和想像能力的发展。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同桌合作识记生字;再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分别描写浪花和波纹的句子;然后学习第二自然段,学习两岸的风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学生读后找出描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通过品读每一句来体会作者描写的优美的两岸风景和湖中的`美景;最后书写生字。

  整节课下来,反思有以后感觉不足的地方:

  1、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老师丰富的语言魅力,这堂课我的评价和激励语言还不够丰富,启发语言的魅力还需更深入地展示,更细致地挖掘;

  2、同桌识记生字,方法单一,太浪费时间;

  3、精读课文时不够细致,没有感情朗读或多种形式朗读,学生读后也没有及时准确地评价;

  4、因为前面识字部分时间花费太多,最后的书写生字时,时间就来不及了。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3

  在这次公开课上,我讲的是《清澈的湖水》,自己感觉不佳,似乎自己的设计并没有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学生不能有效地进入课堂的情景跟上教师的节奏,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走下课堂,我深深地思考:这节课虽然我每个环节设计的都没有什么缺漏的地方,但还是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低年级的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有吸引力的,而在我的课堂中却缺少这一点。首先我感觉自己“造境”造得还不够,虽然一直努力想把学生带入那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境中,无奈自己的语言匮乏了些,难以为学生营造出那种诗情画意的氛围,所以学生也难以通过朗读发自内心地表达他们的情感。而为什么自己能在纸上表达,一到口头上语言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不能感染学生呢?王老师对我说,这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除了自身的文学语言修养,还得靠平时在课堂上多加磨练。当然这一节课中自己对整个课堂环节安排还不能做到胸有成竹,而且也因为预计时间太紧,心中对时间掌握也没个底,不免会在心中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在上课过程中因为要不断地根据时间临时删减课堂环节也就让自己无暇去打造自己的课堂语言,甚至对学生的回答也不能做出非常好的评价与回应,可说是个很大的遗憾。由此看来,对于一个还没有非常成熟的课堂机智的教师来说,有充分的预设才可能从容地去应对课堂生成,否则只能乱了阵脚。

  其次,可以说“朗读不够,不到位”是这堂课最大的败笔。设计初衷是想把整堂课定位为“品读为主”,让学生充分感受湖水的清澈,因发自内心地对大自然的喜爱从而自然而然地激起对破坏环境者的'谴责和痛恨,以及对自觉保护环境行为的一种肯定和赞许。然而还是因为时间的关系,使得这节课的朗读显得蜻蜓点水,既不能很好地表达孩子的真情实感,也使得朗读很不充分,甚至最后来不及从部分回到整体好好通读整篇课文,那么“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这个理念在这堂课上就不免流于形式了。

  这节课一是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练,跟大多数老师一样有着罗嗦,琐碎的特点。二是因为问题太细琐,该问不该问的都喜欢和学生来个对答,总是怕学生还学不懂,也就是分析课文,整合教材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因为不舍得放弃,总想把精彩的环节在一堂课中展示,而不能给自己的课堂时间来个很好的预设。我想也许也是因为自己平时课堂太随心所欲的结果,在平时课堂中也应该有意识地磨练自己,才能逐渐实现对整堂课调控自如。我想,今后这也应该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总之,再一次自己预料中的课堂表现让自己一直以来存在着的某些教学能力上的缺失如在放大镜下一般被放大百倍,让自己也恍然醒悟,知道不能再继续,知道今后该改进的方向。但我相信只要意识到了就一定会有行动,只要行动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4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围绕“环保”这一专题。本课旨在通过小洁在游览湖水过程中,不随手乱丢果皮纸屑,爱护环境的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因为这课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迪。

  针对本课特点,我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为重点。因此,再教学中,我力图从学生的理解出发,组织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字、句,择读课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首先在教学开始,让学生复习生字词,为本节课的阅读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情景和心理情境。

  其次是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我抓住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即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而且为深入阅读课文找到了突破口。以下的教学,我紧紧从这两段入手,通过朗读、讨论、想像、对比、玩味、观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体会到了风景美与行为美的和谐,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最后,我又通过第五段的描写,让学生再次进行对比,结果学生不仅加深对文本的.感受,而且将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重新建构。

  以上设计,在教学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兴趣浓,发言积极,理解深入,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5

  一 依据课题导入

  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把课文中的生字拦路虎消灭掉了,这节课我们就进入课文的学习。谁能用课题“清澈的湖水”说个句子?

  生1:我在清澈的湖水里玩耍。

  师:噢,那你可真大胆,在湖水里玩很危险哪!谁来帮他避免这个危险?

  生2:我在清澈的湖水边玩耍。

  师:真不错,改一字使句子更合情合理了。谁再来说个句子?

  生3: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

  师:你都联想到湖里的小鱼了,你真棒!掌声表扬他。

  (全体为他鼓掌,齐呼:棒,棒,棒,你真棒!)

  二 细品课文,感悟句子

  师:清澈的湖水里有一只游船,游船经过,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1: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

  生2: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

  师:对,游船往前行驶会翻动湖水,于是船头出现了——(生)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生)长长的波纹。同学们在观察一下课文插图,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就让我们一起把这么优美的语句再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段)

  师:船头坐着一个小女孩,她在干什么?

  生:一边吃面包,一边欣赏两岸的风景。

  师:句式“一边……一边……”我们以前学过,是指两个动作同时进行,谁再来用它说个句子?

  生: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

  师:湖水两岸的风景怎么样呢?谁来把小洁欣赏到的风景介绍一下?

  (一生读:看,那边的`山石像……好像正在赛跑呢。)

  师:这么多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你能从课文插图中找出来吗?

  (生纷纷议论自己观察到的山石)

  这时,一生举手发问:老师,“展翅欲飞”是什么意思?

  师:你问得真好,谁来告诉他?

  生:“展翅欲飞”就是张开翅膀想要飞翔的意思。

  师:你回答得真棒!这么美的风景,小洁看得入了神,谁能用一个“被”字句来解释这句话?

  生:小洁被湖里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

  师:是的,小洁吃完面包,刚想把面包纸丢进湖里,却被湖里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我们来看一看湖水有多美。

  (师朗读: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又像在水里游。)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为什么把湖水比喻成一面镜子呢?

  生:因为湖水能够倒映出蓝天白云,就像镜子能照出原来的东西一样。

  师:对,“像”是比喻句的一般用词。谁来用“像”说个比喻句?

  生1: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生2:天上的白云像棉花糖。

  ……

  师:你怎么理解“变幻的山峦”?

  生:因为船在行驶,两岸的山在变化着,所以映在湖水里的是变幻的山峦。

  师: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开心……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这一段。

  (生齐读第三段)

  师:下面还有更美得景象呢?你们想不像陪老师去看一看?——想。(师故作失望态)可是老师看见有些同学坐得东倒西歪,老师就没有心情了。(同学们立刻坐得端端正正)那我们就去看以看吧!

  师:前面讲到小洁吃完面包就想把面包纸丢进湖里,为什么这时又生怕面包纸掉进湖里呢?

  生:因为她看到了湖里美丽的景象,她不想去破坏它。

  师:是的呀!你看,还有许多小鱼呢?小鱼是怎么跃出湖面的啊?

  (此时,同学们很兴奋,纷纷做“跃”的动作,一发不可收)

  师:(大声)小鱼在浪花中消失了哦,我看我们班的“小鱼”还有没有“跃”回来的吗?

  (生大笑几秒钟,继而安静下来,并且坐得端端正正)

  师:后来发生了一件令小洁不满的事情——

  (一生抢答):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小鱼吓跑了。

  (师板书:香蕉皮——小鱼)

  师:于是,小洁回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她在企盼什么?

  (师范读最后一段)你知道他飞快地跑向哪里吗?

  生:小洁飞快地跑向了垃圾桶,然后把面包纸扔进了垃圾桶。

  (师板书:面包纸——垃圾桶)

  师:从这里,你觉得小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小洁是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我们不应当把垃圾扔进湖里。

  ……

  生:我知道了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师板书: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三 课堂小结

  师:我们以后要向小洁学习,做个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好孩子。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6

  走下课堂,我觉得阅读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思路,让孩子门在读中进行感知、感悟、积累、体验,还要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当中,我以读为主线进行设计。我是这样组织的教学的:

  一、整体感知,自主选读

  阅读课文,应该让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选读课文。这就改变了过去由教师主宰阅读教学的方式,把选择的权利充分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描写景色美的句子时,我没有指令性的语言,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并告诉学生在读时注意倾听,抓住问题的关键,在再进行点拨、引导,从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

  二、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也要读出来”。“读进去”就是在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在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比如说本课教学时,我这样引导:“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湖水很美丽,我反问:“假如说你到这个地方去游览,你会不会把垃圾丢进湖里呢?”等等这些指向性的语言,就是把学生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有人会问,这不是老师的指令吗?表面看来是,但构建的意义与传统的不同,它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实践的基础上的,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学生想到。教师和学生就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才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

  三、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对内容的感悟,对情感的共鸣,对生活的联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没有达到入神内化的地步,教师还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再次深入课文情境。比如,我这样创设情境:“你们已经画出了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那你们能在读的'时候也让老师体会到这种美吗?”可见,情感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纽带。

  四、读后互评

  评后再读学生读不出情感,往往是忽略了评议的重要作用。评议就是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比如刚刚提到的“你们能在读的时候也让老师体会到这种美吗?”我指名学生读,后渗入评价信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项交流。通过学生个体间,学生个体与群体间思维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彼此领略语文学习的精彩与美丽。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7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围绕“环保”这一专题。本课旨在通过小洁在游览湖水过程中,不随手乱丢果皮纸屑,爱护环境的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篇课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通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迪。

  本课教学,采用分两条线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初读,学生就能感受到两岸和湖中风景的优美和小洁美好的心灵。在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学习两岸的风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学生通读了全文后找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并用—划出来,再让学生通过品读每一句来体会作者描写的优美的两岸风景和湖中的美景,然后在第二课时学习小洁爱护环境的句子来体会小洁美好的心灵,在学生边读的时候边用横线划出,再通过读来体会。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课堂上通过朗读、讨论、想像、对比、玩味、观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体会到了风景美与行为美的和谐,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针对本课特点,还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在教学中,力图从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实现语文教学的本真出发,组织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字、句,择读课文。在初读后,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的探索文本,找到四处写景美的语段,并随即进行分析指导。

  本文词句很美,但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依靠文本很难感受到风景的美。我通过图片欣赏、联系生活场景,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每一个优美的词都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脑海中,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在反复的读和说中使学生感受小湖和山石的优美,使学生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文中描写山石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我让学生先理解“这边,那边”两个词语。再通过引导和启发进行想象说话,用“那边的山石像---------,这边的山石像--------” 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文本。最后由读变背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化的山峦。”这句话时,我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图片的直观感受和交流,不仅知道了湖面和镜面的相同之处,更理解了什么是“变幻的山峦。” 以上设计,在教学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兴趣浓,发言积极,理解深入,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了语文的三维目标。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8

  《清澈的湖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句子中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让人浮想联翩,班上的小家伙们非常爱读,课文的理解拓展很快就完成了,我灵机一动,进行了深一步的拓展理解。

  我先是把课文中三个很经典的句子打在屏幕上:

  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

  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半山腰的石龟、石兔,好像正在赛跑呢!

  然后说比喻句的三要素:本体、比喻词、喻体。

  分别对三要素用儿童式的解释词来解释,本体:用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喻体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样东西在我们脑海里像另一样想到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想到的,感觉到像的,而比喻词则是:像、好像、仿佛、正如。

  教完这些,小家伙们就开始找了,山石是我们眼睛看到的',青蛙是我们脑海里想到的,我觉得山石像青蛙。于是,我开始让他们找比喻句。说比喻句。我相机问:湖水像一面镜子,湖水还像什么呢?有的说湖水像玻璃,像画布,像翡翠,还有的说像照相机,把天上、两岸所有的景物都照在湖水里。这时胡哲畅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湖水像梦想,因为我做梦的时候,梦想里是一片蓝色的,还有波纹,我看电视时,当人们开始做梦时也是出现一个蓝色的有圈圈波纹的框框,里面就装着人们的梦想。他一说完,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但是,有些小家伙会把拟人句当作比喻句,这也是一个难点。

  我不得不花费一些口舌去教会他们区分比较,比喻句里面一定要出现喻体,有“像、好像、仿佛、正如”这些词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它可能是拟人句、夸张句,关键是看有没喻体。

  其实,我并不知道这样会不会拔高了他们,但是,我觉得这样教很快乐!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9

  《清澈的湖水》一课,用清新美丽的语言描述了湖水变幻的景色,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委婉。是学生学习,语言极富想想力,充满了童心童趣。小洁的心理变化刻画的细腻,语言,激发想象力的典范之作。教学中,我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学习,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人文教育。

  在备课时,我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分两条线进行教学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写景的内容学习,在充分领略到景色美后,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洁的句子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由感受具体形象的景美,升华到领悟抽象的人美。

  在开课时我首先提示学生,什么样的湖水?读出“清澈”的意思,然后提出问题,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在讲课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反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文字中体会景色美,心灵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最终达到知与情的和谐统一。课文讲完后,我启发问学生“你想对小洁说什么,对小男孩说什么,对自己说什么” 通过问题感悟到保护大自然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

  反思这课,我觉得自己教学时对课文的阅读指导方面做得还不够。方法训练还有待加强。应该在学生的回答问题方面多加的引导。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0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的目的想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科学地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采用分两条线进行教学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选取写景的资料学习,在充分领略到景色美后,再让学生找出描述小洁的句子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过程――即让学生由感受具体形象的景美,升华到领悟抽象的`人美。

  一、这一课最大的努力就是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这主要体此刻学生学习有选取性,在学习中我让学生有选取学习资料、学习方法的自由,并给足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选取去大胆地探索。变以往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让人人都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二、设计中还是想把激趣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透过创设不同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乐学的课堂氛围。

  三、尝试地创设了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培养学生“人人善问”的习惯。并透过激励的语言渗透了质疑的方法;激发了学生“人人求新”的欲望。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给了“人人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每一点成功及时给予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贯穿课堂始终。

  不足:学生对课文预习不够深入,给学生的预设不够灵活,同时老师语言激情做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不够活跃,反映了学生这一教材备课不够深入。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1

  通过《清澈的湖水》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增强了同学们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较好,基本达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在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学习两岸的风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学生通读了全文后找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并用—划出来,再让学生通过品读每一句来体会作者描写的优美的两岸风景和湖中的美景,然后在第二课时学习小洁爱护环境的句子来体会小洁美好的心灵,在学生边读的时候边用横线划出,再通过读来体会。采用分两条线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初读,学生就能感受到文中风景的优美和小洁美好的心灵。

  针对本课特点,我在教学第一课时时,先让学生欣赏课本插图,然后说感受。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观察,欣赏能力。在教学中,力图从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实现语文教学的本真出发,通过想象,对比等方法。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使学生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在反复的读和说中使学生感受小湖和山石的优美,文中描写山石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我让学生先理解“这边,那边”两个词语。再通过引导和启发进行想象说话,用“那边的山石像---------,这边的山石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文本。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化的山峦。”这句话时,我让学生主动思考,说说类似的句子。从而接触学习比喻句。

  在教学第2课时时,让学生通过把小洁与扔香蕉皮的小男孩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小洁的`心灵美。

  在教学最后一自然段时。我原以为学生会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可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纂着面包纸。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象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的向前跑去。)我出示了问题“她四处张望,在寻找什么?眼睛一亮,看到了什么?飞快的向前跑去干什么?”原以为学生会跟着课文走,可他们的答案却千奇百出。(去找鱼网捞香蕉皮。有小妹妹摔倒了,跑去扶她,急着找厕所等等。)当然也有说找垃圾桶扔面包纸的。于是我就问:“为什么不说找垃圾桶扔面包纸呢?”学生却说:“不用急,可以等一下扔,或者带回家扔。”听到了这样的回答,你能给以否定吗?其实我清楚,他们心里早有了课文要求的答案,只是觉得那太普通了,太没创艺了。现在的教学是开放的,多元性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感到高兴。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2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围绕“环保”这一专题。本课旨在透过小洁在游览湖水过程中,不随手乱丢果皮纸屑,爱护环境的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篇课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透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迪。

  走下课堂,我深深地思考: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老师丰富的语言魅力,这堂课我的评价和激励语言还不够丰富,启发语言的魅力还需更深入地展示,更细致地挖掘。但本堂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感悟深刻,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品味了语言,感受了情感的熏陶,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学生语感、思维和表达潜力。”本课教学,我以读为主线,以游览清澈的湖水为情境,抓住重点句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创设美的情境,感受美景。

  学生学习兴趣起源于情境的创设,我以游览欣赏美景为情境贯穿整个课堂,学习课文时,把孩子们带入情境中去透过美妙的文字欣赏美景,感受美,愉悦情绪。学生透过欣赏湖岸的山石,清澈的湖水,湖里快乐的小鱼等景色,真切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二、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我在教学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我提问:小洁和小孩也和大家一样在这美丽的画卷中游览,他们是怎样做的呢让学生自由读四五自然段,画出描述小洁和小孩的句子。这种方式,我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启发语言,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

  学生找出描述小洁和小孩的句子,透过反复朗读后,从中进行比较展开讨论:小洁和小孩,你最喜欢谁,并说说为什么这些引导性的指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学生由自学到讨论,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大胆表达观点的主体性,以到达共鸣感悟小洁的心灵如清澈的湖水一样美丽。这一环节,我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学习,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人文教育。

  三、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低年级阅读教学以读为主,读要有目的,读要有层次。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力求每次朗读都到达一个不同的朗读效果,每次朗读都上升一个层次,循序渐进,读有进步,读有所获,展开朗读训练时,朗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我采用了比赛读、表演读、师生配读等,学生个别读时,始终不忘及时评价,促进学生互评互学的朗读兴趣,到达对资料的感悟,对情感的共鸣。四、拓展思维,积累语言。

  一堂有生命的课,不仅仅仅是课文中的.知识,还应带学生走出课堂,拓展思维,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做到真正让课堂活起来。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描述细致,景色美,文字更美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我引导学生欣赏完山石和湖水的美景后,启发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出示了重点句:1、湖水像一面清澈的湖水,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2、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一个像字把湖水山石写得美极了,启发学生仿照句式练习说话:_____像________。

  学生大胆想象,争相发言,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自然地感受句子的美妙和环境的优美。不足之处: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学生读的机会还是有所欠缺,个性是描述景色优美的语句读得太少,而且,读的方式也比较单调,只采用了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几种最常见的方式,个性是第三自然段,学生几乎没有好好地、完整地读过。写字指导,在平时,我就十分重视,从一年级的一笔一划,每字必教,到之后教重点笔画,重点字。因为这一课要写的八个字当中,其他六个都是左右结构的,我想把他们放在第二课时一齐教,所以这节课就只教学“失”“觉”两个字,口头扩词,讲容易错的笔画,都是平时一向在做的。但学生练字后没有及时展示、评价,这成为本堂课的又一个遗憾。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3

  上完这篇课文,我深深地思考:阅读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积累,在读中训练学生语感、思维和表达能力”。本课教学,我以读为主线,组织了教学的全过程:

  1.整体感知、自主择读

  阅读课文,应让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择读课文。这就改变了过去由教师主宰阅读教学的方式,把选择权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科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描写景色美的句子时,我没有指令性的语言,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喜欢那几句哪几句就读哪几句。教师在学生读时注意倾听,抓住问题的关键,再点拨、引导,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

  2.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本课教学中,我引导“面对着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湖水很美。”我反问:“假如你去游览时,你会把垃圾扔进湖里吗?”等等,这些指向性的语言,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深层含义的'钥匙。有人会问,这不是教师的指令码?对。单构建的意义与传统的不同,它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实践的基础上。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想到。教师和学生要看成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才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

  3.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内容的感悟,对情感的共鸣,对生活的联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没到达入神内化的地步,教师还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激励情感,再次深入课文情境。如:“你们已经画出了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能美美的读吗?”可见,情感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纽带。

  4.读后互评,评后再读

  学生读不出情感往往是忽略了评议的作用。评议就是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如:“能美美的读吗?”我指名学生读,后渗入评价信息,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相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多层次领略语文学习的精彩与美妙。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4

  清澈的湖水一课,用清新美丽的语言描述了湖水变幻的景色,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语言极富想想力,充满了童心童趣。小洁的心理变化刻画的细腻,委婉。是学生学习语言,激发想象力的典范之作。教学中,我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学习,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人文教育。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词语揭题,引发问题。

  课始,我板书“清澈”一词,让学生这个词语说短语,学生说出了“清澈的小溪”“清澈的湖水”“清澈的小河”,趁机学习“澈”这个生字。接着,揭示课题,引发问题:读读课文,你从哪里看出湖水非常清澈呢?

  二,重点感悟,巧妙衔接。

  新课程下的教师,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而且是他们的引导者,合作者。围绕“你从哪里读出湖水非常清澈”这一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学生找得很好。我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领他们有重点地学习了以下句段:

  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船头两侧翻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请你想象这条白色波纹像什么呢?)

  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好像在天上飞,有好像在水里游。(为什么小洁会产生这种感觉呢?)

  学完这一段,我问学生:“湖水里都有哪些变幻的山峦呢?”把学习内容巧妙的衔接到第二自然段。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像在给游人表演呢!(小鱼像在给有人表演什么呢?)

  三,仿写训练,创造语言。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描写细致,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充满了想象色彩。我通过对比的形式让学生领悟了“正要跳起”“展翅欲飞”这两个词语的魅力。又让学生观察远处的山石进行仿写训练。学生大胆想象,争相发言。“远处的山石像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远处的山石像一只只在花丛中飞舞的蝴蝶。”“远处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老虎。”

  本节课我让学生充分地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仿写训练都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的特点。学生习得语言的同时自然地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我能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科学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本课教学我从“攥”和“扔”两个字,切入文本,重点指导三段文字品读文本。引发对话,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智慧之门。以下是我本节课所做的一些尝试:

  1、设计过程,尽量简洁

  本课旨在通过小洁在游览湖水过程中,不随手乱丢果皮纸屑,爱护环境的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篇课文品质精美,语言精美,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通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迪。本节课我抓住两个字“攥”和“扔”和“山石美、湖水美、小鱼活泼”三段话进行重点学习。教学环节清晰、简洁,取而代之的是孩子自主的阅读实践。在自主感悟中,学生有机会,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倾听、观察、阅读去了解学习内容,明白其中的意思,以及倾听来自他人的声音,来自思想的声音。让学生直面精美的短文,与作者交流美好的事物,感悟作者美好的心灵。

  2、创设情境,积累运用

  精美的文本,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是内化语言的关键。学生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将外部的书面语言内化为主体内部的语言的过程,尤其是要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文中描写山石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这句话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在课前我思考怎样让孩子感悟到语言的特点,并能在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运用。我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理解想象的方法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孩子畅所欲言。在引导孩子们对这有趣的山石产生喜爱之情后,我顺势提出“你有什么好办法快速地记住这句话?”这时孩子们开动脑筋各找各的好办法,有的说:“用心多读几次。”有的说:“想动作记。”还有的找到动物的顺序:“青蛙――雄鹰――石兔、石龟”这些都不失为诵记的好办法。然后让孩子们各自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一记,比比谁最先记住。这样一个长长的句子要记下来就不再是难事了。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把在这里习得的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之中。

  常言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要诵记的内容感兴趣了,才会有想要记下来的欲望。课文中以优美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引导学生感受湖水清澈时,当学生读到:“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我选取多张相关的优美的图片,图文并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欣赏的过程中让画面回归成语言文字,深深印入脑海。使语言文字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大脑的情感中心,也是很紧密地与长期记忆存储系统相连。”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高度情感因素的内容,我们都会很容易记住。”因此,运用一切手段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孩子的情感。学生一旦被课文表达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所打动,那么这种情感就能成为记忆内化语言的催化剂。

  3、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本课教学中,每一重点段落学习之后,我都会落到“面对这样的美景,你舍得破坏它吗?小洁是怎样做的?这些指向性的语言,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想到。教师和学生要看成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才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

  4、整合平台,拓展提升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堂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处在引导者的位置上。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描写景色美的句子时,我没有指令性的语言,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在学生读时注意倾听,抓住问题的关键,再点拨、引导,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给足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选择去大胆地探索。变以往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让人人都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人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本课教学我始终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穿行文本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训练语感、积累运用的一种有效途径。让学生从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到通读全文,感知美景。再根据句子的理解难易、情感浓淡,以及环节设计的先后,处理手段的轻重,选择“读”的不同形式,提出“读”的不同要求,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在理解课文之后,我引导孩子们与文本中的小伙伴展开对话:小洁手中攥住的仅仅是面包纸吗?她还攥住了什么?男孩扔掉的仅仅是香蕉皮吗?他还扔掉了什么?孩子们针对两个小伙伴的行为,通过“攥”和“扔”的对峙,去比较,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如泉涌,学生的理解超出了一般文本阅读的层次,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同时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滋润,得到了哺育。在对话中明晰了保护环境、热爱自然这一主题。本文最后我及时总结:“同样两个手上的动作,这一收一放,美丽只差那么一点点,愿我们都能像小洁一样,攥出一份美丽,一份美好的生活环境。”使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09-27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0-05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15篇03-16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5篇06-16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汇总15篇】07-06

清澈的湖水教案04-02

《清澈的湖水》教案03-01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0

《春》教学反思课文春的教学反思03-11